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针灸学课件:第一节 十二经脉

针灸学课件:第一节   十二经脉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 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 寸。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 肌腱之间。
【主治】偏、正头痛,项强, 口眼歪斜,牙痛;咳嗽,气 喘,咽喉肿痛。
“头项寻列缺”
【刺灸法】向肘部斜刺0.30.5寸。可灸。
“头项寻列缺”的现代研究
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观测针刺列缺前后脑动脉血流速 的变化,发现针刺列缺穴对于机体不同机能状态的脑 血管的舒缩呈现出一种双向良性调整作用,而对正常 血管的舒缩状态无明显影响,说明列缺穴对脑血管的 舒缩变化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电针合谷穴后,子宫收缩反应迅速上升, 且持续规律,具有明显的神经反射特征。
阳溪 LI5 (经穴)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齿痛, 耳鸣,耳聋;②手腕痛。
【现代用法】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腕关节 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中风半身不遂等。

位 定 位
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主治】气喘,鼻衄,上臂内
侧痛。
【现代用法】支气管炎,支气管 哮喘,鼻出血,急、慢性鼻炎。
【刺灸法】直刺0.5-1寸。
侠白 LU4
【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 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 纹上5寸处。
【主治】咳嗽,胸闷烦满,上臂 内侧痛。现多用于正中神经痛等
云门 LU2
【定位】在胸壁前外上方,肩胛骨喙 突内缘,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 线6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胸 痛,肩臂痛。
【现代用法】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不 可向内侧深刺,防止伤及肺脏。可灸。

十二经脉ppt课件

十二经脉ppt课件

•手太阴肺经
经络循行:肺手太阴之 脉,起于中焦,下络 大肠,还循胃口,上 隔属肺,从肺系横出 腋下,下循臑内,行 少阴心主之前,下肘 中,循臂内上骨下廉, 入寸口。上鱼,循鱼 际,出大指之端;其 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 内廉,出其端
主治病侯
•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 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 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 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 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 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太阴脾经
•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 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 际,过核骨第1蹠骨的 头部突起后,上内踝前 廉,上踹内,循胫骨后, 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 内前廉,入腹,属脾, 络胃,上膈,挟咽,连 舌本,散舌下;其支者, 复从胃,别上膈、注心 中。
主治病候
•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 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 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 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 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 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 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手少阴心经
•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 心中,出属心系,下膈, 络小肠;其支者,从心 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 肺,下出腋下,下循臑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 后,下肘内,循臂内后 廉,抵掌后锐骨之端, 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 内,出其端。
主治病候
•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 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 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 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 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 迎也。

十二经络培训课件

十二经络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 心(涌泉穴),出行于舟 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 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 小腿内侧后缘,至 国窝内 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 (长强穴),穿过脊柱至 腰部,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 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 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 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 阴心包经。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 穴),沿内侧赤白肉际, 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 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 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 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 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 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 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 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 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 于手少阴心经。
中医基础理论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 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 侧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侧向上 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 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 1: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
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 项部,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 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分支 2: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
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在面颊部与前一
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交于足
中医基础理论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 (心与其他脏相连的脉 络),向下穿过膈肌,络 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 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 与脑相连的脉络)。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 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 出腋下(极泉穴),沿上 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 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 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 端(少冲穴),交于手太 阳小肠经。

十二经脉循行分布部位课件

十二经脉循行分布部位课件

(9)手厥阴心包经: 内行线: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 下行穿过膈肌,依次络 于上、中、下三焦。 外行线: 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 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 穴),向上至腋窝下,沿 上肢内侧中线入肘,经 腕部,入掌中(劳宫穴), 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 侧端(中冲穴)。 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 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 穴),交于手少阳三焦 经。
(8)足少阴肾经: 外行线: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 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 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向 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 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 穿过脊柱至体腔。 内行线:从脊柱至腰,属肾,络膀 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 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 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分支:从耻骨联合上缘穿出体腔, 距腹中线半寸直线上行,至脐 上六寸处,斜向上胸至第五肋 间,沿距正中线2寸直线上行至 锁骨下(俞府穴)。
(11)足少阳胆经:
外行线: 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向上至头角(颌厌穴), 再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经额部 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 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 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至目外眦 后方。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处,同手少 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 向下的经过下颌角部(颊车穴),下行至颈部, 与前脉会合于缺盆, 内行线: 从缺盆进入体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 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环跳穴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肋,下 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 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 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 (窍阴穴)。 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 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交于足厥阴肝经。

