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中篇小说的创作特征

合集下载

贾平凹作品特点

贾平凹作品特点

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妊娠》《美穴地》《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秦腔》《高兴》《情劫》中短篇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山地笔记》《野火集》《腊月·正月》《小月前本》《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贾平凹卷》《天狗》《故里》《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坐佛》《朋友》其他: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诗集:《空白》,《平凹文论集》相关评论:《学活着》《造一座房子住梦》《平凹与三毛》获奖情况:《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废都》1997年获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奖;《秦腔》于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6年4月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第四届年度杰出作家;曾获得全国文学大奖三次,“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年度杰出作家”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和“红楼梦”文学奖。

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种版本。

一、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二、贾平凹散文最大的成就,是儿童文学散文,他的其他散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儿童文学散文的影响。

在儿童文学散文的创作中,贾平凹取得了如下一些特色: 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3、雅淡自然,讲究气韵。

4、语言简朴,多用口语平凹散文的语言,主要是口语。

贾平凹的成人散文,除了儿童文学散文的特色外,还有一些特色。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贾平凹先生作品地域文化特色明显,宛如一曲高亢的秦腔。

2、贾平凹先生的作品人性着眼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贾平凹先生的作品语言质朴。

4、贾平凹先生最擅长在平凡中渗透大道理,闪烁着哲理的光辉。

5、贾平凹先生的作品能让人看到生命的本真,不虚枉,不骄躁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

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

他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黄土高原》一文,全景式地写出了陕北高啄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自然景貌。

它从“绳一般地缠起来”的路,沙质的土,写到人们冬日吃饭的情景,婚丧红白喜事,乃至村头小店等,对它们都写得既概括、跳跃,又具体、内在。

高原的粗犷、开阔,人民的勤劳、淳朴,种种特质皆如诗如画地展现了出来。

从《秦腔》中知道了,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

待黄昏降临,秦腔在这地平线上激扬起来,相撞开去时,我们会随着作者一道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通过写秦腔,自然写出了秦川人的懔悍粗犷、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它弥补了我们由于地域阻隔造成的人文地理和民俗学上的欠缺,拓宽了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性认知视野。

在《走三边》即走定边、靖边、安边,作者抓住沿途奇特的所见所闻,以行踪为线,用纪实性写法,抒发了对陕北“三边”辽阔、富饶、美丽、粗犷的礼赞之情、倾爱之情。

一幅幅独特的动态西北风景画,不仅活画出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色调,而又着力渗透了作家自己的感情氛围,把景色、情感和人物都活灵活现地立在读者的脑际中。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一、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二、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没有提到“水”字,但通过鱼的各种形态的精妙的描写,凸现了水的清、静、多、柔。

贾平凹写作特点

贾平凹写作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

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

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贾平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

国际上获得的大奖主要有,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浮躁》1987)、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废都》1997)、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2003)等;国内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满月儿》1978)、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1984)、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爱的踪迹》1989)、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2005)以及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秦腔》2006)、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秦腔》2008)等。

描写场景贾平凹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是他所熟悉的农村,例如《秦腔》他写的是农村的现实生活。

长期以来,农村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

现在中国的“三农”概念,农业、农村、农民,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原来说的是我们是农业国家,土地供养了我们一切,农民离不开土地。

现在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却剥离开了。

农民离开了土地,有些是主动离开的,有些是被迫离开了,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病残。

我的老家棣花村,没有矿藏,没有工业,有限的土地在极度地发挥了它的潜力后,粮食产量不再提高,而化肥、农药、种子以及各种各样的税费迅速上涨,农村又成了一切社会压力的泻洪池。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没有提到“水”字,但通过鱼的各种形态的精妙的描写,凸现了水的清、静、多、柔。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的特点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著名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确实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无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1、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点:一、朴素中见真情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

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

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

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种境界

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种境界

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种境界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境界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

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看,大体经历了文化和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

