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 第二节 疾病与健康 我国人群主要健康问题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

第一章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概况第一节国际疾病分类简介一、ICD的发展史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全称为“疾病,损伤和死亡原因国际统计分类手册”,简称ICD。
国际疾病分类自产生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各成员国的关注和支持下得以不断的补充、完善,并成为国际公认的卫生信息标准分类。
1990年,由耶克.贝蒂荣(Jacques Bertillon,1851-1922,原译名伯蒂隆)主持,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死因分类修订会议。
经26个国家的代表共同修订,通过了一个包括179组死因的详细分类和一个包含35组死因的简略分类,这是国际疾病分类(ICD)的第一个版本。
此后,每隔10年左右,由法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先后主持了10次对ICD的国家修订会议,以补充和完善ICD的内容。
1948年举行的第六次ICD国际修订会议,标志着国际生命统计和卫生统计的一个新纪元的开端。
会议批准并通过了可同时用于死因分类和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中对疾病分类的综合性类目表,明确提出使用“根本死亡原因”、“国际死亡医学证明书”基本格式和确定死因规则及注释的要求,使ICD成为对疾病或死因进行分类的国际标准。
1975年举行的第九次ICD国际修订会议上,对ICD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补充和修改,使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我国自1981年成立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以来即开始了推广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次修订本(ICD-9)的工作,并于1987年正式使用ICD-9进行疾病和死亡原因的统计分类。
1993年5月,国际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等效采用ICD-9编制“疾病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的工作已经走上了法律化的轨道。
二.ICD-10简介国际疾病分类ICD,自1975年第九版出版至1994年ICD-10三卷书的编辑完成,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
社区护理学自考分章节复习材料题(含答案解析1-4章)

社区护理学分章节复习题(答案)第一章社区卫生服务第一节社区卫生服务概述一、选择题(请把答案写在题号前面)( A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体是 p29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B.护理院C.保健站D.老人院( C )2、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是 p27A.社区居民 B.社区护士 C.全科医师 D.社区管理人员(ABC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功能有 P30A.提供急诊服务B.提供会诊服务C.提供转诊服务D.提供疑难病症(ABCDE)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功能有 P30A.业务技术的指导B.提供精神卫生服务C.提供心理卫生服务D.开展计划生育咨询 E.建立卫生服务考核办法(ABCD )5、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包括 P30A.老年人 B.残疾人 C.重症病人 D.慢性病人E.疑难病人( BCDE)6、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包括 p27A.高效B.经济C.方便D.综合E.连续( C )7、精神病人管理和转诊服务属于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任务中的p28A.社区预防B.社区保健C.社区医疗D.社区康复( C )8、属于社区医疗服务内容的是 p28A艾滋病的预防 B.孕期保健 C.精神病病人的管理 D.脑卒中病人的康复训练指导治疗 E.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B )9、男性,39岁,无不良嗜好。
近期健康体检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但经常感到疲惫、体力下降。
以上资料显示其健康状态属于 p28A.健康 B.亚健康 C.高危 D.患病二、填空1、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分为:个人、家庭和社区3个层面。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的健康状态可分为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病人。
p282、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可分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两部分。
p283、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包括行政管理组织、业务指导组织、服务机构 3个部分。
p284、高危人群是指那些目前尚健康,但本身存在某些致病危险因素的人群。
p285、社区卫生服务以__全科医师__为骨干。
2024年健康管理师理论考试100题及答案

2024年健康管理师理论考试100题及答案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健康管理主要目标的是()。
A.完善健康和福利,减少健康危险因素B.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易患疾病早期诊断C.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促进精神卫生D.增加临床效用效率,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疾病E.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对疾病结局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一章健康管理理论第一节概述。
健康管理目标包括:①完善健康和福利;②减少疾病危险因素;③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④易患疾病早期诊断;⑤增加临床效用效率;⑥避免可以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⑦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⑧对疾病结局做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C 选项为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不是健康管理的内容,因此C选项错误。
