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合集下载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流动行为越少。
• 2)教育程度:从教育程度对劳动力流动的决策看,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
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 3)迁移距离与迁移成本: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流动成本的上升,流动的劳
动者数量就会随之下降。迁移距离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劳动力的流动:①通 过劳动就业信息影响劳动力的流动;②通过迁移成本影响劳动力的流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作为商 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流动性。劳 动力的流动从本质上讲是劳动力的 自主寻优选择行为。劳动力流动会 发生相应的直接或间接流动成本, 还要付出心理上的代价。但人们由 此预期在长期内获得更高的收益。 因此,又可以说,劳动力流动是一 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4
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
8
• 地域之间的流动(多选): • 1、地区之间的流动; • 对工资和就业条件的比较是地区流动的
最重要的因素。 • 2、国家之间的流动。 •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存在着更大的决策障 碍。
9
四.劳动力流动的规律性?(简答题)
1)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 2)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 • 3)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 4)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流动。 • 5)从经济落后国家地区向经济发达国家 和地区流动。
• 1、自愿性; • 2、自由选择性。
5
二.劳动力流动的条件:(多选)
• 1)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实现。
• 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别。
• 3)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享有充分的就业自主权。 • 社会分工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6
3.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分析?(简答题)
• • • • • •
描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换规律。 优点: 缺点: 书P124-125.

劳动力流动的规律

劳动力流动的规律

劳动力流动的规律
劳动力流动的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供需关系规律:劳动力流动往往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

当某地劳动力供过于求时,劳动力可能会流动到需求较高的地方,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相反,当某地劳动力需求较高时,劳动力可能会从其他地方流入满足需求。

2. 经济发展规律:劳动力流动也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通常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流入;而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方劳动力可能会流出,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

3. 资源禀赋规律: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也会影响劳动力流动。

例如,某个地方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可能会流动到这里从事相关行业;相反,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劳动力可能会选择离开。

4. 政策规范: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会影响劳动力流动。

政府的就业政策、移民政策等都可能对劳动力流动产生影响,例如吸引外国劳动力、限制劳动力流动等。

总之,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供需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政策规范都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规律。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讲义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讲义

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
1.自愿性 2.自由选择性
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 差异。 3.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享有充分的就业自主 权。 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专门 化。
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区域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 自然因素:人口的绝对密度以及数量 排前五的人口大省: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社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劳动力供求的不同。获得工作机会的 多少是该地区具有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 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同一质量的劳动力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工资收入不同,造成劳动 力的国际或地区间迁移,即从低工资地区向高工资地区移动。 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 繁荣时期:流入 衰退时期:流出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资本流入与流出 跨国公司(子公司、分公 司的建立) 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 雇主与雇员之间匹配不吻合:流动出现 10 2019/1/2
•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 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 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 左右的时间里,有30多 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 世界人口(约70亿人) 的3/7,相当于全国人民 进行两次大迁移。中国 春运入选世界纪录协会 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 输高峰,创造了多项世 界之最。
2019/1/2 3
案例引入
在2000年3月,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 李昌平致信朱镕基总理反映,“开春以来,我们 这儿的农民快跑光了。连续二十多天来,东风大 卡车(坐不起客车)没日没夜的满载着外出打工 的农民奔向祖国四面八方的城市。我们乡有 40000人,其中劳力18000人。现在外出25000人, 其中劳力15000多人。”(《世纪中国》, 2001 年7月25日)。

5劳动经济学讲义第五章

5劳动经济学讲义第五章
3.5 职业和技术等级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职业也是影响劳动力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原因。 职业流动率与技术等级成反比。
12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4.1 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
地域之间:指劳动力的职业没变,但可能是在地区之间或国家之
间进行流动。
行业之间:指劳动力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这种情况相对
德国政府的资料显示,在2019年,有145,000人离开德国去了其 他国家,例如去南非和西班牙等,是1954年以来的最高数据。法国 也是如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2019年到2019年间,全世界出国留学 人员数量增长了141%。留学生们的目的地国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 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此7国共吸收全球67%的留 学生。其中,吸引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而中国已成为世界 上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
8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3.1 3.2 3.3 3.4 3.5
年龄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受教育水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迁移的距离与劳动力流动 职业和技术等级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9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非法流动和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 3、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
劳动力流动的? 4、怎样看待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 5、你如何看待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改善我国劳动
力流动机制应采取什么对策? 6、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常企业希望低辞职率,
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1

