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2.4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共29张PPT)

2.4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共29张PPT)
带叶、芽枝条扦插容易生根。
2、促进(cùjìn)果实的发育
生产无籽果实:如无籽番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涂抹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
3、防止落花落果或疏花疏果(两重性) 4、控制性别分化
2.4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十八页,共二十九页。
促进扦插枝条(zhītiáo)的生根
2.4植物(zhíwù)生命活动的调节
实验组:
形态学下端
(xià duān)
对照组:
形态学上端
(shànɡ duān)
2.4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十页,共二十九页。
思考题1:
请分析各胚芽鞘生长情况(图中插入 (chā rù)薄片为云母片)。
A BC D E 答: A图胚芽鞘向光源弯曲(wānqū)生长
B图胚芽鞘背光源弯曲(wānqū) 生 C图长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
植物 激 (zhíwù) 素:
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bùwèi)运输
到作用部位(bùwèi),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
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4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七页,共二十九页。
二、植物生长素的特性
1、实例(shílì)解释:植物向光性解释
注意:光对生长素的作用是影响生长素的
分单侧布光,而不是生长素的合成。单向光照射
思考题6:
子 房 直 径
5 b
图中曲线(qūxiàn)表示甜瓜的 雌蕊柱头是否受粉对子房 生长影响的曲线(qūxiàn)
a
a.已受粉 b.未受粉
试分析(fēnxī)曲线形成的原 因
a受粉(shòufěn)后形成了种
子,发育着的种子能合成生
长素促进子房膨大发育成果
天数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二) 生长素的发现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分离并签定 了这种物质的化学成分为吲哚乙酸。 由于它能促进生长,故取名为生长素。
生长素主要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 植物的向光性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对单侧光敏感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同时,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也在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的 尖端接受光刺激后,使得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 光一侧运动,这样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低,而 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高。当生长素运输到胚芽 鞘尖端下的部位的时候,使得胚芽鞘尖端下部位 背光一侧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慢,因此出现了 植物的向光性。
向衰老的细胞组织和器 官中则较少分布
生长素的运输
极性运输 主动运输 横向运输
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
作用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部
植物激素:
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 生部位 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 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 的微量有机物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 裂素、脱落酸、乙烯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
在植物体内,生长
素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 的部位(如胚芽鞘、芽 尖、根尖的分生组织、 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 和发育着的种子)而趋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调节的基本形式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激素调节 神经调节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体液调节
植 物 的 激 素 调 节
观察下列图片中的植物有何特征?
专题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 植物的向性运动: 1 概念: 植物受单一方向的外界 刺激
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向பைடு நூலகம்性
2 向重力性
向水性

专题12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12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一、植物向性运动
1.胚芽鞘向光性的原理
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 动运输,消耗 ATP
极性运输是由植物的 遗传特性决定的,不
受重力等的影响
根尖、茎尖等生长素 产生的部位在受到单 一方向的外界刺激 (如单侧光、重力等) 时会发生横向运输
失重条件下, 生长 素不会横向运输,生 长素分布均匀, 植物各部分怎么放怎 么生长
适用于麦田、稻田、玉米
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实验过程
一系列 浓度
生长状况 相同

条生根 状况
思考: 预实验和正式实验是
否都需要设置对照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实验分析
由右图曲线可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 浓度是 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在A 点两侧, 存在促进生根效果相同的两个不同生长素浓度。
考点一 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及应用
2.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将幼小的植株在适宜条件下横放:
①若是在地球上,幼苗横放时(如图所示),
由于 重力 的作用,生长素在 近地侧浓度 较高,即: B > A, D > C 。茎对生 长素敏感性 弱 ,A、B两侧都是 促进 作用, 且 B 侧促进作用更强,使茎 背地 生长; 而根对生长素敏感性 高 ,D侧浓度高 抑制 生长,则生长速度 D > C ,使根 向地 生长。
三、 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三、 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部位
主要生理作用
生长素
幼芽、嫩叶、 发育的种子
生长旺盛的部位
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②促进果实发育 ③促进插条生根; 生理作用“两重性”
主要是未成 赤霉素 熟的种子、

