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支护理论
锚杆支护理论
锚杆支护理论(1)悬吊理论。
1952年路易斯•阿•帕内科(Louis.A.Panek )等提出了第一个锚杆支护理论—悬吊理论,该理论认为锚杆支护的作用就是将巷道顶板浅部较软弱破裂岩层悬吊在深部稳固的岩层上,增强浅部较软弱岩层的稳定性。
(2)组合梁理论。
1952年德国Jacobio 等基于层状地层提出了组合梁理论。
该理论认为通过在岩体内施加锚杆,可以将多层薄岩层组合成类似铆钉加固的组合梁,因此,锚杆锚固范围内岩层被视为组合梁,并认为组合梁作用的实质就是通过锚杆的预拉应力将锚固区内岩层挤紧,增大岩层之间的摩擦力;同时,锚杆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抗剪能力,可以约束岩层间的错动。
锚固范围内岩层同步变形,这种组合厚岩层在载荷作用下,其最大弯曲应力和应变较之前单一薄岩层都将大大减小,该理论充分考虑了锚杆对离层及层间滑动的约束作用。
组合梁理论适用于若干层状岩层组成的巷道顶板。
(a) 未打锚杆(b) 布置顶板锚杆1—锚杆 2—层状地层图7-30 锚杆的组合梁作用 (3)组合拱理论。
兰氏(T•A•Lang )和彭德(Pende )通过光弹试验提出组合拱理论。
组合拱理论认为,在拱形巷道围岩中安装预应力锚杆时,在锚固区内将形成以杆体两端为端点的圆锥形分布的压应力,只要沿巷道周边安装的锚杆间距足够小,相邻锚杆的压应力椎体将相互交错,在巷道周围锚固区中部形成一个连续的压缩带(拱)。
承压拱内岩石处于径向、切向均受压的三向应力状态,使得岩体强度大大提高,支撑能力相应增加。
该理论充分考虑了锚杆支护的整体作用,在软岩巷道中应用广泛。
图7-31 组合拱(压缩拱)作用示意图(4)新奥法。
20世纪60年代,奥地利工程师L.V.Rabcewicz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奥法(NATM),目前新奥法已成为地下工程的主要设计施工方法之一。
1978年,米勒(L.Miiller)教授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新奥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并将其概括为22条。
锚杆支护理论计算方法
锚杆支护参数的确定锚杆长度L》L l + L2+L3 -------------------- ①=0.1+1.5+0.3=1.9m式中:L —锚杆总长度,mL1 - -—锚杆外露长度(包括钢带+托板+螺母厚度),取0.1m;L2 - -―锚杆有效长度或软弱岩层厚度,mL3 —锚入岩(煤)层内深度(锚固长度),按经验L3>300mm (一)锚杆外露长度L1L1=(0.1〜0.15)m ,[钢带+托板+螺母厚度+ (0.02〜0.03 )](二)锚入岩(煤)层内深度(锚固长度儿31. 经验取值法《在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 85 “第三节锚杆支护设计”中、第3.3.3条第四款规定:第333条端头锚固型锚杆的设计应遵守下列规定:一、杆体材料宜用20锰硅钢筋或3号钢钢筋;二、杆体直径按表333选用;三、树脂锚固剂的固化时间不应大于10分钟,快硬水泥的终凝时间不应大于12分钟;四、树脂锚杆锚头的锚固长度宜为200〜250毫米,快硬水泥卷锚杆锚头的锚固长度公式(3.3.11 -1) (3311-2)见图形所示(3.3.11-1)(3.3.11 -2)宜为300〜400毫米;五、托板可用3号钢,厚度不宜小于6毫米,尺寸不宜小于150X150 毫米;六、锚头的设计锚固力不应低于50千牛顿;七、服务年限大于5年的工程,应在杆体与孔壁间注满水泥砂浆。
一般取 300mn〜400mm2. 理论估算法《在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J86- 85 “第三节锚杆支护设计”中规定:第3311条局部锚杆或锚索应锚入稳定岩体。
水泥砂浆锚杆或预应力锚索的水泥砂浆胶结式内锚头锚入稳定岩体的长度,应同时满足下列公式:式中la——锚杆杆体或锚索体锚入稳定岩体的长度(cm);d1—锚杆钢筋直径走私或锚索体直径(cm ;d2 --- 锚杆孔直径(cn);f st ――锚杆钢筋或锚索体的设计抗拉强度(N/cm);f cs——水泥砂浆与钢筋或水泥砂浆与锚索的设计粘结强度(N/cm2);4d2 f cr圆钢为2.5MPa螺纹钢为5MPafcr ――水泥砂浆与孔壁岩石的设计粘结强度(N/cm2);砂浆与石灰岩粘结强度为2.5MPa砂浆与粘土岩粘结强度为1.8MPaK――安全系数,取1.2。
锚杆支护理论
锚杆支护理论一、悬吊理论锚杆支护的作用,就是将巷道顶板较软弱的岩层悬吊在上部稳定的岩层上,以增强较软弱岩层的稳定性。
对于回采巷道经常于到的层状岩体当巷道开掘后,直接顶因弯曲、变形与基本顶分离,如果锚杆及时将直接顶挤压并悬吊在基本顶上,就能减小和限制直接顶的下沉和离层,以达到支护的目的。
悬吊理论只适用于巷道顶板,不适用于巷道帮、底。
二、组合梁理论在层状岩体中开掘巷道,当顶板在一定范围内不存在稳定岩层时,锚杆的悬吊作用居次要地位。
如果顶板岩层中存在若干分层,顶板锚杆的作用,一方面是依靠锚杆的锚固力增加各岩层间的摩擦力,防止岩层沿层面滑动,避免各岩层出现离层现象;另一方面,锚杆杆体可增加岩层间的抗剪刚度,阻止岩层间的水平错动,从而将巷道顶板锚固范围内的几个薄岩层锁紧成一个较厚的岩层(组合梁)。
这种组合厚岩层在覆岩层载荷的作用下,其最大弯曲应变和应力都大大减小,组合梁的挠度亦减小,而且组合梁越厚,梁内的最大应力、应变和梁的挠度也就越小。
组合梁理论是对锚杆将顶板岩层锁紧成较厚岩层的解释。
同悬吊理论适用于层状顶板锚杆支护的设计,对于巷道的帮、底不适用。
三、组合拱理论在拱形巷道围岩的破裂区中安装顶应力锚杆时,在锚杆体两端将形成圆锥形分布的压应力,如果沿巷道周边布置锚杆群,只要锚杆间距足够小,各个锚杆形成的压应力圆锥体将相互交错,就能在岩体中形成一个均匀的压缩带,即承压拱(亦称组合拱或压缩拱),这个承压拱可以承受其上部破碎岩石施加的径向荷载。
