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合集下载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潮间带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它是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区域。

大连海区潮间带是我国东北沿海的典型潮间带,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对于了解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以多样性和丰富性为特点。

根据之前的研究,大连海区潮间带内已经鉴定出大约200多种大型底栖动物,包括贝类、多毛类、环节动物等。

这些动物的数量和种类丰富度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较高水平。

这些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与潮汐、温度、盐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其次,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根据研究,大连海区潮间带可划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潮上带主要分布着耐干扰性强的物种,如藻类、螃蟹等。

潮间带则是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大量贝类和环节动物在这个区域繁衍生息。

潮下带则主要分布着对日照和潮汐变化敏感度较高的动物种类。

此外,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特点。

根据研究,大连海区潮间带动物群落丰度和种类组成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这与季节性气候变化、潮汐和海洋营养盐的变化密切相关。

例如,在冬季水温较低、盐度较高的情况下,动物丰度和物种多样性较低;而在夏季水温较高、营养盐丰富的情况下,动物丰度和物种多样性较高。

最后,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大型底栖动物作为海洋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有机物分解和能量流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它们还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滤者,对海水质量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因此,研究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对于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制定保护策略和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大连海区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垂直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点。

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底栖动物调查方法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水底或附着在水底的动物。

调查底栖动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物搜集和环境监测。

生物搜集是指通过对水底沉积物或水样中底栖动物的采集和分析来了解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等情况。

下面是生物搜集的具体方法:1.沉积物样本采集:可以使用铲子、铁铲或底栖动物捕捞网等工具将沉积物取样。

根据研究目的,可以选择不同深度的采样点,并将样本收集在标记好的容器中。

2.水样采集:可以使用水样采样器具或直接将水样倒入采样瓶中。

注意选择不同深度的采样点,并尽量避免悬浮物的干扰。

3.沉积物和水样的处理:将采集的沉积物样本进行筛分和挑拣,将目标底栖动物收集到容器中。

对于水样,可以用过滤网过滤沉淀物,然后将过滤液中的底栖动物留取。

5.样本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类鉴定等方法,对采集到的底栖动物进行种类的判定和数量统计。

此外,还可以分析底栖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等信息。

除了生物搜集,还可以通过环境监测的方法了解底栖动物的情况。

环境监测主要是通过研究水质、沉积物特征以及环境参数等,来评估底栖动物的生境质量和生态状况。

下面是环境监测的具体方法:1.水质监测:通过采集水样,测量水的温度、pH值、溶解氧、水体浑浊度、营养盐和重金属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程度和酸碱度等情况。

2.沉积物监测:采集沉积物样本,分析其质地、有机质含量、颗粒大小和重金属等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反映沉积物的污染程度以及对底栖动物生存的适宜度。

3.环境参数监测:监测和记录水体的流速、氧气含量、水深、水动力学条件等环境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底栖动物的生存和繁殖都有重要影响。

4.数据分析和评估:将采集到的水质、沉积物和环境参数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底栖动物的生境质量和生态状况。

比较不同监测点或不同时间的数据,可以判断底栖动物的分布情况和环境变化对其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底栖动物调查时,我们应该充分了解研究对象的生态特征和生境需求。

