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
文学概论课程笔记关于文学的创作过程综述: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一、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1、创作动机的构成①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这是指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个人生活经历或心理体验需求。
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不平则鸣”说,认为人心中有所不平,才会通过创作来表达。
曹雪芹写《红楼梦》,首先是由于他自己有一肚子见闻经历和不平之气需要表达。
正因为有了“一把辛酸泪”,才要写出那“满纸荒唐言”。
对于作家的创作而言,个人的童年经历、精神创伤、阅历与见闻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动机因素。
仅仅从单一动机出发,进行文学创作的情况是极少的。
精神性因素与实用性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促使作家进行创作活动的强大的心理驱力。
)②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这是指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非个人需求。
文学创作实际上是一种由个体性面貌呈现的社会性行为。
在某些社会状态下,作家会挺身而出,明确表示要代表社会言说,充当社会的“良心”,或某个社会集团的代言人。
中国古代诗人总是强调“美刺”、“教化”的作用,时而站在君主立场上,向民众说教,要他们尊礼守法、忠君爱国;时而又站在民众立场向君主和当政者言说,要他们廉洁奉公,正己正人。
)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创作动机甚至左右着作品的风格与基本价值取向。
①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以商业利益为主导动机的作家所写作品,往往尽力迎合读者趣味,从而能够增加销量。
以文化启蒙或改造世界为己任的作家,则常常歌颂真理和革命的力量,从而在作品中展示出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内容。
)②影响作家对创作技巧的选择(如果一位作家的创作动机主要在于建构新的创作风格,那么他就会在形式方面绞尽脑汁,力求对前人有所突破。
中国六朝时期“永明体”诗歌的开创者大讲声律、谈论“四声八病”等,目的就是要创造不同于前人的诗歌形式与风格。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 文学的教育功能
《文学概论》课程笔记文学的教育功能第二节∶文学的功能总述: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
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一、文学功能的整体性1、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
孔子关于诗歌“兴、观、群、怨”说;近代梁启超关于小说“熏、浸、刺、提”论。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翻译∶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
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2、文学的功能基本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其他功能∶凝聚功能、益智功能,心理补偿功能3、文学功能整体性的表现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功能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体现在文学对人的情感、理想、信念、道德、人格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①优秀文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陶冶情操、鼓舞士气、提升境界,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②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文学繁荣与否,实际上是其“文化软实力”强弱的一种表现。
4、伟大的文学作品从来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和灵魂①我国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②从五四时期兴起的新文化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1、文学的认识功能文学的认识功能是指文学具有帮助人获得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理解的功能。
①文学是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百科全书”,是人们获得间接知识的重要渠道。
②文学可以帮助人们观风俗,晓人情。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牛汉《夜》为什么需要文学?文学是美的集中体现,为我们描绘出凡俗生活的迥异的神奇的审美世界,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力量。
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文学对社会历史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大作用。
(《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肯成其作者为最有影响的小妇人)。
文人类提供了一种生存方式,诗意的进入文学世界。
生活的原本为明的朦胧的经验和事理得到澄明。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生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坟论睁了眼看东》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狄更斯:“现代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解释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的理论和道德家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文学理论试图从理论上揭示文学奇特的文化现象、审美现象,探索其中的本质规律,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任务:阐述文学性质,探讨文学特征和规律。
在人文科学领域内,研究文学的主要有三大学科: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合成文艺学。
文学理论着重研究文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批评则是运用原理评价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文学史着重研究文学的产生的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历程。
与文学活动相对应,文学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是:(1)、文学活动论:设计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探讨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原因等方面;(2)、文学本质论;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3)、文学创作论。
(作者或作品)创作主体的素养,创作过程,创作心理,审美追求等;4)、文学作品论:作品题材、类型和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包括基本类型、体裁、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文学风格。
(5)、文学接受论:作品与读者,文学接受的性质特征(6)、文学语境论: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与社会、与传媒、与大众的关系。
第一章文学活动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理解一、世界(即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性质)文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文学活动的本质在于对自然世界的模仿和反映。
(1)、古希腊的模仿说:对某事物的论述和对自然的真实反映,具有审美意义,按照A 对照去做B。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的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文学定义、文学发展史、文学流派、文学批评等。
下面给出了文学概论复习的要点。
一、文学的定义1.文学的广义和狭义定义:广义上指所有以语言为媒介创造的艺术作品,狭义上指具有一定立意和形式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的艺术作品。
2.文学的功能:审美功能(艺术性)、表达功能(思想性)、传播功能(社会性)。
3.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文学是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也是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源泉和表现手段。
二、文学发展史1.古代文学:古代史诗、古代散文、古代戏剧等。
2.中世纪文学:鲁宾逊漂流记、亚瑟王传说等。
3.文艺复兴文学: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等。
4.新古典主义文学:莫利埃尔的喜剧、英国浪漫主义的诗歌等。
5.浪漫主义文学:雨果的长诗、拜伦的戏剧等。
6.现实主义文学:弗洛贝尔的小说、东尼·莫里森的小说等。
7.自然主义文学:巴尔扎克的小说、毛姆的小说等。
8.象征主义文学:波德莱尔的诗歌、王小波的小说等。
9.超现实主义文学:安德烈·布列东的小说、萨特的戏剧等。
10.后现代主义文学:乔伊斯的小说、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小说等。
三、文学流派1.古典主义: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取向,崇尚秩序与理性,追求平衡和谐。
2.浪漫主义:强调个性、感情、幻想和想象力,鄙视现实,崇尚超越。
3.现实主义:追求真实和客观,揭示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
4.自然主义: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强调人类的生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5.象征主义:追求意象、暗示和隐喻,关注人类内心世界。
6.超现实主义:追求完全自由的创作方式,突破现实的束缚,表现非理性和离奇。
7.后现代主义:拒绝大故事、大理论,追求碎片化、多重视角和多样性。
四、文学批评1.传统批评: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重视作者的意图、作品的内在结构和美学价值。
2.结构主义批评:强调文本的结构和符号的含义,关注作品中的系统和符号编码。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三)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三)论述题一、什么文学语言组织?特征是什么?1.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示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2. 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3. 具有整体性。
