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都江堰水利枢纽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提起都江堰水利工程,那可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着一方百姓。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它的修建,源于古代蜀地人民与水患的长期斗争。
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江水常常泛滥成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这三大工程相互配合,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流特点,实现了自动分水、排沙和灌溉的功能。
先来说说鱼嘴分水堤。
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则用于引水灌溉。
鱼嘴的设计十分精妙,它的形状就像一条大鱼的嘴巴,前端尖尖地伸向江心。
由于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环流的原理,表层水流会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则流向凸岸。
这样,约六成的江水会自动流入内江,而剩下的四成则流向了外江,实现了按比例分水。
再看飞沙堰溢洪道。
这可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排沙设施。
当内江的水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多余的水就会通过飞沙堰溢到外江。
而且,飞沙堰还能利用水流的旋转离心力,将水中携带的泥沙和石块抛过飞沙堰,排入外江,有效地减少了内江的泥沙淤积。
宝瓶口进水口则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它是人工开凿的一个口子,其作用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宝瓶口的宽度和深度经过精心设计,既能保证足够的水量灌溉农田,又能防止洪水泛滥。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和工具的年代,他们凭借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艰苦的劳动,创造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奇迹。
都江堰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条件。
源源不断的岷江水通过内江引入成都平原,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
而且,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运行不依赖于外力,而是利用自然之力实现自我调节和管理,这在世界水利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历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但它始终屹立不倒,不断得到修缮和完善。
都江堰:水利奇迹,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响
都江堰,这座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而闻名的城市,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典范。
水利奇迹的历史见证
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通过分水、引水、泄洪等措施,成功地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成都平原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然风光的壮丽画卷
都江堰的自然风光同样令人赞叹。
这里的青城山,以其秀美的山水和清新的空气而著称,是道教的圣地。
青城山的古树参天,溪水潺潺,是登山和养生的好去处。
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体验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和谐。
人文景观的丰富多样
都江堰的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
这里有古老的宝瓶口、飞沙堰、鱼嘴分水堤等水利工程遗迹,也有二王庙、伏龙观等文化古迹。
这些景观不仅展示了都江堰的水利文化,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特色美食的味蕾盛宴
都江堰的美食也是一大亮点。
这里的麻辣烫、串串香、豆花等地方小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深受人们的喜爱。
麻辣烫麻辣鲜香,串串香食材丰富,豆花则以其嫩滑的口感和多样的调料而受到欢迎。
结语
都江堰,这座以水利奇迹而闻名的城市,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水利工程的伟大,也可以体验到自然风光的壮丽。
都江堰,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值得每一个人去探索和体验。
都江堰水利工程观后感
都江堰水利工程观后感【都江堰水利工程观后感一】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
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
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
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或犍尾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
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
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
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研究报告范文
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
朋友们!今天咱们就来唠唠都江堰这个超厉害的水利工程。
你想啊,在古代那时候科技啥的都不发达,可咱老祖宗就弄出这么一个神奇的水利工程,到现在还在用,这得多牛啊!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
# (一)地理位置。
都江堰就在四川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
岷江这伙计啊,水量那是相当的大,就像个脾气暴躁的大汉,一到雨季就容易发大水,可是到了旱季呢,又变得抠抠搜搜的,水不够用。
# (二)工程构成。
1. 鱼嘴分水堤。
这鱼嘴就像个超级大的分水神器。
它把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
