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市化中的耕地变动与经验

合集下载

日本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 人而 言 ,城 市土地 的集 约利 用是一 个与城 展 情况 、土地利 用理念 及法律法 规等作 分析介绍 ,以期 对 市规 划 、城市 建筑及 城市基 础设 施等 方面有 我 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起到某些 启示作用 。
日本 的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有 一 个 变 化 过 程 ,
文 \ 俞慰 刚 \Y e g n \华东 理T 大学社 会与 公共管理学 院教授 uw jag
导读 : 日本 在城 市化 过程 中也 曾遇到 城市 郊 区土 地被 不断 蚕食 的 问题 , 日本人 在较 短的时间 内,较 好地解决 了这 一问题。具体 经验为:一是建 立健全相关 的法律体 系; 二是 确立政府在土地 集约利用 中的主导地位 ;三是民 间力 量成 为土地集 约利用的 主力军;四是民众参 与土地 的集约利用;五是土地集约利 用以公共福祉为核心。
基 地 面 积 越 来 越 小 ,房 屋 与 房 屋 之 间 的 间 距 居 环 境 的 便 利 ,同 日 要 与 周 边 城 市 街 道 环 境 相 协 调 。在 由 寸 几 乎 没 有 , 有 些 地 方 只 能 靠 棋 盘 一 样 的 道 路 于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而 对 土 地 利 用进 行 转 换 时 ,必 须 确 保 环 境
上 世 纪 6 年 代 ,一 些 开 发 商 开 始 大 规 模 0
上 世  ̄,0 代 以 后 , 日 本 的 城 市 规 划 师 不 再 局 限 于 土 2 年 9
的 土 地 开 发 一 直 延 伸 到 市 内 上 班 所 能 达 到 地 的 有 效 利 用 ,他 们 认 力 良好 的 景 观 环 境 也 很 重 要 , 应 该 的 城 市 周 边 最 远 的 地 区 ,给 城 市 郊 区 生 态 环 成 为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规 则 。同 日 认 为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必 须 寸 境 带 来 严 重 破 坏 。地 价 上 涨 使 得 建 筑 物 的 宅 考 虑 与 道 路 网 络 的 对 应 ,要 确 保 工 业 用 地 、流 通 业 务 与 人

日本城市化中的耕地变动与经验

日本城市化中的耕地变动与经验

收稿日期:2002209212作者简介:贾绍凤,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已发表论文60余篇。

3基金资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项目(CXIO G -B00-04)。

日本城市化中的耕地变动与经验3贾绍凤 张军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耕地资源稀缺的国家。

然而,在人均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日本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高度城市化,同时付出了较小的用地代价。

在其整个城市化进程中,日本还出现了三个耕地面积增长时期。

尽管各时期增长原因不尽相同,但却反映出耕地面积变动与城市化发展的密切关系。

事实表明,日本选择了一条节约有限土地资源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这些经验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耕地利用与保护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耕地变动;经验;城市化;日本中图分类号:F291.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104(2003)0120031204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耕地资源稀缺的国家。

在人均国土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日本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与美国差不多的城市化水平,同时付出比较小的用地代价。

综观日本耕地保持与城市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选择适合国土资源条件的城市发展道路和结构,充分发挥大城市集聚效能,可以较大限度地节约耕地,对耕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持产生积极影响。

这对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将是有益的借鉴。

1 日本耕地变动的基本态势根据统计资料和相关文献[1,2],日本的耕地面积自明治维新后逐渐扩大。

由图1可以看出,日本的耕地面积分别经历了1920年前、1930~1940年和1950~1960年三个增长时期,分别达到了600万hm 2以上,占到国土总面积的16%。

需要说明的是,日本耕地面积统计中包括园地和牧草地,与我国统计口径不同。

它排除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因素,因而可以比较单纯地从非农因素入手进行探讨。

考察同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城市化和人口变动状况不难发现,在耕地面积增加的同时,经济指标和人口数量一直在持续增加,而城市化虽然也有波动,但1920年以前及1930~1940年和1950~1960年三个阶段中城市化水平均在增长。

日本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

日本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

日本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战后,日本进入城市化高速增长期,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人口不断地从农村迁往城市,促使了大量村庄的消亡,农业劳动者的减少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日本政府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建立公平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等服务网络,推进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专业化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农业低效和农民低收入的问题,杜绝了大量后发国家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一、日本城市化与城乡关系发展的轨迹(一)日本的城市化轨迹战后1950年~1975年是日本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其间城市人口由2915万增加到6337万,城市化水平由34.9%增加到56.8%,基本进入城市社会。

2005年日本的城市化水平为65.7%,城市人口为8400万人。

日本的城市化的轨迹如图1。

(二)城市个数不断增加,村庄个数不断减少日本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数目也持续增加。

1920年,日本仅有83个城市,到了1950年增加到254个,1975年增加到644个城市。

1950~1975年城市化快速增长期平均每年增加15个城市。

在日本城市化高速增长过程中,日本政府一方面鼓励劳动力向大城市集中,另一方面采用合并村镇,建立新城的方法,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城市化。

日本政府为此在1955年出台了《町村合并促进法》,促使日本在1950~1975年间共减少7720个村庄,平均每年减少309个村。

到2000年日本村的数量甚至比城市还少。

1950年以来,日本町(镇)的数目保持在2000个左右。

町(镇)村的平均人口规模则不断增加,从1950年的5148人增长到2000年的10579人,规模扩大了整整一倍。

(三)城市产业效率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改善伴随着日本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业劳动者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日本就业结构得到持续调整。

