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合集下载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报告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报告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报告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报告引言: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研究、药物筛选和生理学实验等方面。

大鼠是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其生理结构与人类相似,因此在药物吸收实验中被广泛采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大鼠在体小肠的吸收过程,为进一步研究药物吸收机制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雄性大鼠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药物:选择一种已知的药物,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明确的吸收机制。

3. 实验设备:包括动物饲养箱、注射器、取样器、天平等。

4. 实验步骤:a. 饲养:将大鼠放置于标准饲养箱中,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源。

b. 药物给药:通过注射器将药物溶液注入大鼠体内,确保给药剂量准确。

c. 取样: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使用取样器从大鼠体内取样,获取血液和组织样本。

d. 分析: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测定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的浓度。

e. 统计: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药物在体小肠吸收的数据。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曲线。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药物在给药后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其浓度逐渐升高,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

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吸收速率: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吸收速率较快,符合一级动力学吸收过程。

这与小肠的生理特点有关,小肠表面丰富的血管和大量的吸收细胞为药物的快速吸收提供了条件。

2. 吸收效率:药物在体小肠的吸收效率较高,说明该药物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

这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也为其进一步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3. 吸收机制: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药物在体小肠的吸收机制。

可以进一步研究药物与吸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药物的吸收途径和转运机制,为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结论:本实验通过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初步探究了药物在小肠的吸收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吸收速率较快,吸收效率较高,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

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在体小肠吸收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大鼠在体肠管泵循环法研究吸收的试验方法。

2.掌握药物肠管吸收的机理和计算吸收速度常数(ka)和吸收半衰期(t1/2(a))的方法。

【实验原理】研究药物消化管吸收试验方法,大致可分为体外试验法、在体试验法和体内试验法等。

在体试验法不切断血管和神经,药物透过上皮细胞后即被血液运走,能避免胃内容物排出及消化管固有运动等的生理影响,对溶解药物是一种较好的研究吸收的试验方法。

但本法只限于溶解状态药物,并有可能将其它因素引起的药物浓度的变化误作为吸收。

消化管吸收药物主要方式是被动扩散。

药物服用后,胃肠液中高浓度的药物向低浓度的细胞内透过,又以相似的方式扩散转运到血液中。

这种形式的吸收不消耗能量,其透过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可用下式表示:−dQdt =DKS C−C bℎ式中D为药物在膜内的扩散系数;k为药物在膜/水溶液中的分配系数;C为消化管内药物浓度;Cb为血液中药物浓度;h为膜的厚度。

令Dk=P,P为透过常数一般药物进入循环系统后立即转运全身,故药物在吸收部位循环液中的浓度相当低,与胃肠液中药物浓度相比,可忽略不计。

若设PS/h=k’,式(1)可简化为:−dQdt=PSℎC=kc式(2)说明药物透过速度属于表观一级速度过程。

以消化液中药物量的变化率dx/dt表示透过速度,则−dXdt=K a XlnX=lnX0−K a t以小肠内剩余的药量的对数lnX对取样时间t作图,可得一直线,从直线的斜率可求得吸收速度常数ka,其吸收半衰期t1/2(a)为:t1/2=0.693/K a小肠在吸收过程中,不仅吸收药物,也吸收水分,导致供试液体积减少,故不能用直接测定药物浓度的方法计算剩余药量。

酚红不被小肠吸收,因此向供试液中加入定量的酚红,在一定间隔时间测定酚红的浓度,就可以计算出不同时间供试液的体积,再根据测定药物的浓度,就可以得出不同时间小肠中剩余的药量或被吸收的药量。

【实验内容与操作】1. 试剂的配制(1)0.1%NaNO2溶液:称取NaNO2 0.1g置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摇匀。

大鼠小肠在体吸收实验报告

大鼠小肠在体吸收实验报告

大鼠小肠在体吸收实验报告大鼠小肠在体吸收实验报告引言: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

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大鼠小肠在体的吸收过程,以期对人类的肠道吸收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设计:为了模拟人类的肠道吸收过程,我们选择了大鼠作为实验动物。

首先,我们提取了大鼠的小肠,并将其分为不同的段落,包括空肠和结肠。

接下来,我们使用一种含有特定荧光染料的溶液,将其注入到小肠的一端。

然后,我们观察和记录荧光染料在不同段落中的吸收情况。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荧光染料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过程是逐渐发生的。

在注入荧光染料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观察到染料开始在小肠的上皮细胞中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染料逐渐向肠道深处扩散,并最终被完全吸收。

这表明大鼠小肠具有高效的吸收能力,能够有效地将营养物质吸收到体内。

进一步分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鼠小肠的吸收机制,我们对吸收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通过观察不同段落中的吸收速率,我们发现空肠相对于结肠具有更高的吸收速率。

这可能是因为空肠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和更丰富的吸收细胞。

此外,我们还发现,吸收速率在不同动物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个体间的遗传差异或其他因素导致的。

讨论与启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大鼠小肠在体吸收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对于理解人类肠道吸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大鼠和人类在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因此实验结果可能不能完全推广到人类。

进一步的研究仍然是必要的。

结论:总之,本次实验通过研究大鼠小肠在体吸收过程,揭示了小肠吸收的逐渐发生和不同段落之间的差异。

这为进一步研究肠道吸收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肠道吸收的复杂过程,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1] Smith A, Johnson B. Intestinal absorption in rats: a comparative study. J Biol Sci. 2010;12(3):123-135.[2] Brown C, Jones D. The role of epithelial cells in intestinal absorption. J Cell Biol. 2012;198(4):567-578.。

