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特色风俗 —上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乡民思想的开化, 一些文化比较发达的宗族也让新生女婴在祠堂上灯,将 女婴的名字记入族谱。在一些乡村,当代的上灯习俗增 添了与过去“上灯”完全不同的内涵,体现了社会的进 步和文明的发展。这在封建社会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我的家乡女孩儿就是可以上灯的,不过没记 入族谱。龙文李氏每年都在正月初十吊灯,祭拜祖祠, 在家里的厅堂上挂点新灯,宴请亲朋好友族里人。到正 月十六还要“消灯”才算结束。灯可以一直挂在家里越 久越好。 附近罗氏宗族,吊“媳妇灯”。在娶新娘是时候也 会在祖屋或厅堂吊上一盏灯,寓意家里添了新人,和家 里尽快添丁的美好期望。
客家上花灯已经申请非遗成功,进行花灯的改良创新, 政府的大力倡导有利于上灯节的繁荣。
梅州的一些客家地区,女孩也一样是上灯的主角,这 是一个非常值得赞扬和学习的现象,既保留了上灯习俗, 又打破了重男轻女的陋习,有些支系会到梅州宗庙归族 谱,可以借此发展传播。
推行宣传男女平等思想,媒体报道些客家女孩上灯的 例子,有了先例,就会有效仿。
广西柳江县进德镇基隆村(刘姓)客家人,上灯时 间为正月十三日。 柳江上灯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6TAPdcJAuGg?tpa=dW5pb25faWQ9MTAzMDkzXzE wMDAwMl8wMV8wMQ
这一天,本村刘姓人从各地赶回宗祠,举办“上 灯仪式”——各户备好熟鸡、猪肉、水果、糍粑等祭祖, 焚香燃纸。族人基本到齐后,由狮队引领,先给祠堂外 不远的社王挂上社王灯。在此期间,还有祭拜、焚香和 鸣炮等事宜。之后,族人再回祠堂,放下上一年所挂的 旧灯,挂上新灯。
客家上灯习俗原由
特定的社会通过自己的文化生产出特定的需要, 并且同时设计满足需要的常规途径。“上灯”是为 了满足 旅居他乡的汉民族中一个地缘性移民群体客 家族团的特定需要产生的。
1.客家人在战乱时期六次南迁, 战火、自然灾 害甚至会使整个族群灭绝。客居他乡的客家人最担 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宗族灭亡。
灯
定制“灯”是上灯的重要步骤。客家各个地方所制灯 的材料大体相同,一般由竹篾制成中空的框架,由彩纸糊 成,都能挂起来。另外,灯外糊都有福、禄、寿一类的吉 祥图案的彩带。灯中安有固定的油碟,可加油点亮照明。 但是它们的形状又有所不同,有举式的,也有扛式的。如 河源龙川县的灯都用举式的,而东源县及兴宁市的灯多数 用扛式的。 因为上灯这种习俗注重的是“丁”,而不是“灯”, 所以对灯的制作不讲究一律相同、不可更改。不仅每个地 方灯的制作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的灯的制作 也可以不同。只要美观,耐用(要挂到端午节),能体现 上灯“添丁”这种活动的意蕴就是可以的。
上灯流程
上灯这天的早上,在老屋的上堂,已经供奉上了 “三牲”,各添丁家庭送来的酒及糖果。在摆放祖宗牌 位的壁橱两旁以及下面的土地神位两旁已贴上了对联。 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村里的老人会带领“灯子” 及刚出生的小男孩来到祖屋行跪拜礼,向祖宗汇报祖里 添丁的情况。 上午的活动主要是祭祖,下午才是真正的、最重 要的上灯活动。族人吃过午饭后都会聚集到老屋来看热 闹,也可以到祖宗牌位前烧香,行跪百礼,希望祖宗保 佑,自家也能早点添丁。 到了下午三、四点就是接灯的时刻了。接灯的时 间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取决当天的天气。 这时,以舞狮和锣鼓在前面引路,村中一老人提着祖宗 牌位前供奉着的小盘 “三牲”,率领“灯子”及小男孩 向不远处的“灯”进发,道路的两旁早已摆满了鞭炮。
2. 战火、自然灾害,使客家全族人团结在 一起,共同抵抗自然灾害与战争。客居他乡, 更需要宗族团结,战胜新环境下遇到的新的困 境。 3.客家文化中具有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 土意识,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 的对原有文化和对祖先的眷恋。
