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一、炮制方法和技术1.炙炒:通过火炙材料,使其变色或变形,以改变其性能和药效。
2.火炙:利用明火直接炙烤中药材,使其外观黄褐、表面起泡。
3.焙烘:利用火烘或沙烘中药材,使其温热、内敛。
4.灸熨:利用艾条燃烧对患部或穴位进行灼热刺激,以起到温通、散寒的作用。
5.炒煮:采用沸水或温水煮中药材,以炖煮药材,提取有效成分。
二、炮制对中药品质的影响1.改变药性:通过炮制改变中药材的颜色、质地、气味、味道等特性,使其具有特定的药性。
2.改善稳定性:炮制后,中药材中的一些化学成分会发生转化,使其更加稳定,降低药材的变质率。
3.增加疗效:炮制后,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会发生改变,使其具有更强的疗效。
4.减少毒副作用:一些药材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少其毒性或副作用,提高其安全性。
5.方便用药:经过炮制处理后的中药材,其性状更加适合于制剂的加工、制成。
三、炮制中的常用药材1.附子:经过炙炒后,能够激发其热性,增强温阳补益的功效。
2.人参:经过蒸制后,能够使其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功效。
3.甘草:经过炙炒后,能够使其甘草酸的含量减少,增强其补益脾胃、化痰止咳的功效。
4.当归:经过炙炒后,能够增加其补血活血的功效。
四、炮制的注意事项1.炮制器具:炮制时要选择合适的器具,炙炒要使用铁锅、卤炉等,火炙要使用明火或草灰,煎煮要使用陶瓷锅或煲炖等。
2.温度控制:炮制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引起药材的变质或烧焦。
3.时间控制:炮制中要控制好时间,过长或过短的时间都会对药材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4.应用领域:炮制方法和技术应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炮制目的进行选择和应用,不同的药材可能需要不同的炮制方法。
5.炮制前后的对照:炮制过程中应定期对比炮制前后的药材外观、性状等进行对照,以掌握炮制效果。
总而言之,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对中药品质的影响等内容。
了解中药炮制学的重点,对于提高中药品质、研发中药制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word版)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2、炙法:将选净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人药物组织4、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5、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6、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真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7、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8、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9、风化: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10、泛油即走油,指药物中所含的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在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11、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12、炒炭存性:是指药物炒炭时,走部分炭化,但应保存部份药物固有气味,不能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
13、煅淬法: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14、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15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16蜜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17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8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19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中药的炮制知识点总结
中药的炮制知识点总结一、炮制方法1. 炙炙法是指以中等火力烤热或烘干药材,使之产生轻微变色或有淡淡焦烤气味的一种处理方法。
炙后的药材一般能够增加药用价值,同时降低毒性和副作用。
常见的炙法有干炙和湿炙两种。
2. 焙焙法是指以文火或微火将药材烤干,使其表面微微焦黄或焦黄。
这种方法可以驱走药材中的湿气,提高其质量,常用于药材的初步处理。
常见的焙制药材有焙枣、焙蔓越莓等。
3. 焯焯法是指将药材放入沸水中浸泡一定时间后捞出,用清水漂洗干净的一种炮制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去除药材表面的杂质和污物,使其更加纯净。
常见的焯制药材有焯大蒜、焯豆腐等。
4. 炒炒法是指将药材放入无油锅中翻炒直至药材表面发黄或出香,然后晾凉的一种炮制方法。
炒制后的药材味道香气扑鼻,有助于提高药材的药效。
常见的炒制药材有炒白术、炒枣仁等。
5. 曝曝法是指将药材晒干,使其表面微微发黄的一种炮制方法。
这种方法有助于驱寒散湿、解毒祛邪,常常用于炮制补益类药材。
常见的曝制药材有曝地黄、曝菟丝子等。
6. 晒晒法是指将药材放在阳光下晒干的一种方法。
晒制后的药材,气味纯正,营养保存完好,适用于一些对气候和环境要求较高的药材。
常见的晒制药材有晒当归、晒芡实等。
7. 蒸蒸法是指将药材放入蒸笼中蒸熟,然后捞出放凉的一种炮制方法。
蒸制后的药材质地松软,容易吸收水分,加工后易于入药。
常见的蒸制药材有蒸泽泻、蒸麻黄等。
8. 曲曲法是指将药材放入酒曲中发酵,使其产生一定的化学变化,达到提高药效的一种炮制方法。
常见的曲制药材有曲蟾炮、曲斑蝥等。
9. 酿酿法是指将药材与酒、米醋等原料混合发酵,使药材适应不同的用药要求的一种炮制方法。
常见的酿制药材有酿生姜、酿白术等。
10. 炷炷法是指将药材用火炙或炙熟后再用生漆、松香等物质涂抹,使其制成炮制品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炷制药材有炷干姜、炷山药等。
以上是中药常见的炮制方法,不同的药材和药性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药效。
二、炮制工艺1. 炮制前的加工炮制前的加工是指对药材进行初步处理,包括洗净、晾干、去皮、切片或切碎等工序。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重点
中药炮制学第一节概述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上述概念可在A型题和X型题中出现。
汉代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口父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
到刘宋时代,雷敩撰成《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中药记有“修治”专项。
明代缪希雍撰的《炮炙大法》是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