[2]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和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这里,不再对贾平凹的创作作全面的论述,而是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禅宗的这三种境界一般是形容人认识大千世界的过程。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般看做求实阶段,即对眼前的所见,基本凭着经验直觉去判断。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看作求智阶段,是用空灵智慧的心态去观察事物,也可谓透过现象看本质。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可以说是求自由阶段,类似于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看似回到了起点,但又不只是起点的重复。

是对大千世界的大彻大悟,是达到一种高度或深度的“自由”状态。

现把这三种境界用在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上,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纵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轨迹,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技巧逐渐从稚嫩走向圆熟,基本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虽然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不免有起起落落的回复现象,但大体上和禅宗思想的这三种境界是吻合的。

比如,80年代的《浮躁》及其以前的创作主要是对现实生活的实录;从80年代末的《太白山记》到《废都》、《白夜》主要体现了作者的写意式想象;而新世纪的《秦腔》则融会贯通,虚实结合,大有“红楼笔法”的风采。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一、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二、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没有提到“水”字,但通过鱼的各种形态的精妙的描写,凸现了水的清、静、多、柔。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 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贾平凹小说 的特点的相关文章, 希望可以帮到您, 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 小伙伴哦!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一、朴素中见真情 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 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 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 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

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 矫情不是真情, 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 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 火花。

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 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 不显现出真情美。

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 “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 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 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

“商州是 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 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 独特的神秘天地。

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从 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

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 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 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

“商州曾 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 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 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

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 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著作家的全部情感。

如此看到,他 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

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祭父》《酒》《我不是个好儿子》 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 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 肺腑真言。

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得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得思想原则:那就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就是文化寻根得基本精神。

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得文化追寻上瞧,大体经历了文化与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得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

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得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得文化与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得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得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得希望,而《秦腔》则应该就是文化追寻得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得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得警示。

一、“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对现实生活得实录以《浮躁》为界,贾平凹早期得作品无论怎么虚构,都基本上沿着现实生活得轨迹,或者说就是本着对现实生活实录得精神去虚构。

《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基本上就是反映改革意识得小说,比较写实。

中篇《天狗》表现了民间伦理道德对人性得约束,也展示了商州民间美好得人性人情。

小说结构严谨,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腻传神,文笔典雅凝练,曾受到台湾作家三毛得高度评价,堪称贾平凹中短篇小说得经典之作。

中篇《古堡》主要反映了民间普遍得嫉妒心理,村里人不能瞧到别人碗里得粥比自己得稠,而就是希望别人碗里得粥与自己得一样稀。

于就是,一幕因嫉妒引发得悲剧上演。

小说中略显突兀得就是,作者借道士之口大段引用了古奥得《道德经》及《史记·商鞅列传》,使通俗得小说蒙上了一层明显得传统文化气息,这大概源于作者强烈得文人趣味。

《浮躁》就是贾平凹80年代具有恢弘气势与总结意味得一部长篇。

小说主人公金狗就是一个新式农民,她正直善良、勇于开拓、头脑灵活,有参军经历,也有一定得知识积累与文学才华。

她身上有一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得正直勇敢气质。

她嫉恶如仇,为了搬倒官僚腐败势力,不顾个人得失与安危,与小水、石华、雷大空等人联合演绎了一场民告官得“当代传奇”。

贾平凹先生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写散文,文字不要太满,要适当虚写,留下空间,象绘画一样,留下空白,这是不画之画,要计白当黑,运用到散文写作上,就是着眼于不写之写,靠雅淡写来,暗示不写的意味。

《风雨》便是具有这一特色的散文。

这篇散文,通篇不见“风雨”二字,却对风雨中的各种景物作了精细的描写,逼真而生动。

乍一看来,它欠缺感情,也没有哲理,纯粹是对景物的描绘,但实际上它是以动写静,写出了一种心游自然的虚静情绪。

《静》这篇散文,单纯朴素,写作家与妻子在湖中游玩,写景也是精细的,单纯中寓着丰富的虚静之情,这是老庄的情趣,使散文显现着温淳含蓄的美。

但是,我们也同时感到,这种散文,含蓄的都是玄而虚的情绪,是平和稳定的心境,不容易引起情感的激动。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得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得思想原则:那就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就是文化寻根得基本精神。