4. 客家人性格善良、纯朴,老实、敦厚。 客家祖先教育后代要念祖恩,不忘祖宗,爱国 爱乡;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 亲族,敬祖先。
客家上灯习俗折射出的客家精神
上灯折射出客家人的尊祖意识 上灯习俗体现了客家人强烈的宗族意识 上灯习俗折射出客家人的团结意识 上灯活动体现了客家人优秀的文化继承意识 客家上灯习俗反映了客家人重男轻女的落 后思想
去弊扬利
弘扬上灯习俗中客家人所具有的尊祖意识,团结意识 及优秀的文化继承意识。对具有代表性的进行报道,推 动其他客家地区上灯习俗的发展。
——客家特色风俗
简介
客家作为汉民族中的一个支系,其民俗文化具 有一定独特性,“上灯”习俗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民 俗中的一种。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 者,必须在祖祠上厅、祖宗灵位牌前方挂上一盏新 灯笼(谐“新丁”)。以此向祖宗传达添新丁之喜 讯,又称“挂灯”、“吊灯”。上灯的日期最早为 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 一两天。
到灯前,老人把供品奉上,准备跪拜物完毕,老人 一声令下,接灯开始,鸣炮、古乐、舞狮,所有“灯子” 向灯行跪拜礼。礼毕,“头灯”取灯迎回。这时,其余 “灯子”跟随“头灯”走最前头。到了祖祠大门前,舞 狮先上前拜三拜,灯这才迎进门。进入了祖祠上堂,这 时还要在灯最上层的圆柱的底面边框上,贴上几幅祝福 字,接着点着油灯(或电灯泡)。然后,把早已挂在房 梁上的绳子与灯顶端绑好。行跪拜礼,鸣炮,舞狮。 需特别注意的是,在灯进入祖祠时,女人决不能比 灯或比男人先到上堂,否则将惹来不好的兆头,惧怕明 年生女多。 灯挂上,上灯活动就进入尾声了。族里每家派一个 代表,就在老屋聚餐了。晚餐结束,上灯活动进入最后 阶段。请来的礼炮、乐队将在此作最后的精彩表演;买 来的鞭炮将在此阶段全部放完„„至此,上灯活动就算 圆满结束了。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 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 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 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仪式 的,叫“升老丁”。 “上灯”必须在本族老屋祖公厅举行。老屋, 又称祖祠,是上灯活动的场所。“上灯”时要办 “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 “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最后才“敬祖 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屋 全村庆贺”之气氛。
发展演变
从时间和灯的制作含义上分析,“上灯”可能是元 宵节的派生物。其时间已无法考究,几百年来,每个地 区宗族的客家上灯也有了区别。 上文介绍的兴宁上灯是较繁荣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在河源地区连平县忠信镇,吊灯仪式一般有“放灯 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6道程序,其间还有 客家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吊一盏 花灯就是一次盛会”。
在客家传统宗族社会,普遍盛行着多子多福的观 念,男子多劳动力就多,“有丁就有财”,男丁众多宗 族就繁荣兴旺。上灯之后,新丁的名字被记载入谱,正 式成为宗族的一部分,从此有了社会的地位与名份。但 有资格上灯的只是宗族中的新添男丁,女婴是被排除在 外的,而且在上灯活动的主要程序中,广大客家妇女均 被排除在外。
