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人工繁殖
第四章、鱼类的人工繁殖
第V期 卵巢青灰色,松软,卵巢内充满成熟卵子, 卵粒大而饱满,呈游离状态,极易被挤出或自 行流卵,大量卵子进入卵巢腔,完成排卵过程。 从第Ⅳ期末过渡到第V期,一般只需数小时, 如果排卵后,卵子不能马上产出,便会过熟而 失去受精能力。 第Ⅵ期 产过卵不久或退化吸收的卵巢,卵巢缩小, 呈深红色,其中有许多残卵。
第一节
鱼类的繁殖生物学
鱼类人工繁殖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对鱼类性腺发育程 度的认知和掌控,而鱼类性腺的发育又受鱼体自身神经 和内分泌系统的内在的控制以及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一、鱼类性腺发育规律
1.主要养殖鱼类卵的发育,成熟过程: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成熟卵。鱼类的卵从卵原细胞开始到发育成熟的 卵子需经过三个时期:①卵原细胞的繁殖期;②卵母细胞的生长 期;③卵子的成熟期。 (1)卵原细胞的繁殖期 卵原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使卵原细胞的数目不断增加,经若干 次分裂以后就形成了许多处于同步发育阶段的卵原细胞。这时有 丝分裂停止。细胞开始从数目增加变成体积增大也就是生长,由 卵原细胞向初级卵母发育,这一时期,叫第一时相卵原细胞,以 此时期为主的卵巢,就叫第Ⅰ期卵巢。这一般都是性腺刚刚开始 发育的幼鱼。
鱼类卵黄的积累有两种途径:卵黄的发生也可由两种方式结合进行。
一是内源性卵黄发生:卵母细胞的一部分卵黄由卵母细胞自身合成, 称为内源性卵黄发生,主要在卵黄发生的早期阶段。 二是外源性卵黄发生:大量的卵黄蛋白来自肝合成的卵黄前体(卵 黄蛋白原),再由卵母细胞将其转化成卵黄蛋白,主要在卵黄发 生的中、后期阶段,以卵黄颗粒的形式大量、迅速地积累。 此时初级卵母细胞就算已发育完善。此时的叫第Ⅳ时相初级 卵母细胞,卵巢也叫第Ⅳ期卵巢。为产卵前的性成熟个体。实际 上此期最长,也是整个性腺发育过程中体积最大时,此时的体积 要比卵原细胞大几十到百倍。此期长短和营养与生长期有关。这 也是决定性腺成熟早迟的主要原因。
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
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一、亲鱼培育通过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可以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培育出成熟率高的优质亲鱼,这是家鱼人工繁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人工繁殖的效果。
(一)亲鱼的来源及选择1.亲鱼的来源亲鱼可直接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体中选留性成熟或接近性成熟的个体,也可以从鱼苗开始专池培育并不断选择最终留下优秀个体。
为了防止近亲繁殖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好在不同来源的群体中对雌雄亲鱼分别进行选留,同时注意选用性成熟个体时年龄不能太大。
此外从养殖水体或天然水域捕捞商品鱼时选留的种用亲鱼,有必要在亲鱼培育池中专池培育一段时间,至第二年再催产效果较好。
2.亲鱼的选择(1)雌雄鉴别鉴别四大家鱼雌雄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是从胸鳍上来区别。
(2)成熟年龄和体重我国南北各地家鱼成熟年龄有较大差异,一般规律是:南方成熟较早,个体较小;北方成熟较迟,个体较大;雄鱼较雌鱼早熟一年。
(3)雌雄搭配比例选留亲鱼的雌雄搭配比例一般应在1:1~1.5,即雄鱼略多于雌鱼。
池养鲢、鳙、青、草鱼成熟的年龄和体重(二)亲鱼培育池1.亲鱼培育池的条件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水质清新,不能有工业污染。
阳光充足,距产卵池、孵化场不能太远。
鱼池面积一般3~4亩,水深1.5~2米,长方形为好,池底平坦,以便管理和捕捞。
草、青鱼亲鱼池的池底最好无淤泥。
2.亲鱼培育池的清整一般每年进行一次,按常规方法处理即可,主要是清除过多的淤泥,平整加固池坎,清除野杂鱼,鱼池消毒杀灭病原体等。
(三)亲鱼放养的密度亲鱼放养的密度不宜过大,以重量计算,亩放养100~125公斤。
一般主养一种亲鱼,搭配少量其它亲鱼,以充分利用池塘的食料生物,草鱼和鳊、鲂鱼类有清除杂草,使水质肥沃的作用。
任何一种亲鱼池中不宜搭养鱼种,否则会互相争夺饲料和氧气,影响亲鱼性腺发育。
(四大家鱼亲鱼的放养密度)(四)亲鱼培育的方法1.鲢、鳙亲鱼的培育鲢、鳙鱼都是食浮游生物的鱼类,如何保持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的含量是鲢、鳙亲鱼培育的关键。
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基础
投资成本高
鱼类人工繁殖需要建设养殖设施 、引进种鱼、购买饲料等,投资 成本较高。
收益周期长
鱼类人工繁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 才能获得收益,且市场价格波动 较大,投资风险较高。
前景展望
1 2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将 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提高渔业产量
产量增加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 得大量的鱼苗,进而提高渔业产量。这对于 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渔民收入以及促进渔业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养殖效益
人工繁殖的鱼苗品质较高,生长速度快,且 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这使得养殖效益得到 显著提升,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户 的收益。
改良鱼类品种
鱼苗培育
当鱼苗孵化后,进行鱼苗的培育和管理,包括饲料的选择和投喂、 水质的调节等,以确保鱼苗健康成长。
03 鱼类人工繁殖的环境因素
水温控制
总结词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繁殖和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
详细描述
不同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不同,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鱼类的新陈代谢和生长,提高繁殖成功率。在人工繁殖过程中, 需要严格控制水温,模拟自然环境下的温度变化,以适应不同鱼类的需求。
将受精卵收集到适当的容器中,并保持适当的温度和 湿度。
胚胎观察
定期观察胚胎发育情况,记录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
胚胎培养条件
调节水温和水质等环境因素,以满足胚胎发育的需求。
鱼苗孵化技术
孵化容器
