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文化
武夷茶文化
武夷岩茶是“中国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武夷山是“乌龙茶发源地”,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规范了一系列生产、制作、产品标准。
2003年武夷山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1.悠久的历史:武夷茶最早被人传颂,见于苏轼的《叶嘉传》,文中有汉武帝赏用武夷茶的传说,距今已二千多年。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朝《全唐诗》,载有唐乾宁(894—897)进士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
诗中写道:“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2.独特的岩韵:(1)环境优越,武夷岩茶驰名中外,其优异品质首先是有优越的自然环境。
(2)品种优良,武夷岩茶品质优异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品种树的优良。
武夷岩茶品种很多,目前主要有水仙、肉桂、乌龙、佛手、奇种、梅占等,各具特征。
大红袍享“茶王”之誉,盛名之下传闻颇多,广为流传。
其实大红袍主要以其“嫩叶显紫红色而得名”。
大红袍见之于清初,已300多年。
生于九龙窠之崖中,共6株,年产量约600—700克。
经过科技人员长期的实验,于90年代初无性繁育获得成功,品质与母树相当,且保持茶王大红袍的特征。
1995年经省科委鉴定通过。
多次高价拍卖,2002年在广州拍卖时达18万元(20克)已有小批量上市销售。
(3)工艺精湛,武夷岩茶品质优异的第三个因素是制作工艺精湛。
其制作方法兼取红、绿茶的制作工艺之精华,加上特殊的技术措施,使之岩韵得以显露。
3、品茗的艺术:武夷茶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武夷山人们对岩茶不仅注重物质享受,而且十分崇尚其文化享受。
品饮岩茶这一赏心乐事,进一步趋向艺术化,因而品茶讲究环境、茶具、水质、冲泡技巧、品赏艺术。
环境:品茶的环境、场所,要清雅、明净。
茶具:武夷山区品茶茶具有白瓷茶盏、白瓷壶杯、紫砂壶杯,等等。
水质:泡茶与水质关系极大。
武夷山青水秀,环境无污染,水自上乘。
若用自来水最好陈放上半天时间,让氯气挥发,微粒沉底。
武夷茶文化
一、武夷茶武夷岩茶生长在风景秀丽、挺拔奇伟的闽北武夷山,这里海拔大都在几百米,有的达二千多米。
山中云雾缭绕,日照时间短,地质属丹霞地貌,土系沙质,为奇茗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岩茶加工过程非常精细,要经采、晒、捻、焙、剔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允许有丝毫马虎。
武夷山茶历史悠久。
据记载,早在唐朝元和年间,就有采制武夷岩茶之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许多方士游臣、文人墨客都把品尝武夷岩茶作为一件赏心乐事,并留下不少佳词美赋。
明朝万历年间,荷兰人就运输武夷岩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不久,美国人也到福州、厦门采购武夷岩茶。
此后,武夷岩茶便在美国、北非等国际市场上热销。
自古以来武夷岩茶就作为佳品,深受朝廷赏识。
元朝皇家宫廷将其列为御茶,并在武夷九曲溪畔的四曲建造御茶园,设立了“焙局”。
民间对武夷岩茶更是视若珍宝,至今在武夷山茶区流传下许多名茶、名丛的摩崖石刻,如“大红袍”、“半天腰”等。
据史料记载,武夷岩茶的品种多达360多种,福建闽南、广东等地及港澳台同胞,都把品尝武夷岩茶视为一种雅兴和享受,不少老华侨谈起武夷岩茶更是津津乐道。
武夷山现有茶园10万亩,主栽品种有大红袍、肉桂、水仙等。
武夷岩茶“臻山川精美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是茶界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自1989年连续六年被农业部、商业部评为乌龙茶类金奖,在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大红袍”、“武夷肉桂”荣获中国文化名茶金奖。
2001年,“武夷大红袍”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证明商标。
2002年,武夷岩茶获得原产地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
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大红袍母树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是武夷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由于它品质优异、文化内涵丰厚,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到此,以一睹其芳容。
电视系列片《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四集
电视系列片《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四集公元1107年的一天,北宋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将自己多年的饮茶心得,撰写成一部被后世茶人奉为经典的茶书。
当他刚刚题写好书名,(画面:《大观茶论》),这年新制的贡茶又已进献到宫廷。
徽宗皇帝于是取出最爱的茶盏,邀来群臣,共同品饮。
因为茶品特殊,袅袅的茶香引动着他用画笔描绘下当时的盛景。
时光流转到21世纪的今天,这幅叫作《文会图》的国画被世人尊为国宝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画面中的这些内容和福建武夷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画中品饮的贡茶叫作武夷茶,它产于灵山秀水的福建武夷山。
如今,以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四大名枞为代表的武夷岩茶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人们在品茶论道,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在更多地思考着:身后这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地与武夷茶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情缘。
一部厚重的武夷山人文历史几乎每一个章节中都记载着武夷茶的发现、种植与制作,散发出茶之清香。
这样的特色在整个中国的名山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据史籍记载:汉代开始,武夷茶就有了入贡的记录,唐代更是名气大增,唐玄宗派遣登仕郎颜行之到此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武夷茶就此因势而上,得以向四方传播。
叶灿(茶叶专家):“武夷山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南朝,到了唐代就有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记载,‘前去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
’用拟人化的手法,号称侯爷,往来甘香馥郁称为晚甘侯,那实际上指的就是武夷山的岩茶,碧水丹山之乡出来的,在自然的环境当中,月净云稀笼罩中才有了这种茶的色香味。
”二十年多来,赵勇几乎走遍了武夷山周围所有的村落,凡是和茶有关的东西他都会费心收藏。
这些大大小小的藏品,每一件都曾见证了那些久远年代里武夷茶事的秘密。
对赵勇来说,曲曲折折的收藏的过程,仿佛是一场穿梭在时光里的游戏,他用书籍文献中获得的信息,一点点揭开了这些藏品的身世之谜,而这些藏品的存在,又像是一把钥匙,让他穿过岁月之门,感受到了书本中所无法感受的武夷山茶事的辉煌。
武夷山茶文化英语演讲内容一分钟
武夷山茶文化英语演讲内容一分钟What is Wuyi Tea Culture? Some people say that sometimes they feel clear, sometimes they feel confused; It seems to be just around the corner, and it seems to be mysterious.The Wuyi tea culture, which is silent, sunk in the bottom of my heart and unable to resist, should start from the source. History of Wuyi Rock Tea Wuyi tea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legends in the Han Dynasty, written records in the Tang Dynasty, prosperity in the Song Dynasty, transformation into loose tea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creation of oolong tea and black tea in the Qing Dynasty.Wuyishan became a national tea research center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other rise of New China. Although there are ups and downs in the period, the general trend is towards the increase of tea, the improvement of tea quality and the promotion of tea culture, which has formed a new situation of "Wuyi elegant tea charm" and "Dahongpao red in the world". What is tea culture? Tea can be seen, touched and tasted, but what is tea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s, culture refers to the sum of material wealth and spiritualwealth created in the practice of human society.