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夏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 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二、探究新知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教师分析: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西夏民族的概况?教师分析: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合作探究:列表归纳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教师分析:合作探究: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教师分析: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师讲解:公元1004 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

但辽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识读《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族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

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契丹族与党项族(一)契丹族【教师活动】出示《契丹的兴起示意图》,讲述契丹族的兴起。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知道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

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教师活动】出示辽建立的相关知识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掌握辽建立的基本史实。

【教师活动】介绍耶律阿保机及其统治措施。

【学生活动】了解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韩延徽为相,改革契丹的风俗习惯和规章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修建城池,创造契丹文字,不断推动契丹的封建化进程。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契丹文字》《契丹货币》,引导学生观察契丹文字和货币,并与汉族文字与货币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认识契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二)党项族【教师活动】出示《党项族的崛起与西夏的建立形势图》,讲述党项族的兴起时间及地理位置。

党项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原生活在四川、甘肃、青海一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 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 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 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2/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 7 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有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和辽谈妥不久,原来屈服于北宋 的党项族有出现了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谁能介绍西夏与北宋之间战与和的情况?双方的议和有何影 响?
作业:1、阅读教材归纳辽、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
课堂小结:
辽宋、宋夏之间Leabharlann 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 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就其正义性而然,辽 西夏是非正义的而北宋抗辽和西夏是正义的。
新课讲授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提出问题:
1、回忆北宋建立政权的情况、归纳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 况。
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怎样?下面我就来学习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与和。 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1/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 7 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提出问题: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体现在哪儿? 那么我们就把宋真宗时期辽国打到澶州的这次战争称澶州之战。 那么谁能介绍一下北宋与辽之间和的情况?
教学重点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教法学法 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 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 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 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 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认识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认识。

但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国家关系,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2.难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史实。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家关系,探讨历史事件。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的图片、地图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运用多媒体展示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国家并立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我国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特点和民族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西夏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和和平相处,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命运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还需教师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相关历史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音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课件。

2.图片、地图:收集与辽、西夏、北宋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3.音频、视频资料: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事件音频、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介绍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 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学生课前活动】搜集北宋、辽、西夏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介绍《天龙八部》,相关人物的不同身世,引出北宋、辽、西夏、吐蕃、大理政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三)自主预习与讲解:一、契丹族与党项族阅读教材(P33、34),思考下面问题,在教材中找出1.契丹(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2.西夏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学生基本都可以找到答案,注意古今地名。

然后分别简单讲述契丹族和西夏族的兴起。

明确地理位置和兴起时间。

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辽、北宋、西夏分别的民族、政权、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限时记忆,找学生来黑板完成表格。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完成表格(不同时期辽与北宋的和战)2.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学生基本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注意宋真宗时期是先战后和。

然后分别讲述每一阶段宋辽之间的关系。

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需要重点分析。

补充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对澶渊之盟的不同看法,注意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三、西夏与北宋的和战阅读课文36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找到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授课课题】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授课老师】李慕华【授课班级】七(5)班【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掌握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和宋夏战争的有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2)通过列表归纳方法,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西北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的重大贡献。

(2)认识到这一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频繁,但是民族有好多、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流。

(3)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不要“唯汉”独好。

【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契丹的兴起和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辽宋“澶渊之盟”及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学生: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教师:宋太祖及他的继承人宋太宗先后消灭了南北方各个割据政权,但北宋的统一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对全国的统一。

教师出示《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地图教师:指出当时由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建立的辽,由党项建立的西夏。

在这一时期,辽、西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这些政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今天就让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一起去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讲授新课一、契丹族与党项族教师: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的民族,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浪漫的传说:一个骑白马的英俊少年和一个牵青牛的美丽少女不妻而遇,相互产生爱慕之情,之后结为夫,繁衍后代。