2.李先生,50岁,已婚,经商。
身高180cm,体重100kg,血压160/92mmHg,总胆固醇7.8mmol/L,饮食偏咸,爱吃油条,油炸食品,红烧肉等,烟龄三十余年,喜欢喝酒经常应酬,热爱户外运动。
最近生意竞争激烈感觉心理压力大,无其他病史。
对李先生健康风险进行评估、预测,他应该注意的易患疾病不包括()。
A.COPDB.糖尿病C.脑卒中D.冠心病E.精神分裂症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四章常见慢性病。
根据该患者身高和体重计算其BMI为30.9kg/m²,属于肥胖;血压160/92mmHg属于2级高血压,总胆固醇正常值是<5.2mmol/L,本题总胆固醇7.8mmol/L偏高,饮食偏咸,爱吃油条,油炸食品,红烧肉等,喜欢喝酒,提示其患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的风险较高;烟龄30余年,提示其患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风险较高。
虽然该患者最近生意竞争激烈,感觉心理压力大,但不一定会患精神分裂症。
3.一般情况下,病人应该选择的首诊医院是()。
A.大医院B.专科医院C.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D.教学医院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二章健康信息学第三节居民健康档案概述。
健康与疾病-ppt课件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影响——有利亦有弊
2.社会环境
* 社会政治制度 * 社会经济因素 * 社会文化教育因素
在疾病模式上:
发展中国家主要死亡原 因---是传染病和呼吸系统 疾病
发达国家主要死亡原因 是心血管疾病与癌症。
我国传染病以低收入为 主,心血管疾病以高收入 为主。
2.社会环境
(1)思想意识对健康的影响 (2)受教育程度对健康的影响 (3)风俗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 影响健 康的主 要因素
生物 因素
生物性致病因素 遗传因素 其他: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
环境 因素
心理 因素
物理环境
*空气污染 *气候 *水污染 *土壤污染 *辐射 *噪声
* 社会政治体制
社会环境 * 社会经济因素
* 社会文化因素 * 生活方式 *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生存质量 (quality of life,QOL )
(四)行为与生活方式
WHO指出:影响健康的因素中, 行为与生活方式占60%,遗传占 15%,社会因素占10%,医学因 素占8%,气候因素占7%。据我 国梁浩材的调查,我国死因构成
中来自生活方式的原因的高达 44.7%,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
指的是人们长期受一定 文化、民族、经济、社会、 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 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 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 识。
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因素
1.脑力和体力超负荷
2.不良的生活习过惯分疲劳、过分透支体力,免疫 3.心理失衡 力底下,竞争激烈,心理压力重。
4.衰老
据统计:亚健康状态人群明显增
5.疾病前兆 多,甚至占职业人群的60%-70%。
6.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
【新整理】护理学导论第二章健康与疾病PPT课件

42-60分: 你的健康状态比较糟糕,建议 马上去医院查查 ;
常见的是活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免疫力降低 亚健康具有两重性和动态性:回归健康或转向疾病
注意亚健康状态与疾病无症状现象相鉴别。
疾病或死亡
亚健康状态 疾病与健康的中间
良好的健康
二、影响健 康的因素有
(一)概念 1993年WHO的定义:
1993年在日内瓦召开的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
研讨会上明确指出
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 下,由生存的标准、理想、追求的目标所决 定的对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和 满意程度。
四、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 )
公认的两点:
生存质量测量须包括主观健康指标(自我评价的健 康)是健康测量和生存质量评价中广泛应用的指标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1.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s) (1)生物性致病因素
(2)遗传因素
(3)个体生物学特征:年龄、性别等因素
年龄--动脉硬化多发生于成年人,百日咳多见于儿童。 性别--女性胆囊炎、胆石症、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率高。
男性疝气的发病率高。
2.心理因素(psychology factors ): 通过情绪和情感发挥作用。
即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感染性疾病;
控制生物性疾病的方法:预防接种、合理使用抗生 素。 艾滋病、结核等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正在上升。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1.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s) (1)生物性致病因素 (2)遗传因素:如:血友病、白化病、
糖尿病、高血压、肿瘤
3.现代健康观
健康与疾病

第一节健康健康是与人有关的事,其定义与人对健康的认知密切相关。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主要从微观及宏观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健康的概念1.健康的微观概念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1)健康就是没有疾病:这是一种传统的生物个体健康观。
此概念是对健康的消极定义,因为它没有真正回答健康的实质,也没有说明健康的特征,而是将健康与疾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
显然,这对于人们认识健康、研究健康、谋求健康,都没有实际意义。
(2)健康是人们感到身体舒适:此定义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认识健康。
但必须注意,虽然健康的身体会给人带来舒适,拥有健康身体的生活较之不健康身体的生活更为舒适和愉快。
但是,健康并不等于舒适,例如使用某些药物(如吗啡)后,能给身体带来暂时的舒适,但成瘾后则会从根本上破坏人的健康。
(3)健康是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此定义虽然古老,但它抓住了健康的重要特征,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前进了一步。
人通过其各种功能的发挥,从而达到与环境的和谐或平衡而生存。
人体各部位功能如何,当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体的健康程度,但这一定义却忽视了人体精神心理的作用与影响。