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其中多源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他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
多出A 或B型题。
第二节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及其对药性的影响1.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
炮制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
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中药的净制、切制、加热炮制与加辅料制均可影响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应用广泛。
许多中药经炒制后,可杀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能使质脆易碎,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
如白矾煅后燥湿、收敛作用增强。
血余煅炭后能止血。
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多出X型题。
2.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影响等。
(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一是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
如栀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二是通过“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增强疗效。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第一部分:中药炮制的概述1.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意义-提高药效:炮制过程中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药效,增加药物疗效。
-增加安全性:去除有毒成分,减轻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方便使用:炮制药材可以降低药材的料性,方便制剂的制备和用药。
2.中药炮制的方法和原则-干炒:用火烘干药材,强调药材的燥热性质,增加药效。
-炙炒:用火烘烤药材,重视药材的温热性质,增强功效。
-煅炼:用火炼烧药材,加大药材的温燥性质,增加药效。
-焙烧:用火反复烘烤药材,突出药材的温热性质,增强药效。
-酒制:用酒浸泡药材,以增加药物的温热性质,提高疗效。
第二部分:中药炮制的药材分类与特点1.干炒类药材-代表药材:干姜、生姜、细辛、五味子等。
-特点:能温阳散寒、解表发汗、化痰止咳等作用。
2.炙炒类药材-代表药材:甘草、人参、黄芪、白术等。
-特点:能补益气血、健脾益胃、提升阳气等作用。
3.煅炼类药材-代表药材:赭石、雄黄、砂糖、龙骨等。
-特点:能镇静安神、平肝潜阳、软堵散结等作用。
4.焙烧类药材-代表药材:炙甘草、炙白术、炙麦芽、炙黄芪等。
-特点:能温里行气、补脾和胃、固表止汗等作用。
5.酒制类药材-代表药材:当归、白芍、酒芩、熟地黄等。
-特点:能活血调经、益气补血、滋阴补肾等作用。
第三部分:炮制过程中的特性变化1.总论-性味变化:通过炮制过程,药材的性味可由寒凉转为温燥,或由寒凉转为温和。
-药效变化:药材的药效可以得到增强、减轻或改变。
2.中药炮制的化学变化-火力引发的化学反应:干炒、炙炒、煅炼和焙烧过程中,热量可以引发药材内部的化学反应,改变药材的物质组成。
-酒精提取的化学反应:酒制过程中,酒精可以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
3.中药炮制的理化变化-药材的颜色、形态和气味等在炮制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如颜色由原来的黄色转为黑色,气味由原来的刺鼻变为芳香。
以上是中药炮制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祝你取得好成绩!。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中药炮制是指将天然药材处理成能够更好应用的药物形态的加工过程。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一环,掌握好中药炮制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合理使用中药、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中药炮制的复习重点总结。
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中药炮制的含义及目的;2.中药炮制与现代制剂炮制的区别;3.中药炮制的意义。
二、常用中药炮制方法1.炒制法:常用于制药和药膳烹调中;2.炙制法:常用于炙烤和灌肠等;3.焙制法:常用于提高药材质量和药用价值;4.酒制法:常用于增强药性和药味,提高疗效;5.曝晒法:常用于增加药材保存时间,提高药性。
三、常见中药炮制技巧1.调整火候:根据药材特性和要求,掌握好炮制的火候和时间;2.炒制的炒、炙制的炙、焙制的焙、酒制的浸渍时间及浸渍液浓度等;3.技巧小窍门:如炒制时要掌握好火候,防止过火炒糊;炙制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时间;焙制时要掌握好火力调整等。
四、炮制后的药材性质变化1.体积变化:炮制后药材体积变化的原因及结果;2.颜色变化:炮制后药材颜色变化的原因及结果;3.气味变化:炮制后药材气味的变化情况及原因;4.药性变化:炮制后药材药性和药效的变化。
五、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1.选材质量控制:从原材料选择、种类和产地等方面进行控制;2.工艺质量控制:掌握好炮制的方法和技巧,确保炮制的质量;3.药材炮制后的质量检验:通过外观、色、味、气味等进行质量检验;4.炮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六、中药炮制的注意事项1.药材炮制前的处理:包括清洗、晾干等;2.不同药材的炮制方法和要求;3.加热方式的选择:根据药材特性选择炒制、炙制、焙制等加热方式;4.温度和时间的掌握:根据药材特性和要求,掌握好炮制的温度和时间;5.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炮制:根据天气情况调整炮制的方法和时间。
七、中药炮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1.微波炮制:利用微波技术进行药材炮制;2.超声炮制:利用超声波技术进行药材炮制;3.激光炮制:利用激光技术进行药材炮制;4.生物技术炮制: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药材炮制。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就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与药材自身得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得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得技术。
2、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就是研究中药炮制学得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得一门学科。
3、中药使用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学得特点: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中药炮制得产生与火得发现与使用密切相关;中药炮制得产生与饮食相关;由炮炙到炮制得演变。
