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内源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研究进展(PPT 55页)

合集下载

巢湖水环境现状和治理方案(课堂PPT)

巢湖水环境现状和治理方案(课堂PPT)
主要是搜集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 搜集到的水质数据。知晓磷、氮、氨氮、 硝氮的含量。得出相关结论。
参考文献
奚姗姗, 周春财, 刘桂建,等. 巢湖水体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J]. 环境
科学, 2016(2):542-547.
2020/4/26
26
5.参考文献
1.吴珺, 李浩, 曹德菊,等. 巢湖东半湖蓝藻水华暴发时空动态及成因[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2(10):2035-2041.
根据面源污染发生区域和过程的特点,一般将其分 为城市和农业面源污染两大类。
巢湖历来是“鱼米之乡”,为增加产量,施 用过多化肥、农药,且利用率低下,导致面源污 染负荷逐年加大,增大了巢湖入湖污染负荷。
2020/4/26
12
2.3.4 内源污染
内源污染主要指进入湖泊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各种物理、 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沉降至湖泊底质表层。积累在底泥 表层的氮、磷营养物质,一方面可被微生物直接摄入,进 入食物链,参与水生生态系统的循环;另一方面,可在一 定的物理化学及环境条件下,从底泥中释放出来而重新进 入水中,从而形成湖内污染负荷。
29(2):276—284.
2020/4/26
22
2020/4/26
23
2020/4/26
24
2020/4/26
25
4.3 设置采样点
为系统研究巢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 分布与变化特征,研究根据采集的代表 性样品以及巢湖的自然形态,利用经纬 度网格法对整个巢湖湖区和8条主要入湖 河流进行不同汛期布点采样。
参考文献
张红, 黄勇. 基于NOAA/AVHRR卫星资料的巢湖水华规律分析[J]. 中国环境
科学, 2009, 29(7):727-732.

湖泊水环境修复技术PPT课件

湖泊水环境修复技术PPT课件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5
湖泊水库外源污染控制技术
非点源治理设计程序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6
非点源管理技术特征
湖泊水库外源污染控制技术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1
5.2.2.参数计算
水量动态平衡
热量衡算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
5.2.2.参数计算
污染负荷衡算 氮、磷是富营养化主要指标 水体中,磷浓度在稳定状态时可描述为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
概念
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SO2、NOx被氧化后产生硫 酸和硝酸,通过干/湿沉降进入水体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
湖泊水库水环境污染 湖泊水库萎缩
19
湖泊水库外源污染控制技术 湖泊水库内源污染控制技术 水动力学修复技术 藻类控制和去除技术 污染湖泊水库生态恢复技术
1.湖泊水库外源污染控制技术
概念
通过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建设相 关处理设施,减少排入湖泊的污染物质的种类和总量
类型
点源污染控制
•生活污染处理技术;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前置库技术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ppt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ppt

三、已开展的工作及存在的问题
(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十一五”目标可 如期完成。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耗加速的情况下,主要污染 物排放总量依然保持了持续下降。2009年,全国化学需氧量、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为1277.5万吨、2214.4万吨,比2008年 下降3.27%和4.60%;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9.66%和 13.14%,二氧化硫减排进度已超过“十一五”减排10%的目标 要求。
违法排污企业
二、水污染的总体形势
市民排队打水
泉港区 城市污 水处理 厂群体 性事件
太湖 发生 蓝藻 爆发 事件
阳宗 海砷 污染 事件
三、已开展的工作及存在的问题
(一)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逐步完善
1984年5月11日,由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 会议通过,自1984年11月1日起施行
1996年5月15日,根据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 九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 染防治法>的决定》做了部分修改
广东韶关乳源水库内网箱养殖
宁夏水源保护区内奶牛养殖场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必须把农业源污染 防治纳入环境保护的重要议程。
二、水污染的总体形势
(四)突发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
紫金矿业污染事件
航拍松花江污染状况 松花江污染状况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 事件
(四)突发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
江苏 盐城 饮用 水源 污染
三、已开展的工作及存在的问题
饮 用 水 水 源 保 护 区 标 志 设 置 情 况
三、已开展的工作及存在的问题
(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进展
三、已开展的工作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概述(PPT 37张)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概述(PPT 37张)

