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探究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及文化自信培养研究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及文化自信培养研究作者:纪伟伟毕银燕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年第04期摘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高校大学生对泰山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情况进行调研,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高等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泰山文化;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4-0068-031 引言文化認同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先决条件,也是促进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强国的坚实基础。
我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
郑晓云认为:“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
”[1]吴灿新认为:“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一定文化的理解、接受、保护和实践过程,它的最高境界是使人们对一定文化价值观当作自己内在的坚定信念,并形成为一定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2]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元文化加速了碰撞和融合,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广泛影响。
他们是文化学习、继承、传播和创造的新生力量,对文化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强。
新时代“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文化自信”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课题。
2 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必要性文化认同是对文化的理解、接受、认可,是文化自觉的重要内涵,只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才能进而转化为一种自信和信念,即文化自信。
同时,文化自信又反过来给文化主体以稳定的文化立场和文化鉴别能力,促进文化的传播。
通过对近几年的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成果的梳理,从当前学界对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研究中可以发现,部分大学生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观点态度上存在茫然。
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情感认同的路径研究
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情感认同的路径研究在中国的高校教育中,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情感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情感认同的路径进行研究。
要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教育宣传。
高校应该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中,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和教学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
可以组织红色文化主题的讲座、研讨会、展览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要建立多样化的红色文化教育平台。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接触到红色文化,高校可以建立多样化的红色文化教育平台。
在校园内建设红色文化主题博物馆或者文化街区,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学习和体验红色文化的场所。
通过互联网平台,如开设红色文化在线课程,制作红色文化的微课程、短视频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
加强大学生的红色文化体验教育。
学生们通过实地参观革命旧址、红色教育基地等地,亲身感受和体验红色文化,能够更好地加深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参观学习,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并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纪念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能够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精华,并结合当代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际行动将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下去。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
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自我认同的困惑。
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概念逐渐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包括民族认同、学生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职业认同。
这五个认同相互交织,构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认同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认同感模糊不清,甚至出现认同危机。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其教育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才能更好地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同观念,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推动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字数:216】1.2 问题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具有重要的问题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包括对国家、民族、地域、家庭和自我身份的认同,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和心理健康。
随着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如何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处于文化冲突和适应压力较大的环境中,他们往往面临挑战和困境,教育现状也反映了对其发展的不足关注。
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现状,探讨有效途径与政策建议,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推动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字】2. 正文2.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概念解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是指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身份认同。
这五个认同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核心认同体系。
民族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源自于血脉相连的族群关系,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标识。
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汇报人:2024-01-05•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目录•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影响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因素•提升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路径目录•结论与展望01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显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产生冲击。
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存在差异。
深入研究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问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培养文化传承人才0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积极向上意义、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
它包括哲学、道德、艺术、文学、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和观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文化精髓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些价值观念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它能够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创造,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和文化影响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03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0102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艺术成就等方面有一定的认知,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传统的探究与传承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传统的探究与传承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传统的探究与传承,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历史文化自信心,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传统的探究与传承。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展示文物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敏感性和研究兴趣。