人教版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课件

人教版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课件
A.自然生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 B.去掉顶芽:侧芽生长快,成为侧枝。 C.去掉顶芽,切口放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侧芽生长受抑制。 2)根的向地性
幼苗横放,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横向运输,近地侧浓度较高(即B侧>A 侧、D侧>C侧)。茎对生长素敏感性低,使茎背地弯曲生长(生长素对C、 D侧细胞均表现为促进作用);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根向地弯曲生长(生长 素促进A侧细胞生长,抑制B侧细胞生长,可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较 低浓度促进生长,过高浓度抑制生长)。 3)除草剂 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故在单子叶农田里施加 适宜浓度的生析:自变量为琼脂块是否接触过尖端,以及琼脂块放置的位置,因变量 为去尖端的幼苗生长情况。 2)推论:幼苗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 ❷ 生长素 。 知识拓展: 为排除内源激素对实验的干扰,在放置琼脂块前,要用蒸馏 水浸泡去尖端的幼苗一段时间,以消除去尖端幼苗中含有的少量生长 素。 易混易错:(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为幼苗尖端,其产生与光照无关,有光、无 光均可产生,但光照可影响生长素的分布。(2)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弯 曲生长的部位):幼苗尖端下面的一段。(3)感光部位:幼苗尖端。 5.1934年,郭葛从玉米油、根霉、麦芽等材料中分离纯化了生长素,并发
推论:从苗尖端向下传递的信号是一种可移动的化学物质(即苗尖端产生 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1918年拜尔实验
1)分析:自变量为尖端放置的位置,因变量为尖端下部弯曲生长的方向。 2)推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使幼苗弯曲生长。 疑难突破:思考 该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中进行? 提示 排除光照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干扰。 4.1926年温特实验
考点三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应用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等奖说课稿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等奖说课稿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等奖说课稿《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妤: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d下而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八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n一教材分析《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苏教版必修 3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四节的内容,和知识内容我把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课时内容包括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 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口本课时承接第一课时, 也为下一章节学习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做好铺垫,因此, 本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口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重视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科学肢术与社会的联系同时本节课注重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意识地设置了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二学情分析l知识基础:学生对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生长素的运输、分布及产生部位有了深刻的认识, 也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能力基础:高ˉ中学生的思维具备一定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并且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较、归纳的能力, 但是缺乏系统的思考, 特别是在设计实验时口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我会加强引导,细化各个环节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甫性及应用,(2) 掌握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囊(3) 理解其他植物]素的生理作用n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顶端优势原理,训练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n3情感目标(1) 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中,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q(2) 分析顶端忧势的原理, 树立联系的观点和里变弓丨起质变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o(3) 在探究实验中, 训练实验设计及得出结论时逻辑上的严密性, 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d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应用o〔2)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n2教学难点(1)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应用口五,教法学法L教法诱思探究法, 小组讨论法, 归纳总结法2.学法交流讨论自主探究联系生活归纳总结六. 教学流程这一部分我将分四个环节进行说明= 〔一)复习导入= (二〕新课探究; (三)归纳总结; (四〕课后拓展n(一) 复习导入以复习上节课内容来引入这节课(二)新课探究1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引导学生分析苏教版制页的坐标图, 总结出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顶端优势现象的分析及实验证叽并找出生物实验设计的共性且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出其他能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例子n2.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我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出四种用:(1) 防止落花落果(2) 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 (3) 用作除草剂〔4).培育无子果实3.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利用生活中的常见实例引出其他植物激素, 学生阅读课木45 页表格后, 讨论总结出五类激素之间的关系口(三) 归纳总结(四) 课后拓展在农业生产中, 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使用越来越多口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当地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使用情况,并查阅生长素类似物对人体是否有害?七.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特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具有两重性n2顶端优势: 顶芽优先生长, 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二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防止落花落果2促进扦插枝条生根3用作除草剂4.培育无籽果实三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八、课后反思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夹, 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n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2、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等奖说课稿说目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学目标的起点和终点都应归于幼儿。

