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
《计量地理学》作业论文
《计量地理学》期末作业课题:《主成份分析法在甘肃省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姓名:贾斌学号:**********专业:地理科学班级:1202课程名称:计量地理学学期:2013至2014 学年第一学期主成份分析法在甘肃省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贾斌(地理科学 1202 2012141234)摘要:本文采用客观赋值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建立一套包括4个方面26个指标的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对甘肃省14个中心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对相关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求出无量纲后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R及R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和贡献率。
在此基础上,确定作为初始因子的主成分变量,并计算出各主成分分值及综合分值。
最后根据综合分值对甘肃省14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做出了评价。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1. 引言甘肃地处我国的西北地区。
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甘肃作为我国东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甘肃省的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贫困面大,甘肃省又是少数民族广泛聚居的地区。
甘肃各中心城市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整个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实施,而且也关系到地区稳定与建立和谐社会等问题。
因此研究甘肃省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发展水平具有对于促进甘肃省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所谓“中心城市”是指所处区域内经济比较发达、功能相对完善,对区域外的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具有吸纳力,对区域内其他城市及农村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辐射力的城市[i]。
中心城市以其地理位置、规模大小、辐射范围、影响程度及吸纳能力等的不同,区分为世界级中心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省级中心城市等等[ii]。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区域开发的重要依托,是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1章 绪 论《计量地理学》(华东师大,徐建华)
笔者对计量地理学的评价与认识: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数值来度量。 在现代地理学中,传统方法是数学方法的基础,数 学方法是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 数学方法是人们进行数学运算和求解的工具,能以 严密的逻辑和简洁的形式描述复杂的问题、表述丰 富的实质性思想。 地理学研究中,数学方法有其局限性。 现代地理学中数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与计算机应用 技术密切相关。
第一章 绪 论
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在中国战国前后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 开始萌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地理学 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古代地理学,以记载地理知识为主体; 近代地理学,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条理化归纳,并 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性描述; 现代地理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规范 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举,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内在机 制并预测其未来演变。
分形理论
小波分析
用于有关地理实体的形态及要素分布形 态的自相似机理研究。
用于多层次、多尺度、多分辨率的地理 时空过程的时频分析。
人 工 神 经 网 用于有关地理模式的识别、地理过程机 络 制的自学习及预测等。
遗传算法
细胞自动机
用于复杂的非线性地理问题的计算。
用于有关地理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1.3 对计量地理学的评价
人地关系学派,代表人物是洪堡 (Alexander Von Humboldt)、李特尔 (Karl Ritter)、李希霍芬(F. Richthofen)等。 景观学派,代表人物是施吕特尔(O. Schlü ter)等。
计量运动的萌芽
德籍旅美地理学家舍弗尔(F.K. Schaefer),1953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地理学 中的例外论”的文章,抨击了哈特向的地域独 特主义观点,即“例外主义”观点。 他认为,地理学应该是解释现象,而不应 该是罗列现象。解释现象必须有法则,应该把 地理现象看成是法则的实例。地理学的目的应 该与其他科学有相似之处:都是追求、探索法 则的。 舍弗尔等人对区域学派的批评与否定,拉 开了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的计量运动的帷幕。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研究方案】标题:城市人口密度与公共交通网络发展关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城市的人口密度与公共交通网络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全市各行政区的人口密度与公共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分析,结合交通运输相关数据,构建相应的模型,旨在为城市规划和公共交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城市人口密度;公共交通网络;拓扑结构;数据分析1. 引言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和公共交通网络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人口密度直接影响城市交通需求,而公共交通网络的发展则为这一需求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研究城市人口密度与公共交通网络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优化城市规划和公共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标与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索城市人口密度与公共交通网络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观点和方法以供参考。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北京市各行政区的人口密度;(2)建立北京市公共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模型;(3)收集相关交通运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4)总结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3. 方案实施情况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
具体方案实施如下:(1)收集北京市各行政区的人口数据,并计算各行政区的人口密度;(2)建立北京市公共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模型,包括地铁线路、公交线路和交通枢纽;(3)收集相关交通运输数据,包括公共交通线路长度、站点分布、客流量等;(4)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5)根据分析结果,总结结论,并提出相关的观点和方法。
4. 数据采集与分析4.1 数据采集(1)人口数据:从北京市统计局、人民网站等官方渠道获取各行政区的人口数据;(2)交通运输数据: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地铁公司等渠道获取公共交通线路、站点和客流量等数据。
4.2 数据分析(1)人口密度分析:根据各行政区的人口数据,计算出每个行政区的人口密度,绘制人口密度分布图;(2)公共交通网络分析:根据收集的公共交通线路、站点和交通枢纽数据,建立公共交通网络拓扑结构,计算网络的节点度和中心性指标,并绘制网络拓扑图;(3)相关性分析:通过建立人口密度和公共交通网络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评价【摘要】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态势,我国中部地区表现出极大的落差,经济发展缓慢且不平衡。
中部六省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并有良好的历史机遇,且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发现省份之间差异明显,产业比重不合理。
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对中部崛起和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部六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中部崛起;主成分分析1研究背景及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上保持着东快、西慢、中部居中的态势。
