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植物的抗病性
病害生理与植物抗病性课件
植物抗病性是指植物在受到病菌侵染时,能够抵抗病菌的侵害并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能力。根据抗病机制的不同,植物抗病性可分为非寄主抗病性和寄主抗病性两类。
非寄主抗病性是指植物对病菌的侵染具有完全或部分抵抗力,这种抵抗力不依赖于植物的种类,而是与病菌的致病力有关。寄主抗病性是指植物对某些特定病菌的侵染具有抵抗力,这种抵抗力与植物的基因型有关,是植物对特定病菌的识别和防御反应。
02
基因编辑技术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精确修饰植物的抗病相关基因,提高植物的抗病性,降低农药使用量。
03
生物信息学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和分析大量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揭示植物抗病的分子机制和进化过程。
在全球范围内发掘和收集抗病基因资源,通过种质创新和基因聚合,培育多抗、广适的抗病新品种。
基因,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定向培育具有优良抗病性状的作物新品种。
通过全基因组选择和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抗病性状的精准选择和遗传改良。
03
02
01
气候变化对植物抗病性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加强抗病性研究和管理,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气候变化
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是提高植物抗病性的重要途径,需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生物多样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植物抗病的挑战,共享抗病性研究的成果和资源。
国际合作与交流
THANKS
感谢观看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通过分析大量植物种质资源的基因组数据,寻找与抗病性状紧密关联的基因位点,为抗病育种提供候选基因。
转录组学分析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植物在病害胁迫下的转录组进行深度解析,挖掘与抗病性相关的关键基因和调控网络。
植物抗病性的未来展望
植物的抗病性
病原微生物对作物的伤害
• 一:水分平衡失调 • 作物染病后,首先表现为水平衡失调,许多作物 的病害常常以萎蔫或猝倒为特征,水分平衡失调 的原因有1:有些病原微生物破坏根部,使植物吸 水能力下降 2:维管束被堵塞,水分向上运输中 断,有些是细菌或真菌本身堵塞茎部,有些是微 生物或作物产生胶质或黏液沉积在导管,有些是 导管形成胼胝体而使导管不通 3:蒸腾加强,因 为病原微生物破坏作物的结构,透性加大,散失 水分就快。
• 部分小麦出现萎蔫
部分油菜出现萎蔫
二:呼吸作用加强
• 呼吸作用加强 染病作物的呼吸作用大大加强,染 病组织的呼吸一般比健康组织的增加10倍。呼吸 加强的原因,一方面是病原微生物本身具有强烈 的呼吸作用;另一方面是寄主呼吸速率加快。因 为健康组织的酶与底物在细胞里是被分区隔开的, 病害侵染后间隔被打破,酶与底物直接接触,呼 吸作用就加强;与此同时,染病部位附近的糖类 都集中到染病部位,呼吸底物增多,呼吸就加强。 由于病害引起的强烈呼吸,其氧化磷酸化解偶联, 大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所以,染病组 织的温度大大升高,反过来又促进呼吸
植物的抗病性
•亚麻立枯病病苗
亚麻假黑斑病叶尖变褐枯死
大豆猝倒病
大豆立枯病
• 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活动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resistance)。抗病性的表现,是在一定的环 境条件影响下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基因和病原物的 致病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长期的进化过程 所形成。植物的抗病性是相对的。在寄主和病原 物相互作用中抗病性表现的程度有阶梯性差异, 可以表现为轻度抗病、中度抗病、高度抗病或完 全免疫由基因控制。在 病原物侵染寄主植物前和整个侵染过程中,植物 以多种因素、多种方式、多道防线来抵抗病原物 的侵染和为害。不同植物、不同品种对相应病原 物的抗病机制各有不同。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业题植物病理学部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3、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4、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5、侵染性病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6、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
二、填空1、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2、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 )()()()等。
3、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 )()()()()五大类型。
4、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 )()五种类型。
5、()( )()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素。
6、植物侵染性病害由( )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由() 引起.7、植物病害症状包括( )和().8、1945年,爱尔兰由于()病大流行,而使欧洲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区饿死100万人,200万人逃亡海外,这称为爱尔兰饥荒。