6、《五十二病方》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得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就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就是我国得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一般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就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炮制大法》就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就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炮制”《修事指南》中得“修事”——-——“炮制”9、中药炮制得五类分类法:修治(净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她方法(发芽、蒸馏)第二章中药炮制得目得1、炮制得总原则,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炮制得具体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相杀)为制、相恶为制、相反为制:就是指用药性相反得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得偏性或改变药性。
(黄连姜制) 相资为制:就是指应用药性相似得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药物得性味与疗效。
(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相畏为制:就是指利用某辅料药物炮制药物,以制约减缓该药物得毒性及不良反应。
(半夏畏生姜)相恶为制:就是指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减弱或消除药物得烈性,及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与,以免损伤正气、(麻黄蜜炙)3、炮制方法:制其形:全草切段、种子炒黄炒爆、矿物药得锻制制其性:通过炮制改变药物得寒热、温凉、归经或升降沉浮得性质,例:天南星辛温,胆汁制,降低辛温之性。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学习资料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学习资料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专业的重要一门课程,它主要研究中药的加工制备方法和技术。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中草药的炮制过程,掌握中药炮制的原则和方法,在工作中正确地进行中药的炮制操作。
下面是我对中药炮制学进行复习总结的学习资料。
一、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1.质量原则:选用优质的草药材料,控制质量合格。
2.方法原则:根据不同的草药特性和炮制要求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
3.时间原则:掌握炮制时间的长短,保证中药品质的稳定。
4.温度原则:根据炮制要求选择合适的温度,控制药材的温度。
二、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1.干燥法:包括晾晒法、通风法和烘干法。
适用于新鲜草药的初步处理和提高草药材料的质量。
2.蒸制法:将草药材料放入蒸锅中,经过蒸煮处理,然后晾干。
适用于炮制一些具有毒性的中草药。
3.水煎法:将草药材料与水一同煮沸,然后过滤、浓缩、干燥。
适用于制作水煎剂和浓缩丸剂。
4.醇提法:用醇类溶剂浸泡草药材料,然后浓缩、蒸馏、干燥。
适用于提取草药中的有效成分。
5.浸泡法:将草药材料浸泡在水或溶剂中,使其炮制后呈饱满、颜色均匀。
适用于制作丸剂和颗粒剂。
6.炒制法:将草药材料放入锅内,用中小火快速炒制,变色即可。
三、中药炮制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1.时间不足:草药炮制时间过短,导致中药的药效不充分。
解决方法是延长炮制时间,达到合适的药效。
2.温度过高:炮制过程中温度过高,导致草药有效成分的损失。
解决方法是控制好炮制温度,避免过高温度的损伤。
3.材料不匹配:草药材料不匹配,可能导致中药的炮制效果不佳。
解决方法是选择合适的材料组合,保证中药的炮制效果。
4.炮制方式选择不当:不同的草药需要不同的炮制方式,如果选择不当,可能会影响中药的质量。
解决方法是根据草药特性选择合适的炮制方式。
四、中药炮制的应用1.提高草药材料的质量:通过炮制,可以降低草药的水分含量、消除杂质,提高草药的纯度和质量。
2.改善草药的药效:通过不同的炮制方式,可以改变草药中有效成分的比例和活性,提高草药的药效。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一、中药炮制的概念和意义1.1 中药炮制的定义1.2 中药炮制的历史渊源1.3 中药炮制的意义和作用二、中药炮制的原则和方法2.1 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2.2 中药炮制的方法分类2.2.1 煎煮类方法2.2.2 蒸制类方法2.2.3 炒炸类方法2.2.4 水洗类方法2.2.5 气蒸类方法三、中药炮制中的关键技术3.1 温度控制技术3.1.1 煎煮温度控制3.1.2 蒸制温度控制3.1.3 炒炸温度控制3.1.4 水洗温度控制3.1.5 气蒸温度控制3.2 时间控制技术3.2.1 煎煮时间控制3.2.2 蒸制时间控制3.2.3 炒炸时间控制3.2.4 水洗时间控制3.2.5 气蒸时间控制3.3 研究方法和质量控制3.3.1 中药炮制研究方法3.3.2 中药炮制质量控制四、中药炮制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1 炮制工艺不当引起的问题4.1.1 煎煮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1.2 蒸制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1.3 炒炸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1.4 水洗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1.5 气蒸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2 中药材质量问题及炮制对质量的影响4.2.1 质量问题分析4.2.2 炮制对质量的影响及控制方法五、中药炮制的发展和前景展望5.1 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历程5.2 中药炮制产业的现状和问题5.3 中药炮制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上是对中药炮制学重点的总结,从概念、原则、方法、关键技术、问题与解决方法、质量控制以及发展与前景等多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掌握中药炮制学的知识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炮制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药炮制学重点知识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三、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四、炮制的历代称谓。
炮制的历代称谓有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成效。