选择适当的孵化容器,以满足鱼苗孵化所需的水量和氧气需求。
孵化管理
定期更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和氧气的充足,同时监测鱼苗的生长 情况。
环境因素调节
鱼类人工繁殖及家族特性分析
鱼类人工繁殖及家族特性分析鱼类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类动物,不仅仅是我们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我们心灵上的安慰。
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和过度捕捞等原因,野生鱼的数量正日益减少。
因此,人工繁殖和养殖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鱼类人工繁殖以及其家族特性分析。
一、鱼类人工繁殖的意义人工繁殖是指人类通过控制父母鱼的交配来实现子代鱼的繁殖。
相比于野生繁殖,人工繁殖的优势在于控制、可控、高效以及大规模生产、优良品种的培育等方面。
由于人类已经研究出了一些鱼类的繁殖技术,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地生产出鱼苗。
采用这种方式繁殖出来的鱼苗可以用于人工养殖和放流等目的。
二、鱼类人工繁殖的方法鱼类人工繁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包括鱼类自然繁殖、人工授精、人工合子、细胞发育、基因编辑等。
不同的繁殖方法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
1、鱼类自然繁殖: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繁殖方式。
只需将雌雄鱼放在一起,让其自然交配即可。
这种方法适用于许多种鱼类,但是难以控制和调节繁殖的过程和结果。
2、人工授精: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繁殖方式。
首先,要提取雄鱼中的精液,并将其保存。
然后,将雌鱼的卵巢切开,将卵子取出,并放到一个浅盘中。
随后,将一定量的精液加入到盘中,使卵子受精。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繁殖效率,可以控制鱼类的品种以及性状等。
3、人工合子:这种繁殖方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技术。
它是通过直接将多个不同的基因片段融合起来,来创造新的鱼类品种。
这种方法具有可控性和高效性,但是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需要谨慎操作。
三、鱼类人工繁殖的家族特性分析1、先天性特征:这种特性指的是鱼类在出生时所具备的特征,包括体型、颜色、鳞片形状等。
这些特征通常是由基因决定的。
因此,通过控制基因可以实现对鱼类外貌的改变。
这种特性具有遗传性,可以通过遗传分析得到。
2、后天性特征:这种特性指的是在鱼类生长过程中类逐渐形成的特征,包括寿命、大小、体质等。
四大家鱼繁殖技术
四大家鱼繁殖技术家鱼是指在家庭或养殖场中饲养的一类鱼类,其繁殖技术的掌握对于家鱼养殖的成功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四种常见的家鱼繁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分离繁殖、水草缸孵化和温度控制。
一、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是一种常见的家鱼繁殖技术,适用于那些无法自然繁殖或需要进行优生选育的鱼类。
首先,需要将雄鱼和雌鱼分别放入两个准备好的容器中,以便收集精液和卵子。
然后,使用特殊的工具将雄鱼的精液收集到容器中,再将其注入雌鱼的卵巢中。
此后,雌鱼会产卵,而雄鱼的精子会与卵子结合受精,最终形成鱼苗。
二、分离繁殖分离繁殖是一种常用的家鱼繁殖技术,适用于一些鱼类繁殖量小、繁殖能力弱的情况。
首先,需要将雄鱼和雌鱼分别放入两个独立的容器中,以避免相互干扰。
然后,分别给雌鱼和雄鱼提供适宜的温度和饲料,促进其繁殖行为。
在雌鱼产卵后,需要及时将卵取出放入特定的孵化器中,提供合适的水质和温度,加速卵的孵化过程。
最后,等待鱼苗孵化并成长为成鱼。
三、水草缸孵化水草缸孵化是一种较为自然的家鱼繁殖技术,适用于一些喜欢在水草中产卵的鱼类。
首先,需要在鱼缸中放入适宜的水草,为鱼类提供合适的产卵环境。
然后,将雄鱼和雌鱼一同放入鱼缸中,让其自然产卵。
在卵孵化的过程中,水草提供了良好的保护和遮蔽,保证鱼苗的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及时将成鱼转移出鱼缸,以免损害到鱼苗的生长。
四、温度控制温度控制是一种重要的家鱼繁殖技术,适用于需要特定温度环境的鱼类。
不同的鱼类对于温度的要求不同,因此在繁殖过程中需要针对具体的鱼类进行温度控制。
一般来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鱼类的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需要通过加热或降温设备,保持鱼缸内的温度稳定在适宜的范围内,以促进鱼类的繁殖。
人工授精、分离繁殖、水草缸孵化和温度控制是四种常见的家鱼繁殖技术。
在家鱼养殖过程中,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对于提高繁殖效率和鱼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不同的鱼类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繁殖技术,因此养殖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繁殖效果。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技术鱼类繁殖技术是水产养殖中的关键环节,它对于保持和增加渔业资源,提高水产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细节层面介绍水产养殖中常用的鱼类繁殖技术,包括自然繁殖、人工繁殖和基因技术等。
1. 自然繁殖技术自然繁殖是指鱼类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繁殖行为。
它依赖于鱼类的生理活动和环境条件,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通常在特定的季节和水温下进行,以确保繁殖的成功率。
在自然繁殖中,适当的水生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十分关键,可以通过河流改造、湖泊修复等手段提高繁殖环境的质量。
2. 人工繁殖技术人工繁殖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和管理手段,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鱼类的繁殖。
人工繁殖主要包括鱼种选择、人工授精、孵化和育苗等过程。
首先,鱼种选择非常重要。
合理选择具有良好生长特性和繁殖能力的鱼种,对于繁殖的成功至关重要。
其次,人工授精是人工繁殖的关键步骤。
通过收集母鱼和公鱼的生殖细胞,并在适宜的时间、环境下进行授精,可以提高受精率。
授精后的受精卵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孵化,如孵化箱孵化、流水孵化等。
