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中医理论,巧治小儿抽动症
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巧治小儿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

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巧治小儿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近期在门诊连续接诊多例小儿抽动症的孩子,采用纯中医疗法处理,取得比较肯定的疗效。
看到还有很多的孩子在不断地四处求医,走了很多弯路,于是想跟大家分享。
为了给家长朋友释疑解惑,理顺相关的概念,结合个人临床体会谈谈本病的最佳诊治方案及患病期间的注意事项。
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孩子出现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表现的一系列症状,一般在学龄期发病,男孩较女孩为多,孩子突然出现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吸嘴、张口、伸舌、点头等。
随着病情发展,抽动逐渐出现多样化,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经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加重,入睡后症状消失。
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嗓子和呼噜声,个别的音节,字句不清,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较其他正常孩子急躁、任性和易怒。
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
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过程。
抽动症从脏腑定位方面讲,其根在肝和脾,有些孩子先天肾寒。
在五行上,脾属土,肝属木,“土虚则木摇”,血虚则生风”。
多数小儿抽动症的孩子都有湿疹、过敏性鼻炎或遗尿的问题,这些是先天体质不足的表现,先天体质不足的孩子肾虚、脾虚,肾水不足则不足以荣木,肝火自然会旺,肝主筋,肝开窍于目,所以病症表现为眨眼和筋不能自主地抽动。
春天对应肝对应木,春天风大,容易“外风引动内风”,所以小儿抽动在春季多发。
另外,进一步来说,木(肝)生火(心),抽动症的孩子大都心火旺,心思重,按按心包经大都痛得很。
《黄帝内经》病机第十三条说到:“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这里面的瘛,就是肢体肌肉抽动的意思,有一部分接触到的孩子的病确实是一个个都心火旺得很。
以前我在新浪博客上也看到一位妈妈写的文章,是说她给孩子艾灸“瘈脉”,结果孩子很快不抽了,同时湿疹也治好了,这个“瘈”字在字典上查是通“瘛”的,所以应该是治疗抽动表证的效果很好的穴位,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羚角钩藤汤加减治小儿口眼抽动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羚角钩藤汤加减治小儿口眼抽动
梁林,主治医师,中医科副主任(浙江省玉环县第二人民医院邮编317605)。
小儿口眼抽动症。
羚羊角(另煎)3克,钩藤(后下)12克,桑叶、菊花、僵蚕各5克,生地、丹参各15克,茯苓6克,蝉衣4克,全蝎2克。
上药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20分钟,入钩藤稍沸取汁,约200毫升,兑羚羊角汁。
日服1剂,1日2剂。
治疗患儿18例,治愈(服药10剂,怪叫、口眼抽动消失)10例;好转(用药20剂,怪叫消除,口眼抽动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7例;无效(怪叫,口眼抽动诸症如前)1例。
总有效率94.4%。
小儿口眼抽动症,多属肝热动风。
本方羚羊角、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菊花桑叶泄热疏肝;茯苓宁心安神;生地、丹参凉血益阴;僵蚕、全蝎、蝉衣等虫类搜风止痉。
全方融平肝熄风、清热定惊于一炉,故而获效。
服用本方期间忌看电视、打电子游戏;进食辛辣、动风之物。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抽动症的中医外治疗法

抽动症的中医外治疗法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儿童期起病的疾病,过去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上以头面、肢体或躯干的多发性肌肉抽动与爆发性不自主发生、猥亵言语为特征,常伴有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
症状从轻至重,复杂多变,不仅表现为抽动,而有多种情绪和行为异常随着抽动障碍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心理社会压力加大,单凭以往的单纯药物治疗很难达到抽动障碍彻底治愈。