4. 具有表示目的和个性特征。
二、文学语言组织由哪些层面构成?1. 语音层面。
2. 文法层面。
3. 辞格层面。
三、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示在哪些方面:1. 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示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 内指性。
3. 音乐性。
4. 陌生化。
5. 本色化。
叙事作品名词解释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不雅察、分析叙事活动。
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识表记标帜。
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彼此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
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
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挨次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摆列挨次对照形成的关系。
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不雅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傍观者角度进行叙述。
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标识表记标帜: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记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
人物、结构、行动。
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大纲
只有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文学理论,才能发挥科学的指导 作用。 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还要求其知识系统与实俱进,在解释 文学活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更新、发展。 )
四、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文学理论研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吸 纳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文学研究方法,全面地、历 史地、辩证地分析文学现象,把握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文学接受的规律。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
第一篇:绪论
一、文学理论的定义 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二、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文学和文学活动。 1、文学: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2、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 多环节活动。 3、文学产生的源泉: 社会生活 4、文学创作的主体: 作家 5、中国文学的基本体裁: 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 6、文学活动的过程: 作家根据生活素材创作出文学作品,经过读者和批评者的 阅读和接受,完成文学活动过程。
三、文学理论的性质 1、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 的实践性。 (文学理论并不是固定的,静止的和僵化的,他总是生机 勃勃的开放创新的,随着文学活动的实践发展而发展。 文学理论正确与否,是否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关键要看 其是否根植于文学活动的实践,并经受了这个实践的检验。 我们的文学理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总结历代文 学活动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活动的 实践经验,吸收古今中的各种文学理论成果,并坚持在新 的文学活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 2、文学理论在研究文学活动中总是要对文学的人文精神予
《文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
篇 2:第一章:马克思,世界各国形成的文学理论 1、西方: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主义,以及德国古典美学理论、浪漫 主义,现实主义等。 2、中国: 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严羽 《沧浪诗话》、叶燮《原诗》。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往的文学理论离开人的社会性和 历史发展去考察文学,因而都没有摆脱历史唯心论的束缚。)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第一编、本质论文学是种语言艺术,具有审美本质。
再展开……一、审美本质1)A、再现论:①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强调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出发点。
(西: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模仿说”;中:古典文论“文以载道”思想,如老子《道德经》、刘勰《文心雕龙·原道》)②历史评价:再现论看到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积极作用,但忽视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看不到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超越生活。
艺术与客观现实是有联系的,但却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反映出来的。
B、表现论:①强调文艺作品是对主体精神世界的反映,是对艺术家心灵和本能的表现。
因资本主的发展,表现论在西方近代尤其盛行,强调个性和心灵解放。
(柏拉图的“灵感说”、“浪漫主义”如华滋华斯、弗洛伊德“潜意识性心理学”、李贽“童心说”)②历史评价:再现论强调客体,表现论强调主体,各是两极。
一方面,表现论补充了再现论,注重文艺的主观基础;然而另一方面,有些走了极端,忽视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内容,把它彻底看作个人性的东西。
论述加:但一种学说、一种艺术,既然能够长期存在,总是有理由的。
再现论和表现论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不宜全盘接受,也不能笼统否定,而应该有分析地加以改造吸收。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文艺观,是再现论文艺观的继承,但同时也批判地吸取表现派文艺学的理论成果。
它一方面强调“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强调作家头脑的加工作用;一方面肯定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遍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这就摆脱了摹仿、复制的被动性,而为创造性开辟了道路。
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
”我认为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2)A、科学反映与艺术反映:①同:二者都是对生活的反映。
文学概论考研笔记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 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 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 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 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 也与读者无涉, 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 本身是一个自足体, 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 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 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 “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 通过车的运载, 可以达到目的地。
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 却不载物, 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
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 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
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 又使他喜爱, 才能符合众望”。
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的定义: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 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 凝聚着个体体验的, 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 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 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 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 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 感悟、判断。
情致: 由黑格尔提出。
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 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 是具体感性的, 是会感动人的, 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 可以作为认识。
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 不可分离。
因此, 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 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虚静: 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 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文学概论复习笔记_参考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无论在中国或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都叫“诗学”、“诗论”,因为诗的起源最早。
19世纪以前,整个文学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笼统而未分化的状态。