外江呢,主要就是用来排洪的,就像家里的下水道一样,洪水来了就从这儿走。
内江呢,则是负责把水引进成都平原,灌溉农田。
鱼嘴这个设计特别巧妙,它是根据岷江的地势和水流特点来建的。
在枯水期,内江的水就会多一些,能保证农田有水灌溉;到了洪水期,大部分水就会被分到外江,这样就不会把成都平原给淹了。
2. 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就像是个保镖,守在内江的旁边。
它的作用可大了,不但能在洪水来的时候让多余的水溢出去,保证内江的水量不会太多,而且还能把水里的泥沙排出去。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跟它的形状和水流的速度有关啦。
当洪水冲过来的时候,由于飞沙堰这里的坡度比较陡,水流速度加快,水里的泥沙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被甩到外江去了,这样就不会让内江的河道被泥沙堵住。
3. 宝瓶口进水口。
宝瓶口就像是一个控制水流的阀门。
它的形状就像个瓶口一样,窄窄的。
这宝瓶口可重要了,它把内江的水进一步控制住,按照成都平原的需求来放水。
就好比水龙头一样,需要多少水就放多少水。
而且它还能挡住那些大石头啥的,不让它们进入灌溉的河道。
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意义。
# (一)农业方面。
在古代,农业可是国家的命脉啊。
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从一个经常被洪水和干旱折磨的地方,变成了一个超级肥沃的大粮仓。
有了充足的水源,农民伯伯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种庄稼了,什么水稻啊、小麦啊都长得特别好。
都江堰水利枢纽古今谈
都江堰水利枢纽古今谈摘要:据载在秦昭襄王末期由蜀郡守李冰主建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它创建于公元前256年。
经历代不断完善,枢纽工程有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部分,还有金刚堤、人字堤等辅助工程。
诸设施各自发挥应有的功能并互相有机配合,共同实现着分水、溢洪、分沙,将足够的水量引入灌渠,灌溉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地。
它是古代水利工程,也是当今正使用着的水利工程,并且社会经济效益远超往古。
关键词:都江堰、枢纽工程、水利、古今都江堰位于岷江出峡谷、入平原的交界处,在今四川省灌县城西侧。
枢纽工程以下的干渠、、支渠、斗渠,脉走支分于成都平原和部分川中丘陵地,形成巨大的灌区,创造着巨大的水利经济效益。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建于公元前256年,迄今已有2266年的历史,它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当今正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巨大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
二千多年前古代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利用,而且发挥着远超往古的功能,在世界上“唯此一处”。
人们高度赞誉这一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永恒的工程”。
它所蕴藏的卓绝而丰富的科学思想,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
都江堰是中国的,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科学文化遗产。
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这个灿烂的中华文明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1 枢纽工程的技术原理都江堰枢纽工程诸设施,分布在上自岷江上游干流在出山口与支流白沙河汇合处,下至内江宝瓶口止的3020m河床中。
枢纽工程的现况是: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坝、宝瓶口、外江节制闸、工业引水档水闸;辅助工程,百丈堤、二王庙顺水堤、人字堤等设施。
鱼嘴,主体工程最重要的设施。
它决定着取够灌渠用水,并含沙量较少。
当今鱼嘴是卵石水泥建筑物;它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是岷江正流,内江是成都平原灌渠的咽喉,故又称灌江。
内江取水口处宽150m,外江宽130m。
鱼嘴距上游白沙河口2050m,其间有靠东岸的“百丈堤”,是人工沙石工程,全长1950m,其功用是将洪水与所含泥沙逼向外江,并起到护岸、防止河槽摆动的作用。
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
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摘要:都江堰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闻名中外,更以它因地制宜,简单灵活的枢纽布置形式和就地取材的工程结构在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都江堰枢纽工程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沿江自上而下,由百丈堤、鱼嘴、金刚堤、飞沙堰、宝瓶口和人字堤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是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
本文论及了都江堰渠首的主要枢纽工程,工程管理的概况和都江堰的历史意义,希望对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字:都江堰;岷江;鱼嘴;岁修Abstract : Dujiangyan is not only famous for its long history, but also to its local conditions, simple and flexible project layout forms and local materials i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n China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water development. Dujiangyan Irrigation Project is located in the valley of the Minjiang River into the alluvial plain areas along the river from top to bottom, from the embankment Baizhang, fish head, King embankment, Feisha weir, Po bottle and the word dike and other components, mainly fish head , sandstorm weir and treasure bottle.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main hub of the Head of Dujiangyan.Key words : Dujiang weir; Minjiang River; Fish head; Annual maintenance李冰,战国时期秦国人,“知天文地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一、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由邓至、李冰等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历时6年修建完成。
