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小说概况
7 30年代小说概况
![7 30年代小说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5daa265069eae009581becbb.png)
加恋爱”(革命的罗曼蒂克)题材与创作方法最
为流行。
代表作品:蒋光慈《少年飘泊者》、《短裤党》、
洪灵菲《流亡》、阳翰生的《地泉》、胡1901~1931)。自号侠 僧,笔名光赤,安徽金寨 人, 1927 年与阿英、孟超 等人组织“太阳社”,宣 传革命文学。著有诗集 《新梦》、《哀中国》, 小说《少年漂泊者》、 《野祭》、《冲出重围的 月亮》等。 是普罗小说的 代表作家。
30年代小说
2016.12
30年代:小说的成熟、繁荣阶段
小说取得了创作上的丰收,据统计,这10年发表
的小说仅中长篇就在500部以上。小说创作题材不
断扩大,作家的审美意识和主题开掘进一步深化 。小说与社会、时代结合紧密,取得了较好的艺 术效果。20年代是抒情的时代,30年代是叙事的 时代。
小说繁荣原因:
三、社会剖析小说
是 30 年代重要的小说流派,以马克思主义科
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新的革命现实主义
文学模式。在大规模、全景式地再现中国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进行剖示。茅盾是社会剖
析小说的开创者,代表作家还有沙汀、吴组缃。 (请参考129页理解社会剖析小说的含义。)
沙汀
沙汀( 1904 - 1992 )原 名杨朝熙,主要以四川作 为他故事的背景。以现实 主义创作方法和含蓄深沉 的艺术气质描写中国现代 农村。《困兽记》、《还 乡记》,短篇小说《在其 香居茶馆里》、《老邬》、 《木鱼山》等。 具有浓重 地方色彩。
李劼人:《死水微澜》
李 劼 人 ( 1891.061962.12),男,原名李家祥, 常用笔名劼人、老懒、懒心、 吐鲁、云云、抄公、菱乐等, 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具有 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 。 代表作《死水微澜》、《暴 风雨前》、《大波》(大河 小说)等 。
30年代小说概述
![30年代小说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004496ef5335a8102d22036.png)
邢幺吵吵已经“在阳沟里把船翻”,故 做出满不在乎样子,实则处心积虑准备肇 事。方治囯口是心非,迫于对方权势忍气 吞声又不得不为自己申辩。邢幺吵吵不忌 生冷的骄横之态,方治囯“软硬人”的性 格特点,只几笔客观的描述便跃然而出。
吴祖缃
吴祖缃(1908.4.5-1994.1.11),原名祖缃, 字仲华,十四岁时改名祖 襄,笔名吴组缃、芜帝、 木公等。代表作品 有《一 千八百担》、《天下太平 》、《樊家铺》等
江上“ 巨蟒似的 ”桥 ,桥下奔腾于黑暗中的 “ 凶恶的江水”,两岸野蛮的山峰,以及桥头破 败荒凉的神祠,共同构成一副阴暗凄郁的夜色图 。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又渲染烘托了神秘 恐怖的气氛。
沙汀
• 沙汀(1904-1992)原 名杨朝熙,安县人。主要 著作还有长篇小说《困兽 记》、《还乡记》,短篇 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 、《老邬》,中篇小说《 木鱼山》等。有《沙汀选 集》(四卷)。
张天翼笔下的讽刺性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分 为两类: 第一类是从政治、道德角度讽刺中下层统治 阶级的虚伪和堕落,撕毁其假面具、《砥柱》( 笃信程朱理学的黄宜庵)、《脊背与奶子》(族 甚长太爷调戏任三嫂)
•
《华威先生》刻画了一个“包而不办”的抗战 官僚形象,对抗战的校级思想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和暴露。同时,张天翼借华威先生形象隐约地揭 示了国民的弱点;重名分而轻实践,不顾民族大 局而膨胀一己。
张天翼
• 张天翼(1906— 1985),祖籍湖南湘潭, 生于南京。优秀的讽刺小 说家。张天翼的小说具有 虚伪、反庸俗、反彷徨的 基本讽刺主题。代表作有 短篇小说《华威先生》《 包氏父子》,中篇小说《 清明时节》,长篇小说《 鬼士日记》,童话《大林 和小林》《秃秃大王》
讽刺小说
张天翼继承了鲁迅讽刺小说的传统, 受到契诃夫、果戈理小说的影响,以讽刺 作为切入生活的利器,创造了“灰色”人 物系列,表现小知识分子、小市民、小官 僚们庸俗、空虚、愚昧、可怜、可笑的生 活,在可笑中寄予了作者的批判和讽刺, 对下层民众思想中的愚昧成分进行了不遗 余力的讽刺,引人深思。
中国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
![中国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c7407fe172ded630b1cb6cc.png)
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
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30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即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一个成熟、繁荣的时期。
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成就)有以下几点: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
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
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杰作《阿Q正传》。
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
到了30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化的城市和广大的内地农村进行了激烈的对峙和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冲突,城乡社会生活急剧动荡,刺激作家们关于“人”的观念的转变,最终促进了长于描写社会生活、表现人的命运的现代长篇小说的文体在30年代的发展;其次,30年代小说广泛借鉴、择取了中外文学资源,受外来小说(如欧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以及中国古代小说传统(如巴金家族题材小说)的影响;最后,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作家们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个性的结果。
小说家经过辛勤探索,寻获自身需要的适合的艺术领域,并在对中外文学资源的选择吸收中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它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之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
学术界认为《虹》是茅盾最好的作品,它所述的女主人公梅行素远比《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清澈、明朗而富有理性。
三十年代小说
![三十年代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7f5a8a3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d.png)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
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三十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
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第一部是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从那之后,四、五年间仅仅出了十部左右,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
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杰作《阿Q 正传》。
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
到了三十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
据《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统计,这十年间中篇小说不下200部,长篇有80部左右,两项加起来,超过第一个十年总数的十倍。
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然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王统照的《山雨》,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巴金的《家》,萧乾的《梦之谷》,老舍的《骆驼祥子》,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桥》等等。
