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节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教而有法,学生才能学有成效。一般的看法是,教师只要掌握教学的规律、原则和方法,就可以搞好教学,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倘若我们不了解这些规律、原则和方法的心理依据,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是应用不好的。实践中,教师机械搬用规律、原则和方法,而收效甚微的教学是屡见不鲜的。这说明,教学理论具体灵活地应用,离不开教师对教学心理理论的掌握。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对前人知识经验的“占有性”学习。现代教学心理学认为,这种学习要经过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和运用四个阶段。以往,人们总认为理解是其中的关键阶段。然而,现代认知学派对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理解、记忆和运用都离不开迁移。它们既是迁移的过程,又是迁移的结果和外现。迁移是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且最为关键的一环。这是国外教育心理学家几十年致力研究、探讨迁移理论的最新成果。当前,国内许多同志也认识到,学生学习问题虽千头万绪,但只要把握住迁移,教学就可做到“教有条理”、“学有头绪”,使学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学习效果。因此,“为迁移而教”已成为当今教育界流行的一个极有吸引力的口号。

基于上述看法,本文试图在介绍有关迁移理论问题的基础上,找出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提供促进学习迁移产生的措施,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具体应用。

一、迁移理论及其评析

在心理学中,所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学习者运用已有认知结构,在对新课题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实现的。其实质是一种揭示新、旧课题共同本质的过程。迁移有顺向和逆向两种,前学习课题对后学习课题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反之,则为逆向迁移。不论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正迁移,反之,则为负迁移。心理学家们通过“首尾测验法”或“相继练习法”若干种实验设计,用“百分量表法”或“节省法”测量迁移效果。

国外关于迁移的研究主要围绕下述问题展开:(一)迁移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最有助于迁移?(二)要使教学产生良好迁移效果,如何正确处理知识、技能、智力之间的关系。现依据诸多研究者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将其分为传统迁移理论和现代认知迁移理论两大类。

(一)传统迁移理论

传统迁移理论主要指官能—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和经验类化(概括化)说三种。

1.官能—形式训练说

官能—形式训练说是一种早期研究的迁移理论,它来源于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Wolff, C.)创立的官能心理学。该学说的主要观点如下。

(1)每个人先天所具有的一个个诸如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推理力等官能,唯有通过训练才能得到发展。

(2)一种官能通过训练得到的发展,可自动转迁到其它官能上,以使整体官能都得到发展。

(3)训练迁移的学习内容是否符合实际需要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们会遗忘;重要的是看训练在发展各种官能上的价值作用。

据此,官能—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理解为:通过某种学习,使某种心灵官能因训练而得到发展,并转移到其它学习上去,使其它官能及整个官能都得到发展的过程。

2.共同要素说

共同要素说是由桑代克和武德沃斯(Woodworth, R. S.)首先提出的。该学说反对官能

—形式训练说,而提出如下主张。

(1 )每个人先天具有的各种官能的迁移不受或很少受训练的影响,迁移主要在于训练方法的改善。

(2)学习训练中还有负迁移存在。“任何单独心理机能的改善,未必使其它有同一名称的官能的能力得到改善,有时反而可以损害它……由于种种因素,训练的迁移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

(3)迁移主要有赖于两种学习活动中的共同要素。“两个功用必含有共同的分子,然后这一个变化才能牵动那一个。第二个功用变化有多少,全视两个功用的共同分子有多少。”

依据上述观点,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的实质是“两种学习活动中目的观念、方法观念、普通原理观念和基本事实四个方面的共同分子在学习者脑神经中的联结”。

3.经验类化(概括化)说

经验类化说是由贾德(Judd, C. H.)提出的。该迁移说的主要观点如下。

(1)两种学习活动中的共同成分,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但迁移发生的关键在于对学习课题里共同因素的概括化。

(2)迁移不是自动发生的,它有赖于学习者对概括化了的结果——两种学习活动中共同原理的掌握和运用。

(3)“概括化”一般由教师指导,因此迁移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概括化了的结果——原理和法则要为学生掌握。因此,学习者应用原理、法则的“心向”也影响迁移。

为此,经验类化说把迁移的实质说成是: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活动共同因素进行概括化的结果——学习原理、法则的应用和转迁。贾德在其1908年做的“水下击靶”经典实验结果中说:“理论(笔者注:实验中教师讲的折光原理)曾把有关的全部经验——水外的、深水的和浅水的经验——组成了整个思想体系,学生在理论知识背景上,把握、理解了实际情况后,就能利用概括化了的经验去迅速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

(二)现代认知迁移理论

现代认知迁移理论以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人为代表。该理论科学而全面地解释了学生迁移的现象和实质。其主要观点如下。

1.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由于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是系统连贯的,因此,学习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迁移。

2.迁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前后两种学习活动是互相影响的;其影响作用可能是促进的(正迁移),也可能是阻碍的(负迁移)。

3.迁移是学习者运用原有认知结构的观念对新课题进行分析、概括的过程,即认知结构与新课题内容的“同化过程”。

4.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摄性和辨别性的高低,影响学习迁移;此外,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作用也不容忽视。

现代认知迁移理论把迁移定义为: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的原有观念,通过思维对新课题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在揭示新旧课题共同本质基础上发生学习转迁。

(三)简要评析

笔者对前述迁移理论试作简要评析,目的在于找出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官能—形式训练说对人的心理实质的理解是唯心主义的;它把学习迁移的实质看成“训练一种官能,即可迁移并发展另一种官能及其整体”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它的从刺激(S)—反应(R)的学习联结说出发,否认学习者意识(O)的作用,并置学习内容于不顾,把迁移说成是训练自动化的过程,更是不足取的。但是,该理论提出并主张在学习的训练中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