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_政治理论论文.doc

合集下载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幸福是一个主观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幸福的伦理内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社会的客观因素。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幸福应该是基于个体的自由、尊严和价值的概念。

幸福不应该只是感性的愉悦和快感,而应该是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同时,幸福也不应该是孤立的概念,而应该与道德、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等相关概念联系起来。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自足的,是以满足人的内在理性、道德、精神之需求而不断实践的活动。

人的幸福感的产生需要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以及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总的基础之上。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指出,一个人若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得不到满足,很难产生其他需要,更不要说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幸福并不是简单的自我实现和满足,它还涉及到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角色的扮演。

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是实现个体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伦理学中的幸福概念既包含了个人主观体验的层面,也包括了社会客观因素的层面。

总之,幸福的伦理内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社会的客观因素。

幸福不仅是个人内心的自由、尊严和价值的体现,也是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幸福的伦理省思

关于幸福的伦理省思
作者简介 : 闫顺 利 (9 2 ) 男 , 北 肃 宁人 , 山 大 学教授 , 士 。研 究 方 向 : 克 思 主 义哲 学 、 理 学。 16一 , 河 燕 博 马 伦
亚里 士 多德 、 壁鸠 鲁 、 伊 康德 等 哲 学家 都认 为 的的人 的活 动而 已。”1“ 幸福作 为人 的幸 福必 [P 2 引 (
乐人 之 乐的他 者立 场 。追 求 幸福 就 是要 追 问 生活 的 意 义 , 生活 的 意 义在 于寻 求 美好 的 事 物 , 实践 理 性 上 建 立人 与 在
人 之 间公 正 、 谐 的社 会 关 系 , 创 造 性 给 予 中体 验 幸 福 。 和 在 关 键 词 : 福 ; 义 ; 能 生活 ; 理 ; 幸 意 可 伦 创造
适应 环境 , 而人 拥有 无数 个 尺度 超越 自然 , 并且 按
自己决 定 自己 、 自己实 现 自己的力 量 , 自由成 为幸
照美 的规律进 行创 造 。“ 历史 不过 是追求 着 自己 目 福 的一 般 条件 . 自由必 无幸 福 . 者说 幸福 是 其 无 或
象 一样 , N个 人就会 有 N 种关 于幸 福 的答 案 。 有 有 为人 , 能幸 福 , 才 不去 追 寻意 义 除非 他不 愿 做人 或
人说 , 权力 、 富 、 财 名望 、 功 、 成 幸运 就 是幸 福 ; 有人 不 想幸 福 。卢克莱 修说 :人 有 自由意 志 , “ 成人 成兽 说 ,幸福 是 肉体 的无 痛苦 和灵 魂 的无 纷 扰 ;有 人 全靠 自己 。” 的生命 有 限 , 人 因而追 求 没有 结 局 的 说 , 福是 对 命 运 的 服从 , 意 的 人命 运 领 着 走 , 事情 就成 为 最有 意义 的事情 . 只有 具 有无 限 意义 幸 愿 “ 不 愿 意 的人被 命运 牵 着走 ;有 人说 幸 福是 节 制 欲 的事 情才 是 幸福 的源 泉 ,具 有无 限意 义 的事 情是 望 与 过 一种 中道 生 活 : 人 说 。 有 幸福 是 智 慧 、 正 做不 完的 . 以值 得一 生去追 求和珍 爱 。 【 4 公 所 ” 6 ) 没有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学考量的开题报告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学考量的开题报告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学考量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幸福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之一,然而幸福的概念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幸福被定义为个体满足感、舒适、快乐和心理幸福感的总和。

幸福是个体感觉到的一种满足感,同时也是社会经验的一个包容性的概念。

作为伦理学范畴的幸福,被认为是一个涉及人类价值、人类幸福与人类最高目标的问题。

伦理学视角中幸福的讨论与阐述,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幸福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研究意义道德伦理在人类的个人生活、家庭、政治生活和其他重要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幸福问题的伦理学考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人类的道德、价值、性格、家庭生活、行政政治、法律道德等多个领域的问题。

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幸福与伦理学的关系,回答以下问题:幸福是伦理学的基石吗?伦理学考虑到幸福的哪些因素?伦理辩论中,人们又是如何看待幸福的?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围绕幸福的伦理学考量展开,并提出以下研究内容:幸福与伦理学的衔接;幸福和各种伦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人们对幸福的伦理看法与论述;如何衡量/评估幸福的伦理标准与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收集相关文献,包括学术论文、专业书籍、研究报告等,进行资料搜集、分类、分析和综合。

通过归纳和总结,得出幸福和伦理学的关系和实践建议。

四、论文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将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二部分将讨论幸福和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部分将介绍幸福与哲学伦理学、德育伦理学、人文伦理学等伦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第四部分将对历史上对幸福的伦理考察进行梳理和分类,并重点关注现代社会中对幸福的伦理讨论。

最后,第五部分将对前文所述进行总结,并提出我们提出的思考和展望。

关于幸福与幸福感的思考

关于幸福与幸福感的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关于幸福与幸福感的思考课程名称《伦理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姓名井东东关于幸福与幸福感的思考摘要: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国外机构都把幸福感指数的高低当作评价居民幸福与否的重要标准,并且把提高居民收入等同于提高居民幸福。