浙江生物高考专题二轮课件专题五第1讲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浙江生物高考专题二轮课件专题五第1讲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A.c组胚芽鞘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胚芽鞘尖端不能
B.a′组胚芽鞘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胚芽鞘尖端不能
C.c组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胚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尖
端的生长素不能
D.a′组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胚芽 鞘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解题探究】 (1)明确生长素的产生和作用部位,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 ①产生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2江苏高考·T7C)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果但不 能疏花疏果。 ( ×)
分析:生长素具有两重性,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4.(2012山东高考·T1D)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
其中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 ) 分析:脱落酸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 细胞分裂。 5.(2009浙江高考·T30)用赤霉素多次喷洒水稻植株后,引起其 生长速度加快,将导致稻谷产量增加。 ( × )
【总结提升】与燕麦胚芽鞘有关的实验结论总结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苗尖端)。 (2)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苗尖端)。 (3)向光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面一段。 (4)生长素分布与合成——单侧光只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不影响 生长素的合成,生长素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均能合成。 (5)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产生生长素的尖端,生长素在
(2)联想验证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经典实验,判断去掉尖端的胚芽
鞘弯曲及生长状况。
A组:
;B组:

提示:向右弯曲生长 不生长也不弯曲
【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及运输情况。胚芽

专题3.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原卷版+解析)

专题3.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原卷版+解析)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同步提高必刷题训练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3.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要点1 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感受刺激并做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植物的感应性的表现形式有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1)向性运动:植物体上的某些器官在光照、水、重力等刺激下发生移动,且移动的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

主要的向性运动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

①向光性:植物体在单向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光性。

这种特性可以使植物的叶子得到更多的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②向地性: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响下,会顺着重力方向生长,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地性。

茎和根不同,茎会背着重力方向向上生长称为植物的负向地性。

③向水性: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向水性。

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较干旱的土壤中寻找并获得水分,以维持其生存。

(2)感性运动:植物体能感受机械震动、烧灼、电触、骤冷、光暗变化等各种刺激,并产生运动,但产生的运动与刺激的方向无关,植物的这种运动属于感性运动,如感触性(含羞草受触碰叶片闭合)、感夜性等。

总结:向性运动是指外界因素对植物单方向刺激所引起的定向生长运动。

感性运动是指无一定方向的外界因素均匀地作用于整株植物或植物的某些器官所引起的运动。

◆要点2 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单向光照射下,植物胚芽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慢,所以植物会弯向光源一侧生长。

◆要点3 生长素的作用(1)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等。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

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

◆要点4 植物激素(1)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Δ基础题系列1.(2018山东日照校级测试)变黄的杨树叶能够从树枝上脱落下来,这说明()A.杨树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B.杨树能够排出体内的废物C.杨树能够进行呼吸D.杨树能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2.在飞行于太空的无重力装置的宇宙飞船中,放置一株水平方向生长的幼苗,培养若干天后,根、茎生长方向是()A.根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B.根、茎都向下生长C.根水平方向生长,茎向上生长D.根和茎都水平方向生长3.(2019浙江杭州校级测试)太空中,在湿润的软质土壤上横放一株植物幼苗。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8年级上册 3.1.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感应性(教师版含解析)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8年级上册 3.1.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感应性(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3.1-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感应性目录 (1) (2) (3) (3) (6)1.植物的感应性(1)定义: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征。

(2)刺激:地球引力、光照、水分、化学物质、接触等。

(3)表现形式: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2.向性运动(1)概念:植物的某些器官发生移动,且移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有关,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性运动。

举例: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负向地性等。

(2)类别▲向光性:①实验:用一个花盆种小麦。

当小麦种子发芽长成幼苗时,把这盆小麦幼苗放在硬纸盒里,盒壁上穿一个直径为1 cm的小孔,并将纸盒的孔对着光。

几天后观察小麦的幼苗向着有光的小孔方向生长。

②概念:植物体在单向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光性。

植物向光生长的特性是普遍存在的。

③意义:使植物的叶子得到更多的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向地性①实验:在一个广口玻璃瓶里放一些棉花,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摆放在瓶壁和湿棉花之间。

将玻璃瓶放在温暖的地方,并保持湿润,放置几天。

观察种子芽和根的生长情况为不管广口瓶如何放置,芽都是向上生长,根都是向下生长。

②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响下,会顺着重力方向生长,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地性。