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得文化追寻上瞧,大体经历了文化与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得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

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得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得文化与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得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得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得希望,而《秦腔》则应该就是文化追寻得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得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得警示。

一、“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对现实生活得实录以《浮躁》为界,贾平凹早期得作品无论怎么虚构,都基本上沿着现实生活得轨迹,或者说就是本着对现实生活实录得精神去虚构。

《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基本上就是反映改革意识得小说,比较写实。

中篇《天狗》表现了民间伦理道德对人性得约束,也展示了商州民间美好得人性人情。

小说结构严谨,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腻传神,文笔典雅凝练,曾受到台湾作家三毛得高度评价,堪称贾平凹中短篇小说得经典之作。

中篇《古堡》主要反映了民间普遍得嫉妒心理,村里人不能瞧到别人碗里得粥比自己得稠,而就是希望别人碗里得粥与自己得一样稀。

于就是,一幕因嫉妒引发得悲剧上演。

小说中略显突兀得就是,作者借道士之口大段引用了古奥得《道德经》及《史记·商鞅列传》,使通俗得小说蒙上了一层明显得传统文化气息,这大概源于作者强烈得文人趣味。

《浮躁》就是贾平凹80年代具有恢弘气势与总结意味得一部长篇。

小说主人公金狗就是一个新式农民,她正直善良、勇于开拓、头脑灵活,有参军经历,也有一定得知识积累与文学才华。

她身上有一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得正直勇敢气质。

她嫉恶如仇,为了搬倒官僚腐败势力,不顾个人得失与安危,与小水、石华、雷大空等人联合演绎了一场民告官得“当代传奇”。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

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看,大体经历了文化和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

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和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对现实生活的实录以《浮躁》为界,贾平凹早期的作品无论怎么虚构,都基本上沿着现实生活的轨迹,或者说是本着对现实生活实录的精神去虚构。

《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基本上是反映改革意识的小说,比较写实。

中篇《天狗》表现了民间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约束,也展示了商州民间美好的人性人情。

小说结构严谨,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腻传神,文笔典雅凝练,曾受到台湾作家三毛的高度评价,堪称贾平凹中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中篇《古堡》主要反映了民间普遍的嫉妒心理,村里人不能看到别人碗里的粥比自己的稠,而是希望别人碗里的粥和自己的一样稀。

于是,一幕因嫉妒引发的悲剧上演。

小说中略显突兀的是,作者借道士之口大段引用了古奥的《道德经》及《史记·商鞅列传》,使通俗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明显的传统文化气息,这大概源于作者强烈的文人趣味。

《浮躁》是贾平凹80年代具有恢弘气势和总结意味的一部长篇。

小说主人公金狗是一个新式农民,他正直善良、勇于开拓、头脑灵活,有参军经历,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文学才华。

他身上有一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正直勇敢气质。

他嫉恶如仇,为了搬倒官僚腐败势力,不顾个人得失与安危,与小水、石华、雷大空等人联合演绎了一场民告官的“当代传奇”。

贾平凹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没有提到“水”字,但通过鱼的各种形态的精妙的描写,凸现了水的清、静、多、柔。

贾平凹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作品的特点第一篇:贾平凹作品的特点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

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

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

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

陕西的作家,人数众多,但大多土气,俗语俚语方言,他们不但不避,反而以为是风格一种。

多农村题材,多写实,想象力有限。

他们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经验。

而很少有人能挣脱经验,建立一种“超验”精神。

以实写实,看山是山。

实在不算最高明的做法了。

早期的贾平凹就是如此。

纵观贾平凹的写作道路,我简单将它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八十年代,以《商州》系列为代表的大散文,以《浮躁》为代表的小说。