在我看来,收入高并不一定就会幸福,而且把幸福感指数这一对人们某一时刻的心理体验作为评价幸福高低是不可取的。

通过对幸福、幸福感界定,得出一个人是否能够幸福关乎两个条件: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

关键字:幸福幸福感公平正义家庭一、引言在2011地方两会和全国两会上,‚幸福感‛成为频繁出现的新词,也是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未来五年普遍追求的一个新指标,如何让人民更长寿、更幸福?在《政府工作报中》,温总理重点强调‚让人民幸福‛,并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重心之一。

各级政府都把提高居民收入等同于提高居民幸福,《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指出‚福民优先,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政府的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居民收入,似乎更符合当前所说的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只一味的提高收入就能提高居民的幸福和幸福感吗?幸福尽管是一种感觉,但幸福的标准却包含着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两个方面。

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虽然有钱不一定就是最幸福的,即没有钱,可能也会很幸福。

人民经常用幸福感指数来衡量一个人幸福的高低,而且幸福感本身作为一种调查数据得出的结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幸福感的调查是否能代表绝大多数国民本身的幸福感受呢?幸福又能否等同于幸福呢?全球最著名的‚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通过访问来自155个国家及地区数千名受访者,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活满意程度,以1至10评分,得出‚人生评估‛幸福指数。

指数高的人属‚生活如意者‛,其它则为‚处身逆境者‛及‚饱受折磨者‛。

研究人员根据每国‚生活如意者‛所占百分比,得出排名。

此外,受访者又被问及之前一日的幸福程度,如是否休息足够、受尊重、远离病痛及是否有益智消遣等,得出‚每日体验‛幸福指数,其得出的中国2010在世界幸福感指数排名中居125位。

对当代幸福问题的反思--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视角

对当代幸福问题的反思--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视角

9月
政治 ・ 法 律
对 当代 幸 福 问 题 的 反 思
— —
以《 尼各 马可伦理 学》 为视 角
徐 海伦
( 上海师范大 学 哲学学院 , 上海 2 0 0 2 3 4 )
摘 要 : “ 幸福” 是《 尼各马可伦理学》 通篇阐述的最重要的问题。它是普通人、 有教养的人和哲人都追求的目标, 而最
终 归结到哲人 的沉思 幸福 。哲人可 以用 伦理 学教化人们走 向幸福 , 但其 听众 必须是 事先有 良好 品格 的人 , 也 即在习俗 和习惯
中有 所教养 。政治学 的 目的之一就在 于这种 教化 。当代 的幸福 观不过 是一种 “ 享乐 ” 生 活和 欲望 的满足 , 缺乏 的正 是 良好的
最高 目标。对《 尼各马可伦理学》 中“ 幸福” 问题 的研究会给予我们关于时代问题的启示 。
l 幸福 作为人生 的最 高追求
对幸福 的追 问首先应当是“ 幸福是什么” 。《 尼各马可伦理学》 开头 即说“ 每种技艺与探索 , 与每种行动 与选择一样 , 都显得是追求某种善( g o o d ) , 所 以人们有理 由把善表示为万事万物所追求 的 目标” _ 1 ] ( 眺) 通
过 对各 种人 类 活动 的 考察 , 亚 里 士多德 看 到所 追求 的善 ( g o o d ) 有 一种 等 级次 序 , 有 的追 求 活 动 本 身 , 有 的追
求 活动 的 结果 , 幸福 就 是这 种 善 的等级 中的最 高一 级 。其 他 善 因幸 福 而被 追 求 , 而 幸福 因其 自身而 被 追 求 . 幸 福是 人类 所 有活 动 的最 高善 、 最 高 目的 。这 种 伦 理 学考 察 是 从 “ e n d o x a ” [ 2 ] 到 真 理 的过 程 。“ e n d o x a ” 意 思

关于幸福的思修论文

关于幸福的思修论文

关于幸福的思修论文幸福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种心理状态,时代不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幸福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一种心理的愉悦状态,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幸福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幸福的思修论文篇一《关于幸福问题的哲学探讨》作者简介:叶红霞,(1985-),女,汉族,广东茂名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伦理。

摘要:幸福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种心理状态,时代不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针对当代人幸福感普遍缺失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角度出发,探讨幸福所包含的真善美,激励人们努力追求幸福生活,提高生活品质,为心灵减压,从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幸福;内涵;成因;途径幸福,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尤其是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着焦虑、空虚、孤独,乃至骄奢淫逸、荒诞堕落、暴力色情等一系列幸福感缺失问题,幸福常常被遗忘。

因此,关注心灵建设已刻不容缓。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角度出发,探讨幸福内涵,为人们寻求安身立命之本和最高的支撑点。

一、幸福的内涵幸福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一种心理的愉悦状态,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必须存在于主体的认识范围之内,并被主体所反映,是主体的一种主观评价,其本质上是指人感知自己生活状态趋向和谐,自己的理想、愿望和人生目的等欲求达到实现而在内心产生的对生活的满意感、和谐感、充实感和丰盈感等美好感受,是人类的终极价值追求。