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tea drinking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tea ceremony, cha de, tea spirit, tea couplet, tea books, tea sets, tea paintings, tea learning, tea stories, tea art and so on.It can be seen that tea culture is the sum of the substance and spirit of tea. Tea culture has a broad sense and a narrow sense. Either way, it is inseparable from tea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such as the soaking method of various teas in the art of tea making, which involves picking, making, varieties, etc.Therefore, Wuyi tea culture should be a reflection of the material and spirit of Wuyi tea, covering its history, growing environment, planting and making,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tasting and drinking, circu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as well as poems, songs, legends, cliff carvings,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Such as tea garden, tea tree, tea products, tea, tea factory, equipment, tools, tea sets, etc. are material; Work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rticles, stone carvings, scripts, etc. are cultural; Making skills, tasting brewing, singing and dancing in tea art, performing and singing, etc. should be regarded as intangible culture, while the latter two belong to the spiritualcategory.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f Wuyi Rock Tea People wh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Wuyi Rock Tea for the first time often feel that its appearance is dark, thick and too simple. Indeed, Wuyi Rock Tea does not win by its exquisite appearance, but by its rich inner quality.So locals say that this kind of tea is the appearance of beggars, the value of emperors and the heart of bodhisattvas. Lin (tea expert) "Our ancestors were very wonderful at word-making. You can see that the top of tea is cursive, the Chinese word is twenty, and the bottom is eighty-eight.20 plus 88, 108, so it's said in the tea ceremony that I wish youa long tea life, which is 108 years old. " In fact, it wasn't until the Tang Dynasty that tea changed from its initial medicinal use to its practical use, and became a widely accepted drink, which appeared in Chinese people's vision. It was at this time that Wuyi tea began to be planted in large quantities. Sun Qiao, a scholar of the Tang Dynasty, once called Wuyi tea "Late Gan Hou" by personification in a letter to a friend.Wuyi tea and tea culture have their graceful posture in most tea books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and now they appear frequently on TV, which is worthy of being a treasure of Wuyi culture. Therefore, Li Changchun,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stressed in his inscription "More publicity should be given to Wuyi tea culture".Wuyi tea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legends in the Han Dynasty, written records in the Tang Dynasty, prosperity in the Song Dynasty, transformation into loose tea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creation of oolong tea and black tea in the Qing Dynasty. Wuyishan became a national tea research center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other rise of New China.Although there are ups and downs in the period, the general trend is towards the increase of tea, the improvement of tea quality and the promotion of tea culture, which has formed a new situation of "Wuyi elegant tea charm" and "Dahongpao red in the world". Wuyi tea has been praised and commented by scholars in various dynasties.Drinkers, tea makers, decocting, tasting, practicing, performing,spreading, operating, and so on. For example, Sun Qiao's Book of Sending Tea to Jiao's Punishment Department in Tang Dynasty, Shangshuhui Wax Noodle Tea by Xu Huang, Fan Zhongyan's Song of Fighting Tea with Zhang Min, Ye Jiachuan by Su Shi, Shoushan Taiji by Mindu in Yuan Dynasty, Wuyi Tea Test by Xu Huobo in Ming Dynasty, Tea Theory by Wang Caotang in Qing Dynasty and Lin Fuquan in Republic of China.There are numerous examples, the source can be checked, and the evidence is reliable. The star representative of Wuyi Rock Tea Oolong tea, also known as green tea, ranks alongside green tea and black tea as the world's top three teas, and is a semi-fermented tea between green tea and black tea. Among them, Dahongpao is the most famous.In October 2007, a special collection ceremony was held in the National Museum. The collection collected this time is Dahongpao, a tea produced in Wuyishan, Fujian. Taking tea as a collection is the first time for a national museum that specializes in collecting collections of grea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Guan Xi (National Museum) "It is the only tea collected by the National Museum inrecent decades."The reason why Wuyishan Dahongpao is solemnly collected by the National Museum is not only because the mother tree Dahongpao is no longer picked, but also because oolong tea represented by it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tea in China and even in the world.The Rock Rhyme of Wuyi Rock Tea On the discussion of "rock rhyme", there are two concepts: First, sensory evaluation by professionals. Second, the spiritual feeling of literati and Yin Jun.. In the introduc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xplaining the sensory standards that can be felt and expressed, so as to eliminate the misleading of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ut can't be expressed in words"; When tasting, you should include all kinds of personal tastes and exclusive opinions to increase the interest. The so-called rock rhyme is not the kind of fresh fragrance that can slip away from the tip of the tongue in two or three seconds, but the taste of winning with mellow, calm and steady.Some people say that it is the fragrance of grass, some say the massiness of rocks, and others say that it is a wonderful feeling thatcan only be understood but can't be described in words.Lin's "rock rhyme" was first put forward in the Qing Dynasty. Emperor Qianlong