19世纪以后,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从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习惯将文艺学分为的三个组成部分:1、文学发展史,即按照历史的顺序研究一定范围内文学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规律,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对一定时期的文学思潮和创作实践进行总结。
文学史可按国别、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学史》、《英国文学史》;也可按历史时期为断代史,如《中国当代文学史》;也可按作品种类划分为专史,如《中国小说史》、《中国诗歌史》2、文学批评,即对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学现象(泛指一切与文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分析、评论的科学。
其主要对象是当代的作家、作品、文学潮流。
3、文学理论,即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
三者之间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
文学理论为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提供理论武器,离开文学理论的指导,文学发展史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文学批评也就失去了活的灵魂。
反过来,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补充和发展文学理论。
注:“三分法”影响很大,但本课程还是倾向于采用“五分法”,即在以上和分支的基础上,再加上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批评史。
因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也有着历史的发展,理应同文学发展史一样,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
比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作家的个性气质与风格的关系、文学鉴赏的条件、文学的社会作用等等。
文学概论笔记haoziliao
文学概论第一章引论文艺学文学批评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的、具体的,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概念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史三个含义:A:从文学实际出发,并按照一定的历史线索,树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B: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C: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3、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分支,他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认识活动4、文学批评的三个含义:A: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C: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观5、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和研究方法6、文学理论的的含义:A:文学理论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B:是对文学理论的把握C:文学理论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7、学习文学理论的三种境界:A:第一种境界:不仅仅限于一两种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而是对文学理论史做了纵向扫描,对相关文学理论史原著做了精细的研读。
B:第二种境界:不仅研究文学理论,你还把文学理论作为人类人文思想库的一部分来看待,同时关注哲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
通过文学理论试图达到的是整体性的理解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可解释性。
C:第三种境界:文学理论成就了你的世界观,,使之学会了为信仰、理想而活,为意义、价值而活。
第二章本质论◆本质论是从⑴文学的审美性,⑵文学和文学观念,⑶文学的艺术性三方面来谈的。
文学概论(一)笔记第一章
第⼀节⽂学观念的嬗变 「⽂学四要素和⽂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即语⾔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活,即“世界”;⽣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学活动)。
世界——作家——⽂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学活动;⽂学活动不仅是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与对象所建⽴的诗意关系,是⼈的本质⼒量的全部展开。
「历五种主要的⽂学观念」再现说(在⽂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在西⽅,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多德的“⾃然摹仿”说。
与西⽅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取真”说,五代⼤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取真”。
)表现说(在⽂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学本质上是诗⼈、作家的内⼼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的“⼼境”或“⼼理状态”;诗⼈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彩呈现出来。
表现说产⽣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学思潮中,英国诗⼈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与西⽅表现说可以⽐较的是中国传统的“诗⾔志”说和“诗缘情”说。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9)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9)第七章文学创作名词解释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
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
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
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
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
艺术想象的一种。
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概论笔记【童庆炳】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应该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的品格。
概念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五个分支。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研究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3、文学批评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播音主持培训|广播电视编导培训|数字媒体专业|中传考研|广播电视艺术学:4、文学史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从历时的视角探讨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文学理论,它的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论、意识形态论、反映论和艺术生产论。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
《文学概论》课程笔记篇3:第一章(中)一、文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文学理论产生了历史性变革。
二、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1、人类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由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构成。
2、人类社会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其内部存在的两大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动力。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认识,必须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找原因。
三、唯心史观的美学诗学理论著作赫西俄德《神谱》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诗学》、《修辞学》四、采用唯物史观来理解文学艺术1、辩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唯物史观讲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和制约作用,同时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同样,文学艺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反作用。
进步的、革命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和深刻揭示,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促进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反之亦然。
正确认识文学艺术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需要辩证地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防止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去研究文学艺术的片面性。
)2、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关系决定政治、法、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形式,同时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有一定的“中介”或“中间环节”。
人们的社会心理等就是文学艺术与社会经济生活相互作用的重要中介因素。
比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不合理并不会直接导致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产生,它首先要激起广大劳动人民心理上的不满,情绪上的激愤甚至行动上的反抗,并通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够形成批判这种不合理社会的文学作品。
)3、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