二、工程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引江入蜀,使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充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同时,工程还起到了排涝和防洪的作用,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三、工程规模1、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蜀江引水、岷江引水两个渠道。
2、蜀江引水渠长约60公里,自蜀江源头引水至郫县县城,最终流入都江堰。
3、岷江引水渠长约28公里,自岷江源头引水至都江堰。
4、都江堰工程总引水量为1730立方米每秒。
四、工程特点1、都江堰水利工程采取堰坝式引水方式,主要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2、堰坝由石坝和土坝组成,石坝采用了梯级式布置,以减少对水流的阻碍。
3、引水渠沿山脚修建,采用了凿石和开凿截梁两种方式,以适应地势的变化。
4、分水口处设置堰门和闸门,实现对引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五、社会影响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成都平原农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2、工程也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保护了成都平原的居民免受洪水灾害的侵害。
3、都江堰成为了蜀地经济的重要支撑,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附件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
2、相关的水位监测数据和工程实施报告。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以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为目的,对河流、湖泊和海洋进行开发、改造和利用的工程。
2、引水渠:指将水从水源引入目标区域的渠道。
3、分水口:指将引入的水按需分配的地点。
都江堰水利枢纽关键技术的分析与应用
结论
总体来说,都江堰水利枢纽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在工程设计和施工方面具有很高 的价值和借鉴意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提供了 稳定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尽管存在 一些不足之处,如古堰建筑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问题等,但 这些问题可以为未来的水利工程技术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结论
关键块体理论在水利枢纽地下厂房岩体稳定性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 过对块体模型的建立、接触关系的处理以及应力状态和变形特征的分析,可以 有效地评估岩体的稳定性。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 进。
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潜力方面,关键块体理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进 一步深入研究非线性接触关系、提高计算精度和完善算法;拓展关键块体理论 在其他类型岩体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结合数值模拟和物理实验等方法,对理 论进行多角度验证和完善等。这些研究方向将为关键块体理论在水利工程中的 更广泛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BIMGIS技术在水利枢纽工程全生命周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 集成BIM和GIS技术,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工程项目中的各类信息,提高管 理效率和质量。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BIMGIS技术在水利枢纽 工程中的应用将更加成熟和广泛。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一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与 管理中的璀璨光芒。
1、将岩体视为由不同规模和形状的结构单元组成的复合体; 2、根据结构单元的几何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类;
3、考虑结构单元之间的接触面特性及其对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4、分析结构单元的应力状态和变形特征,评估其稳定性和可能破坏模式。
1、理论应用过程中
2、对于非线性接触关系的处理 尚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研 究和完善接触力学模型。
2024年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2篇)
2024年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都江堰不仅为古代的农田灌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也保护了当地居民免受洪灾之害。
作为一位参观者,我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下面是我在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心得总结。
首先,都江堰的规划和设计令人叹为观止。
整个水利工程由分水工程、堰址、分流工程和灌溉工程组成,涵盖面积广阔,设计精巧。
分水工程就像一座天然的水库,能够将岷江分流到蜀江,然后经过堰址流入灌溉工程的渠道,最终到达农田。
整个水利工程利用了自然地形和水流规律,有效地解决了农田灌溉和防洪的问题。
站在工程的高点,远远望去,可以看到整个水利工程的蜿蜒曲折,令人惊叹。
其次,都江堰的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见证了中国农业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漫长历史。