mentioned in a poem called "Fried Tea on a Winter Night" that he spoke of a clear smell and a bone, and that bone is what we call rock rhyme. Rhyme is a very important concept in eastern aesthetics.In fact, it is the idea that after drinking rock tea, you can say your best, causing our hearts to vibrate. It is stirring and unforgettable. It is said that one day, Emperor Ganlong finished the paper at hand and drank Wuyi Rock Tea, which had just been paid tribute. This smell made him fall in love at first sight, so he started to write down "The best taste of Wuyi in China, with a clear smell and a bone".Only a few strokes accurately described the subtlety of rock tea. For more details about Wuyi tea, we should visit and understand deeply, and do not make it up behind closed doors. History, background and place must not be wrong. In addition, Wuyi Tea Art, China Wuyi Tea Expo Garden and impression da hong pao sublimate Wuyi tea culture through performances, sculptures, songs and dances.Appreciable, entertaining and entertaining, Lu Yu's Tea Classics, which is also a study and understanding of Wuyi tea culture, once recorded that "the upper one gives birth to rotten stones, the middle one gives birth to gravel soil, and the lower one gives birth to loess." It belongs to Danxia landform in Wuyishan, surrounded by mountains.Not only is the soil layer deep, but it is mostly weathered rock residual soil, which is just in line with the condition that the upper person gives birth to rotten rocks.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special soil structure of Wuyishan continuously provides rich and diverse nutritional elements for the growth of tea trees.If the site conditions are the natural basis for the growth of rock tea, then the special microclimate conditions are the accelerant of good rock tea. "If you want to make good tea, you have to rely on heaven and earth", which is also the experience of tea people in Wuyishan. Only when heaven, earth and people reach a harmonious state can you make the best tea.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feelings between Wuyishan people and tea are tacit and profound, and they seem to be more likefriends and confidants. Whether they make or taste tea, they all have their own unique and special understanding. "Rites of Zhou" said: "Be virtuous in your heart, and do what you do."Among them, the four proverbs of tea ceremony are: frugality, purity, harmony and quietness. Undoubtedly, this is the most respected noble character and philosophy of lif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core of Chinese tea ceremony spirit is "harmony".Among all Chinese characters, I'm afraid I can't find a word that can highlight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tea ceremony' and summarize the spirit of Chinese tea culture more than' He', 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Wuyi tea just confirm this point. Back then, on the day of the sting, three religious figures and officials and people set up a platform to worship the tea god, and everyone shouted, "Tea sprouts! Tea sprouts! " What kind of scene should it be? In the shouting, heaven, earth, people, and tea are integrated into one, and it will never change.It contains thousand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ancient landscape tea, which is the essence of Wuyi Mountainfor thousands of years.。
论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
[ 关键词 ] 武夷山 茶文化旅 游 优势 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 ,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 的不断提 高, 人们不 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娱乐旅游 , 开始向往探险 、 文化 、 生态 、 养等更 高 疗 层次的旅游 , 于是茶文化旅游作为高层次的旅游应运而生 , 并逐渐发展 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中国独特的茶文化和极具魅力茶文化旅游 产品已 越来越引起国际游客的注意 ,预计 2 2 “ 0 0年 , 中国将成为最大茶 文化旅 游 目的国 , 与各国共享茶文化” _ 夷 山拥有着丰富且底蕴深厚的茶文 。l 武 l 化旅游资源和广阔的客源市场 , 在这样 的背景下 , 武夷 山应遵循 旅游 市 场需求 的变化在观光 旅游的基础上加入 新元素——“ 文化旅游 ” 提 茶 , 高旅游市场竞争力 , 在旅游市场中占有利 的地位 。 武夷山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意义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叶资源 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 ,进行综合 开发 和 深度开发的新领域 ,是以得到茶叶物质享受和茶文化精 神享 受为主要 目的一种文化旅游 , 文化性很强。 这种旅游方式主要是 以茶和茶文化为 核心内容 , 以达到积极的休 闲和娱乐 , 获取知识和体验人 生价值 等为 目 的, 开展形式多样 、 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 。茶文化旅 游是旅游业 的 新兴项 目, 同时也是发展茶产业的重要 内容 。 武夷 山发 展茶文化旅 游不仅对武夷 山旅 游业本身有着 重要影 响 , 而且对社会 、 经济 、 文化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 的发展意义 。 l弘扬传统茶文化 , 、 促进和谐社会 的构建 茶文化雅俗共赏 , 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 以功能 。以茶雅心 , 陶冶 个人情操 ; 以茶待客 , 增进人际关系 ; 以茶行道 , 净化社会风气 。 ] 1 2 这既是 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基础 , 也是茶文化旅游 的价值核心 。 武夷 山开展茶文化旅 游可以让游人在美 的享受与游 的乐趣 中 , 学 习和体 味茶文化 , 茶文化得 到复 苏和发展 , 使 既顺应 中国推崇 “ 和谐 文 化和继 承体统文化 ” 的时代主题 , 又传承和弘扬 了传 统茶文化 , 充分 发 挥 了茶 文化 的社会功能和茶道 “ 的精神 , 和” 增进 人与人之间 的沟通 交 流,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 而加快社会 主义 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 2 推进茶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 的共 同发展 、 除 了旅游业是武夷山经济发展 的支柱产业外 ,茶产业现在 也是 武 夷 山经济发展 的重要产业。茶文化旅游将茶业 和旅游观光相结合 , 以第 产业 的茶产业来带动第三产业的旅游业 , 一方面 , 拓展 了传 统茶产业 的产业链条和增值渠道 , 可以产生叠加和乘积效应 , 带动 以茶 以媒 的包 装, 广告等行业发展 ; 另一方面 , 调整 了农村产业结构 , 不仅能增 加农 民 的收入 , 而且还能带动农 业新一轮的创业 。 发展武夷 山茶文化旅游能进一步扩大武夷岩 茶的知名度 ,并在客 观上推动武夷山茶产业结构 的不断调整 ,同时通过在旅游活 动中茶 文 化对游客潜移默化的影响 ,客观上起到 了培育茶人和促进茶 消费的作 用, 扩大 消费群 , 推动 了茶产业经济发展 , 真正做到 “ 以旅促茶 , 茶旅结 合” 的茶文化旅游。 3 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 茶作为一 种物质 , 的形体是千姿百 态的 , 它 茶作 为一种 文化 , 又有 着深邃 的内涵【 随着茶业的发展 , 文化 已成为社会经济 、 引 。 茶 社会文化中 重要组成部分 , 饮茶之风 已遍及 大江南北 , 各地茶馆林立 , 深入社会。 茶 文化旅 游以其 自然 、 泊 、 淡 清幽 、 恬静 的休闲方式 , 满足人们愉悦身 心 , 体验特色 民俗 、 文化探源 , 进而获取人生感悟 的需要 。 随着武夷 山茶产业的发展 , 近年来 , 开展 的多种形式 的茶 事文化活 动 。如茶文化节 、 茶艺表演 、 茶赛事 、 茶博会展览等 , 就是 以茶 文化活动 为主体 , 满足人们 品茗 、 闲、 休 观光 、 旅游和饱览 山河美景的需求 , 进 促 经济发展 , 同样也 丰富 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 夷山发展茶文化旅游的优势所在 武 武夷 山拥有独特 的茶文化旅游 资源 , 有着 发展茶 文化旅游的优势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2021·01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近年来,我国产茶地围绕茶文化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其中,福建武夷山地区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代表性。