(二)三部曲作品大量涌现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的三部曲作品,较有影响的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长篇)。
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还有三部曲作品的大量涌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都有所增强。
这一时期并肩站立着三位杰出的小说家:茅盾、老舍和巴金。
30年代小说及文学名著导读
![30年代小说及文学名著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1c25fbcada38376baf1fae4e.png)
城市贫民悲剧——《骆驼祥子》 三、城市贫民悲剧——《骆驼祥子》
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农民成为城市的人力车夫三 起三落的故事,人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 的生活扭曲、道德堕落、心灵腐蚀的故事。提出 了城市贫民寻找生活出路的社会问题。写出了祥 子生活的悲剧、婚姻的悲剧和性格的悲剧。 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的忧虑。 祥子由美好品质的丧失到正常人性的蜕变,最后 成为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揭示了在灾难深 重的旧中国,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一、创作背景
“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同当时颇为热闹的中国社会 性质论战有关”,意在驳斥托派“ 性质论战有关”,意在驳斥托派“认为中国已经 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 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 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的妄言,也针对当时一些 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 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资 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 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 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等谬论。作品通过吴荪甫的悲剧命运,形象地揭 示了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 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四、《骆驼祥子》情节梗概 骆驼祥子》
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18岁的时候, 不幸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便跑到北平 城里来做工了。生活迫使他当了人力车夫, 他既年轻又有力气,不吸烟,不赌钱,咬 牙苦干了3年,终于凑足了100块钱, 买了一辆新车。这使他几乎激动得哭出来。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 劲。他幻想着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就 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 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 开车厂子了。
七、深入解读
第六讲 三十年代小说(一)
![第六讲 三十年代小说(一)](https://img.taocdn.com/s3/m/a560873187c24028915fc3f4.png)
艾芜 •1904—1992,四川新繁人,原 名汤道耕,早年漂泊于中国西南 边境和东南亚一带,1931年因参 加革命活动被遣送回国,1932年 加入左联。 •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南行记》、 《南国之夜》等 •《山峡中》是其代表作 •外号叫“野猫子”的姑娘形象
叶紫 •1912—1939,湖南益阳人,原名余鹤林 •短篇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和中篇小说 《星》大多取材于大革命失败前后洞庭湖畔农村的生 活,以简化的人物设置和结构方式突现了农民与地主 的阶级对立,以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爱憎真实地反 映了农村的阶级压迫以及农民的觉醒和斗争,具有阔 大悲壮之美 •其代表作《丰收》和茅盾的《春蚕》、叶圣陶的 《多收了三五斗》一样都以“丰收成灾”为主题,但 画面显得更加逼真。
萧军 •1907—1988,辽宁义县人,原名刘鸿 霖,东北作家群的主要青年小说家。 •《八月的乡村》(1935)。作品描 写一支抗日游击队在党领导下与敌伪 军队、汉奸地主展开战斗,并克服队 伍内部思想矛盾的过程,通过对陈柱 司令、“铁鹰”队长等坚强的革命战 士以及陈三弟、李七嫂等成长中的人 物的塑造,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 国奴、在斗争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和 战斗精神。
洪灵菲像
4)代表作家 蒋光慈 •(1901—1931,笔名光赤,安徽 六安人)。他以写情绪激昂的新 诗登上文坛,诗集有《新梦》、 《哀中国》。 • “五卅”运动后,第一部中篇 小说《少年飘泊者》 •1927年4月,完成中篇小说《短 裤党》,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武装斗争的小说
•大革命失败后,写了《野祭》、 《菊芬》、《冲出云围的月亮》 等作品
丁玲
(1904-1986)是“五四”以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持女性立场的作家。 原名蒋伟,字冰之,1904年农历9月4日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一个没落的封 建世家。 丁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 是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1.早期作品: 《某夜》、《田家冲》、《水》、《法网》、《消息》、《夜会》、 《诗人亚洛夫》、《奔》等中短篇小说。 2.从1927年发表《梦珂》开始,到1929年末,共有十四五篇短篇小说,分 别收在《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集子里。 《莎菲女士的日记》(1927) “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 知识女性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与极大的关注,她的作品相 当多是以女性描写为主要人物,梦珂、莎菲、伊萨、阿毛、丽嘉、曼贞、 贞贞等,他们组成了特殊的女性形象系列。对她们的内心世界的深入挖 掘、准确把握和细腻表现,使她们成为中国20至40年代女性形象中一组 不可忽略的风景。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https://img.taocdn.com/s3/m/43038048852458fb770b56d8.png)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述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有下列重要标志:一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
二是长篇小说的成熟。
李劼人。
三个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三是小说流派的涌现。
本时期主要有左翼作家、京派作家和新感觉派作家等。
早期的革命文学,即普罗小说,“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
蒋光慈(1901-1931),五卅运动后,写出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
中篇小说《短裤党》,迅速反映了刚刚过去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平复),“左联”五烈士之一。
分析中篇小说代表作《二月》,萧涧秋,陶岚,文嫂。
分析短篇小说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秀才,皮商,秀才大老婆。
艾芜的《南行记》,南国风情。
代表作《山峡中》。
叶紫,代表作《丰收》,“丰收成灾”为主题,老农民云普叔,儿子立秋。
社会剖析小说吴组缃(1908-1994)《箓竹山房》,二姑姑《一千八百担》,宋氏大家族,农民抢谷。
沙汀京派作家废名(1901-1967),《竹林的故事》,三姑娘。