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敛,盐水炒则下行③炮制对归经的影响心:童便、朱砂肝:醋、鳖鱼脾胃:姜、米、麦麸、土肺:蜂蜜、姜汁胃:盐、黑豆汁、羊脂油④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毒的概念:①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②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③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
六、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2例说明。
⑴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如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⑵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由寒转温,如生地黄与地黄;由温转凉,如天南星与制南星;缓和药性,如麻黄与蜜麻黄;产生新疗效,如生石膏与煅石膏。
⑶增强药物疗效。
如羊脂炙淫羊藿可以增强补肾壮阳;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活血止痛。
⑷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如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中药炮制学复习重点
炮制复习第一章炮制绪论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等。
今多用“炮制”和“炮炙”。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出现和应用,酒和陶器的发明和应用。
我国古代炮制专著。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
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著。
明·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收录药物439种,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
清·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收录药物232种中药炮制的分类1.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日煞、曝、露。
2.三类分类法:水制、火制、水火共制(药典方法:净制、切制、炮炙)五类分类法:三类 + 修制、其他制法六类分类法:五类+切制3.本草学分类法:药用部位(根、茎、叶)…4.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炒、炙法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中药炮制原则:运用中药七情合和的配伍理论,选择炮制方法和辅料,依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
制则: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酒制黄连缓和其苦寒性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如米炒党参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相畏为制:指用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其毒副作用。
如白矾制天南星降毒。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
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
如米泔水制苍术缓和其燥烈性。
相喜为制: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炮制,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接受度,利于服用,发挥药效,增加商品价值,如酒蒸紫河车,去除气味。
执业药师中药学中药炮制汇总知识点
执业药师中药学中药炮制汇总知识点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它是我国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所在,对于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中药炮制相关知识点的汇总。
一、中药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有些药物生品毒性较大,经过炮制后可以降低毒性,如川乌、草乌等,通过蒸煮等方法降低乌头碱的含量,从而减小毒性。
巴豆泻下作用剧烈,去油制霜后可缓和泻下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例如,生地黄性寒,清热凉血,经蒸制成熟地黄后,其性由寒转温,功能由清热凉血变为滋阴补血。
麻黄生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可缓和其发汗之力,增强平喘止咳的功效。
3、增强药物疗效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质地,使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从而提高疗效。
比如,延胡索醋制后,可增强其止痛作用,因为醋能使生物碱成盐,提高其溶出率。
4、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向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如黄柏酒制后,引药上行,清上焦之热。
5、便于调剂和制剂一些矿物类、贝壳类药物质地坚硬,经过煅制后,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和煎煮。
6、利于贮存及保存药效经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如干燥、防虫、防霉等,可以防止药物变质,保证药效。
二、中药炮制的方法1、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等操作。
纯净是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如挑拣、筛选、风选等。
粉碎是将药物粉碎成适当的粒度,便于制剂和使用。
切制是将药材切成片、段、丝、块等,利于干燥、炮制和调配。
2、水制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
常见的有水洗、浸泡、润、漂、水飞等。
水洗是除去杂质和泥沙;浸泡使药材软化;润是使药材内外湿度一致,便于切制;漂是去除毒性成分、盐分或腥臭异味;水飞是将矿物药在水中研磨成极细粉末。
3、火制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包括炒、炙、煅、煨、烘焙等。
炒又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清炒有炒黄、炒焦、炒炭等,加辅料炒有麸炒、米炒、土炒等。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24 渗析制霜法:药物与辅料经过加工析出细小结晶的方法。
25 心:心一般指根类药物的木质部或种子类药物的胚芽。 26 去心:指去除根的木质部和枯朽部分、种子的胚芽等。 27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 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提纯药物。