不得不说,这一时期的贾平凹还是令人激动的。

贾平凹初从乡村走向城市,并在城市中落地生根。

他心里有很大的满足,有对城市的向往,热情。

又有对乡村的怀念,留恋。

这种情绪很微妙,就像小鸡对蛋壳的感情,怀念,但并不想回去。

这一时期,他写故乡的山水人情,传奇鬼怪。

作品是传统的写法,有好人,有坏人,有故事,有冲突。

棱角分明,一目了然。

像《地震》《玉女山的瀑布》《他和她的木耳》《歌恋》等等。

作家隐藏在作品背后,但你仍然能体会到他心里的热情。

坏有坏的憎恶,好有好的赞歌。

不变的是一股子年轻人的冲劲与自信,用他心中的是非观念来衡量世界,整个世界都在作家的笔下有了评判。

这一种气韵,你可以理解为年轻人的抱负,也可以理解为“谁不说家乡美”的深情,总之,是很活泼又稍显青涩的。

到了《浮躁》,个人认为是贾平凹写商州最好的一部。

这本小说中,贾平凹的语言风格更加成熟,更加烙有个人痕迹。

最重要的是,作者脱离早期笔法的稚嫩,已经开始抑制自己的激情,迫使自己冷静客观的对待生活和小说中的人物了。

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站在故事外面写故事,才能更精彩。

作家要履行了说书人的职责,这个故事才能生动。

只是他那种深切的热爱与满腔的情感,在有的章节,还是压抑不住的散逸出来。

而这一时期的散文,也如商州的山水,轻盈快活,具有很强烈的民俗感。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贾平凹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小说风格独特,写作特点鲜明。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写作手法、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和社会关注。

首先,贾平凹的写作手法独具一格。

他善于以极其朴素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琐碎细节,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让读者对故事情节有强烈的代入感。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幽默手法,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同时,他大胆地使用口语化的表达,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其次,题材选择多样化。

贾平凹的作品涉及各个社会阶层与角落,从平凡人的生活琐事到社会的黑暗面,题材广泛而深入,如《寒夜》揭示了农村贫困与黑暗,《废都》揭示了西北边陲地区的底层生活状态,可见贾平凹对社会问题有很深的洞察力。

他善于通过微型故事来展现宏观问题,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融为一体。

人物塑造也是贾平凹小说的一大特点。

他通过深入细致地描述人物的外貌和内心世界,塑造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多数是社会下层人士,他们常常生活在困境中,像是孤独、堕落和绝望的化身,通过揭示这些人的内心世界,贾平凹展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最后,贾平凹的小说关注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通过小说反映出农村的贫困景象,城市的底层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他以冷峻的写实态度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并借助小说的力量呼唤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正如他所说:“我写小说是因为我怕,我总怕过一天就会变成无法写小说的样子。

写小说之所以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是因为这是我用力活着的方式。

”综上所述,贾平凹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写作手法、多样化的题材选择、鲜明的人物塑造和强烈的社会关注。

他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生活的细节,通过多种题材展示社会的多样性,通过深入塑造人物形象展现社会的黑暗面,并借小说的力量呼唤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他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与矛盾,也使我们意识到文学的力量和责任。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一、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二、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 ,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 ,不是真“丑” ,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 ,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 ,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 ,寻找“月亮” ,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没有提到“水” 字,但通过鱼的各种形态的精妙的描写,凸现了水的清、静、多、柔。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5则范文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5则范文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5则范文第一篇: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论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色

论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色

论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色论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色摘要: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一方面,纵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轨迹,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技巧逐渐从稚嫩走向圆熟,基本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虽然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不免有起起落落的回复现象,但大体上和禅宗思想的这三种境界是吻合的。

另一方面,具体到贾平凹的每一部重要作品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同时体现了这三种境界。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境界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

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看,大体经历了文化和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

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和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这里,不再对贾平凹的创作作全面的论述,而是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禅宗的这三种境界一般是形容人认识大千世界的过程。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般看做求实阶段,即对眼前的所见,基本凭着经验直觉去判断。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看作求智阶段,是用空灵智慧的心态去观察事物,也可谓透过现象看本质。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可以说是求自由阶段,类似于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看似回到了起点,但又不只是起点的重复。

是对大千世界的大彻大悟,是达到一种高度或深度的“自由”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中篇小说的创作特征2013-04-08 20:38贾平凹的中篇创作起步很早。

