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
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目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三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六、 (4)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 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探讨
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探讨引言: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的学科,而心理幸福感则是指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幸福和满足程度。
本文旨在探讨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人格心理学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1. 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人格特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等。
研究表明,某些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例如,外向性个体往往更容易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情感满足,进而提升心理幸福感。
相反,神经质个体常常更容易感受到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降低心理幸福感。
因此,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个体的心理幸福感水平。
2. 人格发展与心理幸福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人格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而这些特征又会对心理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在青少年期,个体的人格特质可能受到身份认同、自我概念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心理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成年后的人格发展也会对心理幸福感产生长期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个体在成年后逐渐变得更加成熟、稳定和自信,这些人格特质与更高的心理幸福感呈正相关。
3. 人格心理学的干预与心理幸福感人格心理学的干预措施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心理特质来提升其心理幸福感。
例如,通过培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情绪调节能力,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从而提高心理幸福感。
此外,一些干预措施还可以通过增强个体的自尊、自信和积极情绪来提升其心理幸福感。
通过这些干预手段,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满足和幸福感。
结论: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个体的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其心理幸福感水平,而人格的发展和干预措施也会对心理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手段来提升个体的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整体生活感到满意或高兴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和健康。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呈现出了其重要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从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幸福感与健康、人际关系、工作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一、定义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快乐感受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期许等主观感受。
主观幸福感不同于客观指标,比如收入、职业地位等,它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体验。
主观幸福感通常被测量为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评价。
主观幸福感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整体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良好情绪状态的综合表征。
二、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内心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都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研究发现,积极乐观、善于情绪调节和自我肯定的人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质量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2. 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水平、财富积累、住房条件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物质条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条件提升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是当物质条件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会递减,甚至消失。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社会文化氛围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会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紧张、不安全的环境则会抑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4. 文化因素文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述评及启示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述评及启示人格特征和主观幸福感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人格在心理学中的定义是个体相对稳定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征模式。
主观幸福感是指以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对自身情绪体验的主观评价为基础的幸福感受。
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心理学家们的关注。
众多的研究证实了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密切的关系。
人格的稳定、有序、自律和开放性等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情绪不稳定、神经质和内向性等特质则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
此外,研究发现,具有韧性、乐观和自尊心的人更容易克服自身困难,取得成功,并且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就此,对人格特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人格特征不是先验的。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人格是天生的,它们不可能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
然而,实际上,环境对人格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人格特质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生活阶段中都有所不同。
还有一些人认为人格特质是某种天赋的结晶,不可能被改变。
但事实上,人可以通过扩展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寻找新的挑战和培养自己的积极心态等方式影响他们的人格特质。
其次,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限。
虽然人格特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但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且不是无条件的。
人格特征的作用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更多是来自个体对自己生活和环境的情感反应。
因此,人们需要通过积极的情感、身体健康和良好的关系等积极要素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最后,人们可以通过幸福培训和幸福干预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幸福培训和幸福干预,是高效的手段帮助人们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这些幸福的技巧包括情感调节、注意力训练、自我控制、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等方法。
通过这些方式,人们可以在不改变自己人格特质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综上所述,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颇有复杂性。
然而,随着人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日益深入,我们缓慢地向着答案不断地迈进。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述评及启示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述评及启示【摘要】本文探讨了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人格特质、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揭示了它们之间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研究发现,积极的人格特质、良好的环境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升主观幸福感。
