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特色风俗 —上灯

合集下载

客家特色风俗-上灯

客家特色风俗-上灯

点灯
游灯
灯笼挂好后,由族长点燃灯笼内的蜡烛, 代表着光明和希望。接着会有人负责给每 个灯笼系上红绳,寓意吉祥如意。
点灯结束后,族长会带领族人进行游灯仪 式。族人们手持香火,绕着场地走一圈, 然后将香火插在事先准备好的香炉里。
仪式后活动
聚餐
上灯仪式结束后,族人们 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共 同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
当地经济的发展。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对上灯 习俗进行创新发展,使其更加适应 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国际化传播
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将上灯习俗 推向国际舞台,提高其国际知名度 和影响力。
谢谢观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年轻一代的淡漠
现代科技的普及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年轻一代对传统习俗的兴趣 逐渐减少,对上灯习俗的认知和参与度也相应降低。
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目前对于上灯习俗的保护和传承还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机制,导致这 一传统习俗面临失传的风险。
保护和传承措施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01
将上灯习俗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提高其保护和传承
赏灯
在挂灯期间,族人们可以 自由前来观赏这些美丽的 灯笼,感受浓厚的节日氛 围。
猜灯谜
有些地方在上灯期间还会 举行猜灯谜的活动,增加 节日的趣味性。
03
上灯习俗的意义和影响
家族团结
01
强化家族凝聚力
上灯习俗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凝聚家族力量的重要方式。通过共同参与
上灯活动,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共同维护家族的荣誉和传统。
上灯习俗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激发了客家人的文化创 新活力,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家乡的民俗民风:春节的习俗“上亮”

家乡的民俗民风:春节的习俗“上亮”

家乡的民俗民风:春节的习俗“上亮”我的老家是一座小山城,各家的祖坟都在城后面的山上。

老家一直有一种祭祖的习俗叫上亮,就是在过年时,家家户户在自家的祖坟前,为先人点亮一盏灯。

上亮,一年有两次,除夕和正月十五。

太阳落山、天色渐暗、华灯初上时,后山上,各家各户的祖坟上,便亮起一盏盏红彤彤的灯,漫山遍野,闪闪烁烁。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整个山谷,那随风飘散的缕缕青烟,那迷漫在空气中的硝烟味儿,都是老家人思亲的诗意般的千缕柔肠。

在老家,进入腊月,喜庆忙碌中一眨眼就到了除夕。

丰盛的年夜饭一切准备就绪,不过在这之前,最重要的事就是上山祭祖,给自家的祖坟上亮。

上完亮,除夕的年夜饭才能正式开席。

上亮不知开始于哪朝哪代,只是听爸爸说:很久以前,有个孝子早年落魄,过年时母亲去世,因为没有钱只能草草地葬了,连个牌位都没有。

后来这个孝子当了大官,衣锦还乡,过年回家祭祖,看着茫茫群山,找不到自己母亲的坟墓。

经一道士指点,他把所有的孤魂野坟都给点上灯,对山祭拜,结果别的灯都灭了,只有他母亲坟前的灯亮着。

从此,民间也就流传了过年上亮的习俗。

一个家庭,一个家族,都商定好上亮的时间,有长辈带领,各家派人,带上孩子,各自准备好蜡烛、香火、纸钱、鞭炮、贡品集合在一起,结伴上山。

一路上,长辈们借机历数先人在世时的种种好事、趣闻轶事,告诫后辈们要记住先人的功德。

后辈们对长辈们的教导纷纷点头称是。

一路说着,来到坟前,先清除坟前的杂草,在坟头插上4根竹签,底座放上油灯,用大红纸做成的正方形的罩子,沿着四根竹签套下去,下面密不透风,点亮油灯,寒冷荒凉的坟园,红灯高照,顿时暖意融融。

随后,上亮的人,按长幼大小,肃立墓前,点上三炷香、烧纸钱、作揖、跪拜、磕头,祈求九泉之下的亲人安好,保佑来年全家人平安。

上学的孩子要汇报自己一年的学习,新年的打算。

最后就是放鞭炮,等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逐渐停息,大家才离开墓园,赶回家吃年夜饭。

离开墓园,走在蜿蜒的山路上,夜幕中的山城,早已是万家灯火,灿若星河。

上灯节

上灯节

上灯节上灯节是客家的传统节日。

据《岑溪市志》记载,新生儿如是男孩(添丁),满月后,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十日,要悬灯庆祝(谐音“添灯”),俗谓“上灯”,寓意添丁发财。