劳动经济学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劳动经济学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 职业流动率与技能水平成反比,技术水平越高, 流动率越低,因为改变职业则会丧失专业优势。
• 专业技术人员的地区流动率可能会更高一些:专 业技术人员的家乡观念一般比低技能劳动者淡薄; 专业技术人员越来越专门化,常常需要跨地区寻 找工作;远距离迁移需要一笔可观的费用,低技 能劳动者一般承担不起,只有高工资的专业技术 人员才有能力做到。
• 一、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四大流向:
–从农村、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流动 –由内地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动 –由各地传统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 –由技术力量雄厚的部门和单位流向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
和单位,或技术雄厚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流动。
• 城乡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具有特殊的意义:
• 缩小城乡差距;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推动工业化和城市 化;推动社会制度变革。
• 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70年代末 –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较慢,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数
量相对较少。 –第二阶段:80—90年代末 –城市化速度较快。 –第三阶段:2001—现在 –在更为市场化的条件下推进。
净收益现值 =
解Bo释t):越在大其,他净情现况值不就变越的大条,件就下越,有可两能种流工动作。之间的效用差(Bjt-
非法流动与移民:外来劳动力对劳动力市场 的经济影响
• 关于非法移民问题的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非法流民或移民剥夺了一个当 地居民或合法移民的工作机会。 –另一个观点认为,非法流动和移民从事的工作 是任何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所不愿干的。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 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根据劳动力市场条
件的差异和自身条件,在不同地理区域或 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之间的自 愿选择和迁移。

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劳动力流动

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劳动力流动

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劳动力流动一、劳动力流动及其利弊分析(一)劳动力流动及其意义劳动力流动:一般是指劳动力依据劳动力市场条件变化,在企业间、职业间、产业间以及地区间的移动。

(二)劳动力流动对企业和员工的影响1.劳动力流动对员工的影响(1)劳动力流动应该有个合理的限度。

(2)劳动力过度流动是有代价的。

2.劳动力流动对企业的影响企业将承担双重的损失:(1)企业向离职者支付的训练费用尤其是特殊费用的丧失;(2)企业必须重新培训新工人,并且要在一定时期里承担因新工人生产效率低而带来的损失。

二、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通常来说,一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各个地方劳动力市场构成的。

形成全国劳动力市场的本质:①不是法令和规章②不是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③是劳动力在不同的地方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迁移。

劳动力地区流动:是劳动力市场联系和经济联系的纽带(一)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主要原因1. 流动原因:存在着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流动方向:劳动力的流动总是向着经济增长最快、投资扩大最迅速的地区。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大批劳动力向东南尚海地区的流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3.引起就业增长的要素(从一个地区来看)有三个(1)与全国经济增长率相比的预期地区增长率:预期的地区增长率高于全国经济增长率时,该地区会吸引导资本投资和劳动力流入。

(2)地区工业组合①工业有快增长和慢增长之分:快速增长工业可以高于平均数的比例引起地区就业量的增长,而慢增长工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则较少。

②在地区的工业组合中:哪种类型的工业占主导地位,显然会影响就业增长和劳动力的流入。

(3)地区优势和地区劣势①地区工业增长速度快于或慢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水平,会形成地区优势或地区劣势。

②地区优势和地区劣势与地区工业组合是密切相联系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变化,即增长率的变化、工业组合的变化、地区优势和劣势的变化,则会引起劳动力地区分布的调整(即劳动力流动)。

