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优质课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新文化运动》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第11课新文化运动[本课主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试图用他们来囊括西方工业文明的精神所在,把他们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原则,这是自鸦片战争近八十年来,先进的中国人,理解世界,理解自我所积累起来的成果,又体现了理解的一种飞跃。
新文化运动给专制主义以空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这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知晓这段历史,协助学生解读“民主”与“科学”的含义,领会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李大钊等人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寻求出路的先进的中国人指明了方向,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对白话文的倡导,也使文学进一步走向大众,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促动了人民大众的政治觉醒。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发起者、主要阵地和主要代表人物;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鲁迅是近代白话文小说的开拓者。
理解提倡白话文的意义;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前后时期的变化及原因,进而理解文明的发展是持续自我反省、吐故纳新、取长补短,向先进文明学习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使用表格形式归纳整理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持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最终找到的真理;民主和科学观点是五四以来进步的思想传统。
[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代表人物。
难点:评价新文化运动。
说明: 1.只有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才能体会这场运动所带来的历史影响,明白其历史地位;在新文化运动中,历史人物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持续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最好素材,故为重点。
2.因为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有限,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可能会在理解上不很全面,故为难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伟大人物为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树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2.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3.激励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关键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探讨中不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明确小组合作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组织小组汇报、分享成果,让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探讨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高一历史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高一历史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高一历史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4)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情感目标:(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进行的新探索,了解中国为实现民族独立进行不懈的努力。
(2)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感悟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探索新知的求学与爱国。
(3)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3.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的理解。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深刻分析历史现象理解现象与本质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3)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2.难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1、引导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及书本出现的历史资料,掌握收集、利用、处理、加工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2、引导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了解当代对传统文化态度,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全面、发展分析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述问题引导课堂讨论探究多媒体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材料:在1913年,有人对中小学生关于“你最崇拜的人物”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孔子(157人),孟子(61人),孙中山(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范仲淹(8人),岳飞(7人),王守仁、黎元洪(6人),陶侃、大禹、华盛顿(4人),程德全(3人),苏轼、康有为、袁世凯(2人)……从中我们可以大概看出当时文化价值取向和时代特点。
说明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呈现:新旧交替,中外陈杂。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新文化运动》优质课教学设计_5
第11课新文化运动内容主旨: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扫清了思想障碍;而马克思主义宣传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必然归宿。
新文化运动反对专制、礼教,提倡民主与科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分子把俄国革命视为最符合民主精神的革命,并且终于找到了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从此很多知识分子走上了“以俄为师”的道路。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通过学习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让学生了解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重要。
3.知道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4.了解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把矛头直接指向维护专制制度的纲常礼教,代表作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逐渐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运动。
5.初步要求学生能掌握概括思想文化类历史事件的水平。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对象。
难点: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会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运动?(即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出现哪些变化?(出示漫画)(设计意图:由北京《中华日报》一则报道引入中国为何会形成这样一场思想文化变革?因为当时理想和现实落差,需要实行历史变革)环节二:中国需要怎样一次思想文化变革?(出示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敬告青年.1915 》)(设计意图:出示一段史料从史实出发让学生理解中国人需要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洗礼,突出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并提出创办了《新青年》杂志)环节三:如何才能让民主科学深入人心?引入新文化运动期间著名的白话文代表作及其作者。
(播放影片片断,补充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另外一个主要内容,并出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一段内容实行描述)(设计意图:通过小说和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理解新文化运动另一个内容会更形象和精彩,加深直观印象)环节四:通过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一段文字描述引入哪种思想能够脱颖而出呢?导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代表人物李大钊,并介绍他的主要代表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文化运动》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3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教学过程新设计(一)、[导课方式]播放MTV《中国话》与学生谈探讨孔子及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命运,导入新课。
(二)、[授课过程]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1、政治方面:。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旧观念 重形式 难理解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新思想 重内容 好理解
胡适 陈独秀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狂人 日记》,把反封建的思想内容同白话文形式结合 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时间:1915年 标志:《青年杂志》的创刊(后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
《青年杂志》和《新青年》
3.代 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陈独秀
李大钊 胡 适
鲁迅
1915年,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青 年杂志》。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还向青年 提出六点希望: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 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 暗。”
——陈独秀《新青年》
民主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要求以民 主政治反对专制和独裁,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国。
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 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袁世凯篡权后,极力复辟 帝制。想一想,他尊孔复古 与复辟帝制有什么联系?