在初十日零时,将五彩纸扎的花灯悬于屋厅的栋梁上和社公的灯棚里。

这天亲戚朋友都带礼物来道贺,主家设宴招待,是谓请灯酒。

在岑溪,“上灯”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了。

这种在正月初十同一天内,全市人民基本都到有男孩“上灯”的亲戚朋友家里喝喜酒的风俗在全国绝无仅有。

每当正月初十上灯节来临,岑溪市会出现三大奇观。

第一奇观是街上挂满花灯,任人采购。

一般上灯人家要买回两盏灯,一盏挂在厅堂,一盏挂在家乡村里所属的寺庙。

每盏灯里要包两颗卵石,表示后继有人,可以传宗接代。

第二奇观是全市的大小饭店,全都爆满。

有的在一个月前就订了酒桌,少则十几桌,多则上百桌。

有的酒店摆四轮,上午9点开桌,12点一轮,下午3点又开桌,6点又一轮。

第三奇观是市民都有喜酒喝。

谁都有三姑六婆,七叔八舅,添丁了,上灯了,可喜可贺,封红包,喝喜酒。

城里人到各家饭店,农村人走村串户。

有人说这是全体岑溪人的“饮日”(喝酒日)。

有上灯就有落灯,正月十六为落灯日,在正月初十没有喝上灯酒的亲戚朋友到十六落灯日这天要补喝。

我的老家在岑溪,正月初十这天是我最喜爱的节日——上灯节。

据《岑溪市志》记载,新生儿如果是男孩,满月后,在次年农历正月初十,要悬灯庆祝,俗称“上灯”。

在正月初十零时,将五彩纸扎的花灯悬于屋厅的栋梁上和社公的灯棚里。

这天亲戚朋友都带着礼物来道贺,主家设宴招待,也就是请灯酒。

今年,我亲历了一次上灯节。

农历正月初十零时,随着钟声和爆竹声响起,我和表哥、表弟、小姨拿着花灯和一卷爆竹,出发了。

一路上,我们遇到了好几户人,他们都在欢欢喜喜地提着花灯,前往灯棚。

到了社公的灯棚,发现这里亮堂堂的。

推开门一看,这里早已挂上了几十盏灯,这些灯有的是彩纸做的,像一个绣球;有的是塑料做的,层层叠叠的;有的还会旋转,可漂亮了。

客家人的几个特大节日

客家人的几个特大节日

客家人的几个特大节日元宵节:祠堂上灯、烧火龙客家人过元宵节,早晨耍吃“网板子”。

这是将糯米粉和人适量的水,搓成球状的“圆板”,下锅用开水煮熟,蘸:门精吃的。

讲究的,还要乜上花,卜茸、芝麻、糖等馅料。

客家人用这些传统节口食品,祝福合家团闭,占祥康乐。

夜,城镇街头,一座座灯棚上的彩灯,五彩缤纷。

挂于骑楼下的盏盏花灯,家联户缀,俨然成了“十吼灯街”。

水的蛟龙,牲广场上飞舞翻腾的武舞;迁有软舞、文蛭,既可枉舞台上耍舞,义可在室内,厅堂,乃至墙耍舞,KEMET钽电容它川刚巾带黍,舞得矫柔,舞得潇洒,刖有情趣。

屠令人难忘的,要数#顺埔寨乡等地的“火烧龙”。

火陀川们篾扎架,裱糊:一屡层白纸,龙头高昂,烈日如铃,口肯宝珠,龙身遍体彩绘鳞甲,全长十几米,龙身四周捆扎五颜色的鞭炮、烟花,蜓显得五彩斑斓。

每逢大年,埔寨乡五个村子各卅条火龙,火龙出门,要在鞭炮、锣鼓声中,由儿十位手擎熊熊火炬和长串鞭炮的小伙了,从各白的祠堂请出火花,走右还簇拥着鲤鱼灯、鳌鱼灯——它们也身捆鞭炮、烟花。

耍舞火屁之前,主持人先在广场上鸣放鞭炮,发出引尤出海的信号.于是,一队举着红黑双色水棍的壮汉跑场内。

他们边跑边耍舞木棍,清理出让火龙起舞的宽阔场地。

这时火龙登场。

耍龙者皆赤膊袒胸,贴片钽电容身穿短裤,分别手持龙头、龙身的把竿。

他们紧随龙珠而舞,忽儿向上猛跃似飞腾人云,忽儿向下俯冲如破浪潜海,时而醐腾,时而扑闪,时而旋绕,极为壮观。

火龙舞至高潮,主持人人场,先点燃鳌鱼灯、鲤鱼灯上的烟花,再点燃藏于拉嘴的焰火,霎时龙嘴火焰四射,并引燃搁扎十龙身的鞭炮,于是,从龙头到龙尾.皆火光四射,鞭炮连声,硝烟弥漫。

这时,广场四周烟花架的各种焰火,也点燃起来。

一串串五彩缤纷的烟花,或似“五谷十登”,或像“天女散花”,还有能发卅阵阵鸟呜声的百鸟柳风。

一这时,露臂的舞龙者,乍然不顾焰火的烧灼和鞭炮的崩炸,举着雎熊燃烧的火龙,下翻飞,左右腾闪,川观众艟,出蛀为晾心动魄的-一特弃家人认为,舞尼秤倘被焰火、鞭炮烧起泡、疤痕,不但是勇敢的印汜,也预玳首今午将火占人利。

潮汕“上灯节”和“出花园”

潮汕“上灯节”和“出花园”

潮汕“上灯节”和“出花园”上灯节:又名“添丁节”“上丁节”“吃上丁/灯”等,严格来讲不是一个节日,只是一种习俗,一般在正月十三进行,但是整个流程会更早发生,不是每个人都过,而是生了男丁的那一家过。

整个流程包括:祠堂上灯、礼分诸亲、请客吃上丁三步。

祠堂上灯:潮汕话“灯”“丁”同音,每家生了男丁都要在祠堂上点一盏灯笼(女生在传统里,是算将来婆家的人丁,所以传统婚俗中会在结婚时录入对方的族籍,具体区域还有分别,比如我们村,女孩上本家族谱不上灯,有的地方则女孩是不上本家族谱的),一般会伴有简单的祭祀,上面写着孩子的名字。

礼分诸亲:主要是会制作一些象征性的、可存放的食品,按照亲疏远近、社交关系以及自身经济实力,分发给亲友,以示同乐。

东西一般都需要自己制作,我们村是炒花生(带壳炒,也可以说是闷,很费体力的一种方法,是混在沙子里在大锅上炒),寓意就是添丁多子。

隔壁村则是发“丁糖”,就是一种糯米爆米后用砂糖凝固成菱形,又硬又甜,还有米香,牙口不好很容易崩牙(别问我为什么这么说!)。

还有分面的。

有的地方则不讲究,尤其是自己制作这一条,现在越来越不讲究了,分什么的都有,有一个村,据说发方便面发了十几年了。

分发的一般由近及远,经济不好的家庭,可以只分给最亲近的亲属就好,阔绰的家庭,全村分发甚至跨村分发,比如女方是外村的,直接两个村子一起发都行,全看你自己的经济实力。

