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1)-模板
儒家思想总结品评报告范文
儒家思想总结品评报告范文儒家思想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观念、教育方法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内容。
它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儒家思想的总结和评价报告范文。
儒家思想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与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一起,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主张孝悌仁义和中庸之道。
它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准则,以及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的原则。
儒家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了孝道。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儒家将孝道视为家庭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主张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维持家庭的和谐稳定。
孝道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使家庭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对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作用。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了仁义道德。
仁义道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关心,以及秉持公正和正义。
儒家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责任感,以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行。
仁义道德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通过传统礼仪和道德教育,培养了中国人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儒家思想倡导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即追求适度和平衡,避免极端和偏激。
儒家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外的和谐,避免过分追求自我实现和欲望满足,以及不恰当的行为和态度。
中庸之道强调个体和社会、欲望和约束之间的平衡,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教育和家庭等途径,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同时,儒家思想也对政治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的政治观念主张君主专制,但讲究君臣之间的仁义道德关系,以及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做出了贡献。
然而,儒家思想也有一些局限性。
它过分强调了规范和传统,对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有所压抑。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1000字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进行新评。
一、仁政思想仁政思想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也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政思想强调的是以仁为本的政治理念,认为仁者才能成为一位好的政治领袖。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强调君主的权利是由人民赋予的,并主张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同时,孟子还强调必须有仁者来负责治理国家,并支持民众的福祉。
这种仁政思想不仅是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
二、人性观念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人性观念。
儒家学派认为,人性天然善良,且是社会性的。
因此,如果一个政治制度能够引导人们发挥积极的社会性,就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人性天然善良的观念也导致了儒家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因为儒家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力和职责参与政治事务。
三、礼制思想儒家学派强调礼制思想,认为礼仪可以促进人们的道德标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的礼制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礼乐社会的形成,其影响深远。
四、教化思想教化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认为,通过教化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培养出优秀的领袖和良好的社会成员。
因此,儒家主张教育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同时,儒家还从注重家庭教育开始,将教化思想融入到整个国家和社会中,从而其教化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先秦儒家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历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主张以仁为本,追求以公正为基础、以礼为约束的儒家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
•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 涵,“仁”的意思就是“爱人”,在孔子的理想中,伦 理道德与政治是不可分的,只有以仁爱为根本的出发点, 才会有好的政治,实际上是把家庭的亲情加以扩大,以 治家的方式治国,所以后世士大夫据此衍生出“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 孔子关于“礼”的思想:“礼”实现“仁”的具体方 法,所以说“克己复礼为仁”。“礼”就是社会制度, 规定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规定特定社会位置的人特 定行为规则,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孔子对周礼的尊崇达到迷信的程度,实际 上周礼在春秋时期被时代发展所抛弃是历史的必然,孔 子的复古主张是逆历史潮流的空想,这也是孔子在实际 政治中到处碰壁的根本原因。
• 殷商文化缺点:1、好酒放纵;2、迷信鬼神,特别重视占 卜,所以才有大量甲骨文;3、残暴好杀,大量采用活人殉 葬。