袁世凯在天坛祭天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材料一:
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 十一条”。
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 “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文化发展历程第五单元第21 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影响二、教学方法(1)启发诱导和自主探究相结合。
(2)合作探究和精讲点拨相结合。
(3)讲练结合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地位,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人物的图片及音乐,教师讲解图片及音乐导入新课。
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含义、性质进行讲解,解读课标,使学生对该课有初步认识。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教师提出问题: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通过材料,学生思考探究。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考虑,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特定历史时期综合作用的产物,是近代社会长期物质和思想准备的结果。
【概况及内容】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况,完成表格。
通过史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诉求,教师导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共同回答。
教师通过史料重点讲解民主与科学的含义,及对“打倒孔家店”的正确认识,教师指出对事物及人物进行评价时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
通过史料及小故事分析文学革命,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及兴趣。
通过黄侃与胡适关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论战,引发学生讨论:文言文该不该抛弃?学生各抒己见,认识到文言文、白话文各有优缺点,不应该抛弃文言文。
初中历史岳麓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8课《新文化运动》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历史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新文化运动》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
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3重点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 新文化运动【一等奖教案】 中图版
第4课新文化运动一、课程目标:(一)内容标准(1)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过程方法与能力(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有关内容的学习,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资料,举办手抄报比赛,发表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培养合作精神,提高阅读和创作能力。
(2)学会选择和初步整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事迹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感受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救国救民上下求索的艰辛历程。
(2)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树立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改革的坚定信念,培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风和为祖国、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二、教学要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是重点。
主要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要想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必须了解其代表作品,并且新文化的代表人物所具各的优秀品质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难点:本课的难点有二。
①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发生在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复古思想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从而赋予新文化运动以新的内容,使之成为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科对于这一点没有明确阐述,应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和世界形势进行分析。
②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时发作了思想准备,特别是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迪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使马克居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在肯定新文化运动成果的同时,要注意这个运动在期带有局限性,这个运动的领导者(即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世界观,而且运动只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的范围内,没有和人民群众相结合,这就限制了它的实际效果。
新文化运动优质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20世纪早期,在北大讲坛上,有从海 外归来、西装革履大力宣传新思想进步 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满口 之乎者也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 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思想冲突。为何 会有这么奇怪现象出现呢?
第2页
二、新课 1.新文化运动兴起
(1)背景 新生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革新不能救中国,必须
—《上海妇女志》
第14页
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
五四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运动
第15页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收 了一次民主和科学洗礼,为随即暴发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 和铺垫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但它 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时尚。
第16页
(技术)器物
洋务派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制度 思想文化
康、梁、孙等资产阶级
陈、李、鲁、胡等
第19页
小结
新文化 运动
1 19《青年杂志》 2 主要内容 3 伟大思想解放运动
4 历史意义
第20页
练习
1、近代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D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与洋务派论战
C.与立宪派论战
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传输
第10页
朋友 ——胡适 两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何, 一个忽飞远, 剩下那一个, 孤独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独。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第11页
希望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启发国民新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革新运动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面对列强的侵扰,中国屡次失败。
中国人民逐渐清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百日维新亦告失败。
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为必须进行彻底的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2.学情分析: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课文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对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来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3.核心素养:了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历史背景,认识《新青年》在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作用。
知道胡适首倡“文学改良”运动以及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的意义。
了解鲁迅、李大钊的代表性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探讨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
结合对课文的讲授,组织学生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
了解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在民族危机日渐加深、国家动荡日重的状况下,积极思想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培养从历史角度,具体地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作用,避免片面的脱离历史实际的空泛议论,培养求真求实的学习风尚。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四人的图片。
设问:结合图片思考,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目的达到了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魏源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主张向西方学习器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也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康有为和孙中山导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器物到制度,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学习方的民主共和制,但均未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
新文化运动优质课ppt课件
鲁迅 (1881-1936) 浙江绍兴人
20
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 陈独秀 出民主、科学口号,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发表《孔子与宪法》指出反封建必须反孔教。 李大钊
1918年发表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树立了新文 鲁 迅 学的典范。
胡 适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较早主张以白话文代 替文言文。
18
•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1910年 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康奈尔 大学学习,先学农科,后改学文科。1914 年获文学士学位以后,到哥伦比亚大学攻 读哲学,就学于哲学家杜威,深受其实用 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以《先秦名学史》 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
1、开始标志1:915_年_9_月《_陈青_独_年_秀杂_在志_上》_海__创_办 2、主要阵地:_《_新__青__年_》______ 3、活动基地:北__京_大__学__--_-蔡__元__培_ 4、代表人物:—————— 5、口号或旗帜:__民__主_、__科_学____14_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陈独秀《新青年》 29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三纲: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为子纲:子女一切得听从长辈的安排 夫为妻纲:嫁鸡随鸡
五常:仁、义、礼、智、信
新道德: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有关人权自由 的西方道德思想
30
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以孔 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
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
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
乱。”
人民版必修3第3单元第二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4.提高学生的史料搜集、整理和运用能力,为撰写历史小论文或其他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后,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以下讨论话题:
1.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争论焦点有哪些?这些争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冲击和启示?