日本的农地流转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的农地流转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农地流转是理论界和实践中多年讨论的话题。

它起初是针对我国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造成了土地零散分割,农户经营规模狭小,无法实现土地的规模效益和集约化经营,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障碍,迫切需要土地进行有序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营。

另一方面,进行农地的合理流转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出让地农民能够安心的进行工作,同样使接收地农民能够安心生产。

关于农地流转问题,学者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

例如,李录堂(1994)认为,要使农地流转起来,首先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农民职业保障问题。

冷崇总(1999)认为农地产权分离是使用权流转的首要条件;农地产权市场化是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根本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条件;剥离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是农地使用权流转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初玉岗(2001)认为土地流转不畅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流转制度和土地供给方面,而是在于这种流转方面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因此,当前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重点应是大力培育企业家型农户和农民。

而何静(2001)认为必须赋予农地使用权流转一定的法律保障;在法律法规中界定“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具体权利;强化使用权的继承权;明确使用权有偿转让的合法性,并对有偿额进行量化;规定各种流转形式的流转期限及因土地流转涉及的乡村税费负担问题。

尽管近几年农地流转发展态势良好,但总的来说,农地流转的发生率仍然偏低,在农地流转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总的来说,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该流转的农地绝大部分流不起来。

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一部分农户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即使荒芜土地,也不愿意流转。

有许多农户出于对其退路的考虑,即使不种承包地,也不愿将其转让。

其次,农地流转缺乏利益激励机制,即使有农户愿意流转其土地,也有可能转不出去。

绝大部分农户流转其土地的真正原因是种地无利可图。

在这种情况下,其它农户即使无地耕种,也不愿意租地。

日本的土地制度与农地流转

日本的土地制度与农地流转

日本的土地制度与农地流转日本人多地少,在自然资源极度缺乏的状况下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大力推动农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增长率。

一、日本土地制度的演变谈日本农地流转之前,有必要先对日本土地制度做一番简要考察。

日本先行土地制度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土地所有制,全国65%的土地私有,其余35%为国家和公共所有。

在这之前,依据不同的历史阶段,日本土地制度经历了五次调整。

1、奴隶社会时期(大和国时代,2世纪至6世纪末):领主姓氏土地制度,农村公社土地私有制度。

农村公社由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群合组成。

2、封建社会前期(飞鸟时代,593—710年):班田制,即“公地公民”的土地国有制。

它规定土地属于国家,国家每六年分给人民土地,“有位、有职、有功者,按位的高低,功的大小,班给相应的位田、职分田、功田等”。

禁止土地买卖,受田人死后归还土地。

3、封建社会中期(奈良时代至战国时代末,710—1603年):封建领主庄园制。

日本政府为增加耕地,鼓励民间垦田并承认垦田私有,于是有势力的贵族、寺社积极垦田,设置庄园。

4、封建社会后期(江户时代,1603—1868年):地主制。

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等封建统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须缴纳高额的地租。

5、近代(明治时代,1868—1912年):资本主义个人土地私有制。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快速向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转化。

这个土地私有“是一种法律上承认个人或私人可以占有土地的制度,但并不意味着全部土地都为私人所有。

”1872年,明治政府废除德川幕府自1643年实施的《禁止田地永久买卖法令》,日本农民可以买卖土地。

1873年,明治政府又公布《地租改正条例》,着手进行“地租改正”。

改正的内容包括:第一,改以地价为课税标准(此价以收获产量高低为标准);第二,规定税率为地价的3%,原则上按收成丰歉增减;第三,规定地税一律用货币交纳;第四,规定地租由土地所有者负担。

日本土地改良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日本土地改良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图1日本水稻单产的变化资料来源:各年版的日本农林水产省大臣官房统计部编《口袋农林水产统计》1.土地改良事业的实施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通过实施土地改良事业,日本农村的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首先,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果明显,从对单产的贡献来看(图1),近年来日本水稻的单产呈增加趋势。

土地改良事业中灌溉和排水设施建设项目提高了农业防止旱涝灾害的能力,起到了防止水污染和低温灾害发生的效果;旱地灌溉设施项目提高了旱地防止霜、冻灾害的能力,减少了旱地盐碱化的发生。

这些都对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土地改良事业通过有效地改善排灌效率、改良土壤、促进耕作模式转换、防止连作障碍等,可以极大地改善农田的生产条件。

农田改良事业的防止自然灾害和改善农田生产条件的作用,对农业单产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农产品质量角度来看,水利条件的改善有利于防止水质污染,避免农产品因污染而导致品质的下降,另外,旱地灌溉以及种植模式的改变可以提高农产品品质;同时,高等级农用道路日本土地改良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启示*笮刘启明摘要: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切实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借鉴国际经验,对于提高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效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日本的土地改良制度的实施效果和变迁进行总结,以期为中国的农村基础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文是以2006年农业部软科学课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经验———以日本为例”(课题主持人: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马永良)中笔者承担的一部分为基础改写而成可以避免因颠簸造成的农产品损伤和灰尘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2.土地改良事业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65年,日本所有水田中单块面积在0.3hm2以上的地块只占水田总面积的3.2%,地块非常零散。

