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与性格弊端

合集下载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些是人立身处世必然要记住的道理。老子告诉我们,为人处事,要讲艺术,要讲究曲线的美。善于言词的人,讲话婉转,容易达到目的。要是直来直往,是行不通的的。不过曲中有直,如行路,老是转弯,就会滑到;做人处事老是绕弯子,就使人讨厌了.还有人生在世,做人做事,要有一个准则,认定人生的目标,确定自己要做什么;人要随时反省,认清自己;不能居功自傲、自以为是,多听别人的意见。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
一、老子及其思想的时代背景
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据史书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在周朝做过“守藏史”的官。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2)、“知雄守雌",以雄强刚毅应对社会的非常态现象,而以雌柔宽容治理正常的社会。“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主张君王无为而治,就是让百姓和万物自为,不以自己的志向去强行改造他人,有“虚心弱智",才有无为而治。有无为而治,百姓才能自立,国家才能富强,君王朝廷的无为而治,从百姓完全可以自主自为的领域退出,就是顺从大道的法则,回归自然的位置.“治人事天,莫若蔷”,指君王朝廷节俭吝啬,君王少私寡欲,不兴事忧民,朝廷轻徭薄赋,不于民争利,藏富于百姓之中。再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为无为,事无事”等思想中体现出了老子很重视民意,以老百姓之心为心,很注意治国安民之道。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认识
(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主张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宗,道先于天地万物,高高在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认为万物由“道"而生,得道则存,失道则亡,上至侯王君主下至普通民众无一人可离于“道”万物因“道”而和谐。老子以“自然"生命存在的最高范畴,视自然为在“道"之本质特征,用自然的“道”取代以前的“神",使人从神的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且“道“作为对自然规律的提升和概括,作为对人们具体生活、行为活动的抽象化反映和呈现。“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物,具有规律、法则意义,也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无始无终,无边无涯故又被称为“大”,从万物回归到一,从演化的逆过程来认识全局和认识事物。老子的思想的论证方式都是将“道"与人的生命存在统一起来意味着生命的自由自在、本性纯真的理想的实现。“天之道,利而不害”将道视为一种知识化、思辨性的客观存在,并且努力将这种客观化的原则推向人生,使其成为人生的法则宇宙的秩序环境,使生命得以生成和繁殖,所以老子说天道“利而不害”。老子在解说这种抽象的“道"时,以随处可见的水之柔弱、以赤子的纯真自然、以母亲的宽广胸怀来比拟“道”,这些体现了人类高雅纯真的一面,也是人类所追求的关键。

浅谈《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它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风格,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智慧。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困惑和挑战,因此理解《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对于他们寻找方向、树立信念意义重大。

首先,《老子》提醒当代大学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常常面临着压力和竞争。

《老子》中提倡“守静”,强调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和,学会宽容与包容。

现代社会中充斥着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因素,人们常常因为争斗而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需要。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这就是如何在繁忙的学业和生活中找到内在的平静和满足的关键。

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更好地应对压力,正视问题,找到解决之道。

其次,《老子》告诫当代大学生要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保持坦然的心态。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老子》中有一句名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这句话意味着圣人也许没有任何期望,也许会失望,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心的关怀。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同时以柔和之道,以更好的态度去应对困境,走出困境。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正确的心态和对待方式。

只有正视困难,积极面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走出眼前的困境,向更好的未来迈进。

再次,《老子》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醒当代大学生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物质享受,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老子》在书中反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环境和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老子》强调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

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人们容易忽视与他人的关系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影响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影响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影响朱鑫昱 B1105061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老子思想的形成2.老子的主要思想3.老子思想的缺陷4.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影响(一)无欲实现身心和谐(二)无争实现人际和谐(三)无为实现官民和谐(四)无兵实现国际和谐(五)无私实现天人和谐关键词:老子道无为道法自然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国际和谐天人和谐正文:老子是道家始祖,是我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

由于他生活在奴隶制没落、新兴封建势力成长时期,反映在思想领域中的是重民轻天思想的高涨,作为担任过周守藏史的老子,虽然一方面笃信天命鬼神,另一方面又以极大的勇气,废黜了天帝鬼神的神圣权威,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本体枣道。