28 土炒:土炒是将净药材与灶心土(伏龙肝)拌炒的方法。 29 饮片古称咀片,是指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 29、三类分类法:它是明代陈嘉谟提出的,即以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为纲,统领各种中 药的炮制,此法能反映炮制的特色,但不能包括炮制的全部内容。
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19 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20 伤水:伤水是指药材吸水过多,成分流失的现象。 21 扣锅锻: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
22 切制法: 23 去油制霜法:药物经过适当加热去油制成松散粉末的方法。
30、五类分类法:包括它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不水火制),基本概括 了所有的炮制方法,较系统的反映药物的炮制工艺,而且能更有效的指导生产实际。
31.看水性:检查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的软化程度,即检查药材的吸水量。 二、简答题 1、简述中药炮制发展的四个时期。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 5 世纪至公元 12 世纪),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金元、明时期(公元 13 世纪至 16 世纪),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清代(公元 17 世纪至 18 世纪),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现代(公元 19 世纪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2、明代陈嘉谟对中药炮制有何主要概括论述?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 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发散,人盐走肾脏,仍仗 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 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 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 胀,有抽去心除烦……”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 3、临床选用中药饮片的规则(掌握炮制品的特点,考虑组方意图) (1、质地极其致密、坚实的木质类及动物骨、角类药材,宜切极薄片,如羚羊角、苏木、 降香等
中药炮制期末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期末重点总结一、中药炮制的概念和意义中药炮制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通过一定的加工方法和技术,将其转化为具有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药制剂。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改变中药材的物理、化学和生理特性,增强其药效,减轻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稳定性,方便应用。
中药炮制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发挥中药的疗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药炮制的过程和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中药炮制的过程和技术1.清洗清洗是中药炮制的第一步,目的是去除中药材表面的杂质、泥土和微生物。
清洗时要注意避免损坏中药材的形态和有效成分的丢失,同时要根据中药材的性质和用途选择适当的清洗方法。
2.晾干晾干是指将清洗后的中药材晾至水分适宜的程度。
晾干的目的是防止中药材在炮制过程中过度吸湿或变质,提高中药材的保存性能。
3.切割和切碎切割和切碎是将中药材进行切割、切碎等处理,使其更容易入药。
切割和切碎要注意统一尺寸,保持材料的结构完整性。
4.炮制炮制是中药炮制的核心环节,通过加热、蒸馏、炖煮等一系列工艺操作,使中药材发生化学变化,释放出药理活性成分。
炮制时要根据中药材的性质和用途选用适当的炮制方法和时间,掌握好火候和温度。
5.烘干和晒干烘干和晒干是将炮制后的中药材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多余的水分,提高中药材的保存性能。
烘干和晒干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避免中药材的变质和降解。
三、中药炮制的原则1.依据药典和经验中药炮制的方法和过程要依据相关药典的规定和中医药理论的要求,同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调整。
2.因地制宜中药炮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和中药材的生长特点进行调整,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技术条件。
3.注意安全性和有效性中药炮制要确保中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仅要发挥药理活性成分的作用,还要减轻毒副作用,确保中药的安全用药。
四、中药炮制的注意事项1.设备和环境要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2.选用优质中药材,严把质量关。
3.掌握好炮制时间和温度,避免炮制过度或不足。
中药炮制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炮制知识点总结大全一、中药炮制的基本原理1. 炮制的目的中药炮制的目的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增强药效、改善性味、消除毒性、减少不良反应等。
炮制后的中药通常具有更好的药效和更适宜的用药方式。
2. 炮制的方法中药炮制的方法可以分为干炒、水浸、蒸馏、煎炮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的药材。
3. 炮制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药炮制时,需要注意药材的选择、炮制的时间、火候的把握、炮制的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做到这些方面的合理安排,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1. 干炒干炒是指用炭火炒热干净容器,然后放入中药材,炒制时要掌握好火候并不断翻动,使药材受热均匀。
2. 水浸水浸是指将中药材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进行煎煮或干燥。
水浸可以去除一部分毒性成分,使中药更加安全。
3. 蒸馏蒸馏是指将中药材装入蒸馏器,用水蒸发蒸制,再将蒸馏的药液进行收集。
蒸馏可以使中药材的药效更加纯净和浓缩。
4. 煎炮煎炮是指在煎煮中加入适量的酒或盐,以增强中药的药效或改善其性味。
煎炮的方法灵活多样,可以根据药材的特点进行调整。
5. 清洗清洗是指用清水或其他适当的溶剂将中药材表面的杂质清洗干净,以保证炮制后的中药材质量。
三、常见中药炮制材料及方法1. 附子炮制附子时,常用的方法是先将附子切片后在坛中浸透黄酒,再置于坛内封坛(称为附子制斛)。
也有炙炒后包扎小药包小包,密封方式炮制(称为牛黄制斛),目这样炮制的附子性味更温和。
