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与畲族服饰色彩文化比较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
1、汉族2、蒙古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
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
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
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
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苗族姑娘喜戴银饰.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
畲族服饰 畲族男女服饰都有什么特点
畲族服饰畲族男女服饰都有什么特点>畲族男子服饰畲族男子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
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
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
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
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
畲族最喜欢蓝色和绿色,红、黄、黑也颇受欢迎。
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
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叫凤凰装。
闽东畲族男子传统服装为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麻布衫,耐汗、耐磨、通风透气性能好,其款式为对襟、无领,用蓝布镶领口,两肩上衬有棉布“搭肩”。
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缝制,故又称棉布衫。
男婚礼服装是红顶黑缎官帽,类似清代官帽,青色或红色长衫,其襟、胸前绣花纹饰,外套龙凤马褂,长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绣有龙的花纹图案,脚案白色布袜,圆口黑面布底鞋。
畲族男子的服装式样有两种,一种是平常穿的大襟无领青色麻布短衫;另一种是结婚或祭祖时穿的礼服,红顶黑缎官帽,青色或红色长衫,外套龙凤马褂,长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绣有龙的花纹图案,脚案白色布袜,圆口黑面布底鞋。
由于长期以来与汉族杂居,这两种服装已经很少有人穿了,他们的装束已与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女子服饰畲族妇女的服装独具特色,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开襟,衣领、袖口、右襟多镶有彩色花边,一般来说,花多、边纹宽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
她们均系一条一尺多宽的围裙,腰间还束一条花腰带,亦叫合手巾带,宽四厘米,长一米余,上面有各种装饰花纹,也有绣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语句的。
还有的是用蓝印花布制作的,束上它别有一番风采。
衣服和围裙上亦绣有各种花卉、鸟兽及几何图案,五彩缤纷,十分好看。
别外,有些地区的畲族妇方系黑色短裙,穿尖头有穗的绣花鞋;有的喜爱系入幅罗裙;裙长及脚面,周围绣有花边,中间绣有白云图案;还有的不分季节,一年到头穿短裤,裤脚镶有锯齿形花边,裹黑色绑腿,赤脚。
罗源畲族文化
罗源畲族女子服饰文化一、服饰罗源装流行于罗源,连江,福州,闽侯,宁德南部飞鸾一带。
平时服装与福安式、福宁西路式大体相近;盛装的花饰则异常华美,十分锦绣。
罗源畲族女子的衣服,既不同于汉族女装,也不同县外畲族女装,其造型美观,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称“凤凰装”。
上衣为古典交叉服式,衣长至膝,袖短窄。
领、袷等部位用白、红、黑、蓝、绿、黄等色布缝“捆只颜”和花边(自绣花边或购买的花边条)。
“捆只颜”以6种颜色为一组。
盛装、礼服的“捆只颜”多的缝3组,并列宽达10厘米,袖亦缝“捆只颜”和花边。
老年妇女和少女则只缝1~2组。
不论礼服和平装衣衩内缘套白添条。
裤子较宽大,长至小腿,俗称“半长裤”。
清末时,盛装、礼服始改用棉布缝制,其余仍为苧布缝制。
畲族服装颜色多黑(青)、蓝(靛蓝)但以黑色为主,体现勤劳、朴实。
明至民国时期,畲族群众生活艰苦,一般服装布质不论春、夏、秋、冬皆用自织的苧布缝制。
新中国成立后服装多改棉布缝制。
青年男女兴时装,只有女子礼服和老年妇女仍保留传统服装。
二、绑腿围裙畲族妇女过去习惯在小腿部扎绑腿,俗称脚绑,作为装饰兼作防护、保暖之用。
绑腿呈三角形,长、宽分别为55厘米和28厘米。
以黑色棉布缝制,末端有红色缨络和紫红色长襟,打扎后缨络垂于小脚上。
70年代起,多穿长裤、袜子,已少见用绑腿。
围裙系传统服装的配套品,围上后起紧身和装饰作用。
围裙为四角形,裙头为白布沿缝制,三面缝捆只颜,四角绣大朵云图案,缝制工艺精美。
三、鞋传统畲族女鞋则富有民族特色,俗称“单鼻鞋”。
鞋用黑色布缝制,鞋底布质(称千层底),鞋面为红线缝中脊,鞋头隆起,鞋头和边沿绣花,有的还配有红色短穗,制作工艺精致。
70年代末只有结婚时才穿,平时穿布鞋、解放鞋。
80年代青年妇女多穿皮鞋。
四、发式罗源装的发式叫做“凤头髻”。
梳扎时将头发拢到脑后,卷成两股,交叉缠绕在用竹木或者铁丝制成的细长的发饰上,固定于头顶,再用红绒绳缠扎,使头额呈一个高突的造型,十分好看。
畲族的服饰特点
畲族的服饰特点畲族的服饰特点畲族的服饰特点基本与当地人差不多,但是畲族的服饰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服饰的图案,下面是有关畲族的服饰特点是什么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畲族的服饰特点是什么畲族的服饰文化和特点?畲族的传统服饰,衣服崇尚青、蓝色,多着自织的苎麻布。
由于居住地区不同,服饰的样式不一,种类很多。
在文献记载中,多说畲族早就“织绩木皮,染以果实,好五色衣服”。
清代,畲族服饰大致是“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蓝色。
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缨珞状”。
福建古田县畲族戴竹笠,穿草鞋,妇女以蓝布裹发戴冠,短衣束腰带,裙长不蔽膝,跣足。
浙江景宁畲族不分寒暑,都穿麻布衣。
男穿单袷,女短裙蔽膝,有穿短袜裹绑腿的习惯,腰间多悬围身裙。
妇女头戴凤冠,裹以花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
近几十年来畲族的服饰变化不大。