本文以茶文化旅游和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概况,试图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视角。
一、茶文化旅游与茶文化旅游资源(一)茶文化旅游在我国文化旅游业不断壮大和蓬勃发展的进程中,茶文化旅游作为主题文化旅游中的一支劲旅,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对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未达成一致。
余悦、王柳芳在《茶文化旅游概论》一书中将茶文化旅游的定义总结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涵盖了茶园观光、茶叶品鉴、茶古迹游览、茶特色建筑参观、茶事劳作、茶俗体验、茶艺观赏、茶修保健、茶商品购物等多种内容,是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主题旅游、养生旅游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
这也是本文所理解和使用的概念。
(二)茶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一书中,旅游资源被定义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根据这一概念,有学者将茶文化旅游资源理解为“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各种茶文化旅游活动,且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一切可以用于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条件和因素”。
按照资源的存在形态,可将其划分为有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和无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
有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如古代茶具、茶书诗画等文化遗存,古茶园、古茶树、茶古道等地理遗迹遗址。
无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如茶道、茶德等精神观念,冲泡技艺、加工技艺等制作工艺和茶风茶俗、茶歌、茶舞等习俗。
(三)茶文化旅游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关系文化资源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将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使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的有效路径。
试述武夷山茶文化的简单介绍
试述武夷山茶文化的简单介绍武夷茶在各个朝代都有文人雅士作诗赋文赞赏评说;饮者、茶家煎煮、品饮、操技、演艺、传播、营运,等等。
如唐代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苏轼的《叶嘉传》,元代暗都剌的《喊山台记》,明代徐火勃的《武夷茶考》,清代王草堂的《茶说》,民国林馥泉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等等。
举不胜举,出处可查,佐证可靠。
武夷岩茶独到的制作工艺,使其优异内质得以外扬。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费时之冗长,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是罕见的。
所以它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采用这种既促进发酵又要抑制发酵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制出的茶品,再加以炭焙,既具清香,又具甘醇,具有独特的韵味。
选用适宜的品种,才能充分汲收武夷山的灵气。
武夷山原生性的茶种名曰“菜茶”。
由于过去采用茶籽繁育,产生了不少变异,派生出繁多的名丛、单丛。
其树形、叶形、叶色、枝干、产品茶的滋味有所差别,被茶家、茶客、文人号以富有文彩的芳名,这是武夷茶的一大特色。
关于岩茶的品饮方法。
既要讲究艺术形式,更要注重科学方法。
如场所、茶具、选茶、水温、茶量、泡时,以及品尝功夫等。
当要纠正“洗茶”之说,武夷岩茶高温热炒、炭火慢焙、干燥存放,当是无菌之品。
如要祛去火味、泡沫,促茶尽快出味,可迅速倒掉第一道茶水,此当释为“润茶”。
关于乌龙茶、红茶发源于武夷山的考证,要多从制作工艺及茶类特征上去解说。
既要举证史料,并要分析其起因的原由。
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
相传,这个云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经居住的地方。
而彭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
这个传说,不仅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也让武夷山人对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层含义。
“茶”上面是草字头,中文写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
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说茶道界都说祝您老喝茶得茶寿,茶寿就是一百零八岁。
武夷山的茶文化与道家修行之地
武夷山的茶文化与道家修行之地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北部,被誉为中国著名的山水名胜区之一。
这里不仅以其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还因其悠久的茶文化和与道家修行相结合的独特氛围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索武夷山的茶文化和其作为道家修行之地的意义。
一、茶文化的渊源与发展在武夷山这片土地上,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的南宋时期,当时便已经有人种植并制作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是武夷山最著名的茶叶之一,它生长在高海拔、气候湿润的独特环境中,因此在口感和香气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通过世代研制和创新,武夷岩茶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茶叶品牌,备受茶客们的喜爱。
二、武夷山的道家修行之地武夷山不仅在茶文化上独树一帜,也是道家修行的理想场所。
道家修行强调与自然共同生活,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的生活状态。
武夷山的山间清泉、林间古树以及清新的空气形成了一个非常适合修行的环境。
那么,武夷山是怎样成为道家修行之地的呢?首先,武夷山融合了道家的思想,提倡质朴纯粹的生活方式,并用茶文化作为媒介,营造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其次,武夷山的山脉纵横,峰峦叠嶂,山中有许多著名的道观和寺庙,如九曲溪观音寺、天心岩禅寺等,供道家学习修行之用。
最后,武夷山的人文环境也极具吸引力,当地的居民秉持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与道家的思想相契合。
这一切都使得武夷山成为了追求道家修行的人们的理想之地。
三、茶文化与道家修行的息息相关茶文化与道家修行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喝茶可以袪除杂念,使人心静。
茶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气质,茶香飘溢的环境和静谧的氛围有助于人们冥想和修行。
其次,泡茶过程本身也有一种禅修的感觉。
从选茶、洗茶、煮水、沏茶,每一步都需要专注和耐心,这与道家修行中注重的“自知”和“定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茶水的煮沸、冲泡和品饮都显示了生命流动的变化和感悟,这对修行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四、武夷山的茶文化和道家修行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目前,武夷山的茶文化和道家修行之地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武夷山茶文化介绍词
武夷山茶文化介绍词
武夷山茶文化,深厚而瑰丽,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文明的瑰宝之中。
它不仅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更是世界茶文化的灵魂。
在这里,茶与禅、儒、道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它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武夷山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武夷山的茶园,仿佛是一幅绝美的画卷。
层层叠叠的绿色茶树在山间起伏,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
阳光洒在茶园中,翠绿的茶叶上泛着金黄色的光芒,犹如翡翠般晶莹剔透。
茶农们穿梭在茶树间,双手熟练地采摘着嫩绿的茶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因为这是他们生活的源泉,是他们辛勤劳作的回报。
武夷山的茶文化,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品茗的过程,不仅是对茶叶本身的欣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品味和感悟。
坐在静谧的环境中,一壶沸水冲入茶盏,茶叶在水中舒展开来,缓缓沉入杯底,那浓郁的茶香随着热气飘散出来,让人心旷神怡。
轻啜一口,滋味醇厚而回甘,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沉醉于这美好的瞬间。
