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名词解释~简答题

合集下载

生化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生化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生化简答题一、蛋白质1、蛋白的结构的层次性怎么理解?(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氨基酸序列;(2)二级结构是肽链结构,包括α-螺旋,β-折叠等;(3)超二级结构是二级结构单元相互聚集形成更高一级有规律的结构;(4)结构域是相对独立的紧密球状实体;(5)三级结构是二级结构组合成的多肽链;(6)四级结构是两条或两条以上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的四聚体.2、常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有哪几种?各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1)盐析与有机溶剂沉淀: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盐,以破坏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称为盐析。

凡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有机溶剂,如乙醇、甲醇、丙酮等,均可引起蛋白质沉淀。

(2)电泳法:蛋白质分子在高于或低于其pI的溶液中带净的负或正电荷,因此在电场中可以移动。

电泳迁移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分子所带电荷量以及分子大小。

(3)透析法:利用透析袋膜的超滤性质,可将大分子物质与小分子物质分离开。

(4)层析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理化性质的差异,在相互接触的两相(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分布不同而进行分离。

(5)凝胶过滤法:蛋白质溶液加于柱之顶部,任其往下渗漏,小分子蛋白质进入孔内,因而在柱中滞留时间较长,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孔内而径直流出,因此不同大小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6)超速离心:利用物质密度的不同,经超速离心后,分布于不同的液层而分离。

3、蛋白质的两性解离与等电点(1)两性解离:蛋白质分子中带有可解离的氨基和羧基,这些基团在不同的pH溶液中可解离成正离子或负离子,因此蛋白质分子即可带有正电荷又可带有负电荷,这种性质称为蛋白质的两性解离。

根据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可采取电泳法和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纯化蛋白质。

(2)等电点:氨基酸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即为氨基酸的等电点.4、为何蛋白质的含氮量能表示蛋白质相对量?实验中又是如何依此原理计算蛋白质含量的?因为蛋白质中氮的含量一般比较恒定,平均为16%,这是蛋白质元素组成的一个特点,也是凯氏定氮测定蛋白质含量的计算基础.蛋白质含量的计算为:每克样品中含氮克数 *6.25*100即为100克样品中蛋白质含量.5、氨基酸的分类非极性氨基酸(疏水氨基酸)8种丙氨酸(Ala)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脯氨酸(Pro)苯丙氨酸(Phe)色氨酸(Trp)蛋氨酸(Met)极性氨基酸(亲水氨基酸):1)极性不带电荷:7种甘氨酸(Gly)丝氨酸(Ser)苏氨酸(Thr)半胱氨酸(Cys)酪氨酸(Tyr)天冬酰胺(Asn)谷氨酰胺(Gln)2)极性带正电荷的氨基酸(碱性氨基酸)3种赖氨酸(Lys)精氨酸(Arg)组氨酸(His) 3)极性带负电荷的氨基酸(酸性氨基酸)2种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二、酶1、酶的必需基团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作用?酶的必需基团有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和非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有催化基团和结合基团,催化基团改变底物中某些化学键的稳定性,使底物发生反应生成产物,结合基团与底物相结合,使底物和一定构象的酶形成中间产物.非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为维持酶活性中心的空间构象所必需.2、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的相互关系如何?(1)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组成全酶,单独哪一种都没有催化活性;(2)一种酶蛋白只能结合一种辅助因子形成全酶,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3)一种辅助因子可与不同酶蛋白结合成不同的全酶,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4)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而辅助因子具体参加化学反应,决定酶促反应的性质。

生化名词解释简答

生化名词解释简答

生化重点名词解释1、★肽键(peptide bond):指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酰胺键。

2、GSH:谷胱甘肽,是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能保护蛋白质中的巯基3、★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高温、高压、超声波、紫外线、强酸、强碱、尿素等)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导致生物活性的丧失,以及理化因素发生改变。

4、α—螺旋:蛋白质分子中多个肽单位通过氨基酸α—碳原子的旋转,使多肽链的主链围绕中心轴呈有规律的上升。

5、β—转角:伸展的肽链形成180°回折,即U形转角结构6、肽链: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7、基序(模体):在有些蛋白质分子中,可见一个或多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二级结构的聚集体称为基序。

8、结构域: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常由两个或多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组成,每个区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独立,称为结构域。

9、氨基酸残基: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而集团不全,称为氨基酸残基10、变构效应(别构效应):配体与蛋白质结合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其适合于功能需要,这个变化称变构效应,也叫别构调节。

11、亚基:在含有两条或多条肽链的蛋白质分子中,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亚基。

12、蛋白质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在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称阴阳离子的趋势相等,称为兼性离子,静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等电点。

13、★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指蛋白质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即氨基酸序列。

14、★蛋白质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指蛋白质多肽链的主链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构象,即指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排列顺序,不涉及侧链基团。

15、★蛋白质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指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空间中的整体排布位置。

生化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生化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 肽键2. 结构域 3. 蛋白质的等电点4. 蛋白质的沉淀5. 蛋白质的凝固(三)问答题1. 何谓蛋白质变性?影响变性的因素有哪些?2. 蛋白质变性后,为什么水溶性会降低?3. 举例说明一级结构决定构象。