到了2000年,单块面积在0.3hm2以上的地块占水田总面积的比例已经达到58%,超过了半数,其中单块面积在1hm2以上的水田已占5%。

日本韩国城市化中农地保护的经验及启示

日本韩国城市化中农地保护的经验及启示
结束后 , 随 着 工业 化 、 城市 化 进 程 的不 断 加快 , 日
1 9 5 6年城 市人 口比重为 5 6 . 1 %, 到了 1 9 7 0年上 升
为7 2 . 1 %, 不到 1 5年 城 市人 口比重 上升 了 1 6个
百 分点 。( 3 ) 过渡 发 展 时期 ( 1 9 7 7 -1 9 9 0年 ) 。为 了有 效促 进本 国 经济 的发 展 , 有 效 推 动 城 市 化 进
究; 赵建超 , 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 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农村经济与政策研 究。( 南昌 3 3 0 0 1 3 )
E t 韩 两 国同属东 亚 岛 国 , 地少人多, 国土 面积
分 别为 3 7 . 8万 平 方 公 里 、 9 . 9 6万 平 方公 里 , 耕 地
步恢 复 。经济 的复苏 和迅 速 发展 加 速 了 国内 的城
本、 韩 国先后根 据本 国实际采取 了一 系列政策措施 应对耕 地 面积 急 剧 下 降 的 状 况 , 并 在 耕 地 规 划 保 护、 管 理开发应 用 以及 规模经 营等方 面取得 了瞩 目
成就 。这对处 于城 市 化发 展关 键 阶段 的 中国解 决 日益严 峻 的土地 使 用 供 给矛盾 , 保 障耕地 数 量 、 质
仅为 2 7 . 9 %) 。 J ( 2 ) 快速发展 时期 ( 1 9 5 0 -1 9 7 7
的大 量 国民归 国定居 , 为 国家工 业化和 人 口城市 化 提供 了充足 的后 备军 。为 了带动 就业 和 国家 经 济 的发展 , 韩 国政 府在 1 9 6 3年制 定 了《 国土建设综 合
( 1 9 6 0 -1 9 7 0年 ) 。韩 国独 立 后 , 因 战争 流 亡 国外

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

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

发布时间:2022-06-06 阅读:12193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到1940 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当时欧美工业化国家。

其后,在快速工业化带动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仅用了50 年的时间,就完成为了欧美国家100 年的城市化进程。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WDI ,2022),在1960 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就已经达到63.3% ,1975 年跃升至75.9% ,其后向来缓慢上升。

本研究从城市人口增长、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空间变化三个角度分析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

图 1 1890-2000 年日本城市化率一、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1.1 城市化起步阶段(1868~1930 年)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其主要特点是产业革命带动人口向城市会萃。

1868 年,明治天皇迁都东京,日本开始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目标。

在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同时,增强军事力量和培植资本主义经济,在1868~1885 年间,在接收幕府和各藩经营的军工厂和矿山的基础上,引进英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聘用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建设了一批兵工厂、采矿场,以及以生产纺织品、水泥、玻璃、火柴为主的民用“模范工厂”,开始了产业革命。

这一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觅工作。

明治22 年(1889 年)开始设立市制,1890 年日本城市人口约为320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8%;1920 年开展全国第一次国情调查时,城市人口约为1000 多万,占总人口的18%;在产业革命后期,1920 年到1930 年的10 年间,城市人口达到了1544 万人,占全国总人数的24%,但当时绝大部份人仍生活在农村地区。

1.2 城市化停滞阶段(1931~1945 年)这期间,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城市人口持续增加,但受“二战”影响,城市化进程受阻。

20 世纪30 年代,日本政府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这个时期的日本城市人口继续增加,1931-1940 年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1% ,1940 年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达35%。

关于日本农村 “三化同步”的经验及其启示意义

关于日本农村 “三化同步”的经验及其启示意义

关于日本农村“三化同步”的经验及其启示意义经济专家论文报告:关于日本农村“三化同步”的经验及其启示意义一、引言二、日本农村“三化同步”简述1.人口结构调整2.农业结构调整3.生计方式调整三、启示意义1. 人口结构调整的启示2. 农业结构调整的启示3. 生计方式调整的启示四、案例分析1. 日本青森县的“看守山”2. 日本渔村重塑案例——多島美的櫻島3. 日本的农村民宿经济4. 日本葡萄种植村落的产业化5. 日本的米酒产业五、结论引言: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日本的农业发展经历了许多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制约,如资源匮乏、工业高度发达、土地有限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日本的“三化同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成功经验,是在几十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本文将从“三化同步” 措施和启示意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说明“三化同步” 经验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日本农村“三化同步”简述“三化同步” 即人口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生计方式调整。

这一方案于1975年正式提出,是在改革开放基础之上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如下。

1. 人口结构调整由于人口老龄化、都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等原因,日本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流失的问题,特别是年轻劳动力的缺失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老年人维持农村不再可行,必须通过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确保农业的发展。

因此,加强议会和施政机关的合作,努力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产业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培训计划以及提供婚姻支援等措施,逐步实现人口结构调整。

2. 农业结构调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口流失,日本农业面临的困境不断增加。

政府积极鼓励农村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实施农村地区的改革和调整,鼓励地方政府对农村地区实行“重点发展”政策。