民国以来地方志所载,福州侯官一带畲族“短衫跣足,妇女高髻蒙布,加饰如璎珞状”。
德化畲族男子不巾不帽,短衫阔袖,椎髻跣足。
妇女不笄饰,结草珠,若璎珞,蒙髻上。
建阳畲族男子服饰与汉人略同,妇女不缠足,不施膏泽,无金银饰物,服色唯蓝、青与白色,常披蓑衣戴笠,跣足,与男子同劳作。
不同类型的服饰畲族妇女因居住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服饰。
一般有如下几种:(1)福安式。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宁德地区。
该地区妇女的服装上衣黑色,花纹比较简单,大襟服差别上绣的花纹少,只在衣领(高二厘米)上绣有水红、黄、大绿等色的马牙花纹,沿服斗的边缘缝上一条三、四分宽的红布边,边的下端靠袖头的地方绣上一块角隅花纹图案。
袖口缝一寸多宽的红布边。
穿黑色长裤,着方头黑布厚底鞋。
围身裙(又称合手巾)长一尺,上端有一段三寸多的红布横缝在裙身上,裙身上端两角绣有花纹。
(2)福鼎式,妇女上衣一般为黑色。
上衣大襟上以桃红色为主要色调,加配其他色线,刺绣的花纹面积大,花朵也很大。
衣领高四公分,比福安高二公分,衣领两头下端靠领口地方绣有二朵杨梅花,衣领多用水红、水绿作底色,加绣花纹。
罗源畲族服饰研究
罗源畲族服饰研究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对罗源畲族服饰独特性的研究摘要:畲族服饰尚青、尚黑,讲究实用,一般只在领口衣襟等边缘略加纹饰,显得朴实稳重。
但罗源畲族服饰的纹饰面积占服饰面积一半以上,显得华美异常,这与畲族服饰一贯的质朴大相径庭,这是由于迁徙过程中畲族散居以及与汉族杂居而形成的地区性差异。
关键词:畲族服饰罗源凤凰装一、畲族服饰全貌畲族妇女的服装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开襟,衣领、袖口、右襟多镶有彩色花边,服饰分为常服和盛装两大类。
常服多质朴无华,服色多为黑、青色,仅在服饰边缘点缀图案以作装饰;而盛装,又名“凤凰装”,是畲族人民对畲族先祖“三公主”的追忆,体现了畲族人民对于“三公主”的爱戴以及对传统的依恋,因而极尽华美,也是研究畲族服饰差异性的着眼点。
畲族服饰装饰讲究实用,装饰多在衣服的襟角、襟边及领缘和袖口。
1在这些易损的部位滚边,以增加耐用程度。
随着生活水平和审美观念的提高,又在滚边的基础上绣上美丽的花纹图案,既能起到保护作用,又装饰美化了服装,而随着畲族的散居的状况,不同地区对于花纹图案的应用也不尽相同,而畲族多散居在深山老林,因而地区间缺乏联系。
又因为畲族多与汉族杂居,因而畲族汉化现象比较明显,不同地区的畲族缺乏联系而又与汉族杂居,导致了畲族不同支派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倾向,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发展越驱明显,这就使得现今的畲族服饰异彩纷呈,种类繁多。
畲族服饰的共同特点是朴实美丽,基本格调尚黑、兰,显得稳重深沉。
花纹图案则喜用鲜艳的暖色,显得活泼明快,令人赏心悦目。
而花纹图案除了传统的盘瓠传说所沿用下来的图案之外,畲族人民又就地取材,把居住地周围草木以及汉族的吉祥寓意图案通通搬到服饰上去,一方面增添了纹饰图案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畲族服饰差异性。
二、罗源畲族服饰特征据史料记载,唐永泰二年,也就是公元766年,第一批畲族人民迁入罗源。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分解
1、汉族2、蒙古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
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
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
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
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苗族姑娘喜戴银饰.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
1、汉族2、蒙古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4、藏族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
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
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
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苗族姑娘喜戴银饰.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的介绍综述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介绍1、壮族服饰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
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
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
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
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
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
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
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
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
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2、傣族服饰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
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
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
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
江西畲族服饰艺术特征及文化意蕴探究
江西畲族服饰艺术特征及文化意蕴探究【摘要】江西畲族服饰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本文通过探讨畲族传统服饰特征、制作工艺、图案颜色、文化象征和意蕴等方面,揭示了畲族服饰的独特之处。