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态势,中部地区表现出极大的落差,经济增长一直较为缓慢,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出现过东快、西部居中、中部最慢的格局。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的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上升一个高度,必须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相对落后和被忽视的中部地区。
只有中部发展了,才能为东部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市场需求,同时确保西部能承接东部的产业和生产要素,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现。
此外,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会与周边地区联动,形成整体向上的力量,中部地区崛起必须打破省区间的利益局限,加强资源共享,跨区域合作,共同促进中部的崛起。
2006年,我国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
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上通过了《促进中部崛起规划》。
促进中部崛起是落实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是连接西部发展的桥梁,是实现全国整体发展的必经之路。
可见,我国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中部地区的发展,国内也已经有很多关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研究,因此关于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情况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经过了一个学期《计量地理学》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一些数据分析方法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等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计量地理学论文1
基于集中化分析的云南省“一极集中”现象分析(地理科学13A,董一凡,134130004)摘要: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开启了举世无双的城镇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行政中心的省会首府往往创造或巩固了其所在行政区经济中心的地位,这一现象在中西部地区更加明显。
本文是基于集中度指数研究云南省的人口集中进程,阐述本世纪初的10年,云南省城镇化进程宏观上的得失。
关键词:集中化指数,“一极集中”,云南省1.概念解析1.1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是使用累计频率曲线研究工业化的集中化程度的曲线。
与均匀分布累计频率直线相比,洛伦兹曲线是上凸的。
洛伦兹曲线上凸水平越高,就意味着数据越集中,研究对象的分布更集中。
洛伦兹曲线越接近均匀分布累计曲线,就以为数据越分散,研究对象的分布更均匀。
1.2集中化指数集中化指数是一个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的指数。
集中化指数越大,就说明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越高,反之则集中化程度越低、数据分布越均衡。
通过计算集中化指数,可以定量化地比较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
只有数据个数相同、横坐标划分一致的情况下,才有可比性。
集中化指数的公式:I=(A-R)/(M-R)其中A——实际数据的累计百分比总和R——均匀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M——集中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1.3“一极集中”这一概念最早是阐述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要素从向“第一国土轴”集中,进一步变成向首都圈单独集中的现象。
一极集中往往建立在有“中央指向传统”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权威领导和国有企业发挥顶梁柱作用,我国的行政中心往往是区域内最大的城市,更容易形成省会的“一极集中”。
2.数据图像和分析2.1“五普”和“六普”1各地州常驻人口对比图一2000年和2010年云南省常住人口分布洛伦茨曲线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各地州2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累计百分比为1071.09%。
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各地州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累计百分比为1076.27%。
计量地理学分析
2 计量地理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取得的成绩随着定量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地理学界全面开展了计量地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在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地理系基本上都开设了计量地理学课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从博士后、博士、硕士和学士的人才培养体系,相继出版了一批计量地理学教材,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应用到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走进了计量地理学课堂,同时在各类基金的资助下,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地理学学报》发表的运用有关数方法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论文就达数百篇[7].
1是具备较扎实的地理学基础理论和研究地理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熟悉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法规,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计量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和边缘性较强的学科,它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影响的结果,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课程体系,它主要研究地理系统的分析方法、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地理数学模型的建立、地理预测与决策、地理类型划分及优化方法等内容.作为一名地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计量地理的分析方法,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地理学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有良好的统计学和数学基础,并且应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要上好这门课程,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从思想上认识到《计量地理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的培养要求.设立计量地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1 设立计量地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设立计量地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在现代科学中,所有的科学领域都需要数学[1],是否运用数学和运用数学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门科学发展程度或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正如有学者提出“一门学科的发展程度可以用它对数学的应用水平进行度量”[3].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中的现象和过程是质和量的统一,研究方法必然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去分析,因此“定量研究对地理学很重要”[4],并且仅当地理学实现数量化和理论化,地理学在整个科学王国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3].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的产物,它把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看作统一的整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以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并预测其未来演变[5].为了更进一步深入地进行定量化研究,就需要运用数学方法,正是由于人们研究地理现象活动规律的客观需要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诞生了计量地理学,它是将现代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理学的一门方法论学科.计量地理学的出现,反映了地理学向着定量化发展的新趋势[6],它与传统地理学相比,虽然历史不长,但已表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它不仅可以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及运动规律,从而为地理系统的预测及优化调控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也是理论地理学研究中进行逻辑推理和理论演绎的手段[5].因此,在相关地理专业设立计量地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计量地理学论文.