• 周文化优点:周文化承袭了殷文化的许多内容,也接受了 殷商失败的教训,在文明道路上又有很大的建设,鲁国本来 是原殷商控制区域,鲁公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三年 然后除之。”反对放纵,尊从礼教;不重鬼神,而重政 事。
• 关于“正名”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尽各自的本分,严格按礼仪制度规定的行为模式约束 自己,反对各种形式的放纵,以及由放纵造成的“乱”。
鲁伯愈文鬲 春秋
• “君子”修养与人治:孔子非常重视“君子”,与“小 人”相对;大致“君子”属于统治阶级,“小人”是被 统治的平民百姓。孔子特别强调政治中人的因素,认为 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对政治的好坏具有决定意义,孔子虽 然也重视“礼”,但“礼”最终必须通过“人”的“克 己复礼”才能实现,归根结底还是“人治”,春秋贵族 日益放纵,孔子有针对性。
龙形玉饰 战国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及评述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及评述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儒家思想以儒家学派为代表,提出了许多重要理念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即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和尊重,才能够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道德,主张父子之间的亲情、兄弟之间的友爱以及君臣之间的忠诚。
通过这些伦理道德的实践,儒家认为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稳定。
儒家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贡献社会。
儒家主张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通过教育来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
儒家还提倡个人修养和自律,认为个人的修养可以使个人的品质得到提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儒家思想注重政治伦理。
儒家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能够实现天下为公,达到最大程度的公平和公正。
儒家主张君主专政,强调君主应具备仁德、智慧和勇气,以贯彻仁政、保护人民,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理念也提出了对政治精英的要求,认为政治精英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领导能力。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了中国人民的家庭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家族观念的基础。
儒家思想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还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塑造了中国的长期政治和社会规范。
然而,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和争议性。
儒家思想过于强调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创造力。
儒家思想对女性地位的限制也受到批评,认为其过于重视男性家族价值观,忽视了女性的权益。
此外,在现代社会,由于儒家思想强调的社会和谐和稳定,也可能对个体的自由和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压制。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荐下载】国学: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国学: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这里是一篇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
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
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
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
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五二年,卒于前四七九年。
其先人为宋人,后来避难于鲁。
其父叔梁纪曾做过鲁国陬邑大夫。
在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家世中落,家境贫闲。
大约二十岁左右,做过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和乘田,职务是管理牛羊,还做过儒、即富贵人家有婚丧等事,为人赞礼,司仪。
可能从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
五十岁以后作了官,是鲁国的中都宰,后为小司空(工程建筑)和司寇(司法行政)。
孔子后来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游说,试图在政治上谋求发展,施展自己韵政治抱负。
但是,始终未能如愿。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书活动,先后有四十余年,培养了众多的贤能弟子,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
他广收门徒,据说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所谓贤者,即深浮孔学,在事业上或学术上有成就的人。
从而,培养了人才,组成了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术群体。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
先秦政治思想
推之道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 下可运诸掌。” 梁惠王上》 下可运诸掌。”《梁惠王上》 (5)儒家的理想世界 欲人人将其同类意识扩充到极量,以完成仁的世 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诸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礼记》
小国寡民,使得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 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节绳而用之。甘 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政治目的——去欲 (3)政治目的——去欲 去物质之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口爽。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去政治与社会的干涉和诱惑