•七大水系水质持续改善
Ⅰ~Ⅲ类水质比例为56.8%,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劣Ⅴ类水质比例为19.2%,同比降低2.9个百分点。 其中,长江干流、黄河干流、珠江支流及三峡水库水质为优, 珠江干流、长江支流、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水体水质良好。
二、水污染的总体形势
工业点源和农业 面源相互交织
生活污染和工业 污染相互叠加
一、水环境质量(地下水)
经对北京、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海南、宁 夏和广东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41眼井的水质监 测,水质适用于各种使用用途的Ⅰ~Ⅱ类监测井占评 价监测井总数的2.3%,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 工农业用水的Ⅲ类监测井占23.9% ,适合除饮用外其 他用途的Ⅳ~Ⅴ类监测井占73.8%。 主要污染指标是总硬度、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 盐氮、铁和锰等。 2009年,全国202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以良好- 较差为主,深层地下水质量普遍优于浅层地下水,开 采程度低的地区优于开采程度高的地区。
一、水环境质量(饮用水)
2009年,全国重点城市共监测397 个集中式饮 用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源地244个,地下水源 地153个。监测结果表明,重点城市年取水总 量为217.6亿吨,达标水量为158.8亿吨,占 73.0%;不达标水量为58.8亿吨,占27.0%。
一、水环境质量(近岸海域)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与上年相 比,水质无明显变化差。2009年,近岸海域监 测面积共279940平方千米,其中一、二类海 水面积213208平方千米,三类为18834平方千 米,四类、劣四类为47898平方千米。四大近 岸海域中,黄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渤海 近岸海域水质一般,东海近岸海域水质差。
广东韶关乳源水库内网箱养殖
宁夏水源保护区内奶牛养殖场

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现状及治理PPT课件

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现状及治理PPT课件

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PartⅡ太湖污染的历史和现状
一望无际的蓝藻···
无锡鼋头渚曾是最 佳观湖景点,但蓝 藻成祸,游客已经 不能与太湖水亲密 接触了
20世纪80年代初,太湖水质良好,以Ⅱ类、中营养一中富营养水体为 主,符合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据1981年调查,太湖水域属Ⅱ类水 的面积 占6 9 %,Ⅲ类水的30%,Ⅳ类水的占1%;中营养状态的面 积占83%,中富营养状态的占16.9%。
地北麓的荆溪,分由太浦、百渎等60多条港渎入湖
太湖水由北东两面70多条河港下洩长江,以娄江、
吴淞江、黄浦江为主,黄浦江为最大洩水河道
气候
年最高水温出现在7、8月,年最低水
温出现在12月下旬~2月上旬,历年
最高水温达38℃,最低水温0℃,水
温年变幅介于29.5和38.0℃之间,历
年平均变幅34℃左右,历年平均水温
太湖流域地区随着工业化、城市 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人口剧增 ,产生的生活污水量较之以前迅 速增大。
与此同时,排污管道铺设不健全 、处理没施跟不上城市化进程的 步伐,致使污水未经处理或只经 过简单的处理,就排入到太湖中 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N、P元 素物质。
船舶
土地利用方式转换
部分河流被填埋,一些河流虽然未被填埋,但阻隔了与其它水系之间的沟通
贯穿苏、 锡、常、镇4市,计划总投资3750万元,在3年内将分
两期先后建设15座船舶垃圾收集站和15座船舶油废水回收站。
据介绍,已在常州落定试运行的第一座船舶油废水回收站规格为
0.25m/h2,坐落于常州奔牛中石化水上加油船上,配有油水分
离器、空压泵、抽水泵、废油水废机油柜等。
治理蓝藻的方法
常用的治理方法分为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耗时长投资大, 实施难度大 化学灭杀只是一时解决了问题, 但是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 有可能造成二

