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 义社 会变迁理论复习

马克思主 义社 会变迁理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复习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深刻而有力的视角。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和机制,还为我们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引发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演变。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只能以简单的采集和狩猎为生,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人们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被迫进行劳动。

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工具的改进,封建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

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以交纳地租的方式进行劳动。

而到了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资本主义社会得以确立。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劳动,以获取剩余价值。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在封建社会末期,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最终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制度和意识形态。

在封建社会,封建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为维护封建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则是为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由于经济利益的对立而产生矛盾和斗争。

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斗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

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

此是( B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13.整合作用是指(C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D.制度化建设1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C )A.消极的控制B.外在控制C.积极的控制D.非正式控制16.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 )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当代管理理论17.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D )A.就业B.失业C.显性失业D.不充分就业18.我国的基本国策是(B )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B.计划生育C.缩小城乡差别D.扶贫19.“后工业社会”论是(A )提出的A.贝尔B.弗兰克C.奈斯比特D.达伦道夫20.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 )A.城乡对立B.缩小城乡差别C.农村发展为城市D.城乡协调发展21.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A )A.芝加哥学派B.纽约学派C.华盛顿学派D.哈佛大学学派2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 )A.帕森斯B.斯宾塞C.库利D.丁伯根23.(C )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社会学概论网络作业答案1509

社会学概论网络作业答案1509

请在11月20日前完成《社会学概论》网络作业。

操作步骤:(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一、请同学们登陆新的形考平台:/登陆的账号:学号,密码:8位的生日二、登陆后打开如下的页面:1、点击“形考作业”2、点击“我的作业”3、点“形考任务”就打开作业了。

三、点“开始任务”,全部完成点“提交”。

(提示:找不到答案的单选题就自己选一下,如果是多选找不到,就全选。

题目都是随机抽题的,所以要到里面找,可以用查找功能,输入关键字来查找比较快)四、总成绩只要有60分以上就可以了。

(已经做过并提交任务的作业,不要在点进去,重新点进去后,就又要重新做了)大家知道如何快速找到答案吗?1、选中题目连续的几个字(只要复制一小段纯文字三四个字就好,不要有标点符号)2、按下ctrl+c复制题目,(或鼠标右键单击,选复制)3、打开答案的文本,按ctrl+f打开查找,4、ctrl+v粘贴题目,点击查找,就可以找到题目了。

一、社会学概论填空、选择A按城市的功能可以把城市划分为政治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

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我们把它分为物质、精神和规范三类。

B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说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学习能力的权威学说.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理论。

(社会失范论)本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较早的社会发展工作实践。

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晏阳初和梁漱溟。

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社会均衡论)。

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家庭制度和经济制度。

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调到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

(依附理论)“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竞争)。

C冲突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相对有限,特点是破坏性.初级社会群体保持较小的规模。

在初级社会群体中,由于人数少,人们之间可以进行直接地面对面地互动。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8
赖特:四种剥削关系
• 剥削指的是“在经济方面一个阶级压制性抢占另一阶级的劳动果实” 。 • 四种不同类型的剥削: • 1)基于劳动力资产的剥削(是否超份额占有劳动力资产); • 2)基于资本资产的剥削(是否占有生产资料); • 3)基于组织资产的剥削(是否在权威的等级体系中拥有控制权); • 4)基于技术资产的剥削(是否拥有限制了技术供应的专业技术资
12
复习思考题
•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 2.赖特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修正主要体现在
哪些方面? • 3.赖特是如何描述各历史时期的阶级和剥削类型
的?
13
• 阶级的存在是一个历史现象。 • 阶级在现实生活中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实体,每一阶级内部
又分为若干阶层。 • 阶级阶级有确定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益。 • 阶级能够采取追求阶级利益的集体行动。
4
பைடு நூலகம்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
•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特征: • 1)阶级是以关系来确定的而不是以等级来确定的; • 2)阶级的中心轴处于生产的社会组织而不是处于市场中; • 3)阶级关系的分析是根源于剥削过程的考查而不是劳动
• 1)从一元的阶级划分标准转向三元的划分标准,认为资产形式可分为 三种:资本资产、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阶级结构是基于三种剥削关系: 即基于资本控制、组织控制、技能/证书控制的剥削。一些不占有生产 资料的人也可以通过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来剥削另一些不占有生产资料 的人。
• 2)在两极阶级结构中定义了中产阶级:资产阶级所居于的阶级位置具 有对投资资金、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控制权;工人阶级处于完全没有这 三种控制权的位置上;各种各样的经理人员、专业人员、小雇主则处于 完全拥有三种控制权和完全没有这三种控制权之间,处于一种矛盾的阶 级位置上。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传统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传统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传统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反昳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其核心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研究,总的来说就是认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生产关系是这种动力的制约因素。