同时,日本农民可以享受到土地保有税减免和补贴等优惠政策,促进农民从传统农业向更具竞争力的发展方向转变。

日本的农地流转及启示

日本的农地流转及启示

日本 是 中 国 的 近 邻 . 人 多地少是 两 国的共 同特征 , 研究 日
本 的农 地 流 转 能 够 给 我 们 提 供 若 干 有 益 的启 示 。
1 日本 的农 地流 转
日本 的农 地 流 转 是 在 《 农地法 》 和《 农 促法 》 两 大 法 律 框 架
内进行 的 , 从《 农地法 》 审批的农 地流转来 看 , 每 年 审批 农 地 流
转为 3 - 3万 h m , 占农 地 的 0 . 7 1 %; 借贷权 流转 1 7 . 9万 h m , 占农
地 的 比例 为 3 . 8 4 %
从 1 9 6 5年 以 来 日本 农 地 流 转 变 化 情 况 看 , 1 9 7 5年 以前 。 农
地流转每年大约有 5 0万件 , 流转面积 l 1 万h m 。1 9 7 5年 之后 . 随着依 《 农促法》 设 定 使 用 权 等促 进 事 业 的 农 地 流 转 的 增 加 , 根
注: 括 号 内 是 同 比 增 长率 资料来源 : 关 谷俊 作 . 1 3 本 的农 地 制 度 [ M] . 北京: 生活 . 读书 . 新 知 三 联 书
通过《 农地法》 设 定 的农 地 权 利 转 移 , 成 为 农 地 流 转 的 主要 形 式 。 店. 2 0 0 4 : 2 0 6 . 在 日本 的 农 地 流 转 过 程 中 , 还 一 种农 地 流 转 形 式 是 没 有 补 与 范畴 内, 自 1 9 7 6年 开 始 急 剧 增 加 到 了 7万 h m2 . 之 后 虽 然 有
村 缉 谛与 科 技2 0 1 5 年 第2 6 卷 第o 3 期( 总 第3 6 1 期 )
的意 义在 于把 从 战 前 、 战 中到 战后 这 一 历史 时 期 中所 形 成 的 农

日本现代农业模式及借鉴

日本现代农业模式及借鉴

日本现代农业模式及其借鉴意义摘要: 日本现代农业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前列, 通过介绍日本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做法, 总结出其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日本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和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 因此对我国建设现代农业有许多启示, 许多经验可以借鉴。

关键词: 日本; 现代农业; 模式借鉴; 启示日本战后农业经历了 60 多年的发展, 在农业自然资源极为不利, 农业规模较小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走了一条极富开创性的现代农业路子。

目前, 日本现代农业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前列, 日本现代农业之路颇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1 日本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容与措施1.1 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1946~ 1948 年, 战后的日本为了生存和发展, 进行了农地改革运动。

政府采取强硬措施, 购买地主的土地转卖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户, 1950年,政府颁布了《农地法》 , 规定了农户拥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都、府、县3 公顷, 北海道 12 公顷)和出租土地的最高限额(1 公顷), 超出的土地必须低价经政府转卖给其他农户。

为了防止土地再次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农地法》严格限制土地所有权流转, 规定自有土地在 3公顷以下的农户才有买地权, 土地买卖必须经都、道、府、县知事严格审查批准才能进行。

1959~ 1960 年, 根据当时的矛盾, 日本政府组织专门机构对农业问题进行了全国调查, 结论认为, 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土地占有过于分散, 未来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放宽《农地法》对土地占有和流动的限制, 扩大经营规模, 扶持“中心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推进现代农业。

1961 年, 日本政府颁布了《农业基本法》 , 明确地把以调整土地经营规模为中心的所谓“结构政策”摆在农业政策的首位。

在农地政策方面强调放宽对农地占有的限制, 鼓励农地向“中心农户”集中。

1962 年, 日本政府又对《农地法》进行修改, 修改的主要内容是: 放宽户有农地上限, 在自家劳力耕作的情况下, 所有土地可以超过 3 公顷: 设立农业生产法人制度, 具有一定条件的农业生产法人( 包括从事农业的农事组合法人、有限公司、合资公司或合股公司)有取得农地的权力。

日本推进农村城市化的措施及其启示

日本推进农村城市化的措施及其启示

日本推进农村城市化的措施及其启示一、日本推进农村城市化的措施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至70年代初,实现工业现代化。

日本在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中,采取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同步推进的策略,在亚洲率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

日本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一些重要举措:1.增大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针对农村出现的“过疏化”现象,加大资金的投入,加速农村的发展。

其特点有:(1)投资增速快,规模大。

(2)投资重点突出,结构合理。

(3)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又注重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2.实行产业振兴,发展农村工业。

农村城市化需要工业的支撑,没有工业的发展,农村的城市化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日本十分重视农村工业的发展,基本实现了农村工业化。

农村工业的发展,具体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发展、壮大农村副业、农产品加工、农具制造等传统产业;二是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创办新的农村工业。

3.加强总体规划,健全法规体系。

是否有一个科学、合理而又具有权威性的总体规划常常是决定町村建设的关键。

日本十分重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町村建设规划。

在市町村这样一些基层行政部门都设立规划部门,制定中长期国土利用与开发规划。

规划的制定程序一般是:先由町规划策划干事会拟定规划框架,在征求町有关部门及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初步方案,并与县有关部门协商后,由町议会审定并付诸实施。