慢性抽动症患儿由于病程实践长,病情易反复,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好。
患儿和家长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症状。
由于家长对本病缺乏了解。
对抽动症的过分关注、焦虑导致对孩子不断的责骂,从而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使症状进一步加重。
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抽动症的发病原因,西医认为是受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心理状况等因素影响的,家庭因素在儿童抽动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医理论认为:儿童抽动症属于中医“肝风”“慢惊风”等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儿童的“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有关。
其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肝火生痰,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
中医方法治疗抽动症,要准确的辩证确定方案,同时疏导家长和患儿的心理压力和情绪至关重要,再就是指导正确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抽动症儿童病程长且大多数孩子出现学习、交往、适应等多种能力偏差的情况,部分抽动症患儿管教难度大,常产生破坏、危险行为。
由此,经常被带上“坏孩子”的帽子。
在我国,学校及家长尤为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学校常常因患儿成绩不佳对家长施加压力,使家长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
很多时候又会训斥责备患儿,导致患儿情绪更紧张,压抑,病情更加重。
而家长的行为,情绪状况与患儿能否及时接受科学诊治以及家长如何实施行为干预关系密切。
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
近几年用中医外治疗法治疗抽动症,大部分取得满意的疗效,下面我分享两个典型案例:1.患儿男,六岁,频繁的清嗓,几乎半秒多就吭吭一次,嗓子好像有什么东西粘呼着孩子嗓子极度不舒服不停的清嗓。
治疗儿童抽动症的经验方

治疗儿童抽动症的经验方公众号组成:炒僵蚕6克,蝉蜕6克,广姜黄6克,制白附子3克,全蝎3克,生白芍12克,穿山龙9克,莲子心3克,生大黄3克,甘草6克。
以上为5~7岁小儿用量,临证可随年龄、视病情增减。
功效:升清降浊,化痰熄风。
主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1小时服。
或用中药配方颗粒,每日一剂,分早、晚2次温开水化服。
方解:该方为郑启仲治疗儿童抽动症的经验方郑启仲认为,抽动症的病位在肝脾,病因为痰邪,病机为升降失常,肝风内动。
其依据有三:症多怪异,当责之痰:发病无明确病因,发作无明显诱因,抽动无一定规律;临床所见症状如眨眼、举眉、耸肩、努嘴、撞头、抖肩、怪声、秽语、咒骂、以及不自禁自残行为等,怪症百出,为痰作祟。
脾常不足,多痰之源: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尤其在城市“洋餐”日多,膏粱厚味,常致积滞,聚湿生痰;小儿“阳常有余”,患病易从热化,而用药多寒凉,损伤脾胃,痰浊内生。
升降失常,抽动乃作:小儿“肝常有余”,家长望子成才,学习压力持续,日久则肝气郁滞,克脾碍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引肝风,抽动乃作。
郑启仲把抽动症的病机概括为“痰邪内扰,气机失调,升降失常,肝风内动”。
治疗当以“升清降浊,平肝熄风,化痰止痉”为要。
在此观点指导下创拟了“升清降浊制动汤”,简称“升降制动汤”。
升降制动汤由升降散、牵正散、芍药甘草汤化裁而成。
升降散中僵蚕清热解郁,化痰息风,为治风痰之圣药;蝉蜕甘寒无毒,祛风止痉;姜黄辛苦性温,破瘀血而行气,理肝脾而散郁;大黄荡涤瘀浊,四药合用,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肝疏脾运,气机调畅,痰化浊清,风自息焉。
正如杨栗山在描述升降散的所治证候中说“如肉瞤筋惕者……苦笑无常,目不能闭者;如手舞足蹈,见神见鬼,似疯癫狂祟者……但服此散,无不取效。
”抽动症首发症状多起于面,牵正散中白附子祛风化痰,善治头面游走之风;全蝎搜风通络,与僵蚕、蝉蜕、白附子相伍,化痰通络,祛风止痉之力益彰。
儿童抽动症中医治疗大显身手

儿童抽动症中医治疗大显身手儿童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儿童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频繁眨眼、摇头、皱眉、吸鼻、清嗓,甚至发出“吭吭”等怪声。
有的还有耸肩、仰颈、噘嘴、做鬼脸、甩胳膊、踢腿、挺胸、扭腰、鼓肚、身体不自主抽动等。