在这种理论框架下,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社会变革的一系列传统。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传统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道德观念等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将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

例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和剥削关系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而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将导致无产阶级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兴起。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传统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阶级斗争的结果将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将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从而推动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传统注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不同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消亡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

因此,要实现社会变革,必须通过革命来推动旧有生产关系的瓦解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传统强调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终的理想社会形态,是消灭阶级和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等。

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必须经历社会主义阶段的发展和革命,最终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阶级的消亡。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传统是一种关于社会变革原理和路径的理论体系,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

这一传统对于理解和改变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与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与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学学科。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等,旨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变革等问题。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以及社会变革的角度进行论述。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决定作用,把社会变迁放在了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研究。

二、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核心。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和斗争构成的。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

阶级斗争理论强调了社会矛盾的存在,认为只有消除阶级差异,实现共产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的各种问题。

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是实现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关键。

这个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现象,也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社会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核心关注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强调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社会变革包括经济制度、政治权力和文化观念的变革,通过不断的革命历程,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总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和社会变革的关注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核心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变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只有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才能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简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其中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这一理论提供了对社会历史变迁的解释,并呼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原理之上:1.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基础上的,物质决定意识。

通过辩证法,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2.历史唯物主义:根据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马克思主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变革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引起的。

3.阶级斗争:根据阶级分析,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被视为主要矛盾,这导致了社会变革。

社会历史观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涉及一系列核心概念,如下所述: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指人类在特定技术条件下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指围绕着生产和分配形成的社会关系。

当两者矛盾时,就会引发社会冲突和变革。

2.基础结构与上层建筑:基础结构是指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如所有制、劳动分工等),对应于特定的生产方式;上层建筑则包括意识形态(如法律、宗教、教育)、政治体制等。

马克思认为,上层建筑是基础结构上的一种反映和维护。

3.社会意识与阶级斗争:同样是基于基础结构和上层建筑的理论,马克思将社会意识(包括宗教、哲学、道德观念)视为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阶级斗争则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力量对抗,通过冲突和矛盾来推动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下面列举了一些重要方面:1.社会变革分析: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可以分析各种不同历史时期中的社会变革,并探讨其根源和发展规律。

2.无产阶级解放理论:马克思主义倡导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实现自己的解放。

通过深入研究并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无产阶级解放所面临的挑战。

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

(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阻滞作用。

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

2、社会变迁有哪些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按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划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整体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

局部变迁是各个社会体系要素自身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不一定与社会整体变迁的方向和速度一致。

②按社会变迁的方向,可划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

进步的社会变迁是指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和各种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变迁。

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

在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尽管人们对“进步”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评判标准,但促进社会进步一直是人们研究社会变迁的主要目的。

③按社会变迁的性质,可划分为进化的社会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

进化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

它是一种渐进的部分质变的社会变化过程,是社会有秩序的、缓慢的和持续的变迁。

革命的社会变迁即社会革命,是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

在社会革命时期,全部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解体、改造和重组,社会由一种形态迅速过渡到另一种形态。