③茎和根的向地性不同,茎会背着重力方向向上生长(称为负向地性)。

▲向水性:①概念: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向水性。

②意义: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较干旱的土壤中寻找并获得水分,以维持其生存。

▲其他:向化性(化学物质)、向触性(接触)等。

3.感性运动(1)实验:将一盆含羞草放在实验台上。

以下每项操作都要在全部叶片展开时进行。

①用笔轻轻地碰一下含羞草的小叶,小叶将慢慢地闭合。

②用笔较重地敲一下含羞草的叶子,含羞草将快速地闭合。

③用笔猛烈地敲一下含羞草植株上部的叶子,含羞草将全部闭合并且茎会下垂。

(2)概念:感性运动是由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但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无关。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1)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1)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目标1.理解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生长激素对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作用及应用;了解昆虫内激素和外激素的特点以及性外激素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动物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特点和关系;2.在教学中通过介绍有关研究激素调节的实验,使学生了解研究动物激素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理解激素的调节作用,了解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观点;通过联系激素在实践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科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1.高等动物的甲状腺素、生长激素、性激素的生理作用,以及研究激素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因为:以上这些激素的分泌器官及其对动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是学生认识人体自身生长发育现象和某些疾病的基础,理解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特点的基础。

另外在学习中,可使学生了解研究激素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2.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是动物和人体内两大重要的调节方式,二者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调节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

这些是学生全面理解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础,在教学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由于教材中对两种调节方式的相互关系讲述得较少且抽象,因此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1.关于教学过程的说明:〔1〕本课题的引入可简单些,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无论从机体结构层次还是活动方式上看,动物比植物要复杂得多,所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比植物要更复杂。

动物生命活动是如何调节的?〞由此引出课题。

〔2〕让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知识,指出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两大类型,本节课学习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

〔3〕接着提出,高等动物的激素是由哪些器官分泌的?主要的激素有哪些?教师可出示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的有关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指出垂体、甲状腺、胰腺〔指出其中有胰岛,是内分泌腺〕、肾上腺和性腺等器官名称〔可简单说明它们与外分泌腺的区别〕以及分泌的主要激素。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讲 内环境与稳态(必修3)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讲 内环境与稳态(必修3)

[总结提升] 内环境各组成成分关系的判断
两个单箭头之间的一定是淋巴,发出单箭头指向淋巴 的一定是组织液,由淋巴发出的单箭头一定指向血浆。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1
(2)稳态失衡: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
原因① ②外 人界 体自 环身 境的 调变 节功 化能 过出 于现 剧障 烈碍 [注意] “内环境”稳态失调一定是由于“内环境成分或理 化性质”改变引起的。
①酸碱平衡 ②Na+、K+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调节 ⑤蛋白质平衡 ⑥呼吸酶的不断
更新
A.①②③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
3.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
①酸碱平衡 ②Na+、K+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调节 ⑤蛋白质平衡 ⑥呼吸酶的不断
更新
A.①②③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⑥
和 免疫系统 。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
地正常运行。 内环境 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
换的 媒介 。
(4)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 化性质保持 动态平衡 。
2.葡萄糖和氧气进入内环境并最终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的途径
(1)由图可以看出葡萄糖和氧气由外界到最终被细胞利用分别穿
答案:D
[总结提升] 组织水肿 5 大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 引发的原因如下:
[建体系·先填后看]
绝大多数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组织液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或血浆
3.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连线]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全文课件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PPT全文课件

10.作为中国绘画重要画科的山水画 ,东晋 已经产 生,在 南朝和 隋唐得 到较快 发展, 五代和 宋代则 迎来了 其发展 的黄金 期,其 后山水 画又进 一步得 到发展 。

11.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 开先哲 时贤的 成果另 起炉灶 ,而是 要站在 前辈的 肩膀上 一步一 个脚印 地前进 ,并努 力超越 前人。
小资料:
(1)桂花品种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桂等; (2)秋天光照缩短、温差变大 ,此时最适宜于桂花开放; (3)桂花既可观赏,也可做糕点、泡茶、酿酒等,用途很广。
光照
触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力
植物的枝、叶朝着光线 较强的一侧生长的现象。
植物向光性使植物能更多地获得阳光, 是植物对光合作用生活方式的适应。
向性运动:植物器官的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 感性运动:植物器官的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无关。
8.如今,我国的传统节日已基本失却 了早先 的信仰 内核, 但许多 传统节 俗活动 仍存活 在民众 的生活 中,在 传承中 发展变 化,从 内容到 形式都 更加丰 富多样 。