武陵源旅游业评价和发展的定量分析目录1 引言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2.1研究思路 (1)2.2技术路线 (1)3 武陵区旅游评价和发展分析 (2)3.1武陵区旅游概况 (2)3.2武陵源旅游评价的数据理 (3)3.2.1数据来源 (3)3.2.2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4)3.2.3对数据进行处理 (4)3.2.4结果分析 (7)3.3武陵源旅游发展的分析 (8)3.3.1收集旅游的人数 (8)3.3.2算术级数的计算步骤 (8)3.2.3对数据进行处理 (9)3.2.4发展分析 (11)4 综合探讨和分析 (11)1 引言1.1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旅游业将持续高速度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文景观的丰富多彩,这些都为当代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我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行业来发展。
因此,我国要抓住这个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为祖国经济的腾飞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1.2研究目的虽然我国很多地区把旅游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对旅游业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不合理的开发和资源的浪费,甚至造成生态破坏的现象。
本文以张家界武陵源景区为对象,采取定量的方法对该景区进行了评价,以及对其发展所应解决的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为该景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2.1研究思路为了对探究武陵源旅游业评价与发展,本文以《旅游地理学》中楚义芳等专家对观赏性旅游地评价因子权重值和武陵源地区的得分,采取层次分析的方法(AHP决策法)对其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同时从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其现阶段发展情况,分析其发展所存的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对其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计量地理学的论文
苏州科技学院计量地理学论文题目:学院苏州科技学院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1011学号1020209125姓名马明炎指导教师史守正论文心得:刚开始觉得这篇论文的完成不是那么难,只需要掌握老师教给我们的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的知识,还有掌握上机时做这些分析的相关步骤的知识就行。
可是,当我真正在电脑上做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
首先,就是SPSS软件的安装问题。
安装的时候,没有按照安装说明来安装,所以安装了一次后又卸载重新装了一遍,还把电脑装出一点问题出来了。
其次,就是找数据。
刚开始自己是在百度中找这些数据的,不过实在是比较难找到。
然后问他人,才知道在统计局里的统计年鉴中容易找到,才记起老师说过数据是可以在统计局中找。
还有,关于决定论文的方向,我想了很多课题,比如教育经费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但是让人失望的是要找到历年的教育经费比较困难,找了很久都没找到。
无奈之下,只能换课题了,又想换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地区之间的关系,虽然数据已经找到,但是感觉这个课题比较难分析。
所以,最后我又改成了分析苏州经济发展与乡镇居民进城打工之间的相关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SPSS软件的使用。
进行主成分分析的过程中,不知道是不是我电脑的问题,刚开始有一段时间做不起来,过了一会儿,又可以做了,不过我个人觉得是软件自身的问题,因为也有别的同学出现了这个问题。
虽然这篇论文不是那么容易完成,但是在完成成分分析之后的成功感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
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问题,所以也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解决问题。
不过还好,经过询问他人以及自己慢慢摸索思考,这些问题都一个个解决了。
总的来说,这篇论文的完成还是比较成功的,只不过时间确实花了不少。
不过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
在做这个论文之前,就听到大家都说这个论文不好写,因为确定一个经济类的课题比较麻烦,然后确定之后还得找到相应的数据,而且找数据还是比较难的。
不过,经过一个下午的努力,我不仅把课题确定了,数据也找到了,以及利用SPSS软件做的一些分析也完成了。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引言计量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理现象及其空间分布背后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
通过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理现象的规律性和趋势,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本文将探讨计量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并且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计量地理学的基本概念计量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结合了地理学、统计学和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用于研究地理现象的数量性质和空间分布规律。
它使用数学和统计模型来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
计量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 - 空间位置: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位置和空间分布。
- 数量特征:地理现象的数量性质,如面积、人口密度、温度等。
- 空间关联: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和相互影响。
- 空间模式: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趋势。
计量地理学的方法计量地理学使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
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包括: 1. 统计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地理数据,使用统计方法来描述和解释地理现象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关联。
2. 空间插值:通过已知的数据点来推测未知位置的数据值,常用于生成地理现象的连续空间分布图。
3. 空间回归: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地理现象和其他变量之间的空间关系,以进一步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
4. 空间聚类:通过聚类分析方法来识别空间上相近的地理现象,以便于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模式和趋势。
5. 空间可视化:使用地图和图表等可视化技术来展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以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地理信息。
计量地理学的应用计量地理学可以应用于各种地理现象的研究和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 1. 城市规划:计量地理学可以用于分析城市的人口分布、交通流动、土地利用等,以帮助规划部门做出科学决策。
2. 环境研究:计量地理学可以用于分析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地理现象,以帮助环保部门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
3. 经济地理学:计量地理学可以用于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和趋势,以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计量地理学论文
中国各省份居民生活水平的定量分析王彬燕(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长春 130024)摘要:本文选取2001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1个居民生活水平指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期望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识字率,人均GDP,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人均社会消费额,成年劳动力比重,城市人口比重和第三产业人口比重),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然后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全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区域谱系图;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全国省际居民生活水平的区域相似性与差异性。
关键词:居民生活水平;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中国1. 引言生活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所能享受到的平均程度。
现代生活水平不仅要反映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高低,而且还是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保障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生活水平问题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始终受到了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众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是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居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不管是在收入水平还是精费需求抑或受教育程度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现在各地区间人们的生活水平又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这其中包括各地区资源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和地方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充分了解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各地区间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找出各地区间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因子,针对相应地区提出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建议。
本研究选取了2001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1个生活水平指标,应用 SPSS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然后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全国居民生活水平谱系图;最后结合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异,探讨了全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
高师院校地理科学本科专业计量地理学教学探讨——以西华师范大学
2 0 1 5年
2月
高 师 理 科 学 刊
J o u r n a l o f S c i e n c e o f T e a c h e r s Co l l e g e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5 No. 2
T a k e Ch i n a we s t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a s a n e x a mpl e
.
