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喘证(哮喘相关)
中医内科学——喘证
伴有面色苍白, 颧红,怕冷, 腰酸膝软; 中医内科学——喘证
伴有紫绀,心 心悸,
二、治疗原则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 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 。 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权衡标本,分
别处治。
中医内科学——喘证
三、证治分类
喘证
实喘
风寒壅肺证 表寒肺热证 痰热郁肺证 痰浊阻肺证 肺气郁痹证
虚喘
肺气虚耗证 肾虚不纳证 正虚喘脱证
张”。
2、病因病机:
《素问·五邪》篇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
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3、辨证纲领: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说: “实
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4、治疗原则:
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
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中医内科学——喘证
.三、讨论范围
中医内科学——喘证
.实喘:
(一)、风寒壅肺证
1、证 候: (主)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 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
(兼)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 渴,无汗,
(舌脉)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3、治 法: 宣肺散寒 4、代 表 方: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中医内科学——喘证
发 意三作肺时部、当有结 无相合 干关听 湿诊 性检,啰注音查
或哮鸣音。
1.查体:
可协助鉴别喘证出现的原因是 肺源性的诸如支气管肺炎、肺 炎、肺气肿、肺结核、矽肺等
,或为心源性的如心衰。
2.胸部x片及CT检查,心电图检查:
3.配合血常规、检测血白细胞总数、中性
粒细胞数,痰培养,血气分析,肺功能测
中医内科学之喘证
喘证1. 概述: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主症的疾病。
(出现喘且喉中哮鸣有音诊断是哮病,出现咳喘诊断是喘证)(气息气机出现问题)(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上不来气;严重者①喘促持续不解——肾不纳气——肺肾两虚②烦躁不安——心气虚③面青唇紫——肾阳衰弱导致心阳不振——心肾阳虚④肢冷——肾阳虚⑤汗出如珠——阳虚⑥脉浮大无根)【症状】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发为喘脱。
2. 最早记载了喘证的名称的是《黄帝内经》,提出喘息、鼻张、肩息病变主脏在肺,以肺为主,亦涉及他脏;提出喘证既有外感又有内伤。
《金匮要略》:有“上气”专篇论述。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指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
3. 病因病机(1)病因:①外邪侵袭:肺失宣降,气逆而喘(喘比咳嗽气机壅滞更重)②饮食不当③情志所伤④劳欲久病(2)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实证——病位在肺);或气无所主,肾失纳摄(虚证——病位在肺肾)。
4. 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肝气上逆乘肺,升多降少)脾心。
5. 病理性质: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①有邪者为实,因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所致;②无邪者属虚,因肺不主气,肾失摄纳引起。
③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④喘证严重者,肺肾俱虚,肺虚不助心主治节,肾阳虚无以温煦,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可至喘脱危候。
6.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情志刺激及劳累而诱发。
(2)鉴别诊断气短:相同点:气短与喘证同为呼吸异常。
中医内科学--喘症
喘病
Part01
概述
Part02
Part03
Contents
Part04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诊断与病证诊断
第 1章
概述
概述
定义
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 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 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 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 危重证候。喘病古代文献也称“鼻息”、“肩息 ”、“上气”、“逆气”、“喘促”等。
为实,在肾为虚”。
3 | 病位:肺和肾,与肝、脾、心有关。 治疗原则:实喘治肺,治以祛邪利气 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以培补 摄纳。
第 3章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依据
1.以喘促气逆,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哕音或哮鸣音。 4.实验室检查支持引起呼吸困难,喘促的西医有关疾病的诊断,如肺部感染有血白细胞总数及 中性粒细胞升高,或x线胸片有肺纹增多或有片状阴影等依据。
适当处理。
12
辨证论治
风寒闭肺证
证候主症: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
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
注
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意 点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麻黄汤
13
辨证论治
痰热遏肺证
证候主症: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