文章还提出了一些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启示,如重视个体特点、促进积极情绪等。
在强调了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领域,为提升个体幸福感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支持。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促进人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人格特质,主观幸福感,环境因素,个体心理因素,关系,启示,建议,展望,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对其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格特质会带来更高的幸福感,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运作的,仍然存在许多争论和待解答的问题。
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也被认为对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而个体的心理状态也可能会对其幸福感产生直接的影响。
探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不仅需要考虑人格特质本身,还需要考虑个体所处的环境以及其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幸福感的形成机制,并为提升个体幸福感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探讨人格特质、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所带来的启示和建议。
部分为上述内容的引言,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不同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通过对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联程度。
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幸福感的关联研究
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幸福感的关联研究概述: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的学科,而心理幸福感则是指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幸福和满意度。
本文旨在探讨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中的可能机制。
一、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人格特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等。
研究表明,某些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外向性与心理幸福感呈正相关,外向者通常更乐观、积极,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
而神经质则与心理幸福感呈负相关,神经质者更容易焦虑、抑郁,对幸福感的体验较为困难。
二、人格心理机制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人格特质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并非单纯的直接关系,而是通过特定的心理机制来实现。
例如,乐观主义被认为是外向性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因素。
外向者往往更具有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信念,这种乐观主义能够增强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另外,人格特质还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心理调节能力、应对方式等,进而影响其心理幸福感的体验。
三、环境因素对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的调节作用除了人格特质本身,环境因素也对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社会支持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它能够缓解压力、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从而对个体的心理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可以调节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增强外向性者的幸福感体验,减轻神经质者的负面情绪。
四、幸福感的培养与人格心理学的应用了解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幸福感的关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幸福感来源,并为幸福感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基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提高个体的心理调节能力等途径来增强心理幸福感。
此外,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还可以为幸福感的评估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为心理健康服务和幸福指导提供支持。
结论: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人格特质通过特定的心理机制影响个体的心理幸福感体验。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述评及启示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述评及启示
人格是一个人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格特征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关系。
研究发现,拥有积极的人格特征,如乐观、开朗、自律等,能够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积极的人格特征使个体更倾向于积极的情绪体验,更能够面对困难和挑战,并从中寻找到积极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自身的幸福感。
积极的人格特征还能够促进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增强社会支持,进一步增加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个体应该重视并努力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如乐观、自律等,从而提高自身的主观幸福感。
这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有益的个人发展活动、寻找积极的生活经验和交往积极的人士等方式来实现。
个体应该通过积极的情绪调节和解决问题的乐观态度,降低消极的人格特征对自身幸福感的负面影响。
这可以通过学习积极的心理调适策略、寻求心理治疗等方式来实现。
社会环境也应该为个体提供有利于培养积极人格特征和提升主观幸福感的条件,如提供良好的教育、工作和生活环境等。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摘要:幸福感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
通过综合分析相关研究,我们发现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乐观、外向、亲和力和自尊等积极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焦虑、神经质和自卑等消极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性别、年龄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对这种关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促进对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关键词:幸福感、人格特质、乐观、外向、亲和力、自尊、焦虑、神经质、自卑1. 引言幸福感作为一个人的主观体验,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过去几十年来,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索影响幸福感的各种因素,其中人格特质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备受关注。
人格特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反应,与个体的思维方式、情绪状态以及社会互动等密切相关。
本文将重点探讨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以期深入理解这种关系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
2. 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2.1 积极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乐观是指一个人对未来的持乐观态度和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研究表明,乐观的人更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和幸福感。
他们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解释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适应能力,从而提升了主观幸福感。
外向是指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社交行为的倾向。
外向的人通常喜欢与他人交往,寻求社会支持和互动。
研究发现,外向的人更容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满足感,进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亲和力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友好和亲近的倾向。