大概在他刚刚走上文坛不久就已经着手。

《姊妹本纪》是他的第一部中篇,时为1977年。

此时,贾平凹在文坛上还很少有人知道,是一位极不起眼的小角色,然而从那时起,他的中篇却一部接一部地连连发表,从未间断。

1977年至1997年这二十年的时间里,贾平凹共创作了34部中篇,约计150万字。

贾平凹特别喜爱并擅长撰写中篇,其原因就在于这种体式的篇幅适中。

既没有长篇那样宏大的结构,也没有短篇那样严谨,它能使作家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的翅膀但又不会失之散漫。

在中篇中,作家可以从容地精心塑造几个性格丰满的人物,可以把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加以提炼和浓缩。

所以,相对说来,贾平凹的短篇就较为逊色,这也与作家精力的投入和兴趣有密切的关系,加之长篇又须较多的时日,因而中篇就成了作家首选的品种。

贾平凹的大部分获奖作品都属于中篇小说,如《小月前本》、《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天狗》、《黑氏》等。

贾平凹的中篇小说有这样几个特点:1、社会心态是他描写的主要内容。

他的作品大多是写意传神而不是客观描摹。

因而关于社会环境的描写,人物命运的曲折变化就相对少一些,而主要倾向于对人物的某种精神状态的剖析。

《腊月·正月》表面上在写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迁,但实际的笔墨却用在对人们面临改革所持的各种心理反应方面,尤其是对韩玄子这一人物的刻划就完全是以他的情绪变化为主。

小说一开篇,韩玄子就处于一片大雾之中,这片雾不只是笼罩在他住所周围的自然氛围,而是全镇人的心理氤氲。

为什么人们对他的尊敬和器重一下子丧失了很多?他弄不明白,当王才的气势愈来愈大,这更使韩玄子的情绪感到压抑和失落,并由之滋生了一种不平和忿忿。

正如韩玄子所说:“王才是什么东西?”!王才是镇上的个体户,凭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办起了食品加工厂,这几年发了财,因而周围的人都开始巴结、讨好他,他的地位和声誉也日渐上升。

韩玄子凭着自己的干部身份和全家的优裕家境以及早年在村里树立的威信一直活得有滋有味。

可由于王才的冒尖却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也使韩玄子对本来无怨无仇的王才产生了莫名的痛恨。

他以为自己的失落与王才的崛起有直接的关系。

其实这是社会经济的变化所导致的人们对以往古老的价值观念的必然调整。

过去是谁有势有名就受人尊重,现在则是谁有钱人们就给他磕头。

因而这篇小说的成功就在于真实而又敏锐地捕捉住了农村中那种保守势力的共同心态。

从而反映了改革的举步维艰,同时也在提醒人们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变革人们的传统观念。

《鸡窝洼的人家》似乎给读者讲了一个“换老婆”的奇异故事。

然而在骨子里却也渗透了改革给人们心理和精神上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也就是说,换老婆本身很新鲜也很奇特,但为什么换的原因却催人深思,这部小说的价值由此而生。

山山和烟峰,禾禾和麦绒原是夫妻,经过一番周折却变成了山山和麦绒,禾禾与烟峰的重新组合。

不明就里的人觉得这很荒唐,甚至由此指责深山野沟的人其男女关系混乱。

但看了这部小说之后,人们才会觉得这种搭配其实合情合理。

禾禾与麦绒的离异不是因为首先有烟峰的插足,或者说感情基础原本不牢,更不是因为禾禾的懒惰,而是因为禾禾的胡折腾或者不安分。

说白了,不象个农民,在麦绒的眼里,农民就应该踏踏实实在土里挖扒,别想着走歪门邪道,拣轻省饭吃。

可禾禾这个从部队复员回来的青年,因为在山外长了见识,他明白农民要过上好日子,一味地向土地索取是不会有结果的。

他转向了商品经济,但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赔本、失败,这就导致了麦绒的不满和最终与他的决裂。