接受分发的人,需要回礼,是直接回“钱礼”,不整花里胡哨的。

数额有规定,不是你阔绰就能回多,这样是被人记恨的!早年是一毛两毛,后来整体经济好了,就是一块两块,有一个发展过程。

一般按照盘子给,即发一盘给一块钱(一般来讲,是低于分发物品的实际价值的)。

所以每年正月初七、八开始,我们那家家户户都会兑换一些零钱,用来回礼(经济条件好了以后,每年收的花生经常吃大半年吃不完)。

请客吃上丁:其实和很多地方吃席的习俗很像,一般就是动土、婚丧,都有吃席的流程。

我们这是添丁了要请客吃席。

上灯元宵落灯面的意思

上灯元宵落灯面的意思

上灯元宵落灯面的意思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浪漫气息的一个节日,也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传统意义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总是会放上一盏盏或是一串串的彩灯,可是为什么会有上灯和落灯的说法呢?在这篇文章中,将为大家介绍上灯和落灯的含义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

一、上灯上灯,即是在元宵节前夕将彩灯装上灯架,安放在道路两旁或广场上,供大家赏观。

这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可以追溯到汉朝,那时人们会用五彩缤纷的纸笼制成各种动物的形状,然后挂在门前或是院子里,以求安居顺遂、吉祥如意。

到了今天,上灯的活动已经成为了中国元宵节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是民众庆祝节日、祈福祈愿的方式之一。

上灯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美丽。

它们可以是彩灯、油灯、蜡烛、烟火等等,而它们的造型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人物故事等等。

在节日来临的时候,城市的街道和巷子、广场和公园都会被装扮得五彩缤纷,除了醒目的灯饰,还有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

比如美食节、花灯展览、舞龙、舞狮等等,营造出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二、落灯落灯,是元宵晚上将彩灯送至河流、湖泊或是海洋中放下去,象征着人们将一年来的不顺心都扔到水里,希望新的一年里一切都会顺遂。

这种习俗很早就流传于中国,据记载,早在唐代,就有杨贵妃和李太后在元宵节放下灯笼的记录。

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的乐观和祈祷,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智慧。

落灯的实践过程也非常有趣。

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会将各种各样的彩灯安装在一个小小的竹筏上,然后许愿,最后将它们扔到河流、湖泊或是海洋中,放任它们随着水流漂荡。

这一独特而神秘的仪式,给人们留下了美好而清新的记忆,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憧憬。

三、文化背景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庆祝活动需要从其文化背景中进行阐述。

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人们结合古老的习俗,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点起灯笼,唱歌跳舞以庆祝这个节日。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展开全文诞生礼仪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

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

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

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

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

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

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

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

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客家妇女生小孩前家里都会准备生鸡,一般一百多只,等妇女生完小孩后,杀鸡跟酒一起煮,叫做在“鸡炒酒”,酒是自家酿的糯米酒。

有句话叫做”吃了鸡炒酒,一月就能下田“,说明其对产后恢复很有帮助。

寿诞礼仪做生日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

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

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

客家上灯后接定注意事项

客家上灯后接定注意事项

客家上灯后接定注意事项客家上灯是客家人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方才进行的一种新年祭祀活动。

上灯的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同时也是表示对新年的祈福和吉祥的期望。

在进行客家上灯的时候,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注意,以确保安全和顺利完成这一祭祀活动。

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场地。

客家上灯通常在户外进行,因此应选择一个宽敞、开阔、且没有障碍物的地方。

同时要注意防火安全,远离易燃物和人群密集的地方,以防发生火灾或人员被踩踏的意外事故。

其次,要准备好上灯的材料和工具。

上灯最主要的材料是灯笼和灯架,可以选择传统的红色灯笼,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其他颜色和造型。

此外,还需要准备鞭炮、香烛、食品和饮品等用品。

在挂灯笼时,要确保灯笼的灯线牢固可靠,以防止灯笼掉落或线缆解开造成伤害。

第三,要注意上灯的时间。

客家上灯的时间通常是在正月十六或正月十七晚上进行。

在这个时间段,根据不同的地区和风俗习惯,有时会有烟花爆竹放放和舞狮表演等活动。

因此,在选择上灯的时间时要考虑周围环境的安全因素,并与当地政府和社区咨询,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四,要注意上灯的顺序和方式。

客家上灯通常是由家族长者、宗族长等重要人物率领进行,他们会首先上灯,然后其他家庭成员和参与者依次上灯。

在上灯的时候,要注意顺序和礼仪,保持秩序和守规矩。

可以跟随长辈的指引和示范,不要轻易触摸灯笼或燃放鞭炮,以免发生意外。

最后,要注意灯笼和鞭炮的使用安全。

在燃放鞭炮时,要远离易燃物和人群,并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在使用灯笼时,要确保灯笼悬挂在安全的高度,以防止火灾或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

同时要注意不要将灯笼挂在电线、树木等高压线附近,以免引发触电等危险。

总之,客家上灯是一项传统的祭祀活动,参与者在进行时必须要注意安全和秩序。

选择合适的场地,准备充足的材料和工具,确保时间和顺序的有序进行,并要注意灯笼和鞭炮的使用安全。

通过遵守这些注意事项,可以让客家上灯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上灯元宵落灯面的意思

上灯元宵落灯面的意思

上灯元宵落灯面的意思介绍灯笼是中国古代以来的传统文化象征,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庆祝活动,人们在这一天会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

上灯元宵落灯面是一种久远的传统活动,其意义深远。

本文将深入探讨上灯元宵落灯面的意思,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一、上灯的意义1. 传承历史上灯是指将灯笼挂在屋檐或户外等地方,点亮灯笼,使其亮堂起来,营造出节日的氛围。

上灯活动始于古代,其意义是为了纪念古代的草木灵神,同时也是一种对灵界神明的献祭。

上灯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是对传统的崇敬与赞美。

2. 增添喜庆气氛上灯元宵落灯面是元宵节庆祝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点亮灯笼,可以增添喜庆的气氛。

灯笼被各色各样的图案装饰,如圆形、方形、动物、花卉等,给人以美的享受,使整个节日更加热烈和温馨。

二、元宵落灯面的意义1. 显示社会和谐元宵落灯面源于古代民间趣味活动,是人们在元宵节夜晚用花瓣、食物或其他材料制作灯笼,将其从高处抛下落地的有趣实践。

元宵落灯面的举办可以使人们更加团结一致,共同参与其中。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展示个人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加强了社会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以及人与人的友谊。