9、按照传播方式,植物病害可以可以分为()()( )( )等.1、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2、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3、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4、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5、寄主、病原、环境条件6、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7、病症、病状8、马铃薯晚疫病9、气传病害、种苗传播病害、土传病害、虫传病害三、选择1、植物细菌病害的病症是()。
a.脓状物b。
霉状物c。
粉状物d。
颗粒状物2、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 )。
a. 霜霉病b。
晚疫病c。
植物的抗病性与抗虫性
植物的抗病性与抗虫性植物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物,也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为了能够抵御外界的侵袭,植物进化出了一些抗病性和抗虫性的机制。
本文将对植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进行探讨。
一、植物的抗病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攻击时,能够通过一系列的防御机制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及其引发的病害。
植物的抗病性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预防性和防御性。
1. 预防性抗病性预防性抗病性是指植物通过一系列的防御机制,预防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从而降低植物受病害的发生率。
(1)植物的外层结构:植物表皮通常包含一层保护性的角质层或者细胞间隙,这一结构对于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起到了很好的隔离作用。
(2)化学防御物质:植物体内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如鞣质、树脂、香精物质等,它们能够使植物体表面变得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植物的分泌物:植物的分泌物中通常含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如叶绿酸等。
2. 防御性抗病性防御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在感染病原微生物之后,通过一系列的防御反应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进一步侵染。
(1)植物免疫系统:植物拥有一套完整的免疫系统,它包括基因识别的病原微生物,并通过产生抗菌蛋白、激素信号等多种机制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2)细胞壁加固:植物在感染病原微生物后,会增加细胞壁的构造,如增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合成,从而加固细胞壁的强度,减少病原微生物进入植物细胞的机会。
二、植物的抗虫性抗虫性是指植物通过一系列的防御机制,减少或抑制害虫的伤害。
植物的抗虫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防御物理防御是指植物通过一些物理障碍来防止害虫的入侵。
比如植物的刺毛、毒刺等,可以有效地防止害虫接近和取食。
2. 化学防御植物体内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可以作为化学物质来抵御害虫的侵害。
比如植物会产生一些具有毒性的物质,如生物碱、杀菌素等,这些物质对于害虫的生长和繁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 植物的挥发物植物通过挥发出一些具有气味的物质,来引导有益昆虫的前来,从而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第二章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
九、个体抗病性和群体抗病性
植物抗病性研究从微观到宏观有多个层次或水平 level) 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学水平、 ( level ) :分子水平 、 细胞水平 、 组织学水平 、 个体 水平、群体水平、生态系水平到进化水平。 水平、群体水平、生态系水平到进化水平。传统植物病 理学的重点在个体,略扩及组织细胞和群体, 理学的重点在个体,略扩及组织细胞和群体,植病流行 学重点在群体互作和生态系, 学重点在群体互作和生态系,分子植物病理学立足于分 但应用于个体和群体。 子,但应用于个体和群体。不论组成群体的个体是遗传 相同的还是不同的,群体总有一些个体所没有的。 相同的还是不同的,群体总有一些个体所没有的。
四、抗病性的遗传观
抗病性是遗传规定的潜能, 抗病性是遗传规定的潜能,遇到病原物侵染才表现 出来,其具体表现还以病原物致病性如何而异。 出来,其具体表现还以病原物致病性如何而异。抗 病性实际上是寄主-病原物结合体的表现型。 病性实际上是寄主-病原物结合体的表现型。 植物对侵染性病害的抵抗能力是可遗传的, 植物对侵染性病害的抵抗能力是可遗传的,不断进 化的。 化的。 “基因对基因关系” 是其主要的对应关系之一。 基因对基因关系” 是其主要的对应关系之一。 双方群体间的相互选择导致各自遗传结构的变化。 双方群体间的相互选择导致各自遗传结构的变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 ) 被动抗病性( 和主动抗病性( 和主动抗病性(active resistance) )
被动抗病性,指植物受侵染前就具备的、或说是不论或 否与病原物遭遇也必然具备的某些既存现状(preformed character),当受到侵染即其抗病作用。 主动抗病性,指受侵染前并不出现、或不受侵染不会表 现出来的遗传潜能,而当受到侵染的激发后才立即产生 一系列保卫反应而表现出的抗病性,又叫这种抗病性为 保卫反应(defence reaction)。
植物的抗病性-PPT文档资料
小麦丛矮病
水稻恶苗病
作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
