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曼学术思想总结
第4讲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第4讲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a474d1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f.png)
• 3) 法人行动的困境
•
囚徒困境—在现代法人结构中,由于各种职位之间缺乏沟通和共
• 识,个人依据理性选择原则很有可能采取相互不合作的行动;
• 公共物品困境—某些成员缺乏动机为创造公共物品或消除公共灾
• 难作出贡献,他们宁愿坐享其成。(生产队—承包制)
理性行动理论的贡献
• 1. 理论贡献 • (1) 提供了一种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社会行动
• 2. 对法人组织的分析
• 1)自然人与法人
• 法人是通过自然人将其权利转让给一个共同的权威机 构而形成的,法人行动的目标是为这些自然人获取共同利 益,法人行动涉及由个人选择到社会选择的过程。所谓社 会选择是依据众多个人的利益和意愿作出集体决策。但法 人行动的实施不是由自然人各自行动,而是靠一套职位 (或等级)结构执行的,这与自然人的行动不同。
(1)基本行动的要素 • 1) 行动者、资源和利益 • 行动者都有一定的利益偏好,并且都试图控制能满足自己利益的 • 资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行动者并不能控制能满足自己利益的所有 • 资源,许多资源是由其他人控制着;同样,行动者也控制着其他人所 • 需要的某些资源。这样,最基本的行动是两个行动者交换资源,以此 • 来满足双方的利益,这也是人际互动或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起因。基本 • 行动是任何行动系统的基础,两人的社会交换也是一些社会理论(如 • 霍曼斯、布劳的“交换理论”)的基础。
• 释,既考虑到个人行动的原因是要满足个人的利益,又考虑到个人在人际交
• 往、在群体、组织、制度中的行动是受到后者制约的,并在种种制约下选择适当的行
• 动方案,因而避开了宿命论。
• 2) “理性人”的理论视角
• 与帕森斯的“社会人”、韦伯的“组织人”不同,理性行动理论把现代社会的人作 为具有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科尔曼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科尔曼](https://img.taocdn.com/s3/m/0615cea24b35eefdc9d3334e.png)
(一)方法论取向
科尔曼的方法论倾向是以对主流社会学的整体方法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为基础的。
1.对整体方法论的批判
科尔曼认为,尽管社会科学的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社会系统行动,而不是解释个体行为,但系统行动是间接地来源于众多的个人行动。他指出,对社会系统的解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整体方法论,一种是个体方法论,他主张采用后者。因为以往的整体方法论由于忽视系统的内部层次、特别是忽视个人行动层次而缺乏解释力,并因此受到各种微观社会学派的攻击。
类型:权威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共同的权威关系。即被支配者转让控制权的前提是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支配者行使权威能使被支配者获益。但支配者并不直接用自己的资源来换取控制权,而是通过承诺使被支配者预期到未来的利益而转让控制权。如工会、政党领导人等;(2)分离的权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支配者行使权威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被支配者服从权威是为了直接获得某些补偿。这种关系类似于市场交换关系,不同的是,被支配者付出的不是物品,而是对自己某些资源(时间、能力等)和行动的控制权。如企业领导人与雇员之间的关系等。
2.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
科尔曼认为,结构功能理论是在系统行动的层次上应用社会目的论或功能论进行解释,这容易导致循环论证和宿命论。而理性行动理论是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性这一基础上的,但它对于系统行动的解释并非仅仅以个人目的为原因,因而避开了目的论或功能论的循环论证。另一方面,以个人理性行动为基础的多层次解释是既考虑到个人行动的原因是要满足个人的利益,又考虑到个人在人际交往、群体、组织和制度中的行动是受到后者制约的,并在种种制约下选择适当的行动方案,因而避开了宿命论和唯意志论两个极端。
社会最优状态:是指在一定系统中最佳的社会均衡状态,它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相联系。在社会系统中,最优状态有许多种,因为有各种不同的行动系统,每一系统都有自己的最优状态;在有些系统中,还存在着多个最优点(类似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科尔曼指出,引入“社会均衡”和“社会最优状态”这两个概念,意识为了对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状态进行衡量和评价,而是为了像经济学那样构造规范性的社会学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科尔曼的思想
![社会资本理论 科尔曼的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e219985e53a580216fcfe44.png)
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较系统的研究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socialcapitaltheo2ry)已成为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分析的重要视角。
社会学家运用“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分析个人、组织与社会,并尝试用它来弥合社会学传统理论中的宏微观之间的分裂状况,在社会行动、社会流动、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等具体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会资本理论使经济学对经济发展动因的解释跳出了传统的土地、劳动和资本的巢窠,开始关注到一个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而在政治学那里,社会资本理论则为研究政府的功能、公民的参与、政治制度的创新、社会信任、社会凝集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解释范式。
正如同杰森特·乔丹所注意到的,“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已为各学科中的社会科学家所广泛认可,它被认为是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等现象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的“资本”演变而来的。
在古典经济学那里,资本和土地、劳动并称为三大生产要素。
斯密(AdamSmith)指出,资本是一切能够带来收入或利润的资财。
人们将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资财贮藏起来投入生产,这部分资财即成为资本。
他第一次使用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个术语。
固定资本的特征是“不必经过流通,不必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其中包括厂房、机器、工具等”。
而流动资本的特征是“要靠流通,靠更换主人而提供收入,其中包括原材料和货币”。
60年代舒尔茨(T.W.Schultz)和贝克尔(GaryBecker)把“人力资本”(Hu2mancapital)的概念引入经济学的分析中来发展和完善了人力资本理论。
他们通过对50年代和60年代经济增长的研究提出,一个社会拥有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健康工人决定了古典生产要素的使用率。
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提高工人的技能,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
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对教育、培训和保健的投资,也包括家庭中对孩子的投资。
科尔曼社会学
![科尔曼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189d84e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e.png)
科尔曼社会学
科尔曼社会学是指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amuel Coleman)所创立的一种社会学理论体系。
科尔曼社会学主要关注社会结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个体行为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科尔曼社会学的核心理论是“社会资本”,即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所形成的资源。
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发展和个体成功的关键因素。
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信息传递、资源共享和合作行为,从而提高社会效率和个体福利。
科尔曼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结构”,即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总体结构。