2. 祈求吉祥幸福元宵落灯面不仅仅是一项庆祝活动,也是一种祈求吉祥和幸福的仪式。

人们相信,通过将灯笼从高处放下,可以驱散病疫、厄运和霉运,带来好运与兴旺。

在传统文化中,元宵落灯面被视为是对一年的美好愿景和希望的表达。

三、上灯元宵落灯面的现代意义1. 传承文化遗产上灯元宵落灯面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活动,在现代仍然保持着活力和魅力。

这种活动通过世代相传,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艺术成就。

各地还会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上灯元宵落灯面比赛,以此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

2. 促进旅游业发展上灯元宵落灯面活动不仅是一种庆祝元宵节的活动,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每年元宵节期间,许多中国城市都会举办大型的灯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独特的年俗——岑溪“上灯节”

独特的年俗——岑溪“上灯节”

独特的年俗——岑溪“上灯节”●韦静广西岑溪人的正月初十,是从一盏花灯开始的。

每一年的这一天,当地庙宇香火不断,社根(社庙)、宗祠“大红灯笼高高挂”,鞭炮齐鸣、鼓乐喧天,整个岑溪城乡都笼罩在一派喜庆热闹的欢乐气氛中。

这一天,是岑溪一年一度最为盛大隆重的“上灯节”,当地人对它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元宵节。

“上灯”这一风俗始于汉朝,曾在两广地区非常流行。

如今在广西,仅容县、岑溪、富川、桂平等地延续了这种风俗,以岑溪最为盛行、气氛最浓。

据《岑溪县志》记载,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即生了男孩)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正月初韦静/摄582019.1、2(总第225、226期)十前出生但未满月的男孩,要到下一年的正月初十才挂灯,叫“上老灯”)。

粤语中“上”是“挂起”之意,“灯”通“丁”,故生男孩亦称为添丁,谐音“添灯”,俗谓“上灯”。

也有一说,“灯”又称“状元灯”,旧时科举考试,只有男儿才可以考取功名、中状元,而女子只能深待闺中,因此只有男孩才能挂“状元灯”。

“上灯”仪式分3个步骤。

首先是“上灯”——将近正月初十日零时,“灯头阿爸”(男孩父亲)就要从自己的家门开始放鞭炮,一直放到本村社根,祭拜之后将准备好的花灯盏悬于灯棚。

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花灯上男丁的名字写到族谱中。

“上灯”这天,“灯头”要先拜列祖列宗,接着拜长辈,长辈则给“利是”表示祝愿,“灯头”家设宴招待,是谓“请灯酒”。

上了灯,接下来的几天就要“暖灯”了,从正月十一到十五,“灯头阿爸”早晚都必须到社根上香、添油,一则保证花灯日夜不熄,二则以表添丁祝酒、香火不断之意。

最后是“摧灯棚”,又称“落灯”。

到了正月十六日,“灯头阿爸”杀鸡敬奉祖宗和社公之后把花灯盏取下,挂回本宗族的祠堂或自家厅堂里,寓意父母已将祈愿告知天神,希望天神保佑自己的小孩健康成长。

每逢“上灯节”,岑溪就会出现四大“奇观”:奇观一,街上挂满花灯任人采购,代写灯联的生意也非常红火。

赏兴宁上灯习俗——以兴宁叶南镇罗氏家族上灯仪式为例

赏兴宁上灯习俗——以兴宁叶南镇罗氏家族上灯仪式为例

该地 完整的 “ 灯 ”仪式由迎灯 、 上 上 灯 、 迎 祖 像 、送 灯 等 四道 程 序 组 成 ,
为 了 避 讳 , 客 家 人 叉 将 “ 灯 ” 称 为 上 “ 灯 ” 。 “ 灯 ” 的 日期 最 早 为正 月 升 升
其 中迎 灯是 在年初 十之前 完成的 。迎灯
初 九 ,最迟 为正 月十 九,一般为正 月十 二 、十 三 、十 四这 几天 。 “ 升灯 ”意 为 庆祝某 家及其 家族增 添 了新丁 、延续 了
例 如 花 灯 的 大 小 尺 寸 是 有 严格 规 定
的 ,大 号 花 灯 的 长 宽分 别 为 12 米 、 .8
11 米 ,中号花灯 为 1O 米 、 10 米 , .8 . 8 .8 小 号 花灯 为09 米 、09 米 ,所 取 数值 . 8 . 8
I 一
尾 数均为吉 祥数字 “ ”。而选 取花灯 八 的 大/ l 根据 新丁 的数量 以及 老祖屋厅 Jl 'J ,  ̄ 堂的 大小而定 。新丁 数量 多 ,厅 堂空 间
有 其 与众 不 同 的地 方 :

年春 节 期 间 ,凡 本 姓 本 族 有 “ 丁 ” 添
( 即生 有男孩 ) ,必须在 祖祠上厅挂 者
上 一盏新灯笼 ( 谐 “ 丁 ” )。 “ 新 上
灯 ” ,因 客 家 方 言 “ ”音 同 “ ” , 上 丧
是 “ 上灯 ”的程序 更为繁 复。
● 古 韵 遗 风

Ca sc rtg ls i ia e He
赏兴 宁上灯 习俗
—— ●
以兴宁叶南镇 罗 氏家族上灯仪 式为例
这一 天是2 1 年的正 月十二 ,兴 宁 0 2 叶南 镇 石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村 的 罗 氏村 落 里 人 头 攒 动 ,锣鼓 喧天 ,炮 竹 声声 ,一 年一度 的 上灯 仪式就要开 始了。从2 1 年正 月十 0 1