承压拱内的岩石在径向及切向均受压,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其围岩强度得到提高,支撑能力也相应加大。
因此,锚杆支护的关键在于获取较大的承压拱厚度和较高的强度,其厚度越大越有利于围岩的稳定和支撑能力的提高。
锚杆支护原理
锚杆支护一、锚杆支护原理1、锚杆的悬吊作用悬吊作用是指用锚杆将软弱的直接顶板吊挂在其上的坚固老顶之上。
如图1所示,或者是用锚杆将因巷道开挖而引起松动的岩块连接在松动区外的完整坚固岩石上,使松动岩块不至冒落。
锚杆的悬吊作用2、锚杆的组合梁理论利用锚杆的拉力将层状岩层组合起来形成组合梁结构进行支护,这就是锚杆组合梁作用。
组合梁作用的本质在于通过锚杆的预拉应力将原视为叠合梁的岩层挤紧,增大岩层间的摩擦力;同时,锚杆本身也提供一定的抗剪能力,阻止其层间错动。
锚杆把数层薄的岩层组合成类似铆钉加固的组合梁,这时被锚固的岩层便可看成组合梁,全部锚固层能保持同步变形,顶板岩层抗弯刚度得以大大提高。
锚杆的组合作用3、锚杆锲固作用是指在围岩中存在一组或多组不同产状的不连续面的情况下,由于锚杆穿过这些不连续面,防止或减少了围岩沿不连续面的移动。
如图3。
锚杆的楔固作用p бb p 锚杆的楔固作用-б p (бbp4、挤压加固拱作用形成以锚杆头和紧固端为顶点的锥形体压缩区。
如将锚杆沿拱形巷道周边按一定间距径向排列,在预应力作用下,每根锚杆周围形成的锥形体压缩区彼此重叠联结,在围岩中形成一连续压缩带。
它不仅能保持自身的稳定,而且能承受地压,组织上部围岩的松动和变形。
显然,对锚杆施加预紧力是形成加固拱的前提。
5、锚杆的减跨作用如果把不稳定的顶板岩层看成是支撑在两帮的叠合梁,由于可视悬吊在老顶上的锚杆为支点,安设了锚杆就相当于在该处打了点柱增加了支点而减少了顶板的跨度,从而降低了顶板岩层的弯曲应力和挠度,维持了顶板与岩石的稳定性,使岩石不易变形和破坏。
这就是锚杆的“减跨”作用,它实际上来源于锚杆的悬吊作用。
上述几种锚杆支护作用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的综合作用,只不过在不同地质条件下,某种支护作用占的地位不同而已。
二、锚杆支护作用机理分析巷道开掘以后,由于受掘进工作面迎头及两帮的支撑,顶板下沉和变形很小。
此时安装锚杆,其主要作用是控制顶板浅部岩层的离层、滑动。
锚杆支护理论和工程实践培训课件
2)全属倒楔式锚杆
由杆体、固定楔、活动倒楔、垫板和螺帽组成, 属端头锚固型,安装后可立即承载,可回收。锚固 力达40kN左右。常用于围岩比较破碎,需要立即承 载的地下工程。
3) 楔缝式锚杆
楔缝式锚杆结构
1-杆体 2-楔缝 3-丝扣 4-楔子 5-垫板 6-螺母
锚杆支护具有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 我国煤炭行业继综合机械化之后的第二次支护技术革命
木支架严重损坏
支架破坏实况
拱型可缩性支架破坏
架棚巷道变形和支架损坏情况
沿空掘巷维护状况
锚杆支护巷道维护状况
2 锚杆支护理论
(1)悬吊理论
机理: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稳定岩层上,以 避免较软弱岩层的破坏、失稳和塌落,锚杆所受的拉 力来自被悬吊的岩层重量。 缺点:没有考虑围岩的自承能力,而且将被锚固体与 原岩体分开。
有比较可靠的配套机具,采用掘锚一体化联合掘 进机或性能良好的单体锚杆钻机,满足施工要求, 并能实现快速掘进。
国内支护发展
2个阶段:以1995年引进澳大利亚锚杆支护技术为 分界点。(之前机械锚固、钢丝绳砂浆锚杆以及开发 研制的快硬水泥锚杆;之后高强度树脂锚固锚杆)
锚杆支护理论、锚杆支护设计方法、施工机具、小 孔径预应力锚索加强支护、锚杆孔径、锚固剂及锚固 方式、监测技术等均发生了变化。
(4)最大水平应力理论
(5)锚杆支护围岩强度强化理论
围岩与支护强度的关系 随支护强度增加,围岩的极限强度和残余强度提高, 围岩残余强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就能保持巷道稳定。
(5)锚杆支护强度强化理论
锚杆与围岩相互作用,形成锚杆—围岩的共同承载 结构,改善锚固体力学性能,提高锚固体峰值强度和残 余强度,特别是残余强度的提高,有效提高围岩的自承 能力,控制围岩塑性区、破碎区发展,促使巷道围岩由 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转变。
煤矿井下锚杆支护知识、原理和锚杆(索)计算及支护设计公式
锚杆支护一、锚杆支护的原理锚杆支护就是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为基点,及时地进行支护,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
通过锚入围岩内部的杆体,改变巷道围岩的本身的力学状态,在巷道周围形成一个整体而又稳定的承载环,和围岩共同作用,达到维护巷道的目的。
这一支护形式与传统的棚式支护相比属于主动积极加固巷道围岩的支护形式。
二、锚杆在支护中的作用1、锚杆的悬吊作用悬吊作用是指用锚杆将软弱的直接顶板吊挂在其上的坚固老顶之上。
如图1所示,或者是用锚杆将因巷道开挖而引起松动的岩块连接在松动区外的完整坚固岩石上,使松动岩块不至冒落。
2、锚杆的组合梁理论在层状岩层的巷道顶板中,通过锚入一系列的锚杆,将锚杆长度以内的薄层岩石锚成岩石组合梁,从而提高其承载力。
利用锚杆的拉力将层状岩层组合起来形成组合梁结构进行支护,这就是锚杆组合梁作用。
组合梁作用的本质在于通过锚杆的预拉应力将原视为叠合梁的岩层挤紧,增大岩层间的摩擦力;同时,锚杆本身也提供一定的抗剪能力,阻止其层间错动。
锚杆把数层薄的岩层组合成类似铆钉加固的组合梁,这时被锚固的岩层便可看成组合梁,全部锚固层能保持同步变形,顶板岩层抗弯刚度得以大大提高。
3、锚杆锲固作用锚杆的悬吊作用锚杆的组合作用是指在围岩中存在一组或多组不同产状的不连续面的情况下,由于锚杆穿过这些不连续面,防止或减少了围岩沿不连续面的移动。
如图3。
44、挤压加固拱作用形成以锚杆头和紧固端为顶点的锥形体压缩区。