劳动经济学第5章 劳动力流动

劳动经济学第5章 劳动力流动
• 只要移民的工资仅仅等于边际产品价值,公民的总收 入不会减少。
• 非法移民往往没有资格享受当地政府的福利计划,直 接或间接支付着税收,可能增加当地人口的总收入。
• 总的来说,移民因迁入这个发达的区域而获益,当地 居民人口也收益。
第三节 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 的问题与对策
•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对策分
(五)年龄
劳动力流动的高峰年龄是在20岁-24岁之 间。因为首先一个人越年轻,那么他从人力资 本投资中所能够获得的潜在收益也就会越高。 其次,年轻人的心理迁移成本相对较低。
(六)教育
较高的教育水平确实有较高的迁移率。
30岁-34岁的美国公民的迁移率(%),1993-1994年
教育水平 在同一州内部的各县 在各州之间迁移的
(年) 之间迁移的人员比例 人员比例
9-11
3.9
2.7
12
4.4
2.6
13-15
4.8
3.3
16
4.9
4.4
17 及其以上
6.7
5.0
26
(七)职业与技术等级
• 职业流动性的高低可用职业流动率大小来表 示。
• 职业流动率是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 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流动率与技术等级成 反比。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推-拉”理论 迁出地的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产生的激发机制 经济因素的另一方面是区域经济规模水平,决定了其人 口承载力和劳动就业容量。
(三)失业率
市场宽松的时候,辞职率上升;反之,辞职率 下降
(四)家庭
许多经验研究发现:未婚比已婚更容易流动; 妻子就业阻碍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 越不容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劳动经济学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劳动经济学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劳动经济学第五章劳动力流动第五章劳动力流动第一节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和成因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1、也叫劳动力迁移,是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空间上的位移和工作岗位上的变换。

2、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在地区之间的流动、不同地区行业间流动。

二、劳动力流动的动因:1、经济结构的调整2、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主要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4、不同国家与地区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工资水平的差异、工资分配结构的不同等。

5、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繁荣时,劳动力流入较多;经济衰退时,可能导致劳动力流出。

6、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7、劳动者就业意向的改变第二节劳动力流动模型一、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1、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劳动力流动的收益:收入增加、非货币收益。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直接成本(经济成本、心理成本)、间接成本(机会成本)。

2、劳动力流动的决策:单个劳动者作出理性流动决策的条件是:流动的净收益现值大于不流动的收益净现值。

3、公式:二、刘易斯模型:1、刘易斯认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两个部门及其特点?传统农业部门、现代工业部门?水平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上升当剩余劳动力完全被吸收以后,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会提高且相应的收入也会提高,这最终导致劳动供给曲线的上升。

2、解释:这一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劳动力迁移。

第三节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一、年龄:1、同等条件下,一个人的年龄越大,其流动的可能性越小。

2、为什么年轻劳动力更倾向于迁移?迁移的潜在收益的现值越大。

年轻人迁移的心理成本相对较小。

二、教育:较高的教育水平确实有较高的迁移率。

改善当前处境的愿望较强迁移的收益更大心理成本较小三、家庭因素:1、劳动力迁移的成本会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

2、许多经验研究发现:未婚比已婚更容易流动;妻子就业阻碍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容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第五章_劳动力流动

第五章_劳动力流动


其他因素:流入地的语言、政治环境、文
化背景、气候和环境质量等
刘易斯模型

Hale Waihona Puke 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劳动力流动,在现代
发展经济学中有两个基本解释:一是刘易斯(A•Lewis)的
“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二是托达 罗(M•P•Todaro) “关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模型”。

前者强调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后者强调农村城镇化就 地吸收农业游离出来的劳动力,进而把农村剩余劳动力问 题与农村城市化的分析统一起来 。
来自劳动力市场的证据:
单身的青年劳动力跳槽频率高 已婚且有孩子的工人相对稳定 对四川劳动力的研究表明,移民中已婚者为 49.8%,,而非移民已婚者的百分比为81.3%