二、幸福感缺失的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然而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却处于贫乏的状态,对生活无法产生满意感、和谐感和充实感。

幸福感的缺失,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1、巨大的生存压力让人产生心理焦虑从存在论角度看,伴随着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深入,社会改革所带来的快节奏、多风险和强竞争使每个社会成员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原有的心灵平静被打破。

论幸福政治

论幸福政治

论幸福政治摘要:幸福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不仅仅只有用收入和GDP的增长来衡量,人民有了更多的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对政治权利的要求,物质幸福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幸福。

但目前的政治并不是那么的幸福,有些举措只停留在口号上,因此,在幸福政治的道路上我们任重且道远,但在我们政府以及人民的努力下,幸福政治就在不远处。

关键词:幸福;幸福政治;幸福之路一幸福和幸福政治内涵经常会有人说希望能够得到幸福,那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幸福是人的某种重大需要得到实现时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简单而言,幸福就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因此要为幸福制定一个量化的标准是很困难的。

而幸福又可大致分为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两类。

物质幸福是较低层次的初级幸福,正如传统的经济学的观点,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最主要的方法,但是,研究发现,增加财富并不一定就能增加幸福。

那是因为更能给人以满足感的是精神上的幸福,精神上的幸福能够给人以满意感,快乐感。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生活动力,人们凭借对幸福的向往和和对未来的期待激发出巨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创造出有利于实现幸福的社会氛围和自然条件。

幸福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不仅仅只有用收入和GDP的增长来衡量,更不是越有钱就一定越幸福,物质幸福只是初级幸福的表现,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希望能够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讨论,希望能够充分享有自己的政治权利以增强自己的幸福感。

因为幸福与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幸福应体现在一定的政治安排中,体现在一定的政治社会实际运作过程之中,应该放到社会政治体系中去考量。

早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时,他写道“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论幸福议论文800字(精选7篇)

论幸福议论文800字(精选7篇)

论幸福议论文论幸福议论文800字(精选7篇)在各领域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幸福议论文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幸福议论文篇1轻风拂过我的脸颊,阳光温柔地披在我身上,舒适与暖意流遍全身。

大自然对我如此厚待,顿生一这边阵幸福之意。

耳畔萦绕轻柔的《幸福万年长》的歌声,悠远、绵长,如一叶扁舟带着我的思维去感受所谓的幸福。

茫茫中华史,上下五千年。

纵观历史伟人,武则天是幸福的,她执政了,登上了中国第一个女皇帝的宝座。

李世民是幸福的,他*隋朝建立了大唐。

为苍生百姓。

勤俭执政,他是人人称赞的好皇帝。

刘邦幸福,因为他胜利了,杨国忠幸福因为他有权了。

秦始皇统一了中原,但他幸福吗?不,他不是真正的幸福。

他可看到过百姓一家妻离子散的悲惨场景吗?为了修筑长城,他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若不,“孟姜女哭长城”的悲哪来?天下之大,只有秦王一人幸福然而他是基于别人痛苦之上的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幸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幸福,幸福永远属于大众,属于人民。

小河流水,涓涓细流,水声潺潺,河水拍打着岸边,溅起一棵棵小水洙,真是一个小淘气。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你会觉得万物都是这么可爱吗?用心去接受,你才会幸福。

霍金是一位懂得如何幸福的人,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女记者问:“霍先生,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你自己很不幸吗?”,霍金很平静,用手指在键盘上输入这样一段文字“我的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我终身追求的理想,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

”霍金如此的坦荡:自己自己拥有的才是幸福的东西,我不禁要说,霍金真的很幸福。

幸福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你能够发觉它。

家是温馨的,其中不免有繁杂和琐屑,用心去感受:没有温馨哪来繁琐,因此家是幸福的。

失败不要紧,没有失败哪能鼓起信心再创辉煌,水能稳如泰山的坐在成功之上,有道是:“失败乃成功之母”,感受失败,展望成功,它也是一种幸福……幸福是一种思维方式,选择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你就选择了幸福,放开心胸,去感受世界感受自然感受幸福,你会觉得生活多美好!论幸福议论文篇2幸福是什么?在现在人眼里幸福就是有车有房,有钱有权。

论幸福的议论文 议论文我的幸福观

论幸福的议论文 议论文我的幸福观

论幸福的议论文引言幸福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之一,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方式可能不同。

本文将探讨幸福观,并以个人的幸福观为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幸福的定义与含义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涉及到个体对人生的整体满足感和快乐感。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幸福的定义和含义可能截然不同。

有的人认为物质财富和地位地位是幸福的来源,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个人的幸福观我个人的幸福观是基于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满足。

对我来说,物质财富和外部成功不是唯一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快乐。

我相信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 健康与身体身体健康是幸福的基石。

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享受生活的乐趣。

因此,我注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保持身心的健康。

2. 家庭与人际关系家庭和人际关系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人和朋友的关爱和支持,能够给我带来温暖和安全感,让我感受到幸福的力量。

我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和珍惜这些关系,与家人和朋友相互依赖和共同成长。

3. 追求梦想和个人成长追求梦想和个人成长是我幸福的重要来源。

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我能够实现自身潜力的最大化,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我坚信只有不断进步和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4. 心灵的宁静与内在的满足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满足对我来说是追求幸福的重要元素。