如将锚杆沿拱形锚杆的楔固作用p бb p 锚杆的楔固作用-б p (бbp巷道周边按一定间距径向排列,在预应力作用下,每根锚杆周围形成的锥形体压缩区彼此重叠联结,在围岩中形成一连续压缩带。
它不仅能保持自身的稳定,而且能承受地压,组织上部围岩的松动和变形。
显然,对锚杆施加预紧力是形成加固拱的前提。
5、锚杆的减跨作用如果把不稳定的顶板岩层看成是支撑在两帮的叠合梁,由于可视悬吊在老顶上的锚杆为支点,安设了锚杆就相当于在该处打了点柱增加了支点而减少了顶板的跨度,从而降低了顶板岩层的弯曲应力和挠度,维持了顶板与岩石的稳定性,使岩石不易变形和破坏。
锚杆支护理论
二、国内锚杆支护理论近十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在公认的三大传统的锚杆支护理论基础上,对锚杆作用机理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与探讨,进一步揭示了锚杆支护的实质,促进了锚杆支护理论的发展,扩大了锚杆支护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观点如下。
1.全长锚固中性点理论全长锚固中性点理论由东北大学王明恕教授等提出。
该理论认为在靠近岩石壁面部分(锚杆尾部),锚杆阻止围岩向壁面变形,剪力指向壁面。
在围岩深处(锚杆头部),围岩阻止锚杆向壁面方向移动。
锚杆上的剪力指向相背的分界点,称为分界点,该点处剪应力为零,轴向拉应力最大。
由中性点向锚杆两端剪应力逐渐增大,轴向拉应力逐渐减小(图1-)。
今年来在国内理论分析中该理论的“中性点”观点被普遍接受,但该理论形式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因为它难以解释锚杆尾部的断裂机理,有人认为是该理论假设未设托盘之故。
2.松动圈理论围岩松动圈巷道支护理论由中国矿业大学董学庭教授等提出,该理论是在对巷道围岩状态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巷道开挖以后巷道围岩应力将发生显著变化,巷道周边径向应力为0,围岩强度明显下降;围岩中出现应力集中现象。
如果集中应力小于岩体强度,围岩将处于塑性状态。
当围岩应力超过围岩强度之后,巷道周边将首先破坏,并逐渐向深部扩展,直至在一定深度取得三向应力平衡为止。
此时,围岩以过渡到破碎状态,围岩中产生的这种松弛破碎带被定义为围岩松动圈。
研究发现围岩松动圈的存在时巷道固有的特性,它的范围大小(厚度值L)目前可以用声波仪或者多点位移计等仪器进行测定。
巷道支护的主要对象是围岩松动圈产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碎胀变形力,锚杆承受的拉力来源于松动圈的产生、发展,并根据围岩松动圈的厚度值得大小,将其分为小、中、大3类。
松动圈的类别不同,则锚杆支护机理不同,Ⅰ类围岩L=0—400mm,围岩的碎胀变形量很小,此类围岩巷道支护一般无需锚杆,可以裸露围岩或者喷射混凝土单独支护;Ⅱ、Ⅲ类围岩L=400—1500mm,用悬吊理论设计锚喷支护参数;Ⅳ、Ⅴ类围岩L=1.5—2.0m,L=2.0—3.0m,采用组合拱理论确定锚喷支护的参数;Ⅵ类围岩L>3.0m,在没有进一步研究资料之前,应采用以锚喷网为基础的复合支护。
(完整版)锚杆支护理论计算方法
锚杆支护参数的确定一、锚杆长度L≥L1+L2+L3------------------------- ①=0.1+1.5+0.3=1.9m式中:L——锚杆总长度,m;L1 ——锚杆外露长度(包括钢带+托板+螺母厚度),取0.1m;L2 ——锚杆有效长度或软弱岩层厚度,m;L3——锚入岩(煤)层内深度(锚固长度),按经验L3≥300mm。
(一)锚杆外露长度L1L1=(0.1~0.15)m,[钢带+托板+螺母厚度+(0.02~0.03)](二)锚入岩(煤)层内深度(锚固长度)L31.经验取值法《在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85“第三节锚杆支护设计”中、第3.3.3条第四款规定:第3.3.3条端头锚固型锚杆的设计应遵守下列规定:一、杆体材料宜用20锰硅钢筋或3号钢钢筋;二、杆体直径按表3.3.3选用;三、树脂锚固剂的固化时间不应大于10分钟,快硬水泥的终凝时间不应大于12分钟;四、树脂锚杆锚头的锚固长度宜为200~250毫米,快硬水泥卷锚杆锚头的锚固长度宜为300~400毫米;五、托板可用3号钢,厚度不宜小于6毫米,尺寸不宜小于150×150毫米;六、锚头的设计锚固力不应低于50千牛顿;七、服务年限大于5年的工程,应在杆体与孔壁间注满水泥砂浆。
一般取300mm ~400mm2. 理论估算法《在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85“第三节 锚杆支护设计”中规定:第3.3.11条 局部锚杆或锚索应锚入稳定岩体。
水泥砂浆锚杆或预应力锚索的水泥砂浆胶结式内锚头锚入稳定岩体的长度,应同时满足下列公式:公式(3.3.11-1)、(3.3.11-2)见图形所示。
cs st f f d k l 412≥ (3.3.11-1)crst a f d f d k l 2214≥ (3.3.11-2) 式中la ——锚杆杆体或锚索体锚入稳定岩体的长度(cm ); d1——锚杆钢筋直径走私或锚索体直径(cm );d2——锚杆孔直径(cm );f st ——锚杆钢筋或锚索体的设计抗拉强度(N/cm 2);f cs ——水泥砂浆与钢筋或水泥砂浆与锚索的设计粘结强度(N/cm 2);圆钢为2.5MPa ,螺纹钢为5MPa 。
(完整版)锚杆支护理论
锚杆支护理论锚杆支护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弄清楚锚杆、锚索与围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为锚杆支护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节锚杆支护构件的作用锚杆支护由锚杆杆体、托板和螺母、锚固剂、钢带及金属网等构件组成,锚杆支护的作用是由这些构件共同完成的。