可以组织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
二、提供多样化的资源为了帮助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传统的探究与传承,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资源。
例如,通过课堂讲解、教材资料、文献研究等途径,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资源。
此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库,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线图书馆等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
三、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传统的探究与传承,需要发挥他们主动性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进行独立的研究。
可以组织小组或个人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并以报告、作品展示等形式呈现他们的成果。
四、注重实践体验除了理论学习和研究,实践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传统艺术表演、传统工艺制作等活动,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此外,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传统节日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他们对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强调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历史文化传统的探究与传承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过去,还应该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历史文化的现代价值,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比如创作古风音乐、设计传统元素的现代服饰等,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心最后,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各族群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民族融合的进程越来越快。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常常面临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并探索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1. “五个认同”所谓“五个认同”,即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面临的五种认同问题,包括民族认同、校园认同、学业认同、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
这五种认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2. 教育现状简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问题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从民族认同的角度来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由于长期生活在较为封闭的社区环境中,对外部世界了解不足,缺乏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校园认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他们在学校中常常面临着种族歧视、文化隔阂等问题,使得他们很难融入校园文化,缺乏对学校的认同感。
学业认同方面,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由于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导致对学业的认同感不足。
心理认同问题也是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可能由于文化冲突、身份认同等原因产生心理困扰,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
文化认同问题也是一个严峻挑战,由于我国的多民族文化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现代教育的也要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
现实中却存在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忽视和歧视,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中对文化的认同感不足。
3. 有效途径探究为了更好的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问题,我国教育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和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备受关注。
一方面,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呈现出一定的积极趋势。
随着历史学科的普及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强,许多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校园中,一些高校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也促进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一些高校还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入体验传统文化,并且通过文化节庆、书法绘画、古代服饰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知。
这些举措使得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增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调查显示,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片面性和浅薄性的情况。
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水准,缺乏深入挖掘和详尽了解。
有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漠视甚至排斥,认为其与现代社会风格格格不入,从而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
一些高校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也存在问题,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片面、教学方法单一等情况,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对象为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对相关课程和活动的评价等方面。
通过对这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和特色。
大学生学校认同感、归属感影响因素探究-最新教育资料
大学生学校认同感、归属感影响因素探究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是人生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阶段。
他承载着莘莘学子美好的未来,承载着父母殷切的希望。
进入大学的学生也以自己实现心中的理想而感到自豪。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以前的精英教育到现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从以前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市场化。
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学生心理构成和价值取向都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而变化。
他们面对着高额的学费,面对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
这跟他们所憧憬的大学生活相差甚远。
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学校的规模持续扩大这给高校的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学校的发展和大学生适用学校的能力都面临着危机。
同时,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日益不断激化,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积极的归属感,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
一、学校认同感、归属感的含意(一)认同感在刘建军《认同感》一书中,认同感指“群体内的每个成员对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通常能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
”[1]这主要是因为组织中各成员心中达成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之间存在一致的利害关系。
尽管有时群体人员认识不符合事物的真实面貌,但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始终相信。
认同感尤其是在个人对外界事物本质认识不清,信息断裂,心理情绪不稳时会强烈地影响个人的认识。
同时,根据费穗宇《社会心理学辞典》,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于认识的植入过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己可能被别人同化,别人也可能被自己同化,这两种都称为认同”[2]45。
研究青少年和大学生心理认同危机和认同状况发现,他们都强调的是组织中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认知和看法,并指出自我认同是个体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一致性和连贯性的主观感知、体验,以及他人对个体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
(二)归属感心理学上,归属感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3]187。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详细描述了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存在问题探讨和对策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和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背景、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等。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调查结论,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相关的结语。