河湖水污染治理技术及工程案例 ppt课件

河湖水污染治理技术及工程案例  ppt课件
两级串联生态床人工湿地
关键技术四:碳纤维生态浮岛技术
生态浮岛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水质修复技术,已成功地应用 在湖泊、河流的生态修复、生态整治工程中。
关键技术五:微生物挂膜菌剂
碳纤维微生物挂膜菌剂BABRC-1含有异养硝化细菌,好氧 反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能够同时处理污染水体 中的有机物、氨氮及亚硝氮,并能显著提高碳纤维生物膜反 应器的挂膜效率和污染物去除率,用于碳纤维水处理可以提 高过滤系统挂膜效率,改善水体环境,降低生产成本。该产 品是卓越的活性微生物和酶的混合体,包括杆菌等多种微生 物以及脂肪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等生物酶。在使用过程中, 可以迅速分解有机物质,并且能够衍生出更多的有用的菌种, 减少病原菌和寄生虫的生成。用于碳纤维水处理,可以改善 水产养殖的生长环境,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生物接触氧化
强化人工湿地
断面水质净化
水生态修复工程
PPT课件
35
PPT课件
36
排污口截污工程平面布置图
进水
溢流槽
反冲洗水排放管 中间排水管
滤料
曝气生物滤池
曝气管
排水管
反冲洗空气管
PPT课件反冲洗进水管
37
河道填料俯视图
PPT课件
38
谢谢!
PPT课件
39
工程应用案例
北京农业展览馆后湖水质净化工程
工程应用案例
通州碧水污水处理厂提标项目
北京市碧水污水处理厂,位于通州区梨园镇砖厂村北,设计处理能力10万吨/天,最大 处理能力为15万吨/天,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中的一级B标准,要求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
关键技术三:强化人工湿地技术
强 功能强化 化 人

河湖生态水环境治理及生态水确保整体解决方案课件

河湖生态水环境治理及生态水确保整体解决方案课件
河湖生态水环境治理 及生态水确保整体解 决方案课件
目录
• 河湖生态水环境治理概述 • 河湖生态水环境治理技术与方法 • 河湖生态水确保策略与措施 • 河湖生态水环境治理案例与实践 • 总结与展望
01
河湖生态水环境治理概 述
河湖生态水环境治理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河湖生态水环境治理是指通过综合运用 生态学、环境科学、水利工程等多学科 知识,对河流、湖泊等水体生态系统进 行综合治理,以改善水质、恢复生态、 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过程。
生物净化技术
03
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的代谢活动降解水体中的
有机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河湖生态补水技术
雨水收集利用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并处理后用 于河湖生态补水,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开采 。
中水回用
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经过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 标准的中水回用于河湖生态补水,实现废水资源化 湿地修复、水生植物恢复 等。
1
工程措施
详细描述采取的工程措施, 如生态修复技术、水质净化
设施等。
水质监测与评估
说明水质监测方案和实施过 程,评估工程措施对水质提 升的效果。
案例二:某湖泊生态补水与水源保护工程
背景介绍
分析某湖泊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源污染问题, 提出生态补水与水源保护的必要性。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智能化技术应用
未来,河湖生态水环境治理将更加依赖智能化技术,如大 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精准治理和智慧管理。
01
多元共治模式
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将形成更加紧密 的合作关系,构建多元共治模式,共同 推进河湖生态水环境治理。
02
0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通过生态补偿、生态产品交易等方式 ,实现河湖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促 进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湖泊污染现状及治理方法

湖泊污染现状及治理方法

湖泊污染现状及治理方法湖泊污染是指由于污水流入使湖泊受到污染的现象。

当汇入湖泊的污水过多而超过湖水的自净能力时,湖水发生水质的变化,使湖泊环境严重恶化,出现了富营养化、有机污染、湖面萎缩、水量剧减、沼泽化等环境问题。

近20 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和速度都大大加强, 影响了湖泊的自然进化过程, 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湖泊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评价成果, 全国84 个代表性湖泊营养状况评价结果表明: 全年有44 个湖泊呈富营养化状态, 占评价湖泊总数的52.4%, 其余湖泊均为中营养状态。

湖泊保护与污染治理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 加大污染源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但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未来规划, 湖泊污染和退化的形势不容乐观。

湖泊的主要污染问题及特征如下:1.富营养化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污染源、途径非常多, 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水处理厂排放物、地表径流、农业生产排水、大气干湿沉降等。

湖泊富营养化是湖泊污染最常出现的一种状况。

富营养化是湖泊水体由于接纳过多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盐物质、使湖泊生产力水平异常提高的过程, 表现为藻类及其他生物异常繁殖, 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下降, 导致水质恶化, 影响了湖泊的供水、养殖和娱乐等功能。