2016-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

2016-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

第36卷第2期2016年1月生态学报ACTA ECOLOGICA SINICAVol.36,No.2Jan.,2016基金项目:国家 973”项目(2010CB428903);海洋公益行业科研专项(201305009,201305043⁃3,200905011⁃2);浙江省海洋环保项目 温州海域大型海藻专项调查与藻类资源恢复示范”收稿日期:2013⁃10⁃20; 网络出版日期:2015⁃06⁃10*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jiangningz@DOI :10.5846/stxb201310202532汤雁滨,廖一波,寿鹿,曾江宁,高爱根,陈全震.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生态学报,2016,36(2):489⁃498.Tang Y B,Liao Y B,Shou L,Zeng J N,Gao A G,Chen Q Z.Intertidal zone of the Nanji Islands is a niche for dominant species of the macrobenthiccommunity.Acta Ecologica Sinica,2016,36(2):489⁃498.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汤雁滨,廖一波,寿 鹿,曾江宁*,高爱根,陈全震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 310012摘要:为了解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物种间相互作用情况,于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对南麂列岛保护区内的12个资源位点(潮间带3个潮区的4个季节采样)进行了调查㊂共采集和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54种,其中,18个优势种分别隶属于3门5纲12科㊂通过对优势种生态位的宽度㊁重叠度和相似比例的分析,发现:1)带偏顶蛤Modiolus comptus ㊁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 和异须沙蚕Nereis heterocirrata 的生态位宽度较宽,均大于0.9;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 和白脊藤壶Fistulobalanus albicostatus 的生态位宽度则较窄,均小于0.5㊂2)各优势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度较低而生态位相似比例较高,生态位宽度值较高的物种对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相似比例也较高,反之则较低㊂3)Bray⁃Curtis 相似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NMDS)结果表明,这些优势种基本属于同一生态类群,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群落差异㊂经分析,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各优势种生态位宽度的分化是由于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的不同所导致的,而生态位重叠度较低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各物种占据潮间带上不同的潮区,减小了种间竞争的压力㊂关键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生态位;种间竞争Intertidal zone of the Nanji Islands is a niche for dominant species of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TANG Yanbin,LIAO Yibo,SHOU Lu,ZENG Jiangning *,GAO Aigen,CHEN QuanzhenLaboratory of Marine Ecosystem and Biogeochemistry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Hangzhou 310012,ChinaAbstract :Since 1917,when Grinnell proposed that niche breadth is the minimum unit of a population,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niches has persisted as one of the core ideas in the study of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the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ous species,biodiversity,community,and population evolution.Ecologists use the term ecological niche”to describe how organisms respond to,and in turn alter,the distribution of their resources and competitors.The metrics of niche overlap,breadth,and position play a central role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an organismal community.The Nanji Archipelago Marine Nature Reserv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region of Zhejiang Province,China.It is a marine ecosystem reserve,aimed at protecting marine biodiversity.Specifically,the shellfish,algae,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re the main targets for protection.To exa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acrobenthic species in the rocky intertidal zone of the Nanji Islands,organism assemblages in 4sections of the Nanji Islands were investigated between May 2012and February 2013.During the 10months of research,354species were found,most of which were molluscs,annelids,and arthropods.In addition,dominance coefficient analysis identified 18domin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3different phyla,5classes,and 12families.Every tidal zone in each season was treated as aresource state,and 12such resource states were selected for further ecological niche analysis.Indices of the niche breadth,094 生 态 学 报 36卷 niche overlap,and niche proportional similarity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abundance of the dominant species.The values of the niche breadth indices for Modiolus comptus,Septifer virgatus,and Nereis heterocirrata were the highest(greater than 0.9),while those of Euraphia withersi and Fistulobalanus albicostatus were the lowest(lower than0.5).The values of for the niche overlap index of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in the Nanji Islands were low.In contrast,the values of its niche proportional similarity were relatively high.The species with broad niche breadth were found to have high niche overlap index values and niche proportional similarity.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Bray⁃Curtis similarity analysis and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NMD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munity composition among the different areas in the Nanji Islands.There was only one weak distinguishing feature within community that divided the community into two groups,one group comprising of species living in the high tidal zone and the upper level of the middle tidal zone,and the other comprising species living in the low tidal zone and the lower level of the middle tidal zone.Thus, we can speculate that the differ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benthic species in the intertidal zones were caused by various factors involved in their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and migration capability.Our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tial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and migration capability of the macrobenthic species may lead to differences in their niche breadth.Since each species assumes its own position in the intertidal zone,the pressure due to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is reduced to some extent,possibly explaining why the niche overlap indices in the Nanji Islands were relatively low.Key Words:intertidal zone;macrobenthos;dominant species;niche;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生态位的概念最早由Grinnell提出[1],之后不同学者针对生态位理论[2⁃4]㊁生态位计测公式[5⁃9]和生态位应用[10⁃13]这3个方面做出大量的科学研究㊂生态位理论现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㊁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重要支撑,在生物多样性㊁种间关系㊁群落结构及演替等领域的应用[14⁃17]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的客观发展规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㊂目前生态位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陆生植物群落的演替和种间关系的研究[18⁃21],而以往对于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多集中于物种组成㊁群落结构描述㊁生物多样性及其在水域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等,关于底栖动物群落生态位研究的报道较少[22⁃25]:葛宝明等分析了灵昆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与生态位,表明不同潮区生境分化程度不同,其中生活的底栖生物的生态位也产生了分化[23]; Gutiérrez等发现秘鲁近海中东方扁虾Pleuroncodes monodon和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很高,并指出这种情况加剧了这两个物种对于食物的竞争,同时又减轻了捕食者对单个种群的捕食压力[17]; Galparsoro等运用生态位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西班牙北部比斯开湾内欧洲龙虾Homarus gammarus的适宜栖息地进行了预测,并成功绘制了栖息地适宜性分布图[25]㊂这些研究表明生态位理论在研究底栖动物的种群群落地位㊁种间竞争关系㊁物种环境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和进一步拓展的空间㊂温州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海洋保护区之一,又是我国最早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网络的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㊂其地理条件特殊,远离大陆,受江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交替影响[26],保护区内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潮间带中的底栖生物资源尤为丰富㊂研究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对了解该地潮间带主要种群在群落中的关系及其相对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㊂以往的潮间带底栖动物生态位研究的主要对象多为泥滩物种[22⁃24],岩相底质的潮间带由于其生境的复杂性使得对其进行研究较为困难,资料相对匮乏㊂鉴此,本研究于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对南麂列岛保护区潮间带进行了采样调查,针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种采用生态位分析,并通过相似性聚类㊁排序等方法对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㊁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等进行了研究,旨在于为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位特征㊁种间作用机理提供基础数据,为将来南麂列岛及类似地区的潮间带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㊂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概况南麂列岛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南海域,总面积201.06km 2㊂主岛位于列岛中央,呈东南 西北走向,全长5.3km,岸线长24.8km,有大沙岙㊁火焜岙和马祖岙㊁国姓岙4个海湾,分别位于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㊂大檑山岛位于主岛西北约2km,面积0.37km 2,岛呈西北 东南走向㊂马祖岙位于主岛最窄西北处,岙内是南麂主要养殖区,陆上有育苗场,西侧为一民用码头㊂太平洋潮波通过东海陆架进入南麂海域,近海则受江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影响㊂南麂海区年平均表层水温为18.7℃,8月水温最高,为27.7℃,2月水温最低,为9.6℃[26]㊂图1 研究区域与采样断面Fig.1 Study area and sampling sections1.2 采样方法在南麂列岛的马祖岙㊁大檑山㊁大山脚及黄鱼屯各布设一条断面,依次记为P1㊁P2㊁P3㊁P4㊂所有断面均为岩礁底质,除P2外,其余3条断面均位于南麂主岛,具体断面分布见图1㊂于2012年5月(春季)㊁8月(夏季)㊁11月(秋季)及2013年2月(冬季)当地大潮汛低潮期间进行采样㊂每条断面设置7个站位,高潮区2个,中潮区3个,低潮区2个(受潮位影响,部分站位低潮区下层未采样)㊂每站各采4个定量样方,大小为10cm ×10cm,采集样方内所有生物样,并在每站附近区域广泛采集定性样品㊂所有样品装袋后用5%甲醛固定保存后带回,在实验室中吸干水分后进行鉴定㊁计数㊁称重,所有标本力求鉴定到种㊂整个采样方法的设计参考Eleftherious 等的研究成果[27]㊂1.3 指标选取1.3.1 优势度优势种:Y =(n i /N )f i(1)式中,N 为各断面中所有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的四次方根;n i 为物种i 的栖息密度;f i 为物种i 在各断面的出现频率㊂Y >0.02时为优势种[28]㊂为减小种间数量差异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各物种的栖息密度均进行四次方根转化[29⁃30]㊂1.3.2 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采用Shannon⁃Weinner 多样性指数[5]:B (SW )i =-∑rj =1P ij log P ij (2)式中,P ij 为物种i 在j 种资源状态下的个体数占该种所有个体数的比例,即P ij =n ij /N i ,N i =∑rj =1n ij ,r 为资源位点的总数,本研究中r =12(潮间带3个潮区的4个季节采样,每次采样视为一个资源位点),B (sw )i 为物种i的生态位宽度,具有阈值[0,log r ]㊂1.3.3 生态位重叠生态位重叠[6]:L ih =B (L )i ∑rj =1P ij P hj(3)194 2期 汤雁滨 等: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 L hi =B (L )h -∑rj =1P ij P hj (4)B (L )i =1/(r ∑rj =1P 2ij )(5)式中,L ih 为物种i 重叠物种h 的生态位重叠指数;L hi 为物种h 重叠物种i 的生态位重叠指数;B L 为Levins 生态位宽度指数[5],B L 具有域值[1/r ,1],L ih 和L hi 具有域值[0,1]㊂1.3.4 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生态位相似性比例[7]:C ih =1-12∑rj =1|P ij -P hj |(6)式中,C ih 为物种i 与物种h 的生态位相似程度,且C ih =C hi ,具域值[0,1]㊂1.3.5 群落结构分析将各资源位点视作样本,各优势种在资源位点的分布情况视作变量,计算变量间的的Bray⁃Curtis 相似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似性聚类和多维尺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㊂Bray⁃Curtis 相似系数[31]:BC ih =1001-∑rj =1|n ij -n hj |∑rj =1(n ij +n hj æèçççöø÷÷÷)(7)式中,BC ih 表示物种i 与物种h 在资源位点中数量分布的相似程度,具有阈值[0,100]㊂1.4 数据处理采用ESRI.ArcGIS 9.3绘制研究区域和采样断面图;采用Excel 2007进行生态位指标的计算;采用Primer6进行物种间的Bray⁃Curtis 相似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㊂2 结果与分析2.1 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本次四季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354种㊂其中软体类最多,为114种,占32.2%,多毛类99种,占27.97%,甲壳类89种,占25.14%,棘皮类11种,占3.11%,其他类41种,占11.58%㊂经分析筛选出18个优势种(表1),隶属于3门5纲12科㊂南麂列岛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的相似性聚类结果和NMDS 排序结果见图2㊁图3㊂结果表明除S11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 ㊁S14纹藤壶Amphibalanus amphitrite 和S15白脊藤壶Fistulobalanus albicostatus 这3个种外,南麂列岛大型底栖动物的各优势种群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基本上可认为是同一生态类群㊂在这一生态类群内部,根据在潮间带分布区域的不同,分布与高潮区和中潮区上层的优势种如嫁(虫戚)Cellana toreuma ㊁短滨螺Littorina balteata ㊁肋虫昌螺Umbonium costatum 等与分布与中潮区下层和低潮区的优势种如马旋鳃虫Spirobranchus maldivensis ㊁短石蛏Lithophaga curta ㊁带偏顶蛤Modiolus comptus 等之间有些许差异㊂2.2 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计算结果见表2㊂带偏顶蛤㊁条纹隔贻贝和异须沙蚕的生态位宽度较宽(0.987㊁0.981和0.951),且在多数资源位点都有出现,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㊂短石蛏㊁鳞笠藤壶和腔齿海底水虱这3个种虽占据的资源位点要少一些,但也具有较宽的生态位宽度(0.897㊁0.885和0.881)㊂294 生 态 学 报 36卷 表1 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Table 1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macrobenthos in intertidal zone of Nanji Islands门Phylum纲Class科Family种Specie优势度Dominance 编号No.动物门Annelida 多毛纲Polychaeta 沙蚕科Nereidae 异须沙蚕Nereis heterocirrata 0.025S1龙介虫科Serpulidae 马旋鳃虫Spirobranchus maldivensis 0.023S2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花帽贝科Nacellidae 嫁虫戚Cellana toreuma 0.023S3马蹄螺科Trochidae 肋虫昌螺Umbonium costatum 0.021S4滨螺科Littorinidae短滨螺Littorina balteata 0.021S5双壳纲Lamellibranchia 爱神蛤科Erycinidae 栗色拉沙蛤Lasaea nipponica 0.063S6贻贝科Mytilidae短石蛏Lithophaga curta 0.025S7带偏顶蛤Modiolus comptus 0.025S8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0.119S9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颚足纲Maxillopoda 小藤壶科Chthamalidae 中华小藤壶Chthamalus sinensis 0.179S10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 0.084S11笠藤壶科Tetraclitidae 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 0.051S12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 0.032S13藤壶科Balanidae纹藤壶Amphibalanus amphitrite 0.029S14白脊藤壶Fistulobalanus albicostatus 0.021S15软甲纲Malacostraca钩虾亚目未定种Gammaridea0.101S16藻钩虾科Ampithoidae 藻钩虾属未定种Amphithoe sp.0.048S17团水虱科Sphaeromatidae腔齿海底水虱Dynoides dentisinus0.021S18图2 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的相似性分析 Fig.2 Bray⁃Curtis similarity analysis of macrobenthic dominant species in intertidal zone of Nanji Islands颚足纲的几个种中除了鳞笠藤壶和日本笠藤壶外生态位宽度都较窄,宽度值均小于0.8,其中纹藤壶和白脊藤壶的宽度值最低(0.401㊁0.287)㊂这几个优势种对资源利用能力较弱,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较高,故其在资源点的分布有明显的选择性:在适宜其生长的资源点丰度较高,而在不适宜的资源位点处数量较少甚至没有㊂2.3 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由表3可知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几个优势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度较低,重叠值多在0.001 0.090之间㊂带偏顶蛤㊁条纹隔贻贝㊁异须沙蚕㊁短石蛏㊁鳞笠藤壶和腔齿海底水虱这6个生态位宽度最宽的优势种之间的重叠值绝大多数都在0.050以上㊂这是由于生态位宽度较宽的物种对资源的利用能力都比较强,利用环境资源的方式较为接近,其相互间的生态位重叠性较大㊂条纹隔贻贝㊁异须沙蚕与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白脊藤壶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L ih 值均高于0.080,而L hi 值却较小,低于0.030㊂同样地,条纹隔贻贝㊁异须沙蚕与纹藤壶之间的L ih 较高,大于0.060,而L hi 均小于0.020㊂由此可见,生态位宽度值较高的物种对宽度值较低的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有可能较高,而宽度值较低的物种对宽度值较高的物种的重叠值则往往较低㊂肋虫昌螺㊁白条地藤壶㊁纹藤壶和白脊藤壶这4个生态位宽度较窄的优势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也较低,L ih 和L h i 值绝大多数都低于0.030,这是由于这几个优势种受资源利用能力的限制,在本次调查的资源点中的分布不够广泛,物种间的重叠性较小㊂其中白脊藤壶对白条地藤壶㊁纹藤壶的生态位重叠值为0,表明白脊藤壶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方式与这两种物种完全不同㊂394 2期 汤雁滨 等: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 图3 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的多维尺度排序分析(Stress =0.13)Fig.3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scalinganalysisofmacrobenthic dominant species in intertidal zone of Nanji Islands(Stress =0.13)2.4 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相似比例 由表4可知,生态位相似性大于0.4的有84对,占54.9%,南麂列岛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各优势种对资源的利用方式较相似㊂生态位宽度较宽的物种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比例也较高,反之则低㊂如带偏顶蛤㊁条纹隔贻贝㊁异须沙蚕㊁短石蛏这4个优势种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多高于0.6,而肋虫昌螺㊁白条地藤壶㊁纹藤壶和白脊藤壶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均低于0.3㊂3 