因素三:受教育水平
受教育水平越高,人们获得劳动力市场信 息的能 力越强,信息搜寻成本等流动成本越低, 因而越容易流动。
19


(2)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相对于资本和自然资源来说,人口如此众多, 以至于在这种经济部门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 小或等于零,甚至为负数的国家里,劳动力的无 限供给是存在的。 在现行的两部门工资存在明显差异条件下,传 统农业部门对现代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会远远超过 需求。不仅如此,如果现代部门预期收入提高, 不仅传统部门的过剩劳动力会转移到现代部门, 就连就业于传统部门的必要劳动力也会向现代部 门转移。因为这时,他们将不满足于自己在传统 部门的收入,我国近年来所出现的大量土地撂荒 20 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托达罗模型 哈里斯对托达罗模型的修订
促进我国劳动力城乡流动机制的对策

05、劳动力流动

05、劳动力流动

• 5.2.2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 1)年龄因素 • 2)教育程度 • 3)迁移距离
• 4)职业与技术等级
• 1)年龄因素
1975年-1980年美国县级间的迁移率
年龄组
男性(%)
女性(%)
25-34
33.3
பைடு நூலகம்31.6
35-44
21.2
16.9
45-54
12.9
11.4
为什么年轻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呢? 首先,他们有较长的工作年限,能享受到新的地区新的
而近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积压的劳 动力得到释放 。
• 4)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地位
劳动力可以流动,是劳动者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的根 本体现。劳动者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最根本的是要承 认和允许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可以自由流动。 如果劳动者不能选择合适的职业,不能进行交流,那 就剥夺了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力的所有权和支配权, 劳动者就成为受人支配的、依附于他人、丧失独立人 格的人。
的消费方式,是消费需求更有弹性。
• 5.3.2 国内劳动力的地区流动
• 劳动力地区流动: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而
显著的特征
• 1)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表现形式 • 2)投资对我国劳动力地区间流动的牵引 • 3)人力资本的地区转移 • 4)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 1)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表现形式
一、城市服务业对农民开放。改革前,由于刚性的城乡二元结构, 农民几乎没有任何机会进城务工或经商。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 方面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成功,农村集贸市场空前活跃, 农产品迅速进入商品化轨道,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流动的意愿了 可能性;另一方面,城市的商品业服务业体制松动,农村剩余劳 动力开始循环,农村劳动力突破城市封闭,大量进入城市,以填 补城市各种功能空缺的方式到城市寻求他们新的生存空间。

劳动力流动优秀课件

劳动力流动优秀课件
33
四、增进劳动力合理流动旳政 策措施?(论述题)
• 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者素质。
• A、转变人们旳思想观念; • B、大力推动一般教育旳发展; • C、发展职业教育; • D、实施职业资格推入制度
• 5)加紧城市化进程。 应加紧我国有潜力、有前景旳
大中城市旳发展。
34
主观题
1. 劳动力流动,是指?P112 2. 劳动力流动旳条件?P113 3. 劳动力流动旳原因分析?6方面,P114-116 4. 劳动力流动旳主要形式?P117 5. 劳动力流动旳规律性?P118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作为商 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流动性。劳 动力旳流动从本质上讲是劳动力旳 自主寻优选择行为。劳动力流动会 发生相应旳直接或间接流动成本, 还要付出心理上旳代价。但人们由 此预期在长久内取得更高旳收益。 所以,又能够说,劳动力流动是一 种对人力资本旳投资。
4
劳动力流动旳基本假设 • 1、自愿性; • 2、自由选择性。
• 拉尼斯、费景汉把经济发展过程和农业劳
动力转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 • 第二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不小于零,
但不不小于农业劳动力旳平均收入水平,或者 说,不不小于不变制度旳工资。
• 第三阶段: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不小于零,
且不小于农业劳动力旳平均收入水平,或者说 ,不小于不变制度工资。
• 1、促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旳利用; • 2、增进经济增长,产生最佳经济效益; • 3、有利于提升劳动者旳地位; • 4、能够确保劳动力市场旳活力和效率。
29
三、我国劳动力流动目前及存在 问题
• 书P131-133
30
• 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旳某些问题和障