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 还加速湖泊的淤积、沼泽化过程。

2.湖泊有毒有机物污染工业污染源是有机物污染来源, 包括工业“三废”排放、农业中各种农药的大量使用、生活废水的直接排放。

这些有机物通过地表径流、大气—水体交换、大气干湿沉降和地下水渗入而进入湖泊。

进入湖泊的有机物由于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而迁移、转化。

生物迁移和转化是湖泊系统中有毒有机污染物产生环境危害的重要方式, 这些物质具有疏水性, 可以在生物脂肪中富集。

因此, 即使湖泊中含量很低, 也可以通过水生食物链, 造成持续性的毒性作用, 甚至通过食物链为害人体健康。

长江水污染及其治理PPT课件

长江水污染及其治理PPT课件
长江的污染及其治理
1、长江的现状 2、致污原因 3 、长江水污染解决措施
.
1
长江的严重现状
1.流域水质逐步变差。
2.水短缺现状严重。
3.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严重。
4.湖泊面积日益减少、生态环境恶 化
.
2
首先,流域整体的水质在变差,长江流域内3万多公里 的流域,1998年劣于Ⅲ类水的河长为19%左右,2005 年增加到27%左右,据统计近年来仍处于逐步变差阶段; 其次,干、支流局部河段水污染日趋严重。长江干流岸 边污染带已接近600公里,500多个主要城市取水 口均已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同时,近年 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田化肥的使用所致 日益严重的水污染现状,不仅对长江的水质和多数河流 造成危害,同时污染的水质也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 危害。
护程其 题、被加高以 很因酚染 ;同送输舶等
管改原 。居大强新及 难子,, 时中领排流
理变因 民量,技生 产导有主 就发域放动
没水就 也的越术活 生致机要 不挥中的源
有情是 不排来的污 作水物污 可重,污造
跟不各 例放越发水 用体难染 避要作染成
上利类 外到多展排 ;污以指 免作为物的
等于污 ,江的以放 染分标 的用水等水
.
9
从水体富营养化地角度上看
重金属污染长期存在,汉江中下游已多次发生“水华”,黄浦江常
年污染,水质劣于三类。
长江流域内的10个重点湖泊中,1999年有6个湖泊水质劣于
五类。“九·五”国家重点治理的滇池、巢湖、太湖水质至今无明显
好转。2001年监测结果表明仍为五类或超五类。目前,由于长
江水体的含磷量偏高,继汉江出现水华现象后,上游的乌江也出现
.

湖泊水库水环境污染PPT课件

湖泊水库水环境污染PPT课件

水工程
能耗大,运行费用高
韩国釜山港湾 的曝气设施.
受风力和水流影响较大 太湖水环境修
复工程
底泥疏浚程度;被清除的污 昆明市草海底
染底泥的最终处置
泥疏浚工程
❖ 物理修复法处理程度低、费用高且治标不治本。
第13页/共110页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物理修复法工程实例介绍
❖ 苏州河综合调水工程:苏州河综合调水工程通过 控制吴淞路桥闸的启闭(涨闭落启),将苏州河由 潮汐往复流变为单向流,同时控制苏州河上下游 支流水闸的启闭,增加上游清洁水的水量,减少 严重污染支流的入流量,从而达到改善下游水质 的目的。
人工曝气
机械/人工 除藻
底泥疏浚
适用的水体 污染类型 富营养化 有机污染 严重有机污染
富营养化
严重重金属与 有机污染
主要机理
降低污染物浓度 直接改善河流水质
氧化还原反应 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 借助风力或造流水流
移出河道内源污染物
存在问题
工程实例
污染物只是转移而非降解, 苏州河综合调
会对流域的下游造成污染
❖人工湿地优点:
(1)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出水质量好;
第29页/共110页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优点
(2)可结合景观设计,种 植观赏植物改善风景区的 水质状况(右图);
(3)造价及运行费远低于 常规处理技术。
第30页/共110页
土地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 土地处理技术以土地为处理设施,利用土壤—植 物系统的吸附、过滤及净化作用和自我调控功能, 达到对水净化的目的。土地处理系统可分为快速 渗滤、慢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处理和地下渗 滤生态处理等几种形式。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 土地处理系统对于有机化合物尤其是有机氯和氨 氮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湖泊内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PPT-PPT文档资料