在他看来,“道”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为天下母”,是第一性的,宇宙万物是从它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道于是取代了上帝,成了宇宙万物老祖宗。

在老子看来,道是经常无为的,但它却能创造一切,统治者只要听其自然,无所作为,实行较为温和的政策,人民群众就会服服贴贴地服从统治,出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三七章。

)那样一种局面。

显然,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实质,就是要维护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秩序,不愿看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为了真正做到“无为而治”,老子一方面反对统治阶级“有为”而治,以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老子》第三章。

);奉劝国君“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同上。

);反对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第三一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老子》第三○章。

);另一方面又主张实行“愚民”政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所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第六五章。

),只有实行“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才能收到“民利百倍”、“民复孝慈”(《老子》第一九章。

浅析老子贵柔思想及其对心理疏导的启示

浅析老子贵柔思想及其对心理疏导的启示

浅析老子贵柔思想及其对心理疏导的启示浅析老子贵柔思想及其对心理疏导的启示提要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

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

老子的贵柔思想几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

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

关键词老子;谦下守柔;心理疏导;作者简介乔伟艳,女,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原理。

江西南昌330063一、老子贵柔思想及其特点老子及其思想概况老子的思想以自然为宗,主张“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

从天道、地道、到人道,强调了人要顺应自然,法天而行,天道无为而无不为。

人和社会的种种危机,也往往是把人“物〞化了,使得人与人之间凝聚的感情淡化了。

社会的多元化和价值的多元化使得人心、家庭也产生了变化。

老子的守柔、顺下、不争等的贵柔思想实在是值得省思。

老子贵柔思想的挖掘阐释1.谦下守柔的思想。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

〞“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1老子认为自然之道贵柔弱,不贵强梁;贵卑下,不贵高大。

有生命力的居于柔软,死亡的居于僵硬。

强大者往往接近于死亡,弱小者往往充满活力。

为了让人们理解新生事物柔弱但一定能战胜衰老之物的道理,老子特别取出新生婴儿之柔弱以及柔水穿透坚石的形象加以比喻。

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1“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1在辨证开展的过程中,幼稚、柔嫩、弱小的事物,常常是充满生命力的事物。

《老子》的生存哲学——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生存哲学——柔弱胜刚强

文化视野《老子》的生存哲学——柔弱胜刚强刘 恒 买 鹏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摘要:“‘柔弱’的观念意在不可恃强陵物、强悍暴戾。

‘柔弱’并非懦弱,老子所说的‘柔’是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的意义”①本文系统介绍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生存哲学,分别从辩证法角度和价值立场角度分析了“柔弱胜刚强”的哲学基础。

文章假借“水”、“婴儿”、“草木”等自然界中诸多人们熟悉的意象来讲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论述了老子“不争”的智慧。

并且系统分析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生存哲学。

笔者深入分析“柔弱”的内涵,并阐述了“柔弱胜刚强”生存哲学的价值,即对古代圣人来说,要到达去战、息兵的目的;对于现代人来讲,要重构信仰、回归自然,以破解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

关键词:柔弱;不争;刚强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367-03一、“柔弱胜刚强”简析先秦诸子中,老聃最为推崇柔弱的力量。

他从现象世界中发现了很多弱胜强、柔胜刚的例子,并且以此来论证其“柔弱胜刚强”的生存哲学。

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科学与逻辑学还不是很发达,人们总是通过生活中长久以来的对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观察和经验的总结来表述其哲学观点。

在人类世界中,人们很容易发现,小孩子刚一出生的时候是非常柔弱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小孩子(婴儿)非常柔弱,然而却包含着无限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活力,毒虫不会伤害到他,猛兽、凶鸟不会攻击他。

小孩子身体柔软,拳头却能握的很紧,不知道成年男女交合之事,小小的生殖器却能勃起,精气充足。

整天嚎叫、哭泣,嗓子却不会嘶哑,这是元气充足的缘故。

老子特别推崇“赤子”,认为赤子骨弱筋柔、无知无欲,却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就是从人类世界中发现的柔弱的力量。