患儿抽动发作频繁,少则一日数次十几次, 多则可达每日数百次,30%~40%因口喉部肌肉抽动而发出重复性、暴发性无意义的单调怪声,半数有秽亵言语。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研究认为多与遗传、免疫、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相关。
发病率约为0.3%~1%,男女比例约为4:1,以2~15岁儿童多见。
由于此时期儿童本身好玩多动,容易使家长忽视以致病情加重。
当然,每个患儿并非上述症状全部出现,大多患儿有以上几个症状。
许多家长开始以为是孩子调皮、坏习惯,有的还责备、恐吓、打骂孩子,耽误有效治疗,更会加重病情。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中枢神经抑制剂、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对控制症状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常伴有记忆力下降,停药复发等副作用。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笔者发现中医治疗本病重视扶正固本、祛风止痉、标本兼治,具有疗程短、见效快,经济实用、副作用小、疗效肯定等优势,可谓在本病治疗中大显伸手。
今举例示之。
【案例】相某某,男,7岁,临沭。
2021年7月6日初诊:抽动症加重半年,患儿眨眼频作,左眼皮不自主眨眼尤甚,并有咬指甲、摔手、多动等不自主动作,睡眠可,大便稍干,小便正常,食欲可。
患儿足月剖腹产。
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处方:黄芪天麻白术全蝎防风钩藤蜈蚣炙甘草 7付冲服。
7月13日二诊:患儿服中药后诸症大减,眨眼大大减少,咬手指减少,食欲可,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上方加白芍 7付冲服。
7月20日三诊:诸症减轻,咬指甲很少出现,有时仍有眨眼,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上方7付冲服。
根据患儿病情变化,不断调整处方用药用量,随症加减,共治疗用药3月,患儿恢复正常,眨眼、咬手等动作均消除。
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儿童抽动症多动症中医治疗理论

儿童抽动症多动症中医治疗理论中医认为,人的情志与五脏六腑都有关联,阴阳失和、痰热内生、风邪侵入等都有可能成为抽动症的“病根”。
因为现在抽动患儿比例不断增加,中医专家开始研究治疗抽动症的中药独特疗法,(中药,针灸,推拿,肚脐贴敷.....)其中肚脐贴是最安全无副作用的,不少患儿经治疗后,病情都得到了康复。
只是现在医院并没有开设中医抽动专科,中医都是讲究的整体,所以一般中医什么病什么患者都治。
相信随着社会关注,国家开始重视抽动症多动症,专设中医门诊医生,会让很多家长少走弯路.吃大量的西药伤害孩子身体,很多家长都反馈孩子起初就是吃西药,什么抗精神类的药物啊,抑制神经的,硫必利一类的多动抽动,中医对抽动-秽语综合症的病因认识分为先后天因素,先天禀赋因素是:孕妇妊娠期间的健康状况,特别是精神状况,曾用药物及难产、早产、剖腹产所致的小儿颅脑外伤或缺血、缺氧致患儿身体虚弱,阴阳失调;后天因素:饮食不当,营养不良,可造成小儿气血亏虚,心肝失养,血脉不畅;情感不舒,精神抑郁,可造成肝气郁结,肝郁日久,化火动风;情绪过于激动,阳亢无制,婴儿期的各种疾病,抗生素滥用,输液,均可造成气血逆乱,而心神失养。
外邪侵袭,郁热化燥,筋脉失养则挛急而自动。
总之,先天与后天的共同原因,造成阴阳失调,阳胜则热;气血不足,阴虚内热是其主要情志调理我怀大宝的时候3个月因为反应大,孕酮偏低输过液,当时医生说不然孩子容易畸形,当时很怕,什么都不懂,因为反应大,吃什么都呕心,反正那段时间心情也不用好,后来4.5个月没反应了,那个狂吃啊(当时太无知,婆婆又特别好,天天给我弄好吃的,还怕营养不够吃了3罐孕妇奶粉,6个月去体检,一个月增了12斤,医生当时就数落我了,你怎么弄的,别人一个月增4斤,你一下子就12斤,对娃娃很不好......(当时很多人都在,大家都笑我,呵呵,我也觉得自己太搞笑了,太无知了,那个医生属于性情比较急的,因为每天找她的人太多了,忙的不得了,每次去都等啊,特别是饿肚抽血才惨啊,后来怀二宝我换了个不忙的医生,反正基本每次去都是检查看数据的,可能我的原因导致孩子先天体质弱),我儿子经常感冒,鹅口疮都复发好几次,现在才知道鹅口疮对那些脾胃虚,体抗力差的孩子经常复发,后来手足口病也得了2次,同样的道理,我们之前的喂养方式也是错误的,孩子不是吃的越多,补的越多越好,那样只会增加脾胃负担,脏腑运化不了,五脏失和,其实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古训是很有道理的,我儿子得抽动症的那年刚好3岁去读幼儿园,他很听话,没怎么哭,只是特别舍不得我走,可怜的样子,后来读书几天紧张到尿失禁,每天都有尿湿几条裤子,我只好给他请假,好了去读书接着就是感冒咳嗽发烧,半夜烧退不下来,输液打退烧针,做雾化,一个星期出院还喝止咳糖浆,第一期没读完儿子就眨眼了,当时不知道还以为坏习惯,结膜炎,后来眨眼咧嘴,反正误诊过(以前从没了解过抽动症)孩子抽动,家长看到往往都很难受焦急,我很理解家长们的心情,而且出门遇到有些人会问他怎么回事,还有的是老盯着他看,我怕影响儿子的情绪,我还跟没事人样陪他开心的玩,晚上有几次做梦梦到儿子抽动哭醒,不过我们没有吃过任何西药,差不多东治西治要一年了,后来用了2盒多安康贴,给孩子按摩,就缓解了,因为抽动症属于疑难杂症范畴,而且孩子体质一旦没调养好,变差又会旧病复发,所以这个病真的很考验家长的耐心和用心,我有了二宝就只是偶尔给大宝按摩巩固,特别是春季我会给他配滋阴的药茶(药食同源的,所以不用担心孩子喝了有什么问题),断断续续喝一二十天,还有经常打健脾胃的米糊给他喝,这些都是调养孩子的,真的蛮有效的,我儿子以前脾气特别爆燥,现在平和多了,( V:choudongzheng1).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