同时,武夷山的茶文化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这里,茶叶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方式。
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品茗论道,畅谈人生。
那一壶壶香浓的茶水,如同一条条情感的纽带,将人们的
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总之,武夷山的茶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武夷山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瑰宝。
追寻福建武夷山的茶文化
追寻福建武夷山的茶文化福建武夷山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
这里山峦叠嶂,森林葱茏,气候湿润,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自古以来,武夷山就以其独特的茶文化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带您一起追寻福建武夷山的茶文化。
一. 茶的起源与发展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饮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当我们谈论茶文化时,不可避免地需要提及茶的起源和发展。
相传,茶是由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皇帝发现的。
武夷山作为中国茶叶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
早在唐代,武夷山的茶就非常有名气。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茶的种植和制作技艺逐渐完善,武夷山的茶文化也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 武夷山的茶叶品种武夷山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各种优质的茶叶品种。
其中,武夷岩茶是最著名的茶叶之一。
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岩韵和浓厚的花香而受到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此外,武夷山还产出大红袍、水仙等多种名优茶叶,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点。
三. 武夷山的茶文化传承茶文化是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文化传统。
在武夷山,许多人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茶叶制作技艺,并将其代代相传。
传统的茶叶制作过程包括采摘茶叶、晒青、揉捻、干燥等多个环节,需要经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武夷山人民对茶叶的传统制作技艺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这种传统的制作方式,才能保留茶叶的最佳风味和品质。
四. 茶道文化的传承茶道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中国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武夷山,茶道文化被视为一种生活的艺术,通过茶叶的品味和制作过程,传递出一种平和、自然和谐的生活理念。
在茶道中,注重礼仪、尊敬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被追求和弘扬。
茶道的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和表达。
五. 武夷山的茶旅文化茶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旅游业的结合。
武夷山作为茶叶的重要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武夷山旅游,不仅是为了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更是为了品味茶叶的独特风味和参与茶叶制作的过程。
武夷山的茶文化
武夷山的茶文化武夷山的茶文化1福建武夷茶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
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从唐代开始就被大量种植,到了宋代,武夷茶已称雄国内茶坛,成为贡茶。
此次来到武夷山,除了充分汲取茶艺方面的知识外,在游览武夷山的过程中刘媛媛还积极的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为新歌《武夷茶香》、《我要吃茶去》的采风收集素材。
武夷山当地盛产800多种岩茶,其中尤以大红袍最为出名,已经被国家博物馆郑重收藏,是代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顶级奢侈品。
刘媛媛出生在云南大理,自小就与当地名茶普洱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常年的喝茶中积淀了很深的文化艺术修养,对品茶论茶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最喜欢著名佛学家赵朴初老先生《吃茶去》这首诗“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刘媛媛对当地的茶文化向往已久,这次受邀到名茶出产地武夷山体验学习,正好完成了自己多年的一个心愿。
此次来到武夷山,充分了解到武夷山悠久的茶文化,受益良多。
识茶、品茶、懂茶,对修习心性和做人做事有很大的意义,人就应该像一杯茶一样,不仅外表光鲜,丰富的内涵及品性才是一个人本质的体现!此外,此行的另一大收获,就是武夷山的.茶文化、民俗人情、秀丽风景等等对我在新歌创作上面有很大的启迪,让我更加了解歌曲的生命力是需要这些养分才能孕育的。
武夷山的茶文化2相传乾隆帝好饮茶,大臣曾献一茶,其色褐绿,身重似铁,气香形美。
乾隆帝《金瓶梅》里的饮茶风俗(五)宋人王十朋(公元1112~1171年)对花的香气有独特的研究,曾为不同的花作了《十八香词》,从不同的花香特质给予拟人格的不同称呼,其中他称菊为“傲士”,因为菊的香是“冷香”。
事实上,我们如果仔细地去研究菊花的话,相信初次闻它的香气,不会令人感觉到可亲可爱人。
它是一种冷艳、不向世俗讨好的香气,凛凛然像剑士所发出的森冷剑气,令人敬畏。
菊花原产于我国,广受中国人的喜爱,早在《礼记.月令》就记载�s“季秋之月,菊有黄华”,所以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漫游武夷山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漫游武夷山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漫游武夷山,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漫步在中华茶源地之一的武夷山,我不禁被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吸引。
这里活跃着悠久的茶叶历史,茶文化的繁荣氛围令人陶醉。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茶文化的深厚底蕴,领略到了其中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我在漫游武夷山中对茶文化的感悟。
一、茶文化的源起与历史茶文化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武夷山则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相传,中国的茶树最早生长在武夷山,而武夷山的茶文化也因此得以繁荣发展。
在茶文化源起的历史中,茶叶被誉为国粹,成为中国文人雅士追逐的对象。
武夷山的茶文化更在宋代达到高峰,当时的文人墨客常来此游玩,并在茶园间喝茶、观赏自然景色、吟咏诗歌,使得武夷山的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二、茶的品种与制作工艺武夷山以其产茶品种繁多而闻名,其中以武夷岩茶最为有名。
武夷岩茶有四大品类,分别是大红袍、水仙、肉桂、铁罗汉。
每一种茶叶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和特点,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除了品种繁多,武夷山的茶叶制作工艺也非常独特。
茶叶的制作过程包括采摘、晒青、揉捻等环节,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茶农来掌控。
其中,揉捻工艺尤为重要,它影响着茶叶的形状和口感。
经过数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武夷山的茶叶制作工艺已经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茶文化的仪式与鉴赏在武夷山,茶文化的传承体现在茶道仪式和茶叶鉴赏上。
茶道仪式强调沏茶的过程和技巧,以及茶具的运用,让人们在品尝茶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茶的美学和文化内涵。
茶叶的鉴赏则侧重于品味和欣赏茶叶的色、香、味。
在武夷山茶园的茶艺馆里,我参与了一场茶叶鉴赏会。
鉴赏师用专业的语言描述着每一种茶叶的特点,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茶叶的产地、品质和饮用方法。
通过品味茶叶的滋味,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茶文化的价值与影响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它还承载着丰富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
茶被视为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其代表了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福建武夷山的茶文化和自然风光
福建武夷山的茶文化和自然风光福建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以其丰富的茶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武夷山不仅是一座山脉,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茶文化重镇。
在这里,可以品味到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武夷岩茶,也可以欣赏到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景观。
茶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而武夷山则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广袤的茶园,盛产优质的岩茶。
岩茶是一种生长在岩石上的茶叶,其根系深入岩石内部,吸取岩石中的矿物质,使得茶叶独具风味。