与“赤子”相对比的就是成年人、老人甚至是刚刚去世的人,他们身体坚硬,骨头容易断折,没有生机于活力,是衰败的代表。

在与人类世界相同的自然世界中,不难发现“柔弱胜刚强”的规律依然适用。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三(老子的性格特征)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三(老子的性格特征)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三(老子的性格特征)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把智者与仁者分为两种不同性格的人。

智者好动,为外向型;仁者好静,为内向型;外向型的人愉悦快乐,内向型的人健康长寿。

细读深研《道德经》,能够从中领悟到老子内向型的性格特征,这是本人的又一特殊感受。

内向型性格表现为好静、少动、不善交际、对环境冷淡。

且智力较高,语言能力强,处理谨慎,善于深思熟虑。

老子自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

这段描述,展示了老子甘守清贫淡泊,与众不同,其修养已经达到超凡入圣的极高境界。

同时,这也显现出老子内向的性格特征。

老子的这一性格特征,主要体现在他的无为思想和宿命观念之中。

老子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与孔子的相同,都是礼崩乐坏,列侯割据,社会动荡,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历史时期。

老子以智人的高度,看透了社会发展的各种态势。

因而追求俭朴平淡的生活,构想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他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祸莫大於不知足”。

“我无事,而民自富”。

为此,老子提出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爱民治国方略。

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思是,求学的人,知识的积累每天都在增加;修道的人,为事的念头每天都会减少;减了又减,最终达到无为。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

这个“无为”,并非消极意义上的无所作为。

“为无为,事无事”,就是要以“无为”的理念去作为,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

所谓“无为”,即是顺应自然,不干预自然;“为无为”,即是要主动干预人类违背自然的行为和事物。

从而达到“无为而不为”的“至治之极”最佳意境。

老子还将“无为”划分为五个层次,即“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I论坛■《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文/胡晨光摘要: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存有许多老子思想的影子,它们潜移默化的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影响,附着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学家和哲学大家,同时他还是道家的鼻祖与创始者。

其思想主张主要部分是一“道法自然、知足常乐、无为而治”。

他的思想设计的范畴较为广泛,有管理的方面,亦有养生之面。

老子的哲学思想不是简单独立的,它与儒学的观点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具有同一性。

与此同时,两者亦存在许多差异。

这些思想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老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拥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老子》哲学思想现代社会意义老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学家与哲学家,著 有《老子》一书,即《道德经》。

在《老子》中,其包括了两部分——《道经》与《德经》,前者共37篇,后者共44篇。

除此之外,前者是对自然世界想法的叙迷,后者为养生修心。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亦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依据与根源。

道之主张与儒家、释家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宗教派别。

老子与儒家鼻祖孔子都成为了后代极为推崇的思想学家,对后面几个朝代的政治思想主张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思想的本质内容是“道法、无为而治、上善若水”。

其中,“道法自然”的主要含义为:自然拥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我们需得遵守其本有的规律,不能破坏规律,不然各方无法达到平衡,反之四方协调并且圆满。

“无为而治”主要针对的是治国上的政治思想,思与“道法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该思想含义为:统治者亦要尊重百姓的生活规律,不能对其进行破坏与干扰,换种角度来看这亦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守。

“无为而治”并非真正的不为,只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治国方针。

“上善若水”代表了老子的慈与善的观点,这亦是许多哲学家思想所包含的部分,是人们对于人性的高度追求的表现。

“水”为万物之源,具有极强的包容与规律性,是以做人也应该如水一般,遵从本律,海纳百川。

老子辩证法的特点和缺陷

老子辩证法的特点和缺陷

一:老子朴素辨证法思想的特点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其中的辨证法思想,更是《道德经》中的精髓,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提出了一系列颇为独特的观点,诸如对立转化、柔弱胜刚强、大成若缺等。

这些观点都包含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我认为,老子中的辩证法概括起来有两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一切都处于变迁之中,没有永恒的东西;而所有的变迁又都是朝着本身的对立面,这是“道”作用的结果。

老子不但提出了对立转化的观点,还指出对立转化是一切事物的永恒规律的观点。

在《道德经》第二章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

”老子在这两章中列举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损益、祸福,告诉世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对立面都包含在事物内部,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产生。