本研究为进一步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调查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存在问题探讨、对策建议、调查结论、研究展望、结语。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一些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淡化,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
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事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对于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有助于了解当前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同时也有助于引发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关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当今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探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究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2. 分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3. 探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和学习意愿;4. 发现影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因素及其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认同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文化认同缺失、社会认同不足等。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途径,如加强文化传承教育、建立多元文化融合平台等。
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教育的研究,可以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同时也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教育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为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融合做出贡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有效途径、启示、未来研究、认同教育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自我认知与价值观确立,对其人格、思想、情感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教育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对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将围绕着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展开探讨,分析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希望能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亟需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成长,更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其全面发展。
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可以为相关机构和部门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提升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强化他们的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提升其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内容,对于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认知不足、被忽视的现状。
特别是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了解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探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度、认同感,以及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受到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了解,可以为加强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提供参考,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客观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为基础,全面探讨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探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兴趣度、认同感以及学习方式,了解影响其对传统文化态度和行为的因素。
此次研究旨在为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提供参考,帮助高校教育部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推广。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的全面了解,可以为相关教育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更多的爱国主义者和文化自信的传承者,构建更加文明和和谐的社会氛围。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的关键环节,它将直接影响最终的调查结果和结论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在进行本研究时,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设计问卷并面对面访问高校大学生,收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我们对问卷进行了认真的设计,确保问题清晰明了、内容全面具体、回答选项合理丰富,以便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探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探究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而文化自信被认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
思政课作为高校中的重要课程,需要通过文化自信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态。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如何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
首先,高校教育需要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教育。
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需要通过强化文化自信教育,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尊重。
具体做法可以是设置相关教学内容,如中国古代文学、哲学、艺术等,同时可以引入校外资源,邀请传统文化专家进行分享和交流活动。
其次,通过规划课程内容,营造文化品味氛围。
思政课程需要尝试利用多种方式,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比如可以把课程与文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并要求他们写学习体会和感受,拓展视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三,让学生走出教室,参观实践。
高校思政课也需要拓展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参观实践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认识。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国家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刻了解文化背景,增强文化自信心态。
同时,高校可以举办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文化创作、组织文化比赛、演讲、文艺表演等,提高学生参与文化交流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的实践成果与外界互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最后,高校思政课需要建立起积极的文化宣传和传播渠道,让传统文化走出校园,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普及和传承。
高校可以借助宣传栏、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发出醒目的文化自信主张,让社会了解高校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此外,在高校内部,可以借用学术报告、文化讲座等形式,积极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强化教育效果。
总之,当前时代,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成长和发展的必备条件,而高校思政课程可以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提供帮助。
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培育对策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关于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可以参考《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培育对策》一文,该文对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现状及培育对策进行了深入探 讨。
参考文献2
此外,还可以参考《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该研究对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制定针对性的培育对策提供了依据。
编写优秀教材
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教材,突出中华 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材的 质量和水平。
创新文化教育方式方法
运用新媒体技术
