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综合报告范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地质报告

班级:52041

姓名:张振翮

指导教师:王根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年6月10日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划分第三章……………………………………………………构造

第一节………………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

第二节…………………………………白垩纪构造层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

第五章…………………………………………………结束语

附图Ⅰ………………………………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附图Ⅱ……………………………………………联合剖面图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第一章引言

本次实习报告是涉及矿物、三大类岩石以及构造的综合作业,加强对地质学的全面了解,建立对地质工作的初步认识。

该报告包括金山镇地质图一张,构造纲要图一张,联合剖面图一张(包含五个剖面图)。该报告是建立在对三张图综合分析比较而来,,是对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的综合描述。

金山镇地质图比例尺为1:100000,图区面积大约为206平方千米,岩层年代大致从中泥盆统(D2)到上白垩统(K2),且呈北高南低趋势,主要山峰有奇峰、雨峰,诸岭等。最

高峰为诸岭(1800米)。并发育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图区北东角上有岩浆和晚期岩脉侵入,北西角沉积一套近水平白垩统砂岩,另外在东南区发育一条南西方向的河流。

第二章

地层及构造层划分

该区域内存在时代为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的地层。缺失时代为早三叠世及侏罗纪地层。白垩纪地层与三叠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二叠统灰岩与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可以划分成两个构造层,分别为“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和“白垩纪构造层”。根据平行不整合又可以将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分为两个构造亚层。

一、泥盆纪地层:在该区域内,泥盆纪地层主要出露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在图区的东南角出露地表。其中,中泥盆统砂岩作为背斜的核部出露,上泥盆统页岩作为背斜的两翼出露,产状均为40度。

二、石炭纪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灰岩,中石炭统灰岩和上石炭统灰岩。在图区各部分均有出露。在南东方向上作为背斜两翼产出,地层产状为40度。在诸岭、奇峰、雨峰地区下石炭统灰岩作为褶皱的核部产出,岩层发生倒转。

三、二叠纪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灰岩和上二叠统灰岩。在图区内有广泛分布。其中下二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1及向斜f12的核部产出,上二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3的核部产出,在河流附近的岩层较平缓,产状为5度至8度。上二叠统灰岩与上覆的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四、三叠纪地层:主要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和上三叠统灰岩。主要在向斜f8处出露。上三叠统灰岩作为核部,中三叠统泥灰岩作为两翼,产状为80度和45度。

五、侏罗纪地层:缺失。

六、白垩纪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灰岩和上白垩统灰岩。主要分布在图区的北部地区。岩层倾角为8度。与上三叠统灰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第三章

构造

第一节

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

该构造层内构造现象发育较为齐全。主要有褶皱、断层、岩体侵入等(详见附图Ⅰ)。

一、褶皱:

f1向斜: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出露长约6000米,宽约1500米。核部为下二叠统灰岩,平面呈长椭圆形。两翼为中、上石炭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60度,南东翼倾角为45度。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为直立向斜。形成于晚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f2背斜:分布于图区的西北部,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出露长约5500米,宽约700米。核部为下石炭统灰岩,两翼为中、上石炭统灰岩。南东翼被断层F1错断,岩层倒转,倾角为80度。北西翼倾角为60度。为紧闭的倒转背斜。转折端圆滑。形成于早二叠世之后。

f3向斜: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长约2500米,宽约1000米。核部为上二叠统灰岩,两翼为上、中、下石炭统灰岩。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为直立向斜。形成于晚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f4背斜:位于奇峰、雨峰地区,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长约7600米,宽约1200米。核部为下石炭统灰岩,两翼为中石炭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45度,南东翼岩层倒转,倾角为75度,为倒转背斜。南东翼被断层F2切割,核部北东向及南西向被两平移断层F3、F4错断。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形成于早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f5背斜:分布于诸岭地区,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长约8000米。宽约900米。核部为下石炭统灰岩,两翼为中、上石炭统灰岩及下二叠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40度,南东翼岩层倒转,倾角为55到80度,为倒转背斜。南东翼有断层F5通过,并发育有构造窗,构

造窗出露上二叠统灰岩及中三叠统泥灰岩。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形成于早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f6向斜:分布于图区南西向上,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中三叠统泥灰岩,两翼为上二叠统泥灰岩。北部被断层F5错断,两翼产状为75度。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

f7背斜:分布于图区的南部,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长约3000米,宽约1500米。核部为下二叠统灰岩,两翼为上二叠统灰岩。

f8向斜:分布于图区中部,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上三叠统灰岩,长约3600米,宽约700米,平面呈长椭圆状。两翼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及上二叠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80度,南西翼倾角为45度。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发育有飞来峰,飞来峰出露上二叠统灰岩和中三叠统泥灰岩。形成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f9背斜:分布于图区中部偏东,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下二叠统灰岩,两翼为上二叠统灰岩。南部发育至河流而止。形成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f10向斜:分布于图区东部,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上三叠统灰岩,两翼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形成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f11背斜:分布于图区的东南角,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中泥盆统砂岩。两翼为上泥盆统页岩,下、中、上石炭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10至40度,南东翼倾角为40度。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为直立背斜。被一系列正断层错断,形成地垒、地堑。形成于早二叠世之后。

f12向斜:分布于图区东南角,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下二叠统灰岩,平面上呈椭圆状。两翼为上石炭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47度,南东翼倾角为45度。轴面近直立。

二、断层:

F1逆冲断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图内全长约1300米。断层倾向北西,倾角20到30度。上盘为f2背斜,并将其南东翼错断,地层以石炭纪的灰岩为主,发生倒转,倾角为80度。下盘为f3向斜,并将其北西翼错断,地层以石炭纪的灰岩为主,倾角为70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