• (一)加强氧化酶活性 •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作物体时,该部分组织的氧化酶活性加 强,以抵抗病原微生物。凡是叶片呼吸旺盛、氧化酶活性 高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较大;凡是过氧化物酶、 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高的甘蓝品种,对真菌病害的抵抗力 也较强。这就是说,作物呼吸作用与抗病能力呈正相关。 呼吸加强为什么能减轻病害呢?原因是: • 1.分解毒素 病原菌侵入作物体后,会产生毒素(如黄萎 病产生多酚类物质,枯萎病产生镰刀菌酸),把细胞毒死。 旺盛的呼吸作用就能把这些毒素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或转化为无毒物质。 • 2.促进伤口愈合 有的病菌侵入作物体后,植株表面可能 出现伤口。呼吸有促进伤口附近形成木栓层的作用,伤口 愈合快,把健康组织和受害部分隔开,不让伤口发展。 • 3.抑制病原菌水解酶活性 病原菌靠本身水解酶的作用, 把寄主的有机物分解,供它本身生活之需。寄主呼吸旺盛, 就抑制病原菌的水解酶活性,因而防止寄主体内有机物分 解,病原菌得不到充分养料,病情扩展就受限制。
植物的抗病性
•亚麻立枯病病苗
亚麻假黑斑病叶尖变褐枯死
大豆猝倒病
大豆立枯病
• 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活动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resistance)。抗病性的表现,是在一定的环 境条件影响下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基因和病原物的 致病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长期的进化过程 所形成。植物的抗病性是相对的。在寄主和病原 物相互作用中抗病性表现的程度有阶梯性差异, 可以表现为轻度抗病、中度抗病、高度抗病或完 全免疫。一种植物或一个植物品种的抗病性,一 般都由综合性状构成,每一性状由基因控制。在 病原物侵染寄主植物前和整个侵染过程中,植物 以多种因素、多种方式、多道防线来抵抗病原物 的侵染和为害。不同植物、不同品种对相应病原 物的抗病机制各有不同。
植物抗病性的研究与利用
植物抗病性的研究与利用植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植物病害危害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为了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科学家们对植物抗病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利用。
本文将从植物抗病性的原理、研究方法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植物抗病性的原理植物抗病性是植物对病原体入侵和侵染的一种防御反应。
植物抗病性的原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物理和生理机制。
物理机制主要包括植物表皮的结构、植物细胞壁的物理性质以及根系的阻隔作用等。
植物表皮具有一层厚而坚韧的角质层,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原体的入侵。
同时,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能增加细胞壁的硬度和稳定性,阻止病原体对植物细胞的破坏。
此外,植物的根系可以通过分泌特定物质形成化学屏障,抑制病原体的侵染。
生理机制主要包括植物的免疫反应和抗氧化系统。
植物免疫反应是植物对病原体侵染做出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包括产生抗菌物质、活化防御基因和形成角斑等。
抗菌物质能直接杀伤病原体,而活化防御基因可以调节植物的防御反应。
植物的抗氧化系统则参与清除自由基,减少细胞受损程度,增强植物的抵抗力。
二、植物抗病性的研究方法为了深入研究植物抗病性的机制,科学家们开展了多种研究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基因克隆。
通过克隆植物中抗病性相关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序列,可以深入了解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研究人员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将抗病性基因转入易感植物中,使其获得抗病性,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基因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
第二种方法是遗传育种。
科学家可以通过交配和选择等手段,将具有抗病性的亲本杂交并选择表现出抗病性特征的后代,从而培育出抗病性优良的新品种。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
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抗病性基因导入植物中,使其获得特定病害的抗性。
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水稻、玉米、大豆等重要经济作物的研究和生产中。
三、未来展望植物抗病性的研究与利用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人员将更多地应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解析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植物免疫(植物抗病机制)
陈浩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一、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危 害
①水分平衡失调
病原微生物通过影响水分的吸收、运 输与散失,进而影响水分平衡。
②呼吸作用加强
一方面是病原微生物本身具有的强烈 的呼吸作用,另一方面是寄主呼吸速
率加快。
③光合作用下降
叶绿体被破坏,叶绿素含量减少。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娟等.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生 物技术通报,2007:19-24. [2]潘瑞炽等,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12.7:340-343. [3]张艳秋等,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研究进展 [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9(12): 113~117.
