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防控方案共17页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沙县人民医院
寨卡病毒疫情防控方案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的通知要求【国卫发明电〔2016〕4号】,近期,巴西暴发寨卡病毒疫情。为做好院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防控准备工作,经医院研究特制订此防控方案。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项措施。
(一)领导小组:
组长:阳宗烺(院长)
副组长:汪道杰(副院长)
朱天利(副院长)
游先念(副院长)
成员:胡磊、敖敏、庞代奎、杨薇、胡莹、温在平、
朱红健、饶静、周天海、王海宏、刘国兰、李本先、
黄春前、代月、张应德、韦继刚、
职责:全面负责全院寨卡病毒救治及防控工作,统筹安排,调配人员,组织人员梯队准备,安排院感控制,传染病报告及信息的上传下达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到位,责任到人。
(二)救治专家组:
组长:游先念
成员:朱红建、饶静、周天海、王海宏、余贵齐、
庞代奎、代月、胡莹、杨薇、张应德
职责:全面负责寨卡病毒的诊断、治疗、会诊及培训学习相
关工作。
(三)院前急救组
组长:游先念
副组长:周天海
成员:急诊科、车队全体人员
职责:充分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做好技术、人员,物资,及思想准备,进行必要的寨卡病毒救治及转运演练,确保一旦疫情发生时,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工作,急诊120做好重症或疑似病人的急救转诊等工作的准备和演练,如果有疫情发生,各科医护人员,随时听从调配。
(四)防保组:
组长:宋桂玲
成员:院办、信息科、保健科全体人员
职责:负责寨卡病毒期间网络保障、信息宣传、传
染病上报监督、管理工作。
(五)院感防控组:
组长:杨薇
副组长:张晓静
成员:感染科、门诊、急诊科、检验科及发热门诊相关人员。
职责:负责寨卡病毒感染期间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六)护理组:
组长:胡莹
副组长:胡润兰
成员:感染科护理人员。
职责:负责寨卡病毒感染期间人员的护理工作,听从护
理部工作安排及调动。
(七)救治组
组长:游先念
副组长:余贵齐
成员:感染科全体医护人员。
职责:全面负责寨卡病毒救治工作。
(八)后勤保障组:
组长:朱天利
成员:陈恒、黄春前、韦继刚
职责:提前储备必要的药品、设备,防护消毒隔离用品等急救器械等物资,并在疫情一旦发生后,迅速组织物资供应,确保满足应对的寨卡病毒需求,保证一线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二、认真开展重点传染病的培训工作,
为保证全体医务人员培训到位,由医务科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寨卡病毒有关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医务人员对寨卡病毒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报告与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三、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报告工作。
我院预防保健科设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手机24小时开通。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报告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四、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寨卡病毒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减少寨卡病毒感染来源(去除和改造滋生地)以及减少蚊虫与人的接触可减少感染发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使用驱虫剂;穿戴尽可能覆盖身体各部位的衣服,而且最好是浅色衣服;采用纱网、门窗紧闭等物理屏障;蚊帐内睡觉。另外较为重要的是将水桶、花盆或者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实施排空、保持清洁或者加以覆盖,从而去除可使蚊虫滋生的环境。
金沙县人民医院
二〇一六年二月六日附件1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第一版)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2007年以前,全球仅报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现寨卡病毒暴发疫情,其后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发疫情的国家及地区有增加趋势。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
例,我国台湾也报告1例来自泰国的输入性病例。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伊蚊,近年来与之传播方式相似的登革热输入性疫情持续增多,并在南方部分省份引起了较大规模的暴发疫情。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我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伊蚊密度较高,一旦有病例输入,不排除在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为指导各地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本防控方案。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