针灸学--十二经 ppt课件

针灸学--十二经  ppt课件

髌骨上缘上6寸 髌骨上缘上2寸
主治: 共性 ①下肢痿痹、瘫痪
个性
②胃痛 乳痈 膝痛
刺灸:直刺 1~2寸
1~1.5寸。
可灸。
3、足三里(合穴、下合穴)
定位: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 横指(中指)。
主治:①胃痛 腹痛 腹胀 呕吐 泄泻 痢疾 便秘 肠痈 ②下肢痿痹 瘫痪 脚气 水肿 ③强壮保健穴 虚劳赢瘦 ④眩晕 癲狂痫 ⑤乳痈 乳汁少
针灸学
——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
⑴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为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的总称。
⑵作用: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濡养全 身。 ⑶特点:十二经脉有一定规律的循行路 线,其命名规则是: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⑤腹痛 腹泻 刺灸:直刺0·8~ 1·5寸。可灸
4、肩髃
定位:肩部三角肌 上,臂外展或向前 平伸时,肩峰前下 方凹陷中。
主治:①肩臂痛 上肢不遂迎香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 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疾:鼻塞 鼻衄 鼻渊 鼻鼽
②面瘫 面肿 面 痒 面肌瞤动
少灸。
4.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距 指甲角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 咳喘
②急救:中风 昏迷 中暑
③高热抽搐 癫狂痫 刺灸:浅刺0.1寸,或
点刺出血。可灸。
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上肢外 侧前缘→肩→颈→面颊→左右交 会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旁的 迎香穴。(交胃经)
① 分布规律: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头面躯干

十二经络走向图课件

十二经络走向图课件
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每条经络都连接着一定的脏腑,是脏腑与体表之间的联系通 道。
十二经络的组成
01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 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 少阴心经。
02
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 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 手太阳小肠经。
03
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 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 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起始于食指末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过肩部、颈部,最后到达头部。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末端,沿着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过肩部、颈部,最后 到达头部。这条经络与大肠相关,对于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排便等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
起始于目内眦,沿头顶至项后,下行至背部两侧,经过臀部和大腿后侧,最后在小腿后侧和足底交会 。
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目内眦,沿着头顶、背部两侧等部位下行,经过臀部、大腿后侧等部位,最后到 达小腿后侧和足底。这条经络与膀胱相关,对于调节水液代谢、促进排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手厥阴心包经
起始于手中指末端,沿上肢内侧中线 上行,经过肘部、上臂内侧、腋窝等 部位,最后到达胸部。
VS
手厥阴心包经起始于手中指末端,沿 着上肢内侧中线上行,经过肘部、上 臂内侧、腋窝等部位,最后到达胸部。 这条经络与心包相关,对于调节心悸、 胸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运动表现提升
将十二经络走向图应用于运动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了解自 己的身体状况,提高运动表现和竞技水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分布
足少阳胆经
起始于目外眦,沿头部侧线,下行至耳后,沿着颈部下行 ,到达肩部,然后沿着胁部,经过髋关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达大腿外侧 ,最后在小腿外侧和足背交会。

第四章经络: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四章经络: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四章经络:第⼆节⼗⼆经脉第⼆节⼗⼆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的⼗⼆经别以及络脉等都是从⼗⼆经脉中分出,彼此联系,相互配合⽽协同发挥作⽤的。

⼀、⼗⼆经脉的名称⼗⼆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体的两侧,分别循⾏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经脉⼜分别⾪属于⼀脏或⼀腑,因此⼗⼆经脉的名称各不相同。

⼗⼆经脉中每⼀经脉的名称,都是据其分布于⼿⾜内外、所属脏腑的名称和阴阳属性⽽命名的。

⾏于上肢,起于或⽌于⼿的经脉,称“⼿经”;⾏于下肢,起于或⽌于⾜的经脉,称“⾜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的经脉,属“阴经”;分布于四肢外侧⾯的经脉,属“阳经”。