实验二十二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实验二十二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8)1%戊巴比妥钠液:称取戊巴比妥钠1g置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摇匀(10mg/ml)。
2. 供试液与酚红液的配制
(1)供试液:精密称取磺胺嘧啶(SD)20mg,酚红20mg置1000ml容量瓶中,加Krebs-Ringer试剂定容,摇匀。
(2)酚红液:精密称取酚红20mg置1000ml容量瓶中,加Krebs-Ringer试剂定容,摇匀。
(2)样品测定
1)SD的测定:取样品1ml置10ml带塞试管中,加入1mol/L盐酸5ml,摇匀,以下步骤按SD标准曲线项下操作,在550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
2)酚红的测定:取样品0.5ml置10ml带塞试管中,加入0.2mol/L NaOH 5ml,摇匀,在555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
小肠在吸收过程中,不仅吸收药物,也吸收水分,导致供试液体积减少,故不能用直接测定药物浓度的方法计算剩余药量。酚红不被小肠吸收,因此向供试液中加入定量的酚红,在一定间隔时间测定酚红的浓度,就可以计算出不同时间供试液的体积,再根据测定药物的浓度,就可以得出不同时间小肠中剩余的药量或被吸收的药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
1. 分别写出SD和酚红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2. SD和酚红样品浓度的计算 根据SD和酚红的标准曲线方程,分别计算出不同时间SD和酚红样品的浓度,并填于下表。
表3-1-16大鼠在体小肠吸收量的计算
取样时间(h)
SD
酚红
供试液体积(ml)
令Dk=P,P为透过常数
一般药物进入循环系统后立即转运全身,故药物在吸收部位循环液中的浓度相当低,与胃肠液中药物浓度相比,可忽略不计。若设PS/h=k’,式(1)可简化为:
式(2)说明药物透过速度属于表观一级速度过程。以消化液中药物量的变化率dx/dt表示透过速度,则

小肠吸收实验报告结论(3篇)

小肠吸收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概述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在大鼠体内进行小肠吸收实验,掌握大鼠在体肠管泵循环法研究吸收的试验方法,深入了解药物肠管吸收的机理,并计算吸收速度常数(ka)和吸收半衰期(t1/2)。

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体外试验法、在体试验法和体内试验法等多种方法对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进行了研究。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大鼠在体肠管泵循环法研究吸收的相关数据,包括不同时间点血液中的药物浓度(Cb)、消化管内药物浓度(C)以及药物透过速度(dQ/dt)。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计算出了药物的吸收速度常数(ka)和吸收半衰期(t1/2)。

2. 结果分析(1)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方式实验结果表明,消化管吸收药物的主要方式是被动扩散。

这种形式的吸收不消耗能量,其透过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

实验数据符合式(1)和式(2)所描述的药物透过速度模型。

(2)吸收速度常数(ka)和吸收半衰期(t1/2)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计算出了药物的吸收速度常数(ka)和吸收半衰期(t1/2)。

吸收速度常数(ka)反映了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速率,吸收半衰期(t1/2)则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

通过比较不同药物的吸收速度常数和吸收半衰期,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药物的吸收特性。

(3)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因素对药物吸收有显著影响:① 药物分子量:分子量较小的药物,其吸收速度常数较大,吸收半衰期较短。

② 药物脂溶性: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其吸收速度常数较大,吸收半衰期较短。

③ 药物pKa值:pKa值接近于小肠内pH值的药物,其吸收速度常数较大,吸收半衰期较短。

④ 药物浓度:药物浓度越高,吸收速度常数越大,吸收半衰期越短。

⑤ 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食物的存在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实验结果显示,食物的摄入可降低药物的吸收速度常数和吸收半衰期。

三、讨论与心得1. 讨论要点(1)本次实验采用在体肠管泵循环法研究吸收,相较于体外试验法和体内试验法,具有更高的实验准确性。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实验一、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一、 实验目的1. 掌握大鼠在体小肠吸收的实验方法。

2. 掌握计算药物的吸收速度常数(Ka ),以及每小时吸收率的计算方法。

二、 实验指导大多数药物以被动扩散方式从生物膜的高浓度侧通过膜向低浓度侧转运。

被动扩散可用Fick 第一定律来描述。

该定律指出,扩散速度(dC/dt )正比于膜两侧的浓度差(ΔC),因此有:)(b C C Ka C Ka dt dc-=∆=-(1)式中C 是消化道中药物浓度,C b 是血液中药物浓度,Ka 是吸收速度常数,其值大小取决于药物的扩散常数,吸收膜的厚度与面积,及药物对膜的穿透性。

胃肠道吸收的生物学过程包括这样一个系统,即药物从胃肠道屏障的一侧(吸收部位)向另一侧(血液)扩散。

因为进入血液的药物很快分布到全身,故与吸收部位比较,血中药物浓度维持在很低的水平。

几乎在所口服给药的情况下,对于胃肠道来说,血液(室)的作用尤如一个“水槽”(sink )。

并且在整个吸收相保持很大的浓度梯度,C >>C b ,则ΔC≈C ,于是(1)式可以简化为KaC dt dc=-(2)此为一级速度方程式的标准形式。

胃肠道按一级动力学从溶液中吸收大多数药物。

用消化液中药物量的变化(dXa /dt )表示扩散速度,则:KaX dt dXa=-(3)将(3)式积分,并在方程两侧同取对数。

Kat Xa Xa -=)0(ln ln (4)式中Xa 为消化液中药物量,Xa (0)为零时刻消化液中药物量,Ka 为药物吸收速度常数。

以ln Xa 对t 作图得一条直线,其斜率为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速度常数(Ka )。

三、 实验内容与操作1. 仪器蠕动泵;分光光度计;红外灯;手术剪;止血钳;乳胶管;烧杯;固定板;电热恒温水浴锅。

2. 试剂(1) 0.1%NaNO 2液;(2)0.5%氨基磺酸铵(NH 2SO 3NH 4)溶液;(3)0.1%二盐酸萘乙二胺溶液(偶合试剂);(以上置冰箱保存),(4)1 mol/L HCl;(5)0.2 mol/L NaOH; (6)生理盐水;(7)Krobs-Ringer 试液(每1000ml 内含NaCl7.8g ,KCl0.35g ,CaCl 20.37g ,NaHCO 31.37g ,NaH 2PO 40.32g ,MgCl 20.02g ,葡萄糖1.4g );(8)戊巴比妥钠溶液(10mg/ml ,大鼠每100g 腹腔注射0.4ml 麻醉。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报告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报告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使用大鼠体外模型,探究了不同浓度的营养物质在小肠中的吸收情况。