既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

一正一反,彼此互化。

老子认为,事物如果过分强盛,甚至暴烈,那就一定转到反面,一定灭亡。

二十三章:“故飘风不崇朝,骤雨不崇日,孰为此者天地也。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暴风骤雨,短时间就过去了。

过度的强盛好比暴风骤雨,即将衰亡。

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

由此可以得出:老子认为强盛是有限度的,超越这个限度,事物就会灭亡。

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教父。

”他还运用事物对立转化这条自然规律提出战胜对手的方法:让对手过分强大,自然衰退,就易于战胜。

具体见于第三十六章“将欲擒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有意的纵容,有意的放任,任其强大,任其骄横,趁其不易,攻其不备。

既然有物极必反,那么就有延长事物存在的方法。

老子运用“反者道之动”而提出延长事物存在的方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四十四章:“事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哲学思想之柔弱胜刚强

老子哲学思想之柔弱胜刚强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老子死去两三千年了,但他的魂仍飘散在人间。

这个魂,就是他的思想和学说,就在他写的(或后学整理)《老子》一书中。

传说老子失意后要去大西北,骑着青牛过函谷关时,关尹喜说,您写点东西留下吧,他便写了五千言。

这些内容,就成了老子的不死之魂。

这五千言有三个名称:《道德经》、《老子》、《老子五千文》,一般多称为《老子》。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在语文书或其他资料书上读到一些出自《老子》的经典名言。

虽然那时对其中一些句子的意思还不是太懂,但总感觉老子思想里有一种清净、不争、柔胜刚的思想。

也是出自这个原因,那时对老子的《道德经》由衷的热爱,对书中提到的‘道’也是非常的感兴趣。

我们都知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在《老子》那里是“无为”、“上德”之意。

也就是:任社会、生活、人事、统治自自然然地存在。

“道”处于本体的地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事万物又都表现为弱,即“弱者,道之用也”,“柔弱”就是万事万物的表现形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认为,水是最接近于“道”的。

因为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适应于任何地方,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遇阻则退,自自然然的毫无“争斗”之意。

水的这一特性正如“柔弱”的具体表现,因此,这就充分地说明“柔弱”也就是“道”的“体现”。

《老子》把柔弱的事物与坚强的生命力联系到一起是他精心安排的,这表明了“柔弱”在《老子》那里的含义,同时也是《老子》刚性和进取性的表现。

人这一生的言语数也数不清,可真正指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话就那么几句话或几个字,如果我们不了解这几句话或几个字,我们就无法了解和把握一个人或一本书的精髓。

在历史上,有许多人都曾想用既凝练而又精辟的话来概括一个人或者一本书的思想,如《吕氏春秋•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兒良贵后。

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为你深度解读老子哲学的这些“缺陷”

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为你深度解读老子哲学的这些“缺陷”

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为你深度解读老子哲学的这些“缺陷”老子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哲学家,也是第一位留下自己著述的哲学家。

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写出五千余言《道德经》流传至今,是华夏文化传统智慧的不竭源泉。

但是也有人说,老子哲学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会让人变得颓废,让人失去斗志。

老子哲学真的有这样的缺陷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讨论:老子哲学有哪些内容?老子哲学包含着三个方面的理论。

老子哲学首先是一种形而上学,他探究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与最高规律。

《道德经》是围绕着“道”这个概念展开的,第一章开宗明义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是宇宙的本原,也是万物的规律,是天地间最高的存在。

道恒常永存,又无名无形,谁都看不见它,听不见它,更不知道它到底叫什么。

老子只能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叫做“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从道中创生出来的。

道创生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在创生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后继续发挥着作用,它附在万物之中,蓄养万物,培育万物,是万物运动变化的终极规律。

道这一终极规律作用于万物,体现为两种形式:1、一切现象都是相反相成的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纷纷纭纭的事物,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而这些性质总是成对出现的,相反相成,例如:高矮、长短、冷暖、明暗、善恶、美丑等等。

有高必然就会有矮,没有高也就显不出矮来了,如果其中一种性质消失了,与它对立的那种性质也就随即消失。

如果没有相貌普通的芸芸众生,我们就不会认为刘亦菲美了。

所以《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道德经》第二章)一对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性质推动着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因此事物的运动总是朝向其反面的。

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贵柔尚弱”

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贵柔尚弱”

