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与畲族服饰色彩文化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10月学术探讨

汉族与畲族服饰色彩文化比较研究

文/何倍贝 於晟 陈丽花

摘 要:民族服饰色彩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服饰颜色是一个民族对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反射,通过色彩来激发人的想象和情感体验,来表达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民族文化心理。汉族与畲族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服饰色彩文化上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彰显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服饰色彩;文化;畲族;汉族

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12-02

象,她要自己去审视自己。同时也让大众去解读她给自己设计的形象。她从镜头开始,反抗男性主导了几千年的艺术审美观,并用自己的理解去塑造女性心目中更真实、更具有典型性和思考价值的女性形象和心理感受。

三、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解读辛迪•舍曼的摄影创作

在《无题电影剧照》摄影系列中,它扮演形象的原型虽说是各种电影里的角色,但是其实是在拍摄社会中不同女性的形象,在她的作品中,隐去了自我,变身成无数女性真实状态的定格,作品中,没有男人,只有“她”,而这个“她”,又是集体意义上的“她们”。她真实的诠释了女性在当下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辛迪•舍曼通过暗示,通过那些已成为观众目光关注的对象的姿势来鼓励我们参与到这一创作过程中,这些形象能激起窥伺者的本性和电影的联系,可以让我们将这些形象视为心理分析的图例,尤其是可以参照劳拉•慕尔维在1975年完成的著名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将银幕上的女性形象描述为控制男人眼光的主题和男性欲望的客体。舍曼的《无题电影剧照》不仅意味着我们自己和摄像机的盯视,而且也暗示在同一间屋子里还有另外一个人和她在一起。[4]

辛迪•舍曼从不承认自己的创作受女权运动影响,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女性主义的体现,但是,或许“无心插柳柳成荫”,她的行动却提醒了被男权社会思维模式控制了太久的大众,到了挣脱桎梏,转换思维的时候了。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以一个处在现实文化中的女性的角度进行观察的结果。她用反男权的形式(自拍)塑造男权制度下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都是被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的大众传媒传播的理想形象。她们符合男性的各种幻想,她们的塑造都是以男性诉求为切入点的。可是,传统的,一成不变的传播形式,已经麻痹了大众的大脑,大众不会觉得这有什么异常,有什么不妥,可是,舍曼通过这种比较极端的方式,将人们习以为常的形象用异乎寻常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就刺激了人们的神经。引导了人们用不同于男权思维的女性主义思维去理解这些作品,这些形象。从而,让人们认识到,女性在这个社会中也有自己的心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权力。女人是独立于男人的,而不是男人的工具;女人是不同于男人的,拥有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评价女人,评价女性,评价女性艺术都不能以惯有的男性指定的标准来衡量。

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在这个女性意识越来越强烈的社会正在一步一步朝着规范、合理、科学、全面的方向发展。它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从最初的文学领域,到当今的艺术领域和社会学领域。一个思潮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都是扎根于社会的。通过对辛迪•舍曼摄影作品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进行的分析,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运用这一理论来审视辛迪•舍曼的摄影作品,我们也对她及其创作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作者简介:范萌,(1984.07— ),女,汉族,河南安阳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影像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建群.女性主义艺术走了多远?——女性主义革命在西方当代艺术中的意义[J].世界美术,2009,(2):87.

[2]周青.另类的尖叫——世界女性主义艺术思潮[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15.

[3]翟永明.天赋如此[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63,65.

[4]张朝晖.当叛逆沦为时尚[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145.

畲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福建、浙江的广大偏远山区,其余少数分布在江西、安徽境内。他们虽然人数较少,却有其独特的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族主流强势文化逐步渗透并使其发生了改变。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点。

经过对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及其下辖的大均村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了畲乡民族服饰现存的两个问题:第一,汉化程度较深且广。绝大多数畲族人民着装与汉族无异,在年轻一代中更是如此。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一套完整的畲族传统服饰,也不清楚其代表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即使在某些大型民族主题活动和民族节日里见到的,也多是改良后的畲服,与真正的传统畲族服饰存在一定差异。第二,在当地许多民俗陈列馆中,虽然有一些的畲族传统服饰展出,但是其数量较少,色彩单调陈旧,款式单一,不足以表现其文化底蕴,难以让人全面、系统地了解畲族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

出于对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我们应该正视畲族服饰所面临的严峻现状,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而色彩作为服饰的灵魂和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为切入点探讨畲族与汉族的文化异同,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一、畲族服饰色彩文化

畲族虽然是典型的散居民族,不同地域的畲族服饰有细微差别,但基本上是“男女椎髻跌足”,着自织的麻布。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望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璎珞状,谓之“凤凰装”。

在色彩方面,畲族崇尚并广泛使用黑,蓝两色。在以黑蓝色作为服装主色调的基础上,在领口、袖口、衣襟等地方加上由红、黄、绿、白等颜色组成的花边或刺绣,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显得明快活泼,但又不浮不跳,与基本色相呼应,整体感觉协调统一。特别是畲族妇女在腰间所绑作为饰品的彩带,配色和纹样丰富多彩,一般以白色为纬线,而经线则色彩丰富,用色不拘,大胆使用红、绿、蓝、黄、黑等

312 2011.10

2011年10月学术探讨

多种颜色,使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汉族服饰色彩文化

汉族服饰从古自今经历了数千年的变化,从炎黄时期至明代的传统汉服,到近现代的来自西方的现代服饰,虽然对服饰色彩的使用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更加自由化并符合现代色彩搭配学,但是服饰色彩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仍然延续了下来。在传统汉族服饰的色彩运用上,视青、红、黑、白、黄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而以现在来说,汉族人民选择服饰的色彩则多是根据自身喜好活场合等因素,但在丧葬嫁娶等传统场合,还是遵照汉族服饰传统,着白色和红色。

