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

合集下载

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教案标题: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概念,并能够准确地测量和比较线段的长度。

2. 学生能够使用适当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描述线段的长短关系。

3.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不同线段的长度。

教学资源:1. 教学投影仪和屏幕2. 学生练习册3. 直尺和其他测量工具4. 实物线段模型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使用教学投影仪展示一些不同长度的线段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线段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2. 引导学生讨论线段的概念,并解释线段是由两个端点所确定的一段连续直线。

探究(15分钟):1. 分发直尺和实物线段模型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在练习册上绘制出不同长度的线段。

2. 引导学生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并让他们比较不同线段的长短。

3. 鼓励学生使用数学术语和符号描述线段的长短关系,如“较长”、“较短”、“相等”等。

讲解(10分钟):1. 通过教学投影仪展示线段的比较示例,并解释如何使用数学术语和符号来表示线段的长短关系。

2. 引导学生注意不同线段的长度差异,以及如何使用数值来表示这种差异。

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册上的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比较给定线段的长短,并填写相应的数值和符号。

2. 监督学生的练习过程,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生活中如何比较不同长度的线段?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使用测量工具和数学术语来解决问题。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线段的概念和如何比较线段的长短。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并提醒他们继续练习和巩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比较不同长度的线段,如教室的桌子、书架等。

2. 引导学生使用数学应用软件或在线资源进行线段比较的练习和游戏。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一、 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2、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4、理解线段的中点以及线段的和差的意义,并根据给出的条件求出线段的长。

5、通过小组学习过程,形成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二、 教学重点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尺规作图;线段中点的概念级表示方法。

三、 教学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认识,线段中点的实际应用。

四、 教具准备铅笔、圆规、直尺(三角板)等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1、复习回顾:什么叫线段?射线和直线?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2、创设情境情景一:绿地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为什么? 情景二: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猜测 “从A 到C 的四条道路,哪条最短?”3、发现结论: (1)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图4-6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4、练一练:经过平面上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指( )A 、经过A 、B 两点的直线 B 、射线ABC 、A 、B 两点之间的线段D 、A 、B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C BA5、提出问题问题:观察图4-6,比较的是线段和曲线、折线的长短,两条线段之间怎么比较长短?板书课题:2.比较线段的长短二、合作学习,探究问题1、分组讨论:每个人画一条线段,另其他同学比较,讨论方法。

接着另外每人拿出不同的笔(可以看成线段),你又怎么比较它们的长短,互相交流。

2.通过刚才分组讨论,得出两条线段比较长短的方法。

(1)、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 和线段CD 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2)叠合法:把线段AB 、CD 放在同一直线上比较,步骤有三:① 将线段AB 的端点A 与线段CD 的端点C 重合② 将线段AB 沿着线段CD 的方向落下③ 若端点B 与端点D 重合,则得到线段AB 等于线段CD ,可记做:AB=CD (几何语言)若端点B 落在D 内,则得到线段AB 小于线段CD ,可记做:AB <CD若端点B 落在D 外,则得到线段AB 大于线段CD ,可记做:AB >CD 如图1 A CD 3.“练一练”P 112习题 第1题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实际生活经验的小视频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东知道中间的路线最短,教师要提出疑问,你能用数学道理来解释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引出下一个问题)二、探究学习如右图,从A地到C地有四条道路,那条路最近?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结论: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学以致用:刚才的视频说明的数学道理你知道了么?请同学回答。

三、合作学习:活动一:请两位学生比身高,让学生说明理由。

教师引入你能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吗?动动手,小组合作:各小组拿着你们手中的绳子与其他同学的进行比较,看看谁的长,谁的短?并且思考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学生思考并回答结论:1.把其中的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去,将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在一起加以比较,这种方法叫做叠合法。

2.用刻度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叫做度量法。

3.说明:如果两条线段相差很大,直接视察就可以进行比较了。

学以致用:怎样比较下面两棵树的高矮?怎样比较两根铅笔的长短?怎样比较窗框相邻两边的长?( ) ( ) ( )活动二:1.什么是尺规作图?2.小组合作交流,试一试用尺规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直线。