④按人们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可划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自发的社会变迁指人类在很多方面对于社会变化的方向、目标和后果没有理性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参与和顺从。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变迁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变迁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在这激烈变化的时代,都不是凝固不变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为它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形态,是怎样追随时代的渐流,倾听时代的呼声,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自己的形式呢?这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试图在自然科学、社会历史和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及其方法论历史变迁的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的新特点、新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震荡,其内部结构在剧烈地变化着。

这里,我们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时期: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一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当代马克思主义时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的理论来源的对比分析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演进这一客观事实。

第一,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变迁。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其自然科学基础是十九世纪中叶的“三大发现”一一细胞学、能量守衡和转化定律与进化论。

而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时期,其自然科学基础则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产生的以“三论”一一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群。

自然科学从“三大发现”到“三论”的发展,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演进。

1、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观的结合上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论”不同于“三大发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三大发现”还只是描述客观世界本身的性质和联系,“三论”则不仅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性质和联系,而且也考虑到认识和实践主体如何系统了解、控制、调节和改造客观世界问题。

如控制论不仅发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新形式一一信息联系,而且发现了生命系统、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这三种不同运动形式的共同规律。

这就把生命系统、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联系起来,在无机界和有机界的鸿沟上架起了科学的鹊桥。

使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更加紧密地、科学地融为一体,提供了自然科学条件。

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法、阶级斗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内容。

首先,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由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否定和超越。

历史辩证法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转型的必然性和不可阻挡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转型的推动力量。

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矛盾,通过阶级斗争,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被推翻,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得以确立。

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揭示了阶级斗争的实质和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历史和社会转型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最后,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和替代。

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总之,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于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法,阶级斗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为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认识社会现实、分析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理论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与社会变迁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与社会变迁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与社会变迁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社会变迁的根本推动力量。

阶级斗争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为了争夺社会资源、权力而展开的斗争,而社会变迁则是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社会结构、制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和转型。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探讨阶级斗争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密切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阶级斗争是社会矛盾最集中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导致阶级斗争不断升级。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力,造成社会财富的不均分配,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权利,不断进行抗争和斗争,推动社会向着更公平、更平等、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其次,阶级斗争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之源,是社会制度变化的内在动因。

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会面临挑战和改变,从而促进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历史上许多社会革命和变革都是由于阶级斗争的激化而爆发的,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社会的政治格局,还影响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文化传统,为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指出,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是社会演变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在每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是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和分配不均导致的。

而阶级斗争的激化和解决,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结构和秩序,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因此,了解和认识阶级斗争的本质和规律,对于推动社会变迁和实现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强调了阶级矛盾和斗争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社会变迁和进步的动力源泉。

只有在认识和应对阶级斗争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平等、和谐的方向发展。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阶级斗争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运动与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运动与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运动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作创立的社会科学、历史科学和哲学理论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来源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社会运动和社会变革,才能最终消除阶级差距,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运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运动是指通过组织和动员广大劳动群众,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形式,它剥削工人阶级,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改变这种不公正的现状,马克思主义者积极参与各种社会运动,包括工人运动、妇女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等,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争取自身的权益。

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是最底层的阶级,他们为资本家工作,但却无法分享生产过程中的利润。

工人们通过组织工会、举行罢工等方式,抗议资本家的剥削,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

马克思主义者积极支持工人运动,认为只有工人阶级掌握生产资料,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妇女运动是另一个重要的社会运动。

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缺乏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

马克思主义者提倡男女平等,支持妇女争取选举权、参政权等权利的运动。

通过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实现男女平等,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富裕。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者摧毁现存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摧毁剥削人的剥削的手段,每天破坏现存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革命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暴力的手段,将资产阶级打倒,才能实现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

在政治上,革命推翻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体制。

马克思主 义的社 会变迁分析复习

马克思主 义的社 会变迁分析复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分析复习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深刻而独特的视角来理解社会变迁的本质、动力、规律和趋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分析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

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等。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这时,社会变革就会发生,新的生产关系会取代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例如,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地主占有土地、农民租种土地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观念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封建的生产关系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束缚,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同时,上层建筑也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经济基础,它可以对经济基础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或消极的阻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时,它会为经济基础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反之,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