烟峰则看到了禾禾的长处,崇拜、理解进而支持他,这样两人最终走到一块儿也就成了必然。

贾平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从正面写改革的阻力和成就,而是把焦点凝聚在人们的心灵上,这在全国同类作品中不能不说是棋高一着。

至于《黑氏》与《天狗》分别叙写男女隐秘的性心理,其入情入理就不用赘言。

土匪系列写得轻盈飞动、妙笔生花。

原因也在于贾平凹把重心放在传达他的某种理想和感受方面,如《美穴地》、《白朗》、《晚雨》就各有情致。

《美穴地》写了一位年轻的风水先生柳子言和一个财东的小妾四姨太的激情遭遇及其波折。

成功之处仍在于对人的隐秘心理的充分揭示。

所谓性迷恋和性缺憾的相辅相成。

《白朗》塑造了一位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英俊潇洒的土匪形象。

这在贾平凹的所有作品中都是极其罕见的。

白朗几近于完美,却属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反面形象,这就很令人深思。

我觉得贾平凹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借历史人物及其精神为现代人招魂,或者说呼唤现代人所缺乏的敢作敢为的英勇气魄;二是传达了贾平凹长期以来对男性形象的理想和希冀。

《晚雨》的境界很是凄美。

尤其对主人公天鉴的各种扭曲心理描绘得微妙微肖。

天鉴本来是一个土匪,因为劫杀了一名县官并冒充他走马上任。

这就使他处在一种极为特殊的位置,作为一县之主的父母官,他得处处替百姓考虑。

然而他毕竟是一介草民,所以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摆脱不了误杀县令的愧疚。

就是在梦中,他都时时看见那对绿森森的狼的眼睛,因为狼是他杀死县令的见证;再者,他虽然可以凭着县令的身份为老百信兴利除弊,但又失去了作为普通人的一些自由,他不能爱其所爱。

就是这样,爱情与事业、善念与恶行、道德与自由在他身上呈现出极不调和的剧烈冲突。

天鉴最终成了一名好官,但却为此而牺牲了自己心爱的媚娘。

小说对自然环境的渲染或者说所创造的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情境以及对人物种种心理地分析头头是道、娓娓动人。

2、随心所欲的散文式结构是贾平凹中篇小说又一特点。

如果说他的中篇小说在立意上追求诗的境界,那么在结构和写法上却呈现出强烈的散文化倾向,或者说比较随意。

用他自己的话说:“随心所欲”。

这一点很类似苏东坡所描绘的“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汩汩滔滔,行于可当行,止于不可不止------‘随意赋形’。

”的特征,所以他的中篇几乎没有统一的定式,一篇和一篇不同,完全受具体的意蕴的支配,意到何处笔跟到那里。

这也就是贾平凹觉得自己写起中篇感到轻松自如的原因所在,好象在大海里驾驶着一艘机动游艇自由自在、畅快无比。

这种散文化的结构在《商州三录》和《太白山记》两组小说中显示得特别明白。

很多人甚至直接称这两组小说为散文。

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是各不相连的一个个单篇,实际上把它们连缀起来又传达着一种整体的意味。

当然散文化的结构更主要的是指自由、随意,没有固定的格式的特点。

这里的随意不是随便、散漫,而是以意为经、以情为纬。

换句话说,意是线索、是中心、是神,只要把“意”传达净尽,圆满妥切就是好的结构,管他什么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多线交织或伏笔、照应。

就拿《腊月·正月》来说,作者主要是以韩玄子的情绪变化为线索,从而展示了一个保守者的心路历程,亦即开始的自得自满到中间的烦燥不安再到最后的无可奈何。

也就是说,这篇小说从韩玄子的烦燥写起,最终又以烦燥的消解和平息结束。

在这里,烦燥就是矛盾,内在情感和外在世界变化的冲突集中自然,写起来也非常自由,无需受故事和人物性格命运的束缚和限制。

3、情节的线索化和琐细化。

贾平凹的中篇小说在情节的设置安排上与传统的故事截然不同。

他的中篇大多情节单纯,有时只呈现为一条线索,没有那种所谓的曲折多变、紧张复杂。

组成他小说的材料或血肉都是一个个互不相连或在客观上关系不甚紧密的事件,尤其是事件和人物行为、心理的某些细节。

如《天狗》讲的是发生在偏荒山村中的一件古老的拉帮套婚姻。

即小说的主人公天狗与他的师傅共娶一个妻子。

这种奇异的、落后的社会习俗自然有其深远的社会背景,但小说并没有把重心放在对这种风俗的记录或者对天狗的拉帮套婚姻过程的详细交待,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天狗与师娘相恋的必然。