(3)抗病蛋白 (4)激发子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三、植物抗病机制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pla植物后, 在R 基因作用下, 植物发生超敏感反应 (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 : 在病原菌感染区域以及
周围组织发生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 这就使得病原菌被杀死从而不会扩散到其它 健康组织。HR 是植物局部抗病的表现, 这种局部抗性继 而又引发整株植物对病原的广谱抗性, 即系统获得性抗性 ( systemic aquire resistances SAR) 。发生在远离感染 区域的新生组织, 序列相同或相似的病原菌不能感染这些
组织。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喷施病毒蛋白使植物产生系统获得性抗 性,从而能抵抗多种病毒的入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植物抗病性和抗虫性的机制
植物对昆虫的防御机制:分泌毒素、产生抗虫物质等
昆虫对植物的适应机制:产生抗药性、改变取食行为等
植物与昆虫的协同进化:植物不断产生新的抗虫物质,昆虫不断适应新的抗虫物质
植物与昆虫的互作关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
提高作物产量:通过抗病性和抗虫性改良,减少病虫害损失,提高作物产量。
减少农药使用:抗病性和抗虫性改良作物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风险。
提高作物品质:抗病性和抗虫性改良作物可以提高作物品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抗病性和抗虫性改良作物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保护植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维持生态平衡
提高植物抗逆性,增强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植物抗病性和抗虫性基因
生物农药:研发新型生物农药,替代传统化学农药,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
植物免疫系统:研究植物免疫系统,提高植物自身抗病性和抗虫性
生物工程: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抗病性和抗虫性基因导入植物中,提高植物抗病性和抗虫性
植物激素与抗病信号传导:植物激素可以参与抗病信号传导,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寄生、竞争等
植物抗病性机制:诱导抗病性、抗病基因、抗病蛋白等
植物与微生物的识别:模式识别受体控等
植物分泌物:可以产生对害虫有驱避作用的化学物质
生物信息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和分析生物数据的科学
抗病性和抗虫性研究:研究植物如何抵抗病原体和害虫的侵害
生物信息学在抗病性和抗虫性研究中的应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植物抗病性和抗虫性的基因、蛋白质和代谢途径
植物免疫(植物抗病机制)PPT课件
.
2019/12/31
6
.
2019/12/31
7
参考文献
[1]王文娟等.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7:19-24. [2]潘瑞炽等,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340-343. [3]张艳秋等,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9(12): 113~117.
(1)植物防御素(phytoalexin) (2)木质素 (3)抗病蛋白 (4)激发子
.
2019/12/31
3
三、植物抗病机制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plants)
(1) R 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
病原菌侵染植物后, 在R 基因作用下, 植物发生超敏感反应(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 : 在病原菌感染区域以及周围组织发生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 这就使得病原菌被杀死从而不会扩散到其它 健康组织。HR 是植物局部抗病的表现, 这种局部抗性继而又引发整株植物对 病原的广谱抗性, 即系统获得性抗性( systemic aquire resistances SAR) 。发 生在远离感染区域的新生组织, 序列相同或相似的病原菌不能感染这些组织。
.
2019/12/31
8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020
9
.
2019/12/31
10
叶绿体被破坏,叶绿素含量减少。
④生长的改变
如小麦的丛矮病和水稻的恶苗病都与赤霉素有关。
.
2019/12/31
2
二、作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植物病害: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植物病原: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1)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
(2)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生物性病原:非生物性病原:病害三角:病害症状:病征:病状:真菌的生活史:无性繁殖:有性繁殖:转主寄生:多型现象:菌丝:菌丝体:菌核:菌索:子座:吸器:假根:附属丝:无性孢子: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子实体:孢子囊:子囊果:子囊壳:闭囊壳:假囊壳:子囊座:子囊腔:子囊盘:子囊:担子果: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小种:寄生性:致病性:抗病性:侵染过程:接触期(侵染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侵染剂量:活体营养寄生物:死体营养寄生物:局部侵染:系统侵染:病害循环:初次侵染:再次侵染:发病中心:土壤寄居菌:土壤习居菌:细菌染色体DNA与质粒: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植物检疫:生物防治:拮抗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捕食作用:交互保护作用:二、问答第一章绪论1、园艺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第二章园艺植物病害的概念第一节植物病害和植物病理学1、植物病害的概念为何要涉及病原、病程、症状、经济四个方面。