萧乾(1910-1999),长篇小说《梦之谷》,爱情小说,自传色彩。
芦焚(1910-1988),又名师陀。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东北沦陷,一部分青年作家由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带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憎恨和浓烈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怀,创作小说,开了我国抗日文学的先河。
其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等。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第二节丁玲等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临Array澧县修梅乡高桥村黑胡子冲。
1927年,丁玲开始创作小说。
她的处女作《梦珂》、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日记》相继发表此后,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中篇小说《韦护》。
之后,又发表了《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某夜》、《田家冲》、《水》、《法网》、《消息》、《夜会》、《奔》、《诗人亚洛夫》、《给孩子们》等中、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母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三十年代小说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三十年代小说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1a02e9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0.png)
第一节三十年代小说概述巴金(1904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巴金的曾祖做过县官,曾著有《醉墨山房仅存稿》一卷,祖父也做过九年官,刊印过一册《秋棠山馆诗抄》,父亲李道河,曾任四川省广元县知县。
童年时代的巴金大都是在一种充满“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1[1]的环境中度过的。
他的母亲陈淑芬,是他童年时代的第一位先生,“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
她使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
她常常用温和的口气,对我解释种种的事情。
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的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
2[2]这种“爱的教育”实质上已带有一定程度的民主及人道主义的色彩,它使巴金幼小的心田里从此埋下“博爱”的种子,对巴金后来的思想发展起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1914年母亲的病逝与1917年父亲相继病故,这两件事对巴金来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激变。
父亲的死“使这个富裕的大家庭变成了一个专制的大王国。
在和平的、友爱的表面下我看见了仇恨的倾轧和斗争;同时在我的渴望自由发展的青年的精神上,‘压迫’象沉重的石块重重地压着”。
3[3]这些压迫主要来自陈旧的封建家庭观念以及长辈的威权。
在这虚伪的礼教的囚牢中,巴金看到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在挣扎、受苦以至死亡。
于是,他心中燃起了“憎恨”的火苗。
“接着‘爱’来的就是这个‘恨’字。
”4[4]年轻巴金的目光从仆人、从自己同辈人的不幸遭遇中,开始投向了社会,开始从家庭的专制想到了社会的腐朽。
他说“我开始觉得现在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了。
我常常狂妄地想:我们是不是能够改造它,把一切事情安1[1]巴金《短简(一)·我的几个先生》。
《巴金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2[2]巴金《短简(一)·我的幼年》。
第09章30年代小说(一)
![第09章30年代小说(一)](https://img.taocdn.com/s3/m/73f05a35f111f18583d05a4e.png)
艾芜 1935年Leabharlann 版短篇小说集《南国沙汀和艾芜
沙汀 193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法律外
的航线》。最有特色的小说有两类:一 是对四川农村基层政权腐败性的描写, 一是对四川地方军阀罪恶的揭露。前者 如《丁跛公》《代理县长》等。后者如 《兽道》《凶手》《在祠堂里》等 《防空—勘察加的一角》是一篇抗战较 早讽刺大后方的作品。1940年发表的 《在其乡居茶馆里》历来为人称道。 1941年到1949年间,完成了三部长篇小 说《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合称“三记”。其中《淘金记》是“三 记” 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左翼小说——革命文学派
革命文学派创作了大量的革命小说。他们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 反映时代尖端的现实革命斗争,将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历 史人物引进小说创作领域。 一)“左联” 早期的革命小说创作 蒋光慈为代表,另有钱杏村、洪灵菲和华翰(阳翰笙)。流行主题 是“革命加恋爱”。 “光赤时代”的三个小说是: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短裤党》 和短集《鸭绿江上》。 “光慈时代” 的小说是:《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丽 莎 的哀怨》《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冲出云围的月亮》 华汉(阳翰笙)小说《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 洪灵菲 《流亡》《前线》《转变》等。
主要的京派小说家---萧乾
近代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33年写出了第一篇小说 《蚕》,得到沈从文的赏识后进入京派文学圈。1935年燕京大 学毕业后出版了短篇集《篱下集》《栗子》《落日》《矮檐》 以及自叙传长篇小说《梦之谷》 萧乾小说的特点: 1、作品多带自传性色彩,以城中“乡下人”的独特身份写作。 2、作品中有强烈的苍凉感,但清澈而健朗。 3、作品具有抒情性和感伤情调,语言雅丽清新
作家本时期的长篇小说《母亲》和延安时期创
现代文学第9章30年代小说
![现代文学第9章30年代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a0fd29dcbb4cf7ec4afed0e2.png)
第2节 左翼新人小说创作
④艺术特点:
第四,诗化的风格,使她的小说创作有着强烈的
抒情意味。
呼 兰 河 湿 地 傍 晚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呼兰河传》片断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如此悲凉。 跳到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的鼓啊,个个都打 得漂亮! 若是一个阴雨的夜啊,鼓声更加凄凉,寡妇可以落泪, 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呼兰河市井风情图》部分
第2节 左翼新人小说创作
第二,自传式叙事方法,使小说具强烈情感
色彩。
自传式叙事方法是萧红自觉的艺术选择与追求。在她的 小说中,这种自传式叙事方法主要体现在自传性的怀旧 笔调和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运用两个方面,带来了强烈 的情感效果。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年轻的丁玲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形象的矛盾性与时代性 莎菲:是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 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她性情孤傲、“怪僻”, 内心充满狂热幻想,蔑视封建礼教,追求“真 的爱情”和个性解放。她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 义而又没有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沉入 纵情声色中的危险,重感情,而更爱幻想、狂 想。人物形象具有时代阴影――病态的反抗。