湖泊内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PPT-PPT文档资料

• 1.内源性负荷的产生
• 湖泊沉积物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水生生 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循环中的重要环节。点源的污水排放、 非点源的大气沉降和地表径流注入、湖泊水生生物的死亡 堆积, 会使湖泊沉积物中的污染物质逐步富集起来, 为深 层水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一些无脊椎动物提供了 食物和能量。这些生物的代谢呼吸将消耗储存在深水层中 的氧气, 并释放原先与有机物结合在一起的氮、磷等营养 元素, 从而形成湖泊的“内源性负荷”。
• 在外部负荷较小的情况下, 内源负荷成为主要的富营养诱 因。如杭州西湖1988年7月至1989年6月间沉积物释放的磷 占外源输入磷负荷的41.5%。由于内源负荷磷的影响, 西湖 引水工程的效果在停机10 d后即消失。2019至2019年间进 入滇池草海的TP、TN和COD约有90%以上储存于湖底(少 量进入大气), 真正进入水体的微乎其微, 沉积物释放的总 磷可维持滇池水体目前水平63年之久。玄武湖沉积物的磷 年释放量为10.46t, 占全年入湖量的21.5%。武汉东湖2019 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 高达78.5%的磷滞留在湖内, 当水 体养分的外源得到有效控制后, 沉积物中养分的季节性再 悬浮仍能使水体的富营养化持续数十年。
•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来源
湖 泊 水 体 富 营 养 化 的 污 染 来 源
点源 工厂排污 生活污水的排放 农田肥料
外源
面源
农药污染 地面径流污染 大气沉降污染 固废淋溶下渗
內源
沉降至湖泊底部的营养物 质的释放
湖泊內源污染的现状 • 内源污染
• 内源污染主要指进入湖泊中的营养物质沉降至湖 泊底质表层,在一定条件下向水体释放,成为湖 泊富营养化的主导因子。在这两种污染来源中, 外源污染主要从源头上进行综合治理,减少污染 物的输入。对于污染较轻的湖泊,通过削减外源 污染可使水质得到改善和恢复,但对于富营养化 程度较高的湖泊,沉积物中的污染物会不断释放 进入水体,因此,即使在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的情况下,湖泊仍会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可 见,内源污染治理十分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组上覆水中磷浓度排序为无光通氮气>无光通空气 >有光通氮气>有光通空气。就实验条件而言,上覆 水磷浓度大小表现为:无光环境>有光环境,通氮气 环境> 通空气环境
• 3.温度 • 温度是影响水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反应、微生物活性的
重要因素。从以往大量的试验结果来看,无论是好氧还是 缺氧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沉积物释磷量都明显增加 。在玄武湖内源磷释放模拟试验中,25℃条件下上覆水中 的溶解磷浓度为0.05mg/L,而35℃条件下的溶解磷浓度为 0.133mg/L,约为25℃条件下的2倍。此外还发现,升高温 度不仅释磷强度明显增加,而且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均随温 度的增加而提前。 • 温度升高,参与内源磷释放的物理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如 吸附反应、溶解反应、化学反应沉淀等,相应的内源磷的 释放速率也增加。温度的升高,会使得上述物理化学反应 的平衡向解析、溶解的方向移动,致使内源磷释放量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底泥中的微生物和底 栖生物活动加强,促进生物扰动、矿化作用和厌氧转化, 导致间隙水耗氧,降低了泥层中的电极电位,使底泥表面 呈还原状态,有利于Fe3+的还原,加速底泥中Fe,结合态 磷的释放。
• 3.沉积物中营养元素释放规律
• 当污染物的排放减少或停止之后, 由于污染物在水 - 沉积物界面具有存储和传输功能, 在条件合适的 时候, 底部沉积物不再作为污染的汇, 而是成为污 染物的来源, 这时污染物从底部沉积物释放出来进 入水中, 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 磷的释放
• 一般情况下磷释放首先进入沉积物的间隙水中(这一步骤 通常被认为是营养物释放速率的决定步骤), 然后扩散到 水土界面, 进而向上覆水混合扩散,成为湖泊磷负荷的一 部分。沉积物中的磷可以通过3种机制释放进入上覆水中。
• 沉积物中影响释磷的因素
• 1.pH
• 研究表明:pH值在中性条件下,P的释放速率最小,偏酸 性略微地促进磷的释放,而在碱性条件,随着pH的上升, 释放磷的速率猛增,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速率曲线随pH的增 加呈U型曲线。pH值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与沉积物中磷酸 盐成分有关。其影响作用过程有两种:即影响底泥对磷酸 盐的吸附和离子交换作用。在中性条件下,磷酸盐主要以 HPO4-和HPO42-存在,最容易被沉积物吸附,释放量也就 最小。在pH值高时,体系中OH-和沉积物中Fe和Al可生成 更为稳定的氢氧化物,而与之结合的磷 (铁磷和钙磷)被 释放到水体中。
• 1.内源性负荷的产生
• 湖泊沉积物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水生生 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循环中的重要环节。点源的污水排放、 非点源的大气沉降和地表径流注入、湖泊水生生物的死亡 堆积, 会使湖泊沉积物中的污染物质逐步富集起来, 为深 层水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一些无脊椎动物提供了 食物和能量。这些生物的代谢呼吸将消耗储存在深水层中 的氧气, 并释放原先与有机物结合在一起的氮、磷等营养 元素, 从而形成湖泊的“内源性负荷”。
湖泊内源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 术研究进展
制作人:张建利 单位:云南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
专业:市政工程
目录
• 1.湖泊污染的背景 • 2.湖泊內源污染的现状 • 3.湖泊內源污染的机理 • 4.湖泊內源污染治理的技术和手段 • 5.发展和展望
湖泊污染的背景
• 我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 大于的天然湖泊有2300 余个, 湖泊面积为70988Km2, 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0. 8% , 湖泊总贮水量为7077多亿 m3。目前, 水体的
•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来源