9.人们借助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汉代画 像石可 以对汉 代社会 ,甚至 对先秦 文化也 有所了 解,可 以直观 感受伏 羲女娲 的神话 传说和 荆轲刺 秦王的 历史故 事。
用手触碰含羞草的叶片, 你会发现什么现象?
如果你轻轻地触动它一下, 它那片开放着的羽状复叶, 立即闭合起来,紧接着整个 叶子又垂了下去,显出“害 羞”的样子,含羞草的名称 便由此而来。
牵牛花的茎柔弱无力,无法独立往上生长。 一旦触碰到旁边的小树等直立的物体, 就会缠绕着它往上生长。
在方形暗箱右侧开一小窗,有固定光源的
12.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 的阳光 ,它蕴 涵着一 种神奇 的力量 ,可以 使人世 间所有 的烦恼 都焕然 冰释。

复习专题课件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复习专题课件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蒸腾作用意义
蒸腾作用对植物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可以降低叶片温度,避免高温对植物 的伤害;其次,它可以促进植物对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最后,它还可 以增加大气湿度,改善环境。
提高植物抗旱性措施
选育抗旱品种
通过遗传育种手段,选育出具有较强 抗旱性的植物品种,是提高植物抗旱 性的根本措施。
改进灌溉技术
钻蛀性害虫
如天牛、吉丁虫等,以幼虫钻蛀植物枝干,导致植物枯萎死亡。危害 程度评估可根据受害植株比例和枝干被害程度进行。
综合治理策略制定和实施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 科学施肥等措施,提高植物 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 物资源,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和危害。
化学防治
在病虫害发生初期,选用高 效低毒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注意交替使用和合理混配农 药,避免药害和残留问题。
参与植物呼吸作用,维持植物正 常生长。
硼(B)
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提高 坐果率。
钼(Mo)
参与植物固氮作用,提高植物产量。
合理施肥原则与方法
01
02
03
04
根据植物需求施肥
了解植物的养分需求,按需施 肥,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
保持土壤肥力平衡
合理搭配有机肥和无机肥,维 持土壤肥力平衡。
适时适量施肥
镁(Mg)
叶绿素组成元素,参与光 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
硫(S)
蛋白质组成元素,参与植 物新陈代谢,提高植物品 质。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及功能
铁(Fe)
锌(Zn)
参与叶绿素合成,维持植物正常生长。
参与植物生长素合成,促进植物生长。

铜(Cu)
激素与生长调节剂在作用机制上具有 相似性,但具体效果可能因种类和浓 度而异。

第1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全)

第1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全)

下 一 页
新课教学:感性运动




上 一 页
感性运动是植物感应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感性运动的 特点:
1、这种运动是由外界 的某种因素或内部机制 引起的; 2、感性运动方向与刺 激方向无关。
下 一 页
感性运动最引人注意的例子是含羞草叶子的运动
新课教学:感性运动




上 一 页
1.用笔轻轻地碰一下含羞草的小叶, 小叶将 慢慢合拢 2.用笔较重地敲一下含羞草的叶子, 含羞草将 快速叶子合拢 3.用笔猛烈地敲一下含羞草的叶子, 含羞草将 复叶和叶柄一起下垂


上 一 页
植物体在单侧光 的照射下,弯向光源 方向生长的现象,称 为植物的向光性。
将纸盒放在光线 充足的地方,两 天后进行观察。
有利于植物 获取更多的光能, 促进光合作用的 进行。
下 一 页
新课教学:向性运动




在方形暗箱右侧开一小窗,有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 上 口射入。内放一盆幼苗,花盆能随着下面的旋转器 一 水平匀速旋转,保持每15分钟匀速转一周,但暗箱 页 不转,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 B )
下 一 页
新课教学:感性运动