最后,育苗阶段需要进行合适的管理和养护工作。
这包括饲料的合理搭配和供给、水质管理、病害预防等。
只有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才能确保鱼苗的健康成长。
3. 基因技术的应用基因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也为鱼类繁殖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基因改良和选择育种,可以改善鱼类的生长速度、繁殖能力等性状,提高养殖效益。
例如,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鱼类体内,可以使鱼类具备抗病、快速生长等优良性状。
此外,利用基因标记和基因组学等手段,也可以对鱼类进行遗传分析和品种鉴定,帮助水产养殖者提高选育效果和遗传进展速度。
总结: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技术包括自然繁殖、人工繁殖和基因技术等。
合理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渔业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效益,为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鱼类繁殖技术将会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为水产养殖业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鱼类人工繁殖理论和技术
• (3)叶片型(鲶形目): – 腺体呈多枝的叶片状。精巢 内有纵沟汇聚精液进入储精 囊,再精输精管排出体外。
三、性腺发育、成熟及其影响因素
(一)卵细胞发育与成熟
• 从卵原细胞发育到成熟卵子, 要经过三个时期:
• (1)卵原细胞分裂期- • (2)初级卵母细胞生长期- • (3)成熟期-
卵原细胞
被卵巢的结构:
• 养殖鱼类大多数卵巢为成对的囊状,末端变细成输卵管,开口于泄殖腔 (孔)。
• 卵巢内又许多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的横隔,卵细胞就着生在横隔上,在此发 育和成熟。横隔又称产卵板(ovariallamellae)。
• 成熟的卵从产卵板上脱落,落入卵巢腔中,这个过程叫排卵。
1.卵巢 2.肾脏 3.4.输尿管 5.输卵管 6.泄殖孔
• 外因条件(生态):
– 饵料和营养 – 温度和积温 – 光照条件和其它条件
1、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调节与控制
• 鱼类的性腺发育和繁殖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的调节和控制。 • 外界条件(水温、水质、水流、水位、盐度、底质和附着物、异性)的刺激
作用于感觉器官(眼、皮肤、侧线等),并把刺激传统到中枢神经(脑、下 丘脑、脊髓等);中枢神经发出指令到内分泌器官(下丘脑、脑垂体、性腺、 甲状腺等),内分泌器官分泌激素;激素通过体液到达性器官(组织)并产 生生理效应。与性腺发育和繁殖活动相关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器官有:下丘 脑、脑垂体、性腺和甲状腺等。
• 脑垂体的摘取、保存和使用:
– 鱼类:鲤、鲫,在繁殖季节,大量捕捞, – 处理:用丙酮或无水酒精脱脂、脱水,阴干; – 保存:棕色瓶(密封),可存放3年。
2、下丘脑及其分泌的激素
• 下丘脑位于间脑腹面,通过垂体茎紧连脑垂体。下丘脑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 核团,其中视前核和侧结核含有神经分泌细胞能够产生一种促性腺激素释放 激素即促黄体素释放激素(GnRH)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抑制激素(GRIH)。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鱼类人工繁殖是指通过现有鱼类资源,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鱼类繁殖的过程,目的是
增加鱼类的数量,满足人们对优质鱼类的大量需求。
它可以为研究鱼类行为、生理、生态
等提供实验数据,也可以使供应的鱼类资源得到增加。
繁殖的必要性:由于自然环境破坏,天然鱼类资源大量被砍伐,天然鱼类资源消失,
使得鱼类资源短缺,甚至衍生出濒危物种现象,目前人们已经普遍开始采用人工繁殖技术
来补充鱼类资源。
另外,培育某些特定种类的鱼类,如优质鱼类,特殊用途鱼类,这些都
需要人工繁殖技术。
人工繁殖技术包括繁殖备母鱼,捕获和诱导备母鱼产卵,取卵,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移植卵及苗种,食物加工成片等。
在繁殖备母鱼过程中,首先要根据鱼类的遗传学特点选
择鱼类,形成鱼类繁殖育种体系;其次,要设置繁殖环境,充分利用水源、营养等资源,
建立有利的人工繁殖条件,使繁殖达到最佳效果;最后,需要对鱼类进行备母鱼管理和胚
胎发育管理,以获得优质的鱼类资源。
除了上述技术外,人工繁殖还与养殖技术相结合。
比如将合适的备母鱼照料、营养、
病害防治等技术应用于鱼类养殖,以实现最佳的养殖效果,并及早准备育苗。
此外,人工
繁殖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遗传改良,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
总之,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是为了增加鱼类资源,满足人们对健康安全的菜鱼,保证鱼
类繁殖良好可持续发展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技术,它能给水产养殖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对鱼
类资源的可持续和有效利用,从而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人工催产
项目六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任务四人工催产方法
四、催产方法
1.催产期的确定
亲鱼的性腺发育是随着季节、水温变化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从 性腺成熟到开始退化之前的这段时向就是亲鱼的催产期。
决定催产期主要因素是水温,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变化差异 较大,所以催产期也不同。长江中下游一般在5月初到6月中旬, 华南约早一个月,华北约迟一个月左右,东北地区则更晚。鲮鱼 在每年5月上中旬。
巢轮廓隐约向前滑动。 在草亲鱼可见到体侧有卵巢下垂的轮廓,腹中线处呈凹陷状。
挖卵观察——将挖卵器轻轻插入亲鱼生殖孔,然后偏向左侧或右
侧,旋转几圈抽出,便可得到少量卵粒。
若挖卵器在靠近生殖孔就能得到卵粒,且卵粒大小整齐、饱满、 光泽好、易分散,大多数卵核己极化或偏位,则表明雌亲鱼性腺 发育进入最佳催产期。
2.亲鱼夹和采卵夹
亲鱼夹是提送及注射亲鱼时用的,采卵夹为人工授精时提鱼用的。 两种夹规格完全相同,只是采卵夹在夹的后端开了一个洞,使亲 鱼的生殖孔露出来,以使精或卵排出。
3.其他工具
注射器(1毫升、5毫升、10毫升)、注射针头(6、7、8号)、消毒锅、 镊子、研钵、量筒、温度计、秤、托盘天平、解剖盘、面盆、毛 巾、纱布、药棉等。