血色,伴胸中烦热,面红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干,尿
意
点
治法:开郁降气。
方药:五磨饮子
中医内科学.喘证
4、痰热壅肺证 [临床表现]: (1)主症:喘咳气涌,胸部胀痛。 (2)兼次症:痰多粘稠色黄或挟血痰;或目睛胀
突,胸闷烦热,面红,身热,有汗,渴喜冷 饮,咽干,尿赤,大便或秘; (3)舌象:舌质红,苔黄或黄腻。 (4)脉象:脉滑数。 [证机概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 肺失清肃。 [治疗原则]: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利肺气。
17
2、表寒肺热证 [临床表现]: (1)主症:喘逆上气、息粗、鼻煽,胸胀或痛
。 (2)兼次症: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
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 便干。 (3)舌象:舌边红,苔薄白或黄。 (4)脉象:脉浮数或滑。 [证机概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疗原则]: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14
(二)治疗原则: (1)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根据寒、
热、痰、气之不同,分别采用温宣、 清肃、祛痰、降气等法。 (2)虚喘治肺肾,重点在肾,以培补摄纳 为主,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 阴、固脱等。
15
(三)分证论治
实喘
1、风寒壅肺证
[临床表现]:
(1) 主症:喘息,呼吸气短,胸部胀闷 。
7
病因病机
8
外邪侵袭 风寒风热 邪蕴于肺,壅阻肺气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久病劳伤
肥甘生冷 嗜酒
忧思气结 郁怒伤肝
久病肺虚 久病脾虚 肾阳衰弱
脾失健运,上干于肺 痰浊内生,壅塞肺气
气失疏泄,肝气横逆 肺气闭阻,乘于肺脏
气失所主 肾失摄纳 水气凌心
肺 气 上 逆 喘证 失 于 宣 降
病因病机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图
9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3) 舌象:舌质淡或红,舌苔薄白或薄 黄。
中医哮喘的名词解释
中医哮喘的名词解释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呼气困难和喘息的发作性发作。
中医学认为,哮喘是因为肺部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所致,并将其归类为“喘证”。
1. 喘证的概念喘证是中医学中对诸如哮喘、喘息等疾病表现的总称。
喘证的特点是发作性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喘息声响,常伴有咳嗽和痰多。
中医学认为,喘证的发生与肺气、脾气、肾气以及外感邪气的关系密切。
2. 喘证的病因中医学将哮喘的病因主要归结为肺气虚、肺阴亏损、脾气虚弱等,以及外感风寒、火热等因素。
肺气虚指肺气功能减退,肺阴亏损则指肺脏阴液不足,导致肺没有足够的润滑物质,使得肺组织失去正常的弹性。
脾气虚弱主要是指脾胃功能减退,消化不良,导致体内湿气凝聚,影响肺气的运行。
3. 喘证的病理机制中医学认为,喘证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肺气不足、痰湿阻肺、肝火上犯等。
肺气不足是喘证的基本病机,即肺气功能减退,不能充分调节呼吸。
痰湿阻肺是指体内湿气凝聚,堵塞了肺气的运行,从而导致呼吸困难和喘息等症状。
肝火上犯则是指情绪紧张、忧郁等因素导致肝火亢盛,进而影响肺气的正常运行。
4. 喘证的辨证分型根据病情的不同,中医医师将喘证分为寒哮、热哮、寒热错杂、痰湿哮、痰热哮等几种辨证类型。
其中,寒哮指的是体内受寒邪侵袭,导致肺气凝滞,表现出喘息,咳嗽等寒冷症状。
热哮则是指体内火热炽盛,导致肺气亢盛,表现出喘息声高亢,喉咙灼热等症状。
寒热错杂指体内同时存在寒邪和热邪,症状表现繁杂多样。
痰湿哮和痰热哮则分别指体内痰湿和痰热阻肺,导致呼吸困难和喘息。
5. 中医治疗哮喘的原则中医治疗哮喘的原则是调节肺气,祛除痰湿,平衡阴阳。
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中医医师会调配相应的中药和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来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桔梗、陈皮、茯苓、白术等,用于祛除湿气、疏通肺气等。
针灸、推拿等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和经络,来促进气血的畅通,调和阴阳,缓解喘息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总之,中医哮喘的名词解释主要涵盖了喘证的概念、病因、病理机制、辨证分型和治疗原则等方面。
中医内科学 喘证
辨证论治
? 喘证的治疗原则: ?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
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 的方法。 ? 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 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 ? 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按具体情况分清主次, 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 痰热郁肺证加减变化: ? 身热重,可加石膏辛寒清气; ? 如喘甚痰多,黏稠色黄,可加葶苈子、海蛤壳、鱼
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清热泻肺、化痰泄浊; ? 腑气不通,痰涌便秘加瓜蒌仁、大黄或风化硝通腑
清肺。
辨证论治
? 痰浊阻肺证 主症: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 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 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 菔子、杏仁、紫菀、旋覆花。
要点 ? 辨证论治 ? 预防调护 ? 临证体会
喘证
概述
? 喘证的概念 喘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
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 证。喘剧不解,每可由喘致脱。