通过冥想和深思熟虑,我努力保持平衡和积极的心态,避免外界的干扰和消极情绪的困扰。

内在的满足来自对自我和他人的接纳,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持续关注和珍惜。

幸福的实现实现幸福需要一系列的努力和行动。

以下是我个人努力追求幸福的一些方法和建议:1. 培养积极的心态心态对于实现幸福至关重要。

保持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定的信念,这将帮助我们战胜各种挑战,并保持幸福的状态。

2. 珍惜和维护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幸福的影响巨大。

我们应该珍惜和维护与亲人、朋友以及社交圈子的关系。

穆勒幸福论的内涵与思考-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穆勒幸福论的内涵与思考-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穆勒幸福论的内涵与思考-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功利主义这个名字初听起来觉得应该贬义词。

就好比说做学问不能太过功利这句话,它所表达的功利就是贬义的。

英文中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字面体现的正是实用、功效(Utility),给人感觉就是一个冰冷的、机械的主义。

然而作者在本书中所呈现功利主义是恰恰与此相反的。

一、穆勒幸福论的内涵1.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在《功利主义》文本中,穆勒功利主义幸福论的内涵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原则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方面行为者为最大多数的受益者的需要是可以做出牺牲的。

反之,则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浪费。

另一方面是最大幸福是功利主义的终极目的,就是尽可能使生活远离痛苦,因为个体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痛苦也是幸福。

穆勒强调在实现最终目的的过程中,并不排斥个人幸福,并将个人幸福仅作为公共幸福的本身的部分或者实现公共幸福的手段。

2.幸福是可得的。

关于幸福是否可得这一问题,穆勒首先打破人们所认为的持续不断、高度兴奋的愉悦状态,承认幸福具有时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幸福不仅要追求幸福,同时意味着预防和缓减不幸。

穆勒这种退为进方式指出没有幸福是由于人们自愿放弃所导致的,为了社会幸福、他人幸福,做到放弃自身幸福,促进公共幸福。

获得幸福不仅依赖于个体的感受还依赖于外部的社会秩序。

穆勒强调的幸福是个人感受、精神修养和完善社会制度三者的统一,才是获得幸福的现实性条件。

幸福是一种不间断地伴有痛苦的平静状态,外在环境社会秩序可通过完善制度以保障社会正义、获得幸福权利和人的自由发展权。

3.幸福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被求的。

反功利主义者认为功利主义排斥幸福以外的所有东西。

为了有力的回应这一点,穆勒阐析幸福与美德、金钱、权力之间的关系。

他坚持幸福是值得渴望的,并且也是唯一作为目的值得渴望的东西;金钱、权利、名誉、美德值得渴望是因为它们与幸福这一终极目的相联系,它们成为实现幸福的手段从而转变为了幸福的一部分。

费尔巴哈幸福伦理思想

费尔巴哈幸福伦理思想

外国伦理思想史专题研究论文题目:浅析费尔巴哈的幸福论伦理思想学生姓名:王娇学号:2012020021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专业:伦理学专业任课老师:郭昕2014年1月15日浅析费尔巴哈的幸福论伦理思想摘要:费尔巴哈是十九世纪初德国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费尔巴哈的幸福论伦理思想是以人是一个自然本质为理论基础,以追求幸福为目的,以爱为核心的有机哲学体系。

同费尔巴哈的其他哲学思想一样,他的伦理观也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而,分析和研究费尔巴哈的伦理思想,可以使我们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一些启迪。

关键词:费尔巴哈;幸福;人本主义;爱引言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他把自然和人看作是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所以他的唯物主义哲学被称为人本主义或自然主义。

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思维或任何哲学体系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肉体和精神都是以自然为基础,并与自然保持联系与统一,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在自然和人之外没有任何存在物,上帝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只是人所固有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从而得出了无神论的结论。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是他的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费尔巴哈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自然本质费尔巴哈的伦理思想是从考察人的本质为起点的,他首先反对宗教的上帝造人说,反对把人的本质看作神的观点,认为人不是导源于天,而是导源于地,不是导源于神,而是导源于自然界。

同时,他也反对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义人性论,这种人性论把人的本质看作是人的主观理性或者是客观精神在人身上的体现。

针对这种观点,费尔巴哈提出人是自然的产物。

费尔巴哈哲学的中心是自然和人。

他说:“我的学说或观点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这就是自然界和人。

”①他认为,人作为有血有肉的感性存在者,不仅人的肉体而且人的一切欲望和精神,都来自自然界。

体现在,空气是感觉和生命的第一需要,没有空气人就无法生存,所以人首先要呼吸。

时事政治论文(幸福)

时事政治论文(幸福)

幸福几千年前,执弓挥剑纵横沙场的将军认为胜利对他而言便是最大的幸福;儒家学者孟子认为“与民同乐”便幸福;几百年前,在黑暗礼教中成长的哥白尼认为追寻真理便是一种幸福,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安培认为忘我工作,取得成功便是一种幸福;现在,金庸笔下武功盖世的杨过与小龙女视轰轰轰烈烈的爱情为幸福;在网络中“醉生梦死”的“网虫”们以处于虚构的世界驰骋为幸福……对于幸福的诠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甚至于不同的人有着炯然不同的体会。