答案(一)1.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所形成的结合键,称为肽键。

2.构域:蛋白质在形成三级结构时,肽链中某些局部的二级结构汇集在一起,形成发挥生物学功能的特定区域称为结构域。

3.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分子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4.蛋白质的沉淀:蛋白质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沉淀。

5.蛋白质的凝固:蛋白质经强酸、强碱作用发生变性后,仍能溶解于强酸或强碱中,若将pH调至等电点,则蛋白质立即结成絮状的不溶解物,此絮状物仍可溶解于强酸或强碱中。

如再加热则絮状物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再溶于强酸或强(三)问答题1. 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分子内部的非共价键断裂,天然构象被破坏,从而引起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变性的实质是维系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的次级键断开,使其空间结构松解,但肽键并未断开。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物理因素,如紫外线照射等,一是化学因素如强酸、强碱、重金属盐、有机溶剂等。

2. 三级结构以上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稳定主要靠疏水键和其它副键,当蛋白质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变性后,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稳定的疏水键、二硫键以及其它次级键断裂,空间结构松解,蛋白质分子变为伸展的长肽链,大量的疏水基团外露,导致蛋白质水溶性降低。

3. 牛胰核糖核酸酶溶液加入尿素和巯基乙醇后变性失活,其一级结构没有改变。

当用透析法去除尿素和巯基乙醇后,牛胰核糖核酸酶自发恢复原有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此例充分说明一级结构决定构象。

碱中,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凝固作用。

生化名词解释简答

生化名词解释简答

生化名词解释简答生化名词解释、简答名词解释:1.蛋白质的一级、二级结构p87、89蛋白质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也称化学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是指多肽主链骨架有规则的盘曲折叠形成的构象,不涉及侧链基团的空间排布。

2.蛋白质的变(别)二重效应别构效应又称为变构效应,是寡聚蛋白与配基结合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改变的现象。

别构效应(allostericeffect)某种不直接涉及蛋白质活性的物质,结合于蛋白质活性部位以外的其他部位(别构部位),引起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而导致蛋白质活性改变的现象。

(底物或效应物和酶分子上的适当部位融合后,可以引发酶分子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影响酶的催化活性的效应。

)3.等电点p102对某一蛋白质来说,在某一ph溶液中,它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数恰好成正比,即为净电荷为0时,在电场中它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这时溶液的ph就称作蛋白质的等电点(pi)4.酶的活性中心p153通过肽链的卷曲、螺旋或织成构成了多种活性空间――酶的活性部位(或表示活性中心)5.酶的比活力p163比活力就是所指每毫克酶蛋白含有的酶活力单位数,即为比活力=活力单位数/每毫克酶蛋白6.核酸的增色效应核酸的光吸收值为各核苷酸光吸收值的和太少30-40%,当核酸变性或水解时光稀释值明显减少。

(将dna的叶唇柱盐溶液冷却至80~100℃时,双螺旋结构解体,两条链分离构成单链,由于双螺旋分子内部的碱基曝露,260nm紫外稀释值增高的现象。

)7.核酸的变复性p133-134核酸的变性指dna分子中的双螺旋结构解链为无规则线性结构的现象。

变性dna在适度条件下,又可以并使两条彼此分离的链再次键合称作双螺旋结构,此过程表示复性。

8.生物氧化p175有机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作用(充斥着还原作用)泛称为生物水解。

9.呼吸链p177一系列具备水解还原成特性的酶与辅酶做为氢和电子的传达体。

寄氢体和寄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所形成的连锁氧化还原体系称为电子传递链。

生化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生化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生化名词解释及问答题一.名词解释1. Tm(解链温度):当核酸分子加热变性时,其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会急剧增加,当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变化的半数值时,此时对应的温度称为溶解温度,用Tm表示。

热变性的DNA解链到50%时的温度。

2. 增色效应:DNA变性时,其溶液A260增高的现象。

3. 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称为~。

4. 核酸分子杂交:这种杂化双链可以在不同的DNA单链之间形成,也可以在不同的RNA单链形成,甚至还可以在DNA单链和RNA单链之间形成,这一现象叫做核酸分杂交。

5. DNA复性:当变性条件缓慢去除后,两条解链的互补链可以重新配对,恢复到原来的双螺旋结构。

这一现象称为DNA复性。

6. Chargaff规则:包括 [A] = [T],[G] = [C];不同生物种属的DNA的碱基组成不同;同一个体的不同器官或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7. DNA的变性: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8. 核酸酶: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

9. 糖酵解: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glycol sis),亦称糖的无氧氧化10. 糖异生: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11. 丙酮酸羧化支路:糖异生过程中为绕过糖酵解途径中丙酮酸激酶所催化的不可逆反应,丙酮酸需经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作用而生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

12. 乳酸循环(Cori循环):肌收缩(尤其是供氧不足时)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

肌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

葡萄糖释入血液后又可被肌摄取,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此循环称为~,也称Cori循环。

13. 糖原合成: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14. 糖原分解: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

15.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16. 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经脂肪酶逐步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并释放入血供全身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生化名词解释简答

生化名词解释简答

脂类代谢作业一、名词解释1、脂肪动员:是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经常有一部分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甘油三酯脂肪酶是关键酶)2、脂肪酸 -氧化:脂肪酸在体内氧化时在羧基端的β-碳原子上进行氧化,碳链逐次断裂,每次断下一个二碳单位,即乙酰CoA,该过程称作β-氧化。