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技术,开发中华文化网络课程、微视频、APP等,拓宽教 育渠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互动式教学
在课堂上引入讨论、辩论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观点和看法,培 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研究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培育对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了解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探讨培育对策,为高校开展中华文化教育提供 参考。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 和研究。
02
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
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01
举办文化节
在校园内定期举办中华文化节,展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吸引更多
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02 03
建立文化社团
鼓励学生自发组织与中华文化相关的社团,如书法社、国画社、戏曲社 等,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和经费支持,让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深入了 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如何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
如何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地方文化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地域的文化特征、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的认同感受。
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有助于弘扬地方文化,传承地方传统,还能促进学生的身份认同、情感稳定和社会融合。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
一、加强地方文化教育地方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地方文化认同感的关键。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地方文化课程、组织参观考察、举办地方文化艺术活动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培养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特别是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并研究所在地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等,从而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二、倡导地方文化意识通过倡导地方文化意识,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涉及到地方文化。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文化节庆活动,展示地方特色;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民俗游戏、传统手工艺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地方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通过比赛了解、学习和传播地方文化。
三、提供实践机会和体验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地方文化实践,能更好地了解、体验和认同地方文化。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历史文化名胜,参与地方传统活动和非遗项目等。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当地社区、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合作,开展地方文化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和体验,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地方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从而提高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四、强化地方文化与学科融合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地方文化融入到相关内容中,通过地方文化的案例、故事、传统知识等来丰富学科知识,强化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当地方言、民间故事等来进行阅读教学;在艺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地方文化元素来开展艺术创作活动。
通过学科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可以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
五、建立地方文化交流平台学校可以积极与当地社区、博物馆、文化馆以及其他学校合作,共同建立地方文化交流平台。
青年大学生对团组织的认同调查_李剀(2)
第25卷第1期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 Vol. 25,No. 1 青年大学生对团组织的认同调查李剀1刘永存2( 1.云南大学团委,云南昆明650091; 2.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 关键词: 大学生; 团组织; 认同摘要: 调查表明,青年大学生对团组织的认同程度不高,在性别、户籍地、政治面貌、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团干部等人类学特征变量下有显著差异。
大学生对团组织认同程度与大学生对团组织工作和活动的满意度有显著相关。
中图分类号: D29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755( 2010) 01-0006-03对于组织的发展而言,组织成员的认同至关重要。
安东尼·吉登斯的研究指出: 认同是一切行为意义的来源。
因此,本研究拟从认同的视角切入,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深入探究大学生对大学团组织的认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寻找让大学团组织的工作创新能赢得大学生的认同,继而提升大学生对团组织工作和活动的意愿度、参与度和创新意愿的有效途径。
一、概念界定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1]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换言之,在弗氏那里所谓认同就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2]的行为模式的过程。
”后来,美国学者埃里克森将认同这一概念引进社会心理学,认为认同是“一种自我 ( 认知) 框架,通过现实的和想象的人们对自我内涵共同认识而形成和保持。
”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我认同”的概念,进一步对认同进行了解释和阐述,并且将[3]“认同”分成“自我认同”和“集体认同”两种。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米德将认同视为自我概念———个体从他人处获得暂时的自我想象,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把自己归属于某类客体的自我概念。
学生组织认同感来源研究
学生组织认同感来源研究作者:刘莎肖宇雄肖怡之来源:《财税月刊》2018年第10期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校认同度已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大学生对学校和俱乐部学生社团的认可程度反映了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价值。
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学校期间社会活动和校园活动的状态,以及专业学习的态度。
在当前大学生竞争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许多大学生与母校缺乏认同感,导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压力加大。
本文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进行分析,希望在百年校庆来临之际,为学校提升学生的组织认同感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学生组织;认同感;高校一、背景组织认同源于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认可和文化认可的定义,社会认可是指个人对于组织的成员资格、价值观和情感维系方面的感知,文化认可是指个人对于所属文化及文化群体形成的归属感和内心承诺。
大量的研究表明,组织认同与工作满意度、动机、绩效、组织忠诚、合作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密切相关,组织认同感可以通过对个人的感知和情感的影响来进一步影响个人行为,从而导致组织绩效的极大改善。
目前,组织认同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一些学者将组织认同的前因归纳为:个体特性、组织特性和环境特性,其中组织特性又集中表现为组织形象、组织氛围、工作特性和文化特性。
学生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指学生对大学校园环境、高校的学习生活、学生自身参与学校的各种学术活动和科研实践,除了与大学共享的大学生价值观外,他们还对学校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氛围和科研成果感到自豪。
同时,受到高校文化氛围和管理体制的影响,使得学生对其自身内在价值的判断和评估,从而创造一种对学校这一组织群体高度认同的一种归属感,并在行动上有意识地自觉维护学校的荣誉,即使离校后始终对学校的文化传统保持忠诚。
学校认同感是高校学生积极情感的重要组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对学习风格,教学风格,学校精神和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同
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同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同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同,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在当代大学生心中,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地位。
首先,大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代表着民族的根源和身份。
其次,传统文化是培养个人修养和涵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升个人品质和思想境界。