武夷岩茶以其醇厚的口感和独特的香气而备受推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武夷山品茶,不仅可以品味到岩茶的独特韵味,还可以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品茶一道,茶道文化的独特之处得以展现。
茶道注重恬静、淡泊、和谐的精神,在茶艺师的熟练操作下,一壶香醇的茶在茶具间倒来倒去,散发出奇妙的茶香,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在这一瞬间得以展示。
除了茶文化,武夷山还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
武夷山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这里有高耸入云的山峰,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和宁静的湖泊,令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峰峦叠翠的武夷山群峰被誉为“江南第一秀”,其中最有名的是“大红袍”、“水帘洞”等景点。
登临山顶,俯瞰群峰与云海交融,仿佛置身在仙境之中。
武夷山不仅天然美景独特,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著名的古道“茶马古道”就横贯在武夷山一带。
茶马古道是古代重要的商贸通道,将闽、粤、赣、台四个地区的商品输送到内地,在这条古道上,商人和茶叶的往来日益频繁,也使得武夷山成为茶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作为茶园之都,武夷山还倡导绿色旅游和可持续发展。
这里的茶农们恪守自然法则,坚持不使用农药和化肥,采用传统的茶叶种植和制作工艺,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他们追求的不仅是生态友好的茶园管理模式,更是传承和发展中国茶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在武夷山,我们可以跟随当地的导游,深入茶园,了解茶叶的生长过程和采摘工艺;还可以参观茶叶加工工艺厂,亲身体验茶叶的加工过程,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武夷山品味岩茶感受茶文化的独特力
武夷山品味岩茶感受茶文化的独特力武夷山品味岩茶感受茶文化的独特力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夷山则是茶文化的瑰宝之地。
作为中国四大名茶之一的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卓越的品质吸引了众多茶客。
在这片茶山之上,品味岩茶,感受茶文化的独特力。
一、武夷岩茶的起源与发展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北部,是中国最早栽培茶树的地区之一。
武夷岩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宋朝,当时岩溪地区的茶农发现岩石缝隙中自然生长出的茶树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于是将其采摘制作成茶叶。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夷岩茶成为当地茶农的主要经济来源,也逐渐闻名于世。
二、岩茶的特点与制作工艺武夷岩茶以其特有的“岩骨鲜香”著称,具有岩韵扑鼻的独特风味。
这是因为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山石的矿物质,使得岩茶具有了特殊的口感和气息。
而如何制作出优质的岩茶,关键在于制作工艺中的火候和手艺。
传统的制作工艺包括摊青、杀青、揉捻、炒制、焙火等环节,每一步都需要茶农的精心把握,方能制作出口感鲜美、滋味醇和的岩茶。
三、品味岩茶的仪式与技巧在品味岩茶的过程中,仪式和技巧同样重要。
首先,选用适合岩茶的茶具,如紫砂壶或白瓷杯。
接着,将岩茶放入杯中,注入热水,待茶叶展开后倒掉初泡。
此后,根据岩茶的种类和自己的口味,可以进行数次冲泡,每次冲泡的时间逐渐延长。
在冲泡过程中,需要用眼观色、鼻嗅香、品尝味,全方位地感受茶叶的变化。
四、茶文化的独特力量品味岩茶不仅是一种口感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愉悦。
茶文化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体现了中国人对和谐、自然、平和生活方式的追求。
茶文化中的礼仪、仪式和心境,都带给人们一种平静、内敛的力量,帮助人们从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品味岩茶,感受这份独特力量,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茶文化。
五、岩茶与健康武夷岩茶不仅香醇可口,还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
研究表明,岩茶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氨基酸和维生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炎、解毒等功效。
长期饮用岩茶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消化功能等。
武夷山中国五岳之一的茶文化圣地
武夷山中国五岳之一的茶文化圣地武夷山:中国五岳之一的茶文化圣地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被誉为中国的五岳之一,素有“奇峰秀水,礼佛众神”之称。
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圣地,武夷山吸引了无数茶文化爱好者和游客。
本文将介绍武夷山的茶文化背景、茶叶品种、制作工艺以及茶文化影响等方面,旨在加深对这座茶文化圣地的认识。
一、茶文化背景武夷山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
当时,茶叶在武夷山流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茶文化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文人墨客和社会名流热衷的时尚。
武夷山出产的茶叶成为贡品,备受皇室和贵族的青睐。
二、茶叶品种武夷山茶叶以岩茶为主要品种,根据茶叶的发酵程度,可分为乌龙茶、红茶和白茶。
乌龙茶是武夷山最为著名的茶叶之一,其特点是色泽乌润,香气高雅,口感醇厚。
红茶是武夷山另一重要茶叶品种,以其独特的果香和醇厚口感而受到广泛喜爱。
白茶是少见的茶叶品种之一,色泽白皙,口感清新。
三、制作工艺武夷山茶叶的制作工艺独具特色,精致严谨。
制作过程一般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环节。
在揉捻过程中,武夷山的茶叶采用独特的手法,使茶叶卷曲成为其独特的形状,增强茶叶的风味。
发酵环节需要精确的控制时间和温度,以保证茶叶的发酵程度和口感。
最后,茶叶需要经过烘焙环节,以去除多余的水分,增加香气和口感。
四、茶文化影响武夷山茶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影响深远。
茶叶作为中国的国饮,承载了中国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武夷山的茶文化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还远播海外,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享有盛誉。
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为武夷山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旅游资源。
五、茶文化体验来到武夷山,除了欣赏山川美景,还可以亲身体验茶文化。
游客可以参观茶园,亲自采摘茶叶,感受采茶的乐趣。
同时,游客还可以参观茶叶的制作过程,了解茶叶的独特制作工艺。
品茶也是体验茶文化的重要环节,品尝武夷山茶叶的香醇口感,品味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
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武夷山大红袍之所以会被国家博物馆郑重的收藏,不仅是因为母树大红袍不再采摘,更是因为以它为代表的乌龙茶,在中国乃至是世界茶叶史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乌龙茶又名青茶,与绿茶、红茶并列为世界三大茶类,是一种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类。
其中,以大红袍最为著名。
童启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大红袍受到海内外茶人的喜欢或者是很多顾客的喜欢,主要还是它的优良品质和精湛的加工工艺,使这个茶别有风味。
”武夷山,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的境内,方圆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50米。
碧水丹山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自古就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而位尊八闽、秀甲江南,更因为盛产茶叶而闻名于世,据统计,这里有名有姓的茶叶就有三百多种,素有“茶叶王国”的美誉。
5000多年前,华夏先祖的神农氏遍尝百草,发现了可以用来解毒的茶,让《神农百草》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神农氏作为南方诸族的大首领,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
也许,正是从这时起,茶传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
相传,这个云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经居住的地方。
而彭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
这个传说,不仅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也让武夷山人对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层含义。
林治(茶叶专家)“我们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非常奇妙,你看茶上面是草字头,中文写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
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说茶道界都说祝您老喝茶得茶寿,茶寿就是一百零八岁。
”事实上,直到唐代,茶才从最初的药用完成到实用的转变,成为被广为接受的饮品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
也正是这时,武夷茶开始大量种植。
一个叫孙樵的唐朝进士在给友人的信札里,曾经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武夷茶称为晚甘侯。
字幕“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
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
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 【送茶与焦刑部书】叶灿(茶叶专家)“侯在古时候是一种尊称,晚甘是指喝完以后回味上来的甘香馥郁,而不是当下的感觉。
武夷山功夫茶十八道工序