一、锚杆杆体的作用对于锚杆杆体本身来说,由于杆体长度方向的尺寸远大于其他两个方向的尺寸,所以力学上属于杆体.这种构件主要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抗拉,二是抗剪。
至于杆体的抗弯能力和抗压能力是非常小,可忽略不计。
1、锚杆的抗拉作用锚杆杆体所能承受的拉断载荷计算:式中P—锚杆拉断载荷,N;d—锚杆直径,mm;—锚杆钢材抗拉强度.2、锚杆的抗剪作用锚杆杆体所能承受的剪切载荷计算:式中Q-锚杆剪切载荷,N;d-锚杆直径,mm;—锚杆钢材剪切强度。
二、锚杆托板的作用一是通过给螺母施加一定的扭矩使托板压紧巷道表面,给锚杆提供预紧力,并使预紧力扩散到锚杆周围的煤岩体中,从而改善围岩应力状态,抑制围岩离层、结构面滑动和节理裂隙的张开,实现锚杆的主动、及时支护作用;二是围岩变形使载荷作用于托板上,通过托板将载荷传递到锚杆杆体,增大锚杆的工作阻力,充分发挥锚杆控制围岩变形的作用。
托板力学性能应与锚杆杆体的性能匹配,才能充分发挥锚杆的支护作用.托板强度不足、安装质量差、受较大偏载都会显著降低锚杆的作用。
对于端部锚固锚杆,托板是锚杆尾部接触围岩的构件,通过托板给锚杆施加预紧力,传递围岩载荷至锚杆杆体,托板本身失效,以及托板下方的围岩松散脱落,导致托板与表面不紧贴,都会使锚杆失去支护作用.托板对全长锚固锚杆的受力分布有明显的影响。
无托板时锚杆轴力在巷道表面处为零,在一定深度达到最大值,剪力在轴力最大处为零;有托板时,由于锚杆施加的预紧力和围岩通过托板作用在锚杆杆体上的力,使得锚杆轴力在巷道表面处达到一定值,而且使锚杆轴力最大的位置向孔口移动,更接近巷道表面。
三、锚固剂的作用锚固剂的作用是将钻孔孔壁岩石与杆体粘结在一起,使锚杆发挥支护作用。
(完整word版)锚杆支护理论
(4)新奥法。20世纪60年代,奥地利工程师L.V.Rabcewicz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奥法(NATM),目前新奥法已成为地下工程的主要设计施工方法之一。1978年,米勒(L.Miiller)教授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新奥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并将其概括为22条。1980年,奥地利土木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利用分会把新奥法定义为:“在岩质为砂质介质中开挖隧道,以使围岩形成一个中空筒状支承环结构为目的的隧道设计施工方法”。施工时遵循下列原则:①应当考虑岩体的力学特性;②应当在适宜时机构筑支护结构,避免围岩中出现不利的应力应变状态;③为使围岩形成力学上十分稳定的中空筒状支承环结构,必须构筑一个闭合的支护结构;④现场量测监控围岩动态,根据允许变形量求得最适宜的支护结构。新奥法的上述定义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奥法核心问题-充分利用围岩自承能力,使围岩本身形成支承环。
(a)平行(b)斜交(c)垂直
图7-32巷道走向与最大水平应力不同夹角下巷道破坏
图7-30锚杆的组合梁作用
(3)组合拱理论。兰氏(T•A•Lang)和彭德(Pende)通过光弹试验提出组合拱理论。组合拱理论认为,在拱形巷道围岩中安装预应力锚杆时,在锚固区内将形成以杆体两端为端点的圆锥形分布的压应力,只要沿巷道周边安装的锚杆间距足够小,相邻锚杆的压应力椎体将相互交错,在巷道周围锚固区中部形成一个连续的压缩带(拱)。承压拱内岩石处于径向、切向均受压的三向应力状态,使得岩体强度大大提高,支撑能力相应增加。该理论充分考虑了锚杆支护的整体作用,在软岩巷道中应用广泛。
锚杆支护理论
(1)悬吊理论。1952年路易斯•阿•帕内科(Louis.A.Panek)等提出了第一个锚杆支护理论—悬吊理论,该理论认为锚杆支护的作用就是将巷道顶板浅部较软弱破裂岩层悬吊在深部稳固的岩层上,增强浅部较软弱岩层的稳定性。
锚杆支护理论计算方法
锚杆支护参数的确定一、锚杆长度L≥L1+L2+L3------------------------- ①=0.1+1.5+0.3=1.9m式中:L——锚杆总长度,m;L1 ——锚杆外露长度(包括钢带+托板+螺母厚度),取0.1m;L2 ——锚杆有效长度或软弱岩层厚度,m;L3——锚入岩(煤)层内深度(锚固长度),按经验L3≥300mm。
(一)锚杆外露长度L1L1=(0.1~0.15)m,[钢带+托板+螺母厚度+(0.02~0.03)](二)锚入岩(煤)层内深度(锚固长度)L31.经验取值法《在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85“第三节锚杆支护设计”中、第3.3.3条第四款规定:第3.3.3条端头锚固型锚杆的设计应遵守下列规定:一、杆体材料宜用20锰硅钢筋或3号钢钢筋;二、杆体直径按表3.3.3选用;三、树脂锚固剂的固化时间不应大于10分钟,快硬水泥的终凝时间不应大于12分钟;四、树脂锚杆锚头的锚固长度宜为200~250毫米,快硬水泥卷锚杆锚头的锚固长度宜为300~400毫米;五、托板可用3号钢,厚度不宜小于6毫米,尺寸不宜小于150×150毫米;六、锚头的设计锚固力不应低于50千牛顿;七、服务年限大于5年的工程,应在杆体与孔壁间注满水泥砂浆。
一般取300mm ~400mm2. 理论估算法《在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85“第三节 锚杆支护设计”中规定:第3.3.11条 局部锚杆或锚索应锚入稳定岩体。
水泥砂浆锚杆或预应力锚索的水泥砂浆胶结式内锚头锚入稳定岩体的长度,应同时满足下列公式:公式(3.3.11-1)、(3.3.11-2)见图形所示。
cs st f f d k l 412≥ (3.3.11-1)crst a f d f d k l 2214≥ (3.3.11-2) 式中la ——锚杆杆体或锚索体锚入稳定岩体的长度(cm ); d1——锚杆钢筋直径走私或锚索体直径(cm );d2——锚杆孔直径(cm );f st ——锚杆钢筋或锚索体的设计抗拉强度(N/cm 2);f cs ——水泥砂浆与钢筋或水泥砂浆与锚索的设计粘结强度(N/cm 2);圆钢为2.5MPa ,螺纹钢为5MPa 。