的。

幸福可以是平淡的,可以是华丽的,可以是简单的,可以是复杂的。

但幸福给予人们的一定是心灵的感触。

就算是微小的一丝幸福,也能穿越时光,蔓延渗透入人们的心房。

在我7岁时,外公常常牵着我的手走到一棵玉兰树下,小小的我当时只能感受到玉兰散发的特殊气息,那么柔美,那么清淡,那么令人陶醉。

我从未想过它竟是幸福的源泉。

外公掐下一朵玉兰的花骨朵,外公告诉我这洁白中透着阳光的明媚的花瓣是他与外婆的定情物。

现在每当我经过那棵玉兰树下,手指拂过玉兰时,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当年的海誓山盟。

随着花瓣的滑落,他们的爱情也隔在了阴阳间。

但每当我带回一个玉兰花骨朵时,外婆露出的不是悲伤,而是幸福。

幸福也是都在不言中,只是擦肩而过后才更为珍惜当初的点点滴滴。

这种平淡的爱情让我感受到了尽管失去了对方,但彼此仍在心中的幸福,也许某天我也能感受到这份幸福。

幸福让我插上一对飞翔的翅膀,带领我掠过爱琴海这梦幻国度。

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童话,但随着自己的成长才会越发的明白童话毕竟是童话,幸福不会永远围绕着自己。

每颗心都寂寞,都渴望着幸福的触摸。

其实幸福无时无刻不在身边,只是你的心是否感觉得到它的存在。

只有全心全意的付出和感受,才能让幸福走出隐形的斗篷,浮现在感受幸福的脸上。

幸福没有那么容易得到,所以才特别的让人容易迷失在寻找它的路途上。

若我们能成为一个“鱼人”,面对伤心的时候拥有着鱼的5秒钟记忆,而面对幸福的时候拥有着人类的难以为怀,那么我们是否会成为一个没有痛苦,没有伤心的鱼人呢?那幸福是不是就不叫幸福,而是一种普通的感觉,不再那么珍贵,不再那么令人难忘与感动呢?幸福是一种相对的感觉,没有了痛苦和伤心,也就没有了幸福。

思修幸福观论文(小编整理)

思修幸福观论文(小编整理)

思修幸福观论文(小编整理)第一篇:思修幸福观论文论文标题: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一、幸福的真正内涵“人类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

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容的反思史。

这种现实的、活生生的探究史表现在理论形态上,就是幸福思想的发展史,这也即意味着幸福思想的发展史从一个特定侧面反映了人类自身的文明进化历程,揭示了人类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

”[3]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对幸福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德行即幸福这是人们对幸福最古老的认识之一”[4]、“道德即幸福”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导观点。

早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明确提出这一观点。

有“基督教叔父”之称的塞涅卡更是反复强调,“快乐不应是追求德性的目的,德性本身就是幸福”。

[5]这一观点认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有德就有幸福,失德便无幸福可言。

因此,道德高于幸福,道德是幸福的唯一途径,人一旦到达道德上的完美,幸福便纷至沓来。

这一观点在西方以古希腊的斯多葛派和基督教伦理学为代表。

他们认为,幸福不在于感官的快乐,而在于德性,感官的快乐和财富是身外之物,只有灵魂的完善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

中国的儒家则认为,幸福主要存在于人的内心,是道德完善的结果。

“反身而诫,乐莫大焉”,只有道德修养和践履,才能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也才能得到至上的幸福与快乐,所谓“仁者无忧”,“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这种观点把德性本身当作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幸福当作追求的结果,把精神上尤其是道德上的需要看作是真正的幸福。

“德行即幸福强调在幸福中精神升华的意义,弘扬了人的理性、灵魂、精神在人生价值中的作用,这一点是合理的。

但将幸福与德行等同,轻视人的现实物资生活,它的逻辑归宿必然是轻视人的肉体存在,否认人的现实物资生活权利的正当性、善性,在现实生活中难免成为少数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精神工具。

【推荐下载】7000字政治理论:主观幸福感

【推荐下载】7000字政治理论:主观幸福感

7000字政治理论:主观幸福感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7000字政治理论论文。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也是人类的根本追求,大学生们更加渴望追求幸福,因此,培养大学生们建立积极的幸福观,指引他们更好地追求幸福、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并在未来的人生中学会享受幸福,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幸福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责任。

 一、主要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1.人格。

将一个人的行为、思想方式与心理品质的结合体称之为人格,人格对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处事方法和行为态度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前途发展,所以,人格因素与大学生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关系。

通常,在不同时间里,主观幸福感呈现相对稳定状态,它和稳定的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

人格因素主要由尽责、开放、和谐、神经质和外倾组成,它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2.个人健康状况。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健康状况,一个人如果想要达到自己设定的生活与事业的目标,其前提条件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只有在精神状态饱满的情况下,才能有精力去处理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享受成功后的愉悦。

许多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以身体为代价去获取金钱和事业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的不仅是他们平时的学习成绩,还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对他们的幸福感有着十分显着的影响。