具有高亲和力的人更容易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享受到社会支持和情感满足,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自我价值感。
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自尊的人更容易满足自己的需要,对自身有较高的认同感,从而体验到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相关研究[摘要]文章通过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对来自湖南省三所普通高校的158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以考察主观幸福感与大五人格的关系,以及大五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
结果发现,主观幸福感和大五人格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格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密切相关,人格是主观幸福感的有力预测指标。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反映某一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
主观幸福感包括两个方面: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情感体验,包括诸如愉快、高兴等积极情感体验和诸如忧虑、抑郁等消极情感体验。
其中,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
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其基本特点是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
西方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进入了理论的深化阶段,而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
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诸多研究表明,人格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的最可靠、最有力的因素之一。
在已有研究中,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大三人格的研究占大多数,针对主观幸福感与大五人格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在国内比较少,有关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对外倾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较多,而开放性、宜人性、严谨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较少,针对大学生的研究更为少见,而且研究的结论也存在分歧和矛盾。
鉴于以上原因,本研究关心的是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各具体维度的关系如何,以期为高校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一)被试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衡阳师范学院、南华大学和湖南中医药大学抽20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经整理获得有效问卷158份。
(二)研究工具1.主观幸福感量表。
大学生人格特征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几 十年来 ,中国关 于 人格 的研 究 大多 采 用 西方 的有 关理 论 和 概 念 ,相 关 的实证研 究采 用 的测 量 工 具 基 本上 是 对 西 方 学 者 所 编
制 人格 问卷进 行 的修 订 版 本 ,然后 将 其 应用 于有 关 研究 。但 是 随 着 我 国心理学 研究 的不 断发 展 ,仅 靠 修 订 国外 的量 表 以用 于 我 国 的研究 已经 满 足不 了 当代 心 理 研 究 的实 际需 求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有 关学 者根据 我 国的文 化 背 景 与社 会 环境 以及 遗 传 特点 对 中国人 的人格 特点进 行 了有针 对 性 的 研究 。尽 管 如 此 ,到 现 在 为止 ,基 于 中国人 人格 结构进 行 的实 证 研 究 尚属 少 数 。 随着 我 国人格 研 究 的 日益 发展与 完善 ,研究 成 果 逐渐 丰 硕 ,但 西 方测 量 工 具在 我 国 有 关人格 的实 证研究 中仍 然 被 广 泛 采用 ,比如 在 有 关 人 格 特 征 与 完 美主义 、孤 独及 心 理健 康 、人 格 与 主 观幸 福 感 、人 格 与应 对方 式 等的关 系研 究 中大 多都 是采用 西方 测量工 具 。 3 人格 与主 观幸福 感的 关 系研 究 关 于主观 幸福感 的研 究 已 经相 当丰 富 ,研 究 者 通 过 对 影 响 主 观 幸福感 的 因素进 行 深 入 的探 讨 ,结 果 发现 ,人 格 作 为 影 响 主观 幸 福感 的因素 具有 十分稳 定 的特征 。相关 的研究 包 括 了大 三人 格 、 大 五人格 及其 他人格 特质 与 主 观 幸 福感 的关 系 。许 多 研 究 者 在对 大 三人格 与主 观幸福 感 的研 究 中得 出 了一 致 的结 论 ,幸 福感 与外
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质的相关性
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质的相关性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幸福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体验。
然而,人们对于幸福感的感受是主观的,取决于个人的认知和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主观幸福感的产生和维持。
本文将探讨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首先,乐观主义被广泛认为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乐观主义者倾向于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抱有积极的态度,相信困难只是短暂的,而未来会更好。
他们更能够应对挑战,并保持较高的幸福感。
相反,悲观主义者往往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对生活失去希望,导致自身幸福感的下降。
因此,人格特质中的乐观主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其次,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也有密切的联系。
外向性者善于与他人交流,乐于分享和表达情感,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社交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社交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实质性的帮助,使人们在困难时有更强的调整能力和更高的满足感。
因此,外向性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此外,性格特征中的内外控制感也与主观幸福感息息相关。
内控个体认为自己对生活的结果有较大的控制力,他们对于自己的命运更加自信,更有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内控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相反,外控个体更容易感到自己无法左右生活的结果,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无望,从而降低了主观幸福感。
此外,研究还发现,诚实、宽容和善良等正向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这些人格特质使个体更具有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情绪调控能力,从而提高了其主观幸福感。
而相反,自私、冷漠和易怒等负向人格特质则与主观幸福感呈现负相关关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并非单向的。
虽然人格特质可以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但主观幸福感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
即个体的幸福感水平也可能塑造其个性特质。
例如,幸福感较高的个体可能更倾向于乐观主义和积极情绪调控,从而培养出具有这些特质的人格。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述评及启示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述评及启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深刻而复杂的关系。
本文将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综述,以及相关的启示。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一方面,人格特质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直接影响。
研究发现,积极的人格特质,如乐观、诚实和友善,与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正相关。
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使个体更容易感受到快乐和满足,从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也会对人格产生影响。
主观幸福感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表现出积极的人格特质,如乐观和友善。
这是因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会改变个体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促进积极的人格发展。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
社会支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可以改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并有助于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帮助个体减轻压力和负面情绪,从而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还可以提供资源和信息,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助于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个体可以通过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来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个体可以通过培养乐观、诚实和友善等积极的人格特质,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满意度。