(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是平衡的,一定社会的文学是以这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文学繁荣往往是经济高涨的产物。
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
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文学概论是一门介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和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历史发展。
以下是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的核心知识点。
1.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思想和艺术形象的创造性活动。
文学具有想象性、言辞性、综合性和审美性等特点。
2.文学的分类和风格:文学可以按体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按语言划分为汉文学和外国文学。
按内容可分为哲学文学、社会文学、心理文学等。
不同作家有不同的文学风格,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
3.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化批评、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现代批评等。
这些理论探讨文学作品的创作原则、解读方法和社会意义等。
4.文学批评方法:包括生物批评、心理批评、历史批评、文化批评等。
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揭示作品与作家、时代和社会的关系。
5.文学史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文学史按时间可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
按地域可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
了解文学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6.文学作品的解析和文本分析:包括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把握作家的写作意图和艺术手法。
7.名著和经典作品的阅读和解读:重点学习和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骆驼祥子》等,分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8.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可以通过比较和交叉学科的方法来研究。
9.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是社会的产物,也反映和表达了社会的现象和问题。
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到社会的价值观、思潮和文化风貌。
10.文学与个人的关系:文学作品可以启迪人的心灵,传递人的情感和体验。
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增长阅读者的见识和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文学观念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
韩愈,柳宗元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
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
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
简答题一、什么是再现说?1. 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2. 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3. 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
二、什么是表现说?1. 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情感流露。
2. 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3. 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
4. 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
三、什么是实用说?1. 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2. 保守的一面,文学成为麻痹人精神,维护统治。
3. 积极的一面,促进人的解放,推动社会前进。
四、什么是客观说?1. 将作品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
2. 切断作品与作家、读者的联系,把文学作为独立的存在体。
五、什么是体验说?1. 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和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
2. 只有读者参与,文本才成为作品,才完成文学的创造。
六、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 时代原因。
2. 自身发展的原因。
“模仿—表现—变形—装饰”发展趋势。
3. 与人的观点不同及其变化有关。
七、什么是文学,怎么理解文学定义?1.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2. 文学是一种文化模式。
3.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4. 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5. 文学是读者与作家,读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
6.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八、什么是文学的文化意义?1. 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2. 叩问人生的意义;3. 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4. 憧憬人类的未来。
九、文学的文化意义是怎样发现的?1. 通过有效的阅读。
2. 品质阅读。
3. 价值阅读。
论述题一、为什么说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1. 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2.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1. 审美是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2. 主体心理层。
3. 客观对象层。
4. 心理时空层。
5. 历史文化层。
三、文学审美活动有哪些物点?1. 广泛的包容性。
是一种语言,语言包含一切。
2. 深刻的思想性。
思想的深刻性,深刻的思想性。
四、什么是文学审美的意识形态性?1. 性质上,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2. 主体把握对象上,是认识又是情感。
3. 目的功能上,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4. 反映生活上,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五、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物征?1. 情感诗意化。
2. 意义深刻化。
3. 感受人性化。
文学语言组织名词解释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
文学文本: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木魁,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水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
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的工具。
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
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
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基本层面之一,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简答题一、什么是文学文本?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1. 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冠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2. 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未阅读的语言形态。
3. 文学作品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二、如何理解文学文本?1. 是指一种实际的语言形态。
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2. 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3. 被创造出来被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三、什么是文学文本的组成?1. 文学语言组织。
2. 文学形象系统。
3. 文学意蕴世界。
四、什么叫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有何重要地位?1. 文学文本的语言是作家经过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2. 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
3. 是意义不可分离的生长地。
4. 不仅表达意义而其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
5. 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论述题一、什么文学语言组织?特征是什么?1.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2. 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3. 具有整体性。
4. 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
二、文学语言组织由哪些层面构成?1. 语音层面。
2. 文法层面。
3. 辞格层面。
三、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1. 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 内指性。
3. 音乐性。
4. 陌生化。
5. 本色化。
叙事作品名词解释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
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
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
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
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
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
人物、结构、行动。
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
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