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王妃姝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前后联系
1.内容特点: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涉及到了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原始农耕文化的的特征,以及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等内容。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相关问题。
2.知识结构:本单元分为九目内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大汶口原始居民;炎黄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
二.课时安排:4课时
三.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能够了解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关基础知识。
2、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3、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议一议: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2、初步培养观察和分析历史文物图的能力。
3、通过对课文插图和材料的分析,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够培养自身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感情。
3、了解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人文初祖”。
难点:生产力和阶级概念;“禅让”含义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境导入法:利用生动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图片分析法:使用相关图片,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历史图片,掌握一定的图片分析方法。
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王妃姝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前后联系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演绎着王朝的兴衰更替。西周的分封,扩大了统治范围,但随着周王室势力的下降,出现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局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春秋时期,我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铁器成为生产工具,牛耕逐渐普及,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剧烈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革,使我国由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先秦时期,勃兴的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课时安排:7课时
三、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能够了解有关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相关基础知识。
2、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情况。
3、了解中华文化的勃兴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教材上的小字文字和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2、初步培养观察和分析历史文物图的能力。
3、通过对课文插图和材料的分析,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知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努力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3、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崇敬;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是进步的,反之则是保守,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齐、晋争霸;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甲骨文、商朝历法、诗人屈原、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2.难点:分封制;正确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百家争鸣。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境导入法:利用生动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图片分析法:使用相关图片,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历史图片,掌握一定的图片分析方法。
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
王妃姝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前后联系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的历史。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初步建立、发展和大一统时期,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秦汉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发展高峰,也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奠基的时代,还是中外文化交融、民族关系发展和科技文化辉煌的时代。对后世及世界文明有深远影响。
二.课时安排:9课时
三.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史实,认识到秦皇汉武对我国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了解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等史实,认识到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等能力。
3、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佛教和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补充大量的历史史料、图片、历史典故、视频等资料,结合课本资料,引导学生多方面感知历史,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归纳,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秦汉时期的昌盛认识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重用人才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
2、由秦汉时期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3、由昌盛的秦汉文化成就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史记》。难点:焚书坑儒、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确理解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正确认识丝路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张衡制造地动仪涉及的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境导入法:利用生动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图片分析法:使用相关图片,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历史图片,掌握一定的图片分析方法。
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学案导学法:运用导学案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分为课前预习、课上探究和课堂巩固练习三个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