尺规作图 :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画图称为尺规作图教师引导学生: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如图,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作图规律如下:(1)作射线A′C′(如图所示);(2)用圆规在射线A ′C ′上截取A ′B ′=AB.线段A ′B ′就是所求作的线段.活动三:想一想,折一折,怎样找到你手上绳子的中点位置?点M 把线段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 与BM, 点M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表达式:如果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 那么AM=BM= ( 21) AB. 或者AB=2AM=2BM 练习:如图示:点C 为AB 的中点,AC=3cm ,则BC=() cm ,AB=()cm 。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定义及基本属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线段的定义及基本属性。

2. 比较线段的长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线段的定义及基本属性,线段的比较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快速地比较线段的长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线段的定义及基本属性。

2.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线段模型、直尺、画图工具。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套线段模型、直尺、画图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线段的长短比较。

2. 讲解线段的定义及基本属性:线段的定义,线段的长度、起点和终点。

3. 演示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线段长短比较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线段长短比较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长短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生活实例,加深对线段长短比较知识的理解。

九、课堂小结2. 强调线段长短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十、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线段长短比较的知识。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运用线段长短比较的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测量物品长度、规划路线等。

2. 分享成果: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七、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线段长短比较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电路布线等。

2. 学生分析案例中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和原理。

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学设计

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学设计

4.2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首先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参照教科书创设的“两棵树的高矮”、“两根铅笔的长短”等情景图,结合“两个人的身高比较方法”,和“折出这线段中点”等充分创设情境,极大丰富数学学习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进行主动的学习探究。

其次:问题引入:“从A到B的四条道路,哪条最近?”直接让学生从图和形的角度感受到生活现实中所蕴含的最本质的“直线距离最短”的性质,并和学生一起得出“线段”性质,并提出“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

然后引出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的必要性,让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比较方法和策略,重点突破比较方法,并进一步作出线段的和、差,最后运用所学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几何方法的才起步,教学中要始终遵循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给足时间思考、动手操作,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过程,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是教材第四章的第二节,是平面图形的重要的基础知识。

学生在前面了解了一些立体的、平面的几何图形。

在上一节课也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

了解了线段的形象、描述性定义和表示方法,这一节将进一步研究线段的重要的基本性质和比较方法。

所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抽象提炼线段的基本性质,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和、差作图等,知识策略的获得完全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得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能借助于尺、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考想象、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数学探究过程,了解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策略,学习开始使用几何工具操作方法,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解决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比较线段的长短一等奖创新教案_1

2 比较线段的长短一等奖创新教案_1

2 比较线段的长短一等奖创新教案《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图形与几何》对《比较线段的长短》部分是这样描述的:1.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2.掌握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教材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的第二节。

是继《线段、射线、直线》之后的内容,它是学生对几何语言、几何基本事实、几何定义的初步接触,是很基础的一节课,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文字语言、图形、几何语言的转化能力,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空间观念.知识主要分为四大块:如何比较线段的大小、中点的概念和几何语言的表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的距离;主要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教好本节内容,不仅是对前一节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也是学生以后学习线与线的位置关系、三角形全等等知识的基础,它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几何,起到了一个支撑点的作用.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7—9年级《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1)借助具体情景了解“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2) 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3) 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4)立足具体情景,尽可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去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发展的成果.(5)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线段性质及线段的比较方法,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难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及应用.三、学情分析1.教学方法:“微视频情境导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努力构建合作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2.学法指导:借鉴杜威的“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经历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四、评价设计1.通过微视频预习达成目标一和目标2;2.从实例出发探究讨论比较线段长短达成目标3;3.通过评价练习题的延伸,借助尺规作图引出线段中点的定义达成目标4;4.通过变式训练强化提升达成目标5.学科素养: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德育范畴:思维严谨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录制微视频,学生预习探究新知微视频一(线段公理):任务单问题一: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走捷径?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实际应用:学生举例.把弯曲的河道改直可以缩短航程,其几何道理是___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对于熟悉的情境、感兴趣的问题能够很容易的展开思维。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第二章《直线与线段》的第一节“比较线段的长短”。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学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线段的概念,能够准确地表示线段,学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线段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难点:如何准确地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教学课件。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绳子、直尺等教具,现场演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关注线段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线段的概念: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及这两个端点之间的所有点组成的。