概述
? 喘证的源流 喘证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五阅
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 篇:“肺高则上气肩息”。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言“上气”即是指气 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辨证已分虚实,并列方治 疗。
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景岳全书》 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
也。”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在肺为实,在
肾为虚。”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
中医内科学——哮病
• (2)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 肺失清肃。 • (3)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 (4)主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两方皆能清热宣肺、化痰平喘。而前者 长于清化痰热,用于痰热郁肺,表证不 著者;后者偏于宣肺泄热,用于肺热内 郁,外有表证者。
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哮喘尝。
•
• •
• •
5、虚哮 (1)症状: 主症: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 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 兼症: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 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 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 舌脉: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 或细数
• (2)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 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 (3)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 (4)主方:平喘固本汤加减。本方补益 肺肾,降气平喘,适用于肺肾两虚,痰 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喘哮。 • 平喘固本汤由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 胡桃肉、脐带、沉香、苏子、款冬花、 半夏、橘紅、磁石组成。
四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①首辩已发、未发: • 已发——平静时突发胸部满闷,呼吸喘促, 喉中哮鸣,伴咳嗽,咯痰不利,甚则张 口抬肩,唇甲青紫,额汗,心悸、烦躁 不宁。 • 未发——可无明显的症状与体征;或仅有 轻微的咳嗽、咯痰、呼吸紧迫等;日久 反复发作,可见气喘、咳嗽、咯痰、呼 吸时喉间哮鸣有声、自汗、畏风、神疲 形衰、腰酸浮肿。
• (6)加减: • 表寒明显,寒热身疼,配桂枝、生姜辛 散风寒; • 痰涌气逆不得平卧,加葶苈子、苏子泻 肺降逆,并酌加杏仁、白前、橘皮等化 痰利气; • 咳逆上气、汗多加白芍以敛肺。
•
• •
•
中医内科学--哮喘-文档资料
2、病证鉴别
哮病与喘证
联系:哮必兼喘;哮病久延,可发展为痰喘。 区别:哮以声响言,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以气 息,为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哮病与支饮
联系:均有痰鸣气喘的症状。 区别:哮病呈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支饮 病情时重时轻,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
2019/2/12 中医内科学
热哮
症状: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 作——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热蒸液为痰, 痰热胶结于肺。 汗出,面赤,口苦——痰火郁蒸。 口渴喜饮——病因于热,肺无伏寒。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痰热内盛。 病机:痰热壅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越婢半夏汤加减。 2019/2/12 中医内科学
寒包热哮
症状:喉中痰鸣如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痰 热壅肺, 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兼—热蒸液为痰,痰 热胶结于肺。 烦躁,口渴,便干—痰热内郁。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风寒外束。 舌边尖红,苔白腻罩黄,脉滑弦紧—风寒夹有郁热。 病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 黄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必有伏饮”
《诸病源候论》
《呷嗽候》
《圣济总录》《普济方》
上气、呷嗽
《丹溪心法》
“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医学正传》
“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喘病的中医名词解释
喘病的中医名词解释喘病,又称为喘息疾病、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性的气喘、气短、胸闷等症状。
在中医学中,喘病被归类为哮证,属于痰饮内阻的范畴。
下面将对喘病的相关中医名词进行解释,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1. 哮喘:哮喘是中医学中对喘病的一种常见称呼,指的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哮喘是由于内外两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内因主要为体质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则包括感冒、过敏、气候变化等。