不仅如此,都江堰还代表了中国古代聪明智慧的结晶,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在参观过程中,我不禁为古代人民的巧妙设计和艰苦劳动所感动,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土地。
此外,都江堰的生态环境也让人印象深刻。
在水利工程的灌溉下,都江堰的农田沃土肥沃,农作物丰收。
四周的山峦环绕,景色优美,空气清新。
参观时,我还看到了一些野生动物在水渠旁边觅食,这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都江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水利工程所带来的可喜成果。
最后,都江堰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值得肯定。
作为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保护和传承都显得尤为重要。
都江堰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修复了工程的破损部分,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工作人员通过媒体宣传和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此外,都江堰还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探索更好的保护方法和措施。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是什么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是什么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 256 年~前 251 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那么,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它们巧妙配合,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从而实现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首先来说鱼嘴分水堤。
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是岷江的主流,主要用于排洪;内江则引水灌溉。
其原理基于弯道环流原理。
由于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在水流的作用下,表层清水流向凹岸的内江,底层含沙量大的水流则流向凸岸的外江,从而实现了二八分沙、四六分水的效果。
也就是说,约八成的沙石会随着外江排走,而六成的江水会流入内江用于灌溉。
再看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位于鱼嘴分水堤尾部与人字堤之间,具有泄洪排沙的功能。
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的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就会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回归外江,从而保障了成都平原不会遭受洪水的侵害。
同时,由于飞沙堰所处的位置特殊,在洪水的冲击下,会产生强烈的漩涡,能够将大量的沙石从内江抛入外江,进一步减少了进入宝瓶口的泥沙。
宝瓶口进水口是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关键。
它是人工开凿的狭窄通道,其作用类似于节制闸,能够稳定地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保证灌溉用水的充足与稳定。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离不开对当地地理环境和水文条件的深入理解和巧妙利用。
它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建造技术方面,都江堰水利工程采用了竹笼卵石和杩槎等传统工艺。
竹笼卵石是将竹子编织成笼,内装卵石,用于构筑堤岸和分水设施。
这种结构具有一定的柔性,能够适应水流的冲击和变化。
杩槎则是用圆木绑扎成三脚架,用于截流和调节水流。
都江堰水利枢纽
论都江堰水利枢纽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县城,清代灌口镇)城西1.5km 处的岷江河床中。
枢纽工程以下的干渠、支渠、斗渠,脉走支分于成都平原和部分川中丘陵地,形成巨大的灌区,创造着巨大的水利经济效益。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建于公元前256年,迄今已有2258年的历史,它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当今正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巨大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
二千多年前古代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利用,而且发挥着远超往古的功能,在世界上“唯此一处”。
人们高度赞誉这一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永恒的工程”。
它所蕴藏的卓绝而丰富的科学思想,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
都江堰是中国的,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科学文化遗产。
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这个灿烂的中华文明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1 枢纽工程设施布局与功能都江堰枢纽工程诸设施,分布在上自岷江上游干流在出山口与支流白沙河汇合处,下至内江宝瓶口止的3020m河床中。
枢纽工程(也称“渠首工程”、“渠首枢纽工程”)的现况是: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坝、宝瓶口、外江节制闸、工业引水档水闸;辅助工程,百丈堤、二王庙顺水堤、人字堤等设施。
鱼嘴,主体工程最重要的设施。
它决定着取够灌渠用水,并含沙量较少。
当今鱼嘴是卵石水泥建筑物;它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西)是岷江正流,内江(东)是成都平原灌渠的咽喉,故又称灌江。
内江取水口处宽150m,外江宽130m。
鱼嘴距上游白沙河口2050m,其间有靠东岸的“百丈堤”,是人工沙石工程,全长1950m,其功用是将洪水与所含泥沙逼向外江,并起到护岸、防止河槽摆动的作用。
百丈堤的设置、鱼嘴的位置,起到了“分四六,平源旱”的作用,确保内江取足用水而又避免灌区发生洪涝灾害。
飞沙堰,主体工程又一重要水工建筑物。
鱼嘴向南延伸为分水堤(又称金刚堤),是沙石垒筑的河心大堤,其堤两边有浆砌大卵石护堤工程,分隔着内、外江,下至710m 处为一缺口,宽240m,口处堰高2m。
都江堰的原理
都江堰水利枢纽的上游"鱼嘴",左侧为外江,右侧为内江。