讨论3.1 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位特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几种优势种中,适应能力或迁移能力较强的物种往往具有较高的生态位宽度㊂生态位宽度值最高的几个物种中,异须沙蚕和腔齿海底水虱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其活动区域的覆盖面较广,因而具有较高的生态位宽度,条纹隔贻贝㊁带偏顶蛤和短石蛏虽然迁移能力较弱,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没有随着季节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兴衰,因此相较于其它季节性变化的物种,这几个种的生态位宽度较高㊂此外,鳞笠藤壶㊁日本笠藤壶㊁条纹隔贻贝㊁带偏顶蛤等物种均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浙江海域的常见种[32⁃33],因此,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普遍较宽㊂表2 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的丰度分布及生态位宽度(个/m 2)Table 2 Density distributions and niche breadths of macrobenthic dominant species in intertidal zone of Nanji Islands优势种Dominant Specie春季Spring 夏季Summer秋季Autumn冬季WinterHMLHMLHMLHML总计Total生态位宽度Niche Breadth(B sw )S102151060439304910359115588410.951S20900849017516702651468190.824S34824060506270311606310.868S4120030090058810807200.647S559001950059004567208410.689S6094166453026310801672982036570.861S70282540873805266052416180.897S8056300228431547169207016375021130.987S9913691445691695445128497407941170084530.981S105451810000090738424610105800.643S1132255602781177114006000034790.751S123176518900042536525530835031650.885S139370720002092750692594022210.825S14160000007125000012730.401S150000000000984145120.287S1603227170197802483720046944260150.876S17021102810604398240587515430.864S180389070300291503553198650.881总计Total 148539241806129336692294230229326377122067813224548346 H:高潮区High tidal zone;M:中潮区Middle tidal zone;L:低潮区Low tidal zone494 生 态 学 报 36卷 表3 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T a b l e 3 N i c h e o v e r l a p s o f m a c r o b e n t h i c d o m i n a n t s p e c i e s i n i n t e r t i d a l z o n e o f N a n j i I s l a n d s优势种D o m i n a n t S p e c i eL i hS 1S 2S 3S 4S 5S 6S 7S 8S 9S 10S 11S 12S 13S 14S 15S 16S 17S 18L h iS 10.0820.0410.0500.0360.0600.0830.0710.0620.0690.0570.0680.0670.0660.0800.0840.0810.082S 20.0590.0300.0260.0180.0380.0630.0590.0400.0400.0380.0430.0400.0730.0950.0700.0760.073S 30.0310.0310.0770.0800.0590.0260.0290.0520.0770.0580.0530.0580.0410.0230.0230.0260.030S 40.0220.0160.0450.0710.0510.0100.0140.0330.0740.0130.0410.0480.0100.0310.0110.0090.016S 50.0190.0130.0570.0850.0550.0080.0170.0390.0680.0240.0410.0470.0140.0260.0090.0080.013S 60.0460.0400.0590.0870.0770.0390.0390.0630.0770.0390.0610.0690.0100.0390.0330.0350.043S 70.0720.0760.0300.0190.0130.0440.0700.0510.0350.0520.0520.0490.0640.0740.0820.0800.079S 80.0760.0860.0410.0320.0340.0550.0850.0610.0350.0590.0580.0550.0660.1030.0860.0870.086S 90.0650.0580.0720.0770.0750.0870.0620.0610.0770.0760.0750.0810.0200.0340.0530.0550.062S 100.0310.0250.0460.0750.0580.0460.0180.0150.0330.0200.0470.0530.0160.0330.0200.0170.025S 110.0350.0320.0460.0170.0270.0310.0360.0340.0440.0260.0220.0220.0200.0000.0270.0320.035S 120.0570.0500.0590.0770.0640.0670.0500.0460.0600.0860.0300.0870.0500.0380.0540.0470.049S 130.0490.0410.0550.0780.0640.0660.0410.0380.0570.0860.0260.0760.0210.0370.0410.0350.042S 140.0160.0250.0130.0050.0060.0030.0180.0150.0050.0090.0080.0150.0070.0000.0280.0310.013S 150.0170.0280.0060.0150.0100.0110.0180.0210.0070.0160.0000.0100.0110.0000.0200.0070.011S 160.0680.0770.0250.0190.0130.0340.0750.0650.0400.0350.0360.0520.0450.0920.0770.0790.072S 170.0620.0800.0260.0160.0110.0350.0700.0620.0400.0280.0400.0430.0370.0960.0670.0760.069S 180.0670.0820.0320.0290.0200.0460.0730.0660.0480.0440.0470.0470.0470.0440.1150.0730.073594 2期 汤雁滨 等: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表4 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Table4 Niche proportional similarities of macrobenthic dominant species in intertidal zone of Nanji Islands优势种Dominant Specie 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S17S18S1S20.712S30.4620.387S40.2210.1940.562S50.2210.1730.6330.824S60.5140.4260.6790.6240.631S70.8560.7500.3830.1190.1190.462S80.8020.7400.4970.2380.2380.5300.817S90.6920.4850.6990.4760.4760.7780.6210.666S100.4250.3420.5580.7390.6130.5140.2860.2450.445S110.4070.3510.5260.2430.3150.3840.4060.4050.5340.358S120.6400.4500.5900.5170.5230.6510.5220.5390.6820.5870.293S130.5660.4170.5820.5700.5690.7130.4480.4650.6820.6410.2860.918S140.2130.3430.3320.1430.1650.1050.2450.2110.1470.2470.2200.2750.215S150.2210.3610.1080.2470.1730.1830.2310.2510.1170.2650.0000.1650.1830.000S160.8130.7710.3540.1310.1310.3980.8590.7800.5600.3160.3210.5440.4700.3320.260S170.7600.8410.3600.1140.1140.4100.8010.7650.5320.2290.3370.4410.3900.3920.2360.835S180.7930.8220.3680.1950.1730.5200.8370.7880.6230.3710.4050.5260.4760.1920.3840.7840.753与之相对的是颚足纲中除鳞笠藤壶和日本笠藤壶外的几个种,由于营固着生活,迁移能力较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强,从表2中可以看出这几个种对资源位点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即在有的季节㊁潮区有较高的数量分布,而在其他一些季节㊁潮区数量较少,甚至为零㊂基于上述原因,这几个种的生态位宽度较低㊂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值普遍较低,表明南麂列岛潮间带资源丰富,各优势种之间竞争不激烈㊂物种聚类和排序的结果表明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基本上属于同一生态类群㊂只有少数几个物种如S11白条地藤壶㊁S14纹藤壶和S15白脊藤壶与这个类群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以40%相似性为界,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可划分为一个生态类群和3个边缘种㊂该类群中的物种的生态位多较宽,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这种特点与潮间带环境的特殊性有关㊂潮间带具有周期性的水气交替变化[34],要适应这种变化,在潮间带中生存的生物必须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㊂3个边缘种的生态位宽度较窄,对资源位点的选择性较强,从表2中可以看出S11㊁S14和S15这3个优势种在各自所占据的部分资源位点数均不超过6个,同时这3个种对其他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也均处于较低水平,这都体现出这3个物种与其他优势种对资源的利用方式有一定差异,故在图3多维尺度排序分析图中出现了3个边缘种的情况㊂根据物种的耐干能力,潮间带动物的分布从高潮到低潮形成了明显的垂直分带[35],例如短滨螺为高潮区主要的优势种,具有可闭合的厣且能通过躲避在石缝中来对抗不良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干能力,而藤壶亚目的几个优势种由于营固着生活,在退潮时只能依靠较厚的壳和可闭合的楯板来减少水分散失,耐干能力弱于短滨螺,故只要分布于中低潮区,钩虾亚目的优势种由于没有能有效减少水分散失的厚壳,耐干能力又弱于蔓足类,所以多分布于中潮区下层和低潮区㊂群落中各物种的分布主要受物种竞争能力和环境耐受力的共同控制[36],从表3可知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几个优势种群之间,种间竞争并不激烈,即其分布主要由其环境耐受力决定㊂694 生 态 学 报 36卷 3.2 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本研究中的南麂列岛潮间带生态系统属于礁石藻类生态系统,Dayton 认为在礁石藻类生态系统中藤壶是占竞争优势的[37],即藤壶应具有较宽的生态位㊂但研究区中除鳞笠藤壶和日本笠藤壶外,几种藤壶的生态位宽度值均较低,即其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弱㊂从藤壶亚目的分类学层面看,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也普遍较低,表3中生态位重叠值为零的有两对,均为藤壶亚目的物种,分别是白脊藤壶对白条地藤壶和白脊藤壶对纹藤壶㊂这3个物种虽然同属藤壶亚目,但彼此间的生活习性有所不同㊂白条地藤壶为暖温种,在水温较高的夏季附着数量较多[32]㊂白脊藤壶虽属广温种,水温变化对其影响不大,但由于其偏好平静无浪的环境[32],夏㊁秋季南麂列岛受台风影响,风浪较大[38],故白脊藤壶在这两个季节数量极少,而冬季为南麂风浪最小的季节[38],白脊藤壶大量出现,与白条地藤壶的附着数量高峰错开,故两者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为零㊂白脊藤壶与纹藤壶的情况较为特殊,这两个物种均为广温种,以往研究也表明常在同一区域共同出现,而在南麂列岛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资源利用方式,这可能是由于这两个物种相较南麂潮间带的其他优势种数量较少,且其迁移能力弱㊁喜好群居的特点使得本就不多的数量主要集中于一两个资源位点中,从而导致白脊藤壶与纹藤壶在资源位点中的分布没有产生交集,即生态位重叠值为零㊂从生态位理论的角度看,群落的演替就是群落中的物种逐渐替换为生态位宽度较宽㊁适应能力强的物种的过程㊂中华小藤壶等物种属于生态位宽度较窄的先锋物种,在群落演替的早期占据了潮间带,其后随着群落的发展,经过群聚㊁竞争㊁对生境反应等过程[39]先锋种逐渐替换为个体较大㊁适应力更强的的物种,如鳞笠藤壶㊁疣荔枝螺等㊂这些物种在南麂列岛潮间带生态系统中占据优势使得整个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较稳定,对环境变化就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耐受能力[40⁃41],若无人为因素的干扰,整个生态系统可以长期维持平衡㊂表3中南麂列岛潮间带各优势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低,而表4中生态位相似比例大于0.4的优势种有84对,这表明南麂列岛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利用资源的方式较相近,彼此之间的生活方式较类似,而同时各优势种群间对资源的共享趋势较明显㊂这种资源共享趋势的出现与岩相潮间带的动物群落垂直分带有关,这种分布特征使得具有类似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占据不同的潮间带空间,从而减小了种间竞争的压力,例如前文中提到的同以藻类为食的滨螺㊁钩虾[42⁃43]由于耐干性不同,占据了不同的潮区,缓解了种间竞争的压力㊂可见由于南麂列岛潮间带环境复杂多变,物种的竞争能力不只由资源利用能力所决定,一些研究也证实潮间带动物的分布还受生活史㊁繁殖策略㊁底质状况及其它物种干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6,44⁃45]㊂致谢: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陈万东㊁林利㊁倪孝品㊁伍尔魏㊁曾贵侯在采样过程中给予协助,胡月妹帮助鉴定样品,特此致谢㊂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Grinnell J.The niche⁃relationships of the California thrasher.The Auk,1917,34(4):427⁃433.[2] Mueller L D,Altenberg L.Statistical inference on measures of niche overlap.Ecology,1985,66(4):1024⁃1210.[3] Smith E P.Niche breadth,resource availability,and inference.Ecology,1982,63(6):1675⁃1681.[4] Westman W E.Measuring realized niche spaces:climatic response of chaparral and coastal sage scrub.Ecology,1991,72(5):1678⁃1684.[5] Levins R.Evolution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8:120⁃120.[6] Schoener T W.Some methods for calculating competition coefficients from resource⁃utilization spectra.The American Naturalist,1974,108(961):332⁃340.[7] Schoener T W.The Anolis lizards of Bimini:resource partitioning in a complex fauna.Ecology,1968,49(4):704⁃726.[8] Petraitis P S.Likelihood measures of niche breadth and overlap.Ecology,1979,60(4):703⁃710.[9] Hurlbert S H.The measurement of niche overlap and some relatives.Ecology,1978,59(1):67⁃77.[10] MacAthur R,Levins R.The limiting similarity,convergence,and divergence of coexisting species.The American Naturalist,1967,101(921):377⁃385.[11] Wang J H.The models of niche and their application.Ecological Modelling,1995,80(2/3):279⁃291.794 2期 汤雁滨 等: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 894 生 态 学 报 36卷 [12] Schwartz M ing niche models with climate projections to inform conversation management decisions.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2,155:149⁃156.[13] Podchong S,Schmidt⁃Vogt D,Honda K.An improved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suitable habitat of Sambar Deer(Cervus unicolor Kerr)usingecological niche analysis and environmental categorization:case study at Phu⁃Khieo Wildlife Sanctuary,Thailand.Ecological Modelling,2009,220(17):2103⁃2114.[14] Anderson R P.A framework for using niche models to estimat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species distributions.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of Sciences,2013,1297:8⁃28.[15] Shcheglovitova M,Anderson R P.Estimating optimal complexity for ecological niche models:a jackknife approach for species with small samplesizes.Ecological Modelling,2013,269:9⁃17.[16] 常丽,何元庆,杨太保,赵勇,朱国锋,牛贺文,张涛,杜建括,浦焘.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退缩迹地的植被演替.生态学报,2013,33(8):2463⁃2473.[17] Gutiérrez M,Ramirez A,Bertrand S,Móron O,Bertrand A.Ecological niches and areas of overlap of the squat lobster munida’(Pleuroncodesmonodon)and anchoveta(Engraulis ringens)off Peru.Progress in Oceanography,2008,79(2⁃4):256⁃263.[18] 刘金福,洪伟.格氏栲群落生态学研究 格氏栲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的研究.生态学报,1999,19(3):347⁃352.[19] 苏志尧,吴大荣,陈北光.粤北天然林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25⁃29.[20] 刘贵河,王国杰,汪诗平,张英俊,邵新庆,宛新荣,郝树广.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草食动物食性及其营养生态位研究 以大针茅群落为例.草地学报,2013,21(3):439⁃435.[21] Decaëns T,Margerie P,Renault J,Bureau F,Aubert M,Hedde M.Niche overlap and species assemblage dynamics in an ageing pasture gradientin north⁃western France.Acta Oecologica,2011,37(3):212⁃219.[22] 刘建军,徐艳华.水磨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生态位分析.水生生物学报,1997,21(2):101⁃108.[23] 葛宝明,鲍毅新,郑祥,程宏毅.灵昆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态位分析.生态学报,2005,25(11):3037⁃3043.[24] 赵永强,曾江宁,高爱根,陈全震,寿鹿,廖一波,黄逸君.椒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应用生态学报,2009,20(5):1176⁃1183.[25] Galparsoro I,BorjaÁ,Bald J,Liria P,Chust G.Predicting suitable habitat for the European lobster(Homarus gammarus),on the Basquecontinental shelf(Bay of Biscay),using Ecological⁃Niche Factor Analysis.Ecological Modelling,2009,220(4):556⁃567.[26] 陈国通,杨晓兰,杨俊毅,高爱根.南麂列岛环境质量调查与潮间带生态研究.东海海洋,1994,12(2):1⁃15.[27] McIntyre A,Eleftheriou A.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Marine Benthos.3rd ed.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5:1⁃38.[28] 徐兆礼,陈亚瞿.东黄海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聚集强度与鲐鲹渔场的关系.生态学杂志,1989,8(4):13⁃19.[29] Clarke K R.Non⁃parametric multivariate analyses of changes in community structure.Australian Journal of Ecology,1993,18(1):117⁃143.[30] Olsgard F,Somerfield P J,Carr M R.Relationships between taxonomic resolution and data transformations in analyses of a macrobenthic communityalong an established pollution gradient.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1997,149(1⁃3):173⁃181.[31] Bray J R,Curtis J T.An ordination of upland forest communities of Southern Wisconsin.Ecological Monographs,1957,27(4):325⁃349.[32] 刘瑞玉,任先秋.中国动物志无脊椎动物(第四十二卷甲壳动物亚门蔓足下纲围胸总目).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3] 王祯瑞.中国动物志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贻贝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4] 李冠国,范振刚.海洋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19.[35] Morton B,Morton J E.The Sea Shore Ecology of Hong Kong.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83.[36] Schneider K R,Van Thiel L E,Helmuth B.Interactive effects of food availability and aerial body temperature on the survival of two intertidalMytilus species.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2010,35(4):161⁃166.[37] Dayton P petition,disturbance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the provision and subsequent utilization of space in a rocky intertidalcommunity.Ecological Monographs,1971,41(4):351⁃389.[38] 黄树生.南麂海域海浪分布基本特征.海洋通报,1994,13(4):10⁃19.[39] 李振基,陈圣宾.群落生态学.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129⁃129.[40] Birchenough S N R,Frid C L J.Macrobenthic succession following the cessation of sewage sludge disposal.Journal of Sea Research,2009,26(4):258⁃267.[41] Wang Z Y,Gao S,Huang H J.Spatial variations of tidal water level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exposure patterns of tidal land on the central Jiangsucoast.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0,29(1):79⁃87.[42] 齐钟彦,马绣同,王祯瑞,林光宇,徐凤山,董正之,李凤兰,吕端华.黄渤海的软体动物.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43] 任先秋.中国动物志无脊椎动物第四十一卷甲壳动物亚门端足目钩虾亚目(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1⁃31.[44] Berlow E L,Navarrete S A.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rocky intertid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lessons from repeating field experimen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1997,214(1⁃2):195⁃229.[45] Aguilera M A.The functional roles of herbivores in the rocky intertidal systems in Chile:a review of food preferences and consumptive effects.Revista Chilena de Historia Natural,2011,84(2):241⁃261.。