间相近。
(二)选择标准
1、种质标准 从种质角度选择亲鱼应生长速度快、肉质好、抗逆性强;进行 杂交育种时,要求亲本的种质纯度高。
2、年龄和体重 选择亲鱼时,应避免选择初次性成熟个体和已进入衰老期 的个体。对于一般鱼类而言,可取最小性成熟年龄加1~10作为选择人工繁 殖所需亲鱼的最佳年龄。在达到性成熟年龄的前提下,亲鱼体重越大越好。 一般鱼类的年龄和体重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体重越大。但由于气 候、水质和饵料等因素差异,同一种鱼在不同水域的生长速度存在差异,达 到性成熟年龄也不同,体重标准也不一致。
项目三 淡水鱼类的人工繁殖
• 效应时间 5. 每千兊雌鱼催产剂注射量(雄鱼第一针不注射 ,第二针剂量减半 ):
鲢鱼:第一针,促排2号0.1 微兊。
第二针,促排2号1微兊+HCG 800~1000 单位。
• 效应时间 鳙鱼:第一针,促排2号0.2 微兊。 第二针,HCG 400 单位(复方绒促性素B 型)。
效应时间 草鱼:第一针,促排2号0.2 微兊。 第二针,促排2号2 微兊+HCG 1000 单位。
4、催产剂注射时间
• 上午7:00-9:00拉网,选择亲鱼,编号,称重;
4、催产剂注射时间
上午9:00-10:00雌鱼注射第一针,雄鱼不注射。立即 放入 产卵池。
• 效应时间
• 间隔6-10小时,徐州为8小时。
• 效应时间
•下午5:00-6:00雌鱼注射第二针,雄鱼剂量减半。 •效应时间6-12小时,徐州8小时。 •凌晨1:00-2:00发情产卵。
二、性周期变化觃律
3.夏季(5~7月),卵巢V期,精巢V期, 轻压腹部卵子或精液流出,性腺占体重的1720%。
二、性周期变化觃律
徐州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时间为 5月1日-6月10日。
三、催产原理
外界环境→外感受器→脑→下丘脑( 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脑 垂体(PG)(分泌促性腺激素GtH) →性腺→产生性激素、排卵、产卵、 排精。
效应时间 青鱼:第一针,促排2号5 微兊。 第二针,促排2号5~8 微兊+ DOM 5 微兊。
体腔注射
任务四 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二)
一、催产剂注射方法
• 注射剂量:2-5毫升。 • 注射部位:胸鳍基部无鳞凹陷处。 • 注射角度和深度:6-8号针头朝鱼体前方与体轴成4560°角,刺入1厘米。
(二)催情产卵 1.催产期 早晨最低水温持续稳定在18℃以上一个星期时,可以催 产。 徐州为5月1日-6月10日。 催产顺序:鲢-草-鳙-青。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鱼类繁殖与孵化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鱼类繁殖与孵化技术鱼类繁殖与孵化技术是养殖渔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鱼类的繁衍生息和产量的提高。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鱼类繁殖与孵化技术,并介绍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一、人工授精法人工授精法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繁殖与孵化技术,它适用于鱼类天生不能自然繁殖的情况。
该技术的原理是将鱼类的精子和卵子分别提取出来,通过人工方式进行配对受精。
在实施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特殊工具刺激雄性鱼类,促使它们释放精子,并将精液收集到容器中。
而雌性鱼类的卵子常常需要手动提取。
之后,将精子与卵子进行混合,通过特定的条件,如温度和水质,促使受精卵发育成鱼苗。
这种技术常应用于亚洲鲤鱼和鲟鱼等鱼类的繁殖。
二、温度控制法温度控制法是一种通过调节环境温度来控制鱼类繁殖与孵化的技术。
许多鱼类的繁殖和孵化过程都受到温度的影响。
例如,鱼类的发育速度和性别比例都与温度相关。
在实践中,养殖人员会在鱼类产卵前提前调节水温,为鱼类创造最适宜的繁殖环境。
以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孵化出的鱼苗生长更快且更健康。
这种技术常用于金鱼、鲶鱼等鱼类的养殖。
三、光照控制法光照对鱼类的繁殖和孵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光照控制法利用人工光源调节鱼类的光照时间和强度,从而控制它们的繁殖行为和孵化过程。
例如,某些淡水鱼类对光周期有一定的要求。
通过控制每天的光照时间和强度,可以刺激鱼类的产卵和孵化。
光照控制法在养殖场中被广泛应用,对提高鱼类的产量和繁衍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人工孵化法人工孵化法是一种通过模拟鱼类自然孵化环境来提高繁殖效率的技术。
在这种方法中,鱼类的卵子被收集并放置在孵化箱或孵化池中。
通过控制水质、温度和光照等条件,创造一个适合鱼类孵化的环境。
养殖人员也可以添加适当的饲料或培养基来促进鱼苗的生长。
人工孵化法广泛用于各种鱼类的繁殖,如鲈鱼、虹鳟鱼等。
总结起来,鱼类繁殖与孵化技术在养殖渔业中起着关键作用。
采用人工授精法、温度控制法、光照控制法和人工孵化法等技术,可以提高鱼类的繁殖效率和产量,满足人们对鱼类产品的需求。
鱼类增养殖学第三章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基础
contents
目录
• 鱼类繁殖生物学基础 •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 鱼类繁殖与养殖的关系 • 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趋势
01
CATALOGUE
鱼类繁殖生物学基础
鱼类繁殖生物学概述
鱼类繁殖生物学定义
研究鱼类的生殖、生长、发育、繁殖 行为以及繁殖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
亲鱼选择
选择健康、优良的亲鱼,进行 培育和驯化。
催产激素处理
使用催产激素处理亲鱼,使其 性腺成熟并释放卵子和精子。
孵化管理
对受精卵进行孵化管理,保证 孵化率和鱼苗质量。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实例
鲤鱼人工繁殖
鲤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 之一,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大 量繁殖鲤鱼苗,提高产量和品质 。
鲑鱼人工繁殖
率和孵化率。
04
CATALOGUE
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趋势
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趋势概述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鱼类繁殖、生长 和养殖的学科,随着人们对水生生物 资源的需求增加,该学科的发展趋势 日益明显。
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技 术创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 面,旨在提高养殖效益、保护生态环 境和满足人类需求。