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痰饮内阻、气滞失调、阳气虚折等。
2. 痰饮:痰饮是中医学对于喘病病因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痰饮是由于脾胃失调、水湿停聚所致。
一般情况下,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会导致湿浊之气化生痰饮,进而阻塞气机,引发喘病。
痰饮的症状表现为痰多、黏稠,常常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3. 肺气虚:肺气虚是中医对喘病病机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肺主气,若肺失调、肺气虚弱,就会导致气机失调,进而引发喘病。
肺气虚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气短等症状,常常伴有气喘、胸闷等不适。
4. 气滞失调:气滞失调是中医对喘病病机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气滞失调主要是由于情绪不畅、肝气郁结所致。
情绪波动大、压力过大,都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阻碍气机运行,引发喘病。
气滞失调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胸闷、气喘等症状。
5. 五脏功能失调:喘病的发病机制和五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喘病的发病与肺、脾、肝、肾、心五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肺主气,与喘息直接相关;脾主运化,与痰饮产生有关;肝主情志,与气滞失调有关;肾主生殖和贮藏,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心主神明,与情绪波动、呼吸困难有关。
五脏功能失调是喘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6.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对喘病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喘病的原则是疏肺化痰、理气平喘、强壮脾胃、调理五脏功能失调等。
常用的中药有防己、杏仁、百部、葶苈子、桔梗等。
中药治疗喘病能够改善机体的免疫力、调节气机、排除痰饮,从而达到缓解喘病症状的效果。
中医内科学-哮喘
第二节哮病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候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
一般认为本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 中医药对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著,它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而且通过“扶正”,达到祛除夙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治疗原则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平时治本当分阴阳,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至于病深日久,发时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寒热虚实错杂者,当兼以治之。
《景岳全书·喘促》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
然发久者,气无不虚……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堪为哮病辨治的要领,临证应用的准则。
·分证论治发作期·寒哮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女口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本方用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细辛、半夏、生姜温肺蠲饮降逆;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和中。
痰涌喘逆不得卧者,加葶苈子泻肺涤痰;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并可酌配杏仁、苏子、青皮、橘皮等利气化痰;若痰稠胶固难出,哮喘持续难干者加猪牙皂、白芥子豁痰利窍以平喘。
若喘哮甚剧,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脉弦缓有力,体无虚象,属典型寒实证者,可服紫金丹。
本方由主药砒石配豆豉而成,有劫痰定喘之功,对部分患者奏效较快,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临睡前冷茶送下,连服5~7日;有效需续服者,停药数日后再服。
中医内科学-哮病、喘证、肺痈
11//11//22002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一分。
概述
一、定义
教材含义:"喘证是以呼 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 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 特征的病证.
11//11//22002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一分。
呼吸困难
主观上:病人感觉呼吸费力,或空气不足。
中医内科学课件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一分。
肺气郁闭
症状:主证+情志诱发,咽中如塞,失眠心 悸
舌脉: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合甘麦大枣汤
11//11//22002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一分。
虚喘
肺虚证
症状:主证+肺气虚(气短声低,畏风自汗
(舌脉 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黯,苔腻或滑。 )
证机概要: 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 阴耗伤,心肾阳衰 。
证