武夷山功夫茶十八道工序武夷岩茶茶艺十八道解说词第一道:焚香静气,活煮甘泉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祥和,肃穆,无比温馨的气氛。
希望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旷神怡,也但愿你的心会伴随着这悠悠袅袅的香烟,升华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茶人,他总结泡茶的经验说:“活水还须活火烹。
”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开屏,叶嘉酬宾孔雀开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我们借助孔雀开屏这道程序,向嘉宾介绍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
(这是茶盘,我们也称之为茶海。
这是江苏宜兴制作的紫砂壶,用来泡茶,称之为泡壶或母壶,这也是宜兴制作的紫砂壶,用来储备茶汤,称为海壶或子壶,这是一对母子壶。
闻香杯,用来闻杯底留香。
品茗杯,用来品茶。
这是茶道具)“叶嘉”是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
叶嘉酬宾,就是请大家鉴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
第三道:大彬沐淋,乌龙入宫大彬沐淋,就是用开水浇烫茶壶,其目的是温壶。
大彬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他所制作的紫砂壶被后代茶人叹为观止,视为至宝,所以后人都把名贵的紫砂壶称为大彬壶。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风拂面()武夷茶艺讲究“高冲水,低斟茶。
”高山流水即将开水壶提高,向紫砂壶内冲水,使壶内的茶叶随水浪翻滚,起到用开水洗茶的作用。
“春风拂面”是用壶盖轻轻地刮去茶汤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壶内的茶汤更清沏洁净。
第五道:乌龙入海,重洗仙颜品饮武夷岩茶,头一泡冲出的茶汤我们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
因为武夷岩茶茶汤呈琥珀色,从壶口流向茶海好像蛟龙入海,所以称之为乌龙入海。
“重洗仙颜”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处摩崖石刻,在这里意喻为第二次冲水。
第二次冲水不仅要将开水注满紫砂壶,而且在加盖后还要用开水浇淋壶的外部,这样内外加温,有利于茶香的散发。
第六道:母子相哺,再注甘露把母壶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壶,称之为“母子相哺”。
台湾著名茶专家范增平先生说得好:“一壶茶,要品茶人情、乡亲、亲情和友情”。
武夷茶文化与品茶知识
武夷茶文化与品茶知识武夷茶是中国传统的名茶之一,其独特的茶文化和品茶知识深受茶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武夷茶的文化背景、品茶知识和相关的茶道礼仪。
一、武夷茶的文化背景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
武夷山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产茶叶以武夷岩茶最为著名。
武夷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在古代,武夷茶曾是皇室贡品,被誉为“圣茗”。
二、武夷茶的品种和特点武夷茶有多个品种,其中最著名的有大红袍、水仙、肉桂、黄金桂等。
这些茶叶外形卷曲,色泽乌润,香气浓郁,滋味鲜爽。
武夷岩茶是武夷茶的代表,它以其独特的岩韵和陈香而受到广泛的喜爱。
三、武夷茶的品茶知识1. 泡茶水温:武夷茶的适宜冲泡水温一般在90℃左右。
若用开水冲泡,可以事先放置一段时间使水温降至适宜温度。
2. 茶具选择:品茶时最好选择紫砂壶或玻璃杯,以便观察茶叶的形态和色泽。
3. 茶叶用量:一般情况下,每100毫升水用3克左右的武夷茶叶即可,可根据个人口味适量增减。
4. 泡茶时间:初次冲泡武夷茶时,建议时间控制在10-15秒钟,随后逐渐延长至30秒钟左右,以充分释放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5. 冲泡次数:武夷茶的茶叶质地较为坚韧,可冲泡多次。
一般来说,头泡是用来唤醒茶叶的,其滋味可能不如后几泡,建议将头泡倒掉。
6. 品茶姿势:品茶时,应端坐而坐,将茶杯置于掌心,右手小指和无名指轻轻托住茶杯底部,左手握杯把玩。
品茶时可先闻香,再品滋味,最后欣赏茶叶的形态。
四、武夷茶的茶道礼仪1. 茶席布置:茶席应以简洁、雅致为原则,桌面干净整洁,摆放茶具和茶叶。
2. 请茶师冲泡:若在茶艺表演或茶会上,可请茶师冲泡茶水,以展示茶艺的精湛技巧。
3. 递茶礼仪:递茶时,应用右手握住茶杯提茶,左手托住杯底,轻轻递给对方。
4. 接茶礼仪:接茶时,用双手接过茶杯,然后抬杯示意致谢,再品茶。
总结:武夷茶文化深厚,品茶知识丰富。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武夷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它的发展与武夷山的儒、释、道三教文化有着不解的生命情缘。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武夷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
它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同时接纳了儒、释、道三大教派,形成了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独特文化构筑,展示了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内蕴。
武夷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赢得了全面的舒展。
三教饮茶论道,感悟人生,共赞武夷茶,把各自的教派宗旨融进茶道的精神,为武夷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泓生命的清泉,也打开了一扇精神世界的窗口。
武夷山的儒教理学鼎盛于南宋,最着名的代表人物当推朱熹,儒家们倡导的人生处世原则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子理学这一思想体系正是源于武夷茶道的真传。
因为,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讲学、着书、立说达半个世纪之久。
他吸纳了武夷茶道所倡导的修身养性的生命理念,与理学思想形成了精神层面的高度融合与统一。
无论是朱熹亲手植茶的生动故事,还是朱熹吟咏武夷茶的众多诗文,抑或是朱熹品茗论道的灵感火花及茶事逸闻,均都透出了浓浓的文化色泽,铺展出武夷茶独具的神奇魅力。
朱熹的《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
地僻芬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这是一幅何等宁静且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采茶景象!透过这和美闲淡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心灵深处的淡定从容,感悟到朱熹精神世界的情感意蕴。
这就是朱熹与武夷茶的一种心灵默契和情感沟通。
武夷禅茶也是武夷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唐代以来,武夷山的寺庙遍布山中,清越的梵音禅语与“六六三三疑道语”遥相呼应。
“千万峰中梵室开”是武夷山籍的北宋着名词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时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庙林立的景象。
武夷僧人远离尘世、归隐山中,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伴着晨钟暮鼓与缭绕的香火,把修身养性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来推崇。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福建是茶文化的发祥地,那么福建茶文化有什么历史呢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
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
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
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
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
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
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
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
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
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茶文化――历史悠久一武夷岩茶历史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
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遗侍斋阁。
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
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晚甘”,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
”侯”,乃尊称。
”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
当时崇安县尚未建置,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
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
从此,”晚甘侯”遂成为武夷岩最早的茶名。
二鼎盛时期北宋太平兴国初年,朝廷特置龙凤模印,遣使到建州,监造团茶以别一般的庶饮,龙团凤饼从此诞生。
当然也包括产于碧水丹山的武夷奇敬。
由于当时崇安尚未建县,而建州的州治建安县已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龙凤团茶也称为北苑茶。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崇安县正式建县,武夷山逐步走向兴盛,文人墨客,达官显宦,释家羽士纷至沓来,名声日高,武夷渐脱”北苑”之统称而独步傲立于茶坛,加之诗人的吟咏,武夷岩茶的名气大盛。
民国《崇安县新志》载:”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苏轼在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 。
宋朝南渡以后,来武夷山游览,讲学,隐居者日增,武夷山极为兴盛。
儒家羽士,文人墨客,荟萃山中,斗茶品茗,以茶论文,以文论道,极一时之盛,茶事因之兴旺。
著名诗人陆游到此赞曰:”建溪官茶天下绝”。
(按,建溪起源于武夷山,流经崇安,建阳至建瓯。
建溪泛指该三县。
)从这诗里,足证武夷茶新军突起,已与北苑茶同负盛名。
