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的十大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的十大关键
本文在对国内外信息化效益评价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阐述了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的意义与特点,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的十大关键,即: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经济效益评价与社会效益评价结合、直接效益评价与间接效益评价结合、有形效益评价与无形效益评价结合、长期效益评价与短期效益评价结合、宏观效益评价与微观效益评价结合、成本评价与效益评价结合、手工评价与自动评价结合、不同性质的信息系统和企业分别进行评价、多专业人员协同工作进行评价。最后,以中国石油某大型信息系统为例,对其主要的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1 引言
“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从信息化的层次看,从低到高可分为部门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其中企业信息化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科研和管理等各个方面。
“效益”是指劳动占用、劳动消耗与获得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效益是信息化的动力和唯一目标,有效益的信息化才能良性发展。
信息化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建设一个大型的信息系统投资动辄上亿元,但最终可能以失败告终,信息化的效益问题已成为各国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据美国的统计数据:80%~90%的信息技术投资并未达到预定目标或超过预算,40%以部分失败告终或最终放弃,不到25%完全符合目标,只有10%~20%满足所有既定标准。
但信息化确实又是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据国外调查,设计完善的信息系统给企业带来的平均效益为: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期缩短50%,制造成本降低12%,生产能力提高10%~15%,管理人员减少10%。
由于信息具有复制性、共享性和抽象性等特点,主要是通过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率为企业创造效益,所以归纳起来,信息化效益具有广泛性、间接性、递进性、长期性、延迟性、无形性、模糊性等特点。这就使得信息化效益评价涉及部门多、数据种类杂、数据量大、数据获取困难、评价指标和方法难以确立,造成许多企业的信息化作用被低估,影响了信息化的长远稳定发展。
2 信息化效益评价现状
基于信息化效益评价的重要性,西方国家很早就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来评价信息化的效益。1992年平衡计分卡的提出使信息化效益评价全面走向综合性评价,现有大部分评价的思路都源于此并占据主流。
我国于2002年正式推出了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为全面评估我国各类企业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评估依据和标准。
从笔者查询的大量文献中可以看出,虽然在信息化效益评价方面已有不少理论和方法,如统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专家评价法、灰色评价法、净现值法、综合评价法等,但是由于前文所述信息化效益的特殊性,信息化效益评价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评价指标体系实用性和通用性差,对评价主体要求高,操作难度大,可信度低,部分指标数据无
法获取,大部分研究只停留在理论分析等。总体来看,国内外都还没有形成科学、权威、系统、规范、定量、通用、实用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3 信息化效益评价的十大关键点分析
笔者根据多年油气勘探开发信息化实践,认为要进行信息化效益评价,需要处理好以下十大关键点。
3.1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
定性评价是指用定性指标和文字描述的方法进行评价。定量评价是指用定量指标、采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和深入。
鉴于信息化过程中的很多因素无法用数据衡量,定量评价指标难以包含影响效益的所有因素,特别是那些对效益有重要影响但难以量化的因素,所以进行定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定量研究是必然趋势,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定量评价体系和方法,给信息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实施、后评估、审计等提供更有说服力的依据和参考。在设计定量评价指标时要尽量做到计算简便、资料获取方便、评价指标含义明确、可操作性好等。总之,要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相结合,当前应以定性评价为主,适当结合定量评价。
3.2 经济效益评价与社会效益评价的有机结合
信息化效益按领域可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指信息化资金投入和产出的比较。社会效益是指经济效益之外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和效果。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经济效益可以用资金产出与投入之差来表示,该差值既可能大于零(有经济效益),也可能小于零(无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评价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需要大量实际数据,其中财务数据的获取难度很大,而且经济效益往往间接体现在企业总体效益之中,要想全面确定每一个指标既不切实际,也难以做出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因此经济效益评价是国内外都面临的难点。
社会效益主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进步、提高领导决策能力、规范企业管理、改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等实现,其评价应以综合分析为主,考虑信息化对社会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对某个企业的影响。
由于信息化主要提供的是服务,而不是物质产品,所以评价时不能简单地用有无经济效益来评价,否则会导致评价结果片面化,误导信息化决策。
3.3 直接效益评价与间接效益评价的有机结合
信息化效益按受益面可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指由信息化直接带来的价值(主要指经济效益),包括产量增加、新业务开展、成本降低等带来的效益。国际上有不少专门从事信息收集、整理和出售的公司(如IHS公司价格昂贵的油气行业数据库产品),其经济效益是可以直接用市场价格来衡量的。
间接效益是指与信息系统有关、但无法简单归因于信息系统的效益,如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工作效率、决策水平、市场竞争力等的提高所带来的效益(主要指社会效益)。虽然间接效益不能直接体现在财务报表上,但它真实存在,是信息化带来的重大财富。
由于信息化主要是通过对管理和科研生产的支持来间接取得效益,其效益一般都包含在企业或组织的总体效益中,难以把信息化效益从中区别和分离出来,也难以像其他工程项目一样可直接实现效益,这就是其间接性。所以进行信息化效益评价时不应只关注其直接效益,而应更关注其间接效益,后者往往比前者更为重要。同时目前也缺乏有效的直接效益评价方法,所以在选择评价方法时,不应当使用传统的以直接效益分析为主的方法,而应以适合间接效益评价的方法为主。
3.4 有形效益评价与无形效益评价的有机结合
按效益测定的难易程度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有形(或显性)效益和无形(或隐性)效益。
有形效益是指信息化后可以用货币定量计算的明显效益。无形效益是指不能用货币价值衡量的效益,主要指企业各种行为有效性的增强(如客户及员工满意度、公司形象、竞争优势、管控能力、决策能力、研发能力、组织灵活性、流程优化、反应能力、数据共享、协同水平等的提高),这部分效益虽然难以明显看到,但它们客观存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化逐步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发展,有形效益比重会降低,而无形效益比重会上升。因此在评价时应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确定评价的重点。
3.5 长期效益评价与短期效益评价的有机结合
信息化效益按时间可分为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有些效益在信息化初期就会显现(如工作效率提高),而有些效益(如创新能力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步显示出来。
信息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大的信息项目一般周期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建设、发展和成熟,投入运营后还有完善、优化、维护以及用户的适应过程,因此其效益在短期内一般很难进入最佳状态,而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逐步体现。信息化对于企业来讲更重要的在于许多长远的回报。根据美国的调查研究:信息化对组织的财务影响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在短期内信息化对生产率和产出增长的贡献与投资成本基本一致,在长期内(使用5~7年的数据分析)信息化对生产率的贡献增加到5倍以上。
有些企业领导认为信息化是一种“交钥匙”工程,在一次性投入后就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没有认识到信息化效益的长期性。企业领导要有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通过科学合理的长期信息规划以及各个时期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保证其效益的实现。
我们在评价信息化效益时,既要考虑短期效益,又要考虑长期效益,给信息化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同时还要逐步实现信息化效益的全程评价,将评价贯穿于信息化前期规划、中期实施和后期运维的整个过程中,这样才有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6 宏观效益评价与微观效益评价的有机结合
信息化效益按层次可分为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具体到一个企业,分别指信息化对整个企业的效益和对某些业务、部门的效益。
我们在评价信息化效益时,应将反映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宏观效益指标同反映微观效益的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以宏观效益指标体系为指导,结合各个业务和部门的不同特点,科学制定出反映各具体业务和部门效益的指标,才能获得更为合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