三、阶级斗争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变迁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不同阶级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利益冲突和斗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则是关于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实践基础、历史发展和现实意义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发展规律。

一、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实践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下,社会经济形态会发生变革,这就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社会变迁的历史演进,也强调了社会变革的规律性,并提出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二、历史发展社会发展规律可以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自身的矛盾和危机,最终将导致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实现。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的分配和阶级矛盾等方面。

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则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和曲折性。

社会发展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充满着曲折、反复和斗争。

经济危机、社会变革等都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同时,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受主观意志的影响。

三、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对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趋势。

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只有认识社会的规律,才能指导我们正确处理社会关系和解决社会问题。

其次,社会发展规律帮助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方向。

历史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和规律。

我们可以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轨迹,为未来的社会变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最后,社会发展规律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去认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答案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答案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答案一、填空1.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3.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4.社会需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

5.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

6.需要层次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学说。

7.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获得是一个关键环节。

8.根据交往的主体区分的类型,交往可分为个人交往和群体交往。

9.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0.初级社会关系也称首属社会关系。

11.社会地位也叫社会位置。

12.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3.人的生活,从新生儿起其衣食住行,各种生活本领不是靠本能得来,而是靠学习获取。

14.人的认识结构的发展,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进程。

15.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

1.家庭功能的变化是社会发展所引起的必然现象。

2.传统中国社会婚姻的目的是传宗接代,生儿育女。

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4.社会组织是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

5.社会组织作为执行一定社会职能的社会群体,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6.20世纪初产生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理论,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其代表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7.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理论是关于行政组织的管理准则。

8.科层制是一种中央集权式管理方式。

9.农村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10.从历史上看,城市是从农村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2.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13.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1903年曾把社会按特性区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种。

14.功能论的观点以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帕森斯的论点为代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革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作为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指导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创立的,它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关系的演变推动着社会变革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此外,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对社会变革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贡献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变革中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预言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力量,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与理想,对社会公平、正义与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

最后,马克思主义为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框架和方法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变革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站在历史和社会的全局角度来认识和改造现实。

它教导我们要关注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找到变革的切入点和方向。

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我们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思想。

第三,马克思主义强调集体行动和组织力量的重要性,提倡工人阶级的团结和组织。

只有广大劳动者的团结和斗争,才能推动社会变革的进程。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人解放,主张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

在社会变革中,我们应该追求既满足个人需求,又符合社会利益的发展路径。

社会学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考试题及答案【篇一: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 b.心理的需要c.生理的需要 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a.社会成员心理 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 d.文化规范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a.巴纳德 b.涂尔干c.科塞 d.麦克雷戈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c.文化模式 d.礼仪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a.主动性 b.自觉性c.互动性 d.强制性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a.工作单位 b.家庭c.社区 d.大众传播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a.社区 b.群体 c.家庭 d.法律18、组织的核心是 ( )a.组织的目标 b.权力的划分c.组织的结构 d.组织的功能19、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a.经济生活 b.社会化c.社会控制 d.社会参与20、社会群体存在的本质反映是 ( )a.生产关系 b.社会关系c.组织 d.人的本质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现代社会变迁的特点有 ( )a.速度日趋加快b.受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c.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d.受人们自觉控制的程度不断提高e.相关性日趋增强2、我国家庭的发展,出现了同西方家庭发展相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a.家庭规模小 b.家庭功能有所变化c.对家庭价值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d.家庭规模扩大e.对家庭价值的认识出现后现代意识3、文化的空间结构包括 ( )a.文化区 b.文化区域c.文化圈 d.边际文化e.多元文化4、社会学的主要特征有 ()a.整体性 b.综合性c.广泛性d.应用性 e.多样性5、下列有关社会唯名论正确的是()a.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 b.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c.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 d.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研究对象e.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6、文化交流包括()a.文化接触 b.文化冲突c.文化采借 d.文化移植e.文化融合7、帕森斯认为群体具有的功能有()a.适应环境 b.实现目标c.统一内部 d.维持价值 e.更新价值8、宏观社会控制包挂哪些方面的控制()a.政治 b.经济c.文化 d.意识形态e.心理9、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者有 ()a.孔德b.斯宾塞c.涂尔干 d.韦伯 e.马克思10、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简括为 ( )a.技能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c.行为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e.文化社会化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组织结构2、制度化控制3、社会现代化4、社会问题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为什么说,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2、简述社会舆论在社会控制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流动与变革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流动与变革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流动与变革的解读社会流动与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涉及到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关系的演变以及社会制度的调整。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对社会流动与变革提出了独特的解读。