鲑鱼是一种洄游性鱼类,通过人 工繁殖技术可以模拟其自然繁殖 环境,提高鲑鱼的繁殖成功率。
03
CATALOGUE
鱼类繁殖与养殖的关系
殖业的基础
鱼类繁殖与养殖相互促进
繁殖是鱼类种群增长和扩大的源泉, 没有繁殖就无法进行养殖。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实现鱼类种 群的快速增长和品质改良,进而提高 养殖效益。
鱼类增养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鱼类增养殖学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如基因编辑 、生物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鱼类生长速度、抗病 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四大家鱼繁殖技术
四大家鱼繁殖技术家鱼是指人们在家庭或者养殖场中饲养的一类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家鱼产量,人们研究出了一系列的家鱼繁殖技术。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见的家鱼繁殖技术。
一、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是指通过人工的方式将雄性鱼的精液收集起来,并利用工具将其注入到雌性鱼的体内,以达到受精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在不依赖自然交配的情况下,实现家鱼的繁殖。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1. 雄性鱼的精液采集:将雄性鱼用温水清洗干净,并用软布擦干,然后将其置于特制的精液收集器中,轻轻按压鱼的腹部,使精液排出。
2. 雌性鱼的受精:将采集到的雄性鱼精液使用注射器等工具注入到雌性鱼的体内,受精过程一般在水中进行。
3. 孵化:将受精的卵放入孵化箱中,通过调控水温和水质,以及提供适宜的饵料,促使卵的孵化。
二、催产技术催产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刺激雌性鱼产卵。
这种技术常用于提高家鱼的繁殖效率。
常见的催产技术包括:1. 温度刺激法:将鱼缸中的水温逐渐提高至特定的温度,一般在27-30摄氏度之间,这种温度可以刺激雌性鱼体内的激素分泌,促使其产卵。
2. 光照刺激法:通过控制光照时间和强度,调节雌性鱼的生理周期,刺激其产卵。
一般采用每天提供12-14小时的光照,并保持适当的亮度。
3. 药物催产法:通过给雌性鱼注射或者投喂一些特定的药物,刺激其体内激素的分泌,促进产卵。
三、鱼苗培育技术鱼苗培育技术是指将家鱼的受精卵孵化出鱼苗,并进行后续的培育工作,以便得到健康的家鱼。
常见的鱼苗培育技术包括:1. 卵孵化:将受精卵放入孵化箱中,通过调控水温、水质和光照,促使卵的孵化。
2. 鱼苗的喂养:鱼苗孵化出来后,需要提供适宜的饵料进行喂养,常见的饵料包括浮游生物、人工合成饲料等。
3. 鱼苗的保护:在鱼苗生长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疾病的发生,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清理鱼缸。
四、养殖环境的控制技术养殖环境的控制技术是指通过调控水温、水质、饵料等养殖条件,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家鱼的繁殖效率。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与人工授精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与人工授精技术鱼类是水产资源中重要的一部分,其繁殖与繁衍是水产养殖的基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鱼类繁殖与人工授精技术逐渐成为了解决鱼苗供应不足和优化品种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与人工授精技术,探讨其应用和发展前景。
一、鱼类繁殖技术1.1自然繁殖在野外环境下,鱼类通过自然繁殖方式进行繁殖,由雌雄鱼自主配对产卵。
这种方式相对简单,但繁殖效率较低,无法满足大规模养殖的需求。
1.2人工繁殖为了提高繁殖效率和品种优良性,水产养殖业开始采用人工繁殖技术。
人工繁殖通常包括鳞片采集、卵黄囊切除、人工授精等步骤,具体操作根据不同鱼类而有所差异。
二、人工授精技术2.1授精技术的意义人工授精技术是鱼类繁殖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控制交配和授精的过程,可以优化品种、提高繁殖效率和鱼苗成活率。
该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并为养殖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2授精技术的操作步骤人工授精通常包括以下步骤:鱼类的准备、取精、授精、储存和使用。
首先,通过观察鱼类的行为和外部形态,选择适合进行人工授精的个体。
然后,将取精器放置于鱼类腹部,轻柔地按压抽出精液。
接下来,将取得的精液与鱼卵充分混合,完成授精过程。
为了保持精液的活力,需要储存或立即使用。
三、鱼类繁殖与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3.1种群改良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养殖者可以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配对,从而满足市场需求,提高鱼类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可以通过人工授精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和市场的新品种。
3.2鱼苗供应传统的自然方式繁殖鱼类,容易受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鱼苗供应量不稳定。
而人工授精技术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大大提高了鱼苗的供应量,保证了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3.3科研与保护人工授精技术不仅在养殖业中有广泛应用,也被广泛应用于鱼类科研及保护领域。
科研人员可以通过人工授精技术,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样本和数据,促进鱼类研究的深入发展。
鱼类增养殖学第三章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基础
我国 继50年代在四大家鱼人工繁殖取得成功 后,相继在鲤科鱼类其它的种类上繁殖取得了成 功。 淡水鱼类人工繁殖品种有:四大家鱼、长吻 鮠、鲟鱼、黄鳝、鳜鱼等等. 80年代我国 开始真鲷、牙鲆、黑鲷和大黄鱼 等海水鱼类人工繁殖和批量育苗研究,全人工工 厂化育苗技术达到生产规模。
第Ⅳ期:宽大出现皱折,乳白色,表面血管明显。 当管腔出现为数不多的精子时,表明精巢的发育已 到Ⅳ期末。四大家鱼性成熟雄鱼的精巢,在冬季已 进入此期,但是,用手挤压腹部仍无精液。
第V期:精巢充分成熟,体柔软,乳白色,轻压腹 部有精液流出。性成熟雄鱼的精巢,在繁殖季节属 于该时期。 第Ⅵ期:精巢中的精子已大量排出,体积大大缩小, 由乳白色变为粉红色,局部有充血现象。 多次产卵的鱼类,雄性生殖细胞的成熟,也显出先 后是先后端后前端。