1、酮体:乙酰乙酸(acetoacetate) 、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ate)、丙酮(acetone)三者总称为酮体(ketone bodies)。

2、必需脂肪酸:是指这类氨基酸对人体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但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膳食提供,因此被称为必需氨基酸3、脂解激素:能激活脂肪酶、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4、抗脂解激素:能降低HSL活性、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E2、烟酸等。

5、丙酮酸柠檬酸循环:乙酰CoA在线粒体内,与草酰乙酸所合生成柠檬酸,通过线粒体上的载体,将柠檬酸转运到细胞质。

在胞质ATP柠檬酸裂解酶的作用下,使柠檬酸裂解释放乙酰CoA以及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在苹果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苹果酸,L-苹果酸在苹果酸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丙酮酸,被转运进入线粒体,最终形成线粒体内的草酰乙酸。

6、脂蛋白:是脂类在血浆中的存在形式,也是脂类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二、问答题1、简述体内乙酰辅酶A的来源和去路。

来源:糖的氧化分解,脂肪酸的氧化分解,氨基酸的分解,酮体氧化分解去路:进入三羧酸循环、合成胆固醇、合成脂肪酸、生成酮体;2、何为酮体?酮体在体内是如何生成和氧化利用的?(只有肝脏能生成酮体,但是肝脏里氧化酮体的酶活性差,不能氧化酮体)乙酰乙酸(acetoacetate) 、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ate)、丙酮(acetone)三者总称为酮体(ketone bodies)。

生成:1. 2分子乙酰CoA在肝脏线粒体乙酰乙酰CoA硫解酶的作用下,所合成乙酰乙酰CoA,并释放出一分子CoASH。

52个生化重点名词解释

52个生化重点名词解释

52个生化重点名词解释1.蛋白质变性:当天然蛋白质受到某些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影响,其分子内部原有的高级结构构象发生变化,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都随之改变或丧失,但并未导致其一级结构的变化。

2.酶的活性部位:酶分子直接与底物结合并与酶催化直接相关的部位,即包括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

3.内含子:大多数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居间序列或不编码序列,不在mRNA中出现。

4.外显子:真核生物中多肽编码的基因片段。

5.稀有碱基:含量较少的碱基,多数为主要碱基的修饰物。

(tRNA中大约有10%为稀有碱基)6.联合脱氨:是生物体主要的脱氨基方式,是转氨基作用和氧化脱氨基作用的结合,人体内转氨基时的氨基受体主要是α-酮戊二酸生成的谷氨酸,在L-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脱下氨基,这种方式叫做联合脱氨基作用。

7.抗代谢物:即抗代谢抑制剂,都是与代谢物在结构上的类似物,他们在代谢反应中跟正常的代谢物拮抗,以减少正常代谢物参加反应的机会,从而影响正常代谢。

8.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细菌细胞内存在的一类识别并水解外源DNA的核酸内切酶,用于特异切割DNA,是一种工具酶。

9.α螺旋:蛋白质分子中多个肽单元通过氨基酸α-C的旋转,使多肽链的主链围绕中心轴呈有规律的螺旋上升成稳定的螺旋构象。

(一般为右手螺旋)10.半保留复制:DNA在复制时,每一条DNA单链在新链合成中充当模板,按碱基配对方式形成两个新的DNA分子,每一个分子都有一条新链一条旧链,这种配对方式就叫做半保留复制。

11.糖酵解:葡萄糖经过酶促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生成ATP的过程为糖酵解,此过程于胞液中进行,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中葡萄糖分解的共用代谢途径。

12.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

13.解链温度Tm:DNA的热变性是一个突变过程,类似于结晶的熔解,将紫外线吸收量(260nm)的增加量达到最大增加量的一半时的温度称为解链温度。

生化简答题与名词解释(新)

生化简答题与名词解释(新)

针推生物化学(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肽键: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胺键。

2、电泳:带点粒子在电场中泳动时的现象。

3、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

4、亚基:是指在四级结构中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

5、等电点: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所带净电荷为零,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6、退火:退火是变性的逆转过程,它受温度、时间、DNA浓度、DNA顺序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

7、Tm值:DNA熔解温度,指把DNA的双螺旋结构降解一半时的温度,亦即DNA 变性过程中,紫外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 的解链温度(Tm) 。

8、同工酶:催化同一化学反应而化学组成不同的一组酶。

它们彼此在氨基酸序列、底物的亲和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9、酶原:通过有限蛋白水解能够由无活性变成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前体。

10、酶原的激活:酶原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向酶转化的过程,酶原的激活实际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11、化学修饰调节:酶蛋白肽链上某些残基在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引起酶活性的改变,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化学修饰。

(填空)12、别构调节:当小分子变构剂与酶活性中心的调节亚基结合后,使酶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影响酶的活性。

(填空)13、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通过增加底物浓度可以逆转的一种酶抑制类型。

一个竞争性抑制剂通常与正常的底物或配体竞争同一个蛋白质的结合部位。

这种抑制使得Km增大,而Vmax不变。

14、呼吸链:是电子传递链,是定位于线粒体内膜,由一组排列有序的H+和电子传递体构成的功能单位。

15、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底物因脱氢、脱水等作用而使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然后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形成ATP的过程。