从这可以看出,整个规划的制定规程严密,既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又体现了政府及议会的权威性。

4.推行广域行政,实行町村合并。

在日本,市町村是最基层的行政区,市是城市化地区,町和村都是农村的基层行政区,町和村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但町含有“城下町”的意思,它的规模一般要大于村,在形态上更接近于集镇。

战后,为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日本政府在指导思想上倾向于广域行政,即行政区范围要大。

耕地保护在于创新“人地”关系——日本2009年农地制度改革的经验和启示

耕地保护在于创新“人地”关系——日本2009年农地制度改革的经验和启示

与之伴随的是经营者断层和农业的萎缩。为了破解上述困境, 一些土地持有者,因为已经在城市扎根,完全离开了农业产
日本政府只能激励非土地所有者和农业法人以外的主体进入 业,但是又从父母手中继承了土地,成为不愿意亲自从事农
56 资源导刊 2016 / 09
业生产的“不在地主”。同时,由于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 巨大成功,土地一旦有机会改变用途,将获得高额利润,潜 在的巨大收益,这也使土地所有者对于转出土地态度谨慎。 对于农业的长期发展来说,地力投资是重要的且投资周期较 长。土地改良的时间有可能长达 10 年或者数十年,对于职 业农民来说,长期地力投资意味着对土地使用权的长期稳定 预期,而土地所有者则面临改变土地用途的潜在诱惑,因此 参与农地流转的激励不足。改革后的政策采取给予一定补贴 的方式鼓励这一类土地所有者转出自己的土地,目的在于鼓 励土地集中,扩大职业农民的经营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的效 率。享受了补贴的所有者应该让出土地的经营权给予中介机 构,通过中介机构转给租入者,土地所有者无权选择出租对 象。这些土地出租补贴政策激励了兼业化、小型化的农业经 营模式转向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并通过一系列制度 性调整,使土地集中到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专职农民手中。除 此之外,日本政府还对土地连片经营的耕作方式给予补贴, 激励土地所有者或者产权使用者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这些措 施在实施两到三年后收到了较好成效,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 的统计,这些措施大大减缓了耕地抛荒的增速,稳定了耕地 面积。
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资源拥有量等。在极为稀缺的耕地资源 要目标。
要素约束下,日本农业实现了集约、高效发展。这个过程中, 日本完善的土地法律体系、灵活的土地管理手段、适应不同
日本农地制度改革措施及实施效果
经济发展阶段所需的土地管理政策等一整套土地管理体系发

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农业与农村的发展

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农业与农村的发展
我们要借鉴其经验教训在城市化中期既要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又要协调好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促进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制定土地保护法规严格控制土地的流失要制定农业支持政策促进资本技术向农业部门投入从而确保农业生产的发展
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农业 与农村的发展!
"高
一、日本农村城市化的特点
)%, 万个,从业人数达到 + %#% 万人,增加了 $
倍多。
$" 内 力 作 用 和 外 力 作 用 相 结 合 的 城 市 化
日本城市化不仅得益于自身努力,外部因素 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日本城市化急剧 推进的五六十年代,正是国际环境有利于贸 易和经济增长的时期。外资及技术的引进加 快了日本城市化的进程。
#" 随 着 农 村 城 市 化 的 完 成 , 农 业 、 农 村
逐步现代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 农业人口减少,农业生产率提高,政府对农 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城乡收入差别缩小。 ( 4 ) 农 业 人 口 减 少 。 自 2. 年 代 快 速 城 市 化以来,城市工商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 了大量就业机会,农业人口转移速度加快。 农 业 人 口 占 总 人 口 的 比 例 , 410. 年 为 -2/59 ,
93/-7 及 3./3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 二 、 三 产 业 紧 密 配 合 ,
经济、社会发展生机勃勃。
三、经验借鉴
!" 重 视 对 农 业 的 改 造 , 促 进 农 业 现 代 化
日本在城市化的中期,农业资源大量流向城 市,耕地被大量占用,农业生产出现了一定 程度的萎缩。我们要借鉴其经验教训,在城 市化中期既要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又要协 调好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促进 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另一方 面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制定土地保护法规, 严格控制土地的流失,要制定农业支持政策, 促进资本、技术向农业部门投入,从而确保 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一点对我们这样一个人 口大国来说,无疑十分重要。

日本农业现代化中的土地政策变化的参考

日本农业现代化中的土地政策变化的参考

日本农业现代化中的土地政策变化的参考茶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涵盖茶叶品种、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领域。

秉承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为复兴茶产业而努力。

[摘要]土地零碎分散、经营规模狭小是东亚地区小农现代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作为在小农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国家,日本的经验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在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日本先后经历了以提供补贴和培育流转中介的方式推动土地流转、以农民合作组织的农业生产服务实现规模化经营、依靠政府主导的农地中间管理事业整合土地三个不同的阶段。

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土地市场的摩擦,降低了日本土地的分散化程度,缓解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导致的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

据此,本文提出,在我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将土地流转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相结合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注重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质量,实现土地要素的真正整合;有效发挥地方政府提供土地改良公共服务的能力。

二战后初期,日本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了保护耕作者的“自耕农制度”,由国家强制购入不在地主的全部土地和村内陆主超过平均公顷数的土地,低价出售给农民。

