《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6d3bb7bb68a98270fefa4a.png)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Lesson 13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2、篇章2: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章3: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教学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5070b94693daef5ff73d41.png)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教材分析: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和东汉的两幅地图,引导学生回答,这两幅地图的不同之处,导出本课所学内容——东汉的兴亡。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光武中兴教师讲述:通过第十二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任何朝代都是有盛有衰的,西汉末年朝政越来越腐败,民不聊生。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并建立了新朝,存在了两百多年的西汉灭亡。
面对西汉末年的朝政腐败,王莽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但是王莽的改革严重脱离实际,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导致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所建立的新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本人也被杀。
西汉宗室刘秀却在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并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这就是东汉。
同学们这是东汉建立前的社会状况,我们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
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朝代建立的三要素,请同学们归纳东汉建立的三要素。
1.东汉的建立时间:公元25年建立者:光武帝刘秀都城:洛阳(因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以东,所以历史上将刘秀建立的汉朝称为“东汉2.光武中兴东汉建立初年,当时的社会情况如何呢?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上的地图及一段材料,进行思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7b6c7476a20029bc642da5.png)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重点光武中兴难点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教学流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二次备课情境引入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1985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师:出示图片《马踏飞燕》,课件展示文物简介,设疑导入新课。
生:欣赏图片,通过文物的了解,激发求知欲。
自主探究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题目师:明确做题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问题。
生:速读课文,完成自主题,勾画重点知识,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一、“光武中兴”【问题1背景】阅读史料,回答:1.东汉初年,光武帝面临什么样的社会局面?2.结合课文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问题2】措施分组活动:1.阅读课文,概括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讨论光武帝刘秀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是什么?2.列表比较东汉光武帝措施与汉高祖刘邦措施,分析这些措施有哪些共同点?【问题3】结果材料:光武帝初年,全国户籍人口仅有1000多万。
到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统计,已达2100万,又经明帝、章帝到了和帝17年(公元105年)时,户籍人数到达5300多万,已接近西汉盛世水平(5959万),这个人口数字,和后来的盛唐时期不相上下。
阅读材料回答:1.材料中户籍人口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观察图片《东汉宅院画像砖》《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描述“光武中兴”繁盛局面。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明确西汉后期朝政腐败,王莽改制失败造成社会混乱加剧了社会矛盾,东汉初期社会满目疮痍。
新课标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新课标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ae3e8fb90d6c85ed3ac67b.png)
得出结论,这样一位清廉有为,造福百姓的好官能够受到光武帝重用,可见,光武帝是很重视人才的。
经过光武帝30余年的励精图治,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增加。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光武中兴”。
教师讲解:刘秀本是西汉皇族,公元25年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因国都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的东方,一般称为东汉,又叫后汉。所谓“中兴”有“由衰微而复兴”有含义,即中兴汉室之意。
总结本课知识
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板书
一、光武中兴——盛世局面的到来
二、外戚宦官交替掌权——走向衰落
三、黄巾起义——加速灭亡
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点
拓展空间
课后搜集一幅关于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图片,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
学生课下按照要求完成活动
通过该活动学生初步发展搜集材料、研读材料的方法。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单元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科
七年级历史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初一年级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介绍光武帝刘秀:史书上记载他才兼文武,豁达有度。他善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刘秀先后消灭了更始、赤眉等割据势力,最终使得自莽新末年以来分崩战乱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因定都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的东方,这个王朝史称东汉。
问题设计:刚刚建立的东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呢?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409abc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06.png)
答案: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政治斗争,起因于宦官与士人的权力争夺。经过多次政治清洗,士人阶层受到严重打击,导致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党锢之祸影响了东汉晚期的政治稳定,加速了政权的衰败。
5.请阐述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答案:黄巾起义爆发于东汉末年,背景是贫富差距扩大、官僚腐败、自然灾害频发。起义由张角领导,以“黄天当立,岁在甲子”为口号,迅速蔓延全国。尽管最终起义被镇压,但它严重削弱了东汉中央集权,为三国时期的群雄割据埋下了伏笔。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讲授法引导学生掌握东汉时期的基础知识;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东汉政治经济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东汉时期的政治人物,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小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如探讨黄巾起义的背景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新人教版。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东汉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蔡伦改进造纸术;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与东汉的衰亡。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掌握东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理解东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政治经济特点、重要历史事件等。
强调东汉历史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历史知识。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学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cc03b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5.png)
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重点难点】1.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2.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自主学习】一、东汉建立1.东汉建立(1)西汉灭亡:9年,夺取政权,建立,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年,刘秀称帝,定都,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
2.光武中兴(1)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形成时间:。
2.具体表现:交替专权,轮流把持朝政,政治腐朽不堪,形成恶性循环。