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科尔曼认为,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个体行为的变化,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科尔曼社会学还强调了个体行为的理性性质。
科尔曼认为,个体行为是基于理性选择的,即个体会根据自身利益和目标来选择行为方式。
因此,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必须考虑个体的理性选择。
科尔曼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在社会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它强调了社会资本和社会结构对社会发展和个体成功的重要性,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同时,科尔曼社会学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忽视了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等。
科尔曼社会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它强调了社会资本、社会结构和个体理性选择的重要性,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科尔曼报告》科尔曼
![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科尔曼报告》科尔曼](https://img.taocdn.com/s3/m/342c51df5a8102d277a22f33.png)
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科尔曼报告》科尔曼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科尔曼报告》科尔曼话题:科尔曼家庭教育教育方法孩子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科尔曼报告》1964年美国詹姆斯?科尔曼教授带领1个研究小组收集了美国各地,,,,所学校,,万学生的数据,进行了美国教育领域所做的最大规模的调研。
然后他们对这些调研材料大量地进行了分析,到了,,,,年,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报告,这就是美国社会学史和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人们知道,在此之前,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而且相对于白人差距越来越大。
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物质水平和条件造成的。
而调查结果发现:黑人和其他弱势少数民族后裔(拉丁裔和印地安人)相对比白人中产阶级缺乏1种改变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
科尔曼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评估)。
受种族肤色等因素造成社会地位的影响,这些处于弱势的学生,自我评估比较低,他们觉得环境过于强大,不可能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人生。
他们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我期望,觉得没有盼头,学习士气比较低。
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低,与白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这就是美国当时的教育状况。
而《科尔曼报告》出台后对美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科尔曼报告”发表后,人们开始从2个方面调整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一是重视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二是重视学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
现在看来,家庭的经济状态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学业成绩,这是1个事实。
我们曾经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存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现象,但普遍而言,如果父母的经济收入较低,那么,孩子的学业成绩普遍偏低;尽管存在“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现象,但普遍而言,如果父妈妈的经济收入较高,那么,孩子的学业成绩就比较高。
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并不意味着穷人的孩子就注定了成绩低下,因为贫穷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如果父母处于谋生状态,最好让孩子体验父母劳动的辛苦和辛酸。
社会理论的基础——科尔曼
![社会理论的基础——科尔曼](https://img.taocdn.com/s3/m/6df4937baf1ffc4ffe47acd8.png)
二、理性行动理论的目标 1、提供一种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社会行动理论,以此将社 会学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结合起来。 任何以个人行动为基础,阐述系统行动的理论都由三个 部分组成: (1)说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这类命题由表达社会特征的 自变量和表达个人特征的因变量组成。 (2)说明微观水平的个人行动和人际互动。这类命题由表 达个人特征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组成。 (3)说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这类命题由表达个人特征的 自变量和表达社会特征的因变量组成。这样,理论体系 的起点和终点都在宏观水平,而推理过程中却降到了个 人水平。
三、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与其侧重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主旨相应,科尔曼的概念在 基本行动和系统行动两个分析层次上展开。 基本行动是指两个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行动。与这一层次相 联系的基本概念是:行动者、资源、行动者的利益、简单 社会关系(权威关系、信任关系)。 系统行动包括三方或更多的行动者,与此相联系的基本概 念是:复杂关系(权威结构、信任结构)、社会规范和社 会资本、法人行动。
最基本的行动是两个行动者交换资源,以此来满足双方的 利益,这也是人际互动或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起因。 基本行动是系统行动的基础。 行动者 A1 事件 E1 行动者 A1
A2
E2 最基本的行动系统
A2
(2)社会均衡、社会最优状态 行动者之间的交换是使双方都获利而又不受损失,如果 这些交换稳定在某种状态而不再改变形式或交换比率, 那么社会就达到了某种均衡状态。 ‚社会均衡‛是在多次交换过程中逐渐实现的。社会 均衡是一种相对状态。一般来说,处于均衡状态的交换 比起交换之前的资源分配所达到的利益满足程度要高。 ‚社会最优状态‛是在一定系统中最佳的社会均衡状态。
分析模式:‚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
2、理论倾向 (1)‚理性人‛假设 不同于帕森斯的‚社会人‛假设,认为‚社会人‛假设把 社会规范作为理论的出发点,人只是被动地按照规范行动。 ‚理性人‛假设是指‚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有不 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 地获取效益‛。 但这里的‚效益‛并不局限于狭窄的经济含义,还可以是 社会、文化、情感、政治等方面的‚效益‛。因此,‚理 性人‛不同于‚经济人‛。 (2)理性行动 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 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或计 算)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 理性行动不包括不具有目的性的情感行动和不具有社会性 的私人行动。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b1d2851de80d4d8d15a4fa5.png)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概述自西方文明发源以来,“理性”一词就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主题,成为贯穿西方文明历程的核心概念。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理性典范,从启蒙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到后现代对理性的批判和重建,无论是古典时期的智者,还是当今学者,对“理性”存在诸多争议,或褒或贬,或拒斥或认同,理性概念的核心地位都不曾动摇。
它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特质,成为众多理论关注的焦点,成为多种理论样式的思想立场和思想源泉。
韦伯的理性化思想、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等等,理性成为众多社会学理论流派的核心概念。
理性选择理论正是结合了西方文明的理性特质和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而生成的。