治 分 治 法: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类 代 表 方: 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加减。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一分。
肺脾气虚证
哮
证 候:(主) 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
脉滑
治法:化痰降气
方药:二陈合三子养亲汤
11//11//22002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四十一分。
水凌心肺
症状:主证加咳嗽痰稀白,心悸,面目肢
体浮肿,尿少。
舌脉:舌胖暗,苔白滑,
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泻壅平喘。
《中医内科学》喘证PPT课件
喘证的治则与治法
治则
调理脏腑功能,宣降肺气,祛痰 化瘀。
治法
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推拿按摩 等。
03
喘证的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开具 具有止咳平喘、宣肺化痰 等功效的中药汤剂进行治 疗。
中成药
选用具有止咳平喘、宣肺 化痰等功效的中成药,如 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散等。
中药贴敷
将中药制成贴敷剂,贴敷 于相应的穴位,通过刺激 穴位和药物的渗透作用, 达到治疗喘证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喘证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喘证概述 • 中医对喘证的认识 • 喘证的中医治疗 • 喘证的预防与调护 • 喘证的现代医学认识
01
喘证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喘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降,气机上逆,出现以呼吸困难, 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长期劳累、纵欲过度或久病体 虚,导致肺、脾、肾等脏腑功 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引发
喘证。
喘证的病机
肺气宣降失常
肺为娇脏,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 导致肺气宣降失常,引发喘证。
痰湿内生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导致脾胃 功能受损,痰湿内生,上干于肺,影 响肺气宣降,引发喘证。
气机不畅
长期精神刺激、忧郁、恼怒等导致气 机不畅,气滞痰凝,进而引发喘证。
痰浊、瘀血、气滞等。
02
中医对喘证的认识
喘证的病因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等六 淫邪气均可导致喘证,其中以
风寒为主。
内伤饮食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厚 味等导致脾胃功能受损,痰湿 内生,上干于肺,影响肺气宣 降。
喘证名词解释中医
喘证名词解释中医
喘证,又称哮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名称,主要是指因肺脏功能失调导致呼吸困难或喘息的病症。
喘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症,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肺气虚损、外感风寒、痰湿阻滞等多种因素。
根据中医理论,喘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的症状,患者常常感到气短、喘息、胸闷等不适感。
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医生往往会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喘证,并进一步确定具体的病证类型以及治疗方案。
喘证在中医理论中有多种分类方法,常见的有气喘、痰喘、寒喘、热喘等。
不同的喘证类型,其病因病机也各有不同。
例如,气喘主要是由气血不足而导致,痰喘则是由脾胃湿热、痰湿等因素引发,寒喘则与寒邪侵袭有关,热喘则与热邪郁
于肺络有关。
因此,在中医治疗喘证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以达到平衡体内阴阳、调整气血等目的。
中医学中,治疗喘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中药治疗是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药材,通过调和气血、祛除痰湿等作用来改善喘息症状。
针灸则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
平衡阴阳,从而缓解呼吸困难。
推拿和气功则是通过按摩和特定的呼吸运动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总之,喘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证之一,其病因病机复杂多样。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诊断和治疗喘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药物来改善症状,达到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的目的。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应该根据医生的指导,
并结合个体情况来确定。
防止自行用药,避免对病情造成不良影响。
中医内科学喘证
喘证分类及临床表现
喘证分类
喘证可分为实喘和虚喘两类。实喘包括风寒壅肺、风热犯肺 、痰热壅肺、痰浊阻肺等证型;虚喘包括肺气虚、肾气虚、 心阳虚等证型。
临床表现
喘证的临床表现包括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可伴 有发热、汗出、痰多、口渴、小便黄等症状。实喘的喘息声 高息粗,呼吸有力,舌质红,苔黄腻;虚喘的喘息声低息微 ,呼吸浅促,舌质淡,苔白滑。
针灸治疗喘证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 针灸后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针灸治疗喘证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01
禁忌症
02
03
04
对于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的患者,不宜采用针灸治疗。