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贵柔尚弱”作者:郭雅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7期摘要:在老子哲学思想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他对“贵柔尚弱”思想的推崇。

这种对女性及其女性特质的崇尚,不仅形成了独特的“以柔弱胜刚强”、“以退为进”等处世之道,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老子哲学贵柔尚弱积极影响作者简介:郭雅楠(1986—),女,山西长治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

“道可道,非常道” [1](第一章)。

能够用语言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

天地万物皆为“道”所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第四十二章)老子将“道”具化到事物之中就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 (第六章)。

此句中,“牝”指的是雌性动物的生殖器。

“玄牝”就是指母性神秘而玄妙的美。

老子将“道”比成“谷神”和“玄牝”。

把“牝”看为天地之“根本”,天地万物皆生于“牝门”。

这正是老子对宇宙起源、万物基础的一种比喻式概括。

老子对于女性各种美好品质的推崇在其《道德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子哲学思想所提出的“重阴”、“尚柔”、“守雌”、“好静”、“崇俭”等观点,表现了女性特有的温柔含蓄和独特的处事智慧,都是对女性特有道德品格的哲学抽象表达。

“道”的根本内涵就是“柔弱”,换言之,“道”本身就是“柔弱的道”,而老子的哲学实际上就是“柔弱哲学”。

一、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贵柔尚弱”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儒家尚刚,道家尚柔,而道家尚柔的传统正是由老子开创的。

(一)老子哲学思想与女性崇拜纵观老子的哲学思想,人们无不强烈地感受到他对阴柔的推崇,这种崇拜建立于人人皆生于母亲这一基本事实之上。

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自己是由女始祖感生神物而来的。

之后,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最终取代了上古母系社会,但集中反映那一时代人类生活的女性崇拜思想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了下来,沉积于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之中。

精华解读丨老子——颠倒的世界和扭曲的哲学

精华解读丨老子——颠倒的世界和扭曲的哲学

精华解读丨老子——颠倒的世界和扭曲的哲学读后感
这本书原本不应该解读,因为我的解读无法传递鲍鹏山老师精彩的文笔和浓重的感情。

但我还是想试一试,看看我能不能用更短的篇幅把鲍先生笔下的人物写明白。

这是一个挑战,难免会顾此失彼。

所以郑重推荐大家,一定要找个时间把这本书买来看一看。

从老子开始到谢灵运止,中国的众多文化名人一一呈现出最接近真实的姿态。

老子 | 颠倒的世界和扭曲的哲学
老子神出鬼没,出现在这个民族的童年时代,却突然消失。

老子出关意义重大,它表明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而我们也抛弃了哲学,沉醉于现实世界的追逐。

老子是周王朝的档案馆馆长,所以看遍了历史上的各种丑恶和内部资料。

他的道德经就讲两件事:处世和治国。

老子的治国之道是无为。

治大国如烹小鲜,别折腾!把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工放下,少管,少干,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

当然,前提是要国小民少。

可以说老子的建议是非常大胆的,而且逆时代潮流。

老子的处世之道是柔弱胜刚强,坚强者死之道,柔弱者生之道。

老子说他自己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人不但要学会勇敢,更要学会勇于不敢。

老子的建议听起来和普通人都不一样,因为老子是一个孤独的对人性失去信心的人。

他最终选择出关,大概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吧。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驳老子消极避世思想

驳老子消极避世思想

驳老子消极避世思想摘要:一直以来,有人片面地认为老子思想是消极颓废、逃避人世的,而没有看到他关注社会纷争、关怀人民幸福安宁的积极入世思想。

误解的标准主要在于老子是否积极的关注社会人事,“自然无为”是否就是无所事事之意。

从这两个角度入手,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分析老子思想的真正含义,驳斥误区,证明《老子》是一门以“自然”、“无为”为核心观念的政治哲学,具有很强的入世精神和人世关怀。

关键词:老子;自然;无为;入世《老子》一书的语言幽深曲折、文约义丰以及正言若反的表达方法和思维方式,很容易让人对其思想产生误解,再加上后人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认为老子思想缺乏公共关怀,逃避社会责任,是在宣传遁世哲学。