L EI J i n — — r o n g
( S c h o o l o f L a n d a n d R e s o u r c e ,C h i n a We s t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c h o n g 6 3 7 0 0 2 ,C h i n a )
d i s h a r mo n y b e t w e e n s t u d e n t s ’ b a c k g r o u n d k n o w l e d g e a n d c u r r i c u l u m o b j e c t i v e s .B a s e d o n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s e
中 图分类 号 :P 9 1: G 6 4 2 . 0 文献 标识 码 :A d o i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7 — 9 8 3 1 . 2 0 1 5 . 0 2 . 0 3 2
D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 t e a c h i n g o f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g e o g r a p h y f o r t h e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s c i e n c e i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计量地理学课程论文
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取向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以东北地区部分城市为例李楠楠(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130024)摘要:选取东北地区15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各产业的百分比统计数据以及就业指标(包括失业率、采就比和采制比),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然后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东北地区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谱系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发展水平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并针对结果提出了区域发展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东北地区;城市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mployment Impact on Economy of a City——Taking Several Towns in Northeastern forExampleLI Nan-na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ity and Environmental College,Changchun130024China)Abstract:15cities was selected in Northeastern of China,include the statistics data of industry and employment index(including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other rate),analysi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with the SPSS statistical bining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 results,use systemic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for urb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in Northeast Area.Based on thi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gion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level.Then put forward some advice for the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economy.Key word:industrial structure;PCA;systemic cluster analysis;northeast China;city引言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计量地理论文计量地理 论文
计量技术论文力学计量论文技术进步对北京市农民收入影响的计量分析摘要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收入问题则又是当前农民问题最主要的体现,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作者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综合现有文献的研究,从若干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的因素入手,建立计量模型,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对北京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并做相应的政策分析与建议。
关键词技术进步农民收入计量模型分析政策建议一、研究背景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
在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
经济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限制了农民的购买力,相对地缩小了农村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市场规模,造成了大量工农业产品的积压和生产能力的闲置,所以农民的收入总水平直接制约着农村乃至全国的市场规模;社会方面,农民们面对着丰富的市场供应却囊中羞涩,因而就有少数素质低劣、法律意识淡薄、好逸恶劳之徒不惜铤而走险,选择坑、蒙、拐、骗、盗窃、抢劫等不法渠道获取收入,这些人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共秩序,带来极大的治安隐患,影响着人们的安定生活。
政治方面,农民的收入状况直接决定了乡村基层政权的财政状况,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各级党政干部必须认识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查找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采取相关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北京市2008年共有农业从业人员63万人,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是目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农民增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农业技术进步是众多因素中较重要的一个。
本科计量地理学课程的“问题—方法—问题”教学模式探讨
本科计量地理学课程的“问题—方法—问题”教学模式探讨作者:胡碧松张涵玥曾秀萍郭剑来源:《高教学刊》2016年第19期(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摘要:通过课程教学调查与改革尝试,总结当前《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内容多课时少、学生数学基础不足、知识背景存在专业差异性、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将方法主导模式转向问题主导模式,提出基于“问题-方法-问题”模式的教学理念,从知识体系、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问题-方法-问题”模式;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9-0035-03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form of course teaching, we summarized the existed problem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of Quantitative Geography, such as complicated curriculum, inadequate teaching time, lack of mathematical basis, various knowledge backgroun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ajors, antiquated teaching methods, antiquated methods of course assessment, lack of practical teaching, etc. We focused on the problem leading mode instead of the method leading mode, proposed a novel Problem-Method-Problem teaching mode,and discussed several details of the reform of course teaching in knowledge system, teaching structure,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al teaching, course assessments, etc.Keywords: Problem-Method-Problem mode; Quantitative Geography; course teaching作為一门典型的方法论学科,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计量地理学(Quantitative Geography)随着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的迅速发展而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使得地理学研究从定性描述逐步走向定量分析的阶段。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
计量地理学期末论文引言计量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分支领域,它借助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本文将探讨计量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案例,并分析计量地理学对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1. 计量地理学的基本概念计量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将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应用于地理现象的研究。
计量地理学主要关注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
在计量地理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1.1 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是计量地理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它描述了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相关性。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揭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格局。