此外,传统文化还能够给予大学生一种人生指导,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然而,尽管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积极态度,但也存在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抱有冷漠和消极的态度。
他们更倾向于接纳和追求新潮的事物,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有所欠缺。
这种态度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社会环境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文化的碰撞,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各种新的文化形式和流行趋势。
这使得部分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
2. 教育体制的改革:近年来,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这一目标似乎存在一定的脱节。
因此,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浓厚的兴趣。
3. 信息时代的冲击: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年轻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化冲击。
这种文化多样性导致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三、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尽管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一定的消极态度,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表达出强烈的认同。
这一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学生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它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传承和文化基因。
这种历史价值使得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敬意。
2. 传统文化的审美魅力:传统文化中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能够让人感受到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报告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希望. 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采用总体描述和抽样调查的方法, 展示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现状, 分析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情况. 同时对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问题提出一些新的建议, 希望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有一定帮助,并通过此次活动唤醒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大学生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些大家耳熟能详,而谁又能给出准确理解?对于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御,酒令,歇后语等中华传统文化又会怎样呢?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根基,但因为诸多原因,传统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断层. 青年一代,当出生时,就已经处于文化的断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么不了解, 要么有严重的误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一方面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又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体验,这极为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我们进行此次调查,旨在唤醒大学生,学校,乃至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就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大学生作为当今时代的中坚。
二,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及重要意义1. 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中国古代艺术,也包括中国古代史学;既包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也包括中国古代宗教与中国古代哲学。
2. 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探索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了解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国当代与未来的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当代和未来中国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培养诚信的高尚情操。
探讨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培育路径
探讨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培育路径作者:张子珍石亚琼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20期【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深厚底气。
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征程中红色文化是全体人民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当代大学生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而自信的动力源泉就来自于红色文化,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的认同,不断传承红色革命精神,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将来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詞】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培育;途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0—163—03一、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一)新时代红色文化认同是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的内生情感新时代红色文化的认同能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的情感,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大学阶段是处在价值体系确立的阶段,需要有崇高的信仰,坚定的自信和矢志不移的红色文化认同,才能在前进道路上越挫越勇,知难而进。
红色文化凝聚着全体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共识和社会认同,红色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形式,并将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等融入到大学生群体,进而形成价值共识。
(二)新时代红色文化认同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精神引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文化的认同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精神引领。
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来自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筚路蓝缕的百年奋斗,也来自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纵横九万里的浴血奋战。
红色文化沉淀着无数革命烈士和仁人志士在革命路途中的精神追求,也代表了中华民族在近代百年奋斗的精神标示。
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特殊文化,红色文化引领着时代的潮流,红色文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的信仰、高尚的品德、坚强的意志、优良的作风和伟大的革命精神。
如何通过班级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
如何通过班级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关键信息:1、班级活动的目标与主题2、活动的具体形式与内容3、活动的时间安排4、参与活动的人员范围5、活动的组织与负责人员6、活动的评估与反馈机制1、引言11 阐述通过班级活动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和意义。
2、班级活动的目标与主题21 明确班级活动的总体目标,即为增强学生对特定文化的理解、尊重和认同。
211 设定具体的主题,例如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
3、活动的具体形式与内容31 文化讲座邀请专家或老师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包括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等。
311 文化展览展示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实物、艺术品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化的魅力。
312 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美食烹饪、传统音乐舞蹈表演等,亲身感受文化的内涵。
313 文化竞赛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深入研究。
4、活动的时间安排41 制定详细的活动时间表,包括活动的筹备时间、开展时间和总结时间。
411 合理安排活动的周期,避免过于紧凑或冗长,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效果。
5、参与活动的人员范围51 明确活动面向的班级范围,是否包括跨年级或跨班级的合作。
511 考虑是否邀请家长、校外嘉宾等参与,以丰富活动的资源和视角。
6、活动的组织与负责人员61 成立活动组织委员会,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
611 确定活动的主要负责人,负责整体的策划、协调和推进。
7、活动的评估与反馈机制71 制定评估指标,如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程度、参与度、兴趣提升等。
711 设计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
712 根据评估和反馈结果,总结活动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活动改进提供参考。