社会可以通过提供社会支持来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的人格特质。
社会支持可以通过提供情感上的帮助、资源和信息等方面,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幸福感和人格发展。
个体和社会可以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又可以改变个体的人格特质,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主观幸福感综述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结构等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相关的理论。
最后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方向,虽然人格能解释相当数量的主观幸福感的变异,但是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因果联系还没有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Abstract: The article described the conception and structur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focusing on the impact of the personality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t the same time, it introduces some related theories about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e discuss the problems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researches. Although personality factors could explain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the variabilit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not a causal link. That has been confirmed. This provides future researches with a new perspective.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人格因素Key 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personality factors1.引言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人格也是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最可靠的预报因子之一,很多人格特征明显地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复杂关系。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内在特质和外在环境。
人格特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对个体的行为、情感和认知有着深远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则是指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态度,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和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前人关于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和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设计问卷,收集大学生关于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和家庭教养方式的数据。
然后,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验证相关假设。
本研究预期能够揭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和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也有助于深化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包括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两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主观幸福感成为了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尤为重要。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测量工具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
人格特质是指个体在情感、动机、价值观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持久而稳定的心理特征。
许多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等“五大因素模型”中的人格特质被广泛探讨。
外向性、宜人性和尽责性通常与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正相关,而神经质则与较低的主观幸福感负相关。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
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以及主观幸福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格特质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人格特质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引言:心理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中一种主观感受,它与个体对生活的满足程度、积极情绪的体验等相关。
然而,人们的心理幸福感并非单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与个体的人格特质密切相关。
一、外向性与心理幸福感外向性是人格特质中的一种重要维度,指个体是否善于与他人沟通、外向开放的程度。
研究发现,外向性较高的个体具有更高的心理幸福感。
这是因为外向性较高的个体更易于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人际关系,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从而增强主观幸福感。
二、神经质与心理幸福感神经质是人格特质中的另一重要维度,指个体是否容易情绪波动、焦虑等。
研究显示,神经质较低的个体往往具有更高的心理幸福感。
这是因为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加镇定,能够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从而提高幸福感。
三、宜人性与心理幸福感宜人性是人格特质中影响个体与他人互动的重要因素,指个体是否友好、合作等。
研究发现,宜人性较高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心理幸福感。
这是因为宜人性较高的个体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他人的支持和认可,从而增加幸福感。
四、开放性与心理幸福感开放性是人格特质中探索、能够接纳新事物和新经验的程度。
研究发现,开放性较高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心理幸福感。
这是因为开放性较高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和接纳新事物,从而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幸福感。
五、责任心与心理幸福感责任心是人格特质中指个体的责任感和勤奋程度。
研究表明,责任心较高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心理幸福感。
这是因为责任心较高的个体更容易设定目标并坚持努力,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提高幸福感。
结论: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心理幸福感。
外向性、神经质较低、宜人性、开放性、责任心都与心理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
因此,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如提高社交能力、控制情绪、与他人友好互动、接纳新事物和培养坚持努力的态度,对于提升个体心理幸福感至关重要。
虽然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人格特质并非决定性因素,也不是心理幸福感的唯一影响因素。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摘要从心理学角度看,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遵照本身拟定的尺度对其生存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能综合权衡自我生存质量的主要心理指标,反映特定群体对生活状况的惬意程度【1】。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反映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人格又是预测幸福感最稳定的因素之一[2]。
本研究旨在探究主观幸福感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探讨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级、专业上是否存在差异,总结大学生的幸福感近状。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由身心健康与心态平衡、自我成长与价值目标、家庭氛围与人际适应、知足充裕与社会信心四个维度构成。
(2)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
在自我发展与目标价值方面满意度越高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越高,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各自的特征差异。