3、尚贤尚同与宗教方式 何以知尚贤为政之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 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 乱。 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 之。 以钜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 则,墨家只承认社会,不承认个人,结果令个人 为社会所吞没,个性消尽,千人万人同铸一型, 荀子讥其“有见于齐无见于畸” 荀子讥其“有见于齐无见于畸”。 庄子曰:“ 庄子曰:“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 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3)仁道 儒家专以研究人之所以为人者为其范围。 孟子: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孔子:天道远,人道弥。 荀子:道,仁之隆也。非天之道,非地之道, 人之所以道也。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天地之道置诸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第二位,以人之所以道为第一位。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3)-模板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3)坟墓前哭得非常悲哀。
他让子路去问,说听到您的哭声,肯定是有极为沉痛的忧伤之事,妇人回答说,是的,我一家三代人死于虎口,先是公公,后是丈夫,最近儿子又被虎吃掉了。
孔子问道,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答,这里政情乎和,无苛政。
孔子听后对其弟子说,你们要记住,苛刻残暴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猛可怕!这个故事拆射出来民众对暴政的抗议,也从另一个极端反映出孔子以德治国的愿望。
在讲德治时,孔子也不是完全不要刑。
郑国出现许多”盗贼”,聚集在芦苇丛中。
执政者太叔发兵攻剿,把人全杀光了。
对这伴事,孔子的意见:治事光靠宽大不行,只有严厉也不行。
应当是么”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左传》昭公二十年)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
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
”使民也义”。
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类似的提法还有:”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就是要统治者注意节约费用,爱惜人力,役使百姓,不违农时,他还主张”惠民,”给民以恩惠,提倡”庶”、”富”、”教”。
这样就能做到”近者悦,远者来”(《子路》),”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就他个人说,也注意对人的关怀,一次他家的马棚着火,他退朝回家,便问道:”伤人么?不问马,”(《乡党》)这些就是孔子的”仁”的体现,把人当作人,并给以起码的生活条件。
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愿望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孔子还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
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有国”指的是诸侯,”有家”是指大夫,就是说当权者,不要着急财富不多,应当怕的是财富不均:不要着急于人民太少,应当怕的是境内不安。
因此他认为:”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同上)假如财富均平,假无所谓贫穷:境内和谐,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
儒家的政治思想
儒家的政治思想中國古代以孔孟為宗師﹑主張以仁義道德治國的學派。
面對春秋戰國時期“王道衰﹐禮義廢﹐政權失﹐國異政﹐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一套以仁學禮治為基本精神的救時治國方案。
在先秦﹐仁學禮治為基本精神的救時治國方案。
在先秦﹐儒學是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學是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學是諸子百家學說之一﹐漢以漢以後則上升為統治階級提倡的官學。
起源和發展 儒的起源很早﹐儒的起源很早﹐儒者作為殷﹑儒者作為殷﹑儒者作為殷﹑周王朝的官吏﹐周王朝的官吏﹐周王朝的官吏﹐從事教育和相禮從事教育和相禮活動。
春秋時期社會大動盪﹐活動。
春秋時期社會大動盪﹐儒者失去原來地位﹐儒者失去原來地位﹐儒者失去原來地位﹐在民間以相禮為業﹐在民間以相禮為業﹐在民間以相禮為業﹐其中的佼其中的佼佼者佼者孔丘孔丘吸取殷﹑吸取殷﹑周文化財富﹐周文化財富﹐周文化財富﹐提出系統的理論體系﹐提出系統的理論體系﹐提出系統的理論體系﹐創立儒家學派﹐創立儒家學派﹐創立儒家學派﹐為先秦儒為先秦儒學發展的第一時期。
孔丘死後﹐“儒分為八”﹐戰國前期﹐﹐戰國前期﹐孟軻孟軻較多地繼承孔學原義﹐批判義﹐批判墨家墨家﹑楊朱以及法家諸學說﹐以求光大儒學﹐為先秦儒學的第二時期。
戰國末年﹐戰國末年﹐荀況荀況以仲尼﹑子弓的繼承者自任﹐立足儒家﹐在批判的基礎上﹐融會貫通道﹑墨﹑名﹑法思想﹐開後期儒家之先河﹐是先秦儒學第三時期。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還有顏回﹑曾參﹑子思﹑子路等人。
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史料有﹕《論語》﹑《孟子》﹑《荀子》﹑《詩經》﹑《尚書》﹑《周禮》﹑《儀禮》﹑《孝經》﹑《周易》和《春秋》等。
先秦以後﹐儒家為適應各個時期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從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
漢代漢代董仲舒董仲舒以儒學為主﹐兼吸取陰陽﹑道﹑法諸家學說﹐使儒學神學化﹔魏晉何晏﹑王弼諸人援道入儒﹐使儒學玄學化﹔宋明時期周敦頤﹑朱熹﹑王陽明等人又把儒﹑道﹑佛結合起來﹐把儒學哲理化。
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与社会变革
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与社会变革先秦时期,儒家是中国的主要哲学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在政治、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与社会变革。
一、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儒家的政治哲学主要涉及到统治者、臣民、朝廷、赋税、教化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仁政”。
仁政是一种以仁爱、诚信为主导的政治形态,它关注的是人民的福祉,追求社会和谐,是一种积极的政治哲学。
儒家认为,仁政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来实现。
只有通过教化,才能确保人民的情感和思想与政治体制的要求相符合。
同时,儒家也非常注重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基础。
儒家还提出了“中庸”思想。
它主张克制极端,将一切极端的思想和行为视为不可取的。
只有在恰到好处的位置,人们才能实现合理的生活和社会变革。
二、儒家与社会变革在中国历史上,儒家的思想对于各个时期的政府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处我们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儒家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1. 儒家思想对朝廷制度的影响早期中国的朝廷制度为封建制度,以王族为主导,百官服从。