8、资源需求与保障81 列出活动所需的物资、场地、设备等资源。
811 明确资源的获取途径和保障措施。
9、安全与风险管理91 分析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如场地安全、器材使用安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探究
【摘要】高校学生组织文化是高校学生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产物,是学生组织的灵魂。
不同高校又具备各自独特的学生组织文化。
本调查以江苏大学为例,旨在通过对学生关于本土学生组织文化认同感的研究,揭示当下学生组织文化的认同情况,为构建和谐的学生组织文化,增强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感提供参考。
结果显示江苏大学学生对于本校学生组织文化的认同感较高,推广学生组织文化的工作仍需坚持。
【关键词】学生组织;组织文化;文化认同
一、引言
高校学生组织是促进学生成长、加速学生成熟、历练学生成才和奠定学生成功的重要平台,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意志品格、为国家、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是学生组织在为学校为同学服务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服务精神与文化意义的有机融合体,是学生组织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行为规范及思维方式的高度概括。
探究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情况如何、文化认同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通过提升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文化认同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认同是如何形成的Phinney曾提出三种主要的论述,分别为:社会认同论(Social identity and the self)、涵化论(Accultural theory)(或称为文化交流论)、认同形成论(Identity formation theory)。
社会认同论强调在种群交流过程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与其所属的族群文化会逐渐产生关联,从而建立一种正向积极的自我概念。
该理论适合个人与群体间相互关系相关研究。
涵化论(Accultural Theory)。
该理论认为因为有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族群的界线才容易被突显,文化认同才容易形成。
因此其适用于不同文化交流间的认同情况。
认同形成论(Identity Formation Theory)。
这种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文化认同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一理论带有明显的自我优越性,存在极端倾向。
此外,关于文化认同的维度,目前尚无统一的看法。
有学者依照心理学的认知原则,将文化认同区分为4个维度:认知的(Cognitive)、情感的(Affective)、知觉的(Perceptual)、行为的(Behavioral)。
整理近几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将文化认同理论运用到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中的研究(武如飞【1】【2】,2011;杨曌【3】,2012.)甚少,本文借鉴Phinney的社会认同论、涵化论、认同形成论,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探究
高校组织文化认同表现,借鉴以往成熟研究设计研究量表,以江苏大学为例,探究高校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情感、知觉行为,明确提升高校组织文化认同的着力点,为丰富校园文化、从而为促进高校学生组织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三、研究设计
(一)组织文化三个层次
本研究以社会认同论、涵化论、认同形成论为基础,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界定组织文化认同内涵,明确各个层面的具体表现,为量表设计和实地调查奠定基础,具体内容见表1。
(二)量表编制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量表主要参考漆贤成【4】、汤杰【5】等的研究,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设计题项。
量表采用5点式李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无所谓,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经过前测、试测等环节,形成正式量表。
高校组织文化认同量表包含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3个维度,共30个题项。
二、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分析
实证调研选取江苏大学在校生共100名现场填写问卷。
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0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85份,有效率85%。
填写问卷的男性占41.18%,女性占58.82%,文、理、工专业的学生分别占据了45.88%、8.24%、45.88%,根据前期调查显示,校级学生组织中,文科、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干部占据大多数。
(二)信度检验分析
问卷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认知层面量表内部一致性佳(α系数>0.90),情感层面量表内部一致性佳(α系数>0.90),行为层面量表内部一致性佳(α系数>0.90),信度很高,见表5。
(三)效度检验分析
对问卷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的KMO检验系数均>0.5,(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X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P 值均<0.05,问卷有结构效度。
五、结果讨论与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进行逐项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江苏大学学生对组织文化认同程度高。
摘要项统计量见表7。
数据结果显示,江苏大学大学生对其学生组织有着明确的认知,大学生个人了解团体文化的各种特性,个人对所认同的文化团体或文化对象产生了归属感,而且在情感上有团体内与团体外的划分,并以具体的行为来支持组织文化的发展和壮大。
学生干部组织文化认同度高于一般干事;组织内的学生干部组织文化认同度高于曾担任过现已退出或卸任的学生干部,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当前的学生组织文化持不满态度。
同时,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组织文化认知体现为其自身对社交的需求,渴望组织归属,渴望得到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的需要;文化认同情感层面体现为其对尊重的需求,学生组织高于团体存在,应是一个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且相互尊重的精神依托;文化认同行为层面则体现为对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需求之下大学生会主动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公众所期望的人物。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组织生活。
完全的文化认同只是一个理想化状态,应在现有组织文化庭型”学生组织文化,增强学生的存在感和归属感【7】。
五、研究结论
通过对江苏大学学生对于校园组织文化认同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组织文化。
构建人本的话语体系,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创建简洁而明确的有形组织信条,加深组织成员在组织文化价值上的认同。
(二)利用从众心理构建和谐的学生组织文化。
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涯以及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来构建和谐的学生组织文化。
(三)加强学生组织文化的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借助网站建设和各种新媒体平台,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地加强学生组织文化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的宣传教育。
(四)提升学生组织活动质量。
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紧密结合时代,结合潮流,增强学生自身归属感,壮大组织力量,扩大组织影响力,为组织成员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六、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受客观条件限制,调查对象仅针对江苏大学在读学生。
而且,对于学生组织文化发展与推行方面所提出的建议,是笔者根据长期在江苏大学生活的实际经历与调研结果有针对性提出的,由于高校文化具有其独特性,对于其它高校不具备普适性。
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组织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方案,未来还需要更多具有不同特色的高校参与到学生组织文化认同度的实证探究中来。
参考文献:
[1]武如飞,范正宇.略论高校学生组织文化的内涵与建设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9:11-12.
[2]武如飞,凌弓.国内高校学生组织文化研究评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120-121+170.
[3]杨曌.浅谈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J].唯实(现代管理),2012,02:56-57.
[4]漆贤成.浅析高校学生组织文化的作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5:66-67.
[5]汤杰,王贝.浅析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对提升执行力的作用[J].网络财富,2009,15:111.
[6]刘伟伟.发展型学生工作理念下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02:54-56.
[7]苏晓建.浅谈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J].才智,2013,17:8.
[8]艾尼娃尔·艾合买提,耿直,赛福鼎·艾拜.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因素建构高校学生组织文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04:106-108.
[9]刘玉宁,董奕.基于人口统计学学生组织凝聚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连锁,2013,10:41-42.
[10]彭小孟,万晴.论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文化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