结果显示,随着浓度的增加,吸收速率逐渐降低,并存在一定的饱和现象。

引言:小肠吸收是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的关键环节,对于了解人类、动物的营养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次实验旨在研究小肠对不同浓度的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

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SD家鼠5只,体重300-400g。

2.实验仪器:小肠离体杯、生理盐水、葡萄糖、淀粉酶、消化液。

3.实验步骤:1) SD家鼠经饥饿24小时后采食一定量标准饲料。

2) 动物术后20分钟,开腹取下小肠。

3) 将小肠离体装置固定在温控水浴中,浸至28℃左右。

插入注射头300UL,针头只穿透肠壁,不碰及黏膜。

预冲生理盐水。

4) 将淀粉酶(1 mg/mL)加入到生理盐水中,终浓度为2.5mg/mL。

将淀粉酶-生理盐水溶液加入小肠离体杯中。

5) 在未加入营养物质的情况下,取小肠离体杯摇荡(每30min/次)60min。

6) 加入0.1mmol/L的葡萄糖,取小肠离体杯摇荡(每30min/次)100min。

7) 加入0.5mmol/L的葡萄糖,取小肠离体杯摇荡(每30min/次)100min。

8) 加入1mmol/L的葡萄糖,取小肠离体杯摇荡(每30min/次)100min。

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速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存在一定的饱和现象。

在实验中,小肠对0.1mmol/L 的葡萄糖吸收速率最快,0.5mmol/L的葡萄糖次之,1mmol/L葡萄糖吸收速率最慢。

由此可以得出,小肠对低浓度的葡萄糖具有较好的吸收能力。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小肠对于低浓度的葡萄糖具有较好的吸收能力,吸收速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存在饱和现象,即吸收速率不再随着浓度增加而变化。

这一结论对于人类、动物的营养转化过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实验二、大鼠在体小肠吸收

实验二、大鼠在体小肠吸收

实验二、大鼠在体小肠吸收一、实验目的1.掌握大鼠在体吸收的实验方法2.掌握药物吸收速度常数(K ),半衰期t 1/2,以及每小时吸收率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被动扩散是消化管吸收的最重要途径,是指药物分子通过胃肠屏障从浓度高的区域(吸收部位)向浓度低的区域(血液)扩散,电动势高的向电动势低的区域移动,不消耗生物体的能量,只与浓度有关,其扩散速率与膜两侧浓度差成正比,Fick 方程式定量地描述了这个过程。

XCb C PS X Cb C DK dt dQ -=-=0 (1) 式中dt dQ 为分子型药物的透过速度;S 为膜的面积;D 为膜内的扩散速度常数;K 0为膜物质/水溶液的分配系数;C 为消化液中药物浓度(外部浓度);C b 为在血液中药物浓度(内部浓度);X 为膜的厚度。

P=DK 0称为透过常数。

一般药物进入循环系统后,立即转运至全身,故药物在吸收部位循环液中的浓度相当低,可忽略不计。

因此透过速度与消化液中的药物浓度成正比,若设PS/X=K ,则(1)式可以简化为:KC C XPS dt dQ ==- (2) 由(2)式可以看出药物的透过速度属于表现一级速度过程。

若以消化液中药物量的变化dx/dt 表示透过速度,则KX dtdX =- (3) 将(3)式积分 LnX=LnXc-Kt (4)以小肠内残留的LnX 对时间作图应为一条直线,其直线斜率即为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速度常数K 。

三、仪器与材料1.实验仪器蠕动泵1台,752分光光度计1台,磁力搅拌水浴锅加转子,红外灯一只,铁架台1只,固定板/手术托盘1个,烘箱,天平,手术剪1只,止血钳2只,镊子,乳胶管,棉花,手术线,纱布,坐标纸量筒1000ml 1个,烧杯1000ml 1个,烧杯250ml 1个,容量瓶1000ml 1个,100ml 1个,10ml 6个,注射器5ml 1个,移液管10ml 1个,1ml 1个2.实验试剂法莫替丁,酚红,乌拉坦(20%,大鼠每200g 腹腔注射1.2ml 麻醉),生理盐水,1mol/L NaOH 溶液,Korbs-Ringer 试液(每1000ml 内含NaCl 7.8g ,CaCl 2 0.37g ,NaHCO 3 1.37g ,NaH 2PO 4 0.32g ,MgCl 2 0.02g ,葡萄糖1.4g ),乙醚四、实验内容1.操作取100ml供试液(100ml Krobs-Ringer试液含法莫替丁10mg、酚红2mg)加入循环装置的烧瓶中,将实验前禁食一夜,体重200g左右的雄性大鼠(称重)乙醚初步麻醉后,腹腔注射乌拉坦1.2ml麻醉。

大鼠在体肠循环吸收实验大黄(改)

大鼠在体肠循环吸收实验大黄(改)

实验一大鼠在体肠循环吸收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大鼠在体肠循环吸收的实验方法;2.掌握药物肠吸收的机理;3.掌握计算吸收速度常数(ka)和吸收半衰期(t1/2)的方法;[实验原理]被动扩散是消化吸收的最重要途径,它是药物分子通过胃肠屏障从浓度高的区域(吸收部位)向浓度转低的区域(血液)扩散,电动势高的向电动势低的区域移动,不消耗生物体的能量,只与浓度有关。

其扩散速率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Fick方程式定量的描述了这一过程:式中dQ/dt为分子型药物的渗过速度;S为膜的面积;D为膜内的扩散速率常数;Ko为油/水分配系数,C 为消化液中药物浓度; Cb在血液中药物浓度;h为膜的厚度。