1.2 空间插值空间插值是计量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用于根据已知的地理数据推断未知位置的数值。
通过空间插值,可以绘制出具有连续空间分布的地理现象。
1.3 空间回归分析空间回归分析是计量地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通过建立地理现象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揭示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2. 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计量地理学依靠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地理现象。
常用的计量地理学研究方法包括:2.1 空间统计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是计量地理学的基础方法,通过统计学的技术来揭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关性。
常用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有Moran’s I 指数、Geary’s C 指数等。
2.2 空间插值方法空间插值方法是计量地理学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用于根据已有的地理数据推测未知位置的数值。
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包括克里金插值、反距离加权插值等。
2.3 空间回归分析空间回归分析是计量地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通过建立地理现象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揭示地理现象的影响因素。
常用的空间回归分析方法包括地理加权回归、空间误差模型等。
3. 计量地理学的应用案例计量地理学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用途。
以下是几个计量地理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案例:3.1 城市规划计量地理学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计量地理论文
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主成分分析王美欢(长春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130032 中国长春)摘要:本文利用2003年长三角地区各类经济指标数据,对十项指标进行测算,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十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用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并通过载荷系数分析得出三个主成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5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计算和比较,并通过聚类分析法按相似性分为两类。
结果表明:上海和苏州的经济实力最强,三类城市间的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各类城市内部的经济实力也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主成分分析1.引言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长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15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以上海为龙头的苏中南、浙东北工业经济带。
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03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未来10 年内, 长江三角洲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
关于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定位, 对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的定位比较明确, 但对哪个城市为副中心的争议一直较大。
本文认为中心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长期的发展结果,主要取决于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
认为南京、苏州和杭州作为区域联系的三个重要支点应同为副中心城市。
2.主成分分析指标体系确定2.1 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
本文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上, 遵循了代表性、典型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原则选取了2类10个具体指标,对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分析。
以较为全面地反映长江三角洲各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
计量地理论文
浙江省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2级地科一班2012013205 廖楚婷)摘要:首先选取2010年浙江省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7个指标(生产总值、第二产业总值、第三产业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然后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浙江省个城市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谱系图;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全省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分析浙江省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的基于人工选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所存在的数据不易处理的缺陷,而且结果准确性高,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综合经济发展水平; 主成分分析; 系统聚类; 浙江省1、引言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综合性经济概念,它受到该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和利用状况、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经济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经济发展为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该区域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
我们要提高某地方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更好更快地发展某个地方,就必须充分了解这个地方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
因此,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研究对将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浙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有着深厚的工业底子,制造也发达,对外贸易也是占据着领先地位。
但是浙江的个股区市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巨大的,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发展浙江省的经济,本文研究选取了2010年浙江省12个市的7个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应用 SPSS 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然后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浙江省各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谱系图;最后结合各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探讨了浙江省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
计量地理论文王佰军
世界各国家植被覆盖率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王佰军(长春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0909240121)摘要:本篇论文分别选取世界的19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4项影响绿化水平的指标(X1:森林面积(平方公里),X2:森林覆盖率(%),X3:林木蓄积量(亿立方米),X4:草地面积(平方公里),首先用SPSS 软件对选取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结果上进一步的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到了世界各国家生态绿化的谱系图;最后得出世界各国家的生态绿化数据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析世界各国家生态绿化水平,不仅可以避免传统分析方法的主观性的缺点,而且还加强了分析结果的科学性,根据世界各国家生态绿化水平指标的亲疏程度的分析,再利用数学分析方法得出相关结论,这也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定量分析方法。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绿化水平;世界国家1.引言植被覆盖率通常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但国家规定在计算森林覆盖率时,森林面积还包括灌木林面积、农田林网树占地面积以及四旁树木的覆盖面积。
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和绿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随着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本研究主要选取世界的部分有代表性国家的4个影响植被覆盖率的指标,首先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选取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在主成分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各国家植被覆盖率的谱系图;再分别结合各国家的具体情况和森林覆盖率的指标,研究各国家的亲疏程度。
2.世界各国家植被覆盖率的“降维”分析2.1 指标分析植被覆盖率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指标。