(二)下丘脑、脑垂体和性腺的机理关系 外界刺激→ 下丘脑 → 脑垂体 → 性腺 光温度 GnRH, LRH GTH 类固醇激素
下丘脑分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RH)作用于脑垂体。 GnRH: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 素。 由视觉等感觉器官把光照、温度等外界因素传到下丘脑,启 动分泌GnRH或GRIH,控制脑垂体GTH细胞的分泌,GTH细 胞分泌的GTH诱发性腺生成并释放性类固醇激素,促进生殖 细胞生长发育、成熟和配子形成。 性类固醇可通过反馈作用调节控制下丘脑和脑垂体的分泌活 动,在繁殖季节,还可刺激亲鱼发情和自然交配。
(3)、卵巢分期 第Ⅰ期:从卵原细胞 向初级卵母细胞小生 长期过渡,尚未达到 初次性成熟的雌鱼。 卵巢位于鳔的侧方, 呈透明淡肉色细线状 (1mm)。 秋花和春花鱼种的 性腺属于此期(2龄 鲢的卵巢仍有属于1 期的)。鱼类在一生 中只出现一次第一期 卵巢,产过卵的个体 无此期卵巢。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PPT课件
胎生
受精卵在雌鱼体内发育,通过脐带 与母体子宫相连,吸收母体营养。 少数鱼类如灰星鲨采用此种方式。
鱼类性腺发育与成熟
性腺发育
性周期
鱼类性腺经历从原始生殖细胞到成熟卵细 胞或精子的发育过程。这一过程受到遗传 、环境和内分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03
人工繁殖技术可以与养殖技术创新相结合,推动水产养殖业的
可持续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鱼类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杂交优势利用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实现不同鱼类之间的杂交,可以充分利用杂交优 势,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基因资源挖掘
利用人工繁殖技术结合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可以深入挖掘和利用 鱼类的基因资源,为育种工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生态修复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培育大量珍稀濒危鱼类苗种, 可以实现对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重建。
水产养殖良种选育中的应用
优良品种选育
01
利用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对养殖鱼类进行优良品种选育,提高
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苗种培育
02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实现对养殖鱼类苗种的大规模培育和
生产,满足养殖业的需求。
养殖技术创新
授精操作
包括精液采集、精液处理、卵细胞采集、受精操作等步骤。
受精卵孵化与管理
孵化原理
受精卵在适宜的水温、水质和溶氧量等条件下,经过一定的孵化 时间,发育成为仔鱼。
孵化方法
常用的孵化方法有静水孵化、流水孵化和网箱孵化等。
孵化管理
包括水质管理、水温控制、溶氧量调节、敌害生物防治等方面,以 确保受精卵的正常孵化和仔鱼的健康生长。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
催产剂 * LRH-A (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白色粉末状,易溶于水 功能:人工合成的LRH,应用于牛、羊和猪等哺乳动 物,均呈现出很高的生物活性,但对鱼类的催产效果并 不理想,用量要高出一般哺乳动物几百倍。 * 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白色或淡黄色粉末状 功能:HCG直接作用于性腺,具有诱导排卵的作用; 同时也具有促进性腺发育,促使雌、雄性激素产生的作 用。
缺 点
需雄鱼多、设备多 对亲鱼体质要求高 不能确定产卵时间 不能远缘杂交
第六节 孵化
人工孵化是指受精卵经胚胎发育到仔鱼出膜的全过 程。根据受精卵胚胎发育的生物学特点,人为创造 适宜的孵化条件,使胚胎正常发育,孵出仔鱼。 卵子的鉴定
成熟卵子 颜色 吸水情况 鲜明 吸水膨胀速度快
不成熟或过熟 黯淡 吸水膨胀慢,吸水不 足 胚体动物极朝上,植 物极向下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概述 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设施 亲鱼培育 人工催产 产卵与受精 孵化
思考: 什么是鱼类人工繁殖?与自然繁殖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况:1958年人工繁殖技术成功 (鲢鱼) 概念:鱼类人工繁殖就是在人为控制下,
人工催产原理 性腺 (相同) GnRH :LRH-A(促黄体 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Gth:PG(鱼脑垂体) HCG(促性腺激素)
生殖原理: 下丘脑 脑垂体 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th(促性腺激素) 性激素(雌、雄激素)
三、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指标
1.亲鱼成熟率 2.催产率
3.受精率
4.孵化率 5.出苗率
第二节 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实施
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育
• 单独使用时对草鱼催产效果差,对鲢、鳙的催产效果好,
与PG相同,但催熟作用不及PG。水温较高时选用HCG较 好。
四、催产剂的种类与注射方法
• (一)常用催产剂的种类及其性质和功能 • 3.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RH)的类似物
(LRH-A) • LRH属多肽类化合物,具有促排卵的作用。 • LRH-A是人工合成的九肽化合物,用于人工催产效果比
主要养殖鱼类的 人工繁育
第一节 鱼类繁殖的一般知识
一、性细胞的生长发育与成熟过程
• (一)卵细胞的生长发育
• 1.卵原细胞增殖期
•
卵原细胞
初级卵母细胞
• 2.生长期 • 3.成熟期
生长期
小生长期 第Ⅱ时相卵母细胞
大生长期
第Ⅲ时相的卵母细胞
第Ⅳ时相卵母细胞
成熟期
一、性细胞的生长发育与成熟过程
• (二)精细胞的发育
精原细胞
增
殖
期
精原细胞群
生
长
期
初级精母细胞
成
熟
精子细胞
期
变 态 期
精子
二、性腺的发育过程
• (一)卵巢的分期 • 1.第Ⅰ期卵巢 为宽1mm左右的细线状态透
明体,左右各一个。呈淡玉色,紧贴在鳔腹面两 侧,肉眼不能区别雌雄。主要由第Ⅰ时相卵细胞 组成。
二、性腺的发育过程
• (一)卵巢的分期
• 2.第Ⅱ期卵巢 卵巢呈扁带状,一般为玉色,透明或不透
熟,引起排卵、排精的作用。
• 使用时将其研碎,制成悬浊液注射到鱼体内,起到注射