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

按照阴阳的三分法,⼀阴分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阳分为三阳:阳明、少阳、太阳。

胸中三脏,肺为太阴,⼼包为厥阴,⼼为少阴,其经脉皆⾏于上肢,故肺经称为⼿太阴经,⼼包经称为⼿厥阴经,⼼经称为⼿少阴经,并依次分布于上肢内侧的前、中、后线;与此三脏相表⾥的⼤肠、三焦和⼩肠,则分属阳明、少阳和太阳,其经脉分别称为⼿阳明经、⼿少阳经和⼿太阳经,并依次分布于上肢外侧的前、中、后线。

腹中三脏,脾为太阴、肝为厥阴,肾为少阴,其经脉皆⾏于下肢,故分别称为⾜太阴经、⾜厥阴经和⾜少阴经,并依次分布于下肢内侧的前、中、后线(在⼩腿下半部,⾜厥阴经在前缘,⾜太阴经在中线);与此三脏相表⾥的胃、胆和膀胱,则分属阳明、少阳和太阳,其经脉分别称为⾜阳明经、⾜少阳经和⾜太阳经,依次分布于下肢外侧的前、中、后线(表4-2)。

﹡在⼩腿下半部和⾜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

在内踝尖上⼋⼨处交叉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经脉的⾛向交接规律⼗⼆经脉的循⾏⽅向和相互交接呈现出⼀定的规律性,其⼤致情况如下。

(⼀)⼗⼆经脉的⾛向规律⼗⼆经脉的⾛向,《灵枢·逆顺肥瘦》说:“⼿之三阴,从脏⾛⼿;⼿之三阳,从⼿⾛头;⾜之三阳,从头⾛⾜;⾜之三阴,从⾜⾛腹。

”说明⼿三阴经,从胸腔内脏⾛向⼿指端,与⼿三阳经交会;⼿三阳经,从⼿指⾛向头⾯部,与⾜三阳经相交会;⾜三阳经,从头⾯部⾛向⾜趾端,与⾜三阴经交会;⾜三阴经,从⾜趾⾛向腹部和胸部,在胸部内脏与⼿三阴经交会。

经络学说PPT课件

经络学说PPT课件

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
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
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
节(环跳穴GB30)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
季胁(8、9、10肋),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
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
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即悬钟
穴SJ1),交于手少阳三
焦经。
第26页/共30页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
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 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 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 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 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 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 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 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 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 部,沿耳后(翳风穴SJ17: 乳突前凹陷,平耳垂后下 缘),直上出耳上角,然后 屈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进入腹中,属脾,络
胃。向上穿过膈肌,
沿食道两旁,连舌本,
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
上行通过膈肌,注入
心中,交于手少阴心
经。
第22页/共30页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
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
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
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目与脑相连的脉络)。
直行者:从心系出
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
(一)经络的概念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的通道。
经:“路径”之意。是经脉。 纵行分布、位置较深、有一定循行路线。
络:“网络”之意。是络脉。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第1页/共30页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经络系统这一章的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的概念,我们定义这个概念的时候从两个要素来进行定义:一、从经络的构成,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二、从经络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功能进行定义,经络是一个网络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系统。

它的功能:一、运行气血;二、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三、调节人的生理功能。

从构成和功能两个要素来定义经络的含义。

经络系统的组成分为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经脉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包括奇经八脉,这是经脉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系统包括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这一节我们讲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分类第一个问题讲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分类。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人体的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下肢的内侧和外侧,背侧和腹侧,每一条经脉都属于脏或者属于腑,因此,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了三个要素:(一)手足的名称(二)阴阳的名称(三)脏腑的名称。

按照这三个要素,第一点我们讲讲它的命名原则:(一)内为阴外为阳,就分布于人体四肢的经络而言在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二)就十二经脉和脏腑的关系而言,属于脏者为阴经,属于腑者为阳经;(三)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手字,称为手经,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足字,称之为足经,这是大致命名的规律。

二、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

按照上述的命名原则,将手足、阴阳与脏腑的名称结合起来,构成了十二经脉的名称。

手经、阴经和阳经,阳经属阳,阴经属阴,阴经手经有三条经脉,全称叫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我们在简称的时候就可以称为肺经、心包经、心经。