生化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

生化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

名词解释1、血糖:血液中的单糖,主要是葡萄糖2、糖原合成与分解:由单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的过程称糖原分解。

3、糖异生:由非糖物质合成葡萄糖的过程4、有氧氧化:在供氧充足时,葡萄糖在胞液中分解生成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大量能量5、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内,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成生成柠檬酸, 柠檬酸经一系列酶促反应之后又生成成草酰乙酸,形成一个循环,该循环生成的第一个化合物是柠檬酸,它含有三个羧基,所以称为三羧酸循环6、糖酵解:在供氧不足时,葡萄糖在细胞液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进一步还原成乳酸,称为糖酵解途径。

7、血脂:血浆中脂类的总称。

主要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

8、血浆脂蛋白:是脂类在血浆中的存在形式和转运形式。

包括脂类和载脂蛋白。

9、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的甘油三酯被脂肪酶水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释放入血,供给全身各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10、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正常产物。

11、必需脂肪酸:人体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几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食物来供给。

有亚油酸、亚麻酸及花生四烯酸三种。

12、必需氨基酸:体内需要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需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包括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和缬氨酸。

13、蛋白质互补作用:将不同种类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可以相互补充所缺少的必需氨基酸,从而提高其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4、转氨基作用:是指由氨基转移酶催化,将氨基酸的α- 氨基转移到一个α- 酮酸的羰基位置上,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一个新的α-氨基酸。

该过程只发生氨基转移,不产生游离的NH3。

15、一碳单位:有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活性基团,称为一碳单位。

16、遗传密码子:从mRNA编码区5’端向3’端按每3个相邻碱基为一组连续分组,每组碱基构成一个遗传密码,称为密码子或三联体密码。

生化名解

生化名解
大量食入蛋白、剧烈运动、寒冷、月经前、妊娠、精神波动等都可引起暂时性的蛋白尿。相应因素解除后,即能消失,称生理性蛋白尿。
44.为什么血清A/G比值能够反应肝细胞损伤程度?
答:肝细胞合成蛋白的能力很强,正常人每天能合成的约l0g。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血浆胶体渗透压可因白蛋白的合成不足而降低;同时球蛋白浓度(尤其γ-球蛋白)因抗病原抗体及反应性增高,导致血浆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降低。在重症肝炎及急性黄色肝萎缩时,可见α、β、及γ球蛋白降低。
(1)浓缩效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支持物质是由上方浓缩胶及延续的分离胶组成的不连续电泳体系。电泳从浓缩胶处开始,电泳缓冲液中甘氨酸进入浓缩胶,缓冲液pH =8.3,而浓缩胶pH =6.7,此时甘氨酸(PI =6.0)带的电荷减少,迁移率最低。浓缩胶中的成分Clˉˉ带电荷多,分子小,迁移率最快。样品在浓缩胶迁移介于二者之间。快离子后形成低离子浓度区,即低电导区具有较大的电位梯度。这种电位梯度加速蛋白质和慢离子运动,从而使蛋白质压缩成为一薄层。
16.光谱分析
答:利用物质的发射光谱、吸收光谱或散射光谱特征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技术叫光谱分析技术。
17.层析技术
答:层析技术是利用待分离物质中不同组份某些理化性质的差异而建立的分离技术。所有的层析系统都由两相组成,一是固定相,它是固定物质或者是固定于固体物质成分,另一个是流动相,即可以流动的物质,如水和各种溶媒。
2.比色分析定量测定方法有哪几种?
答:比色分析定量测定方法有:
(1)标准曲线法:即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配制成系列标准浓度,在规定条件下和样品作同样处理,测定各自吸光度。以各标准管吸光度对其相应浓度进行直线回归计算作图,绘制的曲线成标准曲线。利用标准曲线可查出待测样品的吸光度所对应的浓度。

生化题目(重点)-名词解释 简答

生化题目(重点)-名词解释 简答

生化题目:1.氨基酸通过什么方式脱氨基?如何进行?答:(一)氧化脱氨基:第一步,脱氢,生成亚胺;第二步,水解.(二)非氧化脱氨基作用:①还原脱氨基(严格无氧条件下);②水解脱氨基;③脱水脱氨基;④脱巯基脱氨基;⑤氧化-还原脱氨基,两个氨基酸互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有机酸、酮酸、氨;⑥脱酰胺基作用.(三)转氨基作用.α-氨基酸和α-酮酸之间发生氨基转移作用,结果是原来的氨基酸生成相应的酮酸,而原来的酮酸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四)联合脱氨基:1、以谷氨酸脱氢酶为中心的联合脱氨基作用.氨基酸的α-氨基先转到α-酮戊二酸上,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Glu,然后在L-Glu脱氨酶催化下,脱氨基生成α-酮戊二酸,并释放出氨.2、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的联合脱氨基做用.2.测定血清中的转氨酶活性,作为肝脏和心脏病变的指标转氨酶是催化氨基酸与酮酸之间氨基转移的一类酶。

肝细胞是转氨酶的主要生存地。

当肝细胞发生炎症、中毒、坏死等时会造成肝细胞的受损,转氨酶便会释放到血液里,使血清转氨酶升高。

在高等动物各组织中,活力最高的转氨酶是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 )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