这种改革将佃农转变为零散的小农户,一定时期内安置了大量被遣返的退伍老兵,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为日本战后的经济恢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保护改革的成果,在之后将近十五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土地产权变更一直遭到严格的限制,主要的措施有出台《农地法》、对土地产权变更实施许可制、严格限制租赁合同的解约以及设定租种地面积上限等。

然而,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逐渐给小农经营带来了转型压力。

一方面,由于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之间需求弹性的差异,国民经济中农业的份额持续下降,农户的农业收入相对而言不断减少。

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上涨,小农经营的生产成本持续上升。

同时,小农户零碎分散的土地很难与农业机械等现代化生产要素相结合,无法顺利实现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以及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日本农业转型:原因、特征与启示

日本农业转型:原因、特征与启示
3.农业经营规模偏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 本在美军占领时期实行了“耕者有其田” 的土地政 策, 这与中国土地改革后的情况相似, 都是以分散 的家庭经营为主的个体小生产。 据有关资料统计, 1994 年日本人均耕地面积为 0.39hm2, 农户的经营 规模和中国一样, 都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尽管日本 一直在不懈地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但是效果并不 理想, 40 多年来农业规模经营的进展非常 缓 慢 。 1960—2000 年, 尽管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 转移, 但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农户数量极少, 农户总 数 并 未 大 幅 减 少 。 2000 年 日 本 小 规 模 农 户 高 达 60%, 其耕地面积均不足 1hm2, 这还不包括完全自 给自足不出售农产品的农户, 如果把这部分农户也 计算在内的话, 小规模农户所占的比重还会更高[1]。 同时, 3~5hm2 的中等规模农户和 5hm2 以上的大规 模农户发展缓慢, 尽管都表现出增长的趋势, 但 2000 年各自占农户总数的比重仅为 4.3%和 1.9%。 由此可以看出, 经过长达 40 年的发展, 日本农业仍 然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格局。
1.重视农业与其他 产 业 的 联 系 过去, 中国农 业发展忽视了一、 二、 三产业的内在联系, 而农业 本身的内涵也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延伸和扩 大。 目前, 中国提出要把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 城 镇化同步发展, 这既体现了现代农业的重要地位, 同时也折射出农业与工业发展、 农村与城市发展是 密切联系和相辅相成的。 在进入工业化阶段以后, 农业资源结构的变化主要是随着增长, 整个资源结 构发生了提升, 技术类型也发生了提升, 农业与其 他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因此必须重视农业与其 他产业的联系, 将其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发展。

日本发展都市农业的做法

日本发展都市农业的做法

日本发展都市农业的做法日本学者认为,农业的都市化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多种功能:(1)提供都市居民生鲜的农产品。

以东京为例,有12000公顷农地,27000户农家,其中专业农家占15%,这些农家提供了约占东京批发市场50%左右的蔬菜。

(2)绿地的机能。

有关调查显示,邻绿地的住宅估价高,农地因有耕种活动估价更高。

他们认为没有农业的都市,由于建筑密度过高,有令人窒息的感觉。

(3)防灾及灾害发生时的疏散空间。

(4)市民农园、学童农园等为市民接触农业提供了最佳场所。

(5)农地为未来都市化发展预留空间。

(6)农业在都市中应属最佳职业之一,在多样化的职业中农业是最有趣和最有活力的产业。

(7)农地是弥补都市设施单一化的重要空间。

(8)农业具有都市“门面”的机能。

在建设有“农”的都市理念中,农业以其重要角色及给都市带来温馨与魅力,而被称为都市的“后花园”。

从现代化都市的建筑、文化、景观、公园绿地、行道树、休闲生活广场、田园等多方面的综合需要来看,没有农业的都市势必缺乏生机、缺乏活力,黯然失色,因此农业是都市的“门面”。

在日本,都市农业的形式很多,且常以不同的概念与名称出现,因时因地又有不同。

如果按照所利用的资源类型划分,都市农业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农产品直接利用型:利用当地栽培的苹果、葡萄、李子、樱桃、草莓等规划为观光果园。

2.畜产利用型:以饲养的家禽及可爱动物如小羊、迷你猪、兔子等为主,并有饲养的牛供作挤奶表演等。

3.林产利用型:如森林公园、野营场等。

4.水产利用型:以水上活动为主,海钓、潜水、水族馆参观等。

5.农作过程利用型:让市民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如市民农园、插秧割稻旅行等。

6.文化资源利用型:以传统的乡土文化为主,如乡土文化保存馆、文化传习所、民间艺术展览厅等。

7.农村资源利用型:提供农村民宅给游客住宿,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其中较著名的有“故乡之家”、“农家别墅”等。