这就是契丹族的祖先。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契丹族兴起的历史。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34页相关内容,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精品教学设计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精品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知道辽和西夏所属的民族、疆域位置杰出帝王;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和与战的重要史实,如澶渊之盟和互市贸易;正确认识民族战争的性质和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认识到祖国大家庭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交流和发展的基础上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PPT对相关资料的展示,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通过重要史料的学习,提高学生处理史料,提取信息并逐渐培养依据史料形成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和议和的积极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材内容分析第7课主要介绍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的情况,涉及知识点多,内容庞杂,主要讲述了两个大问题,一是各政权的建立情况,二是这些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主要是边地政权与中原政权——宋之间的关系。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由于各政权的建立情况一目教材大小字结合,图文并茂,讲述较为详尽,因此用表格的方式罗列出知识点即可,主要由学生自主掌握。

而各政权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侧重于此。

本课有关民族风情、政权更迭以及重要战事等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但学生对有关战争的性质及影响、不同文化的冲撞与融合缺乏理性的历史认识,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五、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文傑中学七年级七(1)班学生,学生的基础较为扎实,思维也比较活跃,求知欲旺盛;然而,学生对于史料的搜索、分析以及归纳能力,尚待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强化锻炼。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教师收集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强邻之一:
辽时间:地点:人物:10世纪初上京阿保机
民族:契丹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 与北宋并立西夏、辽, 他们的关系如何? 展示: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达到“课伊始, 意境生”的效果。

二、教师引领, 合作探究:
1、 强邻之一 : 辽
⑴辽的建立
教师: 建立辽的民族是契丹, 你知道契丹是如何兴起的吗?
学生:阅读课本, 契丹兴起与强大的情况。

教师强调:接受汉族文化, 学会农耕, 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补充: 阿保机的生平, 帮助学生了解该人物。

总结: 阿保机的贡献:
强调: 辽先于北宋而建立
⑵澶州之战
北宋
西夏

帮助学生了解其人。

理解“宋夏和议”对双方的影响。

严重削弱了双方的实力。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这是现藏于内蒙古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的宝山壁画,墓主下葬的时间为923年(展示唐至宋更替图那个时期,为什么距离长安、洛阳等中展示《契丹鸡冠壶》《契丹货币》《契丹文字》,提出问题:从上述图片看,阿保机建国后,契丹族又有哪些发展?(2)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买牛契约西夏货币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但是在1044年与西夏签订了宋夏和约。

提出问题:西夏节节胜利,[板书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国)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2.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3.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4.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西夏攻宋2.宋夏和约。

初中历史_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案例一、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史实。

2.知道契丹、党项民族逐步兴起、建立政权的史实。

3.了解辽、北宋、西夏民族政权之间的和战关系。

4.把我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了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战有和,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1.契丹与党项族的兴起,辽与北宋的关系。

2.澶渊之盟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辽宋、夏宋之间的关系;认识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契丹传奇》,引导学生观看。

导入:契丹,一个传奇的民族,一个神秘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曾经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所处的时代恰是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重温那个时代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恢弘篇章!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讲授新课】一、崛起篇:契丹族和党项族1.契丹族的崛起首先,我们通过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契丹族的崛起。

多媒体播放视频片段介绍契丹族,请同学们思考:1.契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3.辽(契丹)的建立情况(民族、时间、建立者、都城)PPT出示: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师:这就是契丹族的生活写照。

师:他们的生活用品也具有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生活的特色。

PPT出示:《辽鸡冠壶》生回答第2个问题,师总结:契丹族在与中原汉族交往中,学习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农耕、冶铁、纺织等)和生活方式(建造房屋、城邑),改变了原来游牧骑射的生活方式,实力不断壮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 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现进程中的民族政权关系问题,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民族政权、民族关系上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

2.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通过如何探究北宋与辽的关系,尤其是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创设条件,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合作与探究中提升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几个政权并存的一段历史。

第一子目辽和西夏的建立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辽、西夏之间彼此既有有战争,更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

学生情况:学生对宋朝历史了解不多,尤其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更是陌生,对与北宋对立的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的民族政权还有偏见。

在教学中,教师加强这一方面基础知识的指导与教学,通过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分析,增加少数民族政权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价值观,。