锚杆支护理论计算方法
锚杆支护理论计算方法锚杆支护是一种常用的地下工程支护方法,在隧道、井筒、挖掘和救援等领域都有应用。
本文将介绍锚杆支护的理论计算方法,以帮助读者了解该支护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1. 锚杆支护的基本原理锚杆支护是通过在锚杆周围注浆粘结的方式,将地下岩土固定住,起到支护作用。
锚杆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岩土中形成坚固的支护体系•抵抗岩土因地表荷载变形而引起的变形和破裂•承受岩土因水压力等内部因素引起的位移和变形锚杆的支护效果可通过下列几个方面来评价:•抵抗支护区荷载产生的位移和变形•将支护区与未支护区分隔开来,确保支护区稳定•降低支护区岩土破坏产生的风险2. 锚杆支护的设计方法锚杆支护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锚杆的数量和位置锚杆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在设计过程中,应首先确定支护区的形状和大小,然后根据支护区的大小来确定锚杆的数量和位置。
此外,锚杆的长度、直径等参数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2.2 锚杆的布置锚杆的布置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以确保支护效果。
在锚杆的布置过程中,应考虑到锚杆之间的距离,避免太近或者太远。
若太近则会造成锚杆之间产生干扰,影响支护效果;若太远则会造成支护作用不均,影响支护效果。
2.3 锚杆的设计计算锚杆的设计计算是锚杆支护设计的重要环节。
在设计计算过程中,应考虑到锚杆的受力情况和支护效果,选取合适的锚杆材料,确定锚杆的直径和长度,并进行力学计算。
在进行力学计算时,应考虑到锚杆的受力情况和支护效果,确定锚杆的受力状态和受力分布,评估锚杆的强度和稳定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估。
同时,还应进行锚杆和周围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以确保锚杆支护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3. 锚杆支护的施工方法锚杆支护的施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预处理在进行锚杆支护施工前,需要对地下岩土进行预处理。
通常预处理的方法包括清理、探测和采样,以便于进行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
煤矿锚杆支护理论
煤矿锚杆支护理论煤矿锚杆支护是一种常见的地下工程支护方法,它通过将锚杆嵌入岩体中,利用锚杆的固结力和摩擦力来增强岩体的稳定性,以防止岩体的破坏和滑动。
锚杆支护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经济实用等优点,在煤矿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锚杆支护的关键是锚杆的固结力。
锚杆经过锚固体和锚固浆料的锚固作用,使锚杆与岩体之间形成紧密的连接,并通过摩擦力来将锚杆与岩体相互拉紧。
锚杆支护的固结力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摩擦力和粘结力。
摩擦力是指锚杆与岩体之间的摩擦作用力,在锚杆支护中起到了主要的支撑作用。
粘结力是指锚固浆料的粘结效应,它通过填充岩体的裂缝和孔隙,增加了锚杆支护的固结度。
锚杆支护的力学模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一根弹簧,锚杆就像是一根拉伸的弹簧,可以承受岩体的应力,阻止岩体的破坏和变形。
在锚杆支护中,岩体的应力主要通过锚杆传递到岩体中,从而分散岩体的应力集中,并提高岩体的整体稳定性。
锚杆支护理论的核心是合理确定锚杆的布设参数。
布设参数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工程条件来确定,主要包括锚杆的类型和规格、锚杆的埋设深度、锚杆的间距和锚固浆料的使用量等。
一般来说,锚杆的埋设深度应超过岩石的不稳定带,以保证锚杆可以承受岩体的应力。
锚杆的间距应根据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岩体的强度越高,锚杆的间距可以适当增大。
锚杆支护的施工过程包括预埋、注浆和张拉三个环节。
首先,要提前设置好锚杆的预埋点,通常采用钻孔和锚固体来完成。
然后,将锚固浆料注入锚杆孔中,填充岩体的裂缝和孔隙,形成粘结力。
最后,通过张拉锚杆来增加锚杆与岩体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支护的稳定性。
在实际工程中,锚杆支护的设计和施工应根据不同的地质和工程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并结合监测和检测数据进行调整和优化。
同时,要加强对锚杆支护工程的质量控制,保证锚杆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总之,煤矿锚杆支护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地质、力学、材料和工程等多个领域。
通过研究和应用锚杆支护理论,可以提高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煤矿锚杆支护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的依据。