畲族服饰以其精湛的手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畲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文章还探讨了畲族服饰在江西省的保护与传承、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对当代设计的启发等方面。
通过对畲族服饰艺术的深入探究,不仅可以增进对畲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还能够为当代服饰设计提供新的灵感和方向。
畲族服饰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畲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承,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
【关键词】江西畲族、服饰艺术、特征、文化意蕴、传统、制作工艺、图案、颜色、文化象征、意蕴、保护、传承、文化交流、设计启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西省是畲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畲族服饰作为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畲族人民的情感、传统和认同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畲族服饰面临着失传和淡化的风险。
研究畲族服饰的艺术特征及文化意蕴,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畲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还可以促进畲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通过深入探讨畲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图案和颜色、文化象征以及意蕴,可以揭示畲族服饰背后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人们对畲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本文旨在对江西畲族服饰的艺术特征及文化意蕴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以期为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当代社会,畲族服饰不仅是畲族人民的文化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文化交流和当代设计中的作用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1.2 研究意义畲族服饰艺术是江西省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畲族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通过对江西畲族服饰艺术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民族传统。
畲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图案和颜色、文化象征以及意蕴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
中华56个服饰特色
中华56个服饰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景观和独特民族特色的国家,其中服饰文化也是其独有的魅力所在。
下面介绍了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色:1. 汉族:汉族服饰以汉服为代表,注重华丽和庄重的特点。
2. 壮族:壮族服饰以色彩斑斓和纹饰繁复为特点。
3. 满族:满族服饰注重金丝刺绣和辽国风格。
4. 回族:回族服饰以蓝、白、黑三色为主,设计简约而得体。
5. 苗族:苗族服饰以手工绣花为特色,色彩艳丽。
6.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服饰以线为主要材料,细致而精美。
7. 彝族:彝族服饰以色彩缤纷和银饰为特点。
8. 土家族:土家族服饰注重色彩明亮和纹饰繁复。
9.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多以骑马服为主,展现了草原民族的英勇和豪迈。
10. 藏族:藏族服饰注重藏袍和挂带的细致刺绣。
11. 布依族:布依族服饰以黛色为主,设计简洁而大方。
12. 朝鲜族:朝鲜族服饰以白色和色彩鲜艳的刺绣为特色。
13. 侗族:侗族服饰注重色彩纯正和刺绣精美。
14. 瑶族:瑶族服饰以银饰和纱质为主要元素。
15. 白族:白族服饰以白色为基调,注重刺绣和花边的装饰。
16. 土族:土族服饰以色彩艳丽的刺绣和羊毛为特点。
17. 哈尼族:哈尼族服饰以鲜艳的色彩和手工编织的腰带为特色。
18.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服饰以皮草和装饰丰富为特点。
19. 傣族:傣族服饰以饰有银饰和纽扣的鲜艳服装为主。
20. 黎族:黎族服饰以色彩鲜艳和手工织物为特色。
21. 僳僳族:僳僳族服饰以横斜纹织物为主,注重色彩对比。
22. 佤族:佤族服饰注重绣花和插珠的装饰。
23. 畲族:畲族服饰以黑色为主要色调,注重刺绣和编织。
24. 高山族:高山族服饰以羊毛为主要材料,注重保暖和舒适。
25. 拉祜族:拉祜族服饰以麻质为主要材料,注重简约而实用。
26. 水族:水族服饰以蓝色和白色为主,注重印染和刺绣。
27. 东乡族:东乡族服饰以十字绣和镂空刺绣为特色。
28. 纳西族:纳西族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注重织物和刺绣。
畲族服饰特点简介
畲族服饰特点简介
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着独特的文化和民俗。
畲族服饰则
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下是畲族服饰特点的简介。
一、颜色鲜艳
畲族服饰以颜色鲜艳为主要特点,多以红、黄、粉红、绿、蓝等颜色
为主。
在畲族文化中,颜色具有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吉祥如意,黄
色则代表丰收和富贵。
二、用料考究
畲族服饰中所采用的面料,多选用沙发、绸缎、丝绸以及苎麻等高档
面料,经常装饰有锦缎、刺绣等,工艺手工制作精细,透露出一股淳
朴古今的美。
三、款式独特
畲族服饰制作精美、款式独特,男子多穿长衫或长袍,外罩一件中山
装或衬衫,并佩带一条用羊绒或者马毛制作的长巾,搭配一双黑色的
布鞋;女子则多穿短袄、长裙和长裤,裙摆多为筒形,花坊简洁,裤子
裤袜上装饰明艳图案。
同时,女子还会戴上绣花布花环,佩戴银耳环、项圈等首饰。
四、富有民族特色
畲族服饰十分讲究民族特色,服饰上常常绣有畲族图案和文字,如"甲琴"、"留芬"等,这些图案和文字多寓意着吉祥、祝福、美好的寓意。