它是当今社会科学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强解释力的思想工具,成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思想空间的研究方向。
在吸收了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对理性选择理论作了系统的社会学阐释和分析。
理性选择不仅用于分析经济行为,还被用来解释更广泛的社会行为。
其理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对社会学的两大主题社会行为、社会系统作了较为有效的解释,也对解决社会学的理论困境和方法论争论做出了贡献。
但是,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不能穷尽社会生活所有的复杂性。
[编辑]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产生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孔德以后,受二元论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一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理论研究理路。
那就是单子论与整体论、还原论与有机论、个体论与系统论、行动理论与结构主义、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也就表现为微观与宏观的对立。
理论研究过程中二元对立倾向越来越引起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他们纷纷从各自的研究旨趣出发试图综合社会学理论中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之间的鸿沟,努力实现社会学理论的统一与整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因其过分专注于社会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有机整合性、社会发展的和谐性而忽视了社会事实之间的冲突与不一致性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和批判。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评述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fcf1efa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4e.png)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评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进行深入评述。
作为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理论主张,个体的行为是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个体在行动时会根据自身利益进行权衡和选择。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同时也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本文首先将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其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理论框架。
随后,本文将对该理论的优势和贡献进行评述,包括其在解释社会现象、推动社会学研究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也将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探讨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探讨其在未来社会学研究中的可能发展方向。
通过对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评述,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该理论,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核心观点主要围绕着“理性行动者”的假设而展开。
他认为,社会系统中的个体行动者都是理性的,他们在行动时会根据自身利益和目标进行权衡和选择。
这种理性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利益的追求上,还包括对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认同等因素的考虑。
科尔曼强调,行动者的理性选择行为受到其所处社会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他认为,社会结构是由一系列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和制度等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会影响行动者的选择范围和决策过程。
因此,在分析行动者的理性选择行为时,需要考虑到其所处的社会结构背景。
科尔曼也提出了“社会最优”的概念,即理性行动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合作,可以达到一种社会最优的状态。
他认为,这种社会最优状态的实现需要依赖于社会结构的合理安排和制度的有效设计。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核心观点在于强调行动者的理性选择和社会结构的制约作用,以及通过社会互动和合作实现社会最优的可能性。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221a7e669dc5022abea0034.png)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概述自西方文明发源以来,“理性”一词就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主题,成为贯穿西方文明历程的核心概念。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理性典范,从启蒙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到后现代对理性的批判和重建,无论是古典时期的智者,还是当今学者,对“理性”存在诸多争议,或褒或贬,或拒斥或认同,理性概念的核心地位都不曾动摇。
它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特质,成为众多理论关注的焦点,成为多种理论样式的思想立场和思想源泉。
韦伯的理性化思想、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等等,理性成为众多社会学理论流派的核心概念。
理性选择理论正是结合了西方文明的理性特质和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而生成的。
它是当今社会科学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强解释力的思想工具,成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思想空间的研究方向。
在吸收了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对理性选择理论作了系统的社会学阐释和分析。
理性选择不仅用于分析经济行为,还被用来解释更广泛的社会行为。
其理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对社会学的两大主题社会行为、社会系统作了较为有效的解释,也对解决社会学的理论困境和方法论争论做出了贡献。
但是,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不能穷尽社会生活所有的复杂性。
[编辑]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产生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孔德以后,受二元论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一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理论研究理路。
那就是单子论与整体论、还原论与有机论、个体论与系统论、行动理论与结构主义、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也就表现为微观与宏观的对立。
理论研究过程中二元对立倾向越来越引起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他们纷纷从各自的研究旨趣出发试图综合社会学理论中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之间的鸿沟,努力实现社会学理论的统一与整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因其过分专注于社会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有机整合性、社会发展的和谐性而忽视了社会事实之间的冲突与不一致性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和批判。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e3d1c5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1.png)
理论简介