内江底高程低于外江,但是口宽远低于外江,枯水期时,水流流速缓慢,遵循“水往低处流”的原则,整个岷江水60%流入内江保证成都平原灌溉生活用水;丰水期时,流速较快,肯定先从口宽较大的外江泄洪,60%的洪水排入外江,减轻了内江的防洪压力。
远处的四个湖心小岛也是李冰设计修建,改变了水流的方向,利用科学的水力学原理使得江水翻滚起来,将江水中80%的沙石甩到外江,防止沙石进入内江阻塞河道,这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二八排沙”,足见古人是多么的高明。
1.都江堰在四川成都西灌县;
2.都江堰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主要部位;
3.干旱时(枯水期),水从鱼嘴处右侧的内江直接流进宝瓶口,进入四川成都农田;
4.丰水期,水多余的部分从鱼嘴进入作侧的外江,防止成都平原洪涝;
5.丰水期,水流湍急,甚至比篮球还大的巨石,有部分不能进入外江(大部分已经进入外江了),则随急流到
达宝瓶口附近时,从飞沙堰飞入外江。
这样保证不堵塞宝瓶口。
江水经飞沙堰排沙后,流经“宝瓶口”,此处原本是一个整体的山,2000多年前修建时,连铁器还不怎么发达的时代,可想而知凿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冰却运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放火烧山,将石头烧的通红,然后用江水浇灌,胀裂山石后开凿。
有人要问为啥要开山,不能修建河道绕过此处吗?这里又体现了古人杰出的智慧,开凿了宝瓶口,也就固定了流量,不多不少正好满足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
通过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共同作用,都江堰才能屹立2000多年,福泽万代。
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研究报告范文
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
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都江堰水利工程,这可绝对是个超牛的大工程,就像古代水利工程界的超级明星一样。
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况。
# (一)地理位置。
都江堰坐落在咱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就在岷江之上。
这岷江啊,水势那叫一个猛,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小怪兽,老是搞出洪水啥的。
但是都江堰就像个超级英雄,把岷江给治理得服服帖帖的。
# (二)建造历史。
那这都江堰是什么时候建的呢?那得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带领大伙修建的。
这可真是个大工程啊,在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大型机械,全靠人们的智慧和一双手,一锄头一锄头地把这伟大工程给建起来的。
你想啊,那时候的人得多有毅力和创造力。
三、工程原理。
# (一)鱼嘴分水堤。
这都江堰水利工程里有个超厉害的部分叫鱼嘴分水堤。
你看它的形状就像个大鱼嘴一样伸进岷江里。
这个鱼嘴呢,就像一个超级公平的分水器。
在枯水期的时候,它能让岷江里大部分的水流入内江,因为内江是用来灌溉农田的,这样就保证了农田有足够的水。
而到了洪水期呢,它又能让大部分的水流入外江,外江就是排洪的,这样就避免了内江被洪水淹没,是不是很聪明?就像一个会根据情况灵活切换的水闸。
# (二)飞沙堰溢洪道。
再来说说飞沙堰溢洪道,这个就更神奇了。
它就像一个过滤器和泄洪器的结合体。
当内江的水超过一定量的时候,多余的水就会从飞沙堰溢洪道流出去。
而且这个飞沙堰还有个特别厉害的功能,就是排沙。
你想啊,水里有泥沙,如果都留在河道里,那河道不就被堵住了吗?飞沙堰就利用水流的离心力,把泥沙甩到外江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沙分离器,让内江的水变得比较清澈,保证了灌溉用水的质量。
# (三)宝瓶口进水口。
宝瓶口就像是一个控制水流的咽喉。
它是人工开凿出来的,形状像个瓶口一样。
这个宝瓶口把内江的水稳稳地引进成都平原的灌溉区。
它的宽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样就能控制进水的流量,既不会让水流太大把农田淹了,也不会让水流太小导致灌溉不够。
比较都江堰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比较都江堰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比较都江堰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说明中国古代和现代生态思想和运用生态要素方式的区别,评价两个工程的生态效应和效益。
答:1)都江堰是一个集灌溉、防洪、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它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以及遍布于成都平原上的自动引流灌溉渠共同构成。
都江堰成功地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泻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使岷江的水利资源充分的得到利用。
鱼嘴:把杩槎固定在江心,然后用竹笼和卵石填充其间,最后在江中形成一条绿色的大鱼,终于把岷江一分为二,分为内外二江。
鱼嘴的灌溉、防洪效应:在修建时,故意使外江的河床稍微高于内江。
外江是排洪的河道,内江则是负责成都平原灌溉任务的干渠。
枯水季节时水流量不大,水流在经过鱼嘴前面的弯道后,顺应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主流60%的水直接进入内江,这时进入外江的水流量只有40%。
这样才能保证平原上灌溉用水的需要。
洪水季时,岷江的水位明显升高。
巨大的水流来到鱼嘴前的弯道这里形成巨大的旋涡。
受离心力的影响,主流约60%的水被甩进外江,此时内外江的进水的比2)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土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坝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主体部分组成。
大坝位于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两侧为电站坝段和非溢流坝段。
水电站厂房位于两侧电站坝段之后。
永久通航建筑物均布置于左岸。
大坝即拦河坝,为砼重力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
设有23个泄洪深孔,底高程90米,孔尺寸7×9米,其主要作用是泄洪。
电站坝段位于大坝两侧,设有电站进水口。
枢纽最大泄洪能力可达102500立方米/秒。
水电站采用坝后式布置方案,共设有左、右两组厂房。
共安装26台水轮发电机组,机组单机额定容量70万千瓦。
都江堰水利枢纽
都江堰水利枢纽摘要:本章简要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况,都江堰枢纽的发展历程,以及都江堰对当地的巨大作用,分析了都江堰枢纽主体工程的功能和原理,研究了枢纽区在现当代的利用及面临的问题,和如何合理规划利用都江堰关键词:都江堰,水资源,水问题,规划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水利工程价值。