此外,畲族服饰中还体现了畲族的传统文化,如畲族传统匹绸、古板书的图案和方式等。
总之,畲族服饰独具特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畲族服饰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引起了更多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喜爱。
中国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饰
中国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饰中国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饰汉族汉族有1042482187人,占中国人口的92%。
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是秦汉之际在夏、商、周人融汇为华夏族体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以农业为主,部分从事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与精神文明。
汉族有北方、吴、湘、赣、闽、粤、客家七大方言,语音差别大。
方块汉字是统一的书面语言。
汉族文物典籍浩繁,科技文化发达,在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名人济济,造诣博大精深。
汉族以大米、面粉为主食,喜吃蔬菜和肉类,烹调技术考究。
住房依地区而不同,木梁立架承重,座北朝南,门楼影壁,斗拱飞檐是其民居的基本特征。
独龙族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
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
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
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
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
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
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
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朝鲜族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
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
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
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
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
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
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布别具一格。
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
用胖头、鲑、鲩、鲤鱼等皮制成衣裤、靰鞡、腰带、绷腿、围裙、手套、口袋等。
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
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图片及介绍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及简介大全某著名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服装就像是一个大舞台,人生的五光十色仅可以在上面精彩上演。
更何况是我们56个民族,经过历史文化的沉淀, 每个民族都各有特色, 民族服饰更成为它们最大的魅力所在。
1、汉族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
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
民国妇女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
2、壮族壮族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
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
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3、满族满族妇女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其中最具特色的旗袍。
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
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还崇尚白色。
早期的面料大多都是用烙铁烫绘的方式绘制在兽皮和毛毡面料上。
4、回族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5、苗族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
苗族衣料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
头、颈、胸及手等部位配有银饰,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6、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
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
妇女外出时,要带头巾或蒙面纱。
衣料一般选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绸”。
7、土家族土家族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8、彝族彝族妇女着百褶裙、戴头帕,生育后,可戴帽或缠帕,喜佩耳饰、手饰,戴银领牌。
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传统色彩为黑、红、黄三色。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的介绍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介绍1、壮族服饰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