2、植物病害的类型有几种?3、爱尔兰饥谨、孟加拉饥荒的原因及后果如何?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1、病状的主要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2、病征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第三章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第一节植物病原真菌1、无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2、有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3、根据Ainsworth(1971,1973)的分类系统,将真菌分为几个亚门,各有何特点?4、真菌的典型生活史包括哪些阶段?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在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中起到哪些重要作用?5、子囊菌的子实体有哪些类型?各类子实体有何形态特征?桃缩叶病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中哪类子实体?6、锈菌的生活史有哪些特点?7、白粉病、霜霉病、锈病、炭疽病、疫病、灰霉病各有什么典型症状特点(从病状和病征两方面分析)?各自的病原物在分类地位上有何不同?采用化学防治时应选择哪类化学药剂?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1、原核生物界分几个门,其中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各属于哪几个门?主要类群有哪些?2、列出原核生物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重要属,了解这些属引起的重要植物病害。
《植物的抗病性》课件
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交,将抗病性基因组合到同 一植株上。
系统育种
根据植物生长特性、抗病性等性状,进行分类和 选择育种。
分子育种方法
01
02
0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定位 和选择抗病性基因。
转录组学
研究植物在抗病过程中的 基因表达变化,筛选关键 基因。
蛋白质组学
研究植物抗病性相关的蛋 白质表达和功能。
3
转录因子调控
利用转录因子调控植物基因的表达,增强抗病性 。
05
植物抗病性的应用与 前景
抗病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抗病性品种的选育
通过选育具有抗病性强的植物品种,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
生物农药的开发
利用具有抗病性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保护生态 环境。
信号转导
植物在受到病菌侵害时,会产生信号分子,如水杨酸、乙烯等,传递信息,启动 防御反应。
防御基因表达
植物在受到病菌侵害时,会表达某些防御基因,合成抗病蛋白、酶等,增强自身 的抗病能力。
03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基 础
基因型与抗病性的关系
抗病基因型
植物中存在抗病基因型,这些基因型能够抵抗病原菌的侵染 ,保护植物不受病害影响。
VS
抗菌物质的提取
从具有抗病性的植物中提取抗菌物质,用 于防治植物病害,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植物抗病性的未来发展前景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造植物的抗病性状,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性的新品种。
跨学科合作研究
加强植物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深入挖掘植物抗病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基础,为抗病性育种提 供理论支持。
植物的抗病性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对作物的伤害
• 一:水分平衡失调 • 作物染病后,首先表现为水平衡失调,许多作物
的病害常常以萎蔫或猝倒为特征,水分平衡失调 的原因有1:有些病原微生物破坏根部,使植物吸 水能力下降 2:维管束被堵塞,水分向上运输中 断,有些是细菌或真菌本身堵塞茎部,有些是微 生物或作物产生胶质或黏液沉积在导管,有些是 导管形成胼胝体而使导管不通 3:蒸腾加强,因 为病原微生物破坏作物的结构,透性加大,散失 水分就快。
二:促进组织坏死
有些病原真菌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在死细 胞里不能生存。抗病品种细胞与这类病原菌接触 后,会形成广谱的防御以抵抗病原体侵入。一个 普通的防御是过敏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夺去受侵染附近细胞的养料,使病 原体得不到合适的环境而死亡。病害就被局限于 某个范围而不能发展。因此,组织坏死是一个保 护性反应。除此之外,在过敏响应之前,在受侵 染细胞附近,时常产生活性氧,包括O-2•,H2O2 和·OH。质膜上的依赖NADPH氧化酶会产生O-2•, 然后转变为·OH和 H2O2,·OH基是最强的氧化剂, 能启动一些有机分子自由基链反应,导致脂类过 氧作用,酶钝化和核酸降解。因此,活性氧作为 过敏反应一部分使细胞死亡或直接杀死病原体。
• 部分小麦出现萎蔫 部分油菜出现萎蔫
四:生长的改变
• 某些病害症状(如形成肿瘤、偏上生长、生长速 率猛增等)与植物激素含量增多有关。组织在染 病过程中,同时大量形成各种植物激素,其中以 吲哚乙酸是最突出。试验证明,锈病能提高小麦 植株吲哚乙酸含量,而小麦的抗锈特性与组织中 较高的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有关,这种酶能氧化 分解吲哚乙酸,所以,这种酶活性高,就能使染 病组织的吲哚乙酸水平下降。有些病害的病征是 赤霉素代谢异常所致,例如,小麦丛矮病是由于 病毒侵染使小麦植株赤霉素含量下降,植株矮化, 喷施赤霉素即可得到改善。水稻恶苗病就是由于 感染赤霉菌,使植株徒长。