自西方文明发源以来,“理性”一词就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主题,成为贯穿西方文明历程的核心概念。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理性典范,从启蒙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到后现代对理 性的批判和重建,无论是古典时期的智者,还是当今学者,对“理性”存在诸多争议,或褒或贬,或拒斥或认同, 理性概念的核心地位都不曾动摇。它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特质,成为众多理论的焦点,成为多种理论样式的思想 立场和思想源泉。韦伯的理性化思想、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等等,理性成为众多社会学 理论流派的核心概念。理性选择理论正是结合了西方文明的理性特质和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而生成的。它是当今 社会科学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强解释力的思想工具,成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思想空间的研究方向。
局限性
科尔曼的理论贡献是不能遮蔽的,它不仅对社会学的难题— —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作了理论尝试和经验分析, 也对社会学的研究层次(如法人行动等一些中观层的课题)给出了启示。此外,它对社会学开展与经济学的对话提 供了基础和空间,有利于社会学由边缘走向中心。但其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未加限制地把目的理性扩展到经济行 为以外的社会行为上,扩及到宏观的社会系统研究上,必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局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贡献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在现代经济社会学界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科尔曼往往成了理性选择理论的代名词。其 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尔曼揭示了经济社会学理论新的发展方向。正如他自己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所明示的那样,“本书充 分意识到重建社会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力图使书中内容满足这一需求。只有特定的社会理论,而并非任何社 会理论均可满足上述需求。其原因在于创建社会组织不仅需要有关系统活动的知识,而且需要了解系统组成部分 的活动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此种社会理论需求方法论上的个体论。由于获得上述知识必须以理论与研究 的密切结合为基础,此种方法论上的个体论必须促进这一结合。创建社会组织是具有某种目的的行动,因此其理 论基础必然是理性行动理论或具有目的性的行动理论。”经济社会学100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它应当不断吸 收经济学、社会学理论中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丰富自己的学科体系。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a4885197c1cfad6185fa78a.png)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概括自西方文明起源以来,“理性”一词就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主题,成为贯串西方文明历程的核心看法。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 )的理性模范,从启发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到后现代对理性的批评和重修,不论是古典期间的智者,还是此刻学者,对“理性”存在诸多争议,或褒或贬,或拒斥或认可,理性看法的核心地位都未曾摇动。
它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特质,成为众多理论关注的焦点,成为多种理论款式的思想立场和思想源泉。
韦伯的理性化思想、霍曼斯的社会互换理论、哈贝马斯的交流理性等等,理性成为众多社会学理论派别的核心看法。
理性选择理论正是联合了西方文明的理性特质和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而生成的。
它是此刻社会科学拥有宽泛影响力和较强解说力的思想工具,成为拥有很大发展潜力和思想空间的研究方向。
在汲取了各学科研究成就的基础上,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对理性选择理论作了系统的社会学阐释和剖析。
理性选择不单用于剖析经济行为,还被用来解说更宽泛的社会行为。
其理论的难得之处在于不单对社会学的两大主题社会行为、社会系统作了较为有效的解说,也对解决社会学的理论窘境和方法论辩论做出了贡献。
但是,任何理论都不行能尽如人意,不可以穷尽社会生活所有的复杂性。
[ 编写]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产生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孔德此后,受二元论哲学思想方式的影响,向来存在着互相对峙的理论研究理路。
那就是票据论与整体论、复原论与有机论、个体论与系统论、行动理论与构造主义、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也就表现为微观与宏观的对峙。
理论研究过程中二元对峙偏向愈来愈惹起很多社会学家的不满,他们纷繁从各自的研究旨趣出合社会学理中主主与客主、微理与宏理之的沟,努力社会学理的一与整合,帕森斯就是此中的代表。
但是, 20 世 50 年月此后,帕森斯的社会系理因其分注于社会构与功能之的有机整合性、社会展的和性而忽了社会事之的矛盾与不一致性遇到了多人的反和批评。
科尔曼报告
![科尔曼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e2028c5aa00b52acfc7caf7.png)
译文:科尔曼报告摘录我个人认为,教育机会均等观念的演变的下一阶段始于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调查处的成立。
这个调查,实在1964年民权法案责成各州教育厅长对美国各种族及群体缺乏均等教育机会进行评估的背景下展开的。
这个观念的演变以及这一演变带来的观念上的混乱,使对这一观念的界说更加困难。
最初的机会均等观念可以根据所有儿童允许进入同样的学校,学习同样的课程,享受免费教育程度来确定。
要对适合学生不同前景的多样化中等课程的存在作出评价,这是比较容易的,但指定某个儿童学习某种特定的课程,则意味着接受了这种职业前途定向的均等观念。
而引用新的解释,即以学校教育结果来评价均等和以种族和校来界说均等,则是该问题更加混乱。
结果,在涉及该项调查中明显地不存在单一的教育机会均等观念,该项调查必须为各种不同的机会均等观念提供有关信息。
我们对确定调查计划的内部备忘录的一部分进行了复述,从中可以看出这样做的理论基础。
构思中的第二个要点(这一结论的意义仅次于发现过会意图的意义。
这项调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究蓄意的种族歧视,而是为了确定与当局意图无关的不均等现象),是从第一个要点延伸出来的,与不均等界说有一定的联系。
第一种类型的不均等是以社区对学校的投入差异来界说的,如每个学生的费用、校舍、图书馆、教师素质等等。
第二种类型的不均等可以更具学校的种族构成加以界说。
他是继联邦最高法院作出隔离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固有的不平等的裁定之后出现的。
根据前一种解说则排除了种族隔离带来的不均等问题,而根据后一种界说,只要该体系内的学校由不同的种族构成,学校体系内就存在教育不均等现象。
第三种类型的不均等包括学校的各种无形的特点,以及可直接归因于社区对学校投入的的某些因素。
这些无形的特点包括教师的德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水平等等。
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学校对学生的作用。
然而这种界说并没有启示人们领悟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没有说明这些因素如何与学校不均等相联系。
科尔曼-理性选择
![科尔曼-理性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c658a6af284ac850ad0242a8.png)
从理论阵营上看,科尔 曼属于微观取向,但他 的《社会理论的基础》 一书,力图探究的是分 析宏观水平的现象如何 经由微观水平的行动而 涌现出来从最基本的人 的行动和关系谈起一直 论述到复杂的社会行动 的数学分析。内容详尽,
由浅入深,理论性强
一般观点
理性选择理论试图解释社会后果是如何从受制度和环境的种种可能的 制约的有目的的行动者的行动中涌现出来的。 1、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 2、过程或程序是个人或集体行动者的选择与决定
2、环境向个人或集体行动者提供机会。举个例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合作 共同抗日,国民党的政策由剿共变成联共,这就为共产党发展自己的力量提供了绝佳的机 会。
3、环境对偏好、信念、意志和价值观都会自然发生约束和强化的影响。环境对人类行为的 约束可能改变人的偏好、信念和价值观。比如说抗日战争的爆发使蒋介石对共产党的偏好 信念价值观也许发生了一点点的变化。
方法论的个体主义
二、理性行动者:用理性行动者及其行动来解释一切系统水 平的现象、关系、结构和组织。 包括有两关键意涵 1、目的性行动 2、最大限度追求自身利益的目的性行动 理性行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 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考虑对其有影响的 各种因素。 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 的行动原则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行动者是依 据这一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或事物之间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原因 1、便于理论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称述的原则相比,具有更 强的预测能力。 2、有利于保持理论的简洁。
Thank you !