由于一个国家的绿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草地面积等诸多因素存在联系。
植被覆盖率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更好的分析一个国家的植被覆盖率,本研究选取了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草地面积等4项指标作为分析亚欧美国家植被覆盖率的评价指标。
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第38卷 第5期 高 师 理 科 学 刊 Vol. 38 No.5 2018年 5月 Journal of Science of Teachers′College and University May 2018文章编号:1007-9831(2018)05-0108-03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罗慧芬(山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摘要:针对计量地理学教学实践过程和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到考核方式对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突出应用实践.充分利用专业软件,提高定量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从而实现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关键词:计量地理学;教学改革;应用能力中图分类号:K90∶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831.2018.05.027Study on teaching reform of quantitative geography coursein normal college geography scienceLUO Hui-fen(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041000,China)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s which were foun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quantitative geography,proposed the teaching model,which cultivat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From the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experiment and assessment methods,the teaching content of quantitative geography courses is optimized overall,and the application practice is highlighted.Making good use of professional software,students improve the ability to quantitatively solve practical geographical problems. The teaching reform accomplish in training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innovate so a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eaching reform in the field of quantitative geography.Key words:quantitative geography;teaching reform;application ability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地理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一定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要应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1],因此定量分析是地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计量地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的现代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采用数学方法研究有关地表现象的空间秩序、空间结构等方面的一般法则、原理和理论[2-4],课程总目标是培养用定量的观点认识研究地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5-6].早在20世纪80年代,计量地理学已被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列为高等院校地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在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入了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很多学者就计量地理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7-15],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收稿日期:2018-03-12基金项目:山西师范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2017JGXM-40)作者简介:罗慧芬(1981-),女,山西定襄人,讲师,博士,从事GIS与遥感技术及计量地理学研究.E-mail:luohuif@第5期 罗慧芬: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09但该课程在教学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实验以及考核方式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提升学生在地理学方法论方面的能力,因此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师范类本科地理学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1 课程特点计量地理学是一门地理学方法论课程,以地理实际观测数据为先决条件,运用数学、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以GIS为主要工具,通过建立地理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化研究,以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及运动规律,从而为地理系统的预测及优化调控提供科学依据[3-6].计量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课程.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本科计量地理学课程的主要特点为:(1)多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计量地理学是一门从定量角度研究地理学一般规律、法则及其应用的学科,是地理学、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综合的交叉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具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程序设计、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相关基础知识[16-17].(2)以专业软件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计量地理学开展实验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都需要借助计算机和专业软件来完成,需掌握Excel,SPSS,ArcGIS,Matlab,Lindo等各种分析软件,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出现以来对计算机的需求越来越高.通过学习软件应用,有利于深入了解理论知识,掌握计量地理学计算方法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至少应熟练掌握Excel,SPSS,ArcGIS[2-3].(3)理论知识和应用实际相结合.计量地理学从出现就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如应用分形几何理论研究地理要素分布形态的特征,应用统计相关分析定量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马尔可夫法和回归分析法等研究地理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应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间的空间依赖和空间自相关等.因此,在计量地理学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2012—2014级师范类地理科学本科生计量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知识背景和基础参差不齐,不利于课程开设.计量地理学课程涵盖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和图论等大量应用数学,原则上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基础课的前提下,进行该课程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学习.目前部分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文理兼收,导致知识结构差异大,特别是数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在2年的时间内熟练掌握所有基础课程有一定困难.学生知识背景不能很好地满足计量地理课程开设的要求,导致实现教学目标困难.(2)教学课时不足,重理论轻实践情况突出.计量地理学是地理学方法论课程,教学环节通常包含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实践课通常安排在理论课时之后,是对理论课程的应用和检验.由于课时不足的原因,大量课时用于讲解数学模型的原理和推导过程,试图让学生了解各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实践环节主要采用Excel和SPSS分析软件完成简单的功能,较复杂的编程模型无法开展,且多数学生对实验过程只是机械地完成,不清楚数学方法的实际含义和算法,使其无法完成运行结果分析,导致学生体会不到计量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及解决问题的乐趣.(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之前学生的考试方式均为期末闭卷考试,多注重理论基础的考察,忽视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导致其只注重死记硬背理论基础和模型运算流程.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应用能力的积极性.只有改变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加大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 教学改革思路课程体系的构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保证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做到打破学科界限,优化整合知识点.计量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常用的定量方法,课程改革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综合多种教学方法达到专业知识的要求.