西医束手无策,小孩子不由自主的抽动和抖动,中医:巧战抽动症

西医束手无策,小孩子不由自主的抽动和抖动,中医:巧战抽
动症
腿脚抽筋一般认为西医直接告诉你缺钙了,让你回去吃钙片,有吃好的吗?表现:小孩子容易在运动后抽筋,老年人容易在晚上睡着后容易抽。
原因:小孩子运动出汗,这样筋里面的水分就丢失,所以这时候容易抽筋。
老年人睡觉容易盗汗,也是汗液让筋里面的水分丢失,这样也容
易出现抽筋。
方法:芍药甘草汤白芍30
把水分挤到筋里面去,可以补充筋里面的水分
炙甘草15 甘缓,就是让它慢一点,白芍的“酸”,配上甘草的“甘”,这就是酸甘化阴,酸甘化出来的阴然后内收内敛,收到血管里去,收到筋里面去,收到肝里面去。
用芍药甘草汤来补充筋里面的水分,让筋柔起来,这样就不抽动了
我的公众号:雷师兄说。
中医治疗儿童抽动症的原则

四、心身并治:此原则是以中医“形神相关”学说为依据,按照辨证论治的规律,采用意疗和药物,穴位贴敷,针灸,气功引导,饮食治疗,音乐疗法等,这样就能达到扶正祛邪,心身并调而治愈此病的目的。
经过上述内容的介绍,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中医治疗儿童抽动症的原则有哪些了。希望对家长能有所帮助,一定要带患儿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
一、调整脏腑的功能《灵枢·本神》说:“五脏不安,那么一定就是五脏的病变,那么就要知道其气之虚实,然后在进行治疗。”
二、调理气血关系: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气血,中医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并且与形志相关。
三、治病求本:中医治疗儿童抽动症的原则,中医强调的是必须探求某种疾病的本质,也就是抓住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也就是找出发生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根本原因,然后进行有效的治疗。
中医治疗儿童抽动症的原则
中医治疗儿童抽动症的原则有哪些呢?中医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对我们医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如今抽动症的发病率是很高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影响。中药治疗此病取得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好的效果。但是要遵循一些治疗原则,下面就看看专家的介绍。
中医治疗儿童抽动症的原则:
/cdz/rtcdz/97806.html
抽动症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抽动症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多发性抽动症,又名抽动―秽语综合征,好发于儿童时期,男孩多于女孩,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的运动肌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
中医古代文献中无多发性抽动症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肝风”、“抽搐”、“瘛S”、“筋惕肉p”等范畴。
业师辨治本病,强调以下三法。
一、豁痰熄风,镇惊安神造成多发性抽动症的原因,固然很多,诸如遗传、围产期窒息、高热惊厥以及发育迟缓、智能低下等,但从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上说,业师认为痰热动风为其致病的中心环节。
患儿素日心脾不健,易受七情所伤,积忧久郁,更损心脾,气机不畅,津液不布,凝集为痰,痰郁化热,其邪上扰,涉肝动风,则肌肉p动(即小抽动),犯及神明,心失守舍,而动作则不能自主,或口出秽语。
因此,业师认为治疗本病,豁痰熄风,镇惊安神,应视为正治之本。
临床习以《医学心悟》生铁落饮化裁,每多奏效。
通常用方为:节菖蒲10克,胆星9克,半夏10克,铁落花25克(先煎),云苓9克,天麻9克,川贝母5克,丹参9克,麦冬9克,陈皮6克。
兼风热表邪时,加薄荷、菊花、勾藤;痰火壅盛者,加瓜蒌、青礞石;肝胆火盛,躁动不已者,加胆草、栀子、生石决;心火上亢,烦扰不宁者,加黄连、黄芩。
二、养心安神,益胃缓中呈如以上所述,抽动症初起之时,多为痰火动风,但延久津耗,必然导致心、肝、脾三脏俱伤,遂致精微不能濡养五脏,阴阳失其平衡,浮火妄动,上扰心神,故多见烦扰不宁,多动乱动。
此类病儿,除有不自主的抽动外,多表现面恍少华,消瘦纳呆,多汗乏力,四肢疲惫,睡中多惊醒,舌淡红少苔等一派心阴不足之象。