GTH的作用,能促进性腺的进一步发育成熟并激发鱼发情 产卵、排精。
四、催产剂的种类与注射方法
有关金鱼人工繁殖技术
催产剂种类
包括激素类(如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促卵泡激素类似物 等)、抗生素类(如青霉素、链霉素等)、维生素类(如维 生素A、维生素E等)和其他一些物质(如乙醇、丙酮等)。
使用方法
根据催产剂的种类和金鱼的生理特点,制定合理的使用方案 ,包括使用剂量、注射时间、注射部位等,以确保催产效果 最大化。
孵化设备与技术
渔业生产增加
通过金鱼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增加渔业生产的数量和效率,提高渔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生态价值
金鱼可以吸收水中的污染物,有助于改善水质,维护水生态环境。同时,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可以保护天然鱼 类的资源和生态平衡。
THANKS
感谢观看
管理方法
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包括定期检查、记录统计、技术培训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03
金鱼人工繁殖流程
亲鱼培育与选择
01
02
03
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条件 ,选择适合的品种,如草 金鱼、文种金鱼等。
亲鱼培育
挑选健康、成熟、优良的 亲鱼,进行单独饲养和强 化培育,以保证繁殖质量 和数量。
催熟处理
在繁殖季节前,对雌鱼进 行人工催熟处理,促进卵 巢发育和成熟。
催产与产卵
催产剂使用
在适当的时间,使用催产 剂进行催产,如鱼用催产 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 似物等。
产卵过程
雌鱼在催产剂的作用下产 卵,雄鱼同时释放精子, 完成受精过程。
受精卵收集
及时收集受精卵,进行孵 化前的处理。
孵化与育苗
亲鱼选择与培育
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繁殖性能好、 遗传基因稳定的品种作为亲鱼
。
健康检查
对亲鱼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包 括体表损伤、寄生虫感染、疾病 症状等,确保亲鱼健康状况良好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人工繁殖百科名片鱼类人工繁殖人工繁殖方法按亲鱼来源于天然水域或人工培育,可分为半人工繁殖和全人工繁殖。
前者受捕捞水域和季节的限制性大,生产不稳定。
后者从亲鱼培育至鱼苗孵出都在人工控制下进行,可有计划地大量生产鱼苗。
促使亲鱼成熟、产卵的方法,一般可分为生态法、生理法和生态生理结合法。
目录鱼类人工繁殖原理人工繁殖方法环节编辑本段鱼类人工繁殖fish,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根据鱼类自然繁殖习性,在人为条件下控制鱼类发育、成熟、产卵和孵化的技术措施。
编辑本段原理鱼类自然繁殖是在水温、水流、溶氧、光照、水位变化,以及性引诱和卵的附着物等外界条件制约下进行的。
当这些生态条件综合作用下刺激成熟亲鱼的感觉器官时,鱼即产生冲动,并通过神经纤维传入中枢神经,刺激下丘脑促使释放激素,使脑垂体间叶分泌促性腺激素,使卵细胞发生显著变化。
在卵母细胞成熟变化过程中,滤泡膜破裂并进行排卵和产卵;雄鱼的精液量显著增加,并出现性行为。
由于池塘内缺乏相应的鱼类繁殖生态条件,不能适度地刺激亲鱼的下丘脑释放激素,从而不能促使亲鱼的垂体分泌一定浓度的性腺激素,使亲鱼自然产卵。
因此,人工繁殖的要领就在于将催情剂(如鱼的脑下垂体抽提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注入鱼体,达到诱导亲鱼发情、产卵或排精的目的。
编辑本段人工繁殖方法生态法是在鱼类繁殖的适温季节里,选择成熟的亲鱼进行雌雄配对,满足其产卵的生态条件,使亲鱼自行繁殖或进行人工采卵和受精。
此法适用于鲤、鲫、非鲫和虹鳟等。
生理法是在繁殖季节对某些无法满足其成熟产卵生态条件、而性腺发育良好的亲鱼注射催情剂,促其性成熟、产卵和排精,适用于草鱼、青鱼、鲢、鳙等养殖鱼类、印度鲤科鱼类、闪光鲟和鮻等。
生理生态法是将上述两法结合运用,既注射催情剂又提供合适的生态条件。
编辑本段环节中国鲤科养殖鱼类的繁殖一般采用人工繁殖生理生态法,整个过程分亲鱼培育、催情、授精和孵化4个环节。
①亲鱼培育。
是将达到性成熟年龄的亲鱼培育至性腺发育成熟的过程。
鱼类成熟年龄因种类和所处纬度而异;雌鱼比雄鱼早熟1龄。
亲鱼达到性成熟年龄后,性腺发育要求提供适口而营养丰富的饵料。
在进行人工繁殖前约1个月,应适当减少投饵和施肥量,并每日冲注新水4~6次,促其性腺进一步发育。
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鱼在外形上腹部膨大、下腹松软、泄殖孔红润,可选作催情用鱼;雄鱼当轻压下腹部时有入水即散开的乳白色精液流出,方可选用。
②催情。
对卵巢出现上述性状的亲鱼,须注射催情剂促其发情、产卵。
常用的催情剂,有鲤鱼垂体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生产上通常与脑垂体混合使用,效果亦佳。
此外,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对促使亲鱼正常发情产卵也有良好作用。
③授精。
有自然授精和人工授精两种。
自然授精是催情后的亲鱼在产卵池中自行产卵、排精、完成受精作用。
随后,待卵子吸水膨大、卵膜增厚时,开始收集受精卵,或使受精卵从产卵池自动流入孵化环道。
人工授精是在亲鱼发情高潮将要产卵时,进行采卵、采精,使成熟的精、卵在盛器内完成授精作用。
由于卵和精子在淡水中存活的时间很短,因此,人工授精应迅速进行。
④孵化。
将受精卵置于孵化环道、孵化桶等工具中进行。
在孵化环道和孵化桶内都应形成循环不息的微流水,具有溶氧量高、容卵量大、孵化率高、劳动强度低和管理方便等优点。
不同鱼类的孵化时间和要求的水温不一。
草鱼、青鱼、鲢、鳙等孵化适温是22~28℃,时间为18~25小时。
虹鳟的孵化适温为6~13℃,时间为25~60天。
一、鱼类性腺发育的内分泌调节(一)脑垂体鱼类脑垂体位于间脑腹面,嵌藏在副蝶骨背面、耳骨内侧缘的小凹窝内,借脑组织构成的柄与下丘脑相接。
它是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之一。
它分泌的激素不仅作用于身体各种组织,而且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体的活动。
1.脑垂体的构造鱼类的脑垂体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大部分。
腺垂体由前腺垂体(前叶)、中腺垂体(间叶)和后腺垂体(后叶)组成。
这三部分分别相当于哺乳动物腺垂体的结节部、前叶和中间部。
前腺垂体距间脑最近,细胞排列较密,细胞的组成很一致。
它主要由促肾上腺激素分泌细胞和催乳素分泌细胞组成。
前一类细胞多呈长形或椭圆形,邻近神经部,核位于细胞一端,形状不规则,细胞质稀疏、粗糙,内质网多膨胀成囊状或泡状,分泌颗粒少。
后一类细胞紧密相连,核一般位于中央,多为圆形或近圆形。
细胞质内具有许多颗粒和空泡,边缘具有高电子密度分泌颗粒。
中腺垂体位于垂体中央部分,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的前叶,有许多神经分枝伸入,控制中腺垂体的分泌机能。