3.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
三、黄巾起义1.原因(1)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反抗情绪蔓延。
(2)频繁发生,贫民流离失所。
(3)张角创立太平道,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有数十万人。
传教。
2.过程:年,张角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因起义军头裹黄巾,故称之为“”。
历史9个月,最后被镇压。
3.特点:、的农民大起义。
4.影响:沉重打击了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当堂达标】1.“(公元25年)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眉所杀。
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
”后世称“光武”所建的政权为()A.西汉B.东汉C.新朝D.后汉2.(山西中考)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3.如图是东汉时期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这透露出当时的社会情形是()A.阶级对立B.外戚专权C.国泰民安D.艺术兴盛4.(玉林中考)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6d3bb7bb68a98270fefa4a.png)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Lesson 13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2、篇章2: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章3: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教学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946338b84ae45c3b358cde.png)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准备:收集与东汉有关的历史资料、预习教材及背景知识、观看历史视频。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片段,渲染历史恢宏的气势。
教师:这是时下一部非常热门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它以汉朝为背景,讲述了西汉覆亡之期,刘秀等人历尽艰辛完成东汉举世伟业的传奇故事。
今天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聚焦“东汉的兴亡”,一起回顾那段飘摇的历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59831a31126edb6f1a107f.png)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了解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和分析史料、讲述、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本课的学习中,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直接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社会更加动荡,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来安邦定国、重整朝纲,于是就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讲授新课:(一)光武中兴1.介绍西汉的灭亡。
提示:汉朝的历史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
汉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农民起义。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东汉的建立时间、都城和建立者。
提示: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3.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回答:为了巩固统治,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稳定社会局面呢?提示: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f89814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69.png)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内容包括:光武帝恢复汉室、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同时,结合历史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认识东汉与西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亡过程,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东汉的兴亡过程,分析历史事件。
2.比较法:比较东汉与西汉的异同。
3.讨论法: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西汉的兴亡过程,引出本课的主题《东汉的兴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呈现东汉的兴亡过程,包括光武帝恢复汉室、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等历史事件。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学生举手回答事件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46cd5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2.png)
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习目标】1.知道西汉灭亡、新朝建立、东汉建立的历史脉络,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分析光武帝的措施和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3.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这些历史事件原因和影响,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本该是皇亲国戚,奈何当时“推恩令”的实施,一层层分封下来,到刘秀的父亲只是个贫困县的小县令。
刘秀长大后到长安游学,长安的一切都令刘秀着迷、惊异。
刘秀第一次见到列队整齐有序,执剑庄严肃穆出行的执金吾时,不由得发出了“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只得阴丽华”的感慨。
后来刘秀逆袭成功,建立东汉,成为一国之君。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东汉的兴衰。
二、自主学习1.新朝建立的时间、标志分别是什么?东汉建立的背景、时间、都城、人物分别是什么?2.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这种局面导致怎样的后果?4.黄巾起义的原因、时间、人物、特点、结果、影响分别是什么?三、探究新知(一)光武中兴1.新朝建立时间:标志:2.东汉建立背景:时间:都城:人物:出示这些基本知识题目,由学生在教材上找到答案,并回答。
时间公元9年。
标志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教师引导:外戚是什么人?学生回答:皇帝的母族、妻族。
学生回答:东汉建立的背景王莽施政激起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推翻。
时间公元25年。
都城洛阳。
人物刘秀(光武帝)。
教师出示问题:为什么将刘秀建的汉称为“东汉”呢?此前还有类似命名的例子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刘邦建立汉朝以长安为都,刘秀是刘邦的后代,建立汉朝以洛阳为都,为区分两者,分别称为西汉和东汉。
有类似命名的例子,例如西周和东周。
3.材料研读阅读材料,指出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一:刘秀连续下达释放奴婢的命令,使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使战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而人口又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2a620c1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3.png)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对东汉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历史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但对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可能还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等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对东汉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2.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获取东汉历史的相关信息。
3.讨论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对东汉历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116548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9.png)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既承接了前文的汉朝历史,又为后文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做铺垫。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汉朝历史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历史时间的把握、历史事件的联系等方面的理解还相对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深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东汉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联系,以及对东汉时期历史变迁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东汉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材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精品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精品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d5ac9d7647d27284a7351ca.png)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新朝的建立者;知道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知道“光武中兴”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述,使学生能够握透过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宽松的政策有利于盛世产生。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东汉衰败的原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西汉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灾荒连年,经济凋敝,导致人心浮动,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整个社会流行所谓汉室当“更受命”之说,曾经盛极一时的西汉王朝,即将面临覆灭的命运。