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
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
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
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
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
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
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
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
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2、傣族服饰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
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
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
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1. 汉族服饰: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其服饰特点是色彩丰富多样、样式简洁大方。
男性常穿长衫和直裤,女性则穿旗袍或汉服。
2. 蒙古族服饰:蒙古族的服饰特点是宽松舒适,适合草原上的生活。
男性穿长袍、肚兜,女性则以褂子为主。
3. 回族服饰:回族的服饰特点是朴实大方,以黑色和白色为主。
男性常穿白色长袍,女性则穿黑色长褂。
4. 藏族服饰:藏族的服饰多以红色和黑色为主,样式独特。
男性常穿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长袍配上大披肩。
5. 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的服饰多以彩色为主,富有民族特色。
男性穿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彩色褂子。
6. 壮族服饰:壮族的服饰以青色和黑色为主,多有刺绣和银饰。
男性常穿袍子和裤子,女性穿半臂褂子。
7. 布依族服饰:布依族的服饰以红黑为主色调,样式简洁大方。
男性穿短衣和短裤,女性则穿百褶裙。
8. 朝鲜族服饰:朝鲜族的服饰以彩色和白色为主,样式独特。
男性穿白色长袍和宽松裤子,女性则穿彩色长裙。
9. 满族服饰:满族的服饰多以红色为主,富有浓厚的宫廷特色。
男性穿长袍和长裤,女性穿旗袍或长裙。
10. 侗族服饰:侗族的服饰以彩色为主,样式独特。
男性常穿上衣和长裤,女性则穿长裙和披肩。
11. 瑶族服饰:瑶族的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样式别致。
男性穿上衣和长裤,女性穿长褂和长裙。
12. 白族服饰:白族的服饰以白色和蓝色为主,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男性穿上衣和裤子,女性穿白色长袍和长裙。
13. 土家族服饰:土家族的服饰以灰黑色为主,样式简单大方。
男性穿短袍和裤子,女性也穿短袍和裤子。
14. 哈尼族服饰:哈尼族的服饰多以彩色和白色为主,富有民族特色。
男性穿长衫和长裤,女性穿旗袍和长裙。
15. 傣族服饰:傣族的服饰以红色和白色为主,样式独特。
男性穿上衣和长裤,女性穿长袍和长裙。
畲族服饰 畲族服饰的用色和构图有什么特点
畲族服饰畲族服饰的用色和构图有什么特点>畲族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
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农舍车马以及传统的几何形图案——如万字、云头、云勾、浮龙纹、叶纹等。
有的用文字排列组合成图案。
文字的形体有原始的,也有楷书,常用一些旧的吉祥语,如“五世其昌”、“三元及第”、“招财进宝”等。
再如象征农田的方格图案、象征江河的彩条图案、象征林木的十字图案,都作为一种较为固定的格局被保留下来。
创造者所关注的是人本与美术符号精神的和谐一致。
不论造型如何变化,只要观念在形象中体现得充分便是最理想的范式。
它根本不讨论艺术与物象的模仿关系,也不顾及用人的观念打破自然给艺术提供的原形,一切存在物都可以作为劳动者物质活动中精神需求的对象。
所以,图案纹样不以光影为主要表现手法而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以单线做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姑娘们很善于抓住一个形象主要的特征,将最有特点的动态,用类似剪影的方式表现出来。
但她们在制作图案时,不满足于一个特定的具体形象,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运用删减、增添、夸张、变形等手法使形象更趋于理想化。
她们往往借助于深浅不一的点、长短不齐的线、大小不等的面、似是而非的形,使之既有变化又和谐地组合在一个图案之中。
妇女们在创造了理想形象之后,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
畲族崇尚黑色和蓝色,在服饰上以黑、蓝为主调,显得凝重深沉、庄严朴实。
在以黑、蓝为主调的基础上,有的加上一点色彩鲜艳的花边或头巾、围腰之类,平添几分情趣。
畲族妇女的彩虹式花襟由五节很宽的蓝、红、白、绿、黑布圈或彩缎镶接而成,有的彩袖颜色却以红、黄、绿、蓝、紫为主。
总之,是以彩虹的色彩模式设计的。
这其中又包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如蓝代表天空,绿代表草地,红代表太阳等。
畲族彩虹式花襟五彩缤纷、色调和谐、美观大方,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福建省福安、宁德一带的畲族,在蓝绿色上衣上绣黑色的花纹,衣领上又绣水红、黄、大绿等马牙花纹,沿服饰的边缝镶上一条三四分宽的红布条,边的下端靠袖头的地方有一块绣花的角偶花纹。
畲族服饰 畲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畲族服饰畲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汉人。
但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畲族服饰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闽省畲家妇女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
闽东北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
成年已婚妇女发式畲族称为山哈娜头,随地域不同略有差异。
