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及其人格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dvedova L[6]研究了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 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 景。还有关于乐观等个性特点的研究也为数不少。其次积 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积极的个性特征、情感 和行为,他们认为这是使个体更加健康、幸福成长的一种 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发掘人类的潜能,让人拥有更加美好 生活,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渠道之一。在这种思想的引 导下,积极心理学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全新人格观,我们认 为这种人格观既不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那样过分强调人的 能动性和“人性本善”的论点,也不像主流心理学家一样 认为人格是稳定不变的,其人格观主要有如下特点:
第 25 卷第 1 期(2009)
河西学院学报
Vol.25 No.1(2009)
积极心理学及其人格观
余娟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特别注重人类的健康、勇气和爱等方面的研究。当前积极
心理学的研究特别关注人格的研究,因为人格优势会渗透于个体的整个生活空间,从而对人产生长期的影响。积
(二)积极心理学的形成 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消极的行为和情绪作为研究 的主体,这种局限性使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成为必 然。19 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激化,社会问题日益 严重,人们的心理失衡、病态心理严重,为了消除心理异 常、消灭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心理学应运而生。但是一 直以来心理学都以消除异常作为研究的主导模式,从而使 心理学家的注意力聚集于人类的消极层面,如关于抑郁、 焦虑 、攻 击、心 理疾 病等的 研究 。据《 心理 学摘要 》( P sychological Abstracts)电子版的搜索结果表明,自 1887~ 2000 年,关于焦虑和抑郁的文章分别有 57 800 和 70 856 篇,而关于欢乐和幸福的文章大约有 851 篇和 2958 篇, 其中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比率大约为 14:1[3]。部分 心理学家[4]认为这种心理学发展模式,会造成心理学知识 体系上的巨大的“空档”,限制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他 们认为心理学应该是面对大众的一门科学,其宗旨应在于 让大多数人能健康、积极、愉悦地成长,能过上一种相对 满意的、有尊严的生活,因为社会由普通的大众所构成, 人们拥有安康的生活又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基于这种认 识,Seligman 和 Csikszentmihalyi 于千禧之年宣称:“当代 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 为重要的角色核心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 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 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同时,这两 位心理学大师推出了《积极心理学导论》这一力作,标志 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极心理学的诞生并非一 朝一夕之事,它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 20 世纪 30 年代。当
———————————————
收稿日期:2008-06-21 作者简介:余娟 (1980 — ),女,甘肃天水人,甘肃中医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人格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 76 -
余娟:积极心理学及其人格观
时 Teman 针对实际的问题研究了婚姻的幸福和天才。五、 六十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问 世,其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但是人本 主义心理学家的努力并没有改变主流心理学以消除异常为 主的研究模式。1998 年在旧金山举办了美国心理学协会年 会,心理学家提出以“心理疾患的预防”作为会议的主 题,至此关于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的研究,关于人类力量和 美德的研究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全新思潮。伴随着这 种思潮的兴起,积极心理学受到了心理学界广泛的关注, 如 1999 年 Templetion 基金会设立了“积极心理学奖学 金”,奖金总额共计 20 万美元;《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于 2001 年 1 月和 2001 年 3 月,分别出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 专栏和专刊。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近年来也不断增加,我 们相信它将势必使现代心理学更加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1、崇尚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心理学并没有象人本 主义心理学一样认为人性本“善”,也没有象弗洛伊德一 样认为人性本“恶”,它避开了关于人性的讨论,没有过 多的涉及人性中本来“善”与“恶”的问题,但是他们坚 持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对人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他们强 调心理学家应倾注心血研究积极的个性特征,例如关于乐观 (optimistic)个性等方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乐观 会使人有比较好的主观感受[7];Taylor[8]等人发现, 乐观信 念能够保护人们免除疾病,对于感染 AIDS 的人,乐观者 更可能寻找良好的健康行为与社会支持,其病理症状更晚 出现,生存期也更长。同时积极心理学也特别强调积极的 人格品质的研究,例如爱、宽恕、同情、幽默、意志、自 信、自尊、适应等,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拥有积极品质的人 也能更好的体验生活的意义,更好的发挥潜力,拥有更加 美好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并促进社会的发 展。总之,站在积极的角度来研究人格的发展成为积极心 理学人格观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 77 -
河西学院学报
2009 年第 1 期
组的儿童的捐赠行为,且其行为在 2 个月后测查仍然持续, 说明了榜样的影响已经内化为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人格特征。