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的具体方法

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的具体方法

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的具体方法
1. 野外样点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潮间带生态系统样点,进行野外考察和调查。

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位置的底栖生物组成和分布情况,了解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等基本信息。

2. 标本采集与标本鉴定:在野外样点,通过人工或者使用特定工具(如拍照、手抓、底栖生物采集器等)采集潮间带底栖生物标本。

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标本鉴定,即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底栖生物进行物种确认。

3. 野外环境参数测量:测量潮间带环境因子,如水温、盐度、水流速度、溶氧量等,以了解环境因子与底栖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研究底栖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4. 格点调查:对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格点调查,在不同位置和时间进行样点布设与调查,以获取更全面和系统的数据,进一步揭示不同位置、不同季节之间的底栖生物组成和分布的差异。

5. 样本处理与实验分析:将采集的标本进行处理,如整理、保存和标志。

对样本进行实验室的观测和分析,如测定生物量、测量生物形态、分析生物化学成分等,以了解底栖生物的生态特征和功能。

6. 野外长期监测:建立潮间带底栖生物的长期监测站点,进行连续、定期的野外监测工作,获取长时间尺度上的数据,以研究底栖生物群落的演替和动态变化。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问题会采用不同的方法组合。

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

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

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摘要:潮间带区标志着由陆地向海洋的过渡,虽然它在世界海洋总面积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但是,人类的海洋活动却首先从这里开始,而且,至今仍然是人类进行重要海洋生物养殖活动最活跃的区域。

近年来由于经济动物养殖、污水排放、旅游等人为干扰日益加剧,对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潮间带处在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受海洋和陆地因子如水温、光照、波浪、潮汐、盐度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直接影响,潮间带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世界湿地生态系统中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1]。

由于潮间带是陆上污染物排放入海的必经之路,大量废物的注入和滞留给潮间带底质环境及水环境带来明显的负作用,致使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严重时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2]。

底栖动物是指那些生活于水体沉积物底内、底表以及以水中物体(包括生物体、非生物体)为依托而栖息的动物类群。

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粒径较大的基底或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

在摄食方法上,以悬浮物摄食和沉积物摄食居多。

底栖动物生活在海洋环境的“底栖区”,上至湿地潮间带区域,即从潮间带到潮下带(近海)、下至深海处,其中又可分为河口潮间带、湿地潮间带、港湾、珊瑚礁、红树林、深海热液口、海草地等各种生境区域。

潮间带底栖动物不仅能作为各种河口生物的饵料来源,而且许多大型底栖动物可供人类使用,如:河蚬、缢蛏、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齿吻沙蚕(Nephtyidae.sp)等[3]。

近年来由于经济动物养殖、污水排放、旅游等人为干扰日益加剧,对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也越来越多[4],本文就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底栖动物生态类群的划分根据分选网筛孔径大小,底栖动物可分为3种类型:大型底栖动物(大于500μm)、小型底栖动物(42~500μm)、微型底栖动物(<42μm)[5]。