流行于闽侯,福州,古田,连江,罗源和宁德南路飞鸾一带发式称为凤头髻。
流行于福安和宁德大部分区域的发式称为凤身髻,流行于福鼎和霞浦西路发式称为凤尾式。
闽南,闽西有的畲村妇女发式也不同于当地汉人,如漳平,华安,漳浦,长泰等县畲族妇女发式为龙船髻。
闽北畲族妇女以百根银簪并配以红绳,料珠,装成扇形髻。
浙西南畲族妇女发饰称为笄。
2008年6月7日,畲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族服饰图案的创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劳动妇女。
她们制作服饰品完全是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约。
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她们可以随心所欲、独出心裁。
技法上或挑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一切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服饰图案的内容和风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
她们把山里的花草、林间的鸟雀、空中的云彩、雨后的彩虹,缝在衣服上、裙子上。
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素的艺术情感,使她们手中绘制的服饰图案纹样生机勃勃。
畲族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
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农舍车马以及传统的几何形图案——如万字、云头、云勾、浮龙纹、叶纹等。
有的用文字排列组合成图案。
文字的形体有原始的,也有楷书,常用一些旧的吉祥语,如“五世其昌”、“三元及第”、“招财进宝”等。
再如象征农田的方格图案、象征江河的彩条图案、象征林木的十字图案,都作为一种较为固定的格局被保留下来。
赣南客家与畲族传统服饰装饰纹样对比研究
赣南客家与畲族传统服饰装饰纹样对比研究作者:盛牡玲王犹建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3期【摘要】赣南地区客家与畲族在长期共生过程中形成了文化上的共性,但客家与畲族属于不同源流,两个族群依旧各自保有本民族特色文化,其中传统服饰是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表征。
针对赣南客家与畲族传统服饰所体现的差异特征,本文从纹样取材、造型特征、纹样色彩等方面对赣南客家与畲族传统服饰装饰纹样进行分析与比较,总结归纳出两个族群传统服饰纹样之间的交融性与差异性,有助于加深了解两个族群的历史起源与民族特征。
【关键词】赣南;客家文化;畲族;传统服饰;装饰纹样【中图分类号】TS9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3—031—03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世称“客家摇篮”[1]。
畲族是我国东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散杂居的少数民族,具有人口少、分布散的特点。
畲族与客家虽属于不同的源流,但由于共生于赣南地区,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共性,却又各自保留着原有主体文化的特征[2]。
传统服饰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具象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服饰上的各式各样的图案用来表达人民的精神世界,不仅具有别样的美学意蕴,而且记录着民族的历史进程,体现了民族的精神信念和审美追求。
因赣南客畲处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下,其民族服饰纹样上也呈现出相似性与差异性。
本文对赣南客畲两个族群服饰装饰纹样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理解两个族群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进程,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一、赣南客家与畲族传统服饰概述(一)赣南客家传统服饰赣南客家服饰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和物质载体,是客家人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写照,反映了客家人的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分支,唐末两宋时期,大批客家先民因战乱南迁到赣南地区,同时把中原地区服饰文化带到了这里。
客家先民来到赣南后,在与当地土著共融互通的过程中,其服饰也在不断地吸收当地的服饰文化元素,最终形成别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服饰,成为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10月学术探讨汉族与畲族服饰色彩文化比较研究文/何倍贝 於晟 陈丽花摘 要:民族服饰色彩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
服饰颜色是一个民族对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反射,通过色彩来激发人的想象和情感体验,来表达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民族文化心理。
汉族与畲族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服饰色彩文化上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彰显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服饰色彩;文化;畲族;汉族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12-02象,她要自己去审视自己。
同时也让大众去解读她给自己设计的形象。
她从镜头开始,反抗男性主导了几千年的艺术审美观,并用自己的理解去塑造女性心目中更真实、更具有典型性和思考价值的女性形象和心理感受。
三、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解读辛迪•舍曼的摄影创作在《无题电影剧照》摄影系列中,它扮演形象的原型虽说是各种电影里的角色,但是其实是在拍摄社会中不同女性的形象,在她的作品中,隐去了自我,变身成无数女性真实状态的定格,作品中,没有男人,只有“她”,而这个“她”,又是集体意义上的“她们”。