(2)线段的表示:用两个端点的字母表示,如线段AB。

(3)比较线段的长短:通过观察、测量、折叠等方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 例题讲解(1)题目:比较线段AB和CD的长短。

(2)分析:观察两条线段的长度,可通过直尺测量或折叠比较。

(3)解答:线段AB比线段CD长。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直尺、圆规等工具,测量并比较给定线段的长短。

六、板书设计1. 线段的概念2. 线段的表示方法3. 比较线段的长短方法七、作业设计(1)线段AB和线段CD(2)线段MN和线段PQ2. 答案:(1)线段AB比线段CD长,通过测量可得。

(2)线段MN和线段PQ等长,通过折叠可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线段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上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用三角板、圆规等工具,设计一些有关线段的题目,进行交流和分享。

比较线段的长短的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的教案

4.2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2、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教学思考创设现实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立足具体情境,尽可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去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线段性质及线段比较方法,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及应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检查预习效果,引入新课想一想1、(1)由我家到八中的路线有四条,哪一条最近?我家到八中的距离是什么?检查学案探究一中的(1)到(4)小题。

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也可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就是线段的基本性质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强调长度)(2)由小狗跑得远,还是小猫跑远?你是怎样比较的?(经过讨论、交流后,有的说“目测”,有的说“自己去度量”等。

)引出本节课题如果把小狗、小猫、骨头和鱼看作点,路径看作线段,其实质就是比较线段A B 的长短,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较线段的长短。

二、探究新知,学习新课在研究如何比较之前大家来看这个问题:如何在黑板上画一条和一根细木棍等长度的线段?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为后面的尺规作图打好基础,让学生初步感受类比法学习新知。

做一做怎样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师生互动作图)1、例:已知线段a .求作线段,使AC =a 做法:①先作一条射线AB 。

②用圆规量出已知线段的长度a 。

③在射线AB 上以A 为圆心,截取AC = a 。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线段长短比较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线段的定义,掌握线段的性质,识别并画出线段。
重难点:线段定义的理解,线段性质的掌握,线段的识别与画法。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和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3.强调线段长短比较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线段长短比较的理解和应用,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完成课本第15页的练习题1、2、3,要求学生通过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准确判断给定线段的长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长短比较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
2.线段的性质:线段有固定的长度,可以测量;线段上的点有限且可以数清。
3.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a.直接比较:将两个线段放在一起,直接观察哪个线段更长行比较。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1.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线段的相关知识,提高线段长短比较的能力。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4.通过线段长短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大小、长短是相对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依赖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在数学学科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还不够熟练。此外,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直线、线段等几何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理解。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4.能够运用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长度、比较路径长短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首先明确线段的定义,介绍线段的表示方法,如AB表示线段A到B的线段。
2.讲解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包括直接比较、间接比较和利用数学性质比较等。
-直接比较:将两条线段放在一起,直观地比较长短。
-间接比较:利用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等,测量线段的长度进行比较。
-利用数学性质比较:如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比例线段等性质进行比较。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线段的定义,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能够识别并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线段。

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是本章节的核心知识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生动的实物举例,如比较两根铅笔的长度,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线段的概念。接着,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法、计算法等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逐步突破这一重难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线段的概念,理解线段的两个端点以及线段的长度。
2.学会使用直尺、圆规等工具准确地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
3.能够通过直观观察、比较、计算等方法判断线段的长短,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的长度。
5.思考题: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在作业本上简要回答:
a.在比较线段长短时,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我们的判断出现误差?
b.如何避免这些误差,提高线段长短比较的准确性?
c.除了今天学到的比较方法,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吗?
作业要求:
1.作业需按时完成,字迹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应及时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寻求帮助。
3.家长应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克服困难。
2.提高拓展题:完成课本第26页的练习题4、5,引导学生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如三角形的边长关系,解决问题。此部分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空间观念。
3.实际应用题:请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线段长短比较问题,如家庭成员的身高、家中物品的长度等,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比较,将比较结果和过程记录在作业本上。
4.小组合作题:分组完成一份关于比较线段长短的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实际应用案例、小组讨论心得等。此部分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视觉比较线段的长短。