GOT以心脏中活力最大,其次为肝脏;GPT则以肝脏中活力最大,当肝脏细胞膜破裂损伤时,谷丙转氨酶GPT释放到血液内,于是血液内酶活力明显地增加。

在临床上测定血液中转氨酶活力可作为诊断的指标。

如测定GPT活力可诊断肝功能的正常与否,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GPT活力可明显地高于正常人;而测定GOT活力则有助于对心脏病变的诊断,心肌梗塞时血清中GOT活性显示上升。

3.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哪些途径方式?来源:1、食物摄入2、自身组织蛋白分解3、非氨基酸的转氨基作用去路:1、合成自身所需的蛋白质、多肽2、脱氨基作用参与供能、合成非氨基酸类等3、转氨基作用形成非必需氨基酸4、脱羧基作用合成其他物质或参与供能4.核苷酸在体内有哪些生命功能?(1)作为核酸DNA和RNA合成的基本原料;(2)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如ATP、GTP等;(3)参与代谢和生理性调节作用,如cAMP是细胞内第二信号分子,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4)作为许多辅酶的组成部分,如腺苷酸是构成辅酶Ⅰ、辅酶Ⅱ、FAD.辅酶A等的重要部分;(5)活化中间代谢物的载体,如UDP-葡萄糖是合成糖原等的活性原料,GDP-二酰基甘油是合成磷脂的活性原料,PAPS是活性硫酸的形式,SAM是活性甲基的载体等。

生化简答和名词解释

生化简答和名词解释

1.纤维素和糖原的什么结构特性使得他们的物理特性有那么大的差别?纤维素和糖原的结构特性确定了他们什么生物学作用?答:天然纤维素是由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单位组成的,这种糖苷键迫使聚合物链成伸展的结构。

这种一系列的平行的聚合物链形成分子间的氢键,他们聚集成长的、坚韧的不溶于水的纤维。

糖原主要是由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单位组成的,这种糖苷键能引起链弯曲,防止形成长的纤维。

另外体验版是个具有高分支的聚合物。

他的许多羟基暴露于水,可被高度水合,因此可分散在水中。

纤维素由于他的坚韧特性,所以他是植物中的结构材料。

糖原是动物中的贮存燃料。

2.葡萄糖溶液为什么有变旋现象?答:主要原因是由于葡萄糖具有不同的环状结构,当葡萄糖由开链结构变为环状结构时,C1原子同时变成不对称碳原子,同时产生了两个新的旋光异构体。

一个叫α-D-吡喃葡萄糖,另外一个叫β-D-吡喃葡萄糖,这两种物质互为异头物,在溶液中可以开链式结构发生相互转化,达到最后平衡,其比旋光度为+52°。

1.许多埋在膜内的蛋白(内在蛋白)与细胞中的蛋白质不同,他们几乎不可能从膜上转移至水溶液中。

然而,此类蛋白质的溶解和转移,常可用含有十二烷基硫酸钠或其他的去污剂,这是什么道理?答: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胆酸钠等去污剂,都具有亲水和疏水两部分,他们可以破坏蛋白和膜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并用疏水部分结合蛋白的疏水部分,亲水部分向外,形成一个可溶性微团,将蛋白转移到水中。

2.任何动物体内胆固醇可能装备为哪些具有重要生理意义的类固醇物质?答:激素类:雄激素、雌激素、孕酮、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

非激素类:维生素D、胆汁酸、牛黄胆酸和甘氨胆酸。

1.简述酶与一般化学催化剂的共性及其特性?答(1)共性: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仅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酶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也不改变;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特性: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是催化效率更高,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容易失活,活力受条件的调节控制,全酶的活力与辅助因子有关。

生化名词解释简答题

生化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核酸9.核酸的变性、复性:当呈双螺旋结构的DNA溶液缓慢加热时,其中的氢键便断开,双链DNA便脱解为单链,这叫做核酸的“溶解”或变性。

在适宜的温度下,分散开的两条DNA链可以完全重新结合成和原来一样的双股螺旋。

这个DNA螺旋的重组过程称为“复性”。

10.增色效应:当DNA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处的吸收便增加,这叫“增色效应”。

11. 减色效应:DNA在260nm处的光密度比在DNA分子中的各个碱基在260nm处吸收的光密度的总和小得多(约少35%~40%), 这现象称为“减色效应”。

12. 噬菌体:一种病毒,它可破坏细菌,并在其中繁殖。

也叫细菌的病毒。

14. DNA的熔解温度(Tm值):引起DNA发生“熔解”的温度变化范围只不过几度,这个温度变化范围的中点称为熔解温度(Tm)。

15. 分子杂交:不同的DNA片段之间,DNA片段与RNA片段之间,如果彼此间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互补也可以复性,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

这种按照互补碱基配对而使不完全互补的两条多核苷酸相互结合的过程称为分子杂交。

3. 答:tRNA一级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分子量较小,大约由73~95个核苷酸组成。

2)分子中含有较多的修饰成分3)3′末端都具有CpCpA-OH的结构。

5′端多为pG,也有pC4)恒定核苷酸,有十几个位臵上的核苷酸在几乎所有的tRNA中都不变。

5)tRNA约占细胞总RNA的15%tRNA的二级结构呈“三叶草形”。

在结构上具有某些共同之处,即四臂四环:氨基酸接受臂;反密码(环)臂;二氢尿嘧啶(环)臂;T C(环)臂;可变环。

tRNA的三级结构:倒挂的L字母tRNA主要功能: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转运氨基酸。