教学方式:1.问题引领式教学,设计多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在引趣激疑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地图演示法教学,展示“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对学生进行比较直观的教学;3.合作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多角度阐述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灵活多样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和教学问题,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技术准备:多媒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图片和材料学生能够具有从文学作品和文物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北宋、辽、西夏的关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民族关系的能力;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学生能够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教案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掌握辽宋战争-澶州之战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契丹国的建立、西夏的建立、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学生看视频,本段视频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

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

战车交错,刀光血影。

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和五郎战死,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探究新课: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内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契丹族和党项族契丹族:1、契丹的兴起①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农耕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2、辽的建立十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

党项族:1、西夏的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于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西夏政权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

民族:党项族。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府(银川)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与北宋的和战2、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评价澶渊之盟对辽: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北宋: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从整体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促进了宋辽、宋夏边境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促进了我国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西夏的建立: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政权,定都兴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北宋与辽、西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史料回顾: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

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

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久……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辽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的关系第一篇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策划兵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人物、事件、地点较多,需要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细节内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关系。

3.讲授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生。

这一阶段学生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穆桂英挂帅》,导入新课
师: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

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二、合作探究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请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师讲述契丹族起源的故事
横贯辽宁和内蒙有两条古老的河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

两条河交汇,流入大辽河,是辽河的上游。

契丹族就在两河流域繁衍生息,并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

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觉得云霄之上的生活枯燥寂寞,她乘云来到人间,坐着一头青牛拉的车,从一个叫“平地森林”的地方,顺潢水而下。

一位“神人”,乘着一匹白马,从“马盂山”顺土河向东。

坐青牛车的天女和骑白马的神人在潢水和土河的交汇处[木叶山]相遇。

天女和神人,松开白马,叱走青牛,满怀喜悦,相对走来。

此时,天降花雨,地生灵芝,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万里蓝天,祥云飘荡,群山披翠,大地升起一片祥瑞之气。

天女和神人在这普天同欢的日子里,携手相亲,花香传递心声,鸟语倾诉情怀,天作之合。

这就是契丹族关于自己始祖的传说。

契丹人非常重视这个传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经在木叶山建“始祖庙”。

每有战争,必拜祭。

请学生阅读课本,标记下列信息
(板书)1契丹的崛起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国号:
民族:
师: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措施),国力不断增强(作用)。

师讲述相关史实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

契丹正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是389年。

契丹人过着逐水草往来迁徙的游牧生活。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天土著,四时畋[tián]猎是生涯。

”经过约500年的发展,到唐朝时,契丹已逐渐强大起来。

(板书)2党项族的崛起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国号:
民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立了西夏文字
赏析历史文物图片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与北宋的和战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知识解读:宋太宗征辽
目的:试图收回幽云十六州。

结果:宋败,结束了对辽的主动进攻,采取防御态势,辽军则屡屡南下进扰。

相关史事: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

燕指幽州,云指云州。

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了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指导观看《燕云十六州》地图
讲述辽宋关系的发展,播放视频《澶渊之盟》
2.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出示材料:(一)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二)宋与辽议和后,边境榷场贸易迅速发展,北宋的稻米、茶叶、丝织品、瓷器、漆器。

辽的马、牛、羊、骆驼,西夏的毡毯、药材等,都在这里交易
讨论: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全面,客观辩证分析,史论结合)
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讲: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来看——主流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宋夏冲突:元昊,多次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

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2.宋夏议和: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师以图示法概括辽、宋、西夏之间关系
以材料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辽、西夏深受汉文化影响
材料: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思考:(1)契丹和党项后来分别建立了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2)辽和西夏都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方面:仿效中原政治制度,采用汉族官制律令,任用汉族官员,重视儒学教育,学习汉族生活习俗积极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进步发展。


三、总结本课
得出认识:
历史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汉族政权的和与战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流,他们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促进了民族交融,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交融。

示意图:辽、北宋、西夏对峙与分立
四、作业
1、阿保机、元昊两位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点?
2、搜集资料,探寻契丹族、党项族消失之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