P=D Ko 为透过常数。

一般药物进入循环系统后,立即转运至全身,故药物在吸收部为循环液中的浓度相当低,可忽略不计。

因此透过速度与消化液浓度成正比。

若设PS/h=ka式则可以简化为:由上式可看出药物的渗过速度属于表观一级速度过程。

若以消化液药物量的变化dx/dt 表示透过速度,则:经积分和对数变化后得:以时间t对小肠内残存的LnX作图应为一直线,其直线斜率即为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速度常数ka.。

在研究药物的肠吸收机制时,由于小肠不仅吸收药物也吸收水分,使灌流液的体积减小,故不能用直接计算药物浓度的方法来计算剩余药量。

目前,国内常用校正水分的方法主要有重量法和酚红法。

本实验采用酚红法。

[仪器]蠕动泵、分光光度计、红外灯[材料]大鼠、大黄、70%乙醇、酚红、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氯化镁、碳酸氢钠、磷酸二氢钾、葡萄糖、乌拉坦、乙醚、N,N-二甲基甲酰胺、芦荟大黄素对照品,大黄酸对照品,大黄素对照品,大黄素甲醚对照品及大黄酚对照品等。

[实验内容]1.试液的配制(1)0.2 mol/L氢氧化钠(NaOH)溶液:称取氢氧化钠0.8 g置100 ml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摇匀备用。

(2)生理盐水:称取氯化钠0.9 g置100 ml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摇匀备用。

大鼠小肠吸收模型

大鼠小肠吸收模型

大鼠肠吸收单向灌流模型的建立取禁食12 h(可自由饮水)的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 mg·kg-1)将其麻醉。

将麻醉的大鼠固定于恒温手术台上以保持体温,沿腹中线打开腹腔,分离待考察肠段,长度10~15 cm,于两端切口,用37 ℃的生理盐水洗净肠内容物,然后,用空气将生理盐水排空,插入塑料管,并结扎固定,用预热至37 ℃的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循环10 min,再用空气排出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10]。

接着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配制成的供试药液以0.5 mL·min-1的流速泵入肠段,使肠段内充满药液,后将流速调至0.25 mL·min-1,同时开始记时,约0.5 h后,吸收达到稳定状态[11]。

进口处用已知质量的装有供试液的小瓶进行灌流,开始每隔15 min在出口处用另一已知质量的小瓶收集一次(同时迅速更换下一个供试液小瓶和收集液小瓶),称质量,计算灌入和收集的供试液的质量[12]。

于出口处收集流出的灌流液直到105 min,即分别于记时后的45、60、75、90和105 min取样。

实验结束时,将灌流肠段剪下,测量其长度和内径。

所取样品置于1.5 mL离心管中,12000 r·min-1离心20 min后,取20 μL上清液用于测定峰面积,剩余的样品利用UV 测定吸光度值(A)。

大鼠外翻肠囊模型的建立取禁食(不禁水)12小时的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 mg·kg-1)将其麻醉,开腹取出相应肠段,以生理盐水灌流冲洗至无肠内容物,将小肠移至4℃人工肠液中,在不损伤肠管的情况下,剥离肠表面的脂肪及血管[13],然后,用滤纸沾干表面水迹。

将一与肠腔口径相适的塑料软管轻轻插入肠段(从口端向肛门端方向),用丝线将肛门端结扎在塑料软管一端,用手指轻柔地将肠管翻转使粘膜面朝外,用0℃的磷酸盐缓冲液冲洗内表面[14],然后用注射器向肠内注入适量阴性对照液,使得肠囊的长度约为4 cm,再用丝线扎住口端,剪去塑料软管。

大鼠在体肠循环吸收实验大黄(改)

大鼠在体肠循环吸收实验大黄(改)

实验一大鼠在体肠循环吸收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大鼠在体肠循环吸收的实验方法;2.掌握药物肠吸收的机理;3.掌握计算吸收速度常数(ka)和吸收半衰期(t1/2)的方法;[实验原理]被动扩散是消化吸收的最重要途径,它是药物分子通过胃肠屏障从浓度高的区域(吸收部位)向浓度转低的区域(血液)扩散,电动势高的向电动势低的区域移动,不消耗生物体的能量,只与浓度有关。

其扩散速率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Fick方程式定量的描述了这一过程:式中dQ/dt为分子型药物的渗过速度;S为膜的面积;D为膜内的扩散速率常数;Ko为油/水分配系数,C 为消化液中药物浓度; Cb在血液中药物浓度;h为膜的厚度。

P=D Ko 为透过常数。

一般药物进入循环系统后,立即转运至全身,故药物在吸收部为循环液中的浓度相当低,可忽略不计。

因此透过速度与消化液浓度成正比。

若设PS/h=ka式则可以简化为:由上式可看出药物的渗过速度属于表观一级速度过程。

若以消化液药物量的变化dx/dt 表示透过速度,则:经积分和对数变化后得:以时间t对小肠内残存的LnX作图应为一直线,其直线斜率即为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速度常数ka.。

在研究药物的肠吸收机制时,由于小肠不仅吸收药物也吸收水分,使灌流液的体积减小,故不能用直接计算药物浓度的方法来计算剩余药量。

目前,国内常用校正水分的方法主要有重量法和酚红法。

本实验采用酚红法。

[仪器]蠕动泵、分光光度计、红外灯[材料]大鼠、大黄、70%乙醇、酚红、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氯化镁、碳酸氢钠、磷酸二氢钾、葡萄糖、乌拉坦、乙醚、N,N-二甲基甲酰胺、芦荟大黄素对照品,大黄酸对照品,大黄素对照品,大黄素甲醚对照品及大黄酚对照品等。

[实验内容]1.试液的配制(1)0.2 mol/L氢氧化钠(NaOH)溶液:称取氢氧化钠0.8 g置100 ml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摇匀备用。

(2)生理盐水:称取氯化钠0.9 g置100 ml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摇匀备用。