①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1940年) 第一,成功地运用了客观冷静的讽刺喜剧艺术,以小见 大。 第二,结构紧凑,具有独具匠心的结尾。 第三,在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不做静态 的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
第四,具有浓郁的四川地域特色。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第3节 左翼新人小说创作(2) ②“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③ 40年代沙汀小说的艺术特色:
十六讲三十年代其它小说
![十六讲三十年代其它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639f20e40975f46527d3e116.png)
主要的京派小说家---废名
《竹林的故事》《桃园》《菱荡》和长篇《桥》《莫须 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 作品特别之处: 1、田园牧歌的情调加上古典式的意境营造。 2、透露出一种哲人式的人生态度和对普通生命方式的体
悟。 3、深受中国古典诗文的影响,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体。
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 4、作品不易读,既有玄学意味,又有“理趣”和“禅
趣”, 是一种作家有意为之的“涩味”境界。
主要的京派小说家---萧乾
近代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33年写出了第一篇小说 《蚕》,得到沈从文的赏识后进入京派文学圈。1935年燕京大 学毕业后出版了短篇集《篱下集》《栗子》《落日》《矮檐》 以及自叙传长篇小说《梦之谷》 萧乾小说的特点: 1、作品多带自传性色彩,以城中“乡下人”的独特身份写作。 2、作品中有强烈的苍凉感,但清澈而健朗。 3、作品具有抒情性和感伤情调,语言雅丽清新
京派小说
1、京派 在文化观及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 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代表作家有沈从 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2、京派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1)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2)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3)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又超离时代变革的主流。 3、京派小说的不同世界。京派小说流派虽有共同的文学风格,但他们在各自 的文学世界里又构筑起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 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 等,都显示了作者在都市生活中所创造出的故乡世界。
一、《生死场》1935年12月出版,鲁迅先生亲自写序。小说
写出了北国农民“死的挣扎”和“生的坚强”。 《生死场》的特点:1、“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 2、小说中人物众多都用粗线条勾画,缺乏精细的雕琢。 3、全书近似许多生活画面的组合。全篇用严肃动人的情感贯穿始终,写出了虽 无中心事件却震撼人心灵的生与死的苦境。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e144dc1b6c175f0e7cd137d6.png)
课堂讨论
• • • • • • • 从罗大佑的歌曲看京派小说 《鹿港小镇》 回忆: 废名《竹林的故事》 郁达夫《迟桂花》 现代文学的母题—— 传统-现代,城市-农村,利益-仁义,理性-诗意
六、东北作家群
• 1、背景: • “九一八”事变,东北 沦陷,一批作家逃亡到 关内,思念\仇恨,开 了抗日文学先河。
• 大量使用夸张、变形、 魔幻、荒诞、蒙太奇、 意识流、心理分析等 手法进行现实创作, 传达对都市的异样的 情绪和感受,常常使 客观事务扭曲和变形。
• 白云流着光闪闪的汗珠 • 钟的走声是黑色的 • 我听觉派”没有产生堪称经典的杰作,但从它开 始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都市文学。 • “新”: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用新异 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 城市第一次成为审美对象。 • 提问:与老舍的城市叙述比较? • 与左翼的城市叙述比较?如茅盾城市书写
二、普罗小说
• 1、代表性作家:主要是创造社、太阳社作家,蒋 光慈、洪灵菲、郭沫若、阳翰笙等。 • 2、立场:高举“普罗列塔利亚”旗帜。革命立 场。 • 3、题材:现实革命斗争,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 劳苦大众的痛苦和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
• 4、作品 • 《短裤党》(蒋光慈)、《地泉》(阳翰生)、 《流亡》三部曲(洪灵菲)、《到莫斯科去》 (胡也频)等 • 5、艺术风格:粗砺浓烈 • 6、不足: • (1)模式化:革命+恋爱 • (2)把现实的斗争神秘化、理想化、罗曼蒂克 化
• 2、代表性作家: • 萧军、萧红、端木蕻 良等。 • 3、代表作品: • 《生死场》、《呼兰 河传》 • 《八月的乡村》等。
萧红
• (1911年─1942年)
•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 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 市呼兰区)人 • 原名张乃莹,“萧红”是 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 笔名,另有悄吟笔名。 • 观看视频—— •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
中国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
![中国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c7407fe172ded630b1cb6cc.png)
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
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30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即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一个成熟、繁荣的时期。
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成就)有以下几点: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
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
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杰作《阿Q正传》。
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
到了30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化的城市和广大的内地农村进行了激烈的对峙和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冲突,城乡社会生活急剧动荡,刺激作家们关于“人”的观念的转变,最终促进了长于描写社会生活、表现人的命运的现代长篇小说的文体在30年代的发展;其次,30年代小说广泛借鉴、择取了中外文学资源,受外来小说(如欧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以及中国古代小说传统(如巴金家族题材小说)的影响;最后,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作家们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个性的结果。
小说家经过辛勤探索,寻获自身需要的适合的艺术领域,并在对中外文学资源的选择吸收中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它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之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
学术界认为《虹》是茅盾最好的作品,它所述的女主人公梅行素远比《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清澈、明朗而富有理性。
三四十年代小说
![三四十年代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2a4e6ec989eb172ded63b776.png)
“我将来和清秋结了婚,难道也是这个样子 不成?无论如何,我想自己得先振作起来, 不要长了别人的威风……若是男子对他夫 人有很厚的爱情,却落了一个惧内的结果, 岂不让天下男人都不敢爱他妻?”