对于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 不宜采用针灸治疗。
对于患有皮肤感染、溃疡等疾 病的患者,不宜采用针灸治疗
。
针灸治疗喘证临床疗效评价
生活起居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雾、灰尘等刺激;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瘦肉、蛋类、豆类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 食物;多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
预防喘证复发的注意事项和措施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吸烟、吸 入二手烟等刺激性气体;避免过
05
中医内科学喘证预防与调 护
预防喘证发生的方法和措施
增强体质
通过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调 理,提高身体免疫力,预 防感冒等诱发喘证的因素。
避免过敏原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 烟雾等,以减少诱发喘证 的风险。
及时治疗
一旦出现感冒、咳嗽等症 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 情加重,引发喘证。
调护喘证患者的生活起居和饮食调理
厚朴麻黄汤
中医内科学哮喘(详细)(2)
2024/7/26
中医内科学
风痰哮
症状:喘咳胸满,不能平卧—痰阻气道,肺气不降。 痰涎壅盛,喉如拽锯,咯痰粘腻难出,或白色泡沫
不爽—痰浊伏肺。 起病多急,常 忽来去,鼻、咽、耳发痒,喷嚏,鼻 塞,
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机
病因
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遏肺气,气布不津,聚液生痰。 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肺失宣降,津液停聚,痰浊内蕴。
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津液凝聚,寒饮内停。 嗜食酸、咸或甘肥甜腻之类,积痰蒸热。 进食海膻发物
病后体虚
素质不强,易受邪侵。(幼稚天哮) 病后体弱,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阴虚阳盛,热蒸液聚,痰
2024/7/26
中医内科学
3、相关检查
血常规:WBC总数、N、E 血清IgE 肺功能:PEF 血气分析 胸部X线检查
2024/7/26
中医内科学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邪实 寒痰 热痰 或兼表证
正虚 肺、脾、肾(心)——阳(气)虚 肺、肾——阴虚
2024/7/26
中医内科学
2、辨证思路
征,或气虚血瘀之象。 病机: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方药:平喘固本汤加减。
2024/7/26
中医内科学
证治分类
(缓解期)
肺脾气虚
症状:喉中时有轻度痰鸣——痰饮伏肺,气道不利。
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 津,痰饮内蕴。
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气候变化诱发——卫气虚弱, 卫阳不能充实腠理,外邪易侵。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学科。
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外感病。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咳吐痰液的一种病症,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但一般多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
发时候间哮鸣有声,胸闷,呼吸急促困哪,甚至喘息不能平卧。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严重时喘促持续不解,甚则发为喘脱。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
胸痹心痛: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能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眩晕。
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泄指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
泻指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晰如水而势急。
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临床以头面、眼脸、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表现的一类病证。
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血证:是指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肌肤的一类出血性病证。
消渴:是以口干多饮、多食、多尿,或伴体重减轻甚至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中医内科学课件:喘证
与西医学的联系
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肺源性心脏病、重症肺结核、肺不张、 矽肺、心源性哮喘、癔症等疾病。出现以呼 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喘证进行 辨证论治。
注意:多种急慢性病症。
[病因病机]
(合华盖散:麻黄、桑白皮、苏子、杏仁茯苓陈皮) 运用: (1)喘重者,加苏子、白前降气平喘。
(2)咳甚,加白前、紫菀、冬花。 (3)痰多,加二陈汤、制南星、白芥子。 (4)有汗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5)内有寒饮、复感外寒,用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
症状:实喘表现;表寒(形寒,身痛,有汗或无汗); 肺热(咳痰粘稠,烦闷,口渴)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治法:散寒泄热,宣肺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麻黄6、石膏24)