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第23卷第4期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V ol.23No.4 2010年10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 NSEE ) Oct. 2010文章编号:1001-5132(2010)04-0026-05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张海波, 蔡燕红, 王薇(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浙江宁波 315040)摘要: 通过2006~2007年对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春、夏、秋、冬的4次调查, 利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 结果表明: 该海域年平均栖息丰度为680.2ind·m-2; 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为16.82g·m-2; 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17.26g·(m2·a)-1; P/B值为0.91~1.18a-1. 由此得出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湾口和湾底大于湾中, 这与象山港是一个深入内陆的半封闭狭长型海湾有关; P/B值从湾口到湾底依次升高, 说明象山港湾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 湾底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活史较长, 且物种组成基本稳定.关键词:象山港; 大型底栖生物; 次级生产力;P/B值中图分类号: Q178.531 文献标识码: A象山港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偏北, 地理位置为121°25′~122°03′E、29°24′~29°48′N, 是一个深入内陆的半封闭狭长型海湾, 纵深60余公里, 口门宽度约20km, 港内较狭, 在3~8km之间, 平均水深8~10m, 最深达50m左右, 而且港中有港. 象山港港内生物资源丰富, 饵料充足, 是多种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栖息、生长、繁殖的优良场所, 具有发展海水增养殖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1-4]. 因象山港为半封闭狭长型海湾, 根据数值模拟计算, 90%的水体被外海水置换的时间在象山港口门附近大约需15d, 在西沪港外的大列山附近约需65d, 象山港湾底则需80d.近几年来, 象山港沿岸港口运输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迅猛发展. 据调查, 港内目前已有修造船厂8家、排污口14个、养殖排水口25个、水闸江河入海口14个. 2005年12月浙能国华宁海电厂开始运营, 2006年底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厂开始试运行, 2006~2009年象山港港底红胜海塘续建. 由于缺乏科学管理, 大量污染物未经妥善处置进入港湾, 对海域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而潮间带是受污染物影响最早也最直接的区域, 因此对象山港区域潮间带底栖生物变化开展调查可为象山港区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采样时间和位置2006年8月(夏季)、2007年1月(冬季)、2007年4月(春季)和2007年11月(秋)对象山港港底的强蛟(XSG-Q)、港中的乌沙山(XSG-W)、港中港的西沪港(XSG-X)和港口的佛渡岛捕南村(FD-P)4条滩涂断面进行了定量标本采集(图1和表1), 共获得样品收稿日期:2010-06-10.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网址: 第一作者:张海波(1978-), 男, 浙江舟山人, 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 海洋生物生态监测与评价. E-mail:zhanghaibo.nb@第4期 张海波, 等: 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27112份.图1 象山港潮间带调查位置表1 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采样位置 断面号 地名北纬/(°)东经/(°) XSG-Q 强蛟 29.477 121.493 XSG-W 乌沙山 29.501 121.650 XSG-X 西沪港 29.547 121.791 FD-P佛渡岛捕南村 29.727122.0121.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样品采集按照《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的《海洋生物生态调查技术规程》和《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2007)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进行. 将每条断面按潮带分7个采样区块(其中高潮带2个区块, 中潮带3个区块, 低潮带2个区块, 调查滩涂已避开养殖区), 每个区块取2个样方合并成1份样品, 每个样方的取样面积为0.0625m 2. 底栖生物样品是通过采集泥样, 将样本用0.5mm 孔径过滤筛去掉泥沙, 获得底栖生物样品, 保存于标本瓶中, 以25%甲醛固定, 带回实验室鉴定.采集的样品按照每个航次每条断面的各个区块, 样品先粗分至生物大类, 再鉴定到种. 1.3 次级生产力计算公式次级生产力计算根据Brey 的经验公式[5-6]:lg P =-0.4+1.007lg B –0.27lg W , (1) 其中, P 为每站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单位为g ·(m 2·a)-1; B 为每站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去灰干重生物量, 单位为g·m -2; W 为每站大型底栖动物个体年平均去灰干重, 单位为g·ind -1. 由于W =B /A , (2)其中, A 为每站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丰度, 单位为ind·m -2.将(2)式代入(1)式, 转换后得: 0.270.7370.4/10P A B =×. (3)1.4 数据获取与处理湿重: 每航次每份样品每种计数称重, 称重用千分之一克精度电子天平. 去灰干重: 湿重的9/50作为去灰干重(湿重的1/5作为干重, 干重的9/10作为去灰干重)[5].各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去灰干重生物量(B ): 每个潮带年度所有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去灰干重总生物量相加除以年度航次数, 其中各航次各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去灰干重总生物量为每航次每潮带所有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的去灰干重相加后除以取样面积.各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丰度(A ): 每潮带年度所有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相加后除以年度航次数, 其中大型底栖动物丰度为各航次各潮带获得的所有大型底栖动物个数除以取样面积.2 结果与讨论2.1 生物量和栖息丰度根据4个航次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 象山港4个调查断面高、中、低潮带生物栖息丰度和生物量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 底栖生物的年平均栖息丰度在港中(乌沙山断面)和港中港(西沪港断面)明显低于港底(强蛟断面)和港口(佛渡断面); 年平均生物量则在港口部断面最高, 在港中断面最低.28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02.2 次级生产力及其空间分布根据公式(3), 计算得到各站、各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象山港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7.26g·(m 2·a)-1; 次级生产力表2 2006~2007年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生物量、平均栖息丰度、次级生产力和P/B 值断面 潮带年平均栖息丰度/(ind·m -2)年平均生物量/(g·m -2)次级生产力/(g·(m 2·a)-1)P /B 值QH 186.0 11.21 9.69 0.86 QM 592.7 17.35 18.29 1.05QL 2562.1 16.58 26.25 1.58 XSG-Q (港顶)平均 1113.6 15.05 18.08 1.18 WH 338.517.37 15.73 0.91 WM 339.0 9.53 10.11 1.06 WL 154.0 5.29 5.30 1.00 XSG-W (港中)平均 277.2 10.7310.38 0.99XH 353.521.47 18.61 0.87 XM 378.0 19.18 17.44 0.91 XL 286.0 11.45 11.05 0.97 XSG-X (港中港)平均 339.2 17.37 15.70 0.91 PH 2043.022.33 30.75 1.38 PM 584.0 42.32 35.13 0.83PL 346.0 7.74 8.72 1.13 FD-P (港口)平均 991.024.1324.87 1.11总平均 680.2 16.82 17.26 1.05注: Q 、W 、X 、P 分别表示强蛟、乌沙山、西沪港、佛渡岛4条断面; H 、M 、L 分别表示高、中、低潮带.XSG-Q断面XSG-W 断面XSG-X 断面 XSG-P 断面图2 象山港潮间带各断面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分布第4期张海波, 等: 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29在湾口断面和湾顶断面中较高, 港中断面则较低; 次级生产力分布与底栖生物的年平均生物量分布相类似.从各个调查断面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图2)可以看出, 港中的乌沙山(XSG-W)、港中港的西沪港(XSG-X) 2条段面的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 位于港底部的强蛟(XSG-Q)断面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 港口的佛渡岛(FD-P)断面则为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由各断面调查结果(表2和图2)可知, 在调查期间湾口、湾顶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明显高于港湾内各调查断面. 次级生产力的分布模式与该水域的陆源营养盐浓度密切相关. 受长江、钱塘江等排污影响, 港口、港底部的营养盐浓度要高于港中, 营养盐浓度高致使港口和湾顶附近的浮游植物生长较快, 从而造成象山港港口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高, 港内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由湾口到湾顶呈明显升高趋势.2.3P/B值种群最大可生产量的指示值被认为是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比值,即P/B值. 这一数值用于表示生物量的轮回次数, 其值高低与生物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7-10]. 个体较大、生活史长、繁殖较慢、繁殖率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弱的种累, 其P/B 值较低; 反之, 该值较高. 这一数值同时还反映了一个生态群落内物种的新陈代谢率的高低和世代的更替速度.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为1.05a-1(表2), 说明物种的平均世代更替速度大约为每年1代, 1年内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几乎没有改变.在象山港内P/B值从湾口到湾底依次升高, 说明象山港湾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 而湾底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活史则较长. 2.4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总值估算象山港现有滩涂面积约170km2, 按平均次级生产力17.26g·(m2·a)-1计算, 象山港每年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总值大约为1.63×104 t (湿重).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象山港内存在大面积的滩涂养殖区, 如西沪港、黄墩港、铁港等港湾内的泥滩形已成了特殊的养殖环境, 对于这些区域则不适合用自然条件下的次级生产力来进行估算. 而总值约为1.63×104 t (湿重)是一个在自然条件下对整个象山港滩涂中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保守估算值.3结论(1) 象山港海域年平均栖息丰度为680.2ind·m-2; 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为16.82g·m-2.(2) 象山港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7.26g·(m2·a)-1; 次级生产力在湾口、湾顶断面较高, 港中较低, 这与象山港中营养盐浓度有关.(3) 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为1.05a-1, 说明物种的平均世代更替速度大约是每年1代, 1年内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基本没有改变. 在象山港内P/B值从湾口到湾底依次升高, 说明象山港湾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 湾底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活史较长.(4) 按理论计算, 象山港每年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总值约为1.63×104 t (湿重).参考文献:[1]骆其君. 象山港海域中定点漂浮物的大型海藻演变[J].宁波大学学报: 理工版, 2009, 22(4):467-471.[2]高爱根, 杨俊毅, 胡锡钢, 等. 2002年冬季象山港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分布特征[J]. 东海海洋, 2004, 22(2):28-34.[3]Li Xinzheng, Wang Jinbao, Wang Hongfa. Study on30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0secondary production of macrobenthos from the East China Sea[J].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2005, 11(4): 459-462.[4]赵永强, 曾江宁, 陈全震, 等. 宁波大榭开发区北岸潮间带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J]. 动物学杂志, 2009, 44(2):78-83.[5]吕小梅, 方少华, 张跃平, 等. 福建海坛海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次级生产力[J]. 动物学报, 2008, 54(3):428-435.[6]李新正, 王洪法, 张宝琳.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J]. 海洋与湖沼, 2005, 36(6):527-533.[7]于子山, 张志南, 韩洁.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001, 31(6):867- 871.[8]梁俊彦, 蔡立哲, 周细平, 等. 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次级生产力[J]. 台湾海峡, 2008, 27(4):466-471.[9]Waters T F, Crawford G W. Annual production of astream mayfly population: A comparison of methods[J].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1973, 18:286-296. [10]李新正, 于子山, 王金宝, 等. 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5, 11(6): 702-705.Secondary Production of Intertidal Macrobenthos from Xiangshan BayZHANG Hai-bo, CAI Yan-hong, WANG Wei(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of Ningbo, SOA, Ningbo 31504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macrobenthos samples collected in 4 intertidal zones in the Xiangshan Bay from 2006 to 2007, the data of biomass and stock density of macrobenthos are obtained. Using Brey’s empirical formula, we calculate the secondary production and P/B ratio.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as follows: 680.2 ind·m-2 for mean stock density; 16.82 g·m-2 for mean biomass in AFDW (ash-free dryweight); 15.40 g·(m2·a)-1 for mean secondary production in the bay in AFDW; 0.91 a-1 to 1.17 a-1 for mean P/B ratio.Key words: Xiangshan Bay; macrobentho; secondary production; P/B ratioCLC number: Q178.531 Document code: A(责任编辑 史小丽)。