2. 人参炮制人参时,可以将鲜人参晒干后用沙炒糊,也可以用清水泡浸后炮制。
炮制后的人参药效更加显著。
3. 虎骨虎骨炮制常见的方法是用清水将虎骨洗净后晒干,然后用黄酒浸泡,再晒干。
炮制后的虎骨有更好的药效。
4. 茯苓茯苓的炮制方法包括水浸、黄酒炮制等,以去除苦味和增强药效。
5. 黄连黄连炮制时,可以用清水浸泡或用黄酒研磨成泥,再经过蒸馏。
炮制后减轻了苦味和毒性,更适宜用于临床。
四、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1. 完善的工艺流程中药炮制的工艺流程要合理完善,确保炮制过程中每一步骤的操作标准都得到严格遵守。
最新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最新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中药的炮制方法、过程和规律。
复习中药炮制学的内容较为庞杂,下面将对最新的中药炮制学进行总结。
首先,中药炮制的概念。
炮制是指将药物原料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以改变其性能和用法的过程。
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去除有害成分,如毒性物质、不溶性物质等;二是改变药物性能,如提高药效、改善贮藏性能等;三是调整药物用法,如增加适应病证的范围、改善用药的方便程度等。
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有十种,分别是洗净、去渣、去毛、烘干、炒制、煮炙、蒸制、烘烤、煨煮和浸酒。
这些方法常常结合使用,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用途来选择适当的炮制方法。
其中,烘炒是中药炮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能够改变药物的颜色、香气和性味等。
烘炒一般分为干炒和蜜炙两种。
干炒是指将药材直接放在锅内炒热,炒至正确的火候出现变色和增香后取出。
蜜炙是在药材上涂上适量的蜂蜜,然后用文火炙烤至干燥。
蒸制是将药材放在锅内,加适量的水蒸煮,蒸至柔软或烂熟为止。
蒸制主要适用于硬质的药材,能够使其变软、变湿,便于研磨和制剂加工。
煨煮是将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煮沸,再用小火煨煮一段时间,使药材充分煮熟。
煨煮常常用于根茎类药材和药食两用植物的加工。
炙烤是将药材放在火上进行加热,使其表面呈现焦黑或焦黄色。
炙烤能够加强药材的气味和功效,常用于树脂类药材和少量粉末类药材的加工。
浸酒是将药材放入白酒或其他适量的酒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溶解有效成分。
浸酒能够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并且延长药材的保存时间。
此外,中药炮制过程中还有一些常见操作技术需要掌握,如水洗技术、过筛技术、研磨技术和包衣技术等。
这些技术能够提高中药炮制的效率和质量。
复习中药炮制学时,需要重点掌握中药的炮制方法和技术,了解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此外,还要了解中药炮制的原理和质量控制方法,以及中药炮制的现代化进展和新技术的应用。
总之,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复习时需要了解中药的炮制方法、原理和质量控制方法,并熟练掌握常见的操作技术。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2、炙法:将选净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人药物组织4、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5、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6、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真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7、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8、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9、风化: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10、泛油即走油,指药物中所含的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在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11、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12、炒炭存性:是指药物炒炭时,走部分炭化,但应保存部份药物固有气味,不能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
13、煅淬法: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14、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15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16蜜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17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8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19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总结1. 药材的采集中药材采集是中药炮制学的第一步,是中药制品加工的起点。
药材的采集应该选择在药用植物生长的最佳季节,通常是春季、夏季或秋季。
采收的时间应该避开阴雨天气和露水时间,以免影响药材的质量。
在采收过程中,应该选择成熟的药材,避免采收过期或未成熟的药材。
同时,在采集过程中应该避免损伤药材的根、茎、叶和花,防止对药材的质量造成影响。
2. 药材的鉴别药材的鉴别是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环节,是确保中药品质的前提条件。
药材的鉴别应该从外观、性状、气味、味道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别,同时应该结合药材的产地、采收季节、保存状态等因素进行判断。
在鉴别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鉴别方法,而是应该采用多种鉴别方法相互印证,以确保鉴别的准确性。
3. 药材的贮藏药材的贮藏是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中药品质的关键环节。
药材在贮藏过程中,应该选择干燥、通风、避光、避潮的环境条件。
同时,应该防止虫蛀、发霉、霉变等现象的产生,保证药材的长期保存。
在贮藏过程中,应该对药材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清除已经有虫蛀、霉变的药材,以保证药材的质量。
4. 药材的加工药材的加工是中药炮制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将采集的生药材进行初步处理,使之适宜于中药制品的炮制加工。
药材的加工可以包括粉碎、碾磨、切片、研磨、蒸煮等过程,具体的加工方法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制剂的要求进行选择。
在加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工的力度、时间、温度等因素,以确保加工的过程不会对药材的有效成分产生影响。