一般观点
理性选择理论试图解释社会后果是如何从受制度和环境的种种可能的制约的有目的的行动 者的行动中涌现出来的。 1、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 2、过程或程序是个人或集体行动者的选择与决定 以中国的革命为例,国民党统治下,中国人民生活痛苦,政府腐败。为了推翻国民党的腐 朽统治,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于是就发生了选择与决定的问题。毛泽东看 到了中国农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于是决定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获得革命的顺利。 环境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 1、环境对人类行为不论是个人合伙集体行动者的行为都有很大的约束作用,环境将无穷的 抽象的可能的途径和方法,缩小成为数目不多的可行的途径和方法。还以中国革命为例, 当时的中国,反革命力量在城市中非常强大,先夺取城市来导致全国革命的成功经实践证 明是不可行的,这一客观的社会环境就约束和限制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在城市采取行动, 反而转向农村。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读后感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7c412b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9.png)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读后感首先得说,科尔曼这老爷子可真够厉害的。
他就像是一个社会的超级侦探,试图从各种各样看似杂乱无章的社会现象里,找出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基本规律。
他的理论就像是一套特制的放大镜和显微镜,一会儿把社会这个大东西放大了看,一会儿又缩小到微观的个体层面去探寻。
他特别强调个体行动。
在他眼里,社会可不是一个什么神秘的、高高在上的大怪物,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
就好比一个超级庞大的乐高积木城堡,每一块小积木就是一个个体,虽然每块积木单独看好像没啥特别的,但是当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就成了那个宏伟的城堡,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社会。
个体的行动和选择就像是在决定每一块积木怎么摆,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放。
而且他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社会在强迫我们做什么,其实根源还是在个体自己的权衡和选择。
比如说为啥有人愿意每天起早贪黑去做一份很辛苦的工作,背后肯定有他自己对于利益、价值之类的考量。
书中谈到的社会资本这个概念也特别酷。
以前我就知道钱啊、房子啊这些物质资本,但是科尔曼告诉我们,人脉、信任、社会关系这些软乎乎的东西也是一种资本呢。
这就好比在游戏里,除了那些看得见的武器装备,还有一些隐藏的技能或者人际关系可以帮你升级打怪。
比如说你认识一个很靠谱的朋友,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能拉你一把,这就是你的社会资本在发挥作用。
一个社区里大家相互信任,邻里关系和谐,这种信任和关系就能让整个社区变得更有活力,就像给这个社区注入了一股神秘的力量一样。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有点像爬山,有些地方真的很费脑子。
科尔曼的理论体系很庞大,各种概念、逻辑相互交织,就像一团乱麻,有时候得停下来好好捋一捋。
而且有些观点可能有点抽象,感觉离我们日常生活有点远,但当你静下心来仔细琢磨,又会发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的小事里也能找到影子。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读后感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2ada09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15.png)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感觉科尔曼像是一个超级理性又超级有耐心的导游,试图带着我们去探究社会这个巨大又神秘的结构体。
他一上来就跟我们讲,社会可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不是一群人凑在一起就完事儿了。
就好比一群陌生人在电梯里,看起来是在一起,但实际上他们之间有着各种潜在的联系和规则在起作用。
科尔曼特别强调社会行动者,他把这些行动者看作是社会的基本构建单元。
这就像是在说,社会是一个由无数个小积木搭起来的大城堡,每个小积木(行动者)都有自己的形状、颜色和功能。
这些行动者可不是被动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利益和资源,然后根据这些东西在社会里做出各种选择。
这就好比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每个玩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想着怎么用自己手头的“装备”(资源)去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比如说,一个小商贩在市场里,他有自己的货物(资源),他想赚钱(目标),所以他就要考虑怎么定价、怎么吆喝才能吸引顾客(做出选择)。
读这本书有时候真的有点费脑子。
科尔曼的逻辑就像一团超级复杂的毛线球,一不小心就会跟丢了线索。
他一会儿讲这个概念,一会儿又跳到那个理论,感觉像是在坐过山车,忽上忽下。
但是,当你耐着性子跟着他的思路走下去的时候,又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就像在迷宫里转了半天,突然发现了出口的那种惊喜。
在现代社会,我们总是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比如说网络上的舆论风波啦,社区里的邻里关系啦。
科尔曼的理论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深层次去理解这些现象的角度。
比如说,为什么一个网络事件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呢?按照科尔曼的理论,那就是因为每个参与讨论的人都是一个行动者,他们有着自己的观点(资源),可能是为了表达自己(目标),然后在网络这个大平台(社会环境)下,遵循着网络的一些不成文的规则(社会规范),比如说不能恶意攻击他人(当然现实中还是有违反的啦),从而形成了一场热闹的讨论。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读后感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56f8cb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9.png)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感觉科尔曼就像是一个超级建筑师,试图构建一座能解释社会所有现象的宏大理论大厦。
他的理论基础不是那种飘在云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地扎根在我们日常能看到的社会互动当中。
科尔曼强调社会行动者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就忍不住联想自己身边的事儿。
就好比我们在一个团队项目里,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行动者。
有人积极主动,想把项目做得超棒以获得认可,这就是带着自己的利益和目的在行动。
有人可能比较佛系,但也在团队里,他的存在也会对整个项目的走向产生影响。
这就像是科尔曼说的,每个行动者都在根据自己的资源、利益和目标去做选择,然后这些选择相互交织,就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现象。
他讲的理性选择理论也很有趣。
我一开始觉得理性选择嘛,不就是趋利避害嘛,这谁不知道。
但越看越发现,科尔曼的理性选择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儿。