三、汉族与畲族服饰色彩文化的不同

服饰颜色是一个民族对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反射,通过色彩来激发人的想象和情感体验,来表达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民族文化心理。在对汉族和畲族服饰色彩文化的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两民族在服饰文化乃至整个民族文化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以下从三个角度来阐述其文化内涵的不同之处:

(一)汉畲两族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不同

畲族服饰色彩包含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如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草地,黄色代表丰收等。而在汉族,红色代表喜庆,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归根究底,导致两者象征意义不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民族间蕴含的文化的不同:

1、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从业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人们在选择以什么样的物体来表示什么样的颜色时,都带有一定的任意性。但这种任意性却是在民族文化的作用下,在本民族生活的氛围下的有条件的选择,因而具有一定的规约性。畲族世居在较为偏僻、宁静的山村,主要的经济模式就是男耕女织的传统农耕生活,艰苦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无从为穿着做出更多的选择,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在畲民中得到提倡。畲民擅苎业,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织布机,畲民称为“楠机”,织麻布是畲族妇女的专长,家庭人口多的一年要织70~80尺,人口少的织30~40尺,原料都是自己种的苎麻,有少量黄麻。麻布都是作外衣备户外劳动之用。布质结实,耐磨损,都是自用,没有出卖的,穿时都染成青、蓝色,比较耐脏,适用于劳作。畲族人民的生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所以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作为最庞大的民族则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较高、手工业尤其是织染技术发达。各个时期汉族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其实都是与当时社会服饰染料提取的难易程度有一定联系。提取难度较大的颜色因为其珍贵而被统治阶级使用,从而成为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尊崇的色彩。例如秦朝尚黑,是因为当时工业技术想要提取纯正的黑色非常困难,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作为统治阶级的封建贵族才能享用。久而久之,黑色即成为尊贵和高尚的象征。另外,在当时手工业水平下,人们发现红、黄、蓝、白、黑这五种颜色无法通过其他颜色的混合来获得,所以认为他们是最基本、最纯正的颜色,从而被称为“五正色”,象征权威和尊贵。

2、原始崇拜的载体不同

首先,畲族人民崇拜自然,就以蓝天、绿地的颜色作为日常服饰的主色。而也正因为对自然充满了尊敬和向往,心灵手巧的畲民们在自己的传统服饰上绣上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鱼虫百鸟,色彩丰富绚烂。

其次,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红色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红色凤衣,祝福她象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了女儿后也把女儿打扮得像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从此畲家女便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传统的“凤凰装”和凤凰这一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拦腰是借用了凤凰腹部的宝石蓝色羽毛,而呈现深蓝色。彩带是借用凤凰尾部最为绚丽的羽毛,色彩鲜艳。畲族人民对祖先的尊崇,也使得其婚嫁的传统服饰以红色为上的习俗流传了下来。

而同样汉族人民钟爱红色,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时,人们崇拜普照万物的太阳和给予人类安全和温暖的火种。而红色色泽似火,所以被认为是太阳和火神的化身,人们由崇拜日神、火神,转为对色彩的崇拜。再后来,红色就衍生出了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含义。尤其人们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就常常在节庆或者喜宴场合的服饰当中使用红色,红色也就此渐渐成为汉族的代表色。

(二)社会伦理含义不同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由服饰可看出年龄、性别、职业、贫富等差别,在这些显见的区别中,就包涵有文化意识。从服饰中还能看出节庆、婚姻、丧葬、崇尚、信仰、礼仪等习俗。在畲族,服饰色彩往往用于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年龄、性别及生活状况等自然属性。以畲族女子为例,凤头髻上的头绳作为日常配饰,可以看出明显的年龄及婚姻状况的差别。已婚女子中,年轻的新嫁娘缠红色,中年妇女缠蓝色、老年妇女则缠黑色,而未婚者则只缠大红色。再比如传统的“凤凰装”,是分成大小老三种。“大凤凰装”是新婚女子和媳妇传统服饰,色彩鲜艳明亮,端庄热烈;“小凤凰装”则是未成年女子的日常装束,样式与“大凤凰装”无异,但配色活泼可爱,显得单纯稚气:“老凤凰装”用色较少,色彩素雅,显得简约庄重,沉稳老练。在汉族,服饰色彩的差异则显现出更强烈的阶级性,以等级标识为主要特征。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更是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以传统官员服饰为例,如《宋•舆服志》关于文武官员服饰颜色的规定是“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浅绯”,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进入明代,明太祖朱元璋限定服饰的颜色,籍此确立等级。又如明代继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为赤色。官员服色以赤色为尊。当时还规定,玄、黄、紫三色为皇家专用,而官吏军民的服装,均不许用这三种颜色,违者即属触犯法律。造成以上两者不同的原因,就是由两个民族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所决定的。

结论:人类生存的环境复杂多样,生存于其中的各个民族创造着属于自己千姿百态的文化。服饰色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背后隐含的是各个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是人们认识其民族特色的第一印象。汉族与畲族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服饰色彩文化上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彰显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从服饰色彩看文化,以小见大,虽然不能纵览全部文化的精髓,但仍然能为深一步发掘民族的文化价值增加筹码。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参考文献:

[1]于逢春.论汉语颜色词的人文性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79-84.

[2]叶大兵.论象征在民俗中的表现及其意义[J].民俗研究,1994(3):3-12.

[3]施联朱.畲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35.

[4]沈毅.畲族民间刺绣工艺与开发价值[A].畲族历史与文化[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266.

2011.10 3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