5. 药材的炮制药材的炮制是中药炮制学中的核心环节,是将加工好的药材进行配比、炮制加工,加工成成品中药制品。
炮制的方法根据具体的中药制剂和药材的性质进行选择,通常包括炖煮、水煎、蒸馏等方法。
在炮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炮制的时间、温度、湿度等因素,以确保中药制品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理论基础。
中药炮制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药材的采集、鉴别、贮藏、加工、炮制等各个环节。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2、: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学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3、: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制的演变。
6、《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普通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炮制大法》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 ----- “炮制”《修事指南》中的“修事” ----- “炮制”9、:修治(净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发芽、蒸馏)1,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者相杀)为制、相恶为制。
: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者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者改变药性。
(黄连姜(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半夏畏生姜)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麻黄蜜炙)3:全草切段、种子炒黄炒爆、矿物药的锻制: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或者升降沉浮的性质,例:天南星辛温,胆汁制,降低辛温之性。
:通过炮制调整药物的酸、甘、苦、辛、咸五味或者矫正不良气味。
例:炒制山查减其酸性,缓和对胃的刺激作用。
(炒炭、蒸制、燀制1、对生物碱的影响:中药经净制可分离药用部份,使富含药效成份的部位得以富集,如麻黄与麻黄根含有不同类型的生物碱,净制分离后方能使麻黄主发汗,麻黄根则主止汗。
2、某些含苷类成份的中药材往往在组织细胞中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苷类成份可被相应的酶所分解,从而使药效成份减少,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及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2、炙法:将选净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人药物组织4、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5、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6、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真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7、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8、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9、风化: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10、泛油即走油,指药物中所含的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在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11、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12、炒炭存性:是指药物炒炭时,走部分炭化,但应保存部份药物固有气味,不能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
13、煅淬法: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14、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15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16蜜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17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8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19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20伤水:伤水是指药材吸水过多,成分流失的现象。
21扣锅锻: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
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
22切制法:23去油制霜法:药物经过适当加热去油制成松散粉末的方法。
24渗析制霜法:药物与辅料经过加工析出细小结晶的方法。
25心:心一般指根类药物的木质部或种子类药物的胚芽。
26去心:指去除根的木质部和枯朽部分、种子的胚芽等。
27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提纯药物。
28土炒:土炒是将净药材与灶心土(伏龙肝)拌炒的方法。
29饮片古称咀片,是指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29、三类分类法:它是明代陈嘉谟提出的,即以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为纲,统领各种中药的炮制,此法能反映炮制的特色,但不能包括炮制的全部内容。
30、五类分类法:包括它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不水火制),基本概括了所有的炮制方法,较系统的反映药物的炮制工艺,而且能更有效的指导生产实际。
31.看水性:检查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的软化程度,即检查药材的吸水量。
二、简答题1、简述中药炮制发展的四个时期。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2世纪),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3世纪至16世纪),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7世纪至18世纪),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公元19世纪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2、明代陈嘉谟对中药炮制有何主要概括论述?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人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