这是简称,全称应该(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这三条阴经合称为手三阴经。

与阴经相对,手的阳经叫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简称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十二经络图解PPT课件

十二经络图解PPT课件

肝经不通会引起以下症状:
1.肝功能不适 2.失眠
3.足底疼
4.生殖系统疾患
5.眼睛疾患
6.胆结石
7.腰疼
8.胸肋疼痛
9.胸闷
10.肋膜炎
11.膝关节炎
12.下腹痛
13.膝盖无力酸麻 14.月经不调
15.排尿困难
13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
1. 凌晨3点-5点(寅时)是肺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2. 凌晨5点-7点(卯时)是大肠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10. 21点到23点(亥时)是三焦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11. 23点至1点(子时)是胆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12. 凌晨1点-3点(丑时)是肝经开穴运转排毒的时间
14
2019/12/20
15
4
心经
心经主宰人体的君王,起始于心中,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穴位起 于极泉,止于少冲,左右各9穴。
心经不通会引起以下症状:
1.心悸亢进
2.失眠心烦
3.便秘
4.手臂关节疼痛
5.心气虚弱
6.胸闷
7.咽痛
8.耳鸣
9.心肌缺血
Hale Waihona Puke 10.心肢痛11.忧愁
12.心脏瓣膜疾病
13.健忘
14.神经衰弱
15.四肢沉重
15.胸肋疼痛
16.晕车
17.月经不调
18.失眠心烦
11
19.调节内分泌三木裸体
胆经
胆经是我们身体上路线最长的一条经络,身体的两侧,从头到
脖子,再下行至腰、腿、足,每侧44个穴位。
胆经不通会引起以下症状:
1.眼睛疾患
2.颜面神经病及麻痹
3.耳部疾患
4.偏头痛
5.妇科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经络系统这一章的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的概念,我们定义这个概念的时候从两个要素来进行定义:一、从经络的构成,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二、从经络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功能进行定义,经络是一个网络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系统。

它的功能:一、运行气血;二、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三、调节人的生理功能。

从构成和功能两个要素来定义经络的含义。

经络系统的组成分为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经脉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包括奇经八脉,这是经脉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系统包括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这一节我们讲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分类第一个问题讲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分类。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人体的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下肢的内侧和外侧,背侧和腹侧,每一条经脉都属于脏或者属于腑,因此,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了三个要素:(一)手足的名称(二)阴阳的名称(三)脏腑的名称。

按照这三个要素,第一点我们讲讲它的命名原则:(一)内为阴外为阳,就分布于人体四肢的经络而言在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二)就十二经脉和脏腑的关系而言,属于脏者为阴经,属于腑者为阳经;(三)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手字,称为手经,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足字,称之为足经,这是大致命名的规律。

二、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

按照上述的命名原则,将手足、阴阳与脏腑的名称结合起来,构成了十二经脉的名称。

手经、阴经和阳经,阳经属阳,阴经属阴,阴经手经有三条经脉,全称叫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我们在简称的时候就可以称为肺经、心包经、心经。

这是简称,全称应该(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这三条阴经合称为手三阴经。

与阴经相对,手的阳经叫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简称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经络总论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

经络总论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

第5肋间
脐上6寸 脐上3寸
躯干部
前面:4条经脉 7条线
后面:2条经脉 5条线
精选课件
脾 胃肾
膀胱经 督脉
4 2 0.5
5
外侧
内侧

肢 阳明(前缘) 太阴(前缘)
部 少阳(中线) 厥阴(中线)
太阳(后缘) 少阴(后缘)
精选课件
注:下肢在内踝上8寸以下, 足厥阴肝经在足太阴脾经之前, 在内踝上8寸以上,遵循规律。
精选课件
上篇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1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精选课件
经脉
经络 系统
络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
孙络
浮络
2
一、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手三阴经
手足 阴阳 脏腑
经脉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循
9
肝经 胆经
肺经
大肠经
胃经
三焦经
气血循环流注
脾经
精选课件
心包经
心经
肾经
小肠经
10
膀胱经
精选课件
十二经脉总结
1、十二经脉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5、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11
精选课件
12
循行走向总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精选课件
交接规律: 1、同名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