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探究

【摘要】高校学生组织文化是高校学生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产物,是学生组织的灵魂。不同高校又具备各自独特的学生组织文化。本调查以江苏大学为例,旨在通过对学生关于本土学生组织文化认同感的研究,揭示当下学生组织文化的认同情况,为构建和谐的学生组织文化,增强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感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江苏大学学生对于本校学生组织文化的认同感较高,推广学生组织文化的工作仍需坚持。

【关键词】学生组织;组织文化;文化认同

一、引言

高校学生组织是促进学生成长、加速学生成熟、历练学生成才和奠定学生成功的重要平台,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意志品格、为国家、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组织文化是学生组织在为学校为同学服务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服务精神与文化意义的有机融合体,是学生组织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行为规范及思维方式的高度概括。

探究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情况如何、文化认同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通过提升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文化认同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认同是如何形成的Phinney曾提出三种主要的论述,分别为:社会认同论(Social identity and the self)、涵化论(Accultural theory)(或称为文化交流论)、认同形成论(Identity formation theory)。社会认同论强调在种群交流过程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与其所属的族群文化会逐渐产生关联,从而建立一种正向积极的自我概念。该理论适合个人与群体间相互关系相关研究。涵化论(Accultural Theory)。该理论认为因为有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族群的界线才容易被突显,文化认同才容易形成。因此其适用于不同文化交流间的认同情况。认同形成论(Identity Formation Theory)。这种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文化认同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理论带有明显的自我优越性,存在极端倾向。

此外,关于文化认同的维度,目前尚无统一的看法。有学者依照心理学的认知原则,将文化认同区分为4个维度:认知的(Cognitive)、情感的(Affective)、知觉的(Perceptual)、行为的(Behavioral)。

整理近几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将文化认同理论运用到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中的研究(武如飞【1】【2】,2011;杨曌【3】,2012.)甚少,本文借鉴Phinney的社会认同论、涵化论、认同形成论,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探究

高校组织文化认同表现,借鉴以往成熟研究设计研究量表,以江苏大学为例,探究高校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情感、知觉行为,明确提升高校组织文化认同的着力点,为丰富校园文化、从而为促进高校学生组织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三、研究设计

(一)组织文化三个层次

本研究以社会认同论、涵化论、认同形成论为基础,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界定组织文化认同内涵,明确各个层面的具体表现,为量表设计和实地调查奠定基础,具体内容见表1。

(二)量表编制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量表主要参考漆贤成【4】、汤杰【5】等的研究,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设计题项。量表采用5点式李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无所谓,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经过前测、试测等环节,形成正式量表。高校组织文化认同量表包含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3个维度,共30个题项。

二、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分析

实证调研选取江苏大学在校生共100名现场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0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85份,有效率85%。填写问卷的男性占41.18%,女性占58.82%,文、理、工专业的学生分别占据了45.88%、8.24%、45.88%,根据前期调查显示,校级学生组织中,文科、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干部占据大多数。

(二)信度检验分析

问卷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认知层面量表内部一致性佳(α系数>0.90),情感层面量表内部一致性佳(α系数>0.90),行为层面量表内部一致性佳(α系数>0.90),信度很高,见表5。

(三)效度检验分析

对问卷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的KMO检验系数均>0.5,(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X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P 值均<0.05,问卷有结构效度。

五、结果讨论与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进行逐项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江苏大学学生对组织文化认同程度高。摘要项统计量见表7。

数据结果显示,江苏大学大学生对其学生组织有着明确的认知,大学生个人了解团体文化的各种特性,个人对所认同的文化团体或文化对象产生了归属感,而且在情感上有团体内与团体外的划分,并以具体的行为来支持组织文化的发展和壮大。学生干部组织文化认同度高于一般干事;组织内的学生干部组织文化认同度高于曾担任过现已退出或卸任的学生干部,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当前的学生组织文化持不满态度。

同时,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组织文化认知体现为其自身对社交的需求,渴望组织归属,渴望得到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的需要;文化认同情感层面体现为其对尊重的需求,学生组织高于团体存在,应是一个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且相互尊重的精神依托;文化认同行为层面则体现为对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需求之下大学生会主动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公众所期望的人物。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组织生活。完全的文化认同只是一个理想化状态,应在现有组织文化庭型”学生组织文化,增强学生的存在感和归属感【7】。

五、研究结论

通过对江苏大学学生对于校园组织文化认同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组织文化。构建人本的话语体系,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创建简洁而明确的有形组织信条,加深组织成员在组织文化价值上的认同。

(二)利用从众心理构建和谐的学生组织文化。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涯以及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来构建和谐的学生组织文化。

(三)加强学生组织文化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借助网站建设和各种新媒体平台,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地加强学生组织文化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的宣传教育。

(四)提升学生组织活动质量。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紧密结合时代,结合潮流,增强学生自身归属感,壮大组织力量,扩大组织影响力,为组织成员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六、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