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比较

张存刚

(兰州商学院社科部,甘肃兰州730020)

[关键词] 马克思;凯恩斯;相对过剩人口;就业理论;比较

[摘 要] 从马克思与凯恩斯关于工资问题理论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资

本主义社会工资的运动规律,而凯恩斯所提出的通过降低实际工资解决失业的主张,不仅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而且会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公。这种认识上的差别是由于马克思与凯恩斯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存在根本区别。尽管如此,凯恩斯为解决资本主义失业所提出的某些具体措施对于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仍有可资借鉴之处。

[中图分类号]F24412;F09113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2826(2001)0720039206[收稿日期]2000212219

[作者简介]张存刚(1966-),男,山西应县人,兰州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

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马克思把相对过剩人口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种矛盾和规律发展的一种现实的和综合的表现,并由此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和根本原因,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对立,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以及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分析贯穿于《资本论》三卷。被西方有些人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凯恩斯推翻了此前的新古典经济学所提出的“资本主义不存在失业问题”的结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领域内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资本主义存在失业,为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他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并为反危机构造了一套需求管理方案,从而开创了资本主义宏观管理的先河。我们认为,尽管马克思和凯恩斯都认为资本主义存在

失业,但由于他们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区别,从而导致他们在对资本主义失业产生的根源、运行机制以及如何解决资本主义失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上截然对立。

一、关于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必然性和原因

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个现实存在。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的必然性。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积累本身来说明失业问题,认为资本家为了追逐剩余价值,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才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从而产生相对过剩人口。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进步的表现,但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取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与目的。因为资本主义出现的过剩人口不是工人的绝对过剩,只是相

对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的相对过剩。马克思揭示了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更有力地控制已就业的劳动者。马克思指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给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带来一个崭新的因素,使这种关系的变动仅仅表现为同资本的膨胀与收缩相适应的产业后备军的减少与增加,这就大大限制了劳动供求规律在工资变动中的作用。“产业后备军在停滞和中等繁荣时期加压力于现役劳动军,在生产过剩和亢进时期又抑制现役劳动军的要求。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劳动供求规律借以运动的背景。它把这个规律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绝对符合资本的剥削欲和统治欲的界限之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另一方面,失业后备军的存在又成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变化、调节对劳动力需求的蓄水池,有利于资本家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来灵活雇佣劳动力,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保持协调。

与马克思相对立,西方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出于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目的,否认资本主义会发生失业,认为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自动运转会实现充分就业。1929年大危机的爆发,曾使资本主义濒临覆灭。尽管如此,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界人士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仍然不相信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产生失业。相反,他们认为失业是暂时的经济失调现象。例如,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说“繁荣正在街角的地方拐弯”,意指危机即将过去,繁荣即将到来。还有的经济学家(如庇古)将失业的原因归之于工会抬高工资水平,妨碍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凯恩斯实际上接受了马克思关于失业现象存在的分析,他认为传统西方经济学家所提出的两种失业并不能概括全部的失业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即工人虽然愿意接受现行的货币工资水平但仍然不能就业。在这个基础上,凯恩斯以这种失业为轴心,探索和分析“非自愿失业”发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凯恩斯认为,失业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充分就业或甚至大致充分就业是少有的和短期存在的现象。造成充分就业难以实现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所谓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是指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总供给价格就是全社会所有企业家之供给价格的总和,即这些企业家所付出的生产要素总成本加预期利润。总需求价格是指资本家预期社会上用来购买全部商品之价格的总和。凯恩斯认为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既可以相交于充分就业之处,也可以相交于小于充分就业之处。只有相交于充分就业之处的总需求才是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通常情况下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是相交于小于充分就业之处,因此在资本主义发展中,总就业量总是停留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充分就业只是一种特殊的情况。而有效需求不足又决定于三大心理规律,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对流动性的态度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资产的预期收益估计。凯恩斯将这三大心理规律作为决定就业量和国民收入的“自变数”,而把就业量和国民收入作为“因变量”,来探讨如何通过对这些变量的控制或管理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其前提是搞清楚不同的自变量与就业的关系。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由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两部分组成,消费需求由消费倾向决定,而投资需求由资本预期收益率和流动性偏好决定。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收入分配不均且这种情况又不易改变,因此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不易提高。因此刺激需求的重点应为投资,他主张应通过扩大政府支出来刺激有效需求,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

我们认为马克思与凯恩斯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存在以下的不同。

11两种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失业产生的根源。

由于马克思和凯恩斯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存在根本区别,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资本主义失业产生根源的认识上存在重大差别。西方经济学家从唯心史观出发,将资本主义当作是永恒的制度来理解,因而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根本缺陷,从而对资本主义存在的一系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