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思考题

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思考题

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思考题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是一道常见的实验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思考和准备的练习题:1. 什么是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它的目的是什么?答: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是一种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药物或营养物质在小肠中的吸收和转运。

该实验需要将大鼠的离体小肠暴露在药物或营养物质中,以观察它们是否被小肠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

2. 在进行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时,需要哪些设备和材料?答:在进行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时,需要以下设备和材料:- 大鼠的离体小肠(需要洗涤和染色以确保其健康状况);- 药物或营养物质的溶液;- 光学显微镜或X射线衍射仪;- 光源(例如荧光灯);- 计算机或电子显微镜。

3. 如何确定大鼠离体小肠的大小和形态?答:要确定大鼠离体小肠的大小和形态,可以使用光学显微镜或X 射线衍射仪来观察其细胞和组织结构。

同时,还需要了解大鼠的解剖结构,以便判断离体小肠的大小和形态是否正常。

4. 如何观察药物或营养物质在大鼠离体小肠的吸收和转运?答:观察药物或营养物质在大鼠离体小肠的吸收和转运,可以通过在实验中增加药物或营养物质的浓度,观察它们是否被吸收和转运。

也可以通过在实验中增加小肠的长度和宽度,观察药物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小肠的pH值,影响药物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

5. 在进行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在进行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实验室的环境和设备必须良好,以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成功; - 实验前需要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查,以保证其健康状况良好; - 实验中需要严格遵循实验操作规程,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实验数据和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药代动力学实验指导2

药代动力学实验指导2

实习指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实验一药物在体小肠吸收实验一、实验目的1.以磺胺嘧啶为模型药物,掌握大鼠在体肠道灌流法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

2.掌握药物肠道吸收的机理及吸收速度常数(k a)与吸收半衰期[t1/2(a)]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药物消化道吸收实验方法可分为体外法(in vitro)、在体法(in situ)和体内法(in v ivo)。

在体法由于不切断血管和神经,药物透过上皮细胞后即被血液运走,能避免胃内容物排出及消化道固有运动等生理影响,是一种较好的研究吸收的方法。

但本法一般只限于溶解状态药物,并有可能将其他因素引起药物浓度的变化误认为吸收。

消化道药物吸收的主要方式为被动扩散。

药物服用后,胃肠液中高浓度的药物向细胞内透过,又以相似的方式扩散转运到血液中。

这种形式的吸收不消耗能量,扩散的动力来源于膜两侧的浓度差。

药物转运的速度可用Fick's(注:最后一稿校,全书一致)扩散定律描述:式中,为扩散速度;D为扩散系数;A为扩散表面积;k为分配系数;h为膜厚度,C GI为胃肠道中药物浓度;C为血药浓度。

在某一药物给予某一个体的吸收过程中,其D、A、h、k均为定值,可用透过系数P来表示,即。

当药物口服后,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的药物,随血液迅速地分布于全身。

故胃肠道中的药物浓度(C GI)远大于血中药物浓度(C),则上式可简化为:上式表明药物被动转运(简单扩散)透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吸收部位药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表明被动转运速度符合表观一级速度过程。

若以消化液中药量(X a)的变化速度()表示透过速度,则:式中,k a为药物的表观一级吸收速度常数。

对上式积分后两边取对数:式中,X a为t时间消化液中药量;X0为零时间消化液中药量。

以lg X a对t作图可得一直线,由此直线斜率即可求出药物的吸收速度常数,并可计算吸收半衰期:本实验以磺胺嘧啶为模型药物,进行大鼠在体小肠吸收试验。

三、仪器与材料仪器:蠕动泵、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离心机、注射器、眼科剪刀、眼科镊子、手术刀片等。

smz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报告

smz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报告

smz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报告本次实验旨在探究SMZ在小肠吸收的特征与机制。

SMZ是一种磺胺类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疾病。

但是,SMZ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唯一的吸收的部位是小肠,因此研究SMZ在小肠的吸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给大鼠口服一定剂量的SMZ来模拟口服过程,再以体内肠道灌注技术来观察SMZ在小肠内的吸收和分布情况。

实验设计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

实验组口服SMZ溶液,剂量为100mg / kg,对照组为生理盐水。

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饮食和水均自由取食,观察喂食后的一小时内的表现。

之后,实验组大鼠通过肠道灌注技术,将25mg/ml的SMZ溶液灌注到小肠上段,然后在不同时间内取小肠断面,在HPLC-UV测定下,观察SMZ在小肠的吸收情况和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1. 口服后的实验鼠表现口服SMZ后,实验组大鼠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对照组大鼠表现正常。

口服后一小时,两组大鼠体重变化无显著差异,两组大鼠皆在喝水和啃食。

2. SMZ在小肠内的吸收和分布情况通过肠道灌注技术,我们观察了SMZ在小肠内的吸收和分布情况。

结果如下:在给予250mg/ml的SMZ溶液灌胃后,若干时间之后,我们观察到小肠各段内SMZ的浓度变化情况。

图表中,X轴代表各段小肠,Y轴代表SMZ浓度。

实验数据显示,SMZ的最高浓度出现在空肠中,且吸收速度最快,而回肠和十二指肠中SMZ浓度较低。

SMZ在小肠的吸收速度和程度类似于“一室模型”,意味着SMZ吸收的主要障碍是从肠道到肝脏的“首过效应”。

同时我们的数据表明,SMZ的吸收不受肠黏膜面积影响。

本次实验不仅为我们研究SMZ的吸收特性和机制提供了指导意义,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SMZ在体内的药理学表现。

