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外扩展到外围 空间的磁力线所 构成的地球外部 磁场。
800km → 20003000km 高空; 中间 层 顶 -800 km 高空
地 2 圈 外 电离层 (暖层) 圈 或 大 中间层 气 (高空 圈 对流层)
平流层
在地球 引力作 用下大 量气体 集聚在 地球周 围所形 成的包 层。
平流 层 顶 → 80-85 km 高空
马建华图
二 、圈层界线
• 1.突变界线 • 在空间上呈一个面(没有厚度),界面两侧物 质(体系)的性质有明显区别。例如海陆交界。 • 2.渐变的模糊边界 • 在空间上呈现一个过渡区间,其内不同属性的 相邻两物质(体系)并存,且一方属性逐渐消 失而另一方属性逐渐显著。 • 3.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是渐变界限。两个边缘 圈层——大气圈和岩石圈——的厚度很大。要 在这两个地圈中确定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就不 是容易的事情了。
三、地理环境的界线
• 1.巨大空间范围--原苏联地理学者所提出。 “外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 ----А .А .格里 哥里耶夫(Г pи г opь eВ )在1933年 ; C.B.卡列斯尼克1947年 . “内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 ----И .М .查 别林(З а 6е Л и н )在1952 ; 1953年, А .Г .伊萨钦科 ; 1962年,Д .Л .阿尔曼德 (Apм а н л ) A.E.科里瓦鲁茨基在 1977 .
wk.baidu.com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 边界
• 一、地理圈 • 二 、圈层界线 • 三、地理环境的界线
一、地理圈
• 1.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分层性 • 2.圈层间的关系 简单关系 复杂关系 • 3.地理圈
点 1 是地 它球 的构 分造 层的 性一 个 显 著 特
.
表 1-3 1、超外圈 (磁层、 磁圈) 散逸层
称 , 包 括 植 约有 1013t,相当大 物、 动物和微 气圈的 1/300,水圈 生物三大类。 的 1/7 千, 上部岩石 圈的 1/100 万, 其中 又 以植物为主 ,它 占了有机体总质量 的 99%。 的物质很多是 人类的重要财 富; 3、 有机界和无 机界在地表的 相互作用形成 一个独特的土 壤层 位 于 气 圈 和 1、厚度不均匀,平 沉积岩石圈露 水圈之下, 地 均约有 5km; 出水圈之上的 壳 ( 及 岩 石 2、最上面往往覆盖 部分即构成陆 圈)的上部。 着一层厚薄不等的 地。 风化壳及土壤。
有关自然地理环境边界的观点
分 类 提出者 观 点 自然地理 环境的边 界在“外 部联系显 著减弱之 处” 自然地理 环境的边 界在“内 在联系显 著减弱之 处”
A.A.格里哥里耶夫 (1933):地理壳的下限 在地球固体表 面以下大约 100-200km 的深度, 那里是构造力停止作 用的地方 。后来又认为地理壳包括地壳、对流层、平 流层(至臭氧层 )、水圈、土壤、植被和动物界。即认 为地理壳的上限 为臭氧层底部。 C.B.卡列斯尼克(1947) :地理壳的上限 为臭氧层的高 度,约在海平面以上 25-30km 高度,因为 臭氧层调节 了到达地表的紫外线,使波长小于 0.29µ m 的紫外线 不能到达地表;下限 则应为普通震源所在的深度,即 在海平面以下 15km 或 20km 到 40km 或 50km 的地 方,因为 普通震源是引起地表变化的地球内能来源的 深度。 И.M.查别林( 1952) :地理壳的下限 应位于地壳中 有生命和液态水分布的极限,这一深度在大陆深约 5km;在海洋深约 11-12 km,而上限 则为对流层顶。 A.Г.伊萨钦科( 1953) :地理壳的上限 在对流层顶, 下限 在沉积岩圈的底界 (约在地面以下 5-6km) 。 因为 对流层和水圈参与着太阳能引起的地理壳的积极的物 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所有三个无机圈层和有机体的 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圈的范围也 是生命有机体可能生存的区间,在这一区间之外,自 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减弱了。 Д. Л. 阿尔曼德(1962) :地理壳的上限 为对流层顶, 而下限 与整个地壳的界限一致,包括了玄武岩层。理 由 是深成岩也参与地理壳的物质循环,而深处的能量 转化又决定着构造作用和普通的地震。 A. E.科里瓦鲁茨基(1977) :地理壳的上限 为对流 层的上限,下限 为区域性潜水的不透水层顶部。因为 他认为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联系 中,大气循环是根本的。
