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我们来造环形山” 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时,是一节猜测模拟实验课。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前三课都是了解有关月球的内容:第一课“地球的卫星—月球”整体对月球进行了解:第二课“月相的变化”根据自然现象远距离的了解月相的变化,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想象;第三课“我们来造环形山”,走近月球,近距离对月球了解,动手操作,建立模型,验证猜想。

教材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个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个部分是“学生猜测、阅读资料—环形山的成因”。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调整了第二和第三部分内容的顺序。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造环形山,让学生在造环形山模型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探究活动的一些基本能力。

学生对神秘宇宙的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月球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或许他们曾听说过有关月球的神话故事,但他们从未真正去关注探究过月球的内部构造或外部特征, 从未去探究过月球的圆缺规律。

对他们来说,月球既亲近又遥远,既熟悉又陌生,因此对月球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本课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认识环形山的特点,合理推测环行山的形成原因,再让他们通过模拟造“环形山”来认识月球的表面特征。

四、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大胆地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2、能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模拟制造“环形山”。

3、在“造山”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模
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五、教学重点
会依据自己的认识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并造一些“环形山”。

六、教学难点
能经历推测到造环形山设计实验,探究环形山形成的种种原因。

七、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分组实验中所需的盘子、沙子、大石头小石头若干。

【设计意图】沙盘造山,有一定的局限性。

分别用大石头代表大的陨石,小石头代表小的陨石,高处落下的石头代表速度快的陨石,低处落下的代表速度慢的陨石。

九、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引入课题
回顾上节课关于月球的知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二)观察环形山
(由远及近出示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仔细看一看真正的月球表面是什么样子?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①请同学们细心观察,眼前的月球表面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②学生观察图片,并交流汇报。

把最简单的问题留给学习困难生,及时鼓励,多关注。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科学家把月球表面的这种坑洞叫做环形山,月球上布满了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环形山。

这些环形山小的只有1千米,大的达到几百千米。

③读一读教材51页: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
板书课题及环形山的特征: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设计意图】这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描述所观察到的月球表面的环形山特征(数量众多;大小和深浅各不相同;大环套小环等)。

既了解了环形山的特点,同时也为后面猜测环形山的成因及造环形山打下基础。

(三)猜测环形山的成因。

1、过度引入:神秘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课内外的知识在小组里讨论,猜测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

2、分组讨论环形山的成因。

(1)预设1:月球上的环形山可能是由于陨石的撞击所造成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播放环形山与地球上的陨石坑的图片进行对比,同学们发现月球上的环形山与地球上的陨石坑真的很相象。

(2)预设2:环形山也可能是由于月球内部的火山爆发所造成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环形山图片与地球上的火山口图片作对比,让同学们发现它们也有些相似。

预设3:月球在形成的过程当中由许多太空物质组合在一起时就自然形成了这些无规律的环形山。

预设4:可能是太空中的核辐射所造成的。

……
学生的预想是多样的,教师可根据实际,随时引导。

3、汇报预测的结果,对于有想法的同学给予肯定,呵护他们真实的想法,呵护他们的想象了。

重点板书:陨石撞击,火山爆发
【设计意图】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四)造“环形山”,教师巡回指导,验证猜测。

1、介绍探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设计意图】建立模型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①引入:刚才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猜想了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那么这种猜想有没有可能性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验证这种猜测的合理性呢?月球那么大,离我们又那么遥远,我们不可能搬一个月球到教室里实验。

那怎么办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模拟实验。

对于一些在实际环境无法或很难观测到的现象,我们便可以采取模拟的办法来探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模拟造一造“环形山”。

板书:补充课题“我们来造”。

②师:假如我们能模拟造出类似的环形山,就证明了我们的猜测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还请大家认真思考:用我们猜测的原因来解释环形山的形成,是否还存在一些难以解释的地方?写下你心中的疑问。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主要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模拟实验法。

并让学生认识到,模拟的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通过模拟造出“环形山”,只能证明自己的猜测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不能证明自己的猜测完全正确。

2、设计陨石撞击实验
师生商讨造“环形山”的材料。

并设想,怎样才能造出象月球表面一样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环形山”。

(预设材料:圆形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重一些,有的轻一些)
3、教师讲述注意的事项,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
4、试验后教师分享实验过程及结果,教师小结
(五)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引入: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并模拟了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测。

下面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

(六)完成试题,总结拓展
1、出示本节试题,学生共同完成。

2、你能谈谈今天学习的收获吗?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月球的奥秘,通过大家的想象、议论和模拟实验,我们了解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可能成因。

事实上,人类一直都没停止过对月球的探索。

我想同学们一定想对月球有更多的了解,那么就去做吧!
【设计意图】课堂不是探究的终点,应该是起点,走向生活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