中腺垂体由3种分泌细胞组成:①促甲状腺分泌细胞,常为多边形或长形,有大型、不规则的核,细胞质稀,粗糙内质网多膨胀,分泌颗粒小而少,有很多核糖体;②促生长激素分泌细胞的细胞核不规则,有时位于细胞边缘,有明显的核仁,粗糙内质网常在核周围呈环形,分泌颗粒丰富;③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位于中腺垂体的腹面,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中央有一圆形或椭圆形的核,核仁不明显,细胞质内有大小不等的分泌颗粒,粗糙内质网常呈囊状,边缘有电子密度高的核糖体。
后腺垂体神经纤维丰富,有数层细胞,分为两种类型:M1型呈椭圆形,分泌颗粒大而密,直径1770~2700Å;M2型长形,分泌颗粒小而少,长棒状颗粒居多。
神经垂体主要由神经纤维、血管及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纤维无髓鞘,起源于下丘脑,呈网状分散在神经垂体内,包围神经胶质细胞,与微血管网紧密相连。
这样能使调节垂体分泌机能的神经分泌物很容易从神经纤维末梢进入血管。
2、生理机能鱼类的脑垂体分泌多种激素,对鱼的生长、性腺发育、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发育以及体色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生长激素是一种非糖蛋白激素,其N-端的氨基酸为生物活性所必需,而C-端氨基酸起着保护生长激素在循环中不被破坏的作用。
除神经组织外,生长激素几乎对所有组织都有刺激作用,使其增加细胞数量和体积。
生长激素促进组织生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蛋白质、糖和脂肪代谢,增加细胞内氨基酸的积累和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催乳素对鱼类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渗透压。
它能防止鱼类体内离子通过鳃和肾脏而丢失,而促进水分从肾脏排出,从而在低渗环境中维持血液中无机离子浓度,这一机能对那些交替生活在海、淡水中的鱼类十分重要。
促性腺激素(GtH)是一种糖蛋白激素,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亚基间以共价键结合在一起,分子量约为30 000。
从机能上讲,哺乳动物的促性腺激素有两种: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激素(LH),它们分别由不同的细胞合成和分泌。
FSH能促进雌体卵泡成熟及分泌雌激素;能促进雄性精子成熟。
LH能促进雌体排卵、卵黄生成和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促进雄体间质细胞增生和分泌雄激素。
关于硬骨鱼类的GtH分泌细胞是否也像哺乳动物一样,具有两种类型,看法不一。
有些学者对草鱼和鲮等脑垂体超微结构的研究证明,只有一种。
在多种硬骨鱼类中已分离纯化出两种GtH,即GtHⅠ和GtHⅡ。
这两种GtH都是糖蛋白,但化学结构不同。
GtHⅠ能促进卵母细胞吸收卵黄和磷蛋白的生成;GtHⅡ能促进卵母细胞成熟和排卵、精子生成及性类固醇激素的合成。
尽管这两种GtH在离体情况下都能刺激类固醇生成,但GtHⅡ才是卵母细胞最后成熟的主要调节者。
硬骨鱼类排卵前GtH有一个高峰,尽管不同鱼类高峰的形式不同,但这个高峰对卵母细胞最后成熟是重要的。
在离体情况下,各种GtH制剂对滤泡完整的卵具有刺激作用而发生胚泡破裂。
GtH受体存在于鞘膜层和颗粒层。
银大麻哈和马苏大麻哈至少存在两种GtH受体:I型受体和Ⅱ型受体,前者与GtHⅠ和GtHⅡ均能结合,但同GtHⅠ亲和性高,而II 型受体只与GtH II特异性地结合。
I型受体存在于鞘膜层和颗粒层,II型受体只存在于颗粒层。
GtH II对受体的特性与哺乳动物FSH受体相似。
由于哺乳动物的GtH与鱼类的GtH具有相同的生理功能,水产养殖中常用从孕妇尿中提取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鱼类脑垂体作鱼类人工繁殖的催产剂。
但是,GtH具有明显的系统发生特异性,亲缘关系接近的鱼类脑垂体催产效果较好。
中腺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分泌的GtH不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丙酮和纯酒精脱水、脱脂干燥、低温保存脑垂体,不会破坏GtH的生物活性。
3、中腺垂体分泌GtH的变化规律鱼类中腺垂体细胞分泌GtH的变化规律与性腺发育和繁殖密切相关。
研究鲤发现,雌鲤亲鱼产卵前(2、3月)脑垂体中GtH含量最高(152.0~145.0μg/mg),产后3-4月GtH含量下降,10月的含量最低(仅3.8 μg/mg),11月起,垂体中GtH含量又逐渐回升。
雄鱼脑垂体中GtH含量的周年变化与雌鱼相似,但早于雌鱼,这与雄鱼性腺先成熟相一致。
雌、雄鲤成熟系数的最大值较脑垂体中GtH含量的最大值迟约一个月。
既然中腺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具有季节变化,所以,若用鱼类脑垂体作催产剂,最好在繁殖季节前(冬季)采,不宜用刚产过卵的鱼的脑垂体。
在繁殖季节,鲤、草鱼、鲢血清中GtH浓度的日变化规律是:5:00~11:00时浓度最高(20 ~40 ng/ml),夜间最低(3~15ng/ml)。
值得注意的是,鲤血清中GtH的浓度始终高于鲢、草鱼;相反,鲢、草鱼脑垂体中GtH的含量(160 ~220 μg/垂体)却比鲤脑垂体中(70 ~90 μg/垂体)高得多。
有人认为,鲢、草鱼亲鱼脑垂体中的GtH不能释放入血液中是鲢、草鱼亲鱼不能在池塘中自然繁殖的根本原因。
所以,注射催产剂实质上是促使脑垂体释放GtH,或是直接注入GtH作用于性腺,促其排卵、产卵和排精。
环境因素对鱼类GtH的分泌和生殖活动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鲤发现,清晨6时加入雄鱼和鱼巢后16 h,雌雄鲤亲鱼血清中GtH含量显著提高,并持续到次日清晨6时才回复到原水平。
但在黄昏6时加入雄鱼和鱼巢36 h后,雌雄鲤血清中GtH含量均无明显变化。
此外,盲眼雌鲤,无论是清晨6时,还是黄昏6时加入雄鱼和鱼巢,血清中GtH含量都无明显变化。
这说明雄鱼、鱼巢等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在有光照的条件下通过视觉器官传入神经中枢使雌鲤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而促使GtH分泌,诱导排卵。
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RH)与否直接影响中腺垂体分泌GtH的变化。
在生殖季节,未注射LRH的草鱼中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GtH细胞)体积大小不等,胞质中布满了三种类型的分泌颗粒:小型的LH颗粒,球形颗粒和无定型大团块的积贮FSH颗粒。
胞质中粗糙内质网少,分散在分泌颗粒间,核朊体成群或簇状散在胞质中。
注射LRH 2 h后,只有中腺垂体中的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起反应。
这种细胞出现二个或二个以上细胞核。
LH颗粒开始减少,4 h时减少量最多,FSH达分泌高峰,同时,细胞界限消失,电子密度甚低的新生分泌颗粒增多,内质网增多,并与细胞核相连,膜上的酶系统活性增强,膜间隙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