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周朝出现了奉事、尹、令、史等中央官员。
这些官员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和秩序,保障百姓的生活和安全。
此后,其他朝代采用了类似的制度。
这些新的朝廷制度使得各个地区的百姓可以统一遵守相同的规则,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效率。
2. 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儒家强调教育对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夏商周三代开始,国家开始推广教育并且设立了官方的学府,让广大百姓都可以接受正规的知识教育。
在唐朝,兰亭之会和洛阳书院等著名学府成为各个领域最杰出的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给人们带来了知识和道德的纯净之光,管理和教化社会,带动社会的秩序和经济发展。
3. 儒家思想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作为一种积极、仁爱、稳健的政治哲学,儒家思想指导了政府如何进行行政管理。
它要求政府匡正成俗,规范人民的思想、品德、行为,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
总结并评述先秦各家思想
总结并评述先秦各家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学派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派和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形成了重要的基础和影响。
以下是对先秦各家思想的总结和评述。
儒家是先秦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以孔子为代表。
儒家主张以仁德为中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德行,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从而对社会起到榜样作用。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稳定,倡导孝道、忠诚和礼仪。
他们的思想对后来的社会伦理和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是先秦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和人的本性,倡导“无为而治”,即让事情自然发展,不要过度干预。
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放弃功利心理,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道家思想对后来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主张实用主义,反对儒家的礼仪和道家的追求自由。
他们倡导节俭、公正和利益最大化,主张通过合作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墨家的思想对后来的政治理论和伦理学产生了影响。
法家是先秦时期的另一个重要学派,以韩非子和商鞅为代表。
法家主张以法治来统治国家,强调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奖罚分明的政策。
他们主张通过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提高社会秩序和效率。
法家的思想对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政治治理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先秦各家思想在不同的方面都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家强调追求自然和人的本性,强调内心的安宁和自由;墨家注重节俭、公正和利益最大化;法家强调法治和政策的实用主义。
这些学派和思想在对待人性、社会关系和政治治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些学派和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儒家注重礼仪和家庭伦理,可能过于强调传统的道德规范,对个体的发展和创新存在一定限制;道家强调放弃功利心理,但对于社会组织和发展的方式和目标缺乏具体的指导;墨家的兼爱主张有一定的道德理念,但对于实际实施和社会定位存在一些困难;法家的法律制度和奖惩机制可能限制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创新。
先秦儒家治学思想阐释
先秦儒家治学思想阐释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倡修身为政、民为邦本、选贤使能、富民强国、礼主刑辅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体的主体意识和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深刻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
其所蕴含的丰富合理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也一篇关于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的论文,欢迎各位毕业生借鉴哦!论文摘要:先秦是指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历史时期,主要指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年)。
这个时代是世界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也是中国诸子百家活跃的时代。
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就是在这个时期创立的学说。
文章旨在通过对先秦儒家产生的背景及其哲学思想体系的梳理,还原儒家思想的特点,进而阐发其对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先秦;先秦儒家;儒家思想;哲学思想从先秦百家争鸣中一支普通的流派,到秦焚书坑儒法家称雄时的短暂消沉,再到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着北宋程朱理学备受争议的“存天理,灭人欲”,再到今天掀起的新儒热。
反观这个演进历程,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一直处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导地位,千百年来哺育和教化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国人精神和信仰的文化支撑。
现在,立足于较为理性和客观立场上的现代人,回望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儒家产生背景是什么?其思想体系应该怎么概说?其发展走向和现实意义又是什么?笔者对此做了一些初步研究。
一、儒家产生的背景“诸子百家”,即儒家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活跃。
“诸子”是指活跃于当时有名的思想家,“百家”是指不同的学派。