4. 答:在20世纪50年代初,E.Chargaff等应用纸层析技术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各种生物的DNA分子的碱基组成进行了定量分析,总结出一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被人们称之为Chargaff出定则。

生化(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生化(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36. 磷氧比(P/O):每消耗1摩尔氧所消耗无机磷酸的摩尔数?
37.底物水平磷酸化:在被氧化的底物上发生磷酸化作用就是底物水平磷酸化。
38.糖酵解:1mol葡萄糖变成2mol丙酮酸并伴随ATP生成的过程为糖酵解。
39.磷酸戊糖途径:是一个葡萄糖-6-磷酸经代谢产生NADPH和核糖-5-磷酸的途径。
4.何谓酶的抑制剂?酶的抑制剂的主要类别及其特点是什么?
通过改变酶必需基团的化学性质从而引起酶活力降低或者丧失的作用称为抑制作用,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称为抑制剂。主要类别:不可逆抑制剂,可逆抑制剂。不可逆抑制剂与酶的必需集团以共价键结合,引起酶的永久失活。可逆抑制剂与酶蛋白以非共价键结合,引起暂时性失活。
(3)β-折叠结构有平行排列和反平行排列两种。
6.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和复性作用?
蛋白质变性后哪些性质会发生改变?蛋白质变性作用是指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象被破坏,并导致其性质和生物活性改变的现象。蛋白质变性后会发生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生物活性丧失;
(2)理化性质的改变,包括:溶解度降低,因为疏水侧链基团暴露;结晶能力丧失;分子形状改变,由球状分子变成松散结构,分子不对称性加大;粘度增加;光学性质发生改变,如旋光性、紫外吸收光谱等均有所改变。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原子和基团在三维空间上的排列、分布及肽链走向。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决定蛋白质的功能。空间结构与蛋白质各自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3.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有何特点?
(1)多肽链主链绕中心轴旋转,形成棒状螺旋结构,每个螺旋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螺距为0.54nm,氨基酸之间的轴心距为0.15nm(2)α-螺旋结构的稳定主要靠链内氢键,每个氨基酸的N—H与前面第四个氨基酸的C=O 形成氢键。(3)天然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大都为右手螺旋。

生化名词解释及简答

生化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呼吸链: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所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列顺序的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

电子在逐步的传递过程中释放出能量被机体用于合成ATP,以作为生物体的能量来源。

Km 米氏常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DNA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DNA在复制时,两条链解开分别作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两条与模板链互补的新链,以组成新的DNA分子。

这样新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

由于子代DNA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全酶 :全酶=酶蛋白+辅因子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和酶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区域叫酶的活性中心或活性部位。

酶的活性中心有两个功能部位:第一个是结合部位,由一些参与底物结合的有一定特性的基团组成;第二个是催化部位,由一些参与催化反应的基团组成,底物的键在此处被打断或形成新的键,从而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激活剂: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糖异生作用:非糖物质转化成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后,在相应的酶催化下,绕过糖酵解途径的三个不可逆反应,利用糖酵解途径其它酶生成葡萄糖的途径称为糖异生氧化磷酸化作用: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即电子或氢原子在呼吸链中的传递过程中)伴随有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作用。

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中形成高能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此过程与呼吸链的作用无关。

4.生物氧化: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最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能量的过程。

等电点:蛋白质或氨基酸等静电荷为0时的PH同工酶 :来源不同种属或同一种属,甚至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同一细胞中分离出具有不同分子形式但却催化相同反应的酶称之为同工酶。

生化名词解释及填空问答

生化名词解释及填空问答

一、名词解释1.cDNA与cccDNA:cDNA是由mRNA通过反转录酶合成的双链DNA;cccDNA是游离于染色体之外的质粒双链闭合环形DNA。

2.CAP:环腺苷酸(cAMP)受体蛋白CRP(cAMP receptor protein ),cAMP与CRP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称激活蛋白CAP(cAMP activated protein )3.回文序列:DNA片段上的一段所具有的反向互补序列,常是限制性酶切位点。

4.micRNA:互补干扰RNA或称反义RNA,与mRNA序列互补,可抑制mRNA的翻译。

5.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在RNA的剪接加工过程中起到自我催化的作用。

6.信号肽: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N端有15~36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引导蛋白质的跨膜。

7.弱化子:在操纵区与结构基因之间的一段可以终止转录作用的核苷酸序列。

8.上游启动子元件:是指对启动子的活性起到一种调节作用的DNA序列,-10区的TATA、-35区的TGACA及增强子,弱化子等。

9.DNA探针:是带有标记的一段已知序列DNA,用以检测未知序列、筛选目的基因等方面广泛应用。

10.SD序列:是核糖体与mRNA结合序列,对翻译起到调控作用。

11.单克隆抗体:只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起作用的抗体。

12.顺式作用元件:在DNA中一段特殊的碱基序列,对基因的表达起到调控作用的基因元件。

13.Klenow酶:DNA聚合酶I大片段,只是从DNA聚合酶I全酶中去除了5’3’外切酶活性14.DNA的C值与C值矛盾:一个单倍体基因组和DNA含量总是恒定的,它通常称为该物DNA的C值。