营 外源




染Leabharlann 来 源內源点源 面源
工厂排污 生活污水的排放
农田肥料 农药污染 地面径流污染 大气沉降污染 固废淋溶下渗
沉降至湖泊底部的营养物 质的释放
湖泊內源污染的现状
• 内源污染
• 内源污染主要指进入湖泊中的营养物质沉降至湖 泊底质表层,在一定条件下向水体释放,成为湖 泊富营养化的主导因子。在这两种污染来源中, 外源污染主要从源头上进行综合治理,减少污染 物的输入。对于污染较轻的湖泊,通过削减外源 污染可使水质得到改善和恢复,但对于富营养化 程度较高的湖泊,沉积物中的污染物会不断释放 进入水体,因此,即使在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的情况下,湖泊仍会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可 见,内源污染治理十分重要。
• 2.沉积物的吸附
• 沉积物中自然胶体表面的正电荷金属阳离子能够与溶 液中营养盐阴离子形成键合, 从而使沉积物从水中吸 附可溶性营养盐, 降低湖泊氮、磷浓度。因此,当水中 污染物浓度过高时, 底质对水中污染物具有净化或惰 化作用。沉积物对水体磷酸根的吸附, 主要是沉积物 中的粘土、铁铝氧化物、碳酸钙等矿物颗粒对磷酸根 的专性吸附, 其中尤以铁铝氧化物的吸附作用最为强 烈。此外还有微生物通过吸收同化而产生的磷的生物 固定。水体pH值、沉积物组成均是其影响因素。
• 2.内源污染的危害 • 沉积物中蓄积的污染物主要有3大类: 重金属、营
养元素及难降解有机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的 重金属很容易被水体悬浮物或沉积物所吸附、络合 或共沉淀, 从而在水底的沉积物重富集。人类排放 的大量有机有毒物质也有相当一部分进入水体而沉 积在水底沉积物中, 从而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长期 的威胁, 产生“三致效应”。沉积物中氮、磷和有机 质向水体的释放可以给水生生物提供丰富营养来源 , 释放量过多则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在沉积物中 引起富营养化的主要是氮磷的释放,而磷是水体富 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子。
• 在外部负荷较小的情况下, 内源负荷成为主要的富营养诱 因。如杭州西湖1988年7月至1989年6月间沉积物释放的磷 占外源输入磷负荷的41.5%。由于内源负荷磷的影响, 西湖 引水工程的效果在停机10 d后即消失。1995至1996年间进 入滇池草海的TP、TN和COD约有90%以上储存于湖底(少 量进入大气), 真正进入水体的微乎其微, 沉积物释放的总 磷可维持滇池水体目前水平63年之久。玄武湖沉积物的磷 年释放量为10.46t, 占全年入湖量的21.5%。武汉东湖1997 年10月至1998年9月期间, 高达78.5%的磷滞留在湖内, 当水 体养分的外源得到有效控制后, 沉积物中养分的季节性再 悬浮仍能使水体的富营养化持续数十年。
• 溶解氧决定了湖水一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状 态。当湖底层水体有足够的溶解氧时,湖 水一沉积物处于氧化状态,三价铁离子与 磷结合,以磷酸铁的形式沉积到沉积物中 ,或水中可溶性磷被氢氧化铁吸附而逐渐 沉降。当水体溶解氧下降,直至出现厌氧 状态时,不溶性的氢氧化铁就变为可溶性 的氢氧化亚铁,其结果导致沉积物中的P释 放进人水体,使水体P总浓度升高。
• 反应磷释放通量磷是许多湖泊富营养化进程中的 关键因子,在静态条件下,磷在沉积物-水界面循 环主要受沉积物吸附、释放及间隙水三个作用的 控制。
• 内源磷的赋存形态 • 沉积物中磷包括有机磷和无机磷两大类。 • 无机磷 • 在沉积过程中,吸附在沉积物上的溶解磷酸盐和
磷与水体中的金属离子结合,以不同的结合态存 在的磷,主要为铝磷、铁磷、钙磷。我国大量的 湖泊水库调查资料表明内源磷主要以无机态存在, 一般占总磷的60%以上。
生物释放