(4)健康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与上述健康定义相比,此定义增加了人的精神、心理层面,认为人的健康不仅只是躯体的健康,也应包括心理健康。
这个健康定义比前者又进了一步,但它仍欠全面,只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健康,而没有把健康置人人类生活的广阔背景中,忽视了人的社会适应性。
2.健康的宏观概念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主要考虑了人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的功能,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可以追求的状态。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健康作出的定义为:“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978年,WHO又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赢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并再次提出了“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简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长春市,130021) 饶明俐一、编写背景及原则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成立(2002.7.7)。
2、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组织多学科专家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2年第四季度开始)。
3、编写原则:以循证医学结果为依据,借鉴国内外近期公布的脑血管病及相关疾病防治指南的内容;以认真、科学、求实的态度,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并尽可能与国际接轨的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广泛征求相关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而成。
二、内容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
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
目前,全国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节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一、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国内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 46%。
一项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随访4年后,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对照组脑卒中的死亡率降低58%。
建议:(1)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居民预防脑卒中的意识,主动关心自己的血压;建议≥ 35岁者每年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经常测量血压(至少每2—3个月测量1次),以调整服药剂量。
(2)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3)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一定规模的示范社区,定期筛查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和随诊。
基础第1章《健康管理概述》(50题)

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状况指标不包括()。
A.婴儿死亡率B.产妇死亡率C.传染病死亡率D.儿童死亡率E.期望寿命1.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第一节概述。
健康状况指标有:①儿童营养状况及发育;②婴儿死亡率;③幼儿死亡率及儿童死亡率;④平均期望寿命;⑤孕产妇死亡率;⑥总死亡率和疾病死亡率、发病率、伤残率等。
故此题选C。
2.健康管理的三个基本步骤中第二步应开展()。
A.健康状况的检测和信息采集B.对个体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C.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D.选择和购买健康保险E.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第一节概述。
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①了解和掌握健康,开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查;②关心和评价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③干预和促进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
故此题选C。
3.健康管理师的工作对象包括()。
A.群体B.健康者C.个体和群体D.个体E.患者3.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第一节概述。
健康管理客体是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亚临床人群)、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
健康管理服务领域中的管理可看作是以改善个人和群体健康状态以达到最大健康效益的过程;健康评估和风险干预的结果也要针对个体和群体的特征和健康需求。
健康管理工作不仅针对个人,也针对群体。
4.收集个人健康及生活方式相关的信息,发现健康问题,为评价和干预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是()。
A.收集健康信息进行健康监测B.健康危险因素评价C.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管理与健康促进D.制定量化的改善目标及行动计划4.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第一节概述。
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①了解掌握健康(健康信息的检测收集);②关心评价健康(健康风险的评估和健康评价);③改善促进健康(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和健康促进)。
健康信息的收集为以下的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疾病预防控制管理

12
2019/9/15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均 设疾病控制处。
各市、县、区卫生局,设有疾病控制管理 科(股)。