3、人格发展中的建构性。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 格特征对人是至关重要的,人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但是 人格的成长并非只是单维因素影响的结果,在人的成长 中,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成为促进人格发展的关键 所在,这一论点再次迥异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人格观 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潜力挖掘自身 的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克服现实生活中的限 制,去发展和完善自我。也就是说人的成长主要依靠自 己,外部事物在其中只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积极心理学 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过于强调人自身的能力,他们认为人 在发展的过程中,主体的力量不可忽视,但是外界因素的 影响和干预,更是人格发展中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假如没 有外部的影响而仅依靠自己成长的力量,人也很难发展自 我并达到自我实现。所以为了使个体和社会得到更好的发 展,积极心理学家提倡人格发展中的建构性,即主、客体 间的相互作用性。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积极心理学提出 了多种教育方式,欲以培养个体良好的性格特征。例如常见 于年幼儿童群体的角色扮演法、榜样示范法、移情训练法等 等。从一定的角度看,以往这些方法颇具成效,在一定的程 度上均可促进儿童良好行为、良好品质和良好情绪的发展。
极心理学家认为,在具体的研究中应持这样的人格理念:(1)崇尚积极的人格特征;(2)注重人格发展的可 塑
性;(3)强调人格发展的建构性。
关键词: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人格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0520(2009)01 - 0076 - 百度文库3
一、积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思潮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目前比较完 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 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1],它与传统心理学的研究 不同,要求心理学要以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人 类的潜能和动机,要更加注重人类的健康、勇气和爱等方 面的研究。纵观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学 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与干预,使人们更多地拥有积极的情绪 和体验,表现出良好的社会行为,并力图通过开发人的潜 力、激发人的活动和创造力来促进个人、社会及人类的进 步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以治疗为主的消极心理 学。从研究目的来看,消极心理学以治疗为主,而积极心 理学则注重干预研究,同时兼顾治疗;从研究的对象来 看,积极心理学主要对象是普通大众,而消极心理学主要 面对的是心理异常者。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但主要聚 集于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第一,关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 究,即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心理学的研究; 第二,关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它主要从自我实现和自 我实现的意义及如何实现等研究入手,Ryan 和 Deci[2]认为 自我决定与三种人类的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 需要)相关;第三,关于亲社会行为方面的研究以及关于 积极心理学的认知方向(如创造力)的研究等。积极心理 学家相信,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积极方面,即勇气、乐观、 希望、忠诚、坚韧以及良好的行为表现、人际技能和高尚的 道德情操等,不但能帮助人们不断地发展自己,而且其更具 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人格: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话题 (一)主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 关于人格的思想一直蕴藏于心理学思想之中而未形成 一种独立而确切的理论。主流心理学形成之后,人格依旧 是一个极为抽象和模糊的概念,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人格 的本质理解莫衷一是,但主流心理学在人格的某些认识上 也达成共识,他们认为:(1)人格是人所特有的。区别于 他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人格是区别 于一切的“非人”的一种标志;(2)坚信人格具有个体 性,即每个人拥有其自身的、独特的人格特质组合,使之 有别于他人而成为独特的主体;(3)人格具有稳定性,这 种稳定性可导致行为表现的规律性;(4)人格具有内在统 一性,即人是一个由不同的人格特质所组成的、有组织的 结构体。50、60 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格也有自己独 特的见解:(1)相信人是向“善”的,即人会一直向着积 极的方向发展变化,始终能追求“自我实现”;(2)人性 能够不断的自我成长,即只要为个体提供一个适当的成长 与自我实现的环境与机会,人就不断地向着健康的方向发 展;(3)人性是自主的,能进行自我选择的,即人是生活 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可克服现实生活中 的种种限制,发展和完善自我。 相比之下我们发现,人本主义的人格观是对主流心理 学人格观的继承与发展,它既承认主流心理学的关于人格 是人所特有的、具有组织性和结构性的特性,同时又认为 人性向善并具有成长性,这是对主流心理学的人格观的一 种发展,是一种较新的人格观。当然也有批评者认为,人 本主义人格观过于夸大人的能动性和自我选择性,忽视了 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制约性,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一种个人主 义的唯我论。 (二)积极心理学全新的人格观 人格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受到了积极 心理学家关注。首先积极心理学家坚信人格优势会渗透于 个体的整个生活空间,对人产生长期的影响,所以他们特 别重视关于积极人格特征的研究。例如 Hillson 和 Marie 的 研 究 区 分 了 积 极 的 人 格 特 征 和 消 极 的 人 格 特 征[5]
2、人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的人 格并不同于以往人格心理学家的观点,人格的特质论者奥 尔伯特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特质,首要特质是一 种稳定的、不变的特征,也就是说,这种特质具有一定的 先天性,稳固而不可改变。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稳定 性与可变性的统一。在一定的时期内它是稳定不变的,可 以用来推断和预测某一时期内个体的特定行为,但与此同 时人格又具有可变性,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和培养予以改 变。在此人格观的指导下,积极心理学家进行了一些关于 良好个性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干预研究,以期个体形成积 极的人格并使其对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无 论人格的稳定还是可变,均要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 的,所以许多干预研究都以其行为的改变为依据来进行研 究。如斯陶布 (Staub)[9]设计了一项关于帮助的实验情景来 训练幼儿的助人行为,结果表明受过互惠训练的儿童比起 没有受过这种训练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并且这 种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成为一种亲社会的反应倾向。 也有以榜样示范法促进个体形成积极人格特征的研究,拉 斯顿 (Rushton)[10]设计了一项实验,让 7~11 岁儿童观看一 个成人玩滚木球的游戏,结果表明游戏前观看过成人模型 的实验组儿童的捐赠行为要明显地高于没有观看组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