物理释放


化学释放
• (1) 生物释放: 通过细菌、大型水生植物和 底栖生物的消化道释放。
• (2) 物理释放: 一是由沉积物间隙水与上覆 水体间溶解磷的浓度梯度所产生的扩散作 用; 二是由于风吹、波浪等扰动引起的沉积 物再悬浮而产生的磷释放。
• (3) 化学释放: 厌氧条件下铁磷矿物的还原是沉积物释 磷的主要机制, 三价铁离子被还原为亚铁离子, 易与磷 生成可溶性的磷酸亚铁盐, 并与磷酸盐一起释入上覆水
• 无机磷中,铁磷最不稳定,在还原条件下,铁型磷首 先释放出来。一般认为:底泥释磷与铁磷关系密切 ,当表层底泥氧化还原电位(Eh)高时,有助于Fe3+ 与磷酸盐结合成不溶的磷酸铁;而当Eh较低 (<200mv)时,有助于Fe3+转化为Fe2+,使Fe和被吸附
的磷酸盐转变成溶解态而从底泥向水体释出。韩 伟明对西湖底泥释磷的试验研究发现上覆水中TP 浓度与Fe浓度呈正线性相关。丹麦科学家在对丹 麦100多个湖泊沉积物中Fe和P的调查发现,沉积物
在酸性条件下,铝磷和铁磷态化合物不易释磷,而钙磷 态化合物当pH降低或由于底质有机物生物降解产生的 CO2,都会使其溶解度增加,导致P的释放量增大。
• 2.溶解氧
• 李勇等在对南京玄武湖底泥释磷的试验研究发现:厌氧状态 下,底泥中的P大量释放,其释放平衡浓度为好氧的25倍。 Fillons和Willi等人在连续流动释放系中发现湖泊沉积物P的 释放速率厌氧状态是好氧状态的10倍以上,据费隆试验的定 量数据,必须维持水体中溶解氧2mg/L,否则P总释放会显著 增加。
• 4.微生物 • 底泥中的微生物可能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改
变底泥中所发生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因此, 底泥中微生物的活动在释磷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 的作用。有试验说明:在无微生物状态下,沉积物 中的磷释放几乎为零,而由于微生物参与,沉积 物中释放的P比无菌状态下高出50%一100%。 • 候立军等人在对苏州河底泥内源磷释放的试验研 究中也有类似发现:在有微生物作用下的底泥,其 内源磷的释放量明显高于没有微生物作用底泥内 源磷的释放。其原因在于,微生物可把底泥中有 机态磷转化分解成无机态磷,从而可增加底泥中P 的释放量。此外,微生物还可将不溶性磷化物转 化为可溶性磷,将进一步促进底泥中内源磷的释 放。
中。一旦出现利于钙、铝、铁等不溶性磷酸盐沉淀物
溶解的条件, 无机态的正磷酸盐就释放磷。目前相关方 面的研究较多, 对不同环境条件下沉积物中氮释放的实 验室研究表明, 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很多, 除温 度、pH、溶氧水平、界面氧化还原状况、微生物、底 泥磷形态、水体扰动之外, 还有湖泊水化学组成、藻类、 有机质含量及类型, 甚至盐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