上 一 页
含羞草感受机械刺激引起的感性运动 与窗台上植物的向光性运动有什么异同?
向性运动 感性运动
引起运动的刺 激 运动方向与刺 激方向的关系
单向刺激 有关 对方向无要求 无关
下 一 页
是否可逆及发 生快慢
不可逆, 发生慢
可逆, 发生快
新课教学:感性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专题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2.图1是测量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B测出的电位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B.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适当降低,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A点下移C.图2中B点钠离子通道开放,是由于乙酰胆碱与钠离子通道相结合D.图1中,神经纤维的状态由B转变为A的过程,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大3.下图是神经肌肉接点,又称突触。

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前膜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

细胞外钙浓度降低,对钠内流的抑制屏障作用减弱,使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肌肉收缩需要钙离子,但是血钙过高却会引起肌无力C.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中α­银环蛇毒时,会导致肌肉收缩D.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使肌肉持续收缩4.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

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

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

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5.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6.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

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7.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两电极位于Q点位置的膜外和膜内)、Ⅱ(R处和S处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B.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C.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D.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8.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

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9.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

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10.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运动神经元病。

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

如图为渐冻人的某反射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以针刺S,渐冻人无法感觉到疼痛B.若刺激Ⅲ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C.若刺激Ⅱ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则该过程可以称为反射D.若刺激Ⅰ处,则在Ⅲ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1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机体内各种反射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B.神经递质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C.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神经细胞只有接受外界刺激才能产生兴奋12.机体内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如下图所示,其中神经元c为抑制性神经元,它的存在保证了机体反射活动的精细和协调。

在箭头处给予适宜刺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a接受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变为内负外正B.神经元c通过突触释放递质使神经元b兴奋C.神经元c可以接受神经元a和神经元b发出的信号D.神经元c对a的负反馈调节可及时终止神经元a的兴奋二、非选择题(共54分)13.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1)将电表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所示,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________________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A神经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_______________,该物质通过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2)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虚线框中画出b物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

(4)据图可知,BDNF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________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5)图中c是突触蛋白,它在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有实验表明,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区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大鼠学习记忆受损后突触蛋白表达水平下降。

由此推测,长期记忆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的建立有关。

15.下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的形成主要由[] (细胞器)完成,⑤的释放方式是。

(2)此神经元细胞核中有无胰岛素基因?。

理由是。

(3)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将偏转次,刺激部位膜外的电位变化是,(4)与兴奋传递相关的耗能过程包括、、。

(5)药物麻醉的原理可能是:抑制的分泌或抑制。

(6)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一段时间后,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外正内负的状态,这说明神经元在恢复到静息状态时,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

16.下图甲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图乙表示图甲中某部分结构的化学信号传递过程。

请据图回答:(1)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A、B、C、X、Y、Z六处中的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如果能引起肌肉收缩,则说明该材料符合实验要求。

(2)如果在Y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表,给予X点一个适宜强刺激,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次数为,刺激部位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

(3)乙图所示结构为甲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在此结构中兴奋的传递是________的,其原因是,Z处传递的信号的形式为________ 。

(4)在甲图中, B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 ___,丙图所表示的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的,原因是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使兴奋依次传导,其中与传导方向相同的是(膜内或膜外)的电荷移动方向。

(5)突触后膜上“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下一细胞的反应。

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________。

(6)为了探究某种药物(可阻断反射活动)的作用部位,可把图甲所示实验材料随机分为Ⅰ、Ⅱ两组。

将该药物涂在组材料Ⅰ的________(填字母)处,然后给予感受器一适宜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将该药物涂在Ⅱ组材料的________(填字母)处,然后给予感受器一适宜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专题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答案(一)一、DDBACC CACBCD二、13.(1)静息内负外正(2)向右偏转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14.(1)神经递质胞吐(2)表达(转录和翻译)(3)见右图(4)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5)(新)突触15. (1) ④突触小泡②高尔基体胞吐(2)有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受精卵经有丝分裂产生的(3)2正电位变为负电位(4)神经递质的合成神经递质的分泌神经电位的改变(5)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6)主动运输16.(1) B (2) 0 膜外负电位膜内正电位(3)Z 单向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化学信号(4)感受器双向电位差局部电流膜内 (5)蛋白质(或糖蛋白)(6)Z X或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