锚杆支护理论计算方法(规范)
锚杆支护参数的确定一、锚杆长度L≥L1+L2+L3------------------------- ①=0.1+1.5+0.3=1.9m式中:L——锚杆总长度,m;L1 ——锚杆外露长度(包括钢带+托板+螺母厚度),取0.1m;L2 ——锚杆有效长度或软弱岩层厚度,m;L3——锚入岩(煤)层内深度(锚固长度),按经验L3≥300mm。
(一)锚杆外露长度L1L1=(0.1~0.15)m,[钢带+托板+螺母厚度+(0.02~0.03)](二)锚入岩(煤)层内深度(锚固长度)L31.经验取值法《在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85“第三节锚杆支护设计”中、第3.3.3条第四款规定:第3.3.3条端头锚固型锚杆的设计应遵守下列规定:一、杆体材料宜用20锰硅钢筋或3号钢钢筋;二、杆体直径按表3.3.3选用;三、树脂锚固剂的固化时间不应大于10分钟,快硬水泥的终凝时间不应大于12分钟;四、树脂锚杆锚头的锚固长度宜为200~250毫米,快硬水泥卷锚杆锚头的锚固长度宜为300~400毫米;五、托板可用3号钢,厚度不宜小于6毫米,尺寸不宜小于150×150毫米;六、锚头的设计锚固力不应低于50千牛顿;七、服务年限大于5年的工程,应在杆体与孔壁间注满水泥砂浆。
一般取300mm ~400mm2. 理论估算法《在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85“第三节 锚杆支护设计”中规定:第3.3.11条 局部锚杆或锚索应锚入稳定岩体。
水泥砂浆锚杆或预应力锚索的水泥砂浆胶结式内锚头锚入稳定岩体的长度,应同时满足下列公式:公式(3.3.11-1)、(3.3.11-2)见图形所示。
cs st f f d k l 412≥ (3.3.11-1)crst a f d f d k l 2214≥ (3.3.11-2) 式中la ——锚杆杆体或锚索体锚入稳定岩体的长度(cm ); d1——锚杆钢筋直径走私或锚索体直径(cm );d2——锚杆孔直径(cm );f st ——锚杆钢筋或锚索体的设计抗拉强度(N/cm 2);f cs ——水泥砂浆与钢筋或水泥砂浆与锚索的设计粘结强度(N/cm 2);圆钢为2.5MPa ,螺纹钢为5MPa 。
最新锚杆支护理论计算方法
锚杆支护参数的确定一、锚杆长度L≥L1+L2+L3------------------------- ①=0.1+1.5+0.3=1.9m式中:L——锚杆总长度,m;L1 ——锚杆外露长度(包括钢带+托板+螺母厚度),取0.1m;L2 ——锚杆有效长度或软弱岩层厚度,m;L3——锚入岩(煤)层内深度(锚固长度),按经验L3≥300mm。
(一)锚杆外露长度L1L1=(0.1~0.15)m,[钢带+托板+螺母厚度+(0.02~0.03)](二)锚入岩(煤)层内深度(锚固长度)L31.经验取值法《在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85“第三节锚杆支护设计”中、第3.3.3条第四款规定:第3.3.3条端头锚固型锚杆的设计应遵守下列规定:一、杆体材料宜用20锰硅钢筋或3号钢钢筋;二、杆体直径按表3.3.3选用;三、树脂锚固剂的固化时间不应大于10分钟,快硬水泥的终凝时间不应大于12分钟;四、树脂锚杆锚头的锚固长度宜为200~250毫米,快硬水泥卷锚杆锚头的锚固长度宜为300~400毫米;五、托板可用3号钢,厚度不宜小于6毫米,尺寸不宜小于150×150毫米;六、锚头的设计锚固力不应低于50千牛顿;七、服务年限大于5年的工程,应在杆体与孔壁间注满水泥砂浆。
一般取300mm ~400mm2. 理论估算法《在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85“第三节 锚杆支护设计”中规定:第3.3.11条 局部锚杆或锚索应锚入稳定岩体。
水泥砂浆锚杆或预应力锚索的水泥砂浆胶结式内锚头锚入稳定岩体的长度,应同时满足下列公式:公式(3.3.11-1)、(3.3.11-2)见图形所示。
cs st f f d k l 412≥ (3.3.11-1)crst a f d f d k l 2214≥ (3.3.11-2) 式中la ——锚杆杆体或锚索体锚入稳定岩体的长度(cm );d1——锚杆钢筋直径走私或锚索体直径(cm );d2——锚杆孔直径(cm );f st ——锚杆钢筋或锚索体的设计抗拉强度(N/cm 2);f cs ——水泥砂浆与钢筋或水泥砂浆与锚索的设计粘结强度(N/cm 2);圆钢为2.5MPa ,螺纹钢为5MPa 。
锚杆支护理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锚杆支护理论
(1)悬吊理论
悬吊理论认为:锚杆支护的作用是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上部稳定岩层上,增强较软弱岩层的稳定性。
对于回采巷道经常遇到的层状岩体,锚杆的悬吊作用如图7-38a 所示。
如果巷道浅部围岩松软破碎,顶板出现松动破裂区,锚杆的悬吊作用是将这部分易冒落岩体锚固在深部未松动的岩层上(图7- 38b)。
a b
图7-25 锚杆支护悬吊作用
a 坚硬顶板锚杆的悬吊作用;
b 软弱顶板锚杆的悬吊作用
(2)组合梁理论
如果顶板岩层中存在若干分层,组合梁理论认为锚杆的作用一方面提供锚固力增加各岩层间的摩擦力,阻止岩层沿层面继续滑动,避免出现离层现象;另一方面锚杆杆体可增加岩层间的抗剪刚度,阻止岩层间的水平错动,从而将巷道顶板锚固范围内的几个薄岩层锁成一个较厚的岩层(图7-26)。
图7-26 层状顶板锚杆组合梁
(3)组合拱(压缩拱)理论
组合拱理论认为:在拱形巷道围岩的破裂区中安装预应力锚杆,从杆体两端起形成圆锥形分布的压应力区,如果锚杆间距足够小,各个锚杆形成的压应力圆锥体相互交错,在岩体中形成一个均匀的压缩带,即压缩拱。