二、讲授新课(一)王莽代汉师:公元9年,王莽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威望,接受孺子婴禅让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
王莽篡汉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作皇帝的先河。
王莽上台后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打着复古改制的幌子,下令变法。
但是,他的变法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因此遭到了贵族、豪强、中小地主,甚至是农民的反对。
王莽还征用民夫,加重捐税,纵容残酷的官吏,对老百姓加重刑罚。
这样,就逼得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了。
农民起义蜂拥而起。
师:在群雄征战的过程中,南阳豪族刘秀以“复高祖之业”为口号,招兵买马,加入绿林军,在战争过程中展示出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才能。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公元36年,刘秀再度实现国家统一。
(二)刘秀兴汉师:东汉建立以后,面对严峻的社会矛盾和经济的萧条,刘秀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归纳)生:一是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下诏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二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轻徭薄赋,鼓励垦荒。
师:刘秀吸取了王莽失败的教训,实行一系列简政安民的措施:废除王莽时的繁密苛重的法令,先后九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力图恢复宽松安定的局面。
刘秀注意整顿吏治,并重行三十税一,以减轻农民负担。
刘秀还礼贤下士,重视文化教育。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db1dd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7.png)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亡》是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的第13课,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衰亡的历史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黄巾起义、董卓之乱、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脉络,认识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和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之前的历史知识,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有一定基础。
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细节和人物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亡过程,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2.教学难点: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学生对于史料的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的展示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2.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史料,制作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课《东汉的兴亡》。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7c8fd35ef7ba0d4b733b2e.png)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二、新课学习(一)光武中兴教师:即汉武帝去世后,西汉的朝政将会怎么样呢?教师:西汉后期政局走向了灭亡。
教师: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最终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教师:西汉灭亡在什么时间?学生:公元9年教师:是谁建立了新王朝?学生:外戚王莽建立新朝。
教师:王莽建立新王朝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教师:王莽食古不化,以恢复周礼制度为执政改革的目标。
他除了按周礼频繁改动官职、地名等之外,还将奴婢改称“私属”,以“王田”之名将土地国有化,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也收归国有,上述事物私人不得买卖,并计划由国家主导分配人均占有100亩田地。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8ea9fe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0.png)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附学案)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东汉时期的历史经过,包括了东汉统治初年的安定和繁荣,以及后期的内忧外患以及黄巾起义等事件的发生。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帮助,也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状况和背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1、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1、理解东汉时期的人文思潮及文化成就。
2、对于东汉的内忧外患和黄巾起义等事件的正确评价。
教学方法:1、讲授法:结合教材,通过讲解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梳理东汉时期的历史经过和政治制度等相关知识点。
2、阅读法:请学生带着问题读史料,如读《三国志》等相关文献,以提高学生对于史料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
3、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东汉时期的相关历史人物和文化背景等,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2. 引发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思考和兴趣。
1. 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讲授。
四、课堂练习(10分钟)选择题:1. 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A. 大一统制B. 封建制C. 等级制D. 家族制2. 下列哪个事件不是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A. 黄巾起义B. 建安十三年之乱C. 安帝时期的繁荣和安定D. 王莽篡位3. 下列哪一位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化人物?A. 关羽B. 曹操C. 曹植D. 安帝五、作业布置(5分钟)1. 继续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对于东汉时期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5分钟)总结本课的教学效果和问题,以便下次教学的改进。
教学反思:本课的重点是东汉时期的历史经过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讲授和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于东汉时期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等能力。
学案3: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学案3:第13课 东汉的兴亡](https://img.taocdn.com/s3/m/431f02a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1.png)
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习目标】1.知道东汉的建立,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是导致东汉走向衰败的主因。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导入新课】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东汉的兴亡【自主学习】1.光武中兴(1) 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3)经济发展: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__”。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________与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3.黄巾起义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_____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历史上称为“”。
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失败,但起义沉重。