 3.自我价值观。

未来社会的骨干力量主要是大学生群体,一个社会的未来发展状况与大学生的状况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

在我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

为了使研究体现出整体性与层次性,我们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分为外部价值观和内部价值观两种。

其中外部价值观包含地位、形象、健康和财富等;内部价值观则包含自我接受、自我成长和自我目标实现。

范文(2013):什么是幸福?——从《尼各马可伦理学》观点出发

范文(2013):什么是幸福?——从《尼各马可伦理学》观点出发

目录中文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4)一.生活的目的 (4)(一)古希腊前亚里士多德时期幸福理论略析 (4)(二)亚里士多德内在目的论色彩的幸福观 (5)(三)基于“善”的标准的好生活 (6)二.幸福的获得 (7)(一)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的标尺 (7)(二)中道原则 (9)(三)公正原则 (10)(四)友爱 (11)三.我们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幸福观? (12)(一)不断提升人格 (13)(二)坚持中道原则 (13)(三)实现社会公正 (14)(四)注重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 (14)四.余论 (15)参考文献 (16)后记 (17)什么是幸福?——从《尼各马可伦理学》观点出发政法学院092班2090711223何璟指导老师徐春根中文摘要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当今社会,金钱与物质似乎成了许多人衡量幸福的根本标准。

然而,当人们获得了充足的物质享受,感受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迷茫与空虚。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对幸福问题提出了深邃的看法,很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借鉴。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坚持内在目的论思路,将幸福看作是生活的目的,为了幸福而探讨幸福。

亚氏指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认为获得幸福的方式有德性、中道、公正和友爱等等。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无疑为当代的人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它至少提醒人们,创造幸福生活(1)必须不断提升人格,(2)必须坚持中道原则,(3)必须注意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不能有丝毫松懈,(4)必须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有机统一起来,不要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

关键词:幸福;德性;公正;中道;友爱AbstractHappiness is an eternal topic. In today's society, money and material seems to be a lot of people the fundamental measure of happiness. However, when people get enough material to enjoy, feeling is not always happiness, but to confusion and emptiness.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Aristotle's book, the mark ethics, proposed the deep problems of happiness, is worth people thinking, draw lessons from today. Aristotle's happiness theory, adhere to the inherent teleological way of thinking, see happiness as the purpose of life, in order to happiness and discuss it. Aristotle's points out, "happiness is the soul of a suitabl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mplete virtue activities", think the way to happiness is virtue, tathagata, justice and love, and so on. Aristotle's happiness theory undoubtedly for contemporary people to form the correct outlook on the important ideas of reference, it serves as a reminder that at least (1) create happiness life must constantly improve personality, (2)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tathagata, (3)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realiz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there can be no let up, (4) must be organic unification of personal happiness with social happiness, don't attend or partiality.Keywords: Happiness; Virtue; Justice; Middle path; love前言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学思考

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学思考

作者: 王苏;孙国庆
作者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日照276826;山东日照276826
出版物刊名: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页码: 21-23页
主题词: 幸福 物质生活需要 精神生活需要
摘要: 幸福是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得到适度满足、并不断追求完善、所产生的持久的、对人生总体上感到满意的状况和心理体验。

幸福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它要求人们将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和谐统一起来;同时,幸福又是一个动态的目标,它的实现蕴涵于人们不断追求、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

因此,幸福的实现是一个综合多方面因素的、动态的过程。

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作者: 徐宗良[1]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道德与文明
页码: 9-13页
主题词: 幸福问题;德性;人性完善;心境
摘要:某种意义上,幸福论就是价值论,不同的幸福感是由于获得不同的价值而产生的。

人的真正幸福或最高幸福与人的根本价值相关,即人能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把幸福作为道德普遍原则,意味着幸福必须有其客观的依据或尺度:享有合乎人性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人性自觉并得以充分地展开和实现。

如何才能雏持和增长幸福感?除了通过自身努力尽可能去改变现实状况,更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持有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生活的伦理思考——作为幸福指标的财富与道德

幸福生活的伦理思考——作为幸福指标的财富与道德

幸福生活的伦理思考——作为幸福指标的财富与道德
李超
【期刊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7)001
【摘要】幸福是一种关于“好”的理论,是“生活得好”和“做得好”的统一,也是内在善与外在善、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的统一.作为幸福指标的物质基础和内在核心,财富和道德同幸福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深刻地体现为财福关系和德福关系.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但其中也存在片面性.要扬弃这种片面性,就应“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回到人自身,将幸福看作是最高善和最大自由,使道德与财富共同指向幸福,实现三者的和谐共生,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生活得更加幸福”.
【总页数】6页(P41-46)
【作者】李超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6
【相关文献】
1.合乎道德的教育与真正幸福的追寻——当代中国教育的伦理思考 [J], 檀传宝
2.传统道德与现代幸福生活 [J], 肖群忠
3.试论教师幸福生活的道德建构 [J], 刘江
4.一套教你如何写作投稿上网的秘笈一条寻求知识财富幸福生活的捷径——《自由撰稿人》系列资料大组合 [J], 无
5.“坏孩子”姜丰年的幸福生活——新浪网董事长姜丰年首次披露财富心路历程[J], 任雪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议论文】关于幸福的议论文700字 何为幸福