其中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要略高于男生,但是男生和女生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大四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最高,大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最低,但内部感觉不一致,即有的人认为幸福,有的人认为不幸福;艺术专业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最高,但内部感觉不一致,即有的人感觉很幸福,而有的人却感觉不幸福;文科专业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最低。
(3)人格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在宜人性和神经质维度上得分越高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越低;外倾性、开放性和尽责性均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目标价值极其相关,即这些特质上得分高的大学生,其自我成长和目标价值感也较高。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sychology,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evalu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itself to develop the scale of the survival of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main psychological index to weigh the quality of their lives, reflect the specific groups on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comfortable degree [1].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refl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their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ity is one of the most stable factors to predict happiness [2].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ersonality,to explore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gender, grades and majors, and to sum up the happ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composed of four dimension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mental balance, self growth and value goals, family atmosphere and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contentment and social confidence. (2) in general,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higher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self development and objective value, the higher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different gender, grade,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sense index slightly higher than boys, but boys and girls in the subjective happiness sense of each dimension there is no differenc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senior students are the highest, freshm an s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 is the lowest, but the internal perception of inconsistencies that some people think happiness, some people think it is not happiness; Art Major Students' subjective happiness sense was the highest, but the internal perception of inconsistencies, that some people feel very happy, and some people do not feel happy; liberal arts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sense is the lowest. (3) personality factors affect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 pleasant and neuroticism scores higher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happiness sense of lower; extraversion, openness and conscientiousness are with the college students self growth and the target value is extremely relevant, namely these traits scored high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 self growth and the target value is higher.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ity traits1引言1.1主观幸福感的含义英文中,表达幸福感的词汇有许多,如:happiness,well-being,eudemonia,subjective等等。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综述.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一、引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
它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很多人格特征明显地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例如,乐观、自尊、归因方式等都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关。
Costa和McCrae (1980通过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总结认为,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依赖人格,人格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因此,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观幸福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和预测指标。
二、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心理机制主观幸福感的产生是一种整合的过程,是由人格特质、生活事件、认知因素等因素所整合所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体验在外界的环境刺激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我们在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是一种内在的比较过程,这时我们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而处于不同领域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满意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而没有一个客观的比较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幸福感体验。
当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或者是目标得以实现就会产生幸福感。
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高,与自己的实际能力就会出现较大的差距,这样会使人缺乏信心而失去继续奋斗的勇气;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低就会使人产生轻敌的心理,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不会产生幸福感。
四、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但研究发现如性别、年龄等外部因素只能解释SWB变化很少部分。
许多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因素如个人气质特点、认知方式等对SWB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格因素和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
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就是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人格因素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核心的因素。
①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很多复杂的关系。
与SWB有关的特质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外倾和神经质。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述评及启示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述评及启示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关注点之一。