如果按照都市农业的经营形态来划分,则主要有以下8种形式。

学习日本农业政策与经验,使我国农业尽快实现现代化

学习日本农业政策与经验,使我国农业尽快实现现代化

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农协是日本农业经营体制的
一大特色和骨干力量,在现代日本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中,占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值得我国农村学习。在我国,以农户家庭
承包经营的制度已经确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户的经营潜 力,也需要建立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形 成对各级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约束,从而有效地抵制各种坑农、 害农和乱收费等行为的发生。 (四)把重视粮食的安全放在首位 日本一直把稳定粮食供给作为发展农业最重要的原则放
近年来,日本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正在从价格 支持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产能力支持转变,既促进市场机制更好发挥作用,又
没有放弃政府应有的职能。而我国目前对农业保护政策中,价 格支持占了很大的比重,也存在着调整保护方式等一系列问 题,急待提高和完善。 (三)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制度的创新 在日本农村,农户的经营组织就是农协。农协把千家万户 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组织起来,发挥了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了抵
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的变迁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政策所确定 的农业发展目标,也随着时间在不断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
强调有效供给的增加,到目前的增加农民的收入等一系列措 施,说明了我国政府一直都在积极解决“三农”问题。目前所 采取的提高农民收入、农业生态功能、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生态 文明、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方针,都反映出这一规律。由此可 见,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不可偏废,不可相互代替。只有这样, 我国的农业才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农村的条件才能够得到 改善,农民的收入才能够得到提高。 (二)坚持市场导向。适时调整农业保护政策
万亿日元,超过当年农业生产GDP的总额。 (三)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多功能的发挥创造 条件 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调整农业生 产结构,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农业经营类型;大力保护利用 耕地,推进集约化经营;保护农村环境,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建设;大力培养农业人才和新型农业劳动者,提高农业技术水 平和经营管理能力;鼓励妇女和老年人参加农业生产;积极发 挥中央和地方研究机构、大学、民间三支农业研究队伍的作用, 加强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重新评价和改革农协,实施体制 改革、经营方式改革和财务改革,完成农协内部各部门的独立 核算;要求农产品价格正确反映供求状况和品质标准,并稳定 农产品价格;实施减少农业灾害损失的政策;合理组织生产、流 通,降低农用生产资料成本等。 (四)振兴农村,促进不同地区城乡协调发展 为实施城乡协调发展的农业振兴计划,El本政府采取措 施,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卫生、教育、文化等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09-12作者简介:贾绍凤,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已发表论文60余篇。

*基金资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项目(CXIOG-B00-04)。

日本城市化中的耕地变动与经验*贾绍凤 张军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 要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耕地资源稀缺的国家。

然而,在人均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日本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高度城市化,同时付出了较小的用地代价。

在其整个城市化进程中,日本还出现了三个耕地面积增长时期。

尽管各时期增长原因不尽相同,但却反映出耕地面积变动与城市化发展的密切关系。

事实表明,日本选择了一条节约有限土地资源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这些经验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耕地利用与保护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耕地变动;经验;城市化;日本中图分类号:F291.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3)01-0031-04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耕地资源稀缺的国家。

在人均国土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日本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与美国差不多的城市化水平,同时付出比较小的用地代价。

综观日本耕地保持与城市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选择适合国土资源条件的城市发展道路和结构,充分发挥大城市集聚效能,可以较大限度地节约耕地,对耕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持产生积极影响。

这对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将是有益的借鉴。

1 日本耕地变动的基本态势根据统计资料和相关文献[1,2],日本的耕地面积自明治维新后逐渐扩大。

由图1可以看出,日本的耕地面积分别经历了1920年前、1930~1940年和1950~1960年三个增长时期,分别达到了600万hm 2以上,占到国土总面积的16%。

需要说明的是,日本耕地面积统计中包括园地和牧草地,与我国统计口径不同。

它排除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因素,因而可以比较单纯地从非农因素入手进行探讨。

考察同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城市化和人口变动状况不难发现,在耕地面积增加的同时,经济指标和人口数量一直在持续增加,而城市化虽然也有波动,但1920年以前及1930~1940年和1950~1960年三个阶段中城市化水平均在增长。

19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18.04%,1930~1940年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率为5.7%,1950~1960年年均增长6.9%(见图2)。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及城市化并不一定如通常所认为的与耕地面图1 1880~1999年日本耕地面积变动图(单位:103hm 2)图2 1890~1995年日本城市化率变动图(单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年 第13卷 第1期CHINA POPULAT 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 ENT Vol.13 No.1 2003积表现为逆向变动,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

2耕地面积增长原因与措施2.1第一阶段(1868~1920年)日本自明治维新(1868年)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在1880年开始了工业化进程[3]。

其农业发展也通过一系列改革随之兴起,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即为耕地面积的大幅增加,主要原因:(1)耕地开发。

1868~1896(明治20年代末)是日本耕地面积扩张期。

这一时期耕地面积通过开发出现了飞跃式的增长,年均增加2万~3万町步(1町步为15亩即1hm2),期末耕地总面积增加至近500万hm2。

其中包括¹北海道的全面开发;º东北及南九州的开垦;»西日本土地利用程度提高及轮作的推广;¼全国各种经济作物及林地的增加[5]。

(2)耕地整顿(第一个高峰)。

1897~1920年(大正后期)是作物转换和集约农业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耕地整顿逐步展开并取得显著成效。

1899年日本制定并颁布了5耕地整顿法6,对零散、不规则的耕地进行区划整理。

以此为标志,日本耕地整理面积在此阶段一直呈上升态势,自1900~1936年共整理土地约3万hm2。

在1909~1915年(明治42 -大正4)以5耕地整理及土地改良奖励规则6(明治39年)为契机出现了第一个整理高峰,主要集中在东日本进行[5]。

(3)第一次町村合并。

在城市化进程中,现在的市制、町村制在日本最初推出,是在明治22(1889)年4月1日。

在那以前,市町村是根据5郡区町村编制法6 (明治11年7月22日,太政官布告第17号)划分的。

其形式与现在的市町村有相当大的差异。

据在明治21年与22年以后的统计,由于市町村制的推行出现了大规模的町村合并运动,因而表现出巨大的变化(见附表)[5]。

第一次大规模町村合并的主要原因是:¹在明治8~10年时,先于5郡区町村编制法6的实施,为进行地租修改事业而做的地押调查,使町村合并之风骤兴,其余波更延续到了明治12年前后,此期间约有7000余町村由于合并而消失,与明治7~21年町村的净减少数约8000,这一时期町村合并的规模可以说是占很大比重的。