若见此症,惯以豁痰熄风,镇惊安神,每多罔效。
业师习以《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加味,以养心安神,益胃缓中而取效。
通常用方为:夜交藤10克,浮小麦30克,丹参9克,太子参10克,生龙骨25克,生牡蛎25克(先煎),菖蒲10克,大红枣3枚,远志9克,半夏10克,磁石25克(先煎),甘草6克。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儿童抽动障碍是指儿童在运动或发声过程中出现无意识的、不可抑制的抽动动作或发声,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能力。
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方法,但中医在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下中医诊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方案。
中医认为,儿童抽动障碍是由于肝火上炎、脾虚湿困、心脾失调等引起的,治疗的关键是调节脾胃功能、清热解毒、平肝和血。
首先,中医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要从调节脾胃功能入手。
中医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抽动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脾胃消化功能,有助于消除痰湿瘀滞的因素,缓解抽动症状。
建议儿童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避免过食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其次,中医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要清热解毒。
中医认为,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生与体内火热有关。
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连翘等。
这些药物可清热燥湿,具有良好的消炎和解毒作用。
再次,中医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要平肝和血。
中医认为,肝郁气滞、血络不畅也是导致抽动障碍的原因之一、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平肝和血的中药进行治疗,如柏子仁、丹参等。
这些药物可以舒肝解郁,活血化瘀,有助于改善症状。
此外,中医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来治疗儿童抽动障碍。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流动,缓解肌肉紧张,改善抽动症状。
例如,可以选择四神针、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总之,中医诊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方案主要包括调节脾胃功能、清热解毒、平肝和血等。
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中药治疗以及针灸、推拿等疗法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减轻抽动症状,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然而,中医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也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且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0岁男孩阵发性抽动,中医四五定痉调神汤治疗有奇效!

10岁男孩阵发性抽动,中医四五定痉调神汤治疗有奇效!
神黄中医智库 2017-09-30 10:15
龚XX,男,10岁,2013年1月17日就诊。
挤眉弄眼、耸鼻,甩头,清嗓子样短咳10多天。
阵发性发作,每天三、五次,甚则十余次,每次数秒、十余秒或半分钟以上,受到指责时发作更为突出。
身体形质较差,面色少华,舌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儿童抽动症。
其病因病机多为儿童生长发育、生活学习过程中多种因素导致血气不足,虚风内动,元神受扰。
治法:养血调神,祛风定痉。
方药:四五定痉调神汤:当归10g、白芍15g、川芎10g、地黄6g、蝉蜕6g、僵蚕6g、地龙6g、全蝎5g、蜈蚣1条、防风15、钩藤10g、龙骨20g、牡蛎20g、甘草6g。
3剂。
1月28日复诊:其父代述,服完上次开的3剂中药后,挤眉弄眼、耸鼻,甩头、清嗓子样短咳等症全都消失,因期末考试没来复诊,现再来看看还要不要吃药。
遂针对患儿身体形质较差,又发本症的基本情况,处以益养心脾,补肾调元神之法,归脾汤加枸杞、菟丝子、龙牡善后。