朱熹在隐屏峰下构筑精舍,著书立说,授经讲学,聚友品茗,可谓是山中大隐者,颇具雅兴,他利用九曲溪上的一块有罅隙的天然石头当茶灶,以倡导茶事,并咏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三朝贡珍品宋时,由于地主官员的争宠,武夷岩茶名声日高,已悄然进入京都皇室,但真正列为贡御之品而生制作的还在元,明两朝。
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的平坂之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 它前后经历255年。
它的兴废,引起了后人的深深喟汉。
编纂《武夷山志》的清人董天工在《贡茶有感》中写道:”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壑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夸。
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
”御茶园精制贡茶,取悦天子,源于进献贡茶的北宋蔡襄(曾任端明殿学士),其造成加重茶农负担,理应受到抨击。
但由于御茶园悉心栽培和精工制作贡茶,使武夷岩茶品质益精,影响日大,独秀于茶坛,称雄于建州,为世人青睐,被皇帝天子所确认,进一步确定了武夷岩茶正统的高贵地位,其客观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武夷岩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唐代已有武夷茶的记载。
宋代,武夷茶已成为皇室贡品。
元代开始,朝廷在武夷山创办御茶园,督制贡茶。
十七世纪,武夷岩茶开始远销欧美,受到上层社会的宠爱。
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氏在《植物种类》中,就把“武夷种”(VAR BOHEA)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一直沿用至今。
一千多年的茶事活动,不仅在武夷山留下御茶园遗址、遇林亭窑址和随处可见的古茶园、古茶厂遗迹,并创立了独特的制茶、饮茶、茶艺表演,成为武夷山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传奇故事大红袍――树高近5米,共3株,嫩叶为紫红色,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植物,几如黄山迎客松。
大红袍在陡峭的岩壁上从崩塌的罅隙处长出,终年吸收山泉,茶质奇佳,历代列为上乘贡品,名闻海内外。
这里有个传奇故事:一个者生路经武夷山时生疾,天心庙的老方丈用一撮茶叶治好了他,者生中状元,招附马,又用这里的茶叶治好了皇后。
皇帝大为感激,叫这附马带皇袍为这三株茶树加身。
茶树承受不了,马上起火。
方丈便叫他收起皇袍,改用附马的红袍,茶树起死回生,长出红叶。
武夷山茶文化揭秘(张宝春)1.1武夷山茶文化考察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谱写了十分重要和光辉的一页。
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
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
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
因而,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时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起来的。
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处设置了“御茶园”,专制龙团贡茶。
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
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变了加工工艺,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
所以,元朝以后的福建贡茶以武夷茶为最多,约占全国贡额的四分之一。
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大量出口,促进了武夷茶的快速发展。
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相邻的边界,产茶历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
元末明初罢贡之后仍为世人所重,争先恐后地购销于国内外市场,成为世界闻名的茶叶。
约在十六七世纪,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已把饮用武夷茶作为集会宴客的一种高尚礼节,事后逐渐推广到各阶层的人们中去。
茶叶成为欧美各国普遍的饮料之一,从而使我国茶叶外销不断增长。
18世纪中期,就有学者把武夷茶定名为武夷变种Var.bohea,从此,武夷茶誉满全球,自那以后,西欧人还把茶称为“武夷”,并成为习俗。
1.2 武夷山茶与宗教武夷山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
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
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
在寺庙演说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钟、鼓,常常钟鼓长鸣。
庙中一般有左钟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
诗人林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
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
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的定规。
明代诗僧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
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漓尽致。
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
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
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典,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
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
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也有檀越信众用来与众僧结缘。
正是这种情况,寺院在茶汤会中举行茶礼、汤礼,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献茶汤时,都要呜“钟茶鼓”集众,以示佛法的庄严。
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
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
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
武夷山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会。
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1.3 武夷山茶特色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类的总称。
武夷岩茶系半发酵茶,集红茶、绿茶功效于一身。
色泽油润,内质香郁,味醇香甘,汤色清橙红,茶汤金黄,叶底绿叶红边,叶瓣边缘红艳,呈绿叶红镶边状,饮用武夷岩茶,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岩茶的药作用,除了具备红绿茶的作用以外,它所含的糖类及各种矿物质较多,耐冲泡,能促进人体健康。
突出表现在会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减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减肥茶”、“健美茶”之美称。
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保护申报委员会提出武夷岩茶的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即武夷山市现行政区域范围内,分区为:武夷岩茶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
武夷岩茶是有赖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只要是产自“三十六峰”、“九曲溪”之区域内的武夷岩茶,才有岩韵。
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才有资格称为武夷山岩茶。
武夷岩茶最有特色的是味甘泽而气馥郁的岩韵,因岩茶品种及种植的气候、土质、树龄、鲜叶老嫩、加工技术、武夷耕作法、施肥不同而有不同的喉韵特征。
武夷岩茶按等级分为四大类,由好到差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
其中最好的是正岩茶,最差的为外山茶,正岩茶处于景区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由于武夷山是自然与文化遗产,茶园不能使用农药、化肥,且在景区内要退茶还林,面积也越来越少,所以武夷茶的最珍品—-正岩茶越来越少了,这种茶是完全自然的,对人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成品茶最好的是大红袍条形为条索形,色乌黑,焙透火功,香气高、厚,且令人舒服,具有焦火香,汤色橙黄到橙红,很耐泡,九泡有余香,回甘明显,岩韵显著。
精制的大红袍条索壮美,冲泡后的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呈绿叶红镶边。
入口水仙,佳味清纯。
“岩骨花香”之品质特征。
正宗的武夷岩茶可连续冲泡六至二十道,色、香、味俱不变,耐泡是武夷岩茶的一大特色。
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再试其香,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开汤后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饮,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香气。
更上者"七泡有余香"。
品质第二的为小红袍:香气高,汤色橙黄,也很耐泡,可泡七道以上,味道醇厚,回甘较显,岩韵较明显。
品质第三为肉桂:条索较紧,条形、色泽乌润,中等火功,香气辛锐持久,香气显但不够厚,汤色橙黄,回甘尚显。
1.4武夷茶与乌龙茶的发展乌龙茶是沿袭武夷岩茶的制法,从采摘到焙制的方法完全与武夷岩茶相同,而武夷岩茶又与北苑龙团的原料采制方法相近似。
现在乌龙茶类的加工方法,不论是闽北、闽南、潮汕或是台湾,基本上是相同的,惟各工序掌握的程度有轻重之别而已。
1.5 武夷山茶风俗及与社会生活关系饮茶风俗无论走进农家、民宅、庵观、寺庙、宾馆、山庄、酒店、工厂、机关、学校……迎接你的将是一杯杯、热腾腾、香喷喷的武夷岩茶,使人立时感到一股股、浓烈烈、暖洋洋的盛情贯串身心。
武夷岩茶已融人武夷山人的日常生活,注入武宝山人的接待札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