各乡镇政府,设有卫生助理。乡卫生院, 设有防保站所(防保科、组),在同级政府领导 下,承担卫生防疫行政管理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行政管理机构,是各级 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级卫生行政 主管部门和同级政府领导下,负责疾病预防控制 行政管理工作。
2019/9/15
四、疾病预防控制的组织机构
(一)疾病预防控制行政管理组织机构
1949年11月1日,卫生部成立,下设公共卫 生局,主管全国卫生防疫工作。
1951年公共卫生局改成保健防疫局; 1953年又改称卫生防疫局(卫生防疫司)。 1956年,为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领导, 卫生部增设血吸虫病防治局。
第七,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参与社区卫 生服务工作,实施预防策略,促进社会健康环境 的建立和人群健康行为的形成。
第八,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及有关公共卫生信息 的报告、管理和预测、预报,为疾病预防控制决 策提供科学依据。
19
2019/9/15
第九,开展卫生防病检验和实验室质量控制; 受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承担卫生监督监测检验、预 防性健康检查、健康相关产品的技术审核和卫生质 量检验、鉴定;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选 址、设计和竣工验收进行卫生学评价。
改革是在原卫生防疫站和有关专科防治所 (站)的基础上,遵照政事分开和精简、效能、 统一的原则,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 规范的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
16
2019/9/15
进行疾病预防控制改革,是将有关卫生事业单 位中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职能 进行科学合理地精简归并,组建集疾病预防与控制、 监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 导、技术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002年1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各省、 市、县也都相继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附全文2016年10月25日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如下。
目录序言第一篇总体战略第一章指导思想第二章战略主题第三章战略目标第二篇普及健康生活第四章加强健康教育第五章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第三篇优化健康服务第七章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第八章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第九章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第十章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第四篇完善健康保障第十一章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第十二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第五篇建设健康环境第十三章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第十四章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第十五章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第十六章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第六篇发展健康产业第十七章优化多元办医格局第十八章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第十九章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第二十章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第七篇健全支撑与保障第二十一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第二十二章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第二十三章推动健康科技创新第二十四章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第二十五章加强健康法治建设第二十六章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第八篇强化组织实施第二十七章加强组织领导第二十八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第二十九章做好实施监测序言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
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34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8.1‰、10.7‰和20.1/10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社会卫生状况

8. 国民幸福指数(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
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 种指数。
公式一:国民幸福指数=收入的递增/基尼系数×失业率×通货膨胀
公式二:国民幸福指数=生产总值指数×a%+社会健康指数×b%+ 社会福利指数×c%+社会文明指数×d%+生态环境指数×e%。 其中a,b,c,d,e分别表示生产总值指数、社会健康指数、社会 福利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所占的权数,具体权重的大小 取决于各政府所要实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第三节 世界卫生状况
一、全球总体健康状况 二、全球主要健康问题
(一)人口期望寿命
全球 WHO地区分组
非洲地区 美洲地区 东南亚地区 欧洲地区 地中海东部 西太平洋地区
全球不同地区人群期望寿命
期望寿命
男性期望寿命
(年)
(年)
1990 2009
1990 2009
64
68
62
66
51
54
71
76
59
65
(2)标化死亡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 即年龄标 化死亡率,是指按照某一标准人口年龄结构计算的死亡率。其计 算公式为:∑年龄别人口死亡率×标准化年龄别构成。
(3)疾病别死亡率(cause-specific death rate):指 某年每10万人口中因某种疾病或损伤死亡的人数。其计算公式 是:某年因某种疾病或损伤死亡的人数/同年平均人口数 ×100000/10万。
1.生物学指标
(1)生长发育指标 (2)行为发展指标 BMI指数
2.心理学指标
第一节 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下篇病理生理学第一章疾病概论健康(health)与疾病(disease)是医学的两个基本概念,是生命过程中的对立与统一。