他考虑到了行动者所面临的社会结构的限制。
就好比你想在一个老派的公司里推行超级前卫的工作方式,你虽然有自己觉得理性的选择,但公司的层级结构、传统观念这些就像一道道围墙,限制着你的行动。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所谓的理性,很多时候是在社会给定的框架里的理性,不是那种天马行空的想干啥就干啥的理性。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科尔曼的论述就像一团乱麻,各种概念绕来绕去。
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在大雾里找路的人,好不容易抓住一个概念,结果发现这个概念又和其他好几个概念纠缠在一起。
比如说他在阐述社会资本的时候,又牵扯到信任、规范这些概念,感觉就像在解一个有无数个线头的毛线团。
但是,当你慢慢地理清了这些头绪,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就像是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突然打开了灯,你能看到所有东西是怎么摆放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科尔曼的理论就像是那盏灯,照亮了社会中很多隐藏在日常行为背后的逻辑关系。
析詹姆斯·S·科尔曼的制度分析思想
![析詹姆斯·S·科尔曼的制度分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b235637b14e852459fb57d1.png)
析詹姆斯·S·科尔曼的制度分析思想作者:周涛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3期○周涛(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科尔曼是当代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的理性选择理论从个体行动者与法人行动者出发,试图整合社会学理论的微观主义与宏观主义,在社会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长期以来,对科尔曼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对理性行动者的微观分析,认为他的理论忽视了社会关系网络对个体行动以及社会行动的制约作用。
他的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是其社会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重新研读本书,来剖析其中关于宏观制度的形成、特点、功能等方面,期望对科尔曼的制度思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詹姆斯·S·科尔曼;制度分析;理性选择理论[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3-0074-02一、科尔曼简介詹姆斯·S·科尔曼(JamesColeman,1927~1995),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曾是美国科学院仅有的四位社会学院士之一,同时又被誉为经济学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
科尔曼在195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20世纪60年代,他创建了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关系学系,1992年当选为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
主要著作是《社会科学中的政策研究》、《社会的权力与结构》及《纵向资料的分析》等。
他创办了学术刊物《理性与社会》,并曾与布迪厄共同主编了《当代社会学理论》一书。
《社会理论的基础》是其代表作,也是社会学领域理性选择学派的代表作。
二、科尔曼制度思想分析(一)制度的起源在传统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现代理性选择理论试图运用经济学中的合理性观点对社会行动和秩序做出新的解释。
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主要有:人们的行动受目标和目的的引导,人们具有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偏好和功利。
一般来说,人们根据如下几个方面来做出理性选择:与不同偏好相关的行为选择偏好的功利性,以功利性而定的每一项选择的代价,获得最大功利的最佳途径。
科尔曼报告40年述评
![科尔曼报告40年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829cd5781711cc7931b7168e.png)
科尔曼报告40年述评---兼论对我国“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启示马晓强博士发布时间:2006-4-21在我国当前旨在解决“上学难、上学贵”,创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有关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问题的分析讨论中,科尔曼报告及其结论经常被提及和引用,但其中也不乏许多对其片面的认识甚至误解。
全面解读科尔曼报告的背景、内容、结论和讨论有助于我们对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在我国追求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过程中,科尔曼报告对教育基本理论建设和制定相关教育政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背景和目的1.国际背景科尔曼报告的出台有其必然的国际、国内背景和现实需要。
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来看,20世纪初以来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二战后,教育平等或教育民主化概念深入人心。
1946年3月国际教育局举行的战后第一次会议将“中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列入大会议程。
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明确了“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从而成为教育平等和教育民主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第14届联合国大会于195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更进一步确认了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
为了了解各项法律、法规中所保障的教育机会平等现状的落实情况,自20世纪50年代始,西方各国的社会科学家进行了大规模实证调查,力求描述机会均等在教育领域中所达到的实际程度。
英国的《普洛登报告》(1966)、美国的科尔曼报告(196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各国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系列报告都是在这一背景和需要中产生的研究结果。
2.美国国内背景从美国国内的社会发展现实来看,二战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美国国会在1945年举行了关于教育的意见听证会,其主题就是教育机会平等。
教育部门在极力阐述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更具体地指出学区与学区之间、州与州之间存在严重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并在教育政策上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实施《1944年服役人员调整法》,即《士兵法案》,此方案要求为600万二战中军队服役的男女青年提供联邦津贴,让他们继续求学或接受职业训练;第二,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实行各种类型的补偿教育,其中包括从1950年实施的“更高视野计划”(Higher Horizon program) 和1965年实施的“头脑启迪”(Head start)计划。
科尔曼报告