武平“上灯”习俗

武平“上灯”习俗

武平“上灯”习俗
上灯,是极具客家特色的一种风俗。

武平武西南片区的下坝、中赤一带每到元宵期间,都要举行“上灯”活动。

“灯”通“丁”,旧时把生男孩称为添丁,谐音“添灯”,如今,生男生女都一样,凡是有新生儿的都称“添灯”。

凡是哪家上年添了丁的,都要在祠堂里吊一盏大花灯。

上灯活动隆重而热闹。

主要有“接灯”、“上灯”、“闹灯”(也叫“暖灯”)等仪式。

上灯一般在正月十五,要上灯的人家事先都准备好一个精美的花灯。

到上灯那天,先在祠堂里摆上糖果糕饼、香纸烛宝、三牲等祭品,进行拜祭后,由
族长叔带领请来
的鼓乐队、船灯
队,敲锣打鼓到
“添丁”人家迎
接花灯,所经人
家都要燃放鞭炮
迎接,“添丁”
者则边放鞭炮边
用杉树尾挑着精
美的花灯加入迎
接花灯的队伍,
同时还要在船灯上挂红包,场面非常热闹。

花灯接到宗祠门口,“添丁”者将花灯递交给族长叔(同时递上红包一个),由族长叔接进宗祠,按一定次序挂在宗祠的横梁上。

挂上花灯后,添丁者参拜列祖列宗,由族长叔主持向祖宗和族人们宣读新丁名单,接着由本宗德高望重的前辈讲话,表示祝愿。

上灯完,燃放鞭炮以示“闹灯”,一串串鞭炮或围放在宗祠坪内,或缭绕在宗祠围墙上,或边燃放边抛向坪中,顿时,花炮轰鸣,香烟腾腾,宗祠里里外外,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渲染出一派客家节日喜庆气氛。

“闹灯”间隙,观看船灯等文艺表演,表演结束后,喜家还要摆酒席,邀请乡亲们来喝“添丁”酒,有些地方喝完“添丁”酒,还要继续燃放鞭炮“闹灯”,为保佑子孙平安吉祥。

客家添丁上灯祝福语

客家添丁上灯祝福语

客家添丁上灯祝福语客家人的传统节日“上灯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也是客家人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笼、放烟花、燃放孔明灯,庆祝这个美好的时刻。

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也会互相祝福,送上美好的祝福语,表达对彼此的关怀和祝福。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客家添丁上灯祝福语,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浓浓的客家情。

1. 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事业顺利,万事如意,生活美满,健康快乐!2. 愿你的生活像那灯笼一样,明亮灿烂,愿你的心情像那烟花一样,喜庆幸福!3. 客家添丁上灯,愿你的人生也能如灯笼一般,明亮照耀,前程似锦!4.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愿你的家庭团圆幸福,事业蒸蒸日上,心情愉快,万事如意!5. 愿你的生活像那孔明灯一样,飞向幸福,飞向成功,飞向美好的未来!6. 祝福你,愿你的家庭温馨幸福,事业辉煌,健康快乐,心想事成!7. 在这灿烂的节日里,愿你的生活也能像那灯笼一样,明亮温暖,幸福美满!8. 愿你的人生如同那烟花一般绚丽多彩,如同那孔明灯一般飞向美好的未来!9. 客家添丁上灯,愿你的生活也能如灯笼一般,明亮温暖,幸福美满!10. 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事业成功,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11. 愿你的生活像那烟花一样,绚丽多彩,像那孔明灯一样,飞向幸福美好的未来!12. 祝福你,愿你的生活如同那灯笼一般,明亮温暖,幸福美满,前程似锦!客家添丁上灯,祝福语如同温馨的灯光,照亮人们的心灵,传递着美好的祝福。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用这些祝福语,祝福自己和身边的人,让幸福与快乐如同灯光一样,照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心情愉快,充满美好的期待。

愿客家添丁上灯的祝福语,带给大家幸福和快乐,让我们共同度过这个美好的节日,迎接美好的未来!。

广西岑溪市上灯节

广西岑溪市上灯节

广西岑溪市上灯节篇一:家乡风俗家乡风俗——岑溪上灯节岑溪市座落在广西东南部,东邻广东罗定市,南靠广东信宜市,西连玉林市,北接梧州市。

位于湾区经济圈与大西南的结合部,既是连接华南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经济辐射的重要腹地,又是大西南资源型经济与沿海外向型经济的连接点,是广西名副其实的东大门。

而唇色岑溪市又因凝灰岩质地优良,是全国最大的花岗岩生产基地,被誉为“花岗岩之都”。

说起岑溪的家乡礼俗,我想上所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得说我们岑溪市的上能灯节,虽说在其他地方也有过上灯节这一习俗的,但能像我们新宁搞得这么隆重的,在全国来讲全市还是绝无仅有的。

所谓上灯节,就是在每年的每月农历正月初十的时候,有新生男孩的中产阶级都要大摆宴席,请各位亲朋好友喝酒庆祝。

新生男孩从出生到农历正月初十当天须达到平均年龄满月的年龄(也有一说法是须满七天),才能上灯,否则推迟到下才一年,则称之为上晚灯或上老灯。

上灯节一共持续七天,从正月初十凌晨零点开始上灯,到正月十六下灯(当地人称“落灯”)。

据《岑溪市志》记载,新生儿如是男孩,满月后,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十日,要悬灯庆祝,俗谓“上灯”。

在初十日零时,将五彩纸扎花灯悬于屋厅的栋梁上和社公的灯棚里。

这天亲戚朋友都带第一天礼物来道贺,主家设宴招待,是谓请灯酒。

历史传承上灯节这一习俗在岑溪是历史悠久,就连家里面的老人也不都知道上灯节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岑溪兴旺起来了,他们只小时候知道从小家乡就有这种祖先崇拜,而且至少也也已延续了几百年几百年了。

至于上才灯节的起始时间,现在也已无从考证了。

据老人们回忆说,在以前还没有花灯的时候,上灯阿库县的灯是香油灯,即用一个小碟子,在里面放上一条灯芯和花生油,点燃的时候时会发出清香阵阵清香,因此称之为香油灯。

每盏灯里要包两颗卵石,表示这家有了佃农,增添了香火,后继有人,可以传宗接代了。

按照规定,在上灯节期间,所点盐巴的香油灯是不能熄灭的,如熄灭则说那是不好的预兆,会有意外事件在那个家庭发生,因此上灯的家庭定时给香油灯添油,以防止它熄灭。

河源苏家围客家村

河源苏家围客家村

河源苏家围客家村各位朋友,欢迎大家到河源旅游。

河源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我们今天参观的苏家围就是客家人聚居的村庄。

Ladies & Gentlemen, welcome to Heyuan. It is a district where the Hakka people live in compact communities. The Sujiawei Village we are going to visit today is also a village inhabited by Hakka people.客家是对中国南方部分人群的称谓,他们是从北方迁至南方定居的汉人。