都江堰工程自建成2270年来,为灌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造福川中,沿用至今,堪称奇迹。
都江堰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枢纽工程合理的天然布局和顺应自然流态的水沙运动规律。
以及我国人们悠久的水文化以及先进的水思想都江堰始建之初,除宝瓶口以外,鱼嘴、飞沙堰以及百丈堤、平水槽(现已封闭)、人字堤等工程无论在形式上、结构上甚至位置上都与现在的都江堰不同。
1933年10月9日,岷江上游地震湖崩塌引发的洪水将都江堰渠首工程完全冲毁,洪水冲开离堆公园成河,现在离堆公园中的荷花池就是那场洪水肆虏的遗迹。
1964年岷江洪水也基本上将都江堰渠首工程冲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地修了毁、毁了修,是人与自然此进彼退、和谐共存的一个动态过程。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江堰(包括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外江闸、内江闸群、工业引水拦水闸等),其实都是采用了现代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对历朝历代治水先贤的治水思想不断总结、完善、发展的结果。
都江堰在漫长的实践中还形成了杩槎、竹笼、干砌卵石等的治河工艺。
浓缩了千百年治水经验总结出的“三字经”、“六字决”、“八字格言”,形成都江堰独特的治水思想。
都江堰长期形成的管理机构和特有的管理办法,同样构成了都江堰水文化的一部分。
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系统辩证原理
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系统辩证原理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
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岷江上的关键性水利工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系统辩证原理。
本文将从辩证分析和系统原理两个方面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深入探讨。
在辩证分析方面,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体现了利与弊、优点与缺点的相互转化。
在工程建成之前,岷江水患频发,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分水引水,将岷江分成内外二江,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还化害为利,满足了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的需求。
都江堰水利工程还具有调节水沙、预防淤积等优点,确保了工程的长期使用。
然而,都江堰水利工程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施工难度大、后期维护费用高等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加固和修缮。
在系统原理方面,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和方法。
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对成都平原水系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实现了内外二江的分水引水,满足了灌溉、防洪、供水等多种需求。
“分四六,引汶水”原理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技术,通过将岷江水分为四份入内江、六份入外江,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
“竹笼装石”施工方法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独特之处,这种方法就地取材,利用竹子编制笼子,装入石头,形成护岸工程,既起到了防冲作用,又减少了工程费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现代水利工程具有重要启示。
现代水利工程应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以全局的视角进行规划和设计。
现代水利工程应注重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以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和长期效益。
现代水利工程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其系统辩证原理和独特的技术方法,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且对现代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其系统辩证思维和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现代水利工程技术,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都江堰与三门峡水利枢纽
都江堰与三门峡水利枢纽都江堰与三门峡水利枢纽摘要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是古人智慧的集中体现。
三门峡是新中国初期的产物,它带有鲜明的时代背景。
经过对三门峡和都江堰的深刻比较,让我们了解一项工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对两者的分析,如我们去了解河流,泥沙等地质形态对工程运行的重要影响。
在此,我就都江堰与三门峡做一些比较和评价。
关键词:三门峡,都江堰,泥沙,黄万里,黄河,异重流一前言我认为每一个水利工程都应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抗洪强度,促进周边经济发展。
显然,在这点上都江堰比三门峡要好。
虽然三门峡的修建在短期内治理黄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是由于它修建的时候设计者考虑欠缺(未充分考虑黄河的独特的地质环境),所以运行不久以后就出现了问题,问题越来越大并且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反观都江堰,它能够运行几千年而不倒,绝不是一种偶然,靠的是设计者的智慧。
都江堰充分利用了岷江的地质环境,从而使大坝更加牢固。
都江堰的这种设计理论对我们现代的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都江堰与三门峡的修建背景及其利弊2-1 都江堰的成因及其功绩都江堰修凿于2260年前的“刀耕火种”年代,在于它一直延续2260年而永不衰败,这与早已荒废的世界同时期的古老水利工程如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相比,更彰显出它的恒久性;更在于它惠及的区域之大,人口之多,成本之少,前所未有,世所未有。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