![科尔曼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120e152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6.png)
科尔曼报告1966年,该课题组发表了题为《教育机会之均等》的调查报告。
这个报告的主笔人是科尔曼,因此它也被称为“科尔曼报告”。
该报告的主要结论是:当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一因素在统计上被控制时,诸如设施、课程等学校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只显示很小的影响。
科尔曼报告的这一结论引发了两类研究,一类是呼应科尔曼报告的研究,另一类是怀疑科尔曼报告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后一类研究又被称为“有效学校”研究。
这类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学校因素是存在的,这些因素包括构建领导(尤其是教学领导)、营造学校氛围、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学习的监控和反馈。
1981年,美国政府为解决有关私立学校政策方面的争议问题,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委托密西根大学全国民意研究中心开展一项相关的研究。
研究组对58000所中学的高中学生和1015所公立及私立学校的2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最后完成了题为《公立与私立学校》的研究报告。
这个报告的主笔人也是科尔曼。
该报告所得出的结论是:在控制学生社会经济背景这一因素的情况下,私立学校学生表现出了比公立学校学生更高的学业成就,私立学校较高的学业要求和更有序的环境是造成学生具有更高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
这个报告得出了与有效学校研究相同的结论。
两个科尔曼报告看上去好像是矛盾的,因而人们普遍认为,科尔曼否定了他自己在第一个科尔曼报告中所得出的结论。
仔细对照两个报告所得出的结论,我们会发现,第一个科尔曼报告在控制了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一因素时主要分析了学校有形的因素(设施、课程)与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而第二个科尔曼报告在控制了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一因素时主要分析了学校无形的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期待、学校秩序)与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
这就启示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学校因素是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的有形因素,是刚性的;另一类是学校的无形因素,是柔性的。
柔性的学校因素是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影响?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对学生学习影响最大的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学校教学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尔曼学术思想总结一、人物介绍詹姆斯·科尔曼(1926-1995)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杰出代表。
科尔曼于1949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后师从罗伯特·默顿和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于1955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科尔曼来到久负盛名的芝加哥大学任教。
1959年他又来到位于马里兰州的著名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在霍大创办了社会学系并出任系主任。
从1959年到1973年的14年里,科尔曼一直都在霍普金斯大学耕耘,并为霍大培养了555名博士研究生。
在霍普金斯大学期间,科尔曼完成了与教育社会学相关论文60篇,对美国教育社会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973年,科尔曼又回到芝加哥大学任社会学教授,直至1995年3月25日逝世。
二、著作及思想概述科尔曼其实出道甚早,他50年代毕业于当时名列美国全国大学社会学系之首的哥伦毕业大学社会学系,不久就有学术专著《社区冲突》(1957)问世。
60年代他著有《青年人的社会》(1961)等。
真正为他带来崇高声誉的是1990年才付梓的《社会理论的基础》,这年科尔曼已经年近花甲,说一句“夕阳无限好”,却也是姗姗来迟的辉煌了。
科尔曼将本书题献给他的导师罗伯特·默顿,默顿系美国社会学大佬,他的评语“科尔曼教授对于‘法人行动者’的分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新思维”,毫无疑问同样影响深远。
科尔曼的学术生涯分为两个比较明显的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科尔曼一直遵循由默顿改进和倡导的经验功能主义范式,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和社会政策研究工作。
他的经验研究深受默顿和拉扎斯菲尔德的影响,一方面注意量化分析,另一方面则努力寻求经验研究和理论化过程之间的动态联系。
在研究初期,科尔曼涉足了许多经验研究领域,如工会民主、集体行为、医生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等。
从1959年年发表第一篇有关教育的论文《成绩与竞争机制》开始,科尔曼就开始了有关青少年发展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并且一发不可收拾,而60年代中期的“科尔曼报告”更使他一举成名,为社会公众所熟知,并对当时美国教育政策的修订产生了重大影响。
80年代以后,科尔曼的研究重点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主流社会学范式不断受到的劫难和批判,他开始关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并尝试对其进行改进。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科尔曼逐渐脱离了传统社会学的束缚,即不仅仅研究社会环境与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而且认识到个体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创造系统运行的方式。
于是,他将个体“理性”行动作为基本假设和研究起点建立了自己的理性社会行动理论体系,希望以此来弥补传统结构功能主义的缺陷。
在家里分析框架的过程中,科尔曼则注重所谓“微观-宏观”之间的过渡问题,试图以此建立社会学理论的新基础。
科尔曼提出,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社会现象,而不是解释个体行动。
但他同时指出,自己的研究并非直接着眼于宏观现象,而是注重系统行动的内部分析,或者说是以低于系统水平上的行动和倾向性基础来解释系统行动,故属于个体水平上的行动理论。
科尔曼认为,他的研究死一项新的社会理论,这种理论以个体主义的方法论为特征,强调理性行动的结构,以弥补社会学研究在微观和宏观上二相对立的不足。
具体来说,科尔曼的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第一,他运用的是个体行动具有目的性的行动理论;第二,他借用了经济学中的最大限度获取效益的概念去说明“有目的的行动”。
三、理性选择理论1、构成因素面对社会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争论,面对社会学研究路线的微观主义与宏观层面的断裂,面对霍布斯难题-- "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科尔曼试图建立一套社会学理论弥合、衔接宏观的裂痕,实现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自然的过渡、连续,还唯名论以现实的微观基础。