学院针对2015级学生学习计量地理学课程,从教学方法、增强实践环节以及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加强培养学生定量分析地理学问题的应用能力,使其能适应实际应用需要,在提升教学目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10 高 师 理 科 学 刊 第38卷(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习题数据库.针对课时紧、基础薄弱问题,教学改革基于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将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建立内容丰富数据库,学生在课前充分回顾相关的数学方法.(2)基于理论知识和案例法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将计量地理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案例充分结合,增加教学信息量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方法分别应用在地理学的哪些领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及实现解决过程等,改变学生对课程“难学”的印象,注重模型构建的专业化推理,适当简化模型的数学推导,让学生尽可能地理解模型中使用的数学方法.根据专业背景选取实际问题来研究,既从定量角度让学生真正了解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情况,又将所学的计量地理方法的内容融会贯通.案例的分析还具有启发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数学方法和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增强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又能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3)以项目驱动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作为计量地理学课程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验内容目前主要的缺点为:各实验相互独立,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均为以课后习题为主的普通常规实验,没有将知识体系贯穿起来;实验均由教师给定数据,学生按照示范步骤机械重复完成.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地理学知识,提高其定量思维和创新能力,应将理论基础知识讲授与上机实验合理对接,以讲授演示法、案例法、问题讨论法和实际训练法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建立科研兴趣小组等方式,将知识点与科研项目结合起来,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去解决综合实际地理问题,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4)构建以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双核心的考核体系.建立了一套客观、系统、全面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体系.目前,考核方式由以往的单一期末闭卷考试变为期末闭卷考试(占60%)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占40%).期末闭卷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基础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平时考核主要是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和以小组(2~4人)为单位制作课程论文,重点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计量地理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量地理学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建立定量概念和培养地理学方法论的应用能力以及定量解决地理学问题的应用实践能力,在教学改革和理论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充分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从知识体系、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整,有效加强学生灵活应用地理数学方法的能力,更好地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地理科学人才.参考文献:[1] 梁虹.数量地理学与地理科学[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72-77[2] 俞杨.计量地理学[J].地理科学进展,1982,1(1):60-61[3] 杨吾扬,张超,徐建华.谈谈现代地理学中的数量方法与理论模式(上)[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15(1):4-7[4] 杨吾扬,张超,徐建华.谈谈现代地理学中的数量方法与理论模式(下)[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15(2):6-9[5] 陈彦光.地理数学方法:从计量地理到地理计算[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1):113-119[6] 刘妙龙,李乔.从数量地理学到地理计算学——对数量地理方法的若干思考[J].人文地理,2000(3):13-16张涵,曾秀萍.本科计量地理学课程的“问题-方法-问题”教学模式探讨[J].高教学刊,2016(19):35-37[7] 胡碧松,玥[8] 鲁凤,胡秀芳,吉云松.地理计算背景下GIS本科专业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6(6):14-16[9] 张珊,朱宇鹏.本科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25-26[10] 杨新军,王宝平.大学生地理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3):119-122[11] 雷金蓉.高师院校地理科学本科专业计量地理学教学探讨——以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为例[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2):107-110[12] 赵春,史卫东,洪保麟.计量地理学分段式教学探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4):95-98[13] 梁小英.关于计量地理学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C]//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第四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4] 刘春霞.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J].学园:教育科研,2011(14):48-49[15] 甘永萍.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2):113-117[16] 林炳耀.论发展我国计量地理学的若干问题[J].经济地理,1984(2):141-146[17] 于小秦.我国计量地理学研究进展述要及其评价[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1):76-79。
北部湾应用型人才培养《计量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
北部湾应用型人才培养《计量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作者:覃伟荣来源:《新一代》2010年第10期摘要: 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
为了让地理学专业的学生适应北部湾人才需求,本文通过对《计量地理学》的纵向研究,将教材精炼为一个实验性的教学软件,由传统的理论与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模式改进为理论、多媒体教学、多知识模块软件和学生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学模式,将新教学方法应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度提高了90%,独立处理问题提高到87%,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实验条件较落后的地区,培养区域性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指导。
关键字:计量地理学;教学改革;用型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05-02一、引言计量地理学又称又称数量地理学,应用数学方法研究地理学方法论的学科。
是地理学中发展较快的新学科。
它运用统计推理、数学分析、数学程序和数学模拟等数学工具,凭计算机技术,分析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种要素,以获得有关地理现象的科学结论,在地理学的自然与人文的传统领域,不断取得开拓性研究结果。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多元统计方法和随机过程引进地理学研究领域。
70年代末期引进数据处理技术,开始研究大系统理论在地理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并与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深入研究地区自然、社会、经济、人口等过程的各种数学模型,阐明地域现象的空间分布结构规律与模式,进行有关地理结构和地理组织的演绎。
由于兼容并蓄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决策论等学科的内容和方法,从而丰富和加强了计量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计量地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传统地理学的革新[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评价【摘要】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态势,我国中部地区表现出极大的落差,经济发展缓慢且不平衡。
中部六省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并有良好的历史机遇,且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发现省份之间差异明显,产业比重不合理。
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对中部崛起和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部六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中部崛起;主成分分析1研究背景及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上保持着东快、西慢、中部居中的态势。
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态势,中部地区表现出极大的落差,经济增长一直较为缓慢,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出现过东快、西部居中、中部最慢的格局。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的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上升一个高度,必须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相对落后和被忽视的中部地区。