南宋末年(13世纪末),黄河流域部分汉人因避战乱大举南迁至现在的广东、江西、福建一带。

经过800多年的繁衍变迁,这部分汉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方言,并自称为客家人:大概是取“客居他乡之人”的意思,以别于当地的原居民。

Hakka is an appellation for a special group of the Han nationality people in South China. In the late 13th century during China’s southern Song Dynasty, a large number of the Han people living in the Huanghe River valley fled their homes to escape the war. They trekked a long way and finally settled down in the present-day Guangdong, Jiangxi and Fujian provinces. After undergoing vicissitudes and propagation over the past 800 years, these new settlers in the South have gradually evolved their unique customs and dialect. They call themselves Hakka, meaning “people living as guests in a strange land”, so as to differentiate themselves from the native inhabitants.苏家围是苏东坡后裔的聚居地,位于东源县义合镇苏围村,东江和久社河呈三角形交汇于苏围南面,营造了苏围宁静、优雅的意境。

兴宁的上灯

兴宁的上灯

兴宁的上灯兴宁的上灯,与别处的闹元宵是不同的。

虽然兴宁的上灯也是围绕花灯进行的,但是兴宁的上灯不是那种小儿科的猜灯谜活动,兴宁的上灯是一处非常独特的传统风俗,在祖堂正中挂上一个有特别寓意的大花灯,并伴以一连串隆重的庆祝活动,新年伊始,祈求新的一年财丁兴旺,生计红火。

上灯是兴宁一年里最热闹的节日,从每年的正月初八起,在这之后的十天时间里,整个兴宁都是喜气洋洋,火树银花不夜天。

白天满村锣鼓,咚青、咚青、咚咚青,夜晚灯火通明,红灯闪烁,一片祥和,华灯初上,各处的焰火便开始争妍斗艳,鞭炮声也是通宵达旦,响彻云霄。

在兴宁,不论你走到哪里,到处都可遇到接花灯和挂花灯的热闹场景。

上灯是兴宁一个独具特色的盛大节日,也是勤劳智慧的兴人创造的一方灿烂文化。

每年春节刚过,大地犹寒,节后冷清,唯独兴宁这地方是块热土,过年的热情不减,不但不减,而且急速上升,一片热闹准备着上灯。

在兴宁“上灯”,或叫赏灯,这是很有讲究的,半点不敢马虎,节日里,兴宁地方的各个姓氏,都要在自己宗族祖堂内的正上方,郑重其事的挂上一个特制的竹骨纸糊的大花灯。

这灯与男丁的丁谐音,灯上绘有各种吉祥的图案,所以兴宁的上灯既是吉庆的象征,又是子嗣的象征,寓意前程光明,子孙满堂。

富贵子嗣,这些愿望当然是好的,正所谓唐尧三祝,祝多寿多福多男子,千百年来,有了这些愿望,人类才得以代代繁衍。

我本是地道的兴宁人,少年出门在外,路上每遇老乡,问者,答者,招呼语多为上灯一事,“你上灯回去吗”、“你上灯有没有回去”。

可见上灯的观念打小就印入了每一个兴宁人的骨髓。

小时候在家,我最喜欢的节日也是上灯,在我的记忆里,那些大的意义,我们小孩子是不管的,小时候,我们小孩子只管跟着大人去热闹,和别的小孩一起在人群里欢天喜地的窜来窜去,哪里好玩往哪里钻,如赶庙会,当然少不了要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现自己的调皮捣蛋,狮子突然变成了六条腿,在围观群众的哈哈笑声中,舞狮子的人就会把钻进狮子里的小孩一脚踢出去,童年过节的趣事还在记忆中。

龙门永汉镇“上灯”文化节浅谈

龙门永汉镇“上灯”文化节浅谈

扎灯 的细节颇有 技术含量 ,如开篾 ,一 定要开到两毫米 厚 ,减一 分易折 ,多一分易崩 ;裱糊花灯 周身
会 自我推介 的重要领 域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 风俗,构建和谐社会提供 了平 台。
客家 文化博 大精深 ,其 中, “ 上灯 ”文化是 客家 民俗之一 ,它 以 “ 添丁 ”为中心 ,以 “ 灯 ”的形式而 展开 的祭 祖 、慰 祖 活动 。上 灯活 动十 分隆重 ,春 节期 间 ,凡在 上年添 丁 的人 家都 要在祠 堂里 吊一盏 大花 灯 ,而 且要举行 “ 上灯 ”、 “ 暖灯 ”等仪式 。其 间户主抱 着去年 出生的男婴先 向列祖 列宗参拜 ,接 着参拜 长辈 ,长 辈给 “ 利 是 ”表 示祝 愿 ,完 毕后全族 人开怀大饮 。吃过灯酒 ,男婴就算 正式 加入宗族行列 ,将名
福 ,家里添 了男丁 ,过年 时就要点花灯 为孩子祈福 ,希望家族 百子千孙 ,人丁兴 旺 。 “ 添灯 ”也就演变 为
浓郁 的传统 习俗 了。如今 ,随着城市化进 程 的加快 ,很多地 方点花灯 的习俗逐渐 淡化 了,而 四面环 山中间 盆地 的永汉 镇将这 一民俗 完好地保 留了下来 。
龙 门县永 汉镇当地 的风俗 ,一般是 当年 生 了男孩 的人家才到祠 堂挂花灯 。本地灯或客 家灯一般挂在 祠
堂里 ,伯 公灯就 由村 民随意 挂在 村子里 的伯 公庙 或村 子里 的大榕 树下 。 因为只有 生 了男孩 的人 家才 能挂
灯 ,有些 暂时没有 男孩 或想生 男孩 的人家 ,就想 方设法 去 “ 偷灯 ”。挂放在祠 堂里 的花灯 不敢 “ 偷 ” ,就
先 、请舞狮 队助威助阵 ,悬挂花灯祈福 。