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特征和认知特征,而主观幸福感则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在不同的研究中获得了不同的结论,但总体来说,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性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外向性格、神经质和开放性等性格因素都能够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比如,外向性格倾向的人更加社交化和乐观,而神经质倾向的人更加焦虑和敏感,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个体对自身生活的主观幸福感评价。
此外,研究还发现,人格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调节。
例如,有些国家更加重视个人成就和自我表达,而有些国家则更注重集体和家庭的利益,这些文化差异也反映在了个体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评价中。
在实践中,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需要如何改善自己的幸福感。
首先,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并针对自身的特点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提升自身的主观幸福感。
例如,对于外向性格的人,更加注重社交和团队合作,可以帮助其增强社交技巧和快乐感。
而对于神经质倾向的人,可以采取适当的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方法,使其缓解焦虑和情绪困扰。
此外,个体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能力,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提升自身的主观幸福感。
例如,正向情绪体验、感恩和乐观等能力的开发可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总之,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过程,不同的人格特征、文化和环境因素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因此,了解自身的人格特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的情感和认知能力,有助于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过上更加充实快乐的生活。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认知和感受,是反映个人幸福状态的综合指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了解这种心理状态的发展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做一综述。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测量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整体评价和感受。
常用的测量方法有: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量表、积极负面情感量表等。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庭收入、教育程度等。
年龄与幸福感呈现U型曲线,中年时幸福感最低;女性的幸福感比男性低;家庭收入和幸福感的关系呈现正向相关,但仅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增加;教育程度越高,幸福感越高。
2. 社会层面社会层面包括社会经济水平、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等。
社会经济水平与幸福感存在一定正相关,但这种关系不是非常明确;社会制度的公正性和社会文化的支持都会对个体幸福感产生影响。
3.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家庭、朋友和同事等。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幸福感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4. 健康健康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非常重要。
5. 其他其他因素包括信仰、社会参与和娱乐活动等。
主观幸福感不仅是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还与个体的生理、心理健康以及生产力和经济产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培养正向情感² 发现自己的快乐源泉;² 关注自己被别人所赞赏的特质;² 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好和积极的信息上。
2. 培养意义感² 给自己定位,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² 创建自己的权威,内化道德标准和责任感;² 平衡内外环境的压力,以及寻找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² 培养真诚和长久的人际关系;² 意识到亲密关系在人类幸福中的重要性;² 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增加社会参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一、引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
它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很多人格特征明显地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例如,乐观、自尊、归因方式等都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关。
Costa和McCrae (1980)通过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总结认为,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依赖人格,人格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因此,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观幸福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和预测指标。
二、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心理机制主观幸福感的产生是一种整合的过程,是由人格特质、生活事件、认知因素等因素所整合所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体验在外界的环境刺激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我们在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是一种内在的比较过程,这时我们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而处于不同领域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满意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而没有一个客观的比较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幸福感体验。
当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或者是目标得以实现就会产生幸福感。
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高,与自己的实际能力就会出现较大的差距,这样会使人缺乏信心而失去继续奋斗的勇气;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低就会使人产生轻敌的心理,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不会产生幸福感。
四、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但研究发现如性别、年龄等外部因素只能解释SWB变化很少部分。
许多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因素如个人气质特点、认知方式等对SWB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格因素和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
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就是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人格因素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核心的因素。
①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很多复杂的关系。
与SWB有关的特质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外倾和神经质。
Costa和McCraer的研究发现,社会性、充满活力等特质产生积极情感,而焦虑、担心等特质则产生消极情感。
这两组特质分别构成成了外倾性和神经质。
Watson和Clark指出,具有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人,分别具有体验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的天生敏感性[2]。
外向型与神经症等人格特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外向型分数与幸福感分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高,内向不稳定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低。
另外,许多国内研究也证明了,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相关,而神经质与消极情感相关。
唐洁和孟宪璋(2002)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向性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
这些研究都表明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
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就是大三人格和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艾森克对人格的分类,即从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倾向三个维度来研究人格与幸福感。