当时对诸子百家的论述较集中地文献有《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韩非子·五蠹篇》。
“诸子百家”都指谁?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
西汉初期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所列举的是儒、法、道、阴阳、名、墨六家。
西汉末年刘歆和东汉班固所列举的是儒、法、道、阴阳、纵横、小说、名、墨、农、杂十家。
董仲舒先秦儒学思想的分析与评价
董仲舒先秦儒学思想的分析与评价《论语&·为政》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里的"因";就是相因继承,可谓中国文化之"常";;而"损益";就是减损和增益,可谓中国文化之"变";.张岱年先生曾说:"惟用‘对理法’(按:即辩证法),才能既有见于文化之整,亦有见于文化之分;既有见于文化之变,亦有见于文化之常;既有见于文化之异,亦有见于文化之同。
";在张先生所讲"整与分";"变与常";"异与同";的文化辩证法中,最重要的当属"变与常";.而"常";就是孔子所说的相"因";继承,"变";就是孔子所说的"损益";发展。
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曾称"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廿二史札记》卷二)。
这个"变局";从官制上说,就是从以前的"世卿世禄";改变为"布衣将相";之局;而其所以有这一官制的变化,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政治制度从以前的"封建制";改变为君主集权的"郡县制";,此即所谓"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后汉书&·班彪列传》)。
在这一变局中,汉代儒家对先秦儒学既有相因继承也有损益发展。
董仲舒在汉代"为群儒首";,他的思想即体现了儒家文化之"变与常";的辩证法。
总结先秦诸子思想并评述
总结先秦诸子思想并评述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和繁荣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先秦诸子思想包括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各个学派。
这些学派的思想体系各具特色,开创了各自独特的哲学思路和方法,对后世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总结和评述。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派,其代表人物是孔子。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仁”为核心价值观,提倡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孝道、义理等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
儒家学派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对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也存在着过度强调个体对集体的束缚,较少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等问题。
道家思想是先秦诸子思想中的另一重要派别,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法则和道的无为而化。
道家思想充满了智慧而超然的生活态度,强调个体的内在自由和返本归真的思考方式。
道家思想开启了人们超越社会常规的思考和追求,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哲学、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道家思想也存在着过度强调无为而化的倾向,对实际的生活和社会秩序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应对。
墨家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和功利的思想体系,强调以人民生活幸福为核心目标,倡导公平正义。
墨家思想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主张,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墨家思想对后世中国的伦理和政治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兼爱”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被儒家学派所吸收。
然而,墨家思想也存在着部分过于功利主义和平民主义的倾向,未能完全解决社会发展和个体幸福的平衡关系。
法家思想强调法制的重要性和秩序的维持,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来治理社会,以达到控制和稳定国家的目的。
法家思想注重管制和约束,对后世中国社会和政治理念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然而,法家思想也存在着过于强调法律权威和中央集权的倾向,对个体权利和自由的限制较多。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摘要】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对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进行新评,通过探讨其核心理念、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与当代政治现实的关系、现代意义等方面,深入剖析其价值所在。
本文将对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进行评价和展望,探讨其对现代政治理论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再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代社会政治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先秦儒家政治思想、重要性、研究背景、意义、核心理念、代表人物、关系、现代意义、评价、展望、再认识、启示。
1. 引言1.1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的重要性先秦儒家政治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进行新评价,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思想体系的内涵和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对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进行新评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可以借鉴和参考其中的精华,指导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代政治现实面临的挑战。