1 1 3 —
( 二 )官 田村 王屋古建筑文祜 王公祠 ,是第 三批省级 古村落 ,四进 四合 院式 布局 ,堂正 中挂一块木 匾 “ 世 德堂 ”。祠堂 旁有文 笔塔 ,上刻 “ 钟奇毓 秀 ”、 “ 经纬 乾坤 ” 。官 田村2 0 l 3 年添 了8 个 男丁 ,上午 十 点,8户人家抱着 男宝宝 ,背着 祭祀 的礼 品 ,有鸡 以及 一些 吉祥 造型 的油 煎食 品。上灯 的 队伍一 路要在 各 个不 同的地方致 礼。首先他们 祭祀 的地方 便是文笔塔 ,文笔塔供 奉 的是土 地神 、文武 帝和文 曲星 。除 了土 地 神 、文武帝 和文 曲星 ,还有 观音 娘娘和 列祖 列宗 以及 古 院落 里 的功名 石碑 。每 到一处 ,必 点灯 芯 、腊 烛 、烧纸 、鸣炮 ,全套程序下来得 四五个小 时。

客家添丁习俗作文

客家添丁习俗作文

客家添丁习俗作文点花灯,打鞭炮,送祝福在广东惠州市这个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一项特别的传统客家习俗“上灯”仪式已传承千年。

2月11日,记者走进惠州市博罗县公庄镇的乡村,见证了这项一脉相承、别具乡情韵味的客家习俗。

在惠州的客家地区,每到春节期间,农村里都要举行“上灯”仪式,凡是哪家上年添丁的,都要在祠堂里吊一盏大花灯,其间户主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列祖列宗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是”表示祝愿,完毕后全族人开怀大饮。

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宗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

公庄镇松园围村委书记李洁雄介绍,“上灯”是村里历来就有的传统习俗,有添丁发财、敬奉祖宗的寓意,在客家话里,“丁”与“灯”谐音,即把生男孩称为“添丁”,谐音“添灯”。

每年正月十二是松园围村男丁“上灯”的日子,凡是村里有新添男丁的家里,就会在这一天举行“上灯”。

李洁雄说,不仅是去年新添的男丁可以在这一天“上灯”,过去因为在外打工或别的原因没有举行该仪式的男丁,也可以在这一天“上灯”。

当天,松园围村28岁的李光轩就在家里举行了“上灯”仪式。

据他的奶奶何爱珍介绍,过去全家由于都在外打工,以致孙子出生至今一直没有“上灯”,今年回到家乡,家里便为他举行了“上灯”仪式。

记者随后来到该镇鹿岗岭村李氏宗祠,看到了村民正在为5个月大的男婴李俊诺“上灯”。

男婴的父亲李金胜抱着他将自制的底下吊着蒜、姜、柏树叶的花灯点亮挂在祠堂祖宗牌位上方,并烧香祭拜。

李金胜说,希望通过“上灯”仪式,寄托对孩子快高长大的祝愿。

在一片鞭炮声中,醒狮队也来到现场助兴,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随后,村民在祠堂门前摆上酒席,共进晚餐,以示庆贺。

记者在走访中还了解到,虽然“上灯”是专为男孩举行的庆贺灯会,但现在,客家传统思想在这方面已发生较大的改变,不管生男生女,大多数族人都会愿意为其庆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 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 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 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仪式 的,叫“升老丁”。 “上灯”必须在本族老屋祖公厅举行。老屋, 又称祖祠,是上灯活动的场所。“上灯”时要办 “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 “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最后才“敬祖 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屋 全村庆贺”之气氛。
2. 战火、自然灾害,使客家全族人团结在 一起,共同抵抗自然灾害与战争。客居他乡, 更需要宗族团结,战胜新环境下遇到的新的困 境。 3.客家文化中具有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 土意识,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 的对原有文化和对祖先的眷恋。
4. 客家人性格善良、纯朴,老实、敦厚。 客家祖先教育后代要念祖恩,不忘祖宗,爱国 爱乡;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 亲族,敬祖先。
发展演变
从时间和灯的制作含义上分析,“上灯”可能是元 宵节的派生物。其时间已无法考究,几百年来,每个地 区宗族的客家上灯也有了区别。 上文介绍的兴宁上灯是较繁荣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在河源地区连平县忠信镇,吊灯仪式一般有“放灯 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6道程序,其间还有 客家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吊一盏 花灯就是一次盛会”。

广西柳江县进德镇基隆村(刘姓)客家人,上灯时 间为正月十三日。 柳江上灯视频:
/programs/view/6TAPdcJAuGg?tpa=dW5pb25faWQ9MTAzMDkzXzE wMDAwMl8wMV8wMQ
这一天,本村刘姓人从各地赶回宗祠,举办“上 灯仪式”——各户备好熟鸡、猪肉、水果、糍粑等祭祖, 焚香燃纸。族人基本到齐后,由狮队引领,先给祠堂外 不远的社王挂上社王灯。在此期间,还有祭拜、焚香和 鸣炮等事宜。之后,族人再回祠堂,放下上一年所挂的 旧灯,挂上新灯。
在客家传统宗族社会,普遍盛行着多子多福的观 念,男子多劳动力就多,“有丁就有财”,男丁众多宗 族就繁荣兴旺。上灯之后,新丁的名字被记载入谱,正 式成为宗族的一部分,从此有了社会的地位与名份。但 有资格上灯的只是宗族中的新添男丁,女婴是被排除在 外的,而且在上灯活动的主要程序中,广大客家妇女均 被排除在外。
——客家特色风俗
简介
客家作为汉民族中的一个支系,其民俗文化具 有一定独特性,“上灯”习俗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民 俗中的一种。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 者,必须在祖祠上厅、祖宗灵位牌前方挂上一盏新 灯笼(谐“新丁”)。以此向祖宗传达添新丁之喜 讯,又称“挂灯”、“吊灯”。上灯的日期最早为 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 一两天。