压缩拱内岩石径向、切向均受压,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围岩强度得到提高,支承能力相应增大(图7-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锚杆支护理论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第四讲锚杆支护理论本讲主要介绍锚杆常用支护理论(包括一些近年来比较流行和活跃的理论)、锚杆支护设计方法和国外锚杆支护主要经验,以及巷道容易冒顶的十种情况和五种应对措施。
锚杆支护的作用机理尚在探讨之中。
目前己提出的观点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悬吊作用、组合梁(拱)作用、组合拱、减跨理论、加固(提高C、φ值)作用等几种。
这几种观点都是以围岩状态和利用锚杆杆体受拉(力)为前提来解释锚杆支护作用机理的,因此,围岩状态及锚杆受拉力这两个前提的客观性是判定上述理论正确性的标准。
一、锚杆支护理论支护:就是指为了地下巷道掘进、硐室开挖后的稳定及施工安全,而采取的支持、加强或改善围岩应力状态而打设的构件或采取的措施的总称。
支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支,就是顶住顶板,防止顶板出现大量的下沉,使顶板下沉控制在可控、安全的状态,二是护,就是保持顶板的完整性,防止出现漏矸、漏顶、巷道掉渣等现象。
支和护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组成了支护系统。
(一)锚杆支护理论综述1、悬吊理论1)机理: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稳定岩层上,以避免较软弱岩层的破坏、失稳和塌落,锚杆所受的拉力来自被悬吊的岩层重量。
图4-1锚杆悬吊作用原理示意图2)缺点:没有考虑围岩的自承能力,而且将被锚固体与原岩体分开。
3)适用条件:在锚杆的长度范围内有一层坚硬而稳定的岩层,锚杆可以锚固到顶板坚硬稳定岩层。
图4-2a拱形巷道的锚杆悬吊作用b软弱岩层的锚杆悬吊作用2、组合梁理论1)机理:将锚固范围内的岩层挤紧,增加岩层间的摩擦力,防止岩石沿层面滑动,避免各岩层出现离层现象,提高其自撑能力。
将几层薄岩层锁紧成一个较厚的岩层(组合梁)。
在上覆岩层载荷的作用下,这种组合厚岩层内的最大弯曲应变和应力都将大大减小,组合梁的挠度亦减小。
在于通过锚杆的预拉应力将原视为叠合梁(板)的岩层挤紧,增大岩层间的摩擦力;同时,锚杆本身也提供一定的抗剪能力,阻止其层间错动。
锚杆把数层薄的岩层组合成类似铆钉加固的组合梁,这时被锚固的岩层便可看成组合梁,全部锚固层能保持同步变形,顶板岩层抗弯刚度得以大大提高。
决定组合梁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锚杆的预拉应力及杆体强度和岩层的性质。
2)缺点:将锚杆作用与围岩的自稳作用分开;在顶板较破碎、连续性受到破坏时,难以形成组合梁。
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其工程实例比较少,也没有进一步的资料供锚杆支护设计应用,尤其是组合梁的承载能力难以计算,而且组合梁在形成和承载过程中,锚杆的作用难以确定。
另外,岩层沿巷道纵向有裂缝时粱的连续性问题、梁的抗弯强度等问题也难以解决。
3)适用条件:层状地层,如图4-3中2所示;顶板在相当距离内(锚杆长度范围内)不存在稳定岩层,悬吊作用处于次要地位。
图4-3锚杆的组合梁作用a未打锚杆(叠合梁)b布置锚杆(组合梁)3、组合拱理论1)机理:在破碎区安装预应力锚杆时,在杆体两端将形成圆锥形分布的压应力,如果沿巷道周边布置锚杆群,只要铺杆间距足够小,各个锚杆形成的压应力圆锥体将相互交错,在岩体中形成一个均匀的压缩带,即承压拱,这个承压拱可以承受其上部破碎岩石施加的径向荷载。
在承压拱内的岩石径向及切向均受压,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其围岩强度得到提高,支撑能力也相应加大。
2)缺点:一般不能作为准确的定量设计。
3)适用条件:顶板无稳定岩层。
图4-4a锚杆的组合拱作用原理示意图b锚杆的减跨作用示意图4、减跨理论1)机理:把不稳定的顶板岩层看成是支撑在两帮的叠合梁(板),由于可视悬吊在老顶上的锚杆为支点安设了锚杆就相当于在该处打了点柱,增加了支点,减少了顶板的跨度(如图),从而降低了顶板岩层的弯曲应力和挠度,维持了顶板与岩石的稳定性,使岩石不易变形和破坏。
2)使用条件:同悬吊理论,其实质就是锚杆的“减跨”作用,它实际上来源于锚杆的悬吊作用。
3)缺点:它也未能提供用于锚杆支护参数设计的方法和参数。
5、围岩松动圈巷道支护理论围岩松动圈巷道支护理论是在对围岩状态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通过研究,发现松动圈的存在是巷道围岩的固有特性,它的范围大小(厚度值)目前可以用声波仪或者多点位移计等手段进行测定。
松动圈理论认为:巷道支护的主要对象是围岩松动圈产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碎胀变形力,锚杆受拉力的来源在于松动圈的发生、发展,并根据围岩松动圈厚度值大小的不同将其分为小、中、大三类,松动圈的类别不同,则锚杆支护机理也就不同。
本理论认为,巷道支护的对象除松动圈围岩自重和巷道深部围岩的部分弹塑性变形力外,还有松动围围岩的变形力。
后者,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简而言之,巷道支护的对象主要是围岩松动圈在形成过程中的岩石碎胀力。
在现有支护条件下,试图用支护手段阻止围岩松动破坏是不可能的。
松动圈理论认为,支护的作用是限制围岩松动圈形成过程中碎胀力所造成的有害变形。
支护对破碎围岩的维护作用:松动圈发展变形过程中维持破碎岩块相互啮合不垮落,通过提供支护阻力限制破裂缝隙过度扩张,从而减少巷道的收敛变形。
1)小松动圈(<40cm)围岩的变形压力可以忽略不计,巷道支护载荷只是松动圈内围岩的自重,其数值小于,只用单一喷混凝土支护即可达到支护的目的。
2)中松动圈(40cm~150cm)围岩碎胀变形比较明显,变形量较大,使刚性的喷射混凝土支护产生裂缝或破坏,必须采用以锚杆为主体构件的锚喷支护方式,以锚杆为主体支护结构控制其碎胀变形,喷层将只作为锚杆间活石的支护和防止围岩风化。