在真核生物中,物种进化的复杂程度与DNA含量C值并不完全一致,成为C值矛盾。

15.基因与基因组:基因就是贮存RNA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须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基因组指一个细胞或生物体中的全部DNA.16.回复突变与抑制突变:突变失去的野生型性状可以通过第二次突变得到恢复,第二次突变叫做回复突变。

生化考试名词解释

生化考试名词解释

生化考试名词解释2. 别构酶:又称为变构酶,是一类重要的调节酶。

其分子除了与底物结合、催化底物反应的活性中心外,还有与调节物结合、调节反应速度的别构中心。

通过别构剂结合于别构中心影响酶分子本身构象变化来改变酶的活性。

3. 酮体:在肝脏中,脂肪酸不完全氧化生成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统称为酮体。

在饥饿时酮体是包括脑在内的许多组织的燃料,酮体过多会导致中毒。

4. 糖酵解:生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或糖原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为乳酸,并产生少量ATP的过程。

5. 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

指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经过一定反应历程被分解为丙酮酸并产生少量ATP和NADH+H+的过程。

是绝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

6. 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经历糖酵解途径、丙酮酸脱氢脱羧和TCA循环彻底氧化,生成C02和水,并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

7. 氧化磷酸化:生物体通过生物氧化产生的能量,除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外,大部分通过磷酸化作用转移至高能磷酸化合物ATP中,这种伴随放能的氧化作用而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根据生物氧化的方式可将氧化磷酸化分为底物水平磷酸化和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

8. 三羧酸循环:又称柠檬酸循环、TCA循环,是糖有氧氧化的第三个阶段,由乙酰辅酶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开始,经历四次氧化及其他中间过程,最终又生成一分子草酰乙酸,如此往复循环,每一循环消耗一个乙酰基,生成CO2和水及大量能量。

9. 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糖异生作用的途径基本上是糖无氧分解的逆过程---除了跨越三个能障(丙酮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6-磷酸果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转变为葡萄糖)需用不同的酶及能量之外,其他反应过程完全是糖酵解途径逆过程。

10. 乳酸循环:指糖无氧条件下在骨骼肌中被利用产生乳酸及乳酸在肝中再生为糖而又可以为肌肉所用的循环过程。

生化名词解释及大题

生化名词解释及大题

生化资料:一、名词解释1.糖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2.糖酵解:在机体缺氧的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亦称糖的无氧氧化。

3.受体:靶细胞中能识别信息分子并与之结合,引起特定生物学效应的蛋白质,个别为糖脂。

4.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素,是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甚少,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一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5.必须脂肪酸:机体需要而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植物中获得的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6.同工酶:是指具有相同催化功能(即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各不相同的一组酶。

7.等电点: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8.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组成氨基酸残基侧链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的一些化学基团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很远,但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和底物特异的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9.一碳单位:一碳单位是指氨基酸分解代谢产生的含一个碳原子的有机基团。

二、简答1.简述一碳单位的概念,载体,生理意义?一碳单位是指氨基酸分解代谢产生的含一个碳原子的有机基团。

叶酸的辅酶形式四氢叶酸是一碳单位的载体。

一碳单位的主要功用是参与核苷酸的合成:N5、N10=CH-FH4和N10-CHOFH4参与嘌呤核苷酸合成。

N5、N10-CH2-FH4参与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核苷酸是合成核酸的原料,故一碳单位在核酸合成中占重要地位。

2.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⑴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作为两性电解质,不同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在同一pH 的溶液中不同的蛋白质带电性质和数量不同,藉此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有电泳、离子交换层析、等电点沉淀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A卷
1.蛋白质的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
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P25
2.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温度、PH、离子强度等)作用下;DNA双链
的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结构松散,成为单链的现象即为DNA的变性。

P48
3.糖元的合成: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课件
4.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及甘油
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该过程称为脂肪的动员。

P110
5.氧化磷酸化:是细胞内ATP形成的主要方式,即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
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因此又称为偶联磷酸化。

P146
6.营养必须氨基酸:人体内有8种氨基酸不能合成,这些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
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的氨基酸,称为必须氨基酸。

P161
7.DNA的半保留复制: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
模板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

子代细胞的DNA,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重新合成,两个子细胞的DNA都和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P217
8.不对称转录:在庞大的基因组中,按细胞的不同发育时序,生存条件和生理
需要,只有少部分的基因发生转录,转录的这种选择性行为不对称转录p244
9.遗传学的中心法则:p215 中间式子
10.DNA克隆技术:应用酶学的方法,在体外将各种来源的遗传物质――同源的
或异源的、原核的或真核的、天然的或人工的DNA与载体DNA结合成一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DNA分子――复制者,继而通过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子细胞,在进行扩增、提取获得大量同一DNA分子,即DNA克隆。

P314
B卷:
1.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
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p13 (其他一三四级结构――了解)
2.DNA的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配对,恢复天然的
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P49
3.糖酵解: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

P78
4.必须脂肪酸:来源系食物脂肪供给,特别是某些多不饱和脂酸,动物机体自
身不能合成,需从从植物油摄取。

它们是动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P106
5.呼吸链: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
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

由于此过程与细胞呼吸有关,所以将此传递链称为呼吸链。

P141
6.转氨基作用:在转氨酶(transaminase)的作用下,某一氨基酸去掉α-氨基
生成相应的α-酮酸,而另一种α-酮酸得到此氨基生成相应的氨基酸的过程。