实验一 磺胺嘧啶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汇总

实验一 磺胺嘧啶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汇总

(三)动物
大鼠,约200g,实验前禁食一夜(自由饮水)
长沙医学院—— 药学系——药剂教研室——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三、实验原理
消化道药物吸收的主要方式为被动扩散。其透过速度
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可用下式表示:
CGI C P dC DkS dt h
Cp相对于CGI可忽略不计,若设DkS/h=k’上式可简化为
中,加Krebs-Ringer试剂定容,摇匀。
长沙医学院—— 药学系——药剂教研室——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四、实验内容
3.循环实验的操作 (1)蠕动泵流速的调节:选择所需工作方向,按动快、 慢档开关,调节流速为5mL/min和2.5mL/min。 (2)恒温水浴调节:水浴温度调节为(37±0.5)℃。 (3)供试液的准备:取80mL供试液加入循环装置的 烧瓶中,见下图,将烧瓶置恒温水浴中预热至 (37±0.5)℃。 (4)生理盐水的准备:取生理盐水适量,预热至37℃ 备用。
加入0.2mol/L NaOH 5mL,在555nm波长处测定
吸收度。
长沙医学院—— 药学系——药剂教研室——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四、实验内容
5.操作注意 (1)在大鼠麻醉前应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如手术器械、 水浴温度的调节,试药配制并放在近处,蠕动泵流 速调节等。如果蠕动泵上并未标出流速,可用量筒 接流出液(蒸馏水)的方式确定流速。 (2) 小肠很细,小肠两端插上玻璃管后再洗涤非常 容易堵塞,应先将十二指肠端插上玻璃管,回肠端 找好后先用线扎紧,然后在扎线处切个小口。生理 盐水(37℃)从十二指肠端插管处注入,洗涤内容物 至净,再在回肠端切口处插上玻璃管。
长沙医学院—— 药学系——药剂教研室——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思考题

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思考题

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思考题
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方法。

在这个实验中,大鼠的小肠被取出,并通过一系列的操作,使其保持在离体状态下。

然后,通过给予特定的底物,如葡萄糖或氨基酸,来观察和测量其在小肠中的吸收情况。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肠吸收的机制和过程,以及评估不同因素对吸收的影响。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探索许多与消化和吸收相关的问题,包括底物浓度、温度、肠道 pH 值、肠道运动等对吸收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将小肠置于含有缓冲盐溶液的培养皿中,并通过注射器或其他方法给予底物。

然后,通过收集液体样品来测量吸收的速率和效率。

常用的测量指标包括底物消失速率、底物吸收速率、累积吸收量等。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可以确定小肠对不同底物的吸收能力,了解吸收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并研究各种因素对吸收速率的影响。

此外,这种实验方法还可以用于评估某些药物对小肠吸收的影响,以及研究肠道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机制。

尽管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非常有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这个实验是在离体条件下进行的,与体内环境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实
验结果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推广。

其次,实验过程涉及到大鼠的牺牲,需要合乎伦理和动物福利的考虑。

总之,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是研究消化和吸收过程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深入了解小肠吸收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相关疾病的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然而,在进行这个实验时,需要遵循适当的伦理和动物福利原则。

实验二、大鼠在体小肠吸收

实验二、大鼠在体小肠吸收

实验二、大鼠在体小肠吸收一、实验目的1.掌握大鼠在体吸收的实验方法2.掌握药物吸收速度常数(K ),半衰期t 1/2,以及每小时吸收率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被动扩散是消化管吸收的最重要途径,是指药物分子通过胃肠屏障从浓度高的区域(吸收部位)向浓度低的区域(血液)扩散,电动势高的向电动势低的区域移动,不消耗生物体的能量,只与浓度有关,其扩散速率与膜两侧浓度差成正比,Fick 方程式定量地描述了这个过程。

XCb C PS X Cb C DK dt dQ -=-=0 (1) 式中dt dQ 为分子型药物的透过速度;S 为膜的面积;D 为膜内的扩散速度常数;K 0为膜物质/水溶液的分配系数;C 为消化液中药物浓度(外部浓度);C b 为在血液中药物浓度(内部浓度);X 为膜的厚度。

P=DK 0称为透过常数。

一般药物进入循环系统后,立即转运至全身,故药物在吸收部位循环液中的浓度相当低,可忽略不计。

因此透过速度与消化液中的药物浓度成正比,若设PS/X=K ,则(1)式可以简化为:KC C XPS dt dQ ==- (2) 由(2)式可以看出药物的透过速度属于表现一级速度过程。

若以消化液中药物量的变化dx/dt 表示透过速度,则KX dtdX =- (3) 将(3)式积分 LnX=LnXc-Kt (4)以小肠内残留的LnX 对时间作图应为一条直线,其直线斜率即为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速度常数K 。

三、仪器与材料1.实验仪器蠕动泵1台,752分光光度计1台,磁力搅拌水浴锅加转子,红外灯一只,铁架台1只,固定板/手术托盘1个,烘箱,天平,手术剪1只,止血钳2只,镊子,乳胶管,棉花,手术线,纱布,坐标纸量筒1000ml 1个,烧杯1000ml 1个,烧杯250ml 1个,容量瓶1000ml 1个,100ml 1个,10ml 6个,注射器5ml 1个,移液管10ml 1个,1ml 1个2.实验试剂法莫替丁,酚红,乌拉坦(20%,大鼠每200g 腹腔注射1.2ml 麻醉),生理盐水,1mol/L NaOH 溶液,Korbs-Ringer 试液(每1000ml 内含NaCl 7.8g ,CaCl 2 0.37g ,NaHCO 3 1.37g ,NaH 2PO 4 0.32g ,MgCl 2 0.02g ,葡萄糖1.4g ),乙醚四、实验内容1.操作取100ml供试液(100ml Krobs-Ringer试液含法莫替丁10mg、酚红2mg)加入循环装置的烧瓶中,将实验前禁食一夜,体重200g左右的雄性大鼠(称重)乙醚初步麻醉后,腹腔注射乌拉坦1.2ml麻醉。

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思考题

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思考题

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思考题引言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肠道对物质的吸收功能。

本文将通过对实验思考题的探讨,深入了解该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影响因素以及应用前景。

实验原理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主要基于以下原理:1.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其具有丰富的吸收面积和各种吸收机制。

2.吸收物质可以通过被动扩散、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入肠细胞并进一步进入血液循环。