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都江堰水利工程——独奇千古 福泽万世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是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是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此外,飞沙堰巧妙利用离心力,将上游来的泥沙抛入外江,确保内江灌溉渠道的通畅。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人工凿开的一个口子,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都江堰之所以千古不废,不仅因为工程技术高超,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也是重要原因。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历代都江堰治水者上下求索,励精图治,探寻都江堰的最佳布局和工程构造,促进了都江堰治水技术和制度的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竹笼” “杩槎” “羊圈” “干砌卵石”等堰工技术和岁修制度,总结出“三字经” “六字诀” “八字格言”等治水原则和治水理念,孕育出极具魅力、内涵丰富的治水文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江堰水利工程迎来了飞跃发展,先后实施了渠首整治、渠系调整、闸群配套、平原及丘陵灌区扩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发展成为引、蓄、提相结合的特大型水利工程系统,灌溉面积由282万亩扩大到目前的1091万亩,供水区范围涵盖成都市在内的7市37县(市、区)。
2000年,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都江堰水利枢纽摘要: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它创建于公元前256年。
其渠首是一座大型无坝、一组水工建筑物合理地布局在3000余米的岷江河床中的水利枢纽工程。
诸设施各自发挥应有的功能并互相有机配合,共同实现着分水、溢洪、分沙,将足够的水量引入灌渠,灌溉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地。
它是古代水利工程,也是当今正使用着的水利工程,并且社会经济效益远超往古。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蕴含着丰富而卓绝的科学思想。
二千多年来,在历代人们精心保护和不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改进下,“经久不衰”。
为保护好这份文化遗产和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保护与使用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堰,科学管理工程设施,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强岷江上游的生态建设,让都江堰水利永远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都江堰、枢纽工程、水利、古今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县城,清代灌口镇)城西1.5km 处的岷江河床中。
枢纽工程以下的干渠、支渠、斗渠,脉走支分于成都平原和部分川中丘陵地,形成巨大的灌区,创造着巨大的水利经济效益。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建于公元前256年,迄今已有2258年的历史,它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当今正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巨大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
二千多年前古代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利用,而且发挥着远超往古的功能,在世界上“唯此一处”。
人们高度赞誉这一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永恒的工程”。
它所蕴藏的卓绝而丰富的科学思想,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
都江堰是中国的,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科学文化遗产。
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这个灿烂的中华文明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1 枢纽工程设施布局与功能都江堰枢纽工程诸设施,分布在上自岷江上游干流在出山口与支流白沙河汇合处,下至内江宝瓶口止的3020m河床中。
枢纽工程(也称“渠首工程”、“渠首枢纽工程”)的现况是: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坝、宝瓶口、外江节制闸、工业引水档水闸;辅助工程,百丈堤、二王庙顺水堤、人字堤等设施。
鱼嘴,主体工程最重要的设施。
它决定着取够灌渠用水,并含沙量较少。
当今鱼嘴是卵石水泥建筑物;它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西)是岷江正流,内江(东)是成都平原灌渠的咽喉,故又称灌江。
内江取水口处宽150m,外江宽130m。
鱼嘴距上游白沙河口2050m,其间有靠东岸的“百丈堤”,是人工沙石工程,全长1950m,其功用是将洪水与所含泥沙逼向外江,并起到护岸、防止河槽摆动的作用。
百丈堤的设置、鱼嘴的位置,起到了“分四六,平源旱”的作用,确保内江取足用水而又避免灌区发生洪涝灾害。
飞沙堰,主体工程又一重要水工建筑物。
鱼嘴向南延伸为分水堤(又称金刚堤),是沙石垒筑的河心大堤,其堤两边有浆砌大卵石护堤工程,分隔着内、外江,下至710m 处为一缺口,宽240m,口处堰高2m。
内江水涨、洪水带着泥沙由此湃流向外江(岷江正流),效果极佳,故称飞沙堰溢洪道,古称侍郎堰。
飞沙堰与离堆之间还有一道人字堤和64m宽的人字堤溢洪道(杨柳堰),仍然起着湃出内江洪水泥沙的作用。
宝瓶口,主体工程中一关键设施。
距飞沙堰下口120m处是一山崖缺口。
此缺口位于古灌县城墙西门——玉垒关下,是玉垒山麓被凿开的一个缺口。
其底宽14.3m,顶宽28.9m,高19m。
此处山崖上刻有水则。
飞沙堰处的内江宽70m,此处狭窄,宝瓶口外河宽40~50m,故形成“瓶颈”,是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引水的咽喉。
内江从鱼嘴分水,在金刚堤与东岸玉垒山坚硬赤砾岩逼流下迅速流经飞沙堰至宝瓶口,急流受缺口所阻,形成一大洄水沱(伏龙潭),壅水超过水则(水位标尺)14划,洪水即从飞沙堰溢出,湃去外江。
水位14划时,流量为385 m3/s,足够灌区春耕用水。
宝瓶口与飞沙堰,形成一个自然节制闸,确保灌区不受洪涝灾害。
飞沙堰上口斜对着内江左岸的玉垒山脚下的虎头岩,由此而上至二王庙山门脚下是一段岸长400m的弯道,今有用混凝土和浆砌大卵石筑成的“二王庙顺水堤”,高9.1米,顶宽4.6~3.2m,起着护岸和导正水流的作用。