客家上花灯已经申请非遗成功,进行花灯的改良创新, 政府的大力倡导有利于上灯节的繁荣。

梅州的一些客家地区,女孩也一样是上灯的主角,这 是一个非常值得赞扬和学习的现象,既保留了上灯习俗, 又打破了重男轻女的陋习,有些支系会到梅州宗庙归族 谱,可以借此发展传播。

推行宣传男女平等思想,媒体报道些客家女孩上灯的 例子,有了先例,就会有效仿。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乡民思想的开化, 一些文化比较发达的宗族也让新生女婴在祠堂上灯,将 女婴的名字记入族谱。在一些乡村,当代的上灯习俗增 添了与过去“上灯”完全不同的内涵,体现了社会的进 步和文明的发展。这在封建社会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我的家乡女孩儿就是可以上灯的,不过没记 入族谱。龙文李氏每年都在正月初十吊灯,祭拜祖祠, 在家里的厅堂上挂点新灯,宴请亲朋好友族里人。到正 月十六还要“消灯”才算结束。灯可以一直挂在家里越 久越好。 附近罗氏宗族,吊“媳妇灯”。在娶新娘是时候也 会在祖屋或厅堂吊上一盏灯,寓意家里添了新人,和家 里尽快添丁的美好期望。

定制“灯”是上灯的重要步骤。客家各个地方所制灯 的材料大体相同,一般由竹篾制成中空的框架,由彩纸糊 成,都能挂起来。另外,灯外糊都有福、禄、寿一类的吉 祥图案的彩带。灯中安有固定的油碟,可加油点亮照明。 但是它们的形状又有所不同,有举式的,也有扛式的。如 河源龙川县的灯都用举式的,而东源县及兴宁市的灯多数 用扛式的。 因为上灯这种习俗注重的是“丁”,而不是“灯”, 所以对灯的制作不讲究一律相同、不可更改。不仅每个地 方灯的制作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的灯的制作 也可以不同。只要美观,耐用(要挂到端午节),能体现 上灯“添丁”这种活动的意蕴就是可以的。

客家上灯习俗原由
特定的社会通过自己的文化生产出特定的需要, 并且同时设计满足需要的常规途径。“上灯”是为 了满足 旅居他乡的汉民族中一个地缘性移民群体客 家族团的特定需要产生的。
1.客家人在战乱时期六次南迁, 战火、自然灾 害甚至会使整个族群灭绝。客居他乡的客家人最担 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宗族灭亡。
上灯流程
上灯这天的早上,在老屋的上堂,已经供奉上了 “三牲”,各添丁家庭送来的酒及糖果。在摆放祖宗牌 位的壁橱两旁以及下面的土地神位两旁已贴上了对联。 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村里的老人会带领“灯子” 及刚出生的小男孩来到祖屋行跪拜礼,向祖宗汇报祖里 添丁的情况。 上午的活动主要是祭祖,下午才是真正的、最重 要的上灯活动。族人吃过午饭后都会聚集到老屋来看热 闹,也可以到祖宗牌位前烧香,行跪百礼,希望祖宗保 佑,自家也能早点添丁。 到了下午三、四点就是接灯的时刻了。接灯的时 间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取决当天的天气。 这时,以舞狮和锣鼓在前面引路,村中一老人提着祖宗 牌位前供奉着的小盘 “三牲”,率领“灯子”及小男孩 向不远处的“灯”进发,道路的两旁早已摆满了鞭炮。
到灯前,老人把供品奉上,准备跪拜物完毕,老人 一声令下,接灯开始,鸣炮、古乐、舞狮,所有“灯子” 向灯行跪拜礼。礼毕,“头灯”取灯迎回。这时,其余 “灯子”跟随“头灯”走最前头。到了祖祠大门前,舞 狮先上前拜三拜,灯这才迎进门。进入了祖祠上堂,这 时还要在灯最上层的圆柱的底面边框上,贴上几幅祝福 字,接着点着油灯(或电灯泡)。然后,把早已挂在房 梁上的绳子与灯顶端绑好。行跪拜礼,鸣炮,舞狮。 需特别注意的是,在灯进入祖祠时,女人决不能比 灯或比男人先到上堂,否则将惹来不好的兆头,惧怕明 年生女多。 灯挂上,上灯活动就进入尾声了。族里每家派一个 代表,就在老屋聚餐了。晚餐结束,上灯活动进入最后 阶段。请来的礼炮、乐队将在此作最后的精彩表演;买 来的鞭炮将在此阶段全部放完„„至此,上灯活动就算 圆满结束了。
客家上灯习俗折射出的客家精神
上灯折射出客家人的尊祖意识 上灯习俗体现了客家人强烈的宗族意识 上灯习俗折射出客家人的团结意识 上灯活动体现了客家人优秀的文化继承意识 客家上灯习俗反映了客家人重男轻女的落 后思想

去弊扬利
弘扬上灯习俗中客家人所具有的尊祖意识,团结意识 及优秀的文化继承意识。对具有代表性的进行报道,推 动其他客家地区上灯习俗的发展。
以龙川举式的灯为例,灯一般可以看作有三层。上 层常常是一个彩纸糊成的约20多厘米高,直径约1.5米的 大圆柱。圆柱的侧面一般会写上“风调雨顺”等寄语。 圆柱底面的边框上,贴上富有传统剪纸艺术的约1米长的 彩带。灯的第二层是比第一层稍小的、约高0.5米多边形 柱,中凹两头大,其中上边大底边小,均由彩纸糊成, 最底面的边框是同样贴满约0.5 米长的彩带。多边柱的 上侧面,可以写上“百子千孙”等寄予人丁兴旺的词语。 灯的第三层,是一个比第二层稍小的多边形柱,侧面会 写上 “五谷丰登”等吉语,希望来年是个好收成,日子 一年比一年红火。从整体来看,灯的大小可以说是遵从 了3:2:1的格局,上大下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