【议论文】关于幸福的议论文700字 何为幸福

【议论文】关于幸福的议论文700字何为幸福
何为幸福?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常思考的问题。

对于幸福的定义因人而异,但大部分人认为幸福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受,是对生活满意度和满足感的一种体验。

有些人认为幸福是财富的积累,有些人则认为幸福是家庭的和谐,也有人认为幸福是工作的成就感。

无论什么样的定义,幸福一直都是人类追求的梦想。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把追求物质享受与幸福混为一谈。

他们认为只有拥有大量的钱财或者物质财富才能达到幸福的状态。

但是,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虽然物质生活的改善可以带来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但它却不能赋予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和幸福感。

事实上,幸福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它来自于内心的满足与平静。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好和快乐。

对于每个人来说,幸福的实现方式也各不相同。

有些人通过刻苦努力工作,完成自己的事业梦想,并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也是幸福的一种表现;有些人则追求家庭的和谐,把幸福的重点放在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上;还有的人则把幸福寄托在宗教和信仰上,从中找到精神和情感的支撑。

总之,幸福是多方面综合因素的表现,它不仅仅来自于物质财富,更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以及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只有在健康、和谐、自由、快乐的环境中生活,人们才能够真正地拥有幸福感。

综上所述,幸福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一种综合因素的复杂表现。

我们应该注重内在需要的满足,以及外部环境的协调与和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体验到幸福的感觉,拥有一个幸福和美好的人生。

【推荐下载】论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问题

【推荐下载】论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问题

论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问题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问题,除了通过自身努力尽可能去改变现实状况,更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持有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问题自古以来便为人们关注,伦理学家们认为,几乎所有的人都希冀幸福,追求幸福,向往幸福。

因此,在伦理学中,以幸福为人生目的往往被视为人类的普遍原则,似乎这是不证自明的公理。

然而,究竟什么是幸福?幸福为何在伦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今社会,物质财富增加了而幸福感并未随之增强,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对幸福问题作过深刻而细致的研究,提出了重要的见解。

亚里士多德说:大多数人追求的生活目的是幸福,但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对于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也把它说成不同的东西:在生病时说它是健康;在穷困时说它是财富;在感到了自己的无知时,又对那些提出他无法理解的宏论的人无比崇拜。

[1]因此,这些所谓的幸福都是因某个具体的目标追求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在此意义上,幸福论就是价值论,不同的幸福感是由于获得不同的价值而产生的。

但人的根本价值是什么?或者说,有没有一种体现在不同价值追求之内的核心价值?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因其自身而不是因某种其他事物而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1](303),是他的合于他自身的德性的实现活动[1](305)。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显然是存在着这种根本价值的(尽管他没有明确指出)。

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幸福在于人自身而不是外在之物,幸福是不缺乏任何东西的、自足的[1](303),而这种自足主要是指合于自身德性的实践活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完满的德性就是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的统一。

就是说,幸福归根结底在于人自身,是以满足人的内在理性、道德、精神之需求而不断实践的活动。

 康德把人看成是既具知性又具感性的双重性动物。

他说:我作为知性世界成员的活动,以道德的最高原则为基础,我作为感觉世界成员的活动则以幸福原则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_政治理论论文
感受与社会的客观条件一致起来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它提供了某种客观的依据与标准;同时,它又从人们对幸福感受的普遍心态去作有力的佐证,通常来说,富裕的物质生活、良好的生活环境,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快乐和幸福感。

所以,人们考虑制订“国民幸福值”、“幸福指数”等等,用以对应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以求推动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与人们心理情感满意度的同步前进。

但是,这样的理论虽然在重视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方面提供了幸福的一定客观依据,却并没有进入到幸福的核心和本质的内涵,物质财富的增长就一定会幸福?似乎不一定。

不然就不会出现当今“物质财富的增长为何并未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幸福感”这一困扰人心的问题。

显然,只要人们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物质增长与幸福、社会发展与幸福的表层关系上,就很难解答上述问题。

人类的历史和现
实生活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社会的发展至多是给人们的幸福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未必一定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或真正的幸福。

这里,我们丝毫没有要贬低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条件合乎人性发展的意思,我们认为这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但是这毕竟是外部条件,没有人类对人自身根本价值的探讨和深刻认识,还是很难真正解答幸福问题的。

所以,自古以来对幸福的讨论一再出现,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哲学、伦理学之所以十分重视幸福问题,正是从幸福的核心、本质内涵角度去思考幸福问题,以期作为普遍的价值原则去影响和引导人们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是合于人自身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强调了幸福并不仅仅是纯粹的主观感受,还应体现在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提升人的内在品性的实践活动中。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能使自身生活得好并使人性得以完善的能力,幸福就是运用这种能力的活动。

无论是康德还是马克思,在这一点上基本上与亚氏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从根本上讲,亚里士多德时期人的内在价值与今天人们的内在价值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具体内涵有所变化并且更丰富而已。

然而,人们往往忽视或无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仅仅把物质生活所引发的当下的感官快乐和满足视为幸福,或者只看到生活得好这一面而忘却了人性完善的另一面。