3、临床选用中药饮片的规则(掌握炮制品的特点,考虑组方意图)(1、质地极其致密、坚实的木质类及动物骨、角类药材,宜切极薄片,如羚羊角、苏木、降香等(2、质地致密、坚实者宜切薄片。
当归、白芍、乌药、木通等(3、质地松泡、粉性大的宜切厚片。
如山药、天花粉、甘草、黄芪等。
(4、为突出鉴别特征、或外形美观、或便于切制可分别选直片、斜片、块等。
如大黄、何首乌、桂枝等。
(5、凡药物形态细长,内含成分又易煎出者宜切段。
如薄荷、益母草、麻黄等。
皮类药物和宽大的叶类药材,可切一定宽度的丝。
如黄柏、陈皮等、荷叶、枇杷叶等(7、为了方便对药材进行炮炙(如酒蒸),可选择一定规格的块或片,如大黄,何首乌等。
4、中药的非药用部位(1)残根和残茎。
(2)皮壳包括树皮类的栓皮、根和根茎类的表皮、果实种子类的果壳或果皮或种皮。
(3)毛,包括药物表面或内部的绒毛。
(4)心,包括根类药物的木质部和种子的胚芽。
此外,芦头、果核、果瓤、枝梗、动物类或昆虫类药物的头尾足翅和某些动物类药物的残肉筋膜,均是非药用部位。
5、简述中药炮制及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答: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6、米炒斑蝥能降低毒性的原理是什么 ?答:斑蝥中的毒性成分是斑蝥素。
84 摄氏度时斑蝥素开始升华,其升华点为 110cC ,米炒过程中由于加热使斑蝥素部分升华,而部分可以被米吸附,使其含量降低,因此可以降低毒性。
要点:毒性成分斑蝥素 84 ℃升华,米炒加热使斑蝥素部分升华而含量降低。
7、常见饮片类型及其规格极薄片:0.5nm以下;薄片:1~2nm;斜片:2-4nm;直片(顺片):2-4nm;丝:细丝2-3nm,宽丝5-10nm;段:10-15nm;块:8-12nm8、白术炮制品各有何作用 ?答:白术的炮制品有白术、土炒白术和麸炒白术三种,其作用各不相同。
白术生晶以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为主。
用于痰饮、水肿以及风湿痹痛。
土炒白术,借土气助脾,补脾止泻力盛。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借麸人中,增强健脾消胀作用。
用于脾胃不和,运化失常,食少胀满,倦怠乏力,表虚自汗。
9、中药炮制品的质量要求有哪些?(1)净度:不应该含有杂志、霉烂品、虫蛀品及非药用部位(2)片型及破碎度:片不得超过该片标准的1mm;破碎度要有利于成分的溶解和溶出(3)色泽:炮制后应有固有的颜色光泽(4)气味:需带有原有中药气味,有异味应除去,有些应具辅料气味(5)水分:控制在7%-13%,蜜制品不得超过15%(6)质地:具有相应的质地(7)灰分:生理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8)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9)有效成分:量变和质变(10)有毒成分:制川乌的酯型生物碱(乌头碱)少于0.15%,生物碱(乌头碱)少于2.0%;马钱子含士的宁1.2%-2.0%,巴豆霜含脂肪油18.0%-20.0%(11)有害物质:重金属、砷盐及农药残留量检查(12)微生物:检查细菌、霉菌等(13)包装:10、何谓炙法,以及炙法的作用?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称为炙法药物吸人液体辅料经加工炒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理化性质方面均能发生某些变化,起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矫臭、矫味和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等作用,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11、土炒如何操作 ?将土研成细粉置于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药物,不断翻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呈土黄色,并透出香气时,取出,筛去土,放凉。
要点:中火;将土炒至灵活状态。
12、山药和土炒山药各具有什么作用 ?(1、山药以补肾生津、益肺阴为主,用于肾虚遗精,尿频,肺虚咳喘,阴虚消渴;(2、土炒山药以补脾止泻为主,用于脾虚久泻或大便泄泻。
13、简述姜半夏的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1、炮制方法: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至透心,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
炮制时每 100kg 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 12.5kg 。
(2、炮制作用: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
姜半夏增强了降逆止呕作用,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
14、鸡内金、炒鸡内金和醋鸡内金各有什么作用 ?(1、鸡内金长于攻积,通淋化石,用于泌尿系结石和胆道结石;炒后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并增强健脾消积的作用,用于消化不良、食积不化、肝虚泄泻及小儿疳积;(2、醋鸡内金质酥易碎,矫正不良气味,有疏肝助脾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
15、砂炒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砂炒时应注意:反复使用砂时需将残留在其中的杂质除去,但炒过毒性药物的砂不能再炒其他药物。
砂炒温度要适中,砂量也要适宜,避免药物受热不匀而烫焦。
操作时翻动要勤,成品出锅要快,并立即筛去砂或趁热置醋液中淬。
16、简述蜜炙的注意事项。
(1、炼蜜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溢出锅外或焦化。
此外;若蜂蜜过于粘稠,可加适量开水稀释。
(2、蜜炙所用的炼蜜不可过老,否则粘性太强,不易与药物拌匀。
(3、蜜炙时,火力一定要小,多用文火,以免蜂蜜焦化糊锅。
加热的时间可稍长,要尽量将水分除去,避免药物发霉。
(4、蜜炙药物须凉后密闭贮存,以免吸潮发粘或发酵变质。
17、盐炙的炮制目的有哪些 ? 并举例说明。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
一般补肾药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
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药,盐炙后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
车前子等药,盐炙后可增强泻热利尿的作用。
益智仁等药,盐炙后则可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如知母、黄柏等药,用盐炙可起协同作用,能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功效。
(3、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如补骨脂、益智仁等药辛温而燥,容易伤阴,盐炙后可拮抗辛燥之性,并能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
三、问答题1、药材软化程度的检查方法有哪些?各适用于哪类药材?(1、弯曲法:适用于长条状药材如白芍、山药、木通、木香等。
(2、指掐法:适用于团块状药材以手指甲能掐入软化后药材的表面为宜,如白术、白芷、天花粉、泽泻等。
(3、穿刺法:适用于粗大快状药材。
以铁钎能刺穿药材而无硬心感为宜,如大黄、虎杖等。
(4、手捏法:适用于不规则的根与根茎类药材。
软化后以手捏粗的一端,感觉其较柔软为宜,如当归、独活等;有些块根、果实、菌类药材,需润至手握无响声及无坚硬感,如黄芩、槟榔、延胡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