有汗而喘,石膏5倍于麻黄(热壅于肺,皮毛开) 无汗而喘,石膏3倍于麻黄(热闭于肺皮毛亦闭)
3、痰热郁肺
症状:实喘表现;痰热表现 ( 热痰特点,热伤肺 络、伤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
桑白皮汤(桑、芩、栀、贝、 连;
2、中医诊断:喘证 表寒肺热 3、治法:散寒泄热,宣肺平喘 4、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炙麻黄10 杏仁10 石膏40(先煎) 炙甘草6 瓜蒌仁10 黄芩10 桑白皮15 鱼腥草20
痰壅胸中,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 白,脉沉微;奔豚,气从小腹上冲胸,胸胁脘腹胀痛, 或疝腹痛,肠鸣滑泄,或男子阳痿精冷,女子血海虚 寒,月经不调,带下清稀,不孕。
运用:
➢ 气阴两竭,可用生脉散加生地、萸肉。 ➢ 若汗多不敛者,加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喘证
久病脾伤,如中气虚弱,肺气失于充养,亦可导致气虚而喘。《杂病广要·喘》:“肺为气之主,而脾则肺之母也,脾肺有亏则气化不足,不足则短促而喘”。
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逆气上奔为喘。若肾阳衰弱,水泛无主,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
《景岳全书·喘》:“但经微劳或饥时即见喘促,或于精泄之后,或于大汗之后,或于大小便之后,或于大病之后,或妇人月经之后,而喘促愈甚。”《诸病源候论·伤寒喘候》:“水停心下,肾气乘心,故喘也。”
情怀不遂,悲忧伤肺→肺气痹阻,气机不利。
04
惊恐伤及心肾,气机逆乱,喘出于肺。《素问·经脉别论》篇:“有所惊恐,喘出于肺。”
《医学入门·喘》:“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
劳欲久病
久病 慢性咳嗽、哮证、肺胀、肺痨等肺系病证,久病肺虚,气阴不足,气失所主,而致短气喘促。后期,气阴不能下荫,则由肺及肾,肾元亏虚,肾不纳气而喘促不已。《证治准绳·喘》:“肺虚则少气而喘”。
喘与哮证的鉴别
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支气管狭窄、痉挛),多属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疾病。哮必兼喘,故哮喘并称。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急促困难(内外呼吸障碍),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喘不一定兼哮。
04
其他如肺胀、支饮均有咳而上气,喘息痰鸣的症状,可隶属于喘证范畴,但各有其特点,故应掌握各证的异同,与有关病篇互参。
风热犯肺→肺气壅实→肺失宣降→上逆而喘
风热 风热邪犯于肺,肺气壅实,肺失宣肃;或邪热内盛,蒸液为痰,痰热蕴肺,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发为喘促。
《景岳全书·喘促》篇说:“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胃也,非风寒则火邪耳。”
热邪炼液为痰→痰热蕴肺→肺失宣降→上逆而喘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喘病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喘病_中医世家第三节喘病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
喘病古代文献也称“鼻息”、“肩息”、“上气”、“逆气”、“喘促”等。
喘病是一种常见病证,也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中医对喘病有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在辨证论治的前题下,有显着的治疗效果。
《内经》对喘病有较多论述。
如《灵枢·五阅五使》说:“故肺病者,喘息鼻张。
”《灵枢·本脏》曰:“肺高则上气肩息咳。
”提示喘病以肺为主病之脏,并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为特征。
《灵枢·五邪》指出:“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素问·举痛论》又说:“劳则喘息汗出。
”指出喘病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内伤,病机亦有虚实之别。
此外,《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
”提示喘虽以肺为主,亦涉及它脏。
汉·《伤寒论》、《金匮要略》已经认识到许多疾病,如伤寒、肺痿、肺痈、水气、黄疸、虚劳都可导致喘病,并开始了具体的方药治疗。
金元以后,诸多医家充实了内伤诸因致喘的证治。
如《丹溪心法·喘》说:“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
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
”认识到六淫、七情、饮食所伤,体质虚弱皆为喘病的病因。
明代张景岳把喘病归纳为虚实两证。
《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指出了喘病的辨证纲领。
清·《临证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类证治裁·喘症》则明确指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的治疗原则。
这些观点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类
6
• 二、病机 (以示意图表示)
•
风寒
• 外感
•
风热 邪壅肺气、宣降不利 实
•
• 饮食——痰浊
内 情志——肝气 伤
久 病 肺不主气
劳 欲 肾不纳气
出纳 虚
失常
气机升降失常 —— 喘
•
心阳衰竭……………………喘脱
医疗类
7
三、 病因病机小结
• (一)、病位及涉及脏腑:
•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甚则累及于心.
麻黄、桂枝宣肺平喘,散寒解表
杏仁助麻黄降肺气平喘,且宣散外邪
甘草调和诸药
华盖散——宣肺化痰降气 麻黄宣肺平喘
杏仁、苏子、桑白皮降气化痰
陈皮、茯苓健脾化痰
医疗类
21
(二)、表寒肺热证
• 1、证 候: (主)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 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
(兼)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 有汗或无汗,口渴,
医疗类
16
喘证
三、证治分类
实喘
风寒壅肺证 表寒肺热证 痰热郁肺证 痰浊阻肺证 肺气郁痹证
虚喘
肺气虚耗证 肾虚不纳证 正虚喘脱证
医疗类
17
• 实喘:
.