2. 学生能够用数学符号表示线段的长短关系。

教学重点: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难点:用数学符号表示线段的长短关系教学准备:纸、铅笔、直尺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不同物体,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 提出问题:你是如何判断不同物体的大小的?3. 引导学生发现,我们可以通过直观观察来判断物体的大小。

4. 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长短也可以通过直观观察来判断吗?Step 2 学习新知1. 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线段AB和CD,并比较它们的长短。

2. 引导学生发现,线段AB的长度大于线段CD,可以表示为AB > CD。

3. 通过类似的比较,引导学生记住其他符号,如“小于”<、“等于”=等。

Step 3 练习巩固1. 让学生用纸和铅笔画出两条线段,并通过比较判断线段的长短关系。

2. 让学生互相交流和比较自己画的线段的长短,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3. 提供更多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比较线段的长度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Step 4 拓展应用1. 张贴一些图片,让学生比较不同线段的长度,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2.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3. 让学生用线段比较法判断图形的大小关系,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观察线段的长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比较线段的方法,并能够用数学符号表示线段的长短关系。

通过练习巩固和应用拓展,提高了学生对线段比较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优质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优质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第四章《比较线段的长短》,具体内容包括: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够运用工具测量线段长度,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够准确测量线段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学重点:线段的概念及测量线段长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图片:比较两条跑道长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条线段的长度。

(2)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判断线段长短的方法。

2. 知识讲解(1)讲解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特征。

(2)介绍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直接观察法、工具测量法、叠合法。

3. 例题讲解(1)题目:比较两条线段AB和CD的长短。

解答:先观察,无法直接判断时,使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然后进行比较。

(2)题目:在三角形ABC中,比较AB、BC、AC三条边的大小。

解答:使用叠合法,将三条边相互重叠,观察重叠部分,判断大小关系。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测量课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巩固测量方法。

(2)分组讨论:比较教室内的线段长短,如黑板的长度、桌子的宽度等。

(2)拓展:探讨如何比较弯曲的线段长短,引出后续课程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线段的概念2. 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直接观察法工具测量法叠合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在三角形DEF中,比较DE、EF、DF三条边的大小。

2. 答案:(1)AB > BC > CD > DE(2)DE > EF > DF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线段概念和比较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和分享。但也有一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不够自信,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我会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鼓励,并在课后提供更多的辅导和帮助。
同时,我也注意到,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寻找更多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线段的定义、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通过今天的课程,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会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模型展示、动画辅助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线段在三维空间中的形象。
-对于实际问题的应用,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房间内家具的长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比较线段的长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比较两个物体长度的情况?”(如比较两支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比较线段长短的奥秘。