本文将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流动与变革的解读。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流动的解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流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的直接表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使得阶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不同阶级的利益迥然不同。

这导致了社会中存在着阶级之间的流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流动主要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流动。

生产力的流动是指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的调整。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迁,从而引发了社会流动。

举个例子,工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化生产的兴起,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生产关系的流动则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之间的斗争是阶级流动的主要动力。

资本家阶级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利润,而工人阶级则通过组织工会、罢工等形式争取权益,实现阶级地位的提升。

这种阶级矛盾在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动,进而引发了社会流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流动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但并不意味着持续不变的进步。

资本主义的社会流动仍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并没有消除阶级的存在。

只有通过消除阶级对立,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流动与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变革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变革视为阶级矛盾运动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不可避免地引发社会的剧烈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变革是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

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了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改变。

例如,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生产方式从手工业向机械化、大规模生产转变,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冲突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相对有限性。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3、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4、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5、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采取就业保障制度和价格补贴制度。

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特定的目标、组织成员、规章制度、领导体系、物质基础。

7、解释问题的理论有三种贫穷的恶性循环、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

二、选择题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2、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3、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科学家是(韦伯)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

此现象称之为(制度化逃避)5、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马斯洛)7、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人是(社会人)8、下列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的是(环境问题)9、“工作安定”属于哪一种社会需要(安全的)10、关于越轨行为的心理学解释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11、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12、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 理论”,这位管理学家是(麦格雷戈)。

13、以下选项中属于我国的基本国策的是(计划生育)14、“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是哪种上变迁理论的观点(社会进化论)1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积极控制)16、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17、“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属于下列哪一种(享乐主义)18、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

此为(创新)19、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20、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21、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22、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形式是(家庭)23、经验社会学最突出的特征是重视感性资料的具体搜集方法和经验研究的(方法论)24、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25、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主要标志是(劳动资料)26、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协调发展)27、下列哪一论点是由丁伯根最早提出的社会学概念(社会趋同论)28、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29、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30、“社会学”这一新名词是谁初次提出(孔德)33、“镜中自我”命题的提出者是(库利)35、《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勒)38、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假设性前提是(经济人)39、冲突的基本特点是(破坏性)40、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马斯洛)42、管理学家从人性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X理论”和“Y理论”,这管理学家是(麦格雷戈)43、“工作安定”属于哪一种社会需要(安全的)三、多项选题2、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是(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3、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有(家庭、邻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

(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阻滞作用。

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

2、社会变迁有哪些类型?
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按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划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整体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

局部变迁是各个社会体系要素自身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不一定与社会整体变迁的方向和速度一致。

②按社会变迁的方向,可划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

进步的社会变迁是指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和各种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变迁。

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

在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尽管人们对“进步”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评判标准,但促进社会进步一直是人们研究社会变迁的主要目的。

③按社会变迁的性质,可划分为进化的社会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

进化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

它是一种渐进的部分质变的社会变化过程,是社会有秩序的、缓慢的和持续的变迁。

革命的社会变迁即社会革命,是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

在社会革命时期,全部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解体、改造和重组,社会由一种形态迅速过渡到另一种形态。

④按人们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可划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自发的社会变迁指人类在很多方面对于社会变化的方向、目标和后果没有理性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参与和顺从。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指人们对社会变迁的过程、方向、速度、目标和后果实行有计划的指导和管理。