二、40年代小说—丁玲
2、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 1928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凸显强烈的叛逆意识和鲜明的女 性主义色彩。 1936年赴陕北,创作《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太阳 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 《暴风骤雨》、贺敬之等《白毛女》 分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
(1)前线作家:纪实、通俗 (2)讽刺小说:张天翼、吴组缃、艾芜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3)文化分析小说: 巴金《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萧红《呼兰河传》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4)都市大众传奇小说 张爱玲 梅娘-“南张北梅”:水族系列小说《蚌》《鱼》《蟹》 苏青《结婚十年》 徐訏《风萧萧》““无名书”系列。
九由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于三十年代中期由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于三十年代中期形成一股创作潮流被称为形成一股创作潮流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创作大多取材于东北黑土地人民及其生活开抗创作大多取材于东北黑土地人民及其生活开抗日文学的先声体现出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日文学的先声体现出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
一、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 。 二、十分注重心理分析 。 三、十分注重小说技巧的创新 。
杨雄一步向前,把尖刀只一旋,先拉出了一个舌头。鲜血从 两片薄薄的嘴唇间直洒出来,接着杨雄一边骂,一边将那妇人又 一刀从心窝里直割下去到小肚子。伸手进去取出了心肝五脏。石 秀一一的看着,每剜一刀,只觉得一阵爽快。只是看到杨雄破着 潘巧云的肚子倒反而觉得有些厌恶起来,蠢人,到底是刽子手出 身,会做出这种事来。随后看杨雄把潘巧云的四肢,和两个乳房 都割了下来,看着这些泛着最后的桃红色的肢体,石秀重又觉得 一阵满足的愉快了。真是个奇观啊,分析下来,每一个肢体都是 极美丽的。如果这些肢体合并拢来,能够再成为一个活着的女人, 我是会得不顾着杨雄而抱持着她的呢。
30年代小说概述
![30年代小说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004496ef5335a8102d22036.png)
• 强调文学与政治相结合,主张作家走向实 际的革命运动,把文学作为革命呐喊的工 具。为了发挥文学的宣传作用,普罗小说 家们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描写现实革 命斗争题材。
• 创作模式 • A、以小说进行革命的鼓动,着力表现无产阶级 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 然历程,并且将革命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 真实的历史人物摄入了创作视野。 • B、普罗小说中还有一类是侧重反映大革命前后 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在这类题材 的表现中形成了较有特色的“革命+恋爱”的主题 模式。 • C、 塑造群像。没有单个主人公,目的是为了表 现集体主义思想和群众的革命精神。
为奴隶的母亲
叶紫
叶紫(1912-1939) :原名余昭明,又名余鹤 林、汤宠。湖南益阳人。 代表作《丰收》、《山村 一夜》、《电网》、《星 》等
叶紫的作品主要写湖南洞庭湖畔农民的 生活和斗争,以揭露农村阶级压迫的尖锐 性著称,作品洋溢着理想的光辉,充满昂 扬的色彩,体现出浓烈的悲壮美。
《丰收》 描写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反动政府的盘 剥下农村经济的凋落和农民的苦难。
•
小说主要写皖南农村的凋敝与破产 状态。文字精密,生动活泼,结构严 谨。
李劼人《死水微谰》
李劼人(1891.061962.12),男,原名李 家祥,常用笔名劼人、老 懒、懒心、吐鲁、云云、 抄公、菱乐等,四川成都 人。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 响的文学大师之一 。代表 作《死水微谰》、《暴风 雨前》、《大波》(大河 小说)等
• 繁荣原因: • 1、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和异质文化的激烈碰撞 ,为长篇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 2、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广泛借鉴、多方 择取中外文化资源的结果。 • 3、是创作主体(作家)积极探索并形成个性鲜明 创作风格的结果。
30年代小说
![30年代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f710fd7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76.png)
30年代小说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不少优秀的小说家涌现出来,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描绘着那个时代的人们和社会风貌。
这些小说作品,既反映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也展现了作者们对生活、爱情、理想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介绍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
一、现实主义风格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要特点,突出表现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作家们通过小说作品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和揭示,如巴金的《家》、郁达夫的《沉沦》等作品,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爱情题材在30年代的小说中,爱情题材成为一大热门。
小说家们通过对爱情的艰难追求和坎坷经历的描写,展现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性的脆弱。