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其间患儿之父还介绍了另一个患有本症的儿童来诊,也用四(物)五(虫)定痉调神汤治愈。
治疗抽动症常用中药介绍:射干

治疗抽动症常用中药介绍:射干射干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抽动症的中药材。
它源自于中草药射干,也称为射干藤。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射干被认为具有平肝息风、疏通经络的功效,能够改善抽动症患者的症状。
1. 射干的药理作用射干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其中主要活性成分有藤藜素、黄叶素、黄酮等。
这些成分具有镇静神经系统、抑制突触传递、减少肌肉收缩等作用,从而有效缓解抽动症引起的肌肉不适和不自主运动。
2. 射干的常用途径射干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应用于治疗抽动症,包括中药口服剂、中药外用贴剂、中药浴等。
(1) 中药口服剂:以射干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口服剂被广泛应用于抽动症的治疗。
一般而言,根据医生的指导,每日可服用适量的中药口服剂。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调节人体内环境,达到平衡,从而减轻和改善抽动症症状。
(2) 中药外用贴剂:射干也可以制成外用贴剂,贴于相关穴位或疼痛区域。
外用贴剂相比于口服剂更加方便,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症部位,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从而缓解抽动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3) 中药浴:射干可以配制成中药浴,患者可将其加入温水中泡浴。
中药浴可以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从而达到舒缓肌肉痉挛,改善抽动症症状的效果。
3. 射干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射干治疗抽动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在使用射干前,应首先咨询医生的意见,了解自身适宜的剂量和使用方式。
(2) 对于过敏体质或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应注意避免使用射干。
(3) 在使用射干时,应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4) 射干具有镇静作用,患者在使用射干期间应避免驾驶车辆或从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
(5)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射干。
4. 射干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射干作为一种传统中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关注。
有研究表明,在治疗抽动症方面,射干能够提供显著的疗效,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未来的研究还将进一步探索射干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制剂的研发等方面,以期提高射干在治疗抽动症中的应用效果。
小儿无意识抽动两年,3剂显效9剂治愈

小儿无意识抽动两年,3剂显效9剂治愈作者导读小儿无意识抽动症候是一个比较顽固的疾病。
有的小朋友抽动几个月会自己痊愈,而有的则会持续数年仍然无法治愈。
本医案的患儿就是持续抽动了两年时间,其母亲找了很多办法都没办法治好孩子的疾病。
心急如焚的母亲在机缘巧合下,于群聊中认识了我。
经过我仔细问诊之后,处方3剂就抽动大减。
9剂就彻底没有出现过无意识抽动了。
后面我处方调整其体质,令其彻底恢复健康。
孩子的母亲说吃完药之后,孩子不容易疲劳了,脾气也好了。
这实在是令人欣慰。
从这篇医案的治疗过程中,大家也可以看出消除症状是很快的,我随手处方就轻易治愈了。
但是调理体质却出现了波折。
可见治病易,调体难也。
由于此医案疗效显著,而且是使用的是纯中医手段治愈的。
因此我整理并发表出来,以供同仁们参考。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22.5.7主诉一天晚上,患者母亲在群聊中问起:后来这位母亲加我好友,向我请教如何治疗。
问诊情况如下:问诊症状我将我的问诊单发过去之后,其母亲在纸上写了一下症候。
不存在的症状就没有写上去。
随后我发现患者母亲的问诊不够仔细,症状存在漏洞:(回答问诊必须认真仔细!症状都遗漏了,还怎么治病呢??)辨证1.容易疲劳,胃口差,食欲减退,这是典型的胃虚、气分不足。
2.不爱喝水、头晕、舌面湿滑,这是明显的水饮症候。
水饮伴随抽动,优先选择苓桂术甘汤。
3.多汗、怕冷、大便干、腹部按压敏感,这是典型的小建中汤证。
小建中汤平补气血阴阳,对于这种虚劳体质非常合适。