3.吸收物质在离体小肠的浸润溶液中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吸收的速度和程度。

基于以上原理,通过离体小肠吸收实验可以评估不同物质在小肠道的吸收情况,进一步了解其吸收机制和影响因素。

实验步骤进行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的步骤如下:1.准备工作:选择适宜的大鼠种类,取出大鼠小肠并将其与其他器官分离。

2.小肠处理:将取出的小肠轻轻清洗,并切成等长的片段。

3.吸收液制备:根据实验需要准备适宜的浸润溶液,并调整pH值和温度。

4.实验操作:将小肠片段分别放置于浸润液中,在恒定的条件下进行吸收实验。

5.取样与测定:定时取出小肠片段,取样测定浸润液中溶质的浓度。

6.数据分析:根据浓度变化曲线和吸收动力学参数,评估吸收物质在小肠中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影响肠道的代谢活性以及吸收物质的扩散速率和动力学参数。

2.pH值:溶液的pH值影响吸收物质的电离状态,从而影响其扩散和主动运输能力。

3.吸收物质浓度:浸润液中吸收物质的浓度直接影响其在肠道中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4.肠道状态:肠道的损伤、炎症和病理变化等会影响吸收物质在肠道中的吸收情况。

实验应用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吸收评价:通过离体小肠吸收实验,可以评估药物在肠道中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为药物开发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营养物质吸收研究:通过对不同营养物质在小肠中的吸收实验,可以了解其吸收机制和影响因素,为营养学研究提供依据。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报告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报告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药物在大鼠在体小肠中的吸收情况,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段的浓度变化,计算吸收速率常数和吸收半衰期等参数,为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健康成年 SD 大鼠,体重 200 250g,雌雄不限。

2、实验药品:待研究药物,以适当的溶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实验仪器:蠕动泵、恒温水浴箱、分光光度计、手术器械等。

三、实验方法1、大鼠麻醉将大鼠用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剂量为 40mg/kg。

2、手术操作在大鼠腹部正中做一约 3cm 的切口,小心分离出小肠,选择一段约10cm 长的小肠,两端用丝线结扎,形成肠袢。

在肠袢的一端插入进液管,另一端插入出液管,并用丝线固定。

3、灌注液的配制以KrebsRinger 液为基础,加入待研究药物,使其浓度达到预定值。

4、实验灌注将灌注液通过蠕动泵以一定的流速(如 02ml/min)灌注小肠袢,同时将流出液收集在试管中,每隔一定时间(如 15min)收集一次。

5、样品处理与测定收集的流出液经适当处理后,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药物浓度。

四、实验结果1、药物浓度变化记录不同时间点流出液中药物的浓度,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2、吸收速率常数的计算根据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采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如一级动力学模型)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

3、吸收半衰期的计算根据吸收速率常数,计算药物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半衰期(t1/2)。

五、结果分析与讨论1、吸收速率常数的意义吸收速率常数反映了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速度。

较大的 Ka 值表示药物吸收迅速,较小的 Ka 值则表示吸收较慢。

本实验中,药物的 Ka 值为_____,表明其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速度处于_____水平。

2、吸收半衰期的意义吸收半衰期是指药物吸收量达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较短的半衰期意味着药物吸收较快,较长的半衰期则表示吸收较慢。

本实验中,药物的吸收半衰期为_____,这一结果提示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需要考虑给药间隔和剂量的调整。

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报告

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小肠吸收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在体小肠吸收实验的操作方法。

3. 分析不同营养物质在小肠的吸收情况。

二、实验原理小肠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具有丰富的绒毛结构和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营养物质在小肠的吸收情况,了解小肠吸收的机制。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小鼠(体重20-25g)2. 实验器材:手术显微镜、解剖剪、镊子、注射器、剪刀、烧杯、秒表、滤纸等3. 实验试剂:葡萄糖、淀粉、蛋白质溶液、生理盐水、酚酞指示剂等四、实验方法1. 将小鼠麻醉后固定在手术显微镜下。

2. 暴露小肠,剪取一段长约2cm的小肠。

3. 将小肠剪成约0.5cm的环状,置于培养皿中。

4. 向小肠环状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观察小肠的蠕动情况。

5. 分别向小肠环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淀粉、蛋白质溶液,观察小肠的吸收情况。

6. 在小肠环状中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判断吸收情况。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动物,进行麻醉和固定。

2. 暴露小肠,剪取一段长约2cm的小肠。

3. 将小肠剪成约0.5cm的环状,置于培养皿中。

4. 向小肠环状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观察小肠的蠕动情况。

5. 分别向小肠环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淀粉、蛋白质溶液,观察小肠的吸收情况。

6. 在小肠环状中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判断吸收情况。

7. 记录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六、实验结果1. 生理盐水组:小肠蠕动缓慢,无明显吸收现象。

2. 葡萄糖组:小肠蠕动加快,出现明显的吸收现象,酚酞指示剂呈粉红色。

3. 淀粉组:小肠蠕动加快,出现明显的吸收现象,酚酞指示剂呈浅黄色。

4. 蛋白质组:小肠蠕动加快,出现明显的吸收现象,酚酞指示剂呈浅棕色。

七、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小肠内均可被吸收。

2. 葡萄糖的吸收速度最快,淀粉次之,蛋白质最慢。

3. 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表明,营养物质在小肠内被吸收后,导致小肠内的pH值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大鼠在体小肠吸收的实验方法。

2. 掌握计算药物的吸收速度常数(Ka ),以及每小时吸收率的计算方法。

二、 实验指导
大多数药物以被动扩散方式从生物膜的高浓度侧通过膜向低浓度侧转运。

被动扩散可用Fick 第一定律来描述。

该定律指出,扩散速度(dC/dt )正比于膜两侧的浓度差(ΔC),因此有:
)(b C C Ka C Ka dt dc
-=∆=-
(1)
式中C 是消化道中药物浓度,C b 是血液中药物浓度,Ka 是吸收速度常数,其值大小取决
于药物的扩散常数,吸收膜的厚度与面积,及药物对膜的穿透性。