例如张恨水的《新生》、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表现了在动荡年代里,爱情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三、个人命运30年代的小说作品多以个人命运为切入点,通过对主人公的成长、挣扎和选择,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朱自清的《春》、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描绘了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坚守和奋斗,引起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四、文学风格30年代小说在文学风格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有的作家继承了传统文学的精髓,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有的作家大胆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如萧红的《生死场》、冰心的《雪山飞狐》等。
这些不同风格的小说作品,为当时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五、人文关怀30年代的小说多以人文关怀为主题,强调对人性的探讨和关注。
作家们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探讨,使读者对人类情感、尊严和尊重产生共鸣。
老舍的《骆驼祥子》、郭沫若的《太阳神》等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生活和奋斗的描写,表现出对普通人的崇敬与敬意。
综上所述,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当时文学界的繁荣和活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https://img.taocdn.com/s3/m/8bffae543b3567ec102d8ab8.png)
“大河小说”
“大河小说” (法文romance-fleave), 是近代法国小说的重要体式,其特征是以 多卷体连续小说的形式表现时代历史的社 会生活全貌。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等都是大河小说。
第二节 丁玲、张天翼
一、丁玲 (一)作家生平 (二)早期作品:承袭“五四”精神的苦闷 1、《梦珂》 2、《莎菲女士的日记》及“莎菲”的形象 (三)左联时期 1、知识分子题材:《韦护》 2、工农题材:《阿毛姑娘》、《田家冲》、 《水》
艾芜(1904—1992)
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 代表作《南行记》(包括《人生哲学的一课》、《山
峡中》等八篇)、《丰饶的原野》等。
吴组缃(1908—1994年)
原名吴祖襄,安徽泾县人。 代表作《樊家铺》、《一千八百担》、《箓竹山 房》等。
李劼人(1891-1962)
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 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
3、出色的艺术才能
①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无完整的故事情节, 却韵味深长。 ②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 茅盾在《〈呼兰河传〉序》里说,“它是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 婉的歌谣。”
那是一个初春,正月的早晨,乡村的土 场上,孩子们群集着,天空里飘起颜色鲜 明风筝,三个五个,近处飘着大的风筝, 远处飘着小的风筝,孩子们在拍手,在笑。 老人——刘成的父亲也在土场上依着拐杖 同孩子们看风筝。就是这个时候消息来了! ——《看风筝的人》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 。以 193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有《生死场》、《手》、 《牛车上》、《商市街》等小说和散文。后期作品有《鲁迅先 生散记》、《小城三月》、《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呼兰河 传》。
9第九章 30年代的小说(一
![9第九章 30年代的小说(一](https://img.taocdn.com/s3/m/d6c614dcce2f0066f53322cd.png)
第三节 萧红 萧军
这位来自东北乡土的年轻女子,以“功力不足 的稚拙和妙笔生花的才情”写荒茫的大地上, 人和动物如何为生存这个最低要求而挣扎的状 态。
她选择了一个与丁玲迥然不同的小说视角,她 写的是对痛苦麻木无知的芸芸众生,写永无止 境的难产、衰老、病痛、瘟疫、饥等肉体自然 伤损的苦役;她写旷漠、群像式、整幅的生活 景观而非具体人生的某一个别侧面。
他善于选取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片断, 经过巧妙的剪辑、组合,构成一幅幅幽 默的讽刺画。
第二节 丁玲 张天翼 柔石
柔石(1902-1931),“左联”五烈 士之一。代表性作品有著名的中篇《二 月》、《为奴隶的母亲》,这些作品就 能纯熟地表现青年知识者的追求,以及 开掘下层劳动人民悲苦的命运了。
小说正面刻画了陈柱司令、铁鹰队长、 游击队员萧明、朝鲜姑娘安娜的形象。
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 湖南林澧人。接近社会主义,又在大革 命失败后一度陷入苦闷。
她以第一个革命女作家的姿态,打破了 冰心、庐隐等因思想创作上的某种停滞 所带来的沉寂。
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 写一个败落的封建家庭女儿闯入社会后 陷入绝境的故事。
第二节 丁玲 张天翼 柔石
第二节 丁玲 张天翼 柔石
《二月》是柔石对知识分子道路思考的结晶, 从“五四”退潮下来的萧涧秋在芙蓉镇的短短 经历,证明了在强大的中国封建主义习惯势力 面前,个人奋斗、人道主义理想的碰壁。
小说中陶岚的个性解放主义,陶慕侃的人才教 育主义,方谋的三民主义,钱正兴的资本主义, 各个人物纠葛在萧涧秋与文嫂的事件之中,小 说从一个侧面表现大时代下知识分子的犹疑与 徘徊。
代表作《八月的乡村》也被列为鲁迅所编的 “奴隶丛书”。作品描写一支抗日队伍的成长, 对烽火硝烟的壮伟描写,显示出东北人民对民 族生机的寻求。与萧红从侧面表现帝国主义侵 略下的人民的缓慢觉醒不同,写得尖锐、雄浑、 遒劲。
(10)30年代小说
![(10)30年代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e8628da6b0717fd5360cdca1.png)
萧红(1911-1942);她的小说主要 展示东北市镇的生活图景和农村的沉滞、 闭塞,带有原始的本真色彩,包含着巨大 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具有 浓烈的抒情性和散文化倾向,是典型的散 文化抒情小说。代表作《生死场》《呼兰 河传》《小城三月》等。 萧军(1907-1908):主要写东北人 民英雄的反抗斗争,具有昂扬的雄浑风格。 小说《八月的乡村》《第三代》。 端木蕻良(1912—1996):作品呈现 出强烈的流亡意识和英雄情绪。长篇《科 尔沁旗草原》、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 主要作品。
她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早 有着成熟的女性话语与独特的女性 风格的作家。
丁玲小说的创作分期及特点 20年代——女权 30年代——左翼 40年代——双向