长期以来,人们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躯体疾病,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疾病就是机体形态结构、功能及代谢的出现病理改变,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异常生命过程。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人们认识到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而且与本身所特有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等也有关。
因此,把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结合起来探讨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利于阐明疾病的本质。
第一节健康和疾病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关于健康的含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适应能力。
它反映了现代医学模式,说明健康的人不仅只是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而且还要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三者应取得和谐与统一。
对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个体内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人的一生中,不仅要被动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且要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即主动适应环境。
适应能力除与躯体、心理因素有关外,还受学习及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作斗争的过程。
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简言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将不断深入,从分子基因水平上去探索疾病的本质已成为21世纪医学研究的主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认为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亚健康(sub-health状态,它至少包含着三个相区别而延续的过程:①心身轻度失调状态:即表现为周期性的情绪低落、心情烦躁、纳呆失眠等。
病理学-第一章-疾病概论

营养不良
营养过剩
23
5. 遗传性因素
(1)遗传性疾病: 由于亲代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基因突变或
染色体畸变而引起后代患病,如血友病、白 化病、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 、色盲等;
白化病
21-三体综合征
测色盲图片
(五)先天性因素
指妊娠期能损害 胎儿的有害因素
不遗传:风疹病毒 →先天性心脏病、白 内障
单纯胸外按压 呼吸:10~12次/分;与胸外按压不同步 大约每次呼吸1s;明显胸廓隆起 尽快连接并使用AED;尽可能缩短电击前后的胸外 按压中断;每次电击后立即从按压开始心肺复苏
生物学死亡
尸僵,尸斑,尸冷,腐败分解
脑死亡(brain death)标准
1. 自主呼吸停止 2. 不可逆性深昏迷,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3. 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4. 瞳孔散大或固定 5. 脑电波消失 6. 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血压升高
大脑皮质 下丘脑
血管运动中枢 交感神经兴奋
RAAS 激活
47
(三)组织细胞机制
无选择性损伤
损
细胞完整性破坏
有选择性损伤
伤
方
细胞膜功能障碍
钠钾泵 钙镁泵
式
细胞器功能障碍
线粒体
48
(四)分子机制 通过大分子多聚体(核酸、蛋白质)
和小分子物质受损导致疾病的发生。
49
分子病:指由DNA的遗传变异所引起 的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52
疾病的转归
康复
疾病的转归
完全康复 不完全康复
死亡
53
死亡(Death) • 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
床死亡期与生物学死亡期 •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

亚健康自测
• 常常对着书本发呆
• 情绪压抑,做什么事情都不高兴,本来很喜欢的游戏或项 目也提不起兴趣
• 经常想不起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明明已经放好的东西却 找不到
• 不想去上课,害怕面对同学和老师,只想呆在自己的小房 间里
• 宁可把自己的心思写在日记里也不愿意告诉同伴或者父母 • 学习一会就觉得特别累,总想睡觉 • 晚上睡不好,总是做梦,睡眠状况差,经常黑眼圈 • 免疫力下降,经常盗汗、出虚汗,容易感冒或过敏 • 看到自己很喜欢的美味佳肴食欲也不高
中11%属重度污染,15%属中度污染
食品污染
道德污染
• 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 注水猪、瘦肉精、家居材料甲醛超标
习惯污染
• 常喝很热的浓茶 • 经常熬夜 • 憋大小便 • 偏吃肉食 • 每日吸烟 • 进食较快、饮烈酒 • 腌制的蔬菜、油煎熏制的食物 • 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
65%
5%
• 生物遗传因素
导致人体发育畸形、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和免 疫功能异常(白化病、血友病、肿瘤、心血管疾病)
解决方法:提倡科学婚配,优生优育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心理因素
• 通过情绪、情感起作用 《黄帝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
脾”“忧伤肺”“恐伤肾”
• 积极的情绪可增进健康,延缓衰老;
• 消极的情绪可损害健康,导致疾病。
五、促进健康及相关护理活动
• 健康相关行为:指的是人类个体和群体与 健康或疾病有关的行为。
• 健康相关行为可以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和 危害健康的行为,促进健康的行为简称健 康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简称危险行为。
五、促进健康的相关护理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控制,可能会在全国甚至 全球范围传播
SARS的流行是最好的例证。全球共有 近8000例SARS病例,其暴发清楚地展 现了一种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如何导致全 球范围内的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
SARS的暴发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总额 估计高达253亿美元,并使2003年国内生 产总值下降1%-2%!