劳动经济学课件5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劳动经济学课件5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劳动经济学
2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三节 工作调整和工作搜寻
二、工作搜寻(Job Hopping)
(一)工作搜寻模型
劳动经济学
24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三节 工作调整和工作搜寻
二、工作搜寻(Job Hopping)
(二)工作搜寻与摩擦性失业
劳动经济学
25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重要概念:
劳动力流动、随同定居者、随同迁移者
一、劳动力流动的个人决策
(二)劳动力流动的收益
1. 私人收益(private profit)
直接收益、间接收益、心理收益
2. 社会收益(social profit)
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劳动力 地位的提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劳动经济学
1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决策
一、劳动力流动的个人决策
PVH 0, PVW 0, PVH PVW 0
劳动经济学
18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决策
二、劳动力流动的家庭决策
1000
B C
家庭的最优决 定与单个人的最优 决定不一定相同。
A
1000
1000
D
妻子的私人 收益(PVW)
劳动经济学
E
1000
PVH PVW 0
丈夫的私人
收益(PVH)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决策
一、劳动力流动的个人决策
(一)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1. 私人成本(private cost)
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风险成本
2. 社会成本(social cost)
对他人财产价值的影响、对社会公共管理资 产的影响、对社会公用服务成本的影响

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市场歧视:在劳动市场上对劳动者与生产效率无关的个人 特征的评价。
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雇主无法获得外来劳动者有效 信息或信息搜寻成本较高。这样,当雇主难以根据外来劳动者的有效信息作出 具体判断和评价,但又必须与其发生经济往来和作出决策时,便可能自发通过 各种歧视性手段来增加外来劳动者的流动成本,从而起到甄别劳动者、降低决 策风险的作用。
➢ 职业间的流动
它包括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主要取决于劳动者个人的职业选择意愿。水平流动是在技术 水平、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大体相同的职业之间的流动。垂直流动是在技术水平、收入水平、 社会地位存在明显差别的职业之间的流动,它又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两种形式。
➢ 案例四
王先生选择了到可口可乐公司上海分公司任人力资源副经理。
企业组织内部的流动 、职业间的流动 部门或行业之间的流动 、劳动力的产业流动 劳动力市场间的流动 、地区之间的流动 就业与失业之间的流动 、角色转换流动
(一)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企业因素
➢ 企业规模 ➢ 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 ➢ 企业的组织文化以及领导风格等
(二)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劳动者因素
➢ 劳动者的年龄 ➢ 劳动者的受教育和工作经历 ➢ 劳动者的家庭
➢ 劳动力流动与一般商品流通 前者是人,后者是物;商品叫流通,劳动力称流动;一般的商品流通会发生所有
权与使用权同时转移,而劳动力流动只让渡自身的使用权,并不让渡自身的所有权。 ➢ 劳动力迁移与劳动力转移
前者改变常驻地户口,后才不一定改变常驻地户口;前者流向是单向性的,后者 是多向性的;前者常驻时间和常驻地是一致的,而后者既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分 离的。
市场歧视并不仅像通常所认为的是一种不合理的偏见,更重要的 是它是一种在无法获得完全有效信息时的信息甄别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主要包括:
①对他人财产价值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房地产 价格的变化上; ②对社会公共管理资产的影响; ③社会公共服务成本的影响。
(二)劳动力流动的收益
1.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收益
(1)直接收益。劳动者流动的直接收益来自劳 动者在新的职业中获取相对于原来收入净值差额的 总和。 (2)间接收益。它是指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所 提供的各种便利所引起的劳动者部分开支的节省。 (3)心理收益。这是指给流动者带来的非经济 性效用。
(二)劳动力流动的规律
1.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2.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 3.体力劳动力向脑力劳动力流动。 4.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5. 经济落后地区或国家的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 或国家流动。
第二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及 劳动力流动决策
一、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因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
2.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收益
(1)能够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有利于劳动者地位的提高 (3)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三)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决策
劳动者流动的决策取决于流动成本与收益的 比较:当劳动力流动的净收益为正数时,劳动者 才可能做出流动的决策,劳动力流动才会发生。 如果流动成本大于流动收益时,劳动力流动的净 收益为负数时,由于流动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劳 动者就不会做出流动的决策,流动也就不会发生。
流动净收益现值=流动收益现值-流动成本
NRP