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表明,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有关,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
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能够降低幸福感。
Costar和McCrae根据现代“大五”(Big Five)人格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外向性、一致性、自觉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五种特质。
并调查得出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显著相关,能够提高幸福感,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显著相关能够降低幸福感。
此外还有大七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以中国“大七”人格结构为基础探讨人格结构中的七大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黄立清、邢占军:《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社会科学, 2005年版,第29~33页。
①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的相关研究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情感体验。
对于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进行了研究。
张雯等[15]、陈丽娜等[16]的研究等都得到相同的结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自尊越高的人体验到的幸福越多,自尊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此外,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在各种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变量中,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最高。
Campbell和Diener等人的研究进一步指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维度的相关程度最高。
高的自尊可以使其获得更高的总体主观幸福感体验,具体表现为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更多的积极情感,更少的消极情感。
个体的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高自尊的个体有着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体验。
自尊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很强的预测功能。
[1]DienerE. SubjectiveWell-Being. Psychology Bulletin[J].1984, 95 (3): 524-575.[15]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1): 61-62.[16]陈丽娜,张建新.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222-224.②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它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包括生理、心理等)的知觉和主观评价,这种知觉和评价来自于个体的经验和对环境的认知。
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总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但在道德自我和自我批评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城乡差异显著,大学生幸福感指数与自我概念总分显著正相关[3]。
杨昭宁,孔详军(2006)分析了不同自我概念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得出结论:大学生幸福感指数与自我概念总分显著相关(P<0.01),并且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自我概念组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31]。
这与国外的研究一致。
由此说明,自我概念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3]杨昭宁,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1) : 80-82.[31]见硕士论文引31③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佟月华[18]、谭雪晴(2008)的研究都认为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快乐感呈显著正相关。
其认为,因为自我效能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这种较高自信心会使个体产生积极情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幸福感。
可见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快乐感体验越多。
另一项关于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中表明,自我效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它们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在不同的自我效能水平上,有不同的主观幸福感。
[18]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4): 404-406.三、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的角度不同,形成了各种理论模型。
它们从不同侧面理解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促进了对幸福感本质认识的深化,也引发了对幸福感本质的思考。
虽然,目前幸福感理论模型还处于多元的探索时期,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有待进一步完善、整合与发展,但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概括起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种:(一)人格模型人格模型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客观的外界因素往往是通过主观加工而起作用的。
[5]许多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
并非所有的生活事件都能直接影响幸福,许多生活事件是通过人格而起作用的。
人格理论又可以分为特质理论和状态理论。
特质理论又称作由上至下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具有愉悦特质的人能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看待他们所处的环境,而幸福就是他们以愉悦方式进行反应的倾向。
这种反应的倾向并不表现在某个特定的领域,而是表现在整个生活领域,因为特定领域的满意度(下)与整个生活的满意度(上)的产生没有多大关系,相反,前者来源于后者。
Heady和Wearing认为,事件与环境对主观幸福感都有影响,但从长期看,人格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自尊心、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等都影响主观幸福感。
[6]一般认为,高自尊、内控倾向、自我较和谐、内部冲突较少的人,其主观幸福感较高。
[7]状态理论又称作由下至上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幸福等于各种愉悦因素的简单相加。
在判断人们的幸福时,只需对许多暂时的痛苦和愉悦进行心理运算即可,也就是说,幸福等于愉悦减去痛苦。
如果出现正数,说明个体在总体上是感到幸福的;如果出现负数,说明个体在总体上是感到不幸福的。
(二)自我决定模型Ryan, Sheldon, Kasser和Deci提出了幸福感的自我决定模型(Self-decision theory, SDT)。
该模型认为内源性的目标追求(例如个人成长、自主、他人的赞美、社交)可以给人们提供很大程度的满足感,而外源性目标追求(例如经济成功、生理吸引力及社会声望)则不能够提供这样的满足感。
SDT关于人格目标的研究把重心集中在内在目标(有意义的关系、个人成长和社区贡献)而不是外在目标(财富、名望和生理吸引)。
Kasser和Ryan发现,自我接纳、社会情感、友谊与自我实现及生命活力有重要关联,而与行为问题负相关。
Sheldon&Kasser (1998)研究发现:趋向内源性目标的进程正相关于生活满意感增长,而趋向外源性目标与生活满意没有相关。
Ryan等总结这些研究认为: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即重视个人成长、自主、良好的友谊和社会服务,不断努力追求内源性目标,也就是说,根据自我决定模型,“好的生活”就是个体为实现个人成长、独立、与他人深厚的友谊和社会服务的努力过程。
[8](三)目标模型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是: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
[9]目标是个体行为的内在目标状态,价值取向是生活的取向原则,可以看成是高层次的目标。
目标种类、结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成,影响个人对自身的评价。
生活中,目标使人感到生活有意义,并产生自我效能感。
同时,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帮助人们有效地应对各种日常生活问题,使人在社会和困境中保持良好状态。
目标通过自我效能感这一中介变量来影响幸福感。
成功的体验会使人们更加自信,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幸福感。
Brunstein等人认为,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
与个人需要不一致的目标,即使达成也不能增加主观幸福感。
目标理论关心的是幸福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性变化。
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目标的实现会导致幸福感的长期变化,还是仅仅导致短时的情绪体验?这是目标理论无法解释的。
(四)社会比较模型近年来,考虑到比较信息的多样性及人们运用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社会比较理论变得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