包括营养、锻炼、戒烟、戒酒、 戒毒、预防暴力等
地球上70亿人中,一方面数以千万的 人口正处于缺少赖以生存的食物、饮 用水和安全。而另一方面存在不健康 的消费,尤其是吸烟和酗酒、高脂、 高糖、高盐食品的消费。因此,采取 干预措施,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减 少疾病、减低病死率、维护健康是一
项事半功倍的事情。
• 耐药结核病不断流行一成为制约我省结核 病控制取得进一步进展的主要问题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耐药结核病问题在我省十分突出
据2008年江苏省结核病耐药性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 我省的结核菌总耐药率为45.69% • 初始耐药率为37.80%:获得性耐药率为64.73% • 初始耐多药率为7.04%,获得性耐多药率为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远离亚健康十条建议
1. 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 2. 不忘吃早餐; 3. 少荤多素,饮食清淡; 4. 每天坚持半小时的适量运动; 5. 不吸烟; 6. 少饮酒; 7. 要喝茶; 8. 注意居室卫生,拒绝毒害; 9. 家庭和谐,保持适度性生活; 10.开朗豁达,心情愉快。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健康是个连续谱
第三种状态 (亚临床 亚健康) 疾病 ——————————— 健康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亚健康状态
又称次健康、第三状态是指处于健康 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
是指还未够上诊断疾病的标准,但 已有程度不等的健康损害,或具有发生某 种疾病的高危倾向。
从亚健康状态既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恢复到健康 状态,也可以向坏的方向转化而进一步发展为各种 疾病。这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过程。
中国面临多重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挑战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1.传染病仍然是当前严重威胁人 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危害人群健康最 严重的48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占40种,发病人数占病人总数的85%。
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传染病的 危害尤为严重,如艾滋病、血吸虫病、 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流行 态势十分严峻
2009
2010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1985-2010年全国历年报告 HIV/AIDS变化趋势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截止2010年12月底,全省历年累计报告HIV抗体阳性者5637例, 其中艾滋病病人1883例,HIV/AIDS死亡837例 。
1991年: 首例HIV感染者
1999年: 首例艾滋病患者
10
流行性感冒
19067 健康手教足育口与病健康促进学17
麻风病
0.5291
中国艾滋病疫情仍呈上升趋势
疫情报告结果显示:报告感染者人数基本稳定,报 告病人数明显上升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AIDS HIV HIV/AIDS
20000
10000
0 2008年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多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 较普遍存在“六高一低”的倾向: 生理和心理的高负荷、高血压、高血脂、 高血糖、高血粘度、高体重以及免疫功能偏低;
表现为“一多三减退”: 指疲劳多,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 和适应能力减退。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常见亚健康综合症
电视综合征 空调病 家电噪声病 热水浴中毒 地毯病 席梦思腰痛病 高楼综合征 办公室综合征 书写痉挛症 汽水综合征 甜食综合征 啤酒病 主妇综合征 考试综合征 离退休甜食综合征 减肥不当症 计算机病 应激性心理障碍 夜班病 应激性生理障碍
34.44% 以上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2001-200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人数前三位
1400000 1200000 1000000 800000 600000 400000 200000
0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第三次卫生革命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 人类健康长寿为目标,社会卫生策略 注重健康促进策略,应当涵盖决策指 挥系统、新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预 防控制系统、执法监督系统、信息系 统、应急反应系统、医疗救治系统、 后勤保障系统等,以合力保障社会群 众生命健康。
世界三次卫生革命的对象及对策
卫生革命 对 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健康危害—高血压患病率呈阶梯式上升
中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变化趋势
患病率:%
高血压患者 增速惊人
2300万