4.2.2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4.2.2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4.2.2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2.2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内容包括: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求线段的长度;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线段性质,并学会运用.2.内容解析本节知识是本教材第四章的第2节内容,是学习几何知识的开端,对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以及学习以后的几何知识非常重要,必须把握好教学的进度和难度.应充分注重直观认识和操作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中小学的衔接,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出发,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观察归纳,让他们了解几何学习的基本的操作方法,学习结论获得的策略,对进一步去理解线段本质属性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关都有着较为深刻的意义,也有利于学生图形意识的培养.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线段比较大小以及线段的性质.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理解线段等分点的意义.(2)能够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求线段的长度.(3)体会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4)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线段性质,并学会运用.2.目标解析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叠合法和度量法比较线段的大小;会表示线段的大小关系;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生能够分别用图形和符号来表示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能够由等分点确定数量关系,或由数量关系确定等分点,综合运用几何语言的能力有所提高.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比较得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并能举例说明其实际应用;理解两点的距离是指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而不是线段本身.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虽然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几何知识,但将对图形的认识与对数量的认识结合起来,是学生未曾深入体验过的.尤其用作图来表示线段的和、差等数量关系,是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的综合运用,对于刚刚进入几何语言学习的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前一学段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已有所体会,但学生容易将两点的距离与连接两点的线段混淆,教学中应加强对这两个概念的辨析.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求线段的长度.四、教学过程设计(一)自学导航问题:老师手里的纸上有一条线段,你能在你的本上作出一条同样大小的线段来吗?尺规作图在数学中,我们常限定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这就是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则: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段.思考: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你能从比身高上受到一些启发吗?判断线段AB和CD的大小.(1)如图1,线段AB和CD的大小关系是AB___CD;(2)如图2,线段AB和CD的大小关系是AB___CD;(3)如图3,线段AB和CD的大小关系是AB___CD.(二)合作探究如图,线段AB和AC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线段AC与线段AB的差是哪条线段?你还能从图中观察出其他线段间的和、差关系吗?(1) AB<AC(2) AC-AB=BC,AC-BC=AB,BC+AB=AC.如图,已知线段a和线段b,怎样通过作图得到a与b的和、a与b的差呢?如图,已知线段a、b,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b.解:则:线段AC=2a-b.如图,已知线段a,求作线段AB=2a.解:则:线段AB=2a.