从荀子在《解蔽》中误解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p839)开始,在经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老子,隐君子也”(p893)的论断,老子消极避世的思想更加得到强化,从而延续至今。

因老庄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其思想有其前后承继关系,所以老子思想也被视为是不知人事、逃避社会的消极思想。

而且历来研究者往往过分强调老子思想或说道家思想与隐者的关系,这样就容易给人留下道家消极而出世的印象。

陈荣捷先生就反驳说:“(隐士)最多不过反映道家思想的一个角度,而这个角度又不是最重要的”。

[](p168)显然,荀子对庄子理解有误,如“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

(p218-219)(《天地》)讲的虽然是自然之道,但显然倾向于社会人事,强调“无为而治”的君天下统治。

这种统治以自然无为为手段,以天德为准则,无处不渗透着人事和人治的内容。

庄子不仅没有忘怀政治,而是心系天下。

相对于庄子来说,老子更具有积极入世的情怀和精神。

一入世精神与治世之道许多人认为老子思想是出世的,而儒家思想是入世的。

老子哲学:老子与愚朴人格

老子哲学:老子与愚朴人格

老子哲学:老子与愚朴人格愚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老子曰:“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三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六十五章)据此,有人认为老子有愚民思想;有人认为所谓的愚民只是返璞归真的代名词;有人认为愚民其实是娱民的意思。

刘笑敢《老子古今》说:“现代人常把‘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中的‘愚’字当作‘愚弄’,这是不准确的。

‘愚’在先秦不等于‘愚弄’……这里的‘愚之’大意是使之愚钝、迟缓之义,没有愚弄之意。

”我们赞同“愚”既不是愚弄也不是愚昧的看法,但这种“使之愚钝、迟缓”的说法也不够确切。

这里的“愚”与“知”“欲”相对,“愚”即真朴自然,它“无知无欲”。

老子自谓:“我愚人之心也哉!”(二十章)所谓的愚人就是依道而行者,他们是俗人眼里的愚者,是得道者眼里的高士。

“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云云,是说统治者要减少民众的智慧,减少民众的欲望。

同时老子希望统治者和普通民众都要自我“愚之”,即自我主动减少世俗的智慧和欲望,减少一切人为之伪。

表面看起来,老子说到“愚”的地方并不多,但《老子》全文有很多与“愚之”相呼应的章节,这些地方所使用的“不”“去”“绝”“弃”等词语都是“愚之”的另一种说法。

老子提出了二无三去:“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六十四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二十九章)“甚、奢、泰”正是知和欲的代称。

老子还提出了三绝三弃:“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十九章)也提出了三不:“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三章)老子否定了一切世俗的聪明才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二十四章)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自炫行为,在老子眼里全是“余食赘形”。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缺陷”与“不足”(下)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缺陷”与“不足”(下)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缺陷”与“不足”(下)老子的哲学思想在认识论上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老子认为认识事物不能从学习和积累知识着手,而应从认识事物的本质本源——“道”入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只要抓住并认识事物的本质本源——“道”,就能认识天下万物,就能“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就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老子认为,要认识“道”,一方面要“无欲,以观其妙”,即不带任何主观的欲望和目的。

闻“道”者必须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只有达到虚无的境界,心静无所欲求,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原或“道”的虚无的一面,另一方面,又要“有欲,以观其徼”,“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即观察万物的兴起、发展和向其虚无的本源的回归,来观察“道”所运行的轨迹,认识“道”有形可见的一面。

在认识了“道”和天下万物之后,老子认为认识的过程就已经完成,因而主张堵住耳目口鼻,关闭感知的大门,“绝学”,“弃知”,返回到“无知、“无欲”的纯朴状态。

老子主张应观察万物来认识其本质。

他坚决反对先知、先觉和主观臆测,认为“前识者,道之华也”。

这都是他的认识论具有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因素。

此外,他又认识到,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一观点也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老子又主张只有“无欲”,才能认识无形之“道”的奥妙,这就是他的认识论带有神秘主义色彩。

另外,老子又片面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作用,而将其绝对化。

认识始于实践,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回到实践,这是一个反复深入,不能脱离实践和感性认识,也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过程。