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特征

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特征
ZHANG Mengsheng1,2 CHEN Min3 DING Ling1 LI Song1
(1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hanghai 200120, China; 2Yangtze Ec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hina Three Gorges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38, China;
Y=ni / N×fi
(1)
d =(S - 1)/ log2 N
(2)
J = H′/ log2S
(3)
H′ = -∑(ni /N)× log2(ni /N)
(4)
式(2—4)中,S 为总种数,N 为总丰度,ni为第 i 种
的丰度。
- 73 -
资源·环境·植保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年 04 期
1.4.3 群落结构 采用 Primer 5.0 软件进行聚类 分析(Cluster)和丰度/生物量曲线(ABC 曲线)分析, 将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丰度数据对数转化,得到
具有重要意义[5]。 横沙东滩位于横沙岛东端,面积约 52 km2,是长
江口发育较好的浅滩之一,与长兴岛和九段沙构成 了长江口的三大浅滩。随着河道整治与促淤圈围工 程的开展,横沙东滩的湿地面积逐年增加。近年来, 对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集中在九段沙 和崇明岛[6-10],而针对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 和群落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吕巍巍等[11]对围垦后 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 围垦导致该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改 变。为进一步了解横沙东滩围垦后潮间带大型底栖 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本研究于 2019 年 10 月、 2020 年 4 月分别对研究区成陆区和自然潮滩的大型 底栖动物开展了调查,为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深 入研究提供参考。

浙江秀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其生物多样性

浙江秀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其生物多样性
P o ic o J n oOco e f 0 8 Al g te s e isw r olce , eo gn e u ,3 a l, rvn ef m u et tb ro 0 . t eh r5 p ce e ec l td b ln ig t 41g n s 3fmi r 2 o 1 e o y
J n,0 0 a . 1 2
文章 编 号: 0 8 8 0 (0 00 — 0 9 0 10 — 3 X 2 1) 1 0 0 — 6
浙江秀 山岛潮 间带大型底栖动 物群 落 组成及 其生物 多样性
章 飞军 , 丁宏印 , 邱树 萍 产学院 , 浙江舟山 3 60 ) 10 4
海葵 1 , 1 6 种 占 .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 的生物量大小 比较 : 9 九子沙滩( 79 / 2> 4 . gm )滑泥公1 3 .3gl )海岙码头 (.8 9  ̄( 2 /l > 2 I 2 77
咖 :> ) 兰山码 头( . / ", 53 sm ) 而物种 多 样性 , 小依 次 为滑 泥公 园( .8 、 4 ) 大 29 ) 九子 沙滩 ( .8 、 27 ) 海岙 码头 ( . ) 兰 山码 头 15、 5
Th m m u iy Co p sto n o i e st fM a r b n h si e Co n t m o ii n a d Bi d v r i o c o e t o n y
I tria Z n f h is a ln , h uh n Z ein net l o eo eX uh nI a d Z o s a , hj g d t s a
1 6 T ebo as f coob nh s h w dat n s ol s J i e c (79 , 2 u i h m . %. h im s o rzo e to o e eda l w : i Z a h 4 .9g ) aN e e 9 ma s r f o u B m >H T

福建海坛海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次级生产力

福建海坛海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次级生产力

acri h s u t n f‘J p c ct nfrM r e M n o n cod gt t i t co s o £eS ef a o o ai o i r g。p r 7 cl i l u e soeP l t n a d n o enr i l i i i n ti at :E o gc r y o O h r o ui n o aS v f f lo
潮 间带 大 型底 栖 动 物采 样 。 共采 获 潮 间 带 大 型 底 栖 动 物 2 8种 ,其 中 多 毛 类 7 种 、软 体 动 物 7 2 7 5种 、 甲壳 动 物 5 2 种 、棘 皮 动物 7种 、鱼 类 5 、其 它 类 群 动 物 1 种 2种 。年 平 均 生 物 量 ( 重 ) 为 1 .4 vm ,年 平 均 密 度 为 5 1 5 湿 2 1 4 7. i . n , 。在 数 量 组 成 中 ,软 体 动 物 占 优 势 ( 1 . n . l ,5 3 , ,其 次 是 多 毛 类 ( 0 . n . .5 g d m 3 4 2 i ,l .8 gm ) d I 2 2 4 7 i / ,3 3 , d m m ) h n o — i r 样 性 指 数 3 4 9 Ma a f 种 丰 富 度 指 数 3 2 1 Pe u 匀 度指 数 0 7 0 。S a n nWe e 多 n .1 , r e 物 g l .7 , i o 均 l .8 ,群 落 特 征 表 明 海
动物 中 ,个 体 小 、 生命 周 期 短 、繁 殖 力 高 、栖 息 密 度 大 的 种 类 对 潮 间 带 大 型 底 栖 动 物 次 级 生 产 力 的 贡 献 较 大 [ 物 学 报 5 ( ) 2 4 5 08 。 动 4 3 :48— 3 ,20 ]

厦门湾南岸大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厦门湾南岸大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厦门湾南岸大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李雨晴;刘密;金亮;刘丹【摘要】2013年4月至12月,对位于厦门湾南岸的大径潮间带进行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类群组成以及次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研究。

结果表明:该潮间带共有大型底栖动物44种,其中甲壳动物10种,软体动物23种,环节动物6种,腔肠动物、昆虫幼虫、鱼类、纽形动物和星虫各1种。

厦门湾南岸大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个体密度(N)、生物量(B)、次级生产力(P)和P/B值分别为512 ind?m?2、548.029 g?m?2、325.14 g?m?2?a?1和1.46。

厦门湾南岸大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J)和丰度指数(d)的全年均值分别为1.637、0.812和2.136;H′、J和d都是夏季最高,而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最高值则出现在冬季。

小翼拟蟹守螺、短拟招螺和牡蛎这3个物种对次级生产力的贡献最高。

人类活动尤其是“双鱼岛”建设和滩涂养殖对厦门湾南岸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有明显影响。

【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前沿》【年(卷),期】2017(004)003【总页数】9页(P102-110)【关键词】厦门湾南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潮间带【作者】李雨晴;刘密;金亮;刘丹【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1]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1]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1]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由于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密度逐渐增加,对于发展空间和经济增长的需求更加强烈,围海造陆和海水养殖项目也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

潮间带湿地作为海陆交界的缓冲带受到人为的干扰,大型底栖动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类群扮演者重要的作用,通过探讨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1]。

厦门湾是东海与南海的交界处并流向内陆的一个半封闭式海域[2]。

乐清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开题报告

乐清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开题报告

乐清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潮间带是陆地和海洋交界处的特殊区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其中,底栖动物群落是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学意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乐清湾作为浙江省重要的港口和经济发展区域,其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研究尚处于较为初步的阶段。

因此,对于乐清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的研究,不仅能够拓展我们对潮间带生态系统的认识,更能为乐清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确定乐清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探究其群落结构特征和生态指标,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建立其生态模型。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确定乐清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2、通过生态学方法,描述其群落结构特征和生态指标;3、探究可能的影响因素,如人类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因素等;4、建立乐清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模型。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实地调查:在乐清湾潮间带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样点调查,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获取高清潮间带图像数据;2、实验室分析: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样品处理和分析,包括分类学鉴定、生态学指标测定等。

四、预期成果:1、确定乐清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2、描述其群落结构特征和生态指标;3、探究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其生态模型。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填补乐清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的空白,为乐清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对于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生态学意义的研究,也能够为海洋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8年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研究

2008年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研究

第30卷 第4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V ol.30 No.42010年8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ug. 2010收稿日期:2010-05-12基金项目: 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0705008) 第一作者:王志忠(1968-),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渔业生态学研究。

2008年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研究王志忠1,段登选1,张金路1,陈述江1,杜兴华1,刘艳春2,隋凯港2,赵 磊2(1. 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17; 2. 东营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山东 东营 257091)摘 要:于2008年5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分别对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与研究。

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生物量平均为177.23±55.56 g·m -2,软体动物占据绝对优势;各潮带丰水期底栖动物生物量较枯水期增加,且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

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平均为573.07±125.60 m -2,软体动物栖占据绝对优势,丰水期底栖动物栖息密度较枯水期升高。

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 )、泥螺(Bullacta exarata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 )、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 )、青蛤(Cyclina sinensis )、豆形拳蟹(Philyra pisum )、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 )、托氏昌螺(Umbonium thomasi )和短文蛤(Meretrix pethechialis )等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值较高。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黄河入海口;潮间带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0)04-0029-07A Study on Macrobenthic Biomas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Intertidal in 2008WANG Zhi-zhong 1, DUAN Deng-xuan 1, ZHANG Jin-lu 1, CHEN Shu-jiang 1,DU Xing-hua 1, LIU Yan-chun 2, SUI Kai-gang 2, ZHAO Lei 2(1.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 Jinan 250117, China ;2.Dongying Oceanography and Fisheries Institute , Dongying 257091, China)Abstract : According to the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the field surveys and studies about macrobenthos were conducted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intertidal, in May (the dry season) and August (the wet season) in 2008,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crobenthic biomas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wet season with the mean value of 177.23 ± 55.56 g·m -2, and molluscs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Biomas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of the deep among different tidal zones as follows: low tidal zone > mid-tidal zone> high tidal zone. The macrobenthic density during the wet season was significantly bigger than that in the dry season with the mean value of 2008 being 573.07 ± 125.60 m -2, and molluscs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Mactrac veneriformis , Bullacta exarata ,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 Moerella iridescens , Helice tientsinensis , Cyclina sinensis , Philyra pisum , Potamocorbula laevis , Umbonium thomasi and Meretix pethechialis had the higher relative important index values. Key words : macrobenthos ;biomass ;Yellow River estuary ;intertidal大型底栖动物是河口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功能[1, 2]。

汇泉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汇泉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还 有 腔 肠 和 纽 虫 各 1种 。各 类 别 及 其 所 占 的 百 分 比 如
图 2 1 1所 示 。 ..
位 取 2 4个 样 方 , 中 硬 相 用 2 e ×2 e 样 框 取 2 — 其 5m 5m 个 样 方 ; 相 用 2 c ×2 e ×3 c 取 4个 样 方 , 分 软 5m 5m 0m 部
对 大 型 底 栖 动 物 群 落 结 构 和 多 样 性 特 征 的 研 究 方 法 主 要 分 为 三 个 层 次 , 别 是 种 、 物 多 样 性 和 群 落 结 主 要 是 描 述 种 的优 势 种 以及 时 空 ( 个 季 各 节 , 个 断面) 布。 各 分
N .1 o
J n. a 201 1
第1 期
汇 泉 湾 潮 间 带 大 型 底 栖 动 物 群 落 结 构 特 征
白 雪 原
( 中国海洋 大学 , 山东 青 岛 2 6 0 ) 6 00
摘要 : 文章根据 20 -2 1 年 四个季度在汇泉湾潮间带开展 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09 00 对不 同季节不 同 断 面 的大 型底 栖 动物 的种 类 组 成 、 落 结构 作 了分 析 。 经鉴 定 }泉 湾 潮 间 带 大型 底 栖 动 物 共 有 9 群 r - 2 种, 包括 软体 类 3 9种 , 多毛 类 2 9种 , 甲壳 类 1 5种 , 类 4种 , 皮 类 3种 , 有腔 肠 和 纽 虫各 1种 。 鱼 棘 还 优 势种 是短 滨螺 Lt r a( )bei l P ip i 。均 匀度跟 总个 体数 具有 一定 的 负相 关关 系。MD ioi L rvc a( hl p) tn u i S
匀 度指 数 J ) 以及 这些 指 数 随 时 间 空 间 的 变 化 趋 势 。