她真实的诠释了女性在当下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辛迪•舍曼通过暗示,通过那些已成为观众目光关注的对象的姿势来鼓励我们参与到这一创作过程中,这些形象能激起窥伺者的本性和电影的联系,可以让我们将这些形象视为心理分析的图例,尤其是可以参照劳拉•慕尔维在1975年完成的著名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将银幕上的女性形象描述为控制男人眼光的主题和男性欲望的客体。
舍曼的《无题电影剧照》不仅意味着我们自己和摄像机的盯视,而且也暗示在同一间屋子里还有另外一个人和她在一起。
[4]辛迪•舍曼从不承认自己的创作受女权运动影响,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女性主义的体现,但是,或许“无心插柳柳成荫”,她的行动却提醒了被男权社会思维模式控制了太久的大众,到了挣脱桎梏,转换思维的时候了。
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以一个处在现实文化中的女性的角度进行观察的结果。
她用反男权的形式(自拍)塑造男权制度下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都是被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的大众传媒传播的理想形象。
她们符合男性的各种幻想,她们的塑造都是以男性诉求为切入点的。
可是,传统的,一成不变的传播形式,已经麻痹了大众的大脑,大众不会觉得这有什么异常,有什么不妥,可是,舍曼通过这种比较极端的方式,将人们习以为常的形象用异乎寻常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就刺激了人们的神经。
引导了人们用不同于男权思维的女性主义思维去理解这些作品,这些形象。
从而,让人们认识到,女性在这个社会中也有自己的心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权力。
女人是独立于男人的,而不是男人的工具;女人是不同于男人的,拥有独特的个性和价值。
评价女人,评价女性,评价女性艺术都不能以惯有的男性指定的标准来衡量。
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在这个女性意识越来越强烈的社会正在一步一步朝着规范、合理、科学、全面的方向发展。
它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从最初的文学领域,到当今的艺术领域和社会学领域。
一个思潮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都是扎根于社会的。
通过对辛迪•舍曼摄影作品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进行的分析,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同时,运用这一理论来审视辛迪•舍曼的摄影作品,我们也对她及其创作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作者简介:范萌,(1984.07— ),女,汉族,河南安阳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影像传播。
参考文献:[1]李建群.女性主义艺术走了多远?——女性主义革命在西方当代艺术中的意义[J].世界美术,2009,(2):87.[2]周青.另类的尖叫——世界女性主义艺术思潮[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15.[3]翟永明.天赋如此[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63,65.[4]张朝晖.当叛逆沦为时尚[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145.畲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福建、浙江的广大偏远山区,其余少数分布在江西、安徽境内。
他们虽然人数较少,却有其独特的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族主流强势文化逐步渗透并使其发生了改变。
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点。
经过对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及其下辖的大均村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了畲乡民族服饰现存的两个问题:第一,汉化程度较深且广。
绝大多数畲族人民着装与汉族无异,在年轻一代中更是如此。
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一套完整的畲族传统服饰,也不清楚其代表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即使在某些大型民族主题活动和民族节日里见到的,也多是改良后的畲服,与真正的传统畲族服饰存在一定差异。
第二,在当地许多民俗陈列馆中,虽然有一些的畲族传统服饰展出,但是其数量较少,色彩单调陈旧,款式单一,不足以表现其文化底蕴,难以让人全面、系统地了解畲族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
出于对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我们应该正视畲族服饰所面临的严峻现状,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
而色彩作为服饰的灵魂和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为切入点探讨畲族与汉族的文化异同,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一、畲族服饰色彩文化畲族虽然是典型的散居民族,不同地域的畲族服饰有细微差别,但基本上是“男女椎髻跌足”,着自织的麻布。
男子短衫“不巾不帽”。
妇女高望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璎珞状,谓之“凤凰装”。
在色彩方面,畲族崇尚并广泛使用黑,蓝两色。
在以黑蓝色作为服装主色调的基础上,在领口、袖口、衣襟等地方加上由红、黄、绿、白等颜色组成的花边或刺绣,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显得明快活泼,但又不浮不跳,与基本色相呼应,整体感觉协调统一。
特别是畲族妇女在腰间所绑作为饰品的彩带,配色和纹样丰富多彩,一般以白色为纬线,而经线则色彩丰富,用色不拘,大胆使用红、绿、蓝、黄、黑等312 2011.102011年10月学术探讨多种颜色,使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汉族服饰色彩文化汉族服饰从古自今经历了数千年的变化,从炎黄时期至明代的传统汉服,到近现代的来自西方的现代服饰,虽然对服饰色彩的使用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更加自由化并符合现代色彩搭配学,但是服饰色彩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仍然延续了下来。