t 1
n
Bt 1 Bt2 C1 C2 t 1 r
二、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非经济因 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
(一)年龄 年龄是劳动力流动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二)家庭 劳动力流动成本随家庭规模扩大而成倍增加。 (三)受教育程度 教育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劳动力流动大小 的重要因素。 (四)流动的距离 劳动力流动的决策可能与流动的距离成反方向 变动。
相关概念区别:
劳动力流动与一般商品流通:前者是人,后 者是物;商品叫流通,劳动力称流动;一般的商 品流通会发生所有权与使用权同时转移,而劳动 力流动只让渡自身的使用权并不让渡自身的所有 权。 劳动力迁移与劳动力转移:前者改变常驻地 户口,后才不一定改变常驻地户口;前者流向是 单向性的,后者是多向性的;前者常驻时间和常 驻地是一致的,而后者既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 是分离的。
机会成本
风险成本
心理成本
2.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
(1)流动影响与地区公共服务相关的 税收水平,即存在劳动人口净流入的地区, 其人均承担的与此相关的税收将下降,而 人口净流出地区则人均税收上升(当公共 服务由固定规模的公共设施提供时)。 (2)流动使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区的公 共服务出现供求不平衡现象,从而影响流 入地原居民所接受的服务质量。
4.在劳动力流动方向上分为:
(1)单向型流动 (2)往返型流动 (3)对流型流动
5.从劳动力流动的范围和职业上分为:
(1)企业组织内部的流动 (2)职业间的流动 (3)部门、或行业之间的流动 (4)劳动力的产业流动 (5)劳动力市场间的劳动 (6)地区之间的流动 (7)就业与失业之间的流动 (8)角色转换流动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分析
一、劳动力流动的的概念与类型 (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定义:劳动者根据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异和自 身条件,在国际间、地区间、产业间、部门或行业 间、职业和岗位间所选择的迁移或转移行为。 含义: 劳动力流动的主体是劳动者; 流动的原因是市场条件和自身条件的差异; 流动的范围是在国际间、地区间、产业间、部门或 行业间、职业和岗位间; 流动是劳动者所做出的迁移或转移决策。
三、劳动力流动的机制与劳动力流动的规律
(一)劳动力流动的机制
1.劳动力市场机制主要包括: (1)工资机制 (2)供求机制 (3)竞争机制 (4)风险机制 2.政府调节机制 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完全地解决劳动力资源 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国家还必须运用政府宏观调 控政策对劳动的流动进行调节,以解决劳动力资源 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二)劳动力流动的类型
1.按流动的时间可以分为:
(1)永久性迁移 (2)常年型流动 (3)季节型流动 (4)临时型流动
2.从流动的空间分布特点分为:
(1)聚集型流动 (2)扩散型流动 (3)替代型流动 (4)水平型流动 (5)垂直型流动 (6)跨越国境型流动
3.从流动的意愿上分为:
(1失业率 劳动力流动还要考虑失业的状况,根据人力 资本原理,失业率高的地区通过劳动力流出,将 使流动者的净收益增加。
(六)工会力量 工会力量的强弱,能对劳动力流动决策起到 一定的作用。
(七)国家和地方政策 国家和地方政策影响着劳动力流动的决策
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自愿流动的劳动力中多数 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而经济动机是个人自愿流动 的最直接原因。决定劳动力流动的则是劳动力流动 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只有劳动力流动的收益大于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时,劳动力流动的愿望才会付诸 实施,否则,不可能产生劳动力的流动。
(一)劳动力流动成本
1.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成本 直接成本
二、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与必要条件 (一)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
1.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而自愿地选择流动行为。 2.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有流动的选择性,而雇 主只有选择性没有流动性。
(二)劳动力流动的必要条件
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 差异。 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专门 化。 ⒌劳动者本身的条件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案例引入
在2000年3月,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 李昌平致信朱镕基总理反映,“开春以来,我们 这儿的农民快跑光了。连续二十多天来,东风大 卡车(坐不起客车)没日没夜的满载着外出打工 的农民奔向祖国四面八方的城市。我们乡有 40000人,其中劳力18000人。现在外出25000人, 其中劳力15000多人。”(《世纪中国》, 2001 年7月2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