(一)20年代末期(五四思想)
丁玲是“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 印”登上文坛的。她早期创作主要探讨 五四的叛逆精神、个性主义、女性解放 等命题,表现了理想幻灭所产生的精神 苦闷(女性精神苦闷),具有鲜明的女 性主体意识。
因而,莎菲眼中的男性都是灰色、萎缩的 男人:懦弱的苇弟、粗俗的安徽男人、笨拙的 云霖、卑劣的凌吉士。 但是莎菲在贬抑、嘲弄男性的同时,也感 到困惑和荒凉。因为世界的完整状态就是男、 女的协力所为,提高任何一方而压制另一方都 会破坏协调、自然的两性关系。莎菲觉醒的同 时面对的却是男性的坍塌与沉沦。 “男人死了”“男人萎缩了”以后,“女 人怎样”的命题是当代女性文学面对的困惑, 丁玲早在20年代就敏锐的提出了这个棘手的问 题。
“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瞿秋白 “丁玲是我们最优秀的作家” ——鲁迅 “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
双重人格:
女性解放/社会解放
“飞扬的政治革 命”是以“安稳 的女性欲求”为 双性写作: 底子的。 原因何在? (童年生活、 女性意识/社会政治 母亲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穆时英(1902-1940)
❖ 浙江慈溪人,笔名伐扬、匿名子。 ❖ 《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
等小说用纯是印象式、卡通式的 跳跃写法。 ❖ 《白金的女体塑像》 、《圣处 女的感情》
3、刘呐鸥(1900-1939)
❖ 原名刘灿波,笔名洛生, 台湾台南人。
土人情、生存世态 ❖ 再通过“我”这一叙事者和作品
的人物,叙述小城故事。
3、出色的艺术才能
①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却韵味深长。 ②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重人物性格的刻画。 ❖ 茅盾在《〈呼兰河传〉序》里说,“它是一篇叙事诗,
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三、萧军 (1907年—1988年)
❖ 题材选择与形象塑造:大多选取沦陷区血腥的故事和浴 血奋战的场景,集中地写日寇的暴行、人民的苦难和人 们的抗争,塑造受难者和反抗者的群像。
❖ 风格基调:粗犷雄浑的格调,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力。大 多抒发悲哀、愤怒、豪迈的激情,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主 观性。
❖ 在小说体式、风格方面的探索远胜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沁旗草原》 ❖ 注重方言的运用,自觉地吸收
电影剪辑手法来结构小说,叙 述带有跳跃性,讲究力度,在 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
第三节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
一. 京派小说: (一)“京派”
❖ 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 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 作家群;没有正式的结社 ,有自己的阵地,如《文 学月刊》、《骆驼草》、 《水星》 等。
❖ 早期创作涉及诗歌、戏剧、 小说等领域。
❖ 中篇《到莫斯科去》和长篇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3.柔石
❖ 《二月》塑造了一个徘徊于大时 代革命潮流岸边的苦闷矛盾的知 识青年的典型。
❖ 《为奴隶的母亲》写的是“典妻” 的故事, 既写出了重血缘承续的 宗法社会的丑陋习俗,也呈现了 一位普通女性的心灵痛苦。
❖ 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等, 辽宁义县人。
❖ 代表作长篇《八月的乡村》 ❖ 结构是短篇连缀式的,更接近生
活原型,全书响彻着革命英雄主 义的音调。 ❖ 《过去的年代》人物众多,结构 宏大,情节曲折
四、端木蕻良(1912—1996)
❖ 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县人 ❖ 1933年写出第一部长篇《科尔
2.内容上多写自然风物、纯真爱情、美好童心与原始纯 朴的人性美、人情美,时或也对都市上流社会发出讥 刺。
3.艺术上化“古”纳“洋”,熔写实、浪漫、记“梦”、 象征于一炉,把现代写意小说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二.新感觉派(现代派)小说
❖ 新感觉派小说又称心理分析小说, 是在弗洛伊德学说和现代主义文学 思潮影响下而形成的现代主义小说 流派
❖ 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各种各样农民 的艰辛劳作、悲欢离合、愚昧无知 的悲剧
❖ 揭示了奴隶们从不甘奴役地位走向 反抗的全部生活情景
❖ 体现了作家对民族命运的殷切希望
2、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 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 ❖ 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
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 ❖ 先从宏观角度鸟瞰呼兰河城的风
不要牺牲爱情,亦不要牺牲革命”、“为革命而 恋爱,不以恋爱牺牲革命”,丁玲《韦护》
二、原因:
❖ A、时代使之然。 ❖ B、国际的现象。苏联、日本,“拉
普文学” ❖ 丁玲《水》——清算“革命+恋爱”
的标志之作
三、发展:
❖ “社会分析派”——用社会科学理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 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特别是阶级分析法,从政治、经济、 文化等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并 将持严格的现实主义方法反映社会现实。以茅盾为代表。
❖ 她的苦闷、感伤、失落, 概括了五四落潮时期知识 女性的心理特征。
莎菲们——叛逆的、矛盾的、孤独的形象
❖
梦珂
《梦珂》
❖
莎菲
《莎菲女士的日记》
❖
阿毛
《阿毛姑娘》
❖
伊萨
《自杀日记》
❖
贞贞
《我在霞村的时候》
❖
陆萍
《在医院中》
挑战之二:贞操质疑
《我在霞村的时候》 贞贞
挑战之三:归宿何在
叙事模式:从早期的梦珂、莎 菲,到中期的贞贞、陆萍,再 到后期的杜晚香等,都以左冲 右突后的出走告终。
❖ 短篇集《都市风景线》, 内容多为大都市纸醉金迷 的病态和糜烂。
(三)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1、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 活,揭示了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人与人关系的 冷漠,精神的疲倦和心灵的孤独。
❖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热衷于描绘都市文化 的时尚特征,