【当堂达标】一、选择题1.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时间:公元184年领导人:张角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A. 时间B. 领导人C. 口号D. 作用2. 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B. 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C. 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 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3. 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A.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 州牧势力的膨胀C. 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D. 王莽施政的危害4. 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B. 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C. 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D. 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5. 下列根据东汉光武帝在位时所采取的措施而总结的歌谣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A. 释放奴婢轻负担B. 减轻刑法并郡县C. 裁减官员惩污吏D. 压迫民族激矛盾6. 《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准备:收集与东汉有关的历史资料、预习教材及背景知识、观看历史视频。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片段,渲染历史恢宏的气势。
教师:这是时下一部非常热门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它以汉朝为背景,讲述了西汉覆亡之期,刘秀等人历尽艰辛完成东汉举世伟业的传奇故事。
今天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聚焦“东汉的兴亡”,一起回顾那段飘摇的历史。
【讲授新课】明确学习线索第一板块:一块宅院画像砖──光武中兴第二板块:一张皇帝年龄表──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版块:一句震动京师语──黄巾起义出示图片:《东汉宅院画像砖》及对《画像砖》中内容的清晰再现。
第一板块:一块宅院画像砖──光武中兴教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宅院中的景象?(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
)教师总结:图中的屋主悠闲地对坐畅饮,起舞的雀鸟和洒扫的奴仆,衬托出一派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教师:那么,画像砖中的景象会出现在东汉的哪个时期呢?由此引出“光武中兴”的学习。
(1)东汉的建立自主阅读教材58页,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主要知识点(朝代、时间、人物、影响等)。
学生展示,教师在课件中出示表格知识点。
教师讲解关于中国古代纪年的方法(例如:帝王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公元纪年法等),突出公元纪年法及换算。
学生思考:东汉建立的背景是什么?引导学生用教材的语言回答:王莽的施政加剧社会动荡,引起各地农民起义。
教师总结:可见统治者的政策关乎国家的命运。
那刘秀建立东汉伊始又是怎样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的呢?(2)光武中兴学生阅读教材59页,回答光武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并做好标记。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出示措施并解析:“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措施①体现统治者的什么意图?措施②③表明统治者在缓和哪些矛盾?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只有爱惜民力、与民休息,才能使社会安定。
措施②③表明统治者在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出示材料:光武帝时,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材料反映的是刘秀实行的一系列新政中的哪一项措施?除此之外,新政中还包括哪些措施?作用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刘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出示表格,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教师总结: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爱惜民力、与民休息,才能使社会安定。
“光武中兴”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天下又出现了兴盛局面。
这种局面是否能延续下去呢?第二板块:一张皇帝年龄表──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观察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表,算一算这些皇帝继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又是多少?学生演算回答:继位平均年龄9.5岁,平均寿命24岁。
思考:这么小的皇帝能治理好国家吗?东汉中期后出现了什么现象?由此引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学习。
(1)明确外戚、宦官两者的含义。
外戚:皇帝的母族、妻族。
宦官: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
教师出示问题:阅读教材59页第二段大字内容,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东汉中期后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图片来进一步解析:东汉中后期形成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局面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出示两则材料:材料一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外戚梁冀先后立了3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
他一家人全部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
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他。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两则材料,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暴尸路旁,而不正直的陷佞奸徒反倒封侯拜相。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导致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接下来会引发什么呢?教师:“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这又讲述了什么历史事件?对当时的东汉又有什么影响?下面进入第三版块的学习。
第三版块:一句震动京师语──黄巾起义(1)起义的概况。
学生齐读口号并思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①该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领导人是谁?②材料中的“甲子”指哪一年?“苍天”“黄天”各代表什么?③这一事件有哪些突出特点?学生回答:①黄巾起义;领导人是张角。
②“甲子”指184年,“苍天”指汉朝,“黄天”指黄巾军。
③教师强调起义的特点:借助宗教太平道,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头裹黄巾。
区别于之前的陈胜吴广起义。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学生回答: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黑暗统治了。
(2)起义的影响。
出示黄巾起义形势图和材料:“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后汉书·皇甫嵩传》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材料,理解起义的影响: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教师总结:黄巾起义让东汉的政权土崩瓦解。
从东汉建立、光武中兴再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可见统治者的治国政策直接关乎国家的命运。
(3)讨论: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哪些异同点?相同点:都是用革命手段反对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不同点:大泽乡起义带有偶发性,而黄巾起义经过长期酝酿,有组织、有准备、有统一领导的行动;大泽乡起义只作了简单的准备,而黄巾起义借助宗教进行了十几年的宣传。
【课堂小结】通过对“东汉的兴亡”一课的学习,认识到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采取措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整封建统治秩序,使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东汉的兴亡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民心的向背关系着国家的存亡,残暴昏庸、奢侈淫乐,必然毁掉国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学习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三、黄巾起义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2.材料分析。
材料一“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材料二《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直击中考】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2.东汉的首都在()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3.()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大泽乡 B.军阀 C.黄巾 D.外戚4.“光武中兴”出现在()A.西汉中期 B.东汉初期 C.东汉中期 D.东汉末期5.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A.黄巾起义 B.州牧割据 C.宦官专权 D.光武中兴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习过程】一、1.略2.略3.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
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 1. 略2.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三、1.略2.(1)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2)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直击中考】1—5 A B C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