4.整体来看,用小建中汤健胃,苓桂术甘汤利水,再加钩藤、天麻稍微平肝,安定一下小朋友异常兴奋神经即可。
处方小建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天麻、钩藤、鸡内金饴糖或者麦芽糖一大块(大约30g),桂枝9,生白芍18,炙甘草6,生姜3片,大枣4枚切开,茯苓18,炒白术15,钩藤12,天麻9,生鸡内金123剂解析1.由于食欲不振、舌苔略腻,所以加鸡内金消化食积、提升下食欲。
此药物提升食欲的效果甚好,假如与山楂并用,则效果更上一层楼。
中医辨证治疗儿童抽动症

中医认为儿童抽动症是脏腑失调,阴阳偏亢。
原因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所致。
在心则为心气不足,心神失守;在肝则为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在脾则为脾虚失运,生痰化热;在肾则为髓海不充,脑失所养。
以上病变导致肝肾阴虚、心脾不足、痰热内扰,引生一系列神志相应的病变。
(一)中医辨证治疗
1.肝肾阴虚,潜阳安神。
主证:神思涣散,烦急易怒,多说多动,口干唇红,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味。
干地黄10 克,淮山12 克,萸肉8 克,丹皮8 克,茯苓10 克,泽泻10克,知母8 克,黄柏6 克,白芍10 克,麦冬10 克,龟板15 克。
方解:知柏地黄丸滋养肝肾泻相火,加龟板、麦冬、白芍以助潜降痰火,安定神志。
2.心脾不足。
主证:神疲面黄、食少便溏、多言而声调不高昂,多动而不暴烈,兴趣多而神思涣散,追忆前事而易于健忘。
舌淡、脉懦散或细弱。
治法:养心健脾,安神定志。
方药:归脾汤。
3.痰热内扰。
主证:躁扰不宁,烦急易怒,多语多动,脘痞纳呆或呕恶痰多,口渴引饮,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开窍宁神。
方药:清热化痰汤(验方)。
竹黄6 克,胆星8 克,黄芩10 克,郁金6 克,菖蒲5 克,山枝8 克,竹茹10 克,川连3 克,川贝3 克。
方解:黄芩、川连、山枝清热降火,竹黄、川贝、竹茹清化痰热,郁金、菖蒲化痰开窍。
中医治疗抽动症的方法介绍

中医治疗抽动症的方法介绍
其实在平时的时候大家对于抽动症这个疾病不算太陌生,这种疾病多发于小孩子的身上,患上这种疾病的孩子来说家长应该是非常的着急,而且还很担心,因为用了很多种药都没有办法去治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治疗抽动症的方法。
治疗方法:
小儿抽动症在中医认为主要是肝肾不足,肝失疏泄,
气机失调,肾精不足,不能濡养所致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眨眼、摇头、挤眉、耸肩、甩胳膊、扭动肢体、躯干等行为。
中医治疗往往通过辨证分型,然后给予合理的中药配
伍使用,达到治疗效果,同时可以配合适当的中医针灸,有益于巩固疗效。
所以如果需要中医治疗,那么请您带宝贝到医院中医科就诊,辨证施治。
另外对于宝贝的情况,最好是配合西医的心理治疗、行为治疗以及饮食治疗,就是说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往往比单一的疗法要好一些。
如果西药都没有彻底控制的,中药肯定无效,因为中
药仅对良性抽动有效,而良性抽动一般不会超过一年就可以消失。
硫必利、维思通都是治疗的良药,如果仍然不太好,可能是剂量不足,请在医生指导下加量。
同时注意,不要让孩子看电视、电子书,不能吃含有添加剂的饮料、食品,家长也不要训斥他。
一般正规用药加上年龄的增长,脑子发育追上正常儿童的可能是存在的,大多数到18岁前可以好起来。
以上这篇文章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中医治疗抽动症的方法,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了,其实中药的副作用肯定是要比西药的副作用要小很多的,所以对于小儿来说中药是一种绝佳的选择,可以从内到外的调理身体。
小儿抽动症的偏方

小儿抽动症的偏方
关于《小儿抽动症的偏方》,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童抽动症是如今一种普遍的影响小孩一切正常生长发育的病症.多见本病发于小孩儿时或是已发展为青少年儿童的情况下.多见的病症像病人会出現间距或是长期不断得抽搐,有病人还会继续出現发音抽搐.本病的产生会对孩子成长导致非常大的损害,因而一旦发觉错误的状况就需要马上医治.造成本病的原因许多,像爸爸妈妈基因遗传,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发现异常这些.那麼医治儿童抽动症都有什么小偏方?
儿童抽动症的小偏方
1 五脏六腑辨证施治
实际治疗方式:血压舒肝是医治多发性抽动症的基本方式,适用头脸部姿势较多则,予天麻钩藤饮交互医治.
血液清肝火祛火清目是医治儿童抽动症之瞬目症的关键方式,以龙胆泻肝汤交互医治.
补充益气养血柔肝关键用以以四肢姿势为关键表现者,自拟柔肝煎医治.
负重疏肝健脾止咳化痰关键用以口鼻姿势较多则,选用柴胡疏肝饮交互.
2 从肝脾辩证
实际治疗方式:论治为舒肝健脾胃,止咳化痰熄风.方用加味二陈汤医治,效果明显.
还可以,药用价值太子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半夏、茯苓、天竺黄、蝉蜕、僵蚕、钩藤、赤芍等交互医治.
