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
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
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岀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
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
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
克” 。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脏象:是
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称为“病因”。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痰饮:是人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于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阴阳格拒: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
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指阴气偏盛至极,雍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阳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是指机体阴气或阳气的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阴: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阳:由于机体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滞:是指机体局部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气逆: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得益中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证候性质相逆,如热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
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症。
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
祛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知识点:
1 、《难经》又称《八十一难经》相传系扁鹊所作,基本理论’脉学’。
2、《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该书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分为《伤寒论》一外感病
(六经辨证)和《金匮要略》一内伤病’杂病’(脏腑辨证)。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载药365种,提岀了’四气五味’’七情和
合(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的理论。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