只有中部发展了,才能为东部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市场需求,同时确保西部能承接东部的产业和生产要素,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现。
此外,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会与周边地区联动,形成整体向上的力量,中部地区崛起必须打破省区间的利益局限,加强资源共享,跨区域合作,共同促进中部的崛起。
2006年,我国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
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上通过了《促进中部崛起规划》。
促进中部崛起是落实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是连接西部发展的桥梁,是实现全国整体发展的必经之路。
可见,我国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中部地区的发展,国内也已经有很多关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研究,因此关于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情况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经过了一个学期《计量地理学》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一些数据分析方法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等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本文选取我国中部六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软件采取对我国中部六省2006年的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我国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得出相应的结论,旨在为中部崛起战略规划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2我国中部六省简介2.1我国中部六省概况我国的中部地区居于中国大陆腹地的六个省份,包括河南省(豫)、湖北省(鄂)、湖南省(湘)、江西省(赣)、安徽省(皖)、山西省(晋)。
中部六省总面积约102.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0.7%,截止2008年底,总人口占全国的28.1%,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0.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75.3%,不足东部发达地区的42.7%。
[1]我国中部六省历史上曾经是我国的粮仓和现代工业的摇篮,其在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方面均具有相当优势,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基地,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家原材料、能源的重要生产与输出基地;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的中枢,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经济总量达到相当规模,但人均水平低,尤其是跟东部地区相比差距甚大[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给我国各个地区所带来的机遇不是均等的。
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发挥了区位优势和原有基础的作用,并承接了世界高梯度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与技术,经济率先实现起飞。
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吸引了全国外资的近80%。
而中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呈不断下降趋势,反映在GDP水平上,与东部地区的GDP差额扩大了6倍[3]。
这种现象在学术界被称为“中部塌陷”。
也就是说,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不容乐观,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已然跟不上全国发展的步伐,呈现落后且拖后腿的局面。
2.2我国中部六省的发展特点表1显示的是1993-2011年全国GDP及中部六省GDP数据,通过SPSS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偏相关分析后,得到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与全国GDP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0.97、0.99、0.993、0.983、0.99,验证中部六省GDP不仅与全国GDP表现出正相关性,而且表现出强相关性。
因此,我国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牵动着全国的发展,中部地区发展迟滞,从而导致全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中部六省在很多方面是相似或相通的,如在区位相近、地位相同、政策相同、发展状况相近、相互毗邻等方面[4]。
可见,中部六个省份并不是以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各自的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小觑。
中部六省相互之间的发展存在着较强的关联,各省的发展状况对周边省份都具有不小的影响力,再次突出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表1 1993-2011年全国GDP及中部六省GDP年份全国GDP 河南GDP 湖北GDP 湖南GDP 江西GDP 安徽GDP 山西GDP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35333.948197.960793.771176.67897384402.389677.199214.6109655.2120332.7135822.8159878.3184937.4216314.4265810.3314045.4340902.8401512.8472881.61662.762224.433002.743683.414079.264356.64576.15137.665640.116168.737048.598815.0910587.4212495.9715012.4618018.5319480.4623092.3626931.031424.381878.652391.422970.23450.243704.213857.994276.324662.284975.635401.716309.926520.147581.329333.411328.8912961.115967.6119632.261278.281694.422195.72647.1629933211.43326.753691.8839834340.944638.735612.266511.347568.899439.61155513059.6916037.9619669.56723.06948.161245.111517.261715.181851.981962.982003.072175.682450.482830.463495.944056.764670.535800.256971.057655.189451.2611702.821069.841488.472003.582339.252669.952805.452908.593038.243290.133569.13972.384812.685375.126148.737360.928851.6610062.8212359.3315300.65704.7853.771092.481305.51480.131601.111506.781643.811779.972017.542456.593042.414179.524752.546024.457315.47358.319200.8611237.55资料来源:据1993-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3我国中部六省经济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省份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河南12464.09 13279 2049.42 6762.4 3652.27 5907.74 678.4 104.8 32.5 9810.26 3261.03 湖北7497.17 13169 1140.41 3363.76 2993 3572.69 469.82 117.38 43.8 9803 3419.35 湖南7493.17 11830 1331.31 3123.46 3038.4 3242.39 475.3 73.53 38.7 10504.67 3389.81 江西4618.8 10679 786.3 2319 1513.5 2683.2 305.3 61.9 38.7 9551 3585 安徽6141.9 10044 1027.2 2656 2458.7 3544.7 427.7 122.5 37.1 9771.1 2969.1 山西4746.5 14106 276.6 2742.5 1727.4 2321.5 583.1 66.3 43 10027.7 3180.93.1指标的筛选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必须建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各指标之间必须相互联系,但又不能完全相关。
本文选取了反映我国中部六省经济情况的11项指标(如表2所示):国内生产总值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2,第一产业增加值X3,第二产业增加值X4,第三产业增加值X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X7,进出口总额X8,城镇化率X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0,农民人均纯收入X11。
表2 2006年我国中部六省经济指标资料来源: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变量的相关关系矩阵(表3)和变量共同度表(表4)。
从表3可知,前8个变量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关系,直接的相关性比较强,证明它们存在信息上的重叠,适合作因子分析。
而进出口总额X8,城镇化率X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0,农民人均纯收入X11这四个变量与其他变量间的相关性普遍比较低,它们存在潜在共同因子的可能性较小,不适合作因子分析,因此考虑把这四个变量剔除。
表3 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从表4可知,绝大多数指标与提取的主成分之间存在紧密的内部结构关系,满足主成分分析的基本要求,但进出口总额X8,城镇化率X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0这三个指标的共同度较低,其保留的信息较少,会影响因子分析的效果,因此在之后的主成分分析中考虑把这三个变量剔除。
综合表3和表4的结果分析,最终保留7个变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2,第一产业增加值X3,第二产业增加值X4,第三产业增加值X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X7。
表4 变量共同度3.2指标简介1、国内生产总值X1,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2,也称作“人均GDP”,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可得,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