对流 层 顶 → 50-55 km 高空
1、 平流层质量占 大气层总质量的 20%; 2、 吸收太 阳辐射的紫外 线,保护地球生 物。 1、 大气质量占大 气层总质量的 79.5% , 全 部 水 汽集中该层;2、 与人类关系最密 切; 3、 水汽吸收 来自太阳和地面 的辐射热,使热 量不致从地面散 失。
(扩散层)
地圈组成、定义、特征及环境作用 定义 特征 环境作用
1、似彗星外貌; 2、地面以上 600- 1000km →几百-1000 个地球半径以 外远处。 受地球引力束缚较弱, 气体 不断向外扩散。 1、大部分气体在太阳紫外 线和宇宙线作用下发生电 离, 形成较高密度的带电粒 子; 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增加,顶部达 1000°K。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 下降, 顶部 160-190°K; 2、 气流的垂直对流运动强烈。 1、基本不含水蒸气和尘埃 质点,气流运动稳定,以水 平运动为主;2、12-30 km 气温不随高度变化;3、 30-55 km 有臭氧层存在, 气温逐渐升高,顶部达 270-290°K, 50 km 形成暖 带。 1、上界随纬度和季节不同 而 变 化 : 赤 道 附 近 16-18km,中纬地区 10-12 km,两极 8-9 km,夏季厚 冬季薄;2、气温随高度增 加而下降 0.65℃/100m;3、 气流的垂直对流运动显著, 低纬区较强; 4、天气现象 复杂多变。 带电粒子能够反 射电磁波,对地 球上进行无线电 通讯有重要意 义。 保护地球内部大 气和地球表面, 使它们免受电离 辐射的影响。
沉积 (成层) 岩石圈
2.圈层间的关系
• 简单关系 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 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 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 复杂关系 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 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 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3.地理圈
• 四个地圈不仅是紧密地接触,而且是多 方面地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新的、 比较地球其他圈层具有独特地理意义的 物质体系,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 • “三无一有” ----大气\水\岩石\生物
对流层
地面 → 平流层
表 1-3
地圈组成、定义、特征及环境作用(续 1)
定义 特征 环境作用 大气圈底部对流运动显著的大气圈层,主要 对流圈 大 气 由气态物质组成(见上) 。 圈、 岩 1、 水与大气及 石圈、 地 球 表 层 水 1、其中海洋面积最 地表岩石中的 包 为宽广,占地球表 各种物质 相互 水 圈 水 圈 体的总称, 3 括 海 洋 、 河 面积的 70.8%,平 作用 ,产生各 和 生 流、湖泊、沼 均深度 3.8km; 地 种沉积物、矿 物 圈 泽、 地 球 冰川和地 2、水圈总体积约为 物及可溶盐; 交 错 下水。 13.7 亿 km3 (其中 2、 水作为最活 圈 表 陆地水仅占 2.8%) 。 跃的营力 促进 重叠、 层 地貌的发育。 互 相 1、地球生物的活动 1、 生物圈对于 渗 透 的 复 地 表 生 命 有 和影响范围主要集 改变地球的地 中在 三个无机圈层 理环境起着重 生物圈 杂 综 机 体 及 其 生 很薄的接触带中; 要的作用; 合体。 活 领 域 的 总 2、有机体的总质量 2、 生物所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