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社会变迁都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3、社会变迁的内容有哪些?
社会学着重说明下列社会现象的变迁:①自然环境引起的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

自然环境依其自身规律演变,影响社会的变迁,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社会的变迁。

②人口的变迁。

人口变迁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及人口流动和分布的变化。

一定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人口的变化给整个社会的变化以极大的影响。

③经济变迁。

它包括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量的增长和生产质的提高。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之一,给整个社会变迁以决定性的影响。

④社会结构的变迁。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各种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结构要素的分化和组合;二是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权力、社会声望等的不同和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

⑤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表现出来。

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程度不同地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

⑥科学技术的变迁。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结构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对于现代社会的变迁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变化和研究规模、
组织形式的变化,一方面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促使现代社会变迁日益加速。

⑦文化的变迁。

这是分析社会变迁内容的一种综合角度,主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包括因文化的积累、传递、传播、融合与冲突而引起的新文化的增长和旧文化的改变。

4、社会变迁有哪些理论?
主要有:①进化论。

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渐进的过程。

表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地向前发展。

法国社会学家A.孔德认为,社会是遵循固定的路线、沿着一定的历史阶段向前发展的,与理性发展的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科学阶段相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军事、过渡和工业三个阶段。

英国社会学家H.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同生物有机体的进化相似,是一个内部“细胞”不断分化和结构复杂化的自我发展过程。

现代进化论者认为,社会变迁是多向性的。

首先,社会进步不是必然的,也有可能出现倒退;其次,进化是沿着许多方向发散进行的,没有固定的阶段、路线和方式;再次,进化的模式是多样的,不同水平、不同形态的社会,具有不同的进化或发展形式。

②循环论。

认为社会变迁是周期性的重复。

德国历史哲学家O.斯本格勒认为,社会的变化类似于人的生命循环,每个时代都有其产生、成长和衰老死亡的发展过程,社会历史将返回到最初的起点。

美国社会学家P.A.索罗金认为,社会变迁是遵循一种“历史循环模式”进行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灵性、感性和理性三个阶段循环出现,社会学不可能再提出任何其他的社会发展规律。

③均衡论。

强调社会均衡一致和稳定的属性。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最一般的和最基本的属性,是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由社会一般的规范和价值维持和调整,表现了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致性、不矛盾性和稳定性。

社会的相互作用体系一旦建立起来,本身就具有一种使原有状态保持不变的倾向。

当某一部分因内部或外部力量造成整个社会失调时,社会系统的其他部分就会采取矫正措
施,使社会恢复到均衡状态。

20世纪60年代以来,帕森斯将进化论与均衡论结合起来,形成进化的结构功能主义。

他承认,社会历史是一个进化的过程,表现为社会适应力的增强,即社会系统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在系统内部分配这些资源的能力增强。

社会要保持均衡的进化,最终取决于社会能否发展出一套新的、普遍化的价值体系,容纳与整合新的结构要素。

④冲突论。

冲突论的代表、德国社会学家R.达伦多夫和美国社会学家L.A.科瑟尔等人认为,应该将社会体系看作是一个各个部分被矛盾地联结在一起的整体。

最主要的社会过程不是均衡状态,而是各个社会集权为争夺权力和优越地位所进行的斗争造成的冲突。

社会权力的资源是有限的,没有获得权力的人为了自身利益要求获得权力,已经掌握权力的人要防止别人夺走他们的权力并想获得更多的权力。

任何社会成员都在为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斗争,一切复杂的社会组织都建立在权力分配的基础之上。

人们对于权力再分配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围绕权力所进行的斗争是持续不断的,由此造成的社会冲突是社会内部固有的现象。

这种利益不可调和的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社会变迁是必然的、急剧的,后果是破坏性的,任何宏观的社会变迁理论只有涉及与权力相联系的冲突时,才是有价值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社会变迁的宏观研究已逐步转向对某一特定阶段、特定社会、具体社区的社会变迁的研究,相继出现了现代化理论、发展社会学、社区发展理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