如上图,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和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AB,AB=2AM=2BM.因此可得:AM=BM=12类似地,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AB,AM=MN=NB=13AB=3AM=3MN=3NBAB,AM=MN=NP=PB=14AB=4AM=4MN=4NP=4PB思考:如图,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除它们之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如果能,请联系你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图上画出最短路线.估计下列图中线段AB与线段AC的大小关系,再用刻度尺或用圆规来检验你的估计.AB___AC AB___AC AB___AC(二)考点解析例1.如图①,有一张三角形的纸片,你能准确地比较线段AB与线段BC的长短吗?解法1(度量法):用刻度尺测量AB=2.0cm,BC=1.7cm,所以AB>BC.解法2(叠合法):(1)如图①,折叠纸片,使线段BC与线段AB在一条直线上,这时点C落在A,B之间,所以AB>BC.(2)如图①,利用圆规在射线BA上截取BC'=BC.因为AB>BC'所以AB>BC.【迁移应用】1.如图,比较线段a和b的长度,结果正确的是( )A.a>bB.a<bC.a=bD.无法确定2.如图,用圆规比较两条线段AB和A'B'的长短,其中正确的是( )A.AB>A'B'B.AB=A'B'C.AB<A'B'D.没有刻度尺,无法确定3.体育课上,小悦在点O处进行了四次铅球试投,铅球分别落在图中的M,N,P,Q四点处,则表示他最好成绩的点是( )A.MB.NC.PD.Q4.如图,比较这两组线段的长短.解:如图①,把图中的线段AB、线段CD放在同一条直线上,使端点A,C重合,点B与点D在点A的同侧,得点B在C,D之间,所以AB<CD.如图①,把图中的线段AB、线段CD放在同一条直线上,使端点A,C重合,得点D和点B重合,所以AB=CD.例2.如图,已知线段a、b、c,其中a>b>c.(1)尺规作图:在射线AP上求作线段AB,使AB=a+cb;(2)若a=4、b=3、c=2,求AB的长.解:(1)如图,在射线AP上作线段AC=a,在AC的延长线上作线段CD=c,在线段AD上作BD=b,则AB=a+cb.(2)因为a=4,b=3,c=2,所以AB=a+cb=4+23=3.【迁移应用】1.如图,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B,使得AB=a+2b.小明给出了四个步骤:①在射线AM上截取线段AP=a;①则线段AB=a+2b;①在射线PM上截取PQ=b,QB=b;①画射线AM.你认为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2.如图,下列关系式中与图形不符合的是( )A.ADCD=ACB.ACBC=ABC.AB+BD=ADD.AC+BD=AD例3.如图,AC=6cm , BC=15cm , M 是AC 的中点,在CB 上取一点N ,使得CN=13BC ,求MN 的长.解:因为M 是AC 的中点,AC=6cm , 所以MC=12AC=12×6=3(cm)因为BC=15cm所以CN=13BC=13×15=5(cm)所以MN=MC+CN=3+5=8(cm) 【迁移应用】1.下列条件中能确定C 是线段AB 的中点的是( )A.AC=BCB.AB=BCC.AC=BC=12AB D.AC+BC=AB2.如图,C ,D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且D 是线段AC 的中点.若AB=10cm ,BC=4 cm ,则AD 的长为( ) A.2cm B.3cm C.4cm D.6cm3.如图,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且BC=2AB ,D 是AC 的中点,若AB=2cm ,求BD 的长.解:因为AB=2cm ,所以BC=2AB=4cm.所以AC=AB+BC=6cm.因为D是AC的中点,AC=3cm.所以AD=12所以BD=ADAB=lcm.4.如图,C,D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E是线段DB的中点,AB=12cm,求线段CE的长.解:因为C,D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12=4(cm)所以CD=DB=13因为E是线段DB的中点,DB=2cm,所以DE=12所以CE=CD+DE=4+2=6(cm).例4.如图,小明家在B处,现在小明要去位于D处的同学家.(1)最近的路线是__________;(2)B,D两点的距离是线段______的长度.【迁移应用】1.若AB=4cm,BC=3cm,则A,C两点的距离( )A.1cmB.7cmC.1cm或7cmD.不确定2.小明捡到一片沿直线折断了的银剩下的杏叶(如图),他发现剩下的银杏叶的周长比原银杏叶的周长要小,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数学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A,B是公路l两旁的两个村庄,若要在公路上修建一个汽车站Р,使它到A,B两个村庄的距离和最小,试在l上标出汽车站P的位置.解:如图,连接AB与直线l相交,交点即为汽车站Р的位置.例5.如图①,一只蚂蚁要沿着正方体表面从点A爬到点B,画出它爬行的最短路径(下底面不可通行).解:如图①,有4条最短路径,以A→E→B为例进行说明:如图①,将正方体的正面,右面展开,连接AB,与中间的一条边交于点E,则A→E→B即为其中一条最短路径.(其他三条类似)【迁移应用】如图,A,B,C,D为四个居民小区,现要在附近建一个购物中心.应把购物中心建在何处,才能使四个居民小区到购物中心的距离之和最小?请确定购物中心的位置,并说明理由.