北部湾(广西段)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

北部湾(广西段)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

北部湾(广西段)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潮间带本身的特殊性使潮间带生物资源调查研究成为研究自然因素或环境因素和海洋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通过2010年4~5月(春季)和9~10月(秋季),对北部湾(广西段)潮间带水生生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研究,调查区域涉及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包括东兴市)及涠洲岛沿岸,共设置34条调查断面200多个站位,获得了大量翔实可信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主要结果如下:1.北部湾(广西段)潮间带调查采集到无脊椎动物、鱼类和其它类动物共13门178科324属525种。

其中:软体动物门记录了73科151属269种;节肢动物门记录了39科77属110种;环节动物多毛类记录了18科34属59种;棘皮动物门在调查中记录了12科13属15种;四大门类以外的其它无脊椎动物、尾索动物共计36科49属72种。

调查中沙滩记录的无脊椎动物、鱼类及其它类动物种数最多,为283种;泥沙滩/沙泥滩次之,为266种;岩礁记录了184种;泥滩记录的种类最少,为160种。

2.春季调查区平均生物量为375.42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69.64ind/m2;秋季调查区平均生物量为194.75g/m2,平均栖息密度为457.14ind/m2。

春季平均生物量高于秋季,而平均栖息密度则低于秋季;春秋两季中软体动物都是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主要贡献者。

春季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分布趋势都是高潮&gt;中潮&gt;低潮,秋季的分布趋势则都为高潮&gt;低潮&gt;中潮。

3.根据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可得,北部湾(广西段)潮间带高、中、低潮带均已受到污染影响。

春季高潮带环境质量状况最好的断面为防城港市天堂坡,中、低潮带环境质量状况最好的断面为钦州市龙门镇;秋季高、中潮带环境质量状况最好的断面为铁山港市白龙村,低潮带环境质量状况最好的断面为铁山港石头埠。

4.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得出,主要经济种类中鱼类有鲻、前鳞鮻、棱鮻、褐篮子鱼、弹涂鱼和青弹涂鱼等6种,软体动物有香港巨牡蛎、马氏珠母贝、泥蚶、毛蚶、文蛤、杂色鲍等6种,节肢动物中有新对虾、锯缘青蟹,棘皮动物花刺参,其他动物有裸体方格星虫和多室草苔虫;并根据资料和调查结果列出软体动物12种,节肢动物18种,棘皮动物2种和鱼类1种,共计33种重点保护物种。

烟台潮间带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

烟台潮间带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

烟台潮间带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作者:刘增东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8期摘要:2013年8月对玉岱山湾潮间带的底栖动物生态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潮间带底栖动物27种,优势种是褶牡蛎,栖息密度为30.2个/m2。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潮间带底栖动物物种相对较低表明调查区域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已经受到了扰动。

关键词:潮间带、底栖动物、生态中图分类号:S963.21+5 文献标识码:A烟台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渤海,与辽东半岛及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

烟台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经济发展也给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

近年来由于污水排放、近海养殖、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大量污染物的沉积。

虽然在临近海域进行过相关方面的研究[1-4],但是多年来一直未针对典型潮间带生物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无法反映该市海洋资源和近岸生态环境的综合状况。

笔者对玉岱山湾典型潮间带进行全面调查,旨在掌握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分布现状等基础资料, 评价潮间带底栖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海洋特别是敏感区域内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其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以及不同人类活动的影响作出评价以其为深入了解。

一、材料与方法调查站位根据玉岱山湾典型潮间带的自然状况及参考历史资料,共设3条监测断面[5](具体位置见图1),每条断面包括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在高潮带布设3个站、中潮带布设3个站,低潮带设3个站,共计27个采样站位。

定性采样在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各取一个样方。

图1 监测点位图调查与分析方法调查随潮水下落徒步由高潮带向中潮带再向低潮带进行布点、定量取样,岩石基底生物取样,用25cm×25cm的定量采样框取样2个样方;细沙滩生物取样,用25cm×25cm×30cm的定量框取5个样方。

采用陶瓷托盘暂存样方,选用1mm网目的筛子淘洗泥沙,拣出全部生物,样品用5%的甲醛固定保存,在实验室吸干表面水分后,用灵敏度为0.01g的电子天平称重、鉴定和分析。

深圳湾潮间带1995–2010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1

深圳湾潮间带1995–2010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1

生物多样性 2011, 19 (6): 702–709 Doi: 10.3724/SP.J.1003.2011.08124 Biodiversity Science h ttp: //深圳湾潮间带1995–2010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蔡立哲*陈昕韡吴辰彭欣曹婧傅素晶(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5)摘要: 本文根据1995–2010年在深圳湾潮间带5条断面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 分析了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多样性指数(H')、丰度指数(d)和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M-AMBI)的时空变化。

结果表明, 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丰度指数和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即距离深圳河口越近,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越少, 多样性指数、丰度指数和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越低。

空间差异还体现在越靠近深圳河口的取样断面, 大个体物种, 如羽须鳃沙蚕(Dendronereis pinnaticirris)和腺带刺沙蚕(Neanthes glandicincta)的栖息密度越低, 而小个体、生命周期短的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和寡毛类动物栖息密度所占的比例越高, 丰度生物量比较(abundance biomass comparison, 简称ABC)法证实了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推测是由于深圳市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的发展, 排入深圳河的污水量增加, 导致距离深圳河越近, 有机质含量越高。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多样性指数、丰度指数、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的年和季节变化各不相同, 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时空变化, 生物指数, 潮间带, 深圳湾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macrofaunal communities in Shenzhen Bay intertidal zone between 1995 and 2010Lizhe Cai*, Xinwei Chen, Chen Wu, Xin Peng, Jing Cao, Sujing Fu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Science,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Abstract: Using macrofaunal data collected at five transects in Shenzhen Bay intertidal zone between 1995 and 2010, we analyzed density, species diversity index (H'), richness index (d) and multivariate marine biotic index (M-AMBI). We found spatial differences in macrofaunal species number, species diversity, richness index and M-AMBI. Namely, the closer to Shenzhen River a sampling transect was located, the lower the macrofaunal species number, species diversity, richness index and multivariate marine biotic index. The most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ce in terms of macrofaunal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that densities of the lar-ger-bodied species Dendronereis pinnaticirris and Neanthes glandicincta were low, while the densities of smaller and short-lived species including Capitella capitata and oligochaete animal were high at transect close to Shenzhen River. Abundance biomass comparison (ABC method) validated the spatial difference.Decreasing distance to the Shenzhen River was also related to increased levels of organic matter. We surmise that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we observed were related to industrial, aquacultural and municipal wastes entering the Shenzhen River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region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Yearly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macrofaunal species number, density, species diversity index, richness in-dex and multivariate marine biotic index were inconsistent, and we found no obvious trends.Key words: macrofaunal community,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biotic index, intertidal zone, Shenzhen Bay ——————————————————收稿日期: 2011-07-25; 接受日期: 2011-11-12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930017)和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cailizhe@第6期蔡立哲等: 深圳湾潮间带1995–2010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703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丰富程度, 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 另一方面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 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多样性。

第四章(一) 大型底栖生物调查

第四章(一) 大型底栖生物调查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底栖动物漩涡分选装置 专供淘洗泥样及分选标本。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套筛
由三层不同孔径的筛子和支架组成,
上层 2.0mm5.0mm,中层 1.0mm,下层0.5mm。 必须与漩涡分选装置配合使用。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2
海上采样
(1)采泥
选择采泥器
面积为0.05m2的采泥器,每站采5个样品; 0.1m2的采泥器,每站采2个4个平行样品; 0.25m2的采泥器,每站采1个或2个(平行)样品。 保证采样面积应大于0.2m2 泥样淘洗 采用漩涡分选装置 泥样分批倒入筒体,调节分流龙头开关至较大颗粒沉积 物不致搅起溢出筒体。
数和包数。 记事栏记录该站工作情况。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大型底栖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
共 页第 页 海区 船名 航次 站号 编号 经度 纬度 水深 m 放绳长度 m 底质 底温 ℃ 底盐 采泥器 m2 采泥次数 样品厚度 cm 网型 网宽 m 拖网距离 m 采泥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拖网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至 时 分 计 分 采泥样品总数 拖网样品总数 优 势种类记录 序号 种 名 总个数ind 取回个数ind 记事: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举例:第1站第1个样品号为M1A1,第1站第2个样品号为 M1A2,依次类推。 拖网样品编号MXBZ M、X如上
B—拖网样品代号(代号固定不变);
Z—拖网样品序号(Z=1、2、3……) C 样品登记 返航后,及时处理采泥和拖网样品。 按分类系统排列编号,并分别记录。 每瓶样品(包括样品桶内的样品)应换以新编号的标签, 并同时核对。
1.5m2.0m; 0.7m1.0m; 2.5m3.0m。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烟台玉岱山湾潮间带底栖动物调查

烟台玉岱山湾潮间带底栖动物调查

烟台玉岱山湾潮间带底栖动物调查
烟台玉岱山湾是一处具有高度生态价值的海洋风景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环境
为其底栖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本文对该区域潮间带底栖动物开展了调查研究。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陆地距海0~200m的潮间带区域为研究对象,早、中、晚三个
时段选择不同的采样站点,对底栖动物进行采集和识别。

采集方法使用锚钩和手拣的方式,根据容器和标本分类标准,将采集到的底栖动物归类、记录、保存。

获得的研究数据表明,烟台玉岱山湾潮间带底栖动物种类丰富,主要为软体动物、甲
壳动物、棘皮动物、环节动物和脊椎动物等。

其中,软体动物占据了最大的比例,其次为
甲壳动物和棘皮动物。

不同采样站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但均存在优势种类,表
现为某些种群的物种丰度特别高。

通过对底栖动物的个体数量、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优势种类和分布格局等参数的
分析,可以看出烟台玉岱山湾潮间带底栖动物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性较高。