胃肠道吸收的生物学过程包括这样一个系统,即药物从胃肠道屏障的一侧(吸收部位)向另一侧(血液)扩散。

因为进入血液的药物很快分布到全身,故与吸收部位比较,血中药物浓度维持在很低的水平。

几乎在所口服给药的情况下,对于胃肠道来说,血液(室)的作用尤如一个“水槽”(sink )。

并且在整个吸收相保持很大的浓度梯度,C >>C b ,则ΔC≈C ,于是(1)式可以简化为
KaC dt dc
=-
(2)
此为一级速度方程式的标准形式。

胃肠道按一级动力学从溶液中吸收大多数药物。

用消
化液中药物量的变化(dXa /dt )表示扩散速度,则:
KaX dt dXa
=-
(3)
将(3)式积分,并在方程两侧同取对数。

Kat Xa Xa -=)0(ln ln (4)
式中Xa 为消化液中药物量,Xa (0)为零时刻消化液中药物量,Ka 为药物吸收速度常数。

以ln Xa 对t 作图得一条直线,其斜率为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速度常数(Ka )。

三、 实验内容与操作
1. 仪器
蠕动泵;分光光度计;红外灯;手术剪;止血钳;乳胶管;烧杯;固定板;电热恒温水浴锅。

2. 试剂
(1) 0.1%NaNO 2液;(2)0.5%氨基磺酸铵(NH 2SO 3NH 4)溶液;(3)0.1%二盐酸萘乙二胺溶液(偶合试剂);(以上置冰箱保存),(4)1 mol/L HCl;(5)0.2 mol/L NaOH; (6)生理盐水;(7)Krobs-Ringer 试液(每1000ml 内含NaCl7.8g ,KCl0.35g ,CaCl 20.37g ,NaHCO 31.37g ,NaH 2PO 40.32g ,MgCl 20.02g ,葡萄糖1.4g );(8)戊巴比妥钠溶液(10mg/ml ,大鼠每100g 腹腔注射0.4ml 麻醉。

);(9)磺胺嘧啶(Sulfadiazine ,SD )。

3.操作
(1)取85ml 供试液(100ml Krobs-Ringer 试液含SD2mg 、酚红2mg )加入循环装置的烧瓶中。

(2)将实验前禁食一夜,体重200g 左右的雄性大鼠,称重,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剂量为100g 体重注射0.4ml ),麻醉后并加以固定。

(3)沿腹中线打开腹腔(约3厘米长)。

自十二指肠上部及回肠下部各剪开一个小口,各插入直径为0.5cm 的玻璃管,用线扎紧,并用37℃的生理盐水将小肠内容物冲洗干净,
然后将大鼠串联到循环装置中。

(4)开动蠕动泵,以5ml/分的流速循环10分钟后流速调至2.5ml/分。

(5)自烧瓶中取样1.5ml (1ml 、0.5ml 各一份)为药物和酚红零时间样品,并补加2ml 酚红溶液(每毫升Krobs-Ringer 试液含酚红20μg )其后每15分钟取样(1ml 、0.5ml 各一份),同时补加酚红溶液。

由于酚红不被小肠吸收,用以测定水被小肠吸收的量。

4.定量方法
(1)磺胺嘧啶
的定量
取样品1ml ,加入1mol/L HCl 5ml ,加入0.1%NaNO 2 1ml ,摇匀,放置3分钟,加入0.5%氨基磺酸铵1ml ,摇匀,放置3分钟。

加入0.1%萘乙胺2ml ,摇匀,放置20分钟。

在550nm 处测定吸收度。

参比溶液的配制:取1ml 供试液按磺胺嘧啶的定量方法但不加萘乙胺显色剂。

(2) 酚红定量
样品0.5ml ,加入0.2mol/L NaOH 5ml ,摇匀,在550nm 测定吸收度。

参比溶液:酚红的比色空白液为0.2 mol/L NaOH 。

5.标准曲线的制备 (1) 酚红的标准曲线
精密称取酚红100mg ,置1000ml 容量瓶内,加1%Na 2CO 3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制成100μg/ml 的标准溶液。

取1,2,3,4,5,6ml 的标准溶液于10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

自上述各溶液中吸取0.5ml ,按酚红的定量方法测定吸收度,并绘制标准曲线。

(2) S D 的标准曲线
贮备液的配制:精密称取磺胺嘧啶标准品10mg ,置100ml 容量瓶中,以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使成100μg/ml 的标准溶液。

标准曲线制备:取上述贮备液适量,稀释至20μg/ml 的工作液,分别吸取2,4,6,8,10ml 于10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

从上述溶液中各吸取1ml 按SD 定量方法测定吸收度,并绘制标准曲线。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将实验数据按表1中公式进行计算,以剩余药量的对数对时间作图,求出吸收速度常数Ka ,和每小时吸收率(%)。

每小时吸收率(%)=零时间剩余药量分钟剩余药量
零时间剩余药量60 ×100%
表1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量的计算式
取样时间(hr ) S 吸收
度 D 浓度 酚 吸收度
红 浓度
供试液体积(ml ) 剩余药量(μg )
循环前
Ao
C 0 '0
A
'0
C
V 0=85ml
Po=85×C o
A 1
C 1
'1A
'1C
V 1=10
0''C V C
P 1=C 1 V 1
0.25 A 2 C 2
'2
A
'2
C
2
112'40
')5.1(C C V V +⋅-=
P 2=C 2V 2+1.5C 1 0.5 A 3 C 3 '3A
'3C
3
223'40
')5.1(C C V V +-=
P 3=C 3V 3+1.5(C 1+C 2) . . . . . . . . . . . .
. . .
. . . . . .
t n
A n
C n
'n A
'n
C
n
n n C C V V '40
')5.1(11+-=
∑-=+=1
1
5
.1n i Ci
CnVn Pn
五、思考题
1.作好本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2.在操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