解:如图,连接AC ,BD 相交于点P ,点Р就是购物中心的位置. 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例6.如图,已知线段AB ,延长AB 到点C ,使BC=12AB ,D 为AC 的中点,DC=3cm ,求DB 的长.解:因为D 为AC 的中点,DC=3cm , 所以AC=2DC=2×3=6(cm). 因为BC=12AB ,所以BC=13AC=13×6=2(cm) 所以DB=DCBC=32=1(cm). 【迁移应用】1.如图,已知线段AB=3cm ,延长线段AB 到点C ,使BC=2AB ,延长线段BA 到点D ,使AD①AC=4①3,M 是BD 的中点.求线段AM 的长.解:因为AB=3cm ,BC=2AB , 所以BC=6cm , 所以AC=AB+BC=9cm. 因为AD:AC=4①3, 所以AD=43AC=12cm ,因为M 是BD 的中点, 所以BM=12BD=152cm ,所以AM=BMAB=1523=92(cm).例7.如图,已知C ,D 两点将线段AB 分为三部分,且AC:CD:DB=2:3:4.若M 为AB 的中点,N 为BD 的中点,且MN=5,求AB 的长.解:因为AC:CD:DB=2①3①4, 所以设AC=2x ,CD=3x ,DB=4x. 所以AB=AC+CD+DB=2x+3x+4x=9x. 因为M 为AB 的中点,N 为BD 的中点, 所以BM=12AB=92x ,BN=12BD=2x.因为MN=BMBN=5, 所以92x2x=5,解得x=2. 所以AB=9×2=18. 【迁移应用】1.如图,B 和C 为线段AD 上两点,AB①BC:CD=3①1①6,M 是AD 的中点.若MC=2,则AD 的长为________.2.如图,点C ,D 在线段AB 上,且满足CD=14AD=16BC ,E ,F 分别为线段AC ,BD 的中点.如果EF=5cm ,求线段AB 的长度.解:设CD=xcm. 因为 CD=14AD=16BC ,因为E ,F 分别为线段AC ,BD 的中点,所以EC=12AC=12(ADCD)=1.5xcm , DF=12BD=12(BCCD)=2.5xcm.因为EF=EC+CD+DF=5cm , 所以1.5x+x+2.5x=5, 所以x=1.所以AB=AD+BCCD=4x+6xx=9x=9(cm).例8.在直线l 上有四点A ,B ,C ,D ,已知AB=24,AC=6,D 是BC 的中点,求线段AD 的长. 解: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如图①,当点C 在线段AB 的反向延长线上时,得 BC=AB+AC=24+6=30.由D 是BC 的中点,得CD=12BC=15.以AD=CDAC=9.①如图①,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得 BC=ABAC=246=18.由D 是BC 的中点,得CD=12BC=9.所以AD=CD+AC=15.综上所述,线段AD 的长为9或15.【迁移应用】1.如图,C 为线段AD 上的一点,B 为CD 的中点,且AD=9,CD=4.若点E 在直线AD 上,且EA=1,则BE 的长为( )A.4B.6或8C.6D.82.A ,B ,C 是直线l 上的点,线段BC 的长为4,M ,N 分别为线段AB ,BC 的中点,MN 的长为3,则线段AB 的长为__________.例9.如图,点C 在线段AB 上,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1)若AC=9cm ,CB=6cm ,求线段MN 的长;(2)若C 为线段AB 上任意一点,AC+CB=acm ,其他条件不变,求线段MN 的长.解:(1)因为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所以MC=12AC ,CN=12BC.因为AC=9cm ,CB=6cm ,所以MN=MC+CN=12AC+12BC=12(AC+BC)=12×(9+6)=7.5(cm). (2)因为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所以MC=12AC ,CN=12BC.因为AC+CB=a cm ,所以MN=MC+CN=12(AC+CB)=12a cm. 【迁移应用】如图,D 为线段BC 的中点,E 为线段AC 的中点.若ED=9,求线段AB 的长度.解:因为D 是线段BC 的中点, 所以CD=BD.因为E 为线段AC 的中点, 所以AE=CE.所以AB=AC+BC=2EC+2CD=2ED=2×9=18.五、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优质教案452线段的长短比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优质教案452线段的长短比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优质教案452线段长短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第2节“线段长短比”。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线段长度比概念,掌握线段长度比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线段长度比定义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线段长度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线段长度比实际意义,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线段长度比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线段长度比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根绳子,将它拉直,并在绳子上标记出两个点A和B。