课件
7.半不连续性复制:领头链连续复制而随从链不连续复制,就是复制的半不连
续性。

课件(DNA复制时,因为复制的方向必须是从5'到3',一条链可以连续复制,而它的反义链复制则是不连续的,会产生冈崎片断,所以成为半不连续复制。


8.逆转录:信息流动方向(RNA→DNA)与转录过程(DNA→RNA)相反,也可称
为反转录。

RNA→逆转录酶
DNA . P235
9.起始氨基酰-tRNA:真核细胞起始相应的氨基酰-tRNA,即Met-tRNAiMet
识别起始密码AUG。

可被起始过程的酶,因子识别,原核起始为N-甲酰硫氨酸,起始氨基酰-tRNA为fMet-tRNAifmet
10.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有的核酸酶可以在DNA或RNA分子内部切断磷酸二酯键,
称为核酸内切酶。

在核酸内切酶中,有的只水解双链分子,有的只水解单链分子,有的要求序列特异性,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P50
问答题;
A卷
一.酶的可逆性抑制作用有哪些类型?作用机制?p62
答:1.竞争性抑制作用
机理: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是酶的活性降低。

2.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机理:有些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

底物与抑制剂之间无竞争关系,但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ESI)不能进一步释放出产物。

3,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机理:酶和底物形成的中间产物(ES)结合,使中间产物ES的量下降,即减少从中间产物转化为产物的量,也同时减少从中间产物解离出游离酶和底物的量。

二.三羧酸循环的特点及生理意义p84~87 课件
答:特点:
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
1.消耗一分子乙酰CoA,
2.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3.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 + H+,2分子CO2, 1分子GTP。

4.关键酶有:
柠檬酸合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异柠檬酸脱氢酶
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1.是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
2.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
3.为其它物质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
4.为呼吸链提供H+ + e。

三.一段DNA 序列为模板,经转录以后RNA为 5‘UCG CAA AUG CCA````UAG AAUCCG3‘
回答:①写出该RNA序列的DNA 模板合成碱基序列
②标出该mRNA序列的起始密码子,这段mRNA的UAG 可否终止mRNA的
翻译,为什么?
答:①3‘AGC GTT TAC GGT````ATCTTAGGC5’
②起始密码为AUG
这里的UAG不能作为终止密码判断方法:密码子以3个碱基为序列,进行翻译,由起始密码子算起(方向肯定是由5'到3'的)当到UAG
时,该密码子并不是连续的3个碱基序列,因此。

(如果
UAG刚好在一起就可以)
B卷
一.酶促反应特点
答: (一)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
酶的催化效率通常比非催化反应高108~1020倍,比一般催化剂高107~1013倍。

(二)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1.绝对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一种专一的反应,生成
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

2.相对特异性: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

3.立体结构特异性: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一种。

(三)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
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需要。

其中包括对酶生成与降解量的调节、酶催化效力的调节、通过改变底物浓度对酶进行调节等三方面的调节。

二.什么是遗传学的中心法则?遗传密码在遗传信息中的作用?遗传密码的特点?
答:中心法则:P215 中间式子
遗传密码特点:
(一)遗传密码的连续性
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各个三联体密码连续阅读,密码间既无间断也无交叉。

(二)简并性
遗传密码中,除色氨酸和甲硫氨酸仅有一个密码子外,其余氨基酸有2、
3、4个或多至6个三联体为其编码。

(三)通用性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整套密码,从原核生物到人类都通用。

(四)摆动性
转运氨基酸的tRNA的反密码需要通过碱基互补与mRNA上的遗传密码反向配对结合,但反密码与密码间不严格遵守常见的碱基配对规律,称为摆动配对。

三.人体丙氨酸彻底氧化成最终产物过程(要求写出分解过程所涉及的反应途径,名称及功能)p88
答:丙氨酸(可逆箭头:箭头上为转氨基;箭头下为联合脱氨基)丙酮酸――>(箭头上为有氧氧化,箭头下为线粒体)乙酰CoA――>TAC
1.脱氨基作用――》丙酮酸
2.有氧氧化:生成乙酰CoA → 3NADH + H+
3.进入呼吸链(氧化磷酸化):呼吸链→生成大量ATP
4.氨的去路:进入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最终产物:ATP,H2O,CO2,尿素
这是网上关于这道题的一些相关资料~大家也可以参考再组织一下答案
1. 丙氨酸脱氨生成丙酮酸;
2.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此反应脱下一对H进入呼吸链产生3个ATP;
3.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并产生12分子
ATP,其中经过4次脱氢,生成3分子NADH+H和1分子FADH2,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所以1分子丙氨酸完全氧化共可以产生15分子ATP。

2.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由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经氧化脱羧基转化成乙酰
CoA。

丙酮酸脱氧酶复合体由3个酶和5个辅酶组成,三个酶是丙酮酸脱氢酶、转乙酰化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5种辅酶是TPP、CoASH、硫辛酸、FAD及NAD+。

反应结果丙酮酸脱氢并脱羧,生成CO2、NADH+H+和乙酰CoA。

红色为不确定~大家要是知道正确答案~或发现有错的~请记得告诉大家一起纠正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