而且,许多
底栖动物在生物体征方面也有其独特的适应性特征。

例如,一些甲壳类动物可在潮泥中挖
穴筑巢,保护自身;而某些软体类动物则采用“躲藏”等技巧自我防卫。

总之,通过对烟台玉岱山湾潮间带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区域自然
生态环境,为今后该区域南海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

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

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张宝琳;王洪法;李宝泉;王永强;王金宝;李新正【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年(卷),期】2007(31)1【摘要】利用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在胶州湾辛岛潮间带的3个不同潮区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3种,其中低潮区出现27种,中潮区和高潮区20种和19种,有6种属于3个潮区共有种.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02.5个/m2,5月最高,为144.67个/m2,2月最低,为52.66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60.01g/m2,11月最高,为102.99g/m2,2月最低,仅为11.87g/m2.本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总页数】5页(P60-64)【作者】张宝琳;王洪法;李宝泉;王永强;王金宝;李新正【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相关文献】1.石岛大鱼岛村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J],2.胶州湾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J], 王洪法;李宝泉;张宝琳;帅莲梅;李新正3.胶州湾女姑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J], 李宝泉;张宝琳;刘丹运;王少青;王洪法;李新正4.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 [J], 张崇良;徐宾铎;任一平;薛莹;纪毓鹏5.黄河口岔尖岛、大口河岛和望子岛潮间带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 [J], 王晓晨;李新正;王洪法;李宝泉;王金宝;于子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潮带(或不同样方)的标本混入。
若有余渣带回,切勿遗忘将其中标本
拣出归入所属样方号。
分离的标本经初步鉴定,以样方号为
单位分装,并及时加入固定液。
除海绵、苔藓虫等含钙质动物改用
75%酒精固定外,其余用5%左右的 中性福尔马林保存。
按序号分别将定量和定性标本登记于
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 和定性分析记录表。
小潮高潮 平均水面
小潮高潮 最低水面
滨 螺
白 脊 藤 壶
约6.5 m Ⅰ1
约5.6 m Ⅰ2
约4.6 m
Ⅱ1
约3.7 m
Ⅱ2
小潮低潮 最高水面
小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最低水面

牡 蛎
笠 藤
苔 藓
约2.5 m Ⅱ3

海 胆石 、花
约1.6 m Ⅲ1
海虫
约0.7 m

Ⅲ2
约0.1 m
5. 采样过程
5.1 大型底栖生物样品采集
岩石岸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绳索
(每隔2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各样方位置要 求严格取在标志绳索所标位置,无论该位置上生物多寡, 均不能移位。
泥滩、沙滩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
绳索(每隔5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
亚潮带或潮下带。
厦门港潮间带水文特征(正规半日潮型)
厦门港属正规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66米,平均低潮位
1.74米,平均潮差3.96米。
正规半日潮是指在一个太阴日(约24时50分)内,有两次
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 乎相等,而涨退历时也很相近(约6小时12分)的潮汐。
3. 调查时间、面积和要素
3.1 调查时间 a) 采样尽量在大潮期间进行。 b) 对于基础(背景)调查,通常按春季、
夏季、秋季和冬季进行一年4个季度月 调查。对于一些专项调查,根据要求可 选择春、秋季或冬季、夏季两个季度月 进行调查。 3.2 采样面积
硬相(岩石岸)大型底栖生物取样,用
25cm×25cm的定量框取 5 个样方, 先计数,再刮取所有框内的生物。
物体上的伪装物、附着物,称重时应予剔除。
6.2 称重、计算 称重采用感量为0.1mg的电子天平(以前是0.01 g)。 在称重前后计算各种大型底栖生物的个体数(岩岸采集的易
碎生物个体数由野外记录查得,群体仅用重量表示)。
将称重、计数结果填入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表,并
注明湿重、干重(烘或晒),必要时可称取灰分重。
加水搅拌、过筛
重复加水、过筛 直至桶内水清
检查桶底沉积物是 否有大个体生物
5.3 生物样品的处理与保存
a) 采得的所有定量和定性标本,经淘洗干净,分开装瓶。 b) 泥滩、沙滩定量调查,未能及时处理的余渣另行装
瓶,回实验室在双筒解剖镜下挑拣生物。 c) 谨防不同站或同一站的定量和定性标本混杂,务必按
站或样方装瓶(袋)后,将写好的相应标签分别 投入各瓶(袋)中;或用将写在瓶外的标签用透 明胶纸封贴。 d) 按序加入5%左右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余渣固定 时,用四氯四碘荧光素染色剂固定液,便于室内 标本挑拣。 e) 为便于标本鉴定,对一些受刺激易引起收缩或自切 的种类(如:刺胞动物、纽形动物),先用水合 氯醛或乌来糖少许进行麻醉后再行固定;某些多 毛类(如沙蚕科、吻沙蚕科),先用淡水麻醉, 再行固定。
海洋监测规范 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
生物监测
1.什么是潮间带?如何判断潮间带的潮带和潮层?
潮间带是指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
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 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
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
潮上带。
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30 m深的地带,称为
存,严防受潮或丢失。
5.5 水样采集
泥滩和沙滩,对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取样站穴内积水或底质
间隙水采样。
主要测定水温、盐度和溶解氧。
5.6 沉积物样采集
应与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取样同步进行,即每个样框附近取
一份沉积物。
遇表、底层沉积类型有明显差异时,应分层取样,并记录
其层、色、嗅味.
其样品编号必须与该站大型底栖生物定量样品编号一致。
同时,应尽可能将该站附近出现的动植物种类收集齐全, 以作分析时参考,定性样品务必与定量样品分装,切勿混 淆。
取样时,测量各潮区优势种的垂直分布高度和滩面宽度,
描述生物分布带的特征。
5.2 大型底栖生物分选
沉积物
塑料桶 不超过1/3
带回实验 室
筛上生物 样品收集、
保存
有生物,收集、保存 无生物,沉积物丢弃
取样时,先将取样器挡板插入框架凹槽,继而观察记录框
内表面可见的生物及数量;然后,用铁锨清除挡板外侧的 泥沙再拔去挡板,以便铲取框内样品。
铲取样品时,若发现底层仍有生物存在,应将取样器再往
下压,直至采不到生物为止。若需分层取样,可视底质分 层情况确定。
岩石岸取样时,应先将框内的易碎生物(如:牡蛎、藤壶
等)计数,并观察记录优势种的覆盖面积。然后用小铁铲、 凿子或刮刀将框内所有生物刮取净。
在泥滩或沙滩,对某些栖息密度很低的大型底栖生物,可
采用25m2的大面积计数(个数或洞穴数),并采集其中的 部分个体,求平均个体重,再换算成单位面积的数量。
为全面反映各断面的种类组成和分布,在每站定量取样的
6. 标本鉴定、称量和计算
6.1 标本鉴定
a) 优势种和主要类群的种类应力求 鉴定到种,疑难者可请有关专 家鉴定或先进行必要的特征描 述,暂以SP1、SP2、SP3…… 表示,然后再行分析、鉴定;
b) 鉴定时若发现一瓶中有两种以上 生物,应将其分出另编新号, 注明标本原出处,并及时更改 标签和表格中有关数据;
杭州的澉浦、青岛和塘沽等也属于正规半日潮型。
厦门港潮间带水文特征(正规半日潮型)
夏季小潮期间最高潮接近 557 cm,最低潮接近119 cm。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 的潮差还是有些不一样。
夏季大潮期间最高潮接近 585 cm , 最 低 潮 接 近 88 cm。
大潮高潮 最高水面
大潮高潮 平均水面
c) 种类鉴定结果若与原标签初定种 名不符,亦应立即更改标签。
6.2 称重、计算 定量标本须固定3d以上方可称重,若标本分离时已有3d以
上的固定时间,称重可与标本分离、登记同时进行。
称重时,标本应先置吸水纸上吸干体表水份。 称重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保留其外壳。 大型管栖多毛类的栖息管子、寄居蟹的栖息外壳以及其他生
以断面或取样站或潮带为
统计单位,计算大型底栖 生物各类群的种数和比率, 填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种 类、数量统计表。
将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主
要种的分布和垂直分布分 别填入表格。
7. 资料整理
7.2 种类名录
A1
Sp.1
7
Sp.2
6
A2
A3
4
11
7
3
根据每次采得的所有种类按 Sp.3
18
7
2
分类系统依次列出,标明 Sp.4 337
5.4 采样记录 野外采样记录应有专人负责,按要求填写潮间带大型底栖
生物调查野外采样记录表,记录环境基本特征、生物分布、 生物异常等现象,标明站位地理分布(座标)图、经纬度、 坡度;沉积物特征;周边居民和工厂等。
各断面的生物带以及出现的生物异常、死亡、群落演替等
现象,应录像或拍照。
应用铅笔(或碳素墨水)填记,字迹须清晰,记后妥善收
泥滩、沙滩大型底栖生物,用25 cm×
25cm×30cm的定量框取5个样方。
4. 采样设备
岩石岸取样用25cm×25cm的定量
框,沙滩25cm×25cm ×30cm。
小铁铲(或木工凿子)、刮刀。 塑料桶。当无漩涡分选装置时,或
遇某些不宜用漩涡分选装置淘洗的
样品,可用塑料桶代替。
筛网(孔径 0.5 mm)。 GPS定位仪。
海洋生物生态调查与研究
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 生态调查与研究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蔡立哲
2019年8月8日
主要内容 1. 什么是潮间带?如何判断
潮间带的潮区和潮层? 2. 调查地点和断面选择。 3. 调查时间、面积和要素。 4. 采样设备。 5. 采样过程。 6. 标本鉴定、称重和计算。 7. 资料整理。
依据取样面积,将记录表中各种数据换算为单位面积的栖息
密度(ind /m2)和生物量(g/m2)。
6.3 标本保存 经究。
须建立制度,定期检查、添加或更换固定液,以防标本干
涸和霉变。
7. 资料整理
7.1 原始记录表核对
29
39
Sp.5 3167
9
1
各物种的中文名和拉丁名、 Sp.6
18
89
7
出现季节。 7.3 数理统计
Sp.7
8
3
2
Sp.8
77
3
2
Sp.9
5
5
4
统计各断面或取样站的物种
Sp.10
5
1
3
数、栖息密度、生物量, Sp.11 1
397
12
建立数据矩阵表,采用软
件计算多样性指数、丰度
指数、聚类分析等。
敬请提问!
5.7 标本核对
a) 按调查地点、断面、站号,将定量和定性标本分开; b) 依野外记录,核对各站取得的标本瓶(袋)数。 5.8 标本室内分选
瓶(袋)内 样品染色
倒入塑料 桶或盆内
加水搅拌、 过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