植物的抗逆性与抗病性
植物的抗逆性与抗病性植物作为生物体,在面对环境中的各种外界压力和病原体侵袭时,都具备一定的抗逆性和抗病性。
这种抗逆性和抗病性是植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能力之一。
本文将从植物对抗逆境的机制和植物的抗病机理两方面来探讨植物的抗逆性与抗病性。
一、植物对抗逆境的机制1. 生理机制植物在面对逆境时,会通过调节生理过程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会通过减少蒸腾作用和增强根系吸水能力来减少水分流失。
在高温条件下,植物会通过调节叶片气孔开闭来控制水分蒸腾和降低叶片温度。
此外,植物还通过合成特定的蛋白质、酶和激素来应对逆境,以提高自身的抗逆能力。
2. 分子机制植物在逆境中会启动特定的信号传导通路,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在低温条件下,植物会启动冷信号通路,激活抗寒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抗寒蛋白的合成,以增强抗寒能力。
同样,在盐胁迫条件下,植物会启动盐信号通路,调控离子平衡和有机物的积累,以增强抗盐能力。
3. 细胞机制植物细胞在逆境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结构和形态变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在盐胁迫条件下,植物根系会增强分泌抗盐物质的能力,形成阻挡盐离子进入植株内部的结构;在干旱条件下,植物叶片会出现厚化现象,以减少水分蒸腾的量。
二、植物的抗病机理1. 植物固有免疫系统植物拥有自身的固有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并作出反应来应对病原体的侵袭。
当病原体侵入植物组织时,植物会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特定分子模式(PAMPs),激活PTI(PAMP-triggered immunity)信号通路,进而启动一系列抗病反应。
其中包括合成抗病蛋白、产生杀菌物质和形成伤口愈合组织等。
2. 植物逆境诱导免疫系统当植物处于逆境状态时,它的免疫系统也会被激活,从而增强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例如,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会合成一些特定的蛋白质来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
这些蛋白质不仅可以直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还能够调控与免疫相关的基因的表达。
第二章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四)主效基因抗病性/微效基因抗病性 major gene R/minor gene R
• 主效基因抗病性 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称单基 因抗病性(monogenic R) 或寡基因抗病性 (oligogenic R)。 R基因----小种专化性 质量性状遗传
• 微效基因抗病性 数量性状遗传。 QTL mapping 单个或多个 基因;非小种专化性/小种专化性
浓度不降低的现象。
成株反应型分级标准
2 1 2 3
5
4
5
6
8
7
8
9
S=L/2×W/2×3.14
IT=1 (0-9 scale);DS=40%
AUDPC 用下列公式计算: AUDPC=[(Xi+1+Xi)/2](ti+1-ti) 其中Xi 为第1 次调查的严重度,Xi+1 为第2 次调 查的严重度,ti+1-ti 为第1 次和第2 次调查相隔的天数。
resistant
抗病性的相对性
感病 条件改变 Temp.
抗病
?
resistant suscpetible
HS
MS
MR
H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二节 植物抗病性的类别
(一)非寄主抗病性/寄主抗病性 non-host-resistance/cultivar resistance
GFP-tagged hyphae of Magnaportha grisea growing within a leaf cell of wheat
AUDPC
苗期抗病性
质量抗性 主效基因
成株抗病性
数量抗性 微效基因
? ?
小种专化
植物抗病性名词解释
植物抗病性名词解释植物的抗病性指的是它们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它可以通过免疫和抗毒素进行抵抗,以有效地抵御病原体的侵害。
植物抗病性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植物的种类和品种、环境条件和地气条件等。
抗病性是植物适应病原体侵袭的基本防御机制。
它主要由生理、遗传和表型等三个方面决定。
生理抗性主要指植物的细胞间传递阻碍病原体的进入、攻击和侵袭,包括细胞壁的抑制作用。
例如橡皮树的细胞壁。
它含有硫、矽、碳和灰等成分,能够阻止病原体的侵入。
遗传抗病性是指植物基因的遗传特征,它反映在基因水平上,可以抵御病原体的侵害。
可以对病原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效果,包括抗毒素系统、免疫反应和抗生素抗性等。
表型抗病性是指植物本身表现出的抗病性,它可以直接抵御病原体的侵害,并且不同品种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常见的表型抗病性有耐热、耐寒、耐盐、耐草甘膦、耐风等。
这些性质是植物抗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发育、增殖和抵御病原体的防御作用。
植物的抗病性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条件和土壤状况等,如果环境条件不足以促进植物抗病性,可能会导致植物发生病害。
因此,防治病害要首先考虑改善环境条件,促进植物抗病性。
此外,实施适当的种植管理也是提高植物抗病性的重要手段。
为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应尽可能地选择有良好抗病性的品种,在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品种的耐病性和生长性状,然后根据种植环境和对病害的抗性情况,来确定品种的抗病性。
另外,改善植物抗病性还需要采取合理的施肥方法,如使用具有抗病性的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降低农药的使用,还能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起到促进植物健康生长的作用。