所以,从来也不存在一个永恒的真理,老子的“道”也不是最后的绝对真理,人们不能在认识“道”之后,就堵塞耳目口鼻,弃绝知识,放弃学习,固步自封,从而是自己的思想处于僵化状态。

这是老子的思想中又一大不足之处。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缺陷”与“不足”(上)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缺陷”与“不足”(上)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缺陷”与“不足”(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老子的辩证法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缺陷和不彻底性。

老子从互相排斥、对立和矛盾的事物中,看到并指出了它们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的关系。

但是,他却没能看到这种对立面的同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正可变为奇,善可变为妖。

他认为,“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人”。

他又认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在这里,老子只看到唯与诃、美与恶、人之所畏和畏人,祸与福的互相转化,而没有看到这种转化并不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

这一认识上的错误,是他无视以至于抹杀它们之间的界限和区别,是他的思想蕴藏着走向相对主义的可能。

此外,老子又片面的强调矛盾对立双方的同一,认为,“和曰常,知常曰明”。

这就使得他忽视了对立双方的矛盾斗争性,没能看到对立双方的转化是通过斗争实现的。

由于老子既没有认识到对立面的同一是有条件的,又没有认识到矛盾的斗争性是寓与同一性之中,他就错误的认为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是必然发生的,是自发进行的,不许假借任何人力。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老子便得出了“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的结论,提出了无为、无事、无争、守雌好静、友弱胜强的主张。

他企图用这种办法是自己在矛盾转化的过程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以避免对立面的转化所造成的危害。

但这样一来,他就不能认识到并非一切柔弱的东西都能战胜刚强的东西,不能认识到主观能动力量的重要性,以致过分强调柔弱无为,从而是自己的思想不仅限于片面,而且带有消极保守的色彩。

这是老子思想中的一大不足之处。

【未完待续】。

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都是傻子!

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都是傻子!

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都是傻子!昨天征询大家的意见,看能否把把”谷园国学社“改名为”傻子国学社“,结果,大家一边倒,几乎都不支持。

诸葛亮有句话,勿以独见而违众。

也有古语说,违众不顺,逆天不祥。

我是个特别能听人劝的人,上学时爱下象棋,后面一帮人给支招,我向来择其善者而从之。

所以,不改名了。

不过,还是很希望大家能认同这个傻子思想。

谷园国学社欢迎傻人,不欢迎聪明人,也不欢迎所谓有智慧的人--如果你的”智慧“认识不到为什么要做傻子。

我在《曾国藩的干货》开篇就讲了,不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懂得一个简要之道,所谓博观约取。

中华传统文化浩浩荡荡,儒、释、道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思想体系,学一大通,记一堆名言警句概念词汇,当然有其意义,不过,最终得怎样?最终得内化于心,知行合一。

怎样做到内化于心,知行合一?必须简要,必须得把所学的这些纷杂的思想,化做一个字词,牢记于心,念兹在兹,造次弗离。

有本著名的营销学著作叫《定位》,它将此称为:一词占领心智。

既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又占领经营者自己的心智。

这用老子的话讲,就叫:言有宗、事有君。

以我对经典的理解,孔子就是讲仁,老子就是讲无为,庄子就是讲逍遥,墨子就是讲兼爱,王阳明就是讲致良知,曾国藩就是讲拙诚,等等。

知行合一是所有思想家都在讲的,非阳明专利。

有一天,谷园若能忝列其后,我希望人们能说,谷园就是讲做傻子。

”傻子“这个词太俗气,而俗气就对了,谷园做的就是大众国学文化传播,就是要让国学经典接地气。

不俗怎么接地气?我跟一个年轻人讲仁、讲无为,讲逍遥,讲兼爱,讲致良知,讲拙诚,可能讲半天他也不清不楚。

然后,我告诉他,其实可以简单明了地说,所有这些圣贤就是要让你做个傻子:别人都利己,你做个傻子,利他。

这是仁。

别人都争名夺利,你做个傻子,兀自玩着自己喜欢的事。

这是无为。

别人都被生老病死、七情六欲纠缠着,被习俗规矩束缚着,你做个傻子,心里啥也不装,啥都不叫事儿。

这是逍遥。

别人看谁都分三六九等、亲疏敌怨,随时摆出不一样的脸孔,你做个傻子,看谁都一样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