❖ 穆时英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以一个周末夜总 会为场景,描写了五个人生的失意者 。
5、张天翼(1906年---1985年)
❖ 擅长用讽刺的笔法触及三十 年代社会的各种畸形病态现 象,塑造了一系列独特的讽 刺形象。
❖ 贯穿着反虚伪、反庸俗、反 彷徨的讽刺主题。
❖ A、三大讽刺主题:“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 ❖ B、二类人物:
❖ a、从政治、道德角度,鞭笞中下层统治阶级的虚伪和堕 落,发出毁灭性的笑声。《砥柱》“程朱理学”;《华威 先生》
四、代表作家作品:
1. 蒋光慈
❖ (1901—1931),安徽霍丘县 人。
❖ 《少年漂泊者》 、《鸭绿江上》 、《短裤 党》 、《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 , 长篇《冲出云围的月亮》标志着思想的转变。
❖ 长篇《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为《田野的 风》)是其代表作。
2、胡也频(1903—1931)
❖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 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 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 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 神。……不错,我要飞,但同 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
——萧红
(二)萧红的创作情况
❖ 以1938年为界分为期后两期,前期作品包括与萧军合著 的《跋涉》,以及《生死场》、《手》、《牛车上》、 《商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 ❖ 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毛泽东《临江仙》
❖ 壁上红旗飘落照 保安人物一时新 西风漫卷孤城 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
❖ 纤笔一支淮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日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 B、创作
❖ 第一阶段:《莎菲女士的日记》凌吉士、苇弟; ❖ 第二阶段:《韦护》;《田家冲》三小姐;《水》 ❖ 第三阶段:《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贞
4.丁玲(1904年——1986年)
❖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湖 南临澧人。
❖ 1927年发表小说,第一篇是《梦 珂》,第二篇是《莎菲女士的 日记》。
❖ A、生平
❖ 蒋家,首富(李自成)——丁母,余曼贞,常德女师,母 女同校(师范班,幼稚园),同学向警予17岁,“九 姨”——小学毕业后,桃源,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宋 教仁,1912),同学王一知(张太雷夫人)、王剑虹 (瞿秋白夫人),游行示威——周南女中,同学蔡畅、杨 开慧——岳云中学,男子学校,创举,与家人闹翻,解除 与表哥的婚约——1922年,上海,结识胡也频——1927, 结识冯雪峰,日语教师,“你的魂儿我的心”,“最怀念 的人”——1933年5月,被绑架,6月,鲁迅《悼丁 君》——1936,陕北,毛泽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 军”,结识陈明——1942,《三八节有感》、《我在霞 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受到批判(王实味)—— 1955年,反党集团,头目,大右派分子,1978年平反
二、萧红(1911.6.1—1942.1.22)
(一)飘泊岁月寂寞路
❖ 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 。
❖ 1930年逃婚——1931,女师大附中— —1932年与萧军同居——1934年,上 海——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 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 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 为摆脱 精 神上的 苦 恼东渡 日 本 ——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 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 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历 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京派”作家
❖ 除前期的老舍以外,主要是沈 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 林徽因及稍后的汪曾祺等
❖ 把人生理想寓于自然美、人性 美,尤其是乡土的人情美之中, 来与现实的丑相对抗
❖ 强调文学是作者感受的强烈表 现,并有意识地让它与政治保 持一定距离
(二)“京派”小说的特点
1.以人道主义为根基的“为人生”的创作思想。(多由 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
第二节 东北作家群及萧红的创作
一、东北作家群 1、形成过程 ❖ 30年代中期,一批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内
地的青年作者所形成的创作群体,主要有 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骆 宾基、罗烽等。
2、创作特征
❖ 群体意识: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正确对待民族生死存 亡的重大问题,成为时代愿望的体现者和时代思想的表 达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三 十 年 代 小 说
❖ 新人迭出,题材广泛 ❖ 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 ❖ 流派丰富,分野明晰
第一节 左翼作家的小说
❖ “普罗文学”——以描写革命为指归的文学。 太阳社,蒋光慈、洪灵菲、阳翰笙、柔 石……
❖ “革命的浪漫谛克”,“英雄主义的革命的 浪漫谛克”——充满着小资产阶级革命激情 的狂热而肤浅的浪漫主义。
❖ b、表现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的灰色人生以及 他们庸俗可卑和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包氏父子》
❖ 6、叶紫(1912-1939)湖南益阳 ❖ 《丰收》云普叔,立秋; ❖ “丰收成灾”题材——茅盾《农村三部曲》、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 7、吴组缃(1908-1994)安徽 ❖ 《一千八百担》; ❖ 《菉竹山房》二姑姑
贞;《在医院中》陆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