在传统汉族服饰的色彩运用上,视青、红、黑、白、黄五种颜色为“正色”。
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
而以现在来说,汉族人民选择服饰的色彩则多是根据自身喜好活场合等因素,但在丧葬嫁娶等传统场合,还是遵照汉族服饰传统,着白色和红色。
三、汉族与畲族服饰色彩文化的不同服饰颜色是一个民族对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反射,通过色彩来激发人的想象和情感体验,来表达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民族文化心理。
在对汉族和畲族服饰色彩文化的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两民族在服饰文化乃至整个民族文化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以下从三个角度来阐述其文化内涵的不同之处:(一)汉畲两族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不同畲族服饰色彩包含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如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草地,黄色代表丰收等。
而在汉族,红色代表喜庆,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归根究底,导致两者象征意义不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民族间蕴含的文化的不同:1、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从业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人们在选择以什么样的物体来表示什么样的颜色时,都带有一定的任意性。
但这种任意性却是在民族文化的作用下,在本民族生活的氛围下的有条件的选择,因而具有一定的规约性。
畲族世居在较为偏僻、宁静的山村,主要的经济模式就是男耕女织的传统农耕生活,艰苦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无从为穿着做出更多的选择,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在畲民中得到提倡。
畲民擅苎业,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织布机,畲民称为“楠机”,织麻布是畲族妇女的专长,家庭人口多的一年要织70~80尺,人口少的织30~40尺,原料都是自己种的苎麻,有少量黄麻。
麻布都是作外衣备户外劳动之用。
布质结实,耐磨损,都是自用,没有出卖的,穿时都染成青、蓝色,比较耐脏,适用于劳作。
畲族人民的生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所以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族作为最庞大的民族则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较高、手工业尤其是织染技术发达。
各个时期汉族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其实都是与当时社会服饰染料提取的难易程度有一定联系。
提取难度较大的颜色因为其珍贵而被统治阶级使用,从而成为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尊崇的色彩。
例如秦朝尚黑,是因为当时工业技术想要提取纯正的黑色非常困难,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作为统治阶级的封建贵族才能享用。
久而久之,黑色即成为尊贵和高尚的象征。
另外,在当时手工业水平下,人们发现红、黄、蓝、白、黑这五种颜色无法通过其他颜色的混合来获得,所以认为他们是最基本、最纯正的颜色,从而被称为“五正色”,象征权威和尊贵。
2、原始崇拜的载体不同首先,畲族人民崇拜自然,就以蓝天、绿地的颜色作为日常服饰的主色。
而也正因为对自然充满了尊敬和向往,心灵手巧的畲民们在自己的传统服饰上绣上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鱼虫百鸟,色彩丰富绚烂。
其次,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
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红色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红色凤衣,祝福她象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
三公主有了女儿后也把女儿打扮得像凤凰一样。
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
从此畲家女便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
传统的“凤凰装”和凤凰这一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拦腰是借用了凤凰腹部的宝石蓝色羽毛,而呈现深蓝色。
彩带是借用凤凰尾部最为绚丽的羽毛,色彩鲜艳。
畲族人民对祖先的尊崇,也使得其婚嫁的传统服饰以红色为上的习俗流传了下来。
而同样汉族人民钟爱红色,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时,人们崇拜普照万物的太阳和给予人类安全和温暖的火种。
而红色色泽似火,所以被认为是太阳和火神的化身,人们由崇拜日神、火神,转为对色彩的崇拜。
再后来,红色就衍生出了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含义。
尤其人们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就常常在节庆或者喜宴场合的服饰当中使用红色,红色也就此渐渐成为汉族的代表色。
(二)社会伦理含义不同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由服饰可看出年龄、性别、职业、贫富等差别,在这些显见的区别中,就包涵有文化意识。
从服饰中还能看出节庆、婚姻、丧葬、崇尚、信仰、礼仪等习俗。
在畲族,服饰色彩往往用于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年龄、性别及生活状况等自然属性。
以畲族女子为例,凤头髻上的头绳作为日常配饰,可以看出明显的年龄及婚姻状况的差别。
已婚女子中,年轻的新嫁娘缠红色,中年妇女缠蓝色、老年妇女则缠黑色,而未婚者则只缠大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