由于围岩松动圈厚度小于常用锚杆长度,因此可采用锚杆悬吊作用机理来设计支护参数。
3)大松动圈(>150cm)围岩表现出软岩的工程特征,围岩松动圈碎胀变形量大,初期围岩收敛变形速度快,变形持续时间长,矿压显现大,支护难度大。
支护不成功时,巷道底板出现底鼓。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用悬吊理论设计锚杆支护参数,常因设计锚杆过长、过粗而失去其普遍应用的价值。
在单根锚杆作用下每根锚杆因受拉应力而对围岩产生挤压,在锚杆两端周围形成一个两端圆锥形的受压区,合理的锚杆群可使单根锚杆形成的压缩区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厚度为b的均匀压缩带。
对于拱形巷道,压缩带将在围岩破裂处形成拱形;对于矩形巷道,压缩带将在围岩破裂处形成矩形结构,统称之为组合拱作用机理。
表4-1松动圈分类表6、锚杆支护的“关健承载圈”及“扩容—稳定”理论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所康红普博士提出,该理论认为:巷道围岩的变形和破坏状态在掘进、稳定、回采等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具有显着差别。
因此主张根据围岩的状态特点分别按“关键承载圈理论”和“扩容--稳定理论”分析阐述锚杆支护的作用机理。
1)“关键承载圈”是指在巷道周围围岩一定深度的范围内,存在一个能承受较大切向应力的“岩石圈”,该岩石圈处于应力平衡状态,具有结构上的稳定性,可以用来悬吊承载圈以内的岩层。
关键承载圈理论认为,承载圈以内的岩石重量是支护的对象——即荷载高度。
理论分析及工程实践表明:承载圈厚度越大,圈内应力分布越均匀,承载能力越大;在对围岩未采取人工支护等控制措施时,承载圈离巷道周边越近,荷载高度越低,巷道越易维护。
关键承载圈的位置及厚度,可以根据对围岩状态的分析计算得出。
“关键承载圈理论”认为,当载荷高度不大,通常锚杆长度能够伸入到关键承载圈中时,用“关键承载圈观点”阐述锚杆支护机理。
其主要观点是:(1)关键承载圈以内的岩石重量是支护的对象,荷载高度是关键承载圈以下的不稳定岩层的高度。
(2)锚杆的支护作用主要是:将破坏区岩层与关键承载圈相连,阻止破碎岩层垮落;对围岩提供径向、切向约束力,阻止破坏区岩层的扩容、离层、滑动,提高破碎区的承载能力,如图4-5所示。
图4-5锚杆支护的关键承载圈理论示意图2)扩容—稳定理论巷道经受采动影响之后,围岩的破坏范围会逐渐扩大,当通常锚杆的长度不能伸入到关键承载圈时,依据“扩容—稳定理论”阐述锚杆支护的作用,主要观点:(1)锚杆要控制围岩的扩容变形,阻止深部破碎岩层的进一步扩容相离层。
(2)在破坏区内形成“次生关键承载层”,使围岩深部关键承载圈内的应力分布趋于均匀和内移,提高关键承载圈的承载能力。
(3)锚杆对煤帮的控制效果尤为明显,由于煤层强度较低且受到采动影响程度较为严重,所以回采巷道两帮支护显得尤为重要,安装锚杆后,对煤帮的扩容、松动和挤出均有控制作用,加钢带后效果会更好。
“扩容一稳定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控制围岩的扩容变形,形成次生关键承载层,提高承载圈的承载能力使围岩趋于稳定。
次生关键承载层厚度的影响因素很多,当其厚度较薄且远小于巷道尺寸时,在水平应力的作用下,次生关键层很容易发生“压曲失稳、弯曲失稳”破坏,造成巷道支护失败。
因此,合理确定次生关键承载层的厚度至关重要,锚杆的存在,减小了岩层压曲或者弯曲失稳的可能性,锚杆预紧力越大,支护效果越好。
(二)锚杆(索)支护作用机理分析1、锚杆支护主要作用在于控制锚固区围岩的离层、滑动、裂隙张开、新裂纹产生等扩容变形与破坏,尽量使围岩处于受压状态,抑制围岩弯曲变形、拉伸与剪切破坏的出现,最大限度地保持锚固区围岩的完整性,提高锚固区围岩的整体性和稳固性。
2、在锚固区内形成刚度较大的次生承载结构,阻止锚固区外岩层离层,改善围岩深部的应力状态。
3、锚杆支护系统的刚度十分重要,特别是锚杆预应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根据巷道围岩条件确定合理的锚杆预应力是支护设计的关键。
较高的预应力要求锚杆具有较高的强度。
4、锚杆预应力的扩散对支护效果同样重要。
单根锚杆预应力的作用范围有限,必须通过托板、钢带和金属网等构件,将预应力扩散到离锚杆更远的围岩中。
钢带、金属网等护表构件在预应力支护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锚索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将锚杆形成的次生承载结构与深部围岩相连,提高次生承载结构的稳定性。
二是锚索施加较大的预紧力,挤紧和压密岩石中的层理、节理裂隙等不连续面,增加不连续面之间的抗剪力,从而提高围岩的整体强度。
二、锚杆的三径匹配1、钻孔直径比锚杆直径大6~10mm。
2、钻孔直径比树脂药卷大6mm左右。
3、一般钻孔直径29mm,锚杆直径20、22mm,树脂药卷直径23mm。
图4-6锚固力与钻孔直径、锚杆直径的关系三、锚杆支护设计锚杆支护设计可归纳为三大类,分别是工程类比法、理论计算法、以计算机数值模拟为基础的动态系统设计方法。
我们今天主要讲理论计算法,其他方法简单介绍一些。
(一)工程类比法:是一种实用的方法,在我国锚杆支护设计中占主导地位。
这种方法是在已有的大量、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巷道的生产地质条件确定支护参数。
主要有以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为基础的工程类比法;巷道围岩松动圈分类为基础的工程类比法。
采用《我国缓倾斜、倾斜煤层回采巷道稳定性分类方案》,将巷道分为5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