(一)、风寒壅肺证
1、证 候: (主)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
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
(兼)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
渴,无汗,
(舌脉)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咳嗽 脉象 病势
伴有痰鸣咳嗽, 脉数有力, 病势多急;
少有痰鸣咳嗽, 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 病势徐缓,时轻时重, 遇劳则甚
医疗类
13
2. 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
• 外感 : 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证; • 内伤 : 病程久,反复发作,无表证。
医疗类
14
• 肺虚
3. 虚喘应辨病变脏器:
肾虚
心气、心阳衰弱
2、证机概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3、治 法: 宣肺散寒 4、代 表 方: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医疗类
18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医疗类
解表宣肺止痰咳,素体痰多风寒伤。
医疗类
20
5、方义: 麻黄汤——宣肺平喘,散寒解表
劳作后气短 不足以息, 喘息较轻;
静息时亦有气喘, 动则更甚;
常伴有面色咣白, 伴有面色苍白, 自汗,易感冒; 颧红,怕冷,
腰酸膝软;
喘息持续不已;
伴有紫绀,心悸, 心悸,结代。
医疗类
15
二、治疗原则
•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
• 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 。
• 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权衡标本,分别 处治。
医疗类
24
(三)、痰热郁肺证
• 1、证 候: (主)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 黄,或夹有血色,
(兼)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 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 大便或秘,
(舌脉)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 数。
• 2、病机概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 3、治 法: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 4、代 表 方: 桑白皮汤加减
• 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气短亦即少气,
呼吸微弱而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
而无声,亦不抬肩,尚可平卧。喘证是以
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致不能平卧为特 征。
医疗类
12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
实喘
虚喘
呼吸 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 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
气粗声高,
气怯声低,
(舌脉)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 浮数或滑。
• 2、病机概要: 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 3、治 法: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 4、代 表 方: 麻杏石甘汤加减
医疗类
22
麻杏石甘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医疗类
23
5、方义: 麻黄——宣肺解表 石膏——清里热 杏仁——降气化痰 甘草——调和诸药
• (二)、病性
•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虚喘责之于肺、 肾两脏.
• (三)、病机关键
• 实喘在肺,为邪气壅盛,气失宣降;虚喘主要在肾,为精 气不足,肺肾出纳失常.
• (四)、预后
医疗类
8
【诊查要点】
• 一、 诊断依据
• 临床特征 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
•
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
• 三、讨论范围
•
.
• 喘证虽是一个独立的病证,但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
程中。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 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
•
• 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 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矽肺
•
发生呼吸
• 心源性哮喘
困难者
• 癔病等
医疗类
4
三、范围
•
风寒袭肺(喘息性支气管炎)
• 3.配合血常规、检测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 细胞数,痰培养,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 等检查。
医疗类
10
鉴别诊断
• 喘证
• 是指多种急、慢性 疾病中有呼吸困难 的症状。
• 哮证
• 哮指声响言,为 喉中有哮鸣音,是 一种有宿根,反复 发作的一个独立病 证。
一般来说,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医疗类
11
气短
• 2、病因病机: • 《素问·五邪》篇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
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 3、辨证纲领: •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说: “实喘者有
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 4、治疗原则: • 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感者
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医疗类
3
•
为特征。
• 病史 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
•
等病史。
• 诱发因素 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医疗类
9
三、 相关检查 发作时当结合听诊,注
意肺部有无干湿性啰音
可协助鉴别喘证出现的原因是 肺源性的诸如支气管肺炎、肺
或哮鸣音。
炎、肺气肿、肺结核、矽肺等,
• 1.查体:
或为心源性的如心衰。
• 2.胸部x片及CT检查,心电图检查:
中医内科学
喘证
医疗类
1
【概 述】
• 一、定义
• 喘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 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 征者谓之喘证。
• 呼吸困难
• 主观上:病人感觉呼吸费力,或空气不足。
• 客观上:表现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异常
医疗类
2
• 二、历史沿革 .
• 1、临床表现: • 《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
•
痰热壅肺(肺炎)
•
实喘 痰浊阻肺(慢支肺气肿)
•
肺气郁痹(癔病性喘息)
•
喘证
•
肺虚(慢支肺气肿)
•
虚喘
•
肾虚(肺气肿.肺心病)
医疗类
5
【病因病机】
• 一、病因
•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复杂,概言之有外感、 内伤两大类。
• 外感: 1.外邪侵袭 • 内伤: 2.饮食不当
•
3.情志所伤
•
4.劳欲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