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答案东北师范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
《幼儿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组成的。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
2.注意的转移从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主动、及时的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的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3.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冷静独立地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品质。所谓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遇事总要问一个为什么,善于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决不盲从、人云亦云,更不迷信权威。
4.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指人们出于自愿、不指望任何报酬而帮助他人的行为。它可能在紧急情况下发生,也可能在日常情况下发生。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5.感受性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能力,也就是感觉能力。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能够感觉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能够感觉出刺激物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6.表象表象是外在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在智能系统中的记忆映像。表象世界即是这些映像的总和,它代表着智能系统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认识。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在心理学中,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幼儿交往类型有哪几种?
答:(1)受欢迎型(2)被拒绝型(3)被忽视型(4)一般型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都包括哪些智能?
答: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3.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
答:(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言语描述;(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3)幼儿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极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
4.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答:观察力是儿童心理发育的一部分,是从小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因此要重视儿童,尤其是学龄前期儿童观察力的早期培养。观察力强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明显高于观察力弱的儿童。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要指导孩子观察事物的规律和观察分析的顺序,培养孩子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从而使孩子的观察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还可以和孩子比赛,看谁观察到的细节多,或谁最先找到某个目标,以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坚持下来,孩子会更聪明。
5.幼儿语音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 特点:1.在语音方面,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幼儿期是儿童学习语音的最佳时期。2.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汇类别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主动词汇)不断增加。3.从语言实践中逐步掌握语法结构;语言表达能力有进一步发展。4.从外部语言(有声语言)逐步向内部语言(无声语言)过渡,并有可能初步掌握书面语言。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答:(1)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觉行动思维,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2)从思维工具的变化上看,直觉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表象,而抽象逻辑思维所用的工具则为语词所代表的概念。(3)思维活动的内化,也就是说幼儿思维的发展还呈现出由外部的、展开的,以后逐渐向内部的、压缩的方向发展的趋势。(4)从幼儿思维所反映的内容的演变上看,儿童思维还有一个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从思维的层次来说,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
1.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人的聪敏与否核心表现就是思维水平的高低。思维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批判性等方面。思维敏捷的人,面对突发事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不延误时机;思维深刻的人,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思维灵活的人,能够遇到难题时,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思维批判性强的人,能够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利器”,使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一切难题。
2.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幼儿期思维是人整体思维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幼儿思维发展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递进发展过程中,并且抽象逻辑思维已经萌芽。从幼儿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入手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培养幼儿爱动脑筋等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幼儿素质,是幼儿智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使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二)幼儿思维能力的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幼儿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幼儿初期,思维以直觉行动性为主,即幼儿必须借助动作、行动、具体的操作来进行。动作行动是思维的外壳。幼儿中后期,思维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十分突出,产生了具体形象思维。即幼儿必须借助于对外部事物的直接感知或客观事物地形象来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抽象性较低,还不能较好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具体又表现为许多特点:
1 .片面性幼儿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
2 .表面性幼儿看问题、理解事物多注意表面特征,不能触及事物内部地特征;3. 固定性幼儿看问题不够灵活,不能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4. 泛灵论在幼儿看来,许多事物象人一样,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特征,幼儿按照人的生活逻辑来认识事物,他们会把无生命的事物看成有生命地事物,如石头会说话,动物象人一样生活等。
(三)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表现。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和精细性四大特征,它往往以发散性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
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既有赖于幼儿自身的主观因素,更与其所处的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有:
1.自由性的环境
自由性的环境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精神方面主要是要形成一个自由的心理气氛,尊重儿童的意愿,使儿童能够自由选择、想象与思维,要让幼儿形成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心态,具体指:①自由的心态。不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不怕说错了、做错了,能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②独立的心态。不习惯听命于他人,不人云亦云,随大流,喜欢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③探索的心态。不墨守成规,不被动接受,倾向于敏感、好奇、多思和质疑,喜欢从新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丰富性的刺激
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以头脑中的表象储备为原材料,通过联想或想像来实现的。
3.多样性的活动
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活动是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①表现活动:如听音乐,根据曲调或节奏自然地翩翩起舞,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②想象活动:如让幼儿听各种音响录音,然后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幼儿观察云、雨、雪、风等进行描述和想象。③构造活动:如给幼儿1个圆形、2个三角形,让他们组成各种各样有完整意义的画面。④实验活动:设置自然角、科学桌、科学发现室,让幼儿动手操作,探索事物间联系。⑤创编活动:编谜语、编儿歌,编歌曲等等。4.创造性的师资。
幼儿是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得以成长的,教师本身是否具备创造性,是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认为,创造性师资需具备下述条件:①容忍幼儿奇想。②鼓励自发的学习。③重视幼儿所提出的意见。④提供无评价的学习机会。⑤连续因果关系的评价。
⑥让幼儿知道他的观念有价值。
另一学者克拉克则认为创造性师资须具备十大要素:①做较多的思考与较少的记忆性活动。②接纳的态度。⑧评价的目的不是贴标签而是为了检验。④尊重独创性。⑤提供幼儿能以创造的方式来运用知识的机会。⑥提供幼儿丰富而有变化的环境。⑦提供免于评价的练习和实验。⑧鼓励幼儿敢于提新主意,而不认为它是异想天开。⑨鼓励幼儿观察、分类、质疑、记录、沟通、组织及主动研究、操作。⑩训练幼儿的独创、流畅、变通、推理、判断及精确等创造的各项能力。
2.试析幼儿惧怕在不同年龄分别有何特点,并提出对待幼儿惧怕的方法。
答: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害怕对象,如:0-6个月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6个月-1岁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1-2岁一般意义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伤、排便;2-5岁害怕黑暗、孤独,想像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测试一下,孩子的害怕正常吗?惧怕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会随着儿童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不断消失和变换。一般来说,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害怕和恐惧,为时短暂,一种惧怕很少持续一年以上,多数在三个月内消失,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孩子的害怕属于正常还是病态,可以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测定:1、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与这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2、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随之消失?3、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