我提问:“谁能告诉我,如何计算线段AB长度?”学生回答后,我接着问:“如果我们将这根绳子对折,使得点A和点B重合,那此时线段AB长度是多少?”2. 知识讲解根据学生回答,我引出线段长度比概念,讲解线段长度比定义,并给出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我在黑板上出示一个例题,如:“已知线段AB长度为6cm,线段CD长度为3cm,求线段AB与线段CD长度比。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在黑板上进行详细解答。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章第2节后练习题,我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定义:线段长度比 = 较长线段长度÷ 较短线段长度2. 计算方法:先测量线段长度,然后进行相除,化简比。

3. 例题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线段EF长度为10cm,线段GH长度为5cm,求线段EF与线段GH长度比。

(2)已知线段IJ长度是线段KL2倍,线段IJ长度为8cm,求线段KL长度。

2. 答案:(1)线段EF与线段GH长度比为2:1。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精品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精品教案

比较线段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是《比较线段长短》,这是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第二章“直线与线段”中内容。

具体涉及到章节为2.2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线段特征,学会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掌握如何用工具测量线段长度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推理来判断线段长短。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线段概念,掌握线段两个基本要素:长度和端点。

2. 学会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准确测量线段长度。

3. 掌握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方法,能够通过观察和逻辑推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特别是在没有测量工具情况下。

教学重点:线段长度测量以及比较方法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直尺、卷尺、模型线段。

学具:学生用直尺、卷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通过比较学生们跳远距离引入线段长短概念。

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线段长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线段基本定义,强调线段长度和端点重要性。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如何使用直尺和卷尺来测量线段长度,以及如何在纸上准确画出指定长度线段。

4. 随堂练习5. 知识巩固出示几组线段,让学生们不用工具,仅通过观察和逻辑推理来判断线段长短。

6. 互动提问针对比较线段长短几种方法进行提问,检查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将分为两部分:1. 线段定义和长度测量方法。

2. 比较线段长短几种常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测量并记录家中某一物品长度。

(3) 如果线段EF比线段GH长3厘米,而线段IJ比线段EF短2厘米,问线段IJ和GH哪个更长?2. 答案:(1) 学生需自己测量并记录真实数据。

(2) CD更长。

(3) 线段IJ和GH长度相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线段测量和比较方法,对于不用工具比较线段长短方法是否理解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线段长短的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于身高的情境,了解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3)借助于实际情境,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事实。

过程与方法:
感受用类比的思想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经过体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感。

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探索、发现规律,了解线段的性质公理以及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对具体实物进行演示,经历对线段的长短进行比较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而其比较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比较线段的方法、线段的公理
教学难点: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

教材分析:
本节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4节,是几何的入门部分,对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以及学习以后的几何知识至关重要。

教学中应注重在直观认识和操作活动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真理。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与生生互动相结合。

教具:一根绳子、纸板、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合作学习一:
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可以有几种方法?同学回答。

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

每组选代表到前面演示: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并用语言叙述。

学生发表见解,得出结论:(1)目测法;(2)测量法;(3)站在一起比。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知问题:我们能否借助于比较两位同学身高的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1)剪一张长方形纸片,用折纸的方法,比较相邻两边的长短。

(2)剪一个三角形纸片,用折纸的方法,比较三边长短。

(3)在半透明纸上画两条线段,剪下后进行折合比较。

教师总结:
方法1、观察法。

当两人个子高矮相差较大时,直接能看出来;
方法2、叠合法。

让两个同学站在同一平地上,脚底平齐,观看两人的头顶,直接比出高矮。

方法3、度量法。

用刻度尺分别度量出两个同学的身高,将所得的数值进行比较。

(教师板书第一种情况,后两种情况由学生自己推导完成。


合作学习二:
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想一想:
有哪些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第一种方法是:观察法
当两条线段长短相差较大时,可直接比较出大小。

第二种方法是:度量法
即用一把尺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再进行比较。

第三种方法是:叠合法
先把两条线段的一端重合,另一端落在同侧,根据另一端落下的位置来比较长短.
做一做
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MN。

①作射线AB
②用圆规量出线段MN的长度
③在射线AB上截取AC = MN,则线段AC为所画的线段。

合作学习三:
请按下面的步骤操作:
1、在一张透明纸上画一条线段AB;
2、对折这张纸,使线段AB的两个端点重合;
3、把纸展开铺平,标明折痕点M。

线段的中点:
线段中点的定义: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 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如图所示:
(1)线段AM和线段BM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2)线段AM和线段AB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教师板书)
用几何符号表示:AM=BM=1/2AB或AB=2AM=2BM
5、练习:支撑一根质量均匀、水平放置的木棒平衡支点应选在什么位置?使木棒平衡的支点位置是木棒的重心。

你能找到一枝未使用过且没有橡皮头的铅笔的重心吗?它在铅笔的什么位置?
知识应用:
例:如图AB=6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那么线段AD是多长呢?
变式训练:
已知,如图,点C在直线AB上,线段AC=6厘米,BC=4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

课堂小结:
1.比较线段你有哪些方法?
2.根据线段的中点可以得到哪些数量关系?
3.你学到了哪些新的数学思想?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本150 页习题 4.5
第3、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