以上便是为大伙儿详细介绍的医治儿童抽动症的小偏方.病人在生病后能够适度的接纳一些内心的医治,在小孩生病后父母一定要陪在小孩的身上,疏导小孩陪小孩欢度伤心,不必让小孩由于本病而留有黑影,影响之后的人生道路.。
抽动症按摩方法

小儿抽动症:根据中医理论,可能是属于肝经和肾经的热引起的抽动,所以要按摩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相应穴位。
肝经的穴位有:太冲穴,章门,期门。
太冲在大脚指与第二脚指结合部的凹陷处取之。
章门:在十一肋端取之(腋窝下面小肋上端)期门:乳下二肋间取之。
肾经的穴位:太溪穴、照海穴、涌泉穴涌泉穴:足底(除开脚趾)前三分之一处,脚掌向下弯曲时,呈凹陷处太溪穴:内踝后缘与跟腱之间,平内踝尖取之。
照海穴:内踝尖直下,跟骨下缘取之。
以上是肝经和肾经的主要穴位。
手法有: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在穴位上,由轻到重按压(小孩不要按重了,但要有一定的力度,根据小孩自身的情况而定)。
搓:手指在穴位上下运动。
揉:在穴位上做旋转运动(从颈部开始一直到脚跟)捶:由颈部开始到脚跟,用空掌往下拍。
以上穴位每天按摩坚持15-20分钟,我孙女以前一直在重庆市儿科医院吃了八个月的药,又有其它中医药,又有其它土方法,但都没有一点效果。
反而还越来越严重。
到六月初的时候已无法正常学习,其中:眨眼厉害、单脚跳、喉咙里发出声音(比如“嗯”和青蛙叫声),手抖动厉害,写字把本子都凿烂了,整页都是小黑点,吃饭时筷子都把饭都抖到外面,平时手和身体都抽动厉害。
说话也是结巴,一句话无法一时说完整。
我们从6月16日开始按摩,每天坚持15至20分钟,才开始是早晚各一次,这两月间,我换了大坪三军医院的程专家看神内科,开了脑肽胶囊和硫必利,和静灵口服液。
脑肽胶囊早晚各一粒,硫必利早晚各半片,静灵口服液早上一支,就是这三种药结合在一起吃再加上以上的按摩,一个月效果就非常明显,两个月后症状全部消失。
现在基本和以前一样了。
前段时间已停用硫必利(因为这药有一定的副作用)目前脑肽胶囊还有二十多天的药就结束,我准备这个药用完后就停药了。
以上仅仅是我孙女用以上方法治好了,仅供你们参考。
也许会因人而异。
以下是脚掌按摩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在一次感冒之后,出现了头部间歇性不可控摇摆的症状,医生说是患了小儿抽动症,这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一种病,据说主要是焦虑紧张等心理压力造成的,颇不易治。
本人正在学中医,对医生此说颇不以为然,自思比小儿精神压力大的孩子不知有多少,但他们绝大多数并没有患上抽动症,可见精神因素导致小儿抽动症的说法很难站住脚。
根据中医理论,这种抽动症应属痉病或癫痫的范畴,前者可能是血虚生风、肝阳上亢所致;后者可能是痰迷心窍、郁热生风所致。
那么,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呢?我请一位中医给儿子把了把脉,脉象弦细。
由此判断当是前者,因为如果是痰迷心窍引起的抽动症,应当脉象弦滑。
又考虑小儿头发偏枯黄,这是血虚的表现;儿子出生于2002年,从五运六气的角度看属木气过旺,容易出现肝阳上亢;加上儿子饮食方面偏食肉类,少吃果蔬,平时肝负担过重,同时由于肝血不足(血虚),也容易出现肝阳上亢。
从中医五行辨证的角度看,肝属木,肺属金,肝主生发、肺主肃降,所谓金克木;感冒之后,肺功能受损,容易出现金不能克木,肝风上行不能制,从而引发头部抽动。
综上分析,本人判断儿子此次的抽动症是血虚生风、肝阳上亢所致。
那么应如何治疗呢?查相关医案,治疗类似痉病都采用虫藤饮加减平肝熄风的思路。
儿子年仅8岁,我担心这类方子会有较大的负作用。
又在医书上见到古代名医朱丹溪有言:凡遇痉症,宜补虚养血,少加降火,切不可作风治,而用药兼风,恐反燥其学室,而致不救之患。
《经》曰:治风先治血,血实风自灭。
鉴于此,我决定寻找虫藤饮加减之外的治疗思路。
根据朱丹溪的理论,拟采取补血的办法,但家人齐声反对,言“小儿不可补”,又考虑补血非短期所能见效,而家人被儿子日益频繁的抽动搞得心急火燎,只好放弃此法。
夜翻医书,见到小柴胡汤可治少阳诸症,还能“下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且柴胡是中医“和法”治疗的代表药物,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扶正祛邪,对“休作有时”的疾病普有疗效。
考虑到头部抽动具“休作有时”的特征,又是筋的问题,而筋为肝所主,自然都属于小柴胡汤的可治范围。
于是,我决定采用小柴胡颗粒治疗儿子的抽动症,同时辅以金银花水降其心火。
小柴胡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党参)、甘草、生姜、半夏、大枣这七味药组成,组方十分科学。
儿子服后很快见效,不到三周就治好了抽动症,而且此间食欲增强,睡眠改善,脸色也变得红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