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经验交流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经验交流材料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鲁桥小学的一名普通语文老师,说实话,让我来做语文教学工作经验交流,我感觉很惭愧。其实,在教学工作中,大家都是我的老师,今天,借此机会把我的一点浅薄的见解和大家谈一谈,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学习语文。只有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生才会有惊喜的创造。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但我认为,课堂教学来得最快,也最直接。如果语文老师功底深厚,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同时又幽默风趣,课堂设计新颖、灵活。再辅之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等,三、两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长期坚持做下去,学生会一直喜欢语文的。可有的老师就问了,我们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构思教学设计,去制作课件,去下载视频。是的,我们的确很忙,可是我们在忙什么?我们这么忙又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我们的教育吗?所以,我想,语文教师首先是一个语文爱好者,因为自己爱,所以不由自主地要去琢磨它,去查阅与之相关的资料,然后想法设法地把它以最有趣的方式教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也爱。这样兴趣就被培养出来了。
二、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
良好的习惯主要有正确的读写姿势、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乐于诵读、课外阅读的习惯;主动识字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自主修改作文和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这几年我根据观察所得,学生的习惯养成最主要,尤其要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一天之内都要有学习的自主意识,那就要每天安排好学习任务,这样一来班内中等学生、优等生就会很自然的利用提前早上和中午来学校的时间去充分学习,其他的学生在他们的影响下也愿意去学习,这样以来,在外面玩耍的学生就越来越少,甚至没有。这样爱学习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总体成绩就会明显提高。比如每一次作文,我要认真指导学生修改草稿,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修改,甚至练习去写评语。通过评议,使学生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我让学生互评,这样增加了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和机会。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了。
三、重视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在每一节课前,我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我把自己置身于读者的位置来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有哪些疑问,一一记下来,然后细细地去体味,弄不明白的再去查资料,直到自己做到充分理解为止。我想,我有疑问的地方,学生一定也很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我尽可能地去查阅相关资料,然后琢磨浅显、明了的方法教给学生。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前做到深入、细致、有条理地思考,课上就能做到游刃有余、触类旁通。并且能与学生做到心与心的交流,这样的感觉真
好。在课堂上,我重视情感的渗透,我觉得一篇课文,能打动你的,往往就是“情”,所以,我努力做到不破坏这份“情”,不去肢解这份“情”,不让它被“理解词语意思”、“划分段落”所冲淡。因为每节课,都能触碰到学生心底的那份或感动、或欢喜、或悲哀、或愤怒的情感,所以,学生觉得语文课,不是机械的背诵和反复枯燥的说教,而是真正有打动心灵的东西,真正有吸引自己的东西而更加热爱。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为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因此在语文课上,要利用好多媒体。声音、图片、动画能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兴趣,另外,能增加课堂容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邓爷爷坎坷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并介绍了邓爷爷的伟大功绩,使学生产生崇敬之情,接着,我说:“然而,这样一位功勋卓著、令人爱戴的邓爷爷就要离我们远去了,怎能不令我们悲痛万分?”紧接着,我让学生观看了邓爷爷逝世时的新闻报道,让学生亲眼观看了邓爷爷的骨灰撒向大海的视频,学生感到非常震撼,这位伟大的老人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样,马上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里,崇敬之情也贯穿课文的始末。课堂结束时我播放了《春天的故事》,将崇敬之情再次升华,通过歌声表达出对邓爷爷的无限敬仰之情。这
时我趁热打铁,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及时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结果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许多学生都写得很动人。真正拨动了学生心中的那根弦。
再如,学习《郑和远航》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郑和船队庞大、壮观的场面,以及郑和远航的路线图,从中更形象、更直观地感受到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从而对这次史无前例的远航产生赞叹之感,对明朝这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在学习《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这些文章时,我先让学生一睹它们的风采,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配以精彩的语言,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刚刚上完的公开课《最后的姿势》中,我努力去渲染这种沉痛中的大爱。通过观看当时地震、英雄教师的视频,再加上悲哀的音乐,将“悲伤之情”放大,极大地感染了学生,也感染了听课的老师,许多学生和老师们都流泪了。课后我让学生用手中的笔表达对英雄老师们的敬意,结果很多学生都写得很感人。实践证明,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尽可能多地增大课堂容量,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每当我能让一节课在活跃的气氛下,充实地上完,我会很满足地、满脸笑容地走出教室。这简直是一种享受。为此,我正在朝这方面努力,争取把每节课都上成优秀的公开课。
四、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朗读对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是赋予作品以生命的过程。
训练朗读,要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且注重了词、句、段、篇以及标点符号的指导,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精神集中。具体方法是我让学生在朗读时要先看后读,对即将朗读的词语先目视,再朗读,有效避免了添字漏字的情况。朗读时,速度应先慢后快。
其次,朗读还应注意流利。流利的朗读速度要接近平常说话的速度。要做到流利朗读,必须要多读,熟能生巧,还要注意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能看到的字数。学生最容易出现拖腔拖调的现象,我在平时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经常提醒学生词语连读。如果学生一眼能看到一个词语或词组,把一个句子分成几个词组或短语连续地读出来,朗读就会比较顺利。另外,在读“着”、“了”、“过”这一类助词时,要读轻、读短、读快。在读带“的”词语,如“美丽的西湖”时,“的”要读得快一些、短一些,和前面的“美丽”连得紧一些。这样,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