以龙川举式的灯为例,灯一般可以看作有三层。上 层常常是一个彩纸糊成的约20多厘米高,直径约1.5米的 大圆柱。圆柱的侧面一般会写上“风调雨顺”等寄语。 圆柱底面的边框上,贴上富有传统剪纸艺术的约1米长的 彩带。灯的第二层是比第一层稍小的、约高0.5米多边形 柱,中凹两头大,其中上边大底边小,均由彩纸糊成, 最底面的边框是同样贴满约0.5 米长的彩带。多边柱的 上侧面,可以写上“百子千孙”等寄予人丁兴旺的词语。 灯的第三层,是一个比第二层稍小的多边形柱,侧面会 写上 “五谷丰登”等吉语,希望来年是个好收成,日子 一年比一年红火。从整体来看,灯的大小可以说是遵从 了3:2:1的格局,上大下小。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乡民思想的开化, 一些文化比较发达的宗族也让新生女婴在祠堂上灯,将 女婴的名字记入族谱。在一些乡村,当代的上灯习俗增 添了与过去“上灯”完全不同的内涵,体现了社会的进 步和文明的发展。这在封建社会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我的家乡女孩儿就是可以上灯的,不过没记 入族谱。龙文李氏每年都在正月初十吊灯,祭拜祖祠, 在家里的厅堂上挂点新灯,宴请亲朋好友族里人。到正 月十六还要“消灯”才算结束。灯可以一直挂在家里越 久越好。 附近罗氏宗族,吊“媳妇灯”。在娶新娘是时候也 会在祖屋或厅堂吊上一盏灯,寓意家里添了新人,和家 里尽快添丁的美好期望。
客家上花灯已经申请非遗成功,进行花灯的改良创新, 政府的大力倡导有利于上灯节的繁荣。
梅州的一些客家地区,女孩也一样是上灯的主角,这 是一个非常值得赞扬和学习的现象,既保留了上灯习俗, 又打破了重男轻女的陋习,有些支系会到梅州宗庙归族 谱,可以借此发展传播。
推行宣传男女平等思想,媒体报道些客家女孩上灯的 例子,有了先例,就会有效仿。
广西柳江县进德镇基隆村(刘姓)客家人,上灯时 间为正月十三日。 柳江上灯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6TAPdcJAuGg?tpa=dW5pb25faWQ9MTAzMDkzXzE wMDAwMl8wMV8wMQ
这一天,本村刘姓人从各地赶回宗祠,举办“上 灯仪式”——各户备好熟鸡、猪肉、水果、糍粑等祭祖, 焚香燃纸。族人基本到齐后,由狮队引领,先给祠堂外 不远的社王挂上社王灯。在此期间,还有祭拜、焚香和 鸣炮等事宜。之后,族人再回祠堂,放下上一年所挂的 旧灯,挂上新灯。
客家上灯习俗原由
特定的社会通过自己的文化生产出特定的需要, 并且同时设计满足需要的常规途径。“上灯”是为 了满足 旅居他乡的汉民族中一个地缘性移民群体客 家族团的特定需要产生的。
1.客家人在战乱时期六次南迁, 战火、自然灾 害甚至会使整个族群灭绝。客居他乡的客家人最担 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宗族灭亡。
灯
定制“灯”是上灯的重要步骤。客家各个地方所制灯 的材料大体相同,一般由竹篾制成中空的框架,由彩纸糊 成,都能挂起来。另外,灯外糊都有福、禄、寿一类的吉 祥图案的彩带。灯中安有固定的油碟,可加油点亮照明。 但是它们的形状又有所不同,有举式的,也有扛式的。如 河源龙川县的灯都用举式的,而东源县及兴宁市的灯多数 用扛式的。 因为上灯这种习俗注重的是“丁”,而不是“灯”, 所以对灯的制作不讲究一律相同、不可更改。不仅每个地 方灯的制作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的灯的制作 也可以不同。只要美观,耐用(要挂到端午节),能体现 上灯“添丁”这种活动的意蕴就是可以的。
上灯流程
上灯这天的早上,在老屋的上堂,已经供奉上了 “三牲”,各添丁家庭送来的酒及糖果。在摆放祖宗牌 位的壁橱两旁以及下面的土地神位两旁已贴上了对联。 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村里的老人会带领“灯子” 及刚出生的小男孩来到祖屋行跪拜礼,向祖宗汇报祖里 添丁的情况。 上午的活动主要是祭祖,下午才是真正的、最重 要的上灯活动。族人吃过午饭后都会聚集到老屋来看热 闹,也可以到祖宗牌位前烧香,行跪百礼,希望祖宗保 佑,自家也能早点添丁。 到了下午三、四点就是接灯的时刻了。接灯的时 间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取决当天的天气。 这时,以舞狮和锣鼓在前面引路,村中一老人提着祖宗 牌位前供奉着的小盘 “三牲”,率领“灯子”及小男孩 向不远处的“灯”进发,道路的两旁早已摆满了鞭炮。
2. 战火、自然灾害,使客家全族人团结在 一起,共同抵抗自然灾害与战争。客居他乡, 更需要宗族团结,战胜新环境下遇到的新的困 境。 3.客家文化中具有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 土意识,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 的对原有文化和对祖先的眷恋。
4. 客家人性格善良、纯朴,老实、敦厚。 客家祖先教育后代要念祖恩,不忘祖宗,爱国 爱乡;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 亲族,敬祖先。