可见,植物抗病性是植物防御病原体侵害的重要手段,改善植物的抗病性,不仅需要种植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还需要改善环境条件,合理使用有机肥料等,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植物的抗病性,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呼吸作用
呼吸强度提高是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 的一个重要的早期反病后磷酸戊糖途径呼吸作用 增强。
二、光合作用
病原物的侵染对植物最明显的影响是 破坏了绿色组织,减少了植物进行正常光 合作用的面积,光合作用减弱。
◆叶绿素破坏或叶绿素合成受抑制 ◆ 光合产物的运输受影响:发病部位淀
第二章 植物的抗病性
研究和学习植物抗病性的机制 有助于揭示抗病性的本质,合 理利用抗病性,达到控制病害 的目的。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 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 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
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病原物发
粉(及其他有机物)的积累
—光合部位有机物质不能运出; — 健康部位的有机营养向发病部位输入。
三、核酸和蛋白质
1、核酸代谢: 病原真菌侵染前期,病株叶肉细胞的细胞核 和核仁变大,RNA总量增加; 侵染的中后期细胞核和核仁变小,RNA总量 下降。 2、蛋白质代谢: —真菌侵染:通常先高后低 —病毒侵染:衣壳蛋白合成 病 程 相 关 蛋 白 ( 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 PR protein):植物病原物侵染诱导植物 产生的一类特殊蛋白,与抗病性表达有关。
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则可划分为形态的、
机能的和组织结构的抗病因素,即物理抗病性
因素(physical defense),以及生理的和生物化学 的因素,即化学抗病性因素(chemical defence)。
一、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该类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 们主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 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 1、植物体抵抗病原物侵入的最外层防线 ——植 物表皮以及被覆在表皮上的蜡质层、角质层等。 2、植物表皮层细胞壁发生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 对病原菌果胶酶水解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3、气孔的结构、数量和开闭习性也是抗侵入因 素。
抗病性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其表现受寄主与病 原的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
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区分:
1、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由
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孟德尔法则遗
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
2、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由
▲ 紫色鳞茎表皮的洋葱品种比无色表皮品种对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circinans) 有更强的抗病性。这是因为前 者鳞茎最外层死鳞片分泌出原儿茶酸和邻苯二酚,能抑 制病菌孢子萌发,减少侵入。
▲由燕麦根部分离到一种称为燕麦素 (avenacin)的皂角苷
类抑菌物质,能抑制全蚀病菌小麦变种和其它微生物生 长,其杀菌机制是与真菌细胞膜中的甾醇类结合,改变 了膜透性。
能将病原物的侵染局限在细胞壁、单个细胞或
局部组织中。 病原菌侵染和伤害导致植物细胞壁木质化、 木栓化、发生酚类物质和钙离子沉积等多种保 卫反应。
1、形成乳突 植物细胞受病原菌的侵入刺激在侵染钉下 的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形成半球形沉积物,即 乳突(papillae)。与抗病性有关。
多数乳突含有胼胝质(β-1,3-葡聚糖)、木 质素、软木质、酚类物质、纤维素、硅质及多 种阳离子。乳突防御病菌的侵入,也具有修复 伤害的功能,同时可调节受伤细胞的渗透性。
该类抗病性因素主要有过敏性坏死
反应、植物保卫素形成和植物对毒素的
降解作用等,研究这些因素不论在植物
病理学理论上或抗病育种的实践中都有 重要意义。
1、过敏性坏死反应
过 敏 性 坏 死 反 应 ( necrotic hypersensitive
reaction)是植物对非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
敏感的现象,此时受侵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坏 死,病原物受到遏制或被杀死,或被封锁在枯死 组织中。 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植物发生最普遍的保卫反 应类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小种专化抗病性的重 要机制,对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多种病原
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按照小种专化性区分:
1 、小种专化抗病性( race-specific resistance ):对锈菌、 白粉菌、霜霉菌以及其它专性寄生物和稻瘟病菌等部分 兼性寄生物,寄主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 的少数几个特定小种,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
原物小种间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也称为垂直抗性