3.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小组活动中,引导学生围绕新文化运动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交流心得。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组织学生撰写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其次,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此外,我还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以激励学生持续进步。
本节课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这是一个中国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的时期。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为中国的民主进步和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比分析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新文化运动》优质课教学设计_0
七年级历史下第1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知道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3)知道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维护专制制度上午纲常礼教,代表作是鲁迅的《狂人日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逐渐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运动。
(1)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的起点、口号、对象、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堡垒和发展趋势六个方面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貌。
(2).观看图片,从中发现北京大学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信息。
(3)从白话文的特点,说明白话文运动对于传播民主与科学,促动人民大众的政治觉醒的重大作用。
(4)从李大钊的活动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持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最终找到的真理。
(2)民主和科学观点是五四以来进步的思想传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对象2.难点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会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运动?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出示:袁世凯身着古装率百官祭孔拜天的图片。
思考:民国初建,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什么要模仿封建帝王的样子,忙于祭孔祀天?补充介绍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迫不及待地从“临时”到“正式”到“终身”总统的简要过程,继而倒行逆施、企图圆皇帝美梦的历史事实。
说明袁世凯为维护专制统治,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封建复古思潮泛滥。
(袁世凯卖国媚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分裂与混战,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缺乏民主与科学的觉悟。
)2、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面一
1913年4月,第一届国会 成立,10月6日选举袁世 凯为正式大总统。
袁世凯祭孔大典
国家元首—“皇帝迷梦,尊孔复古”
画 面 二
筹安会主要人员 理事长:杨度 副理事长:孙毓筠 理事:严复、刘师培、 李燮和、胡瑛 (1915年8月23日, 正式挂牌)。
杨度,奉命组织筹安会(注: 全面推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文 人组织),撰写《君宪救国论》 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
康德1784年写到:“通过一场革 命也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 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 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变革;而新的偏 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 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陈乐民《启蒙札记》
第三部分:共和之敌?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学者渴求从宗教的思 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则为着改 造自己身上的奴性而斗争,这种奴性源于家庭 权威而不是神权专制。
思考与探究二: 秦晖先生认为,要“走 出帝制”“走向共和”,新 文化运动找错了真正的敌人? 你怎么理解?
正是由于对宗法礼教发动激 进抨击的同时并未对儒表法里的 传统走向认真清理,个性解放的 新文化在反对宗族主义的旗号下, 走向了国家主义。 ——秦晖《走出帝制——从晚清 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第四部分:共和之力
告别中世纪的思想启蒙 ——新文化运动 西安铁一中学 孙晓萱
兴起标志 思想阵地 活动基地 代表人物 主要内容
《青年杂志》创刊 《新青年》 北京大学
1915年 上海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刘半农、钱玄同等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动摇正统,思想解放; 文化革新;推动五四。
画面五:公民请愿团体组织如雨 后春笋,连人力车夫请愿团、乞丐请 愿团、妇女请愿团、妓女请愿团均纷 然杂陈。一致向参议院代立法院请愿 国体改制,由共和改为君主,并拥戴 袁大总统为中华帝国皇帝。 ——唐德刚《袁氏当国》
民众团体——“你主宰,我崇拜”
陈独秀指出:“吾国之维新也, 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和 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 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知识阶层— “摇旗呐喊,山呼万岁”
画面三:汤化龙(民国后接 任教育总长)要求学校尊孔读经。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 修课程专题解析》
教育部长—“草随风过,奉旨背书”
画面四:中央政府上下文武 官员等强人集会表态,劝进…… 争先恐后,排班劝进。反对者寥 若晨星。 ——唐德刚《袁氏当国》
各级官员—“争先恐后,排班劝进”
影响
第一部分:共和之魂
《小草》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从不寂寞从不烦恼 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春风啊春风你把我吹绿 阳光啊阳光你把我照耀 河流呀山川你哺育了我 大地啊母亲把我紧紧拥抱
第一部分:共和之魂
五色旗(1912-1928)
第一部分:共和之魂 国人而欲脱蒙 昧时代,羞为浅化 之民也,则急起直 追,当以科学与人 权并重。 ——陈独秀
—— 李大钊 语 摘自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三部分:共和之敌?
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 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孔丘的招牌——无论 是老店、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 烧去! ——胡适语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 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三部分:共和之敌?
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这个 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为 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 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 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步最大的障碍。 ——陈独秀语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
第四部分:共和之力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 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 权来管中国的事。 ——梁启超
启蒙在路上……
中国仍需启蒙,或“启蒙”还 任重道远,不进则退。 ——陈乐民《启蒙在中国》 2006年6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20世纪的中国,启蒙意味着一种背叛, 要求砸碎几千年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 ——摘自舒衡哲《中国的启蒙运动》
第三部分:共和之敌?
看那两千余年来支配中国人精神的孔门 伦理——所谓纲常、所谓名教、所谓礼义,哪 一样不是损卑下以奉尊长?哪一样不是牺牲被 统治者的个性以事治者?……所谓孔子的政治 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全是 “修身之本”,又是孔子所谓的修身,不是使 人完成他的个性,乃是使人牺牲他的个性。
第一部分:共和之魂
其能受阉宦差役婪索而安 之者,必能受外国之割一省而 亦能安之者也……夫安知乎虐 所从入之门,乃即外寇所从入 之门也? ——梁启超《新民说》
第一部分:共和之魂
第二部分:共和之殇
思考与探究一: 结合新文化运动 前的社会状况,探究 新文化运动这场思想 启蒙的必要性。
五色旗
(1912-1928)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 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 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 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 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 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 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