客家上灯习俗折射出的客家精神
上灯折射出客家人的尊祖意识 上灯习俗体现了客家人强烈的宗族意识 上灯习俗折射出客家人的团结意识 上灯活动体现了客家人优秀的文化继承意识 客家上灯习俗反映了客家人重男轻女的落 后思想
去弊扬利
弘扬上灯习俗中客家人所具有的尊祖意识,团结意识 及优秀的文化继承意识。对具有代表性的进行报道,推 动其他客家地区上灯习俗的发展。
——客家特色风俗
简介
客家作为汉民族中的一个支系,其民俗文化具 有一定独特性,“上灯”习俗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民 俗中的一种。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 者,必须在祖祠上厅、祖宗灵位牌前方挂上一盏新 灯笼(谐“新丁”)。以此向祖宗传达添新丁之喜 讯,又称“挂灯”、“吊灯”。上灯的日期最早为 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 一两天。
到灯前,老人把供品奉上,准备跪拜物完毕,老人 一声令下,接灯开始,鸣炮、古乐、舞狮,所有“灯子” 向灯行跪拜礼。礼毕,“头灯”取灯迎回。这时,其余 “灯子”跟随“头灯”走最前头。到了祖祠大门前,舞 狮先上前拜三拜,灯这才迎进门。进入了祖祠上堂,这 时还要在灯最上层的圆柱的底面边框上,贴上几幅祝福 字,接着点着油灯(或电灯泡)。然后,把早已挂在房 梁上的绳子与灯顶端绑好。行跪拜礼,鸣炮,舞狮。 需特别注意的是,在灯进入祖祠时,女人决不能比 灯或比男人先到上堂,否则将惹来不好的兆头,惧怕明 年生女多。 灯挂上,上灯活动就进入尾声了。族里每家派一个 代表,就在老屋聚餐了。晚餐结束,上灯活动进入最后 阶段。请来的礼炮、乐队将在此作最后的精彩表演;买 来的鞭炮将在此阶段全部放完„„至此,上灯活动就算 圆满结束了。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 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 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 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仪式 的,叫“升老丁”。 “上灯”必须在本族老屋祖公厅举行。老屋, 又称祖祠,是上灯活动的场所。“上灯”时要办 “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 “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最后才“敬祖 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屋 全村庆贺”之气氛。
发展演变
从时间和灯的制作含义上分析,“上灯”可能是元 宵节的派生物。其时间已无法考究,几百年来,每个地 区宗族的客家上灯也有了区别。 上文介绍的兴宁上灯是较繁荣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在河源地区连平县忠信镇,吊灯仪式一般有“放灯 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6道程序,其间还有 客家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吊一盏 花灯就是一次盛会”。
在客家传统宗族社会,普遍盛行着多子多福的观 念,男子多劳动力就多,“有丁就有财”,男丁众多宗 族就繁荣兴旺。上灯之后,新丁的名字被记载入谱,正 式成为宗族的一部分,从此有了社会的地位与名份。但 有资格上灯的只是宗族中的新添男丁,女婴是被排除在 外的,而且在上灯活动的主要程序中,广大客家妇女均 被排除在外。
以龙川举式的灯为例,灯一般可以看作有三层。上 层常常是一个彩纸糊成的约20多厘米高,直径约1.5米的 大圆柱。圆柱的侧面一般会写上“风调雨顺”等寄语。 圆柱底面的边框上,贴上富有传统剪纸艺术的约1米长的 彩带。灯的第二层是比第一层稍小的、约高0.5米多边形 柱,中凹两头大,其中上边大底边小,均由彩纸糊成, 最底面的边框是同样贴满约0.5 米长的彩带。多边柱的 上侧面,可以写上“百子千孙”等寄予人丁兴旺的词语。 灯的第三层,是一个比第二层稍小的多边形柱,侧面会 写上 “五谷丰登”等吉语,希望来年是个好收成,日子 一年比一年红火。从整体来看,灯的大小可以说是遵从 了3:2:1的格局,上大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