外江节制闸,内、外江引入流量分配节制闸。
此为渠首处一显眼现代水工建筑物。
都江堰渠首是大型无坝引水工程。
一年四季,岷江水量在变化,为引水灌溉,或堵截江流掏挖内、外江河床沉沙,古人用竹笼杩槎调节。
鱼嘴前,向东岸,向西岸,使用大竹笼盛卵石,用三根木桩支撑杩槎,一个个排开去,封住内江口、外江口。
清明节后春灌,砍去内江杩槎,江水流入灌区,成都平原耕田插秧;冬季岁修时,封住内江口,掏挖飞沙堰对面凤棲窝处沉积的沙石(下埋卧铁,年年挖至此)。
竹笼杩槎,就地取材,虽易办,也易损,常被岷江洪水冲毁;以往,洪水过后,立即修复竹笼杩槎。
1974年4月,在鱼嘴尖端下78m处建成外江节制闸,长104.4m,8孔,电动启闭各孔大钢板闸门。
建闸之前,多番试验,钢闸门代替杩槎而未改变原河道流势及内外江分流、分沙比例和内江漂木流送的规律(今岷江上游已封山育林,不再漂木)。
此闸设置,确保了对江水分流的不间断调节,以免洪水入内江成灾。
工业引水挡水闸,渠首处又一显眼的现代水工建筑物。
此闸位于飞沙堰坝尾170m 处,闸门8孔,每孔宽12m,总宽105.8m;闸上为白墙黄瓦“廊桥”,两端有重檐飞甍“桥头亭”,十分美观。
由于都江堰灌区的扩大,城市工业用水的增加,又要维护飞沙堰固定的堰高坝长规制和景观,1963年在飞沙堰坝尾建成工业用水的引水工程,在内江断流岁修时引外江水入离堆公园下的暗渠,流经1502m注入宝瓶口下、走马闸上游的内江中。
1992年;将原临时性挡水设施改建为挡水闸。
平时关闸拦水,洪水时开闸泄洪排沙。
此闸使内江引水量增加40~46.5 m3/s,满足了成都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的需求。
渠首枢纽工程诸设施,不仅布局合理,科学,效能巨大而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实现着分水、溢洪、排沙,将足量的清水引入灌渠的总体设计思想和配置原则。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发源于岷山山脉的弓杠岭(古称羊膊岭,今四川松潘县境),河源海拔4000m,都江堰渠首高程730m,其间距341km,纳入大小河流138条,水量充沛,水流湍急,夹带沙石多,年平均来水量150.82亿m3,年均输沙量1300万吨(折合650万m3);上游积水面积达25820 km2,“千里岷山雪”,夏季常遇江水猛涨。
洪峰达7700 m3/s,经鱼嘴分水,飞沙堰和杨柳堰(原在金刚堤中段还有平水槽,1962年填塞)溢洪,只有10%的水量入宝瓶口。
岷江中沙石,经分沙、飞沙,只有8%的入宝瓶口。
由此可见,诸水工设施功能之巨大,高效。
正因将洪水与沙石两大难题解决得好,都江堰历久不衰。
表1 都江堰渠首工程功能分表2历史上枢纽工程的维护与改进当今水利工程的科学技术的主要之点应是:工程规划应全面考虑,水利资源的控制、开发和利用进行合理安排,根据需要和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可能的条件选择合理的使用方式与工程规模,设计安全、经济、运用和管理都方便的工程布置的最佳方案;其实施原则应是在保证规划目的全面实现的前提下,易行、节约,最大限度地做到安全,经济,高效。
倘若我们以此去审视都江堰枢纽工程诸设施的布局、构件与各自的功能,无不令人赞叹称绝。
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的总体规划思想,科学的实施原则,以及诸水工建筑物分布的格局,均是在历史上形成了的。
二千多年来,随着历史经验的总结,社会的需求和建材的更新,枢纽工程诸设施都有一个不断追求完善、永固、高效的历史进程。
都江堰渠首处,是岷江出山口,是成都冲积扇平原的顶端。
成都平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岷江流经其间,治岷江水患,兴平原水利,都江堰渠首河段是“控其领,扼其喉”的最佳处。
成都平原北部边缘与传说的大禹故乡石纽(在今北川县)毗邻。
汉代著作《禹贡》记载,禹曾经“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禹治川西洪水,开渠将岷江水分流,向东导入沱江。
汉代《蜀王本纪》载,春秋末(公元前七世纪),“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
玉山,今玉垒山。
鳖灵,古蜀国望帝的相,后因治水有功得民拥戴取代望帝,建开明王朝。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
”鳖灵治水,主要目的是消除水患。
公元前276年秦国灭亡蜀国。
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为安定社会秩序,建设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后方,十分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治水兴农,发展交通。
他亲自勘察岷江上游,至氐道北(今松潘),然后“因高卑之宜,驱自行之势”,在玉垒山下的河床中兴建水利工程。
《史记·河渠书》载:“蜀守李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
”作者司马迁曾实地考察过都江堰。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更为详细:“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
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乃至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
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由此可知,李冰治水的指导思想是将治水患与行丹、灌溉、漂运木竹等兴利并举,是综合开发水资源的思想;治水工程的选点科学,是最佳处;工程设施,“壅江作堋”和凿离堆、穿二江。
所谓“堋”,宋高丞《事物纪原》解释:“蜀人谓堰为堋”,可知堋就是江中分水的堤,即今鱼嘴金刚堤一类建筑物。
凿离堆,即将玉垒山麓凿开一缺口,引江水入灌区,分离的部分山体谓离堆。
此缺口,即今宝瓶口。
李冰又修沟渠,与平原上的自然河道相沟通,形成自流灌溉网;为灌溉外江以西的田土,凿羊摩江;在内江、外江、羊摩江的取水口处,各立一石人。
石人的主要功用是测水位,水竭至足,不够灌溉用水;水盛没肩,预示将发生洪涝灾害。
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水则。
《华阳国志》所记载的都江堰不一定是李冰创建时的情况,但是渠首枢纽工程的总体设计思想,主体工程由一组水工建筑物有机配合的原则及其分布格局在李冰创建时已经奠定了。
1974年3月,在外江闸下游130米处施工,从4.5米深处挖出东汉建宁元年(168年)雕刻的李冰石像。
石像高2.9米,前胸及两袖刻有隶书文字:“故蜀郡守李府君讳冰”,“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李冰创建的都江堰,二千多年来不仅受到合理的利用,科学的保护,而且将其发展、完善。
鱼嘴有一个上下移动的历史进程,李冰作的堋口湔堰,在今白沙河入岷江处,以后鱼嘴下移至今二王庙、索桥以下,当今鱼嘴的位置定于1936年;古代鱼嘴建造,“累石子作长汀以遏水”,元明两朝曾为用打木桩填卵石上压石条铁板大铁龟大铁牛追求永久牢固而争论了几百年,但终没有解决问题,1935年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沅主持,将鱼嘴向外江西移20米,深挖基础,用大木排架、卵石、混凝土,浇成流线型新鱼嘴,使用至今,完好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