重新审视和评价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促使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政治、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先秦儒家政治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这一时期的儒家政治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更可以为当代政治决策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根源和发展轨迹,为我们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供了重要线索。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也变得愈发重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元素,更是中国在全球道德和价值观念上的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1)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
”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
”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
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
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五二年,卒于前四七九年。
其先人为宋人,后来避难于鲁。
其父叔梁纪曾做过鲁国陬邑大夫。
在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家世中落,家境贫闲。
大约二十岁左右,做过”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和”乘田”,职务是管理牛羊,还做过”儒”、即富贵人家有婚丧等事,为人赞礼,司仪。
可能从”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
五十岁以后作了官,是鲁国的中都宰,后为小司空(工程建筑)和司寇(司法行政)。
孔子后来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游说,试图在政治上谋求发展,施展自己韵政治抱负。
但是,始终未能如愿。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书活动,先后有四十余年,培养了众多的贤能弟子,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
他广收门徒,据说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所谓贤者,即深浮孔学,在事业上或学术上有成就的人。
从而,培养了人才,组成了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术群体。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
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作”是孔子自己的着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由于思想上的分歧,或对孔子学说理解的各异,出现了各立门户的情况,孔门分化了。
分化的情况,韩非在《显学》中说:”儒分为八”,即分为八个派别。
八个学派的具体内容,多数没流传下来,其中思孟学派和
荀子一派却大显于后世。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孔子以后,儒学成为显学,战国时期许多学者出自孔门,如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等人。
两汉以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政治观点的主干。
因而,对中华民族精神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主要特点表现为:
1、重视传统,注重继承。
儒家一贯主张”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欣赏古昔,效法先王。
孔子就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甚至认为自己长时间梦不见周公,是一种衰老的表现,真的达到了梦寐以求的程度,他整理”六经”,也是提倡古道,不过不是”不作”,而是古题有新解,按照他的认识赋于新意,是述而有作,不是泥古不化。
后来,孟子则提倡”法先王”少”言必称尧舜”。
荀子主张”法后玉”,不过荀子的后王指的也是文武周公,与孟子的先王是一致的。
后儒也都继续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2、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
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
后学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
孟荀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礼发展成为”理”。
3、政治和伦理结合。
对儒家说来,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
”(《论语,学而》)忠是孝的扩大。
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理想的君和”圣”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
从董仲舒起把礼具体为”三纲五常”,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违反了它,就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4、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
如何治民,统治阶级历来有德与刑两手,即镇压与教化并用。
孔子主张对民要”道(引导)之以德,齐(整齐)之以礼。
”(《为政》)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管理民众,民众不但有廉耻而且民心归服,是最高尚的政治。
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应当是免刑、无讼和去掉残暴、免除虐杀。
但在现实生活中孔子也不是绝对不要刑。
其倾向是重德轻刑,刑只能是不得已而用之。
孟子继续了这个传统,主张”省刑罚”,提倡以教化为主。
他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尽心上》)、荀子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更张,他主张”重法”,提倡”禁之以刑”,但他的”重法”是和”隆礼”相联的,二者并重。
同时他也把刑看作是惩戒未来、减少犯罪、进行教他的一种手段。
他说:”凡刑之本,禁暴恶恶,且惩其未也。
”(《正论》)荀子的德刑并重的主张显然有别于孔子,这表明荀子开始向刑治靠扰。
后来的儒者,在如何运用法刑洽民上,也随社会历史各种的变化,在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总的倾向还是强调以德为主。
5、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从孔子起就不大探究”无”或自然的奥秘,《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他的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可见孔于是很少讲关于夭命鬼神一类的问题。
孟子讲天就比孔子多了,讲天人合一,但他是把天合于人,合于人性,合于人心,把天道德化了。
最终归于地上的人间伦理,而不是化于神秘莫卜的天。
荀子则明确提出天人相分,要制天命而用之。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
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