5000万
1.1亿
1.8亿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我国导致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健康危害—高胆固醇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年龄标化患病率(%) (35~59岁人群)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幽灵般的职业病:我们不得不防的灾难
无良企业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开胸验肺
职业病防治法有关当事方法律关系
劳动者
政府监管部门 履行保护健康义务 主张健康权利
用人单位
职业卫生服务机构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5.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 题、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妇女的产后和更 年期抑郁、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 药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2010年全国报告病例数、死亡数前
10位病种
发病
死亡
病死率(%)
位
次
病种
发病数
病种
死亡数
病种
病死率
1
乙肝
300953 艾滋病
2
83% 肺结核
284851 肺结核
3
其它感染性腹泻 病
119344
狂犬病
4
梅毒
90211
乙肝
2087 553
狂犬病 艾滋病
100 31.8577
334
乙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健康危害—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失衡
粮谷类食物供能比
脂肪供能比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粮谷类食物供能比逐年下降,脂肪供能比逐年上升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健康危害—过量饮酒
• 中国15-69岁居民30天内饮酒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形分布。不论男女,均以 45-59岁组饮酒者的比例最高,男性在各个年龄段均明显高于女性,城市与农村没 有明显差别。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HIV抗体阳性发现数 AIDS报告数 HIV/AIDS死亡报告数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全球结核病发病情况
2009年全球估计新发结核病例940万,发 病率约为137/10万
2009年全球估计1400万(范围1200-1600 万)患者,估计患病率为200/10万
130万人死于结核病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第二次卫生革命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 防治对象,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 性肿瘤、意外伤害、精神病等。 社会卫生 策略主要是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治疗 效果、加强疾病监测,提倡建立健康的生 活行为方式,不吸烟、不酗酒、不吸毒, 提出合理营养与体育锻炼等综合性卫生措 施,才有可能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 病率和死亡率。
健康危害—超重、肥胖率明显上升
超重
肥胖
超重/肥胖
1992-2002十年间,中国人群超重、肥胖率明显上升,超重率上升 了37.5%,肥胖率上升了70%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健康危害—身体活动不足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3次及以上/周 ✓30分钟及以上/次 ✓中等运动强度及以上
16-19岁 20-29岁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完成了西方国家需 要一、二百年才能完成的流行病学模式转变。特 别是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人口快速增 长,密集的农业生产和化肥的过度使用,迅速的 城市化和工业化,致使慢性病、精神卫生和伤害 的重要性更加突显,且与全球形势一样,增加了 新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69岁
70-岁
各年龄组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均处于低水平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4. 职业病将长期存在,危害严重
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接触职业 病危害因素的总人数超过2亿。估计现有尘肺 病人44万多例,每年新增尘肺病例约1万例;
企业的主要分布:乡镇、三资、民营个体企 业; 行业分布:职业危害分布于30余个行业,以煤 炭、冶金、建材、有色金属、机械为主。
26.6667
179 新生儿破伤风 8.8083
5
手足口病
77171 甲型H1N1流感
67
流脑
7.9208
6
流行性腮腺炎 74071
丙肝
35 钩体病
3.7037
7
丙肝
43726 出血热
32 出血热
1.4652
8
痢疾
27081
梅毒
21
疟疾
1.3784
9
淋病
21693 新生儿破伤风
17 甲型H1N1流感 0.7219
对策
第一次 第二次
传染病、 寄生虫病
疫苗、抗生素、 消杀灭
心、脑血管病、 健康教育、 恶性肿瘤、糖尿病 自我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