物质财富增加,生活条件改善,不能否认这是幸福,但这只是幸福的一部分,而不是全
部;只能引起幸福的浅层感受,而不是深层幸福的根本所在。

当下的快乐与满足(建立在物质享受基础上)总是短暂的,过后就会有新的不满足,或者更大的欲求,一旦受阻或无法得到,就会陷入忧愁或痛苦之中。

即使生活条件优裕,人们也不可能只沉溺于物质享受上,因为由物质享受带来的快乐、幸福毕竟是有限的、不长久的。

一旦幸福感消散,接踵而来的便是精神空虚与厌倦。

所以,真正的幸福一定要与人的内在价值、德性、人性的完善相关,一定要深入人的精神层面;真正的幸福一定是存在于人的不息的生命创造性活动中,不懈地追求人生之根本目的的进程之中。

我们这里所说的“德性”,主要是指对人的道德情操,或者人的理想本性、理想人格的追求;所谓“人生之根本目的”,主要是指人的内在价值的充分体现,人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概而言之,真正的幸福是以人性、人格的完善、丰富、发展为最终目的,而且是在自觉自愿的不懈努力之中,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积极向上的迸发创造力的过程。

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人们得以享有内心绵延不绝的愉悦,精神生活不断充实,精神境界不断升华,从而使人的精神面貌、人格呈现焕然一新的状态。

总之,讲究德性的培育和对人生根本目的的追求,两者是一致的。

德性的培育促使人性的丰满与完善;人性的完善就包含了各种美德和才能的生成。

与这样的幸福相应的幸福感才会是深刻、绵长、安宁、愉悦的。

以今天的眼光看,幸福的客观依据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享有合乎人性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是人性自觉并得以充分的展开和实现。

前者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幸福的核心、本质。

两者缺一不可。

这既是把人的生存条件、生存价值与幸福相统一的带有理想色彩的幸福观,又是可以引导人类为之追求和奋斗的道德目标。

不管个体对幸福的主观感受如何,实际上都逃脱不了上述幸福的范畴,不同的只是层次上的区别或侧重面的差异罢了。


上面陈述的幸福是理想状态的幸福,是人们可以作为人生根本目的之追求的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人生十有八九
不如意。

为什么?情况很复杂,一般而言,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存条件确实较差;另一种则与人的幸福观有关。

面对这种状况,通过自身努力尽可能去改变现实状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持有正确的幸福观。

通常,人的幸福感都有某种参照物,或者与他人的生活条件、状况相比,或者与自身的现实状况对照,前者涉及诸如收入、住房、地位、名誉等等,如果很在乎这些,当自己不如他人时就会产生心理的不平衡,不说痛苦也是不舒服,如果争取到与他人同样的境地或大有改善,就会感到幸福。

后者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生病时就会感到健康是幸福,贫困时就会感到财富是幸福,等等。

如果这些问题都不存在,是否就一定感到幸福?也不一定,因为很多人往往处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状态,似乎也没感到很幸福。

如何才能维持和增长幸福感?对幸福真谛有充分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除此而外,持有良好的心态也是关键所在。

人们往往把快乐与幸福相联系甚至等同起来。

实际上,快乐作为人的心境,存在不同的层面。

狂喜是极度的快乐,但狂喜只能是短暂的,不可能持续存在,如果持续存在,恐怕对某人来说,不仅不是喜事,反而会很糟糕,意味着此人精神上出现了偏差。

因而,狂喜显然不能与幸福等同,至多是产生转瞬即逝的幸福感。

密尔说:“假如所谓幸福是指高度快意的刺激继续不断,那么,这分明是不可能的。

非常高度的快乐状况只能经历顷刻之久……
所谓幸福并不是极乐狂喜的生活,而是痛苦少而暂,快乐多而有变化,并且主动的快乐比被动的断然占多数的生活,全部生活中间有一些片刻的极乐。

”[4].
淡淡的愉悦的心境可能会比较持久,如果一个人能经常持有这种心境,那他的幸福感便会较长久。

但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事,因为只要人们总是为身外之物所牵,他就必定要随着物欲之满足与否而心绪波动;即使不为身外之物牵累,如果丧失精神生活的追求与活泼自在的生命力之抒发,他依然会内心空虚和惆怅,缺乏幸福感。

人的心境的最高境界是庄子所言的“至乐无乐”,即根本不存在快乐、不快乐、痛苦之情绪。

因为快乐和痛苦必定是相对而立,相伴而生的,只要你追求快乐,你就无法避免痛苦;如果你把快乐与幸福等同,那你的幸福就不可能持续、恒久。

所以,讲到底,最高的幸福从人的主观感受来说,就是持久的内心宁静,就是很少内心波澜起伏的深层愉悦。

不同的时代,因生活水准与生活质量的差异,人们对幸福感受的具体内涵会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当今的社会生活更为丰富多彩,因此,对幸福的感受也更丰富具体。

然而,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无论是艰苦的生存条件,还是物质充裕的生活条件,在社会层面,总存在着贫富不均的现象;在个人层面,总会有顺逆起伏的经历,人们都会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达至幸福,怎样才能保持恒久的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