因此,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在方法论上是以个体行动为起点和出发点,以宏观的社会结构为研究目标,实现微观与宏观的连接。
即他主张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人、群体、组织、制度)的行为来解释系统的行为,称之为"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
也就是说,他进行的是以个人理性行动为基础的多层次解释- - 个体是如何合理性地展开行为获取最大效益,这些众多个体理性行为又是如何形成规范从而形成系统和秩序的。
理性选择理论以"理性人"为基本假设和出发点,以效益最大化为行动的追求目标。
"理性人" 不同于社会学的纯粹工具理性的抽象经济人假设,也不是帕森斯意义上的仅受限于社会规范的"社会人",而是处于社会互动、社会关系中的能动选择的主体,获取最大利益的主体。
所以, "理性人"兼有经济人和社会人的性质,既追求最大利益又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科氏的"效益"并不局限于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的、文化的、情感的、道德的多种偏好影响下的其他效用,理性人以合理性行动追求这些效益的最大化。
合理性是理性行动者的基础,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达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
理性人的合理性行动促成了规范,也孕育了结构和团体组织。
行动者因蕴含其利益的事件部分或全部处于其他行动者的控制之下,为了实现各自利益而进行各种交换互动,甚至单方转让对资源的控制,其结果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包括权威关系、信任关系、复杂关系结构。
各种社会关系为个人提供了新的资源,即社会资本,它存在于关系结构之中,为行动提供便利。
这些关系结构和社会规范、社会资本促成了法人行动者的形成。
法人组织靠一套职位结构执行,为自然人获取共同利益,只要法人行动与行动者利益一致,他们就会承认法人的合法性。
法人行动因个体的理性行为而产生,遵守合理性的原则和要求。
如果说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那么在具体与现实的层面上展开的形式就是科尔曼所说的法人,或者说是团体与组织。
单纯的个人和宏观层面的社会都是抽象的,而法人却可以看到具体的个人和社会的具体形式,是一种中观层面的研究,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
经过简单的描述,可以看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以宏观的社会系统行为作为研究的目标,以微观的个人行动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合理性说明有目的的行动。
合理性是行动者的行动基础.行动者的行动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
通过研究个人的行动的结合如何产生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如何孕育社会系统行为,实现微观-- 宏观的连接。
理性选择理论包括行动系统、行动结构、行动权利以及社会最优等四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
第一,科尔曼认为,行动系统包括行动者、资源和利益等三个基本元素。
行动者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具有目的性的理性人”,他们都有一定的利益偏好,从事着各种经济社会行动。
第二,社会系统内部存在着不同的行动结构,这是由于各种行动中包含的资源、行动以及行动的背景不同引起的。
第三,行动的权利。
科尔曼指出,"在社会系统的研究中,权利的分配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集合在一起的权利如财产权、使用权以及消费权等都可以被分割。
其中私人物品之间的权利比较容易分配,而有些财产或物品难以准确地被分割,另外有些物品则无法分割,在两种情况下,行动权利的分配往往引起争论。
第四,社会最优状态。
按照斯密的观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每个"经济人"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走向并非是他所期望的终点,从而达到社会最优状态。
2、微观与宏观理性选择理论不仅要分析个别行动者的行动,它也要能够从微观分析上升到宏观分析,这集中体现在对法人行动分析之中。
法人(法人行动)不只是分析行动系统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且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
法人是与自然人相对的一个概念,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如企业、学校、政党、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它通过自然人将其权利转让给一个共同的权威机构而形成的正式组织,目的是为这些自然人获取共同利益。
法人与自然人是现代社会的两种基本行动者,他们有不同的互动关系,包括自然人与自然人的互动、法人与自然人的互动以及法人与法人之间的互动三种情况。
但是法人与自然人又有所不同。
"法人行动者由职位组成。
自然人只是暂时占据各种职位,而且一个自然人可以占据几个职位,在不同的场合中用不同的身份行动。
" 法人权利的获得与运用也不同于自然人,它是由众多自然人将自己的权利交给法人,法人再把集中起来的权利授予各个代理人进行行动。
法人行动者可以作为独立于任何自然人的主体行动者来活动,法人行动者追逐利益又控制资源,从而增加了行动系统的复杂化以及各种控制性规则实施的难度。
此外,二者约束手段也不一样,对自然人进行社会控制的手段主要是社会规范和社会化,而对法人行动的控制则主要运用法律和税收政策加强外部管理等等。
当然科尔曼认为,法人的出现也使得现代社会产生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如果一个行动者"既是自然人又是法人和代理人,他将有意无意地变换角色,以最大限度地控制资源谋取利益,这样就会增加有效规范制定与实施的难度。
"其次,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矛盾问题。
个人选择是行动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利用可能获得的资源在一定规范下的私人行为。
而法人行动必须依赖于社会规则或规范,也是一种集体行为的博弈过程,与其主体成员的构成、社会关系的结构、可供选择的方式等密切相关。
因此,法人仅仅代表了特殊群体的特殊利益。
那么个人行动如何结合成法人行动?科尔曼提出了社会资本概念。
认为现实社会中存在着诸如信任关系、权威关系、社会规范等等"社会资本",因此,社会必然会出现为了获取社会资本而采取"单边资源让渡"的行动,从而促成法人行动者的形成。
这样,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的发展使个体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而法人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尽管法人行动者也难以真正达到帕累托最优,但它在个人竞争的残酷和集体行动的搭便车难题之间,找到一种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理性选择。
"四、贡献及局限性科尔曼的理论贡献是不能遮蔽的,它不仅对社会学的难题- - 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作了理论尝试和经验分析,也对社会学的研究层次(如法人行动等一些中观层的课题)给出了启示。
此外,它对社会学开展与经济学的对话提供了基础和空间,有利于社会学由边缘走向中心。
但其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未加限制地把目的理性扩展到经济行为以外的社会行为上,扩及到宏观的社会系统研究上,必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局限。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完全理性的问题“理性人”的特征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无论科尔曼将理性的概念如何泛化、扩展,行为者具有充分的计算能力这一点是没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