根据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区分:
1 、抗接触, 2 、抗侵入, 3 、抗扩展, 4 、抗损
害,5、抗再侵染。
其中,抗接触又称为避病(disease escaping),
抗损害又称为耐病(diseaea tolerance),而植物的
抗 再 浸 染 特 性 则 通 称 为 诱 导 抗 病 性 (iduced resistance)。 植物抗病反应是多种抗病因素共同作用、 顺序表达的动态过程。
叶片病健组织间形成木栓层
离层( abscission layer)即脱落层,将受病 部位与健康组织隔断,阻止了物质的运输和病 菌的扩散,受病组织逐渐的皱缩、死亡,随同 病原菌一起脱落。
核果类树木的叶片受病原菌危害后易形成 离层。
叶片病叶周围形成的离层
桃穿孔病—产生离层
四、主动抗病性的化学因素
蒸腾作用:植物叶部发病后可提高或降低水
分的蒸腾,依病害种类不同而异。麦类作用感
染锈病后,叶片蒸腾作用增强,水分大量散失。
细胞的渗透性破坏
六、脂类物质
生物膜的磷脂和糖脂成分变化 –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氨基酸和糖的渗出量增大。
第三节 植物的抗病机制
※植物在与病原物长期的共同演化过程中,针对
病原物的多种致病手段,发展了复杂的抗病机制。 ※研究植物的抗病机制,可以揭示抗病性的本质, 合理利用抗病性,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植物的抗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有先天具有的被 动抗病性因素,也有病原物侵染引发的主动抗病 性因素。
2、植物保卫素
植物保卫素( phytoalexin )是植物受到病原 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 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植物保卫素对真菌的毒性较强。 现在已知 21 科 100 种以上的植物产生植物保 卫素,豆科、茄科、锦葵科、菊科和旋花科植物
物普遍有效。
植物对锈菌、白粉菌、霜霉菌等专性寄生 菌非亲和小种的过敏性反应以侵染点细胞和组 织坏死,发病叶片不表现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 或仅出现小型坏死斑,病菌不能生存或不能正 常繁殖为特征。
对病毒侵染的过敏性反应也产生局部坏死 病斑 ( 枯斑反应 ) ,病毒的复制受到抑制,病毒 粒子由坏死病斑向邻近组织的转移受阻。在这 种情况下,仅侵染点少数细胞坏死,整个植株 不发生系统侵染。
炭疽病菌附着孢-寄主作用的界面特征
小麦白粉菌入侵结构、乳突结构
2、形成木栓层、离层 病原物的侵染和伤害常引起侵染点周围细胞 的木质化和木栓化,形成几层木栓细胞。 木栓层的作用:
阻止病原物从初始病斑向外进一步扩展,也 阻挡病原物分泌的任何毒性物质的扩散;切断养 料和水分由健康组织输入到病部,从而形成坏死 斑,或使植保素积累到有效剂量,共同抑制病原 菌的侵入。
在遗传上抗性一般是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 的,也叫微效基因抗性或多基因抗性。这种抗 性表现为中度抗病,是稳定和持久的。
基因对基因学说 (gene-for-gene theory):
20 世纪 50 年代由 Flor 提出 , 阐明了抗病性的遗传学特点。 该学说认为: 寄主方面—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病原方面—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 芥子油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中,以葡萄糖苷酯存在,
被酶水解后生成异硫氢酸类物质,有抗菌活性。葱属植 物含大蒜油,其主要成分是蒜氨酸 (alliin) ,酶解后产生 大蒜素(allicin)亦有较强的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
三、主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代谢变化,导致亚 细胞、细胞或组织水平的形态和结构改变,产 生了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物理抗病因素可
展出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植物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 抗病性。
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所有 的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从免疫和高
度抗病到高度感病存在连续的变化,抗病性强
便是感病性弱,抗病性弱便是感病性强,抗病
性与感病性两者共存于一体,并非互相排斥。
只有以相对的概念来理解抗病性,才会发现抗 病性是普遍存在的。
3、水解酶类
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在病 原菌致病过程中,可使之释放到植物细胞及细 胞间隙中,如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能 够分解病原物细胞壁成分,溶解菌丝,因而表 现对病原菌的抗性。 4、抗菌物质
在受到病原物侵染之前,许多健康植物体 内就含有多种抗菌性物质,如酚类物质、皂角 苷、不饱和内酯、芥子油、有机硫化合物、糖 苷类化合物等等。
四、酚类物质和相关酶
各类病原物浸染还引起一些酚类代 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强,其中最常见的有 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过氧化物酶、过 氧化轻酶和多酚氧化酶等,以苯丙氨酸 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最重要。
五、水分关系
水分吸收、运输受阻:多种病原物侵染引起
的根腐病和维管束病害显著降低根系吸水能力,
阻滞导管液流上升。
该学说不仅可用以改进品种抗病基因型与病原物致病性
基因型的鉴定方法,预测病原物新小种的出现,而且对
于抗病性机制和植物与病原物共同进化理论的研究也有 指导作用。
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区分:
1、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 :植物与病原
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2、主动抗病性 (active resistance):受病原物侵染 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