º合并之风乍收,又在其反弹作用下掀起了町村分离的浪潮。

明治12~15年由于町村分离而增附表1888~1920年日本市、镇(町)村数变迁年合计市镇(町)村明治21(1888)7047237120025843322(1889)13386397151263226(1893)151444313281377331(1898)147785211691355736(1903)135326011211235141(1908)1245366116411223大正2(1913)1234869124611033 9(1920)122448313651079614(1925)12018101153210385昭和25(1950)1050025418898357 30(1955)48774961873250860(1985)32546522001601加的町村,达到850个。

在强行推行的合并之后,由于村内的居民不睦而又导致町村分开的例子,在日本历史上也仅见于这一时期。

»随着通货紧缩政策的推行,分合的动向沉寂了一段时间,但由于银本位制的形成,货币混乱有所收敛的明治19年,再次发生町村合并,为明治22年的町村大合并担当了开路先锋。

¼明治22~26年町村数字的增加,是北海道和四国的香川县执行市制、町村制滞后造成的,并非在此期间发生过大规模町村分离。

而自此以后,町村合并的动力主要源自各地城市化的开展及城市外延的扩大。

1889年新市町村制的实施,使第一次町村合并达到高潮,从合计数字上看,只保留了以前的20%左右,为耕地的有效整理和集约利用创造了条件。

从明治维新到1920年,可以说是日本城市化的准备阶段,经过近30年工业的发展,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到1920年,市增加为83座,城市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8%,农村人口占82%[3]。

2.2第二阶段(1930~1940年)日本在一战期间(1914~1918年)经济得到飞跃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这一阶段耕地面积的增长主要缘于耕地整顿的继续和町村合并的继续。

(1)耕地整顿(第二个高峰)。

1923~1933年(大正12-昭和8年)耕地整顿出现了第二个高峰。

以府县制定的5用排水改良事业补助要项6(大正11年)为契机,推广水田干田化作业,盐水选种,引进新式农具,大力发展灌溉事业,并由国家给于补助,主要以西日本为中心的各地进行[4]。

获准进行区划整顿的地区,于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

(2)第二次町村合并。

1920年以后町村合并仍在持续进行,主要动力源自各地城市化的开展及城市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1期延的扩大[5]。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在1920年之前并不显著,据5国势调查6统计,1920年以后,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特别是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增加更为明显。

1920年以前大城市仅仅吸收新增人口的三成,而此后的15年竟吸收七成以上。

日本的总体城市化率在1886~1920年期间从10%增加到18%,34年仅增加了18个百分点;而1920~1938年期间从18%增加到38%,18年增加了20个百分点[6]。

到1940年,城市增加至168座,人口占总人口的37.7%,20年间增加了一倍,农村人口占62.3%[3]。

因此,第二次町村合并的特点是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通过土地区划整顿进行。

在名古屋市,1913年为32万人,1920年为43万人,1925年猛增到76万人,1930年更膨胀到90万人。

1921年的接壤16町村合并以及1928年的土地博览会,使得区划整顿工作进入了鼎盛时期[5]。

毫无疑问,城市向外拓展的同时进行町村合并,整理农田将对合理布局用地,减少耕地占用有积极意义。

2.3第三阶段(1950~1960年)在二战中,日本出现了耕地抛荒、城市发展停顿甚至倒退现象。

战后,在美国扶持下,日本经济迅速恢复,进而出现了20年的高增长。

这一期间,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以耕地恢复为主,但伴随工业的迅猛发展,占地需求也在增加,因而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迅猛推进过程中能够保持耕地增加,也是有特定意义的。

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都市圈结构与城市化发展。

日本的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于三大平原地带,在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中,这三大平原逐渐发展成为三大都市圈,即东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阪神都市圈。

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大批青年人进入都市圈。

1960年,三大都市圈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已占到58.9%,1970年上升到64.1%,1985年又进一步上升到65.4%。

1960~1985年日本总人口增加了2763万人,而三大都市圈的人口增加了2407万人,占了87.1%。

都市圈内的人口密度因此直线上升,1985年与1960年相比,东京都市圈内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从711人上升到1134人,名古屋都市圈从248人上升到309人,阪神圈从469人上升到659人。

日本形成以都市圈为中心,以大城市为骨干,分别布置三套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国土资源条件的限制。

都市圈使周围一定范围内城市与中心城市保持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从而形成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共享,产业活动紧密关联[7],减少重复建设对土地的占用。

而日本又在不同的都市圈内布局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都市圈之间的产业结构接近,彼此间的交换需求就少,因此,可以大大减少运输网络对土地的需求。

日本区域经济模式的核心,还在于大城市化。

城市规模越大,单位土地的人口和产出密度越高,从而对土地的利用越集约[8]。

日本的城市人口人均占地只有115m2,只有美国的1/9;全国人均道路占地90m2,是美国的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