在名分上是师徒,但在年龄上师娘比天狗却大不了多少,天狗很早或者确切点说,第一次见到师娘时就喜欢上了她。

只是那时碍于师娘已为人妇的情势,他只有把这种思念变成一种刻骨的暗恋埋藏在心底,因而当师傅由于井塌致残失去了丈夫应有的谋生和性功能时,天狗与师娘的结合就显得极其自然。

因而对一个暗恋者的微妙心理的剖析与展览就构成了小说最为引人入胜的内容。

至于“打井”、“助学”、“养蝎”等等就成了这种心理描写的陪衬和客观背景。

如果没有对“天狗吞月”的这种深层性的无意识欲望的揭示,这些所谓的事件、情节就没有多大意义。

况且打井与“黄麦菅”与“养蝎”三件事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如果剔除掉主人公的心理背景,这三件故事就是各自独立的生活事件。

除了情节的线索化之外,贾平凹的中篇小说中大量地充塞着生动丰富的细节并往往以此来补救情节单纯、单薄、单调的缺陷。

他把此作为自己写小说的一个轻不示人的秘诀。

相对而言,贾平凹不太善于讲完整的故事,而擅长讲笑话和故事片断。

他的很多中篇小说创作之缘起都是首先在生活中听到了其中的某些片断,然后再辅之以奇妙而丰富的想象从而衍生出来的。

《鸡窝洼的人家》的立意及故事框架就是贾平凹在镇安县采访时所遇到的一件真实的生活经历。

《美穴地》的发端也差不多。

按说,原形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

如果说凭着这么一点点道听途说或采访风闻就去写一个中篇恐怕远远不够,它仍需作家调动自己以往的全部生活积累去想象、缀合、生发、创造。

但贾平凹又不愿意,实际上也很难使这样的“片言只语”或生活残片显示得完整无缺,尤其是曲折紧张。

所以,他就把精力放在细节的搜集和构筑上。

我们可以说贾平凹的中篇没有好的情节,但却不能说他的小说没有精彩的细节。

《鸡窝洼的人家》结尾时山山和麦绒的安装电灯以及开始挂面就是一个极为成功而又耐人寻味的细节。

这两个人物一直对商品经济,对新事物抱有抵触的态度,但在铁的事实面前,他们不得不表现出一定的让步和服从。

也许从本心来讲,麦绒很不情愿失败,不肯承认禾禾的成功,也不服气桂兰的好日子,但在客观上,他们却已经有所改变。

这就是生活的威力,这也是细节的魅力。

多么平常而又细小的行为,但却蕴含着多么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啊!《腊月·正月》中耍狮子的社火队先不去韩玄子家热闹而去了王才家,这也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细节。

不是王才有了钱大家去给他捧场,也不是为了故意羞辱韩先生,如果那样的话就有点过于势利,所以这种无意但却有意的行为实际上是出于人们对先行一步的个体户的向往和尊敬。

《黑氏》中写到木犊和来顺的差别时道:一个只知道男女之爱就是隔三岔五地例行一次丈夫的义务;另一个则懂得要获得女人的爱不但要给予其身体的温暖还要疼爱她的心,为她排忧解烦。

小说中这样写:“一个老者问木犊,你怎么不回去和老婆睡觉?”木犊说:“哪里睡不都是一样吗?”;而来顺见了黑氏却嘱咐她在女人来经的日子不要动冷水。

小说最后,黑氏之所以能和来顺私奔显然不是贪恋来顺的钱财,而只是因为来顺把女人没有仅看做雌性动物,而当做了平等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