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性的概念,认识个性的特征和类型。
2. 使学生掌握个性倾向性的内涵,理解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个性的概念与特征2. 个性类型的划分3. 个性倾向性的内涵4. 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5. 实例分析:个性与个性倾向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基本概念、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作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心理学相关教材2. 案例材料3. 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个性的概念与特征,让学生了解个性的基本内涵。
3.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个性的表现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案例的分析与见解。
6. 实例分析: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应用。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关系。
10. 课后拓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心理学书籍,加深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态度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课程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和学术论文,以扩展他们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认识。
2020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
2020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概述识记:1、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3、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4、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识记: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2、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
4、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心理动力。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5、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6、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的持久性,把兴趣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领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生理的需要,第二层安全的需要,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的状况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
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游戏活动需要和活动需要。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
他们开始注重活动的结果,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并对智力活动也日益感兴趣。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PPT课件
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进一步解释
测测你的人格自我实现
对下面的陈述,按以下标准选择与你最符合的分数: 1=不同意 2=比较不同意 3=比较同意 4=同意 1、我不为自己的情绪特征感到丢脸。 2、我觉得我必须做别人期望我做的事情。 3、我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可信的。 4、我觉得可以对所爱的人发脾气。 5、别人应该赞赏我做的事情。 6、我不能接受自己的弱点。 7、我能够赞许、喜欢他人。 8、我害怕失败。 9、我不愿意分析那些复杂问题并把它们简化
实验:猴子的好奇心 在人类幼儿身上,好奇探究行为非常明显。
交往需要:人类是群集动物,无论种系发展还 是个体生存,都依存于群体生活。 斯坦利沙赫特假设:高度恐惧者比低度恐惧者 更愿意合群。 补充:合群动机是学习的结果。排行与合群倾 向有关。 阿尔诺夫和津巴德:合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 个体内部状态的反应,人们在感到害怕时在他 人那里寻求帮助,在焦虑时则避开人群,高度 焦虑者倾向于孤独。
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基本动力。
任何需要都有明确的对象。
一般的需要有周期性,周而复始。
需要随社会历史的进步不断发展。
人的需要的特征:对象性、阶段性、社会制约性、
独特性。
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它在人的活动、心理过程和个性中起重 要作用:
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
交际性
15.24
14.60
性格的概念 性格的结构
性格(character)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charakter”, 原意是特征、标志、属 性。
心理学中,性格指由人对现实的稳定的 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精选ppt
3
1.2 个性的特征
1.2.1 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个性不是指单一的特点,也不 是许多特点的简单累加,而是 多种成分和特质有机结合而成 的组织和系统,整体中各个部 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 依存,其中一个部分变化会引 起其它部分变化 整体性是个性是否健全的一个 重要指标
精选ppt
10
2.2 需要的种类
2.2.2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 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为满足
精神需要 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有紧密的联系 人在追求物质产品时,往往伴随精神需要 如住房常要求整洁、雅静 精神需要又常以物质需要为载体 如阅读需要有报纸、杂志等;艺术欣赏要有乐器、 表演场地等
系统性: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 为指导的动力系统,其各成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 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需要: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动机、兴趣和信念:需要的表现形式
世界观:属于最高指导地位,是人的言行的总动力
和总动机
精选ppt
6
1.3 个性的结构
1.3.2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 相互作用的结果 “天性-教养”问题
精选ppt
5
1.3 个性的结构
1.3.1 个性倾向性
含义: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
构成: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特性
活跃性: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后天性:个性倾向性较少受先天因素影响,主要是在 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心理学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概述
8
• (4)尊重的需要
• 马斯洛把尊重的需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来自自身的对 于实力、成就、胜任感、自信、独立等的期望,这是自尊 的需要;第二是对于地位、声誉、名望、赞赏等的愿望, 这是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
• (5)自我实现的需要 •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
的潜能,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的倾向。
–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到U形曲线关系。中
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
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 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1 6
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 生理性需要:指个体维持生存和繁衍种族的需要。 – 社会性需要: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
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 (二)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马斯洛的生平
亚伯拉罕·马斯洛(Maslow,1908—1970)是人本主义 心理学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父母是从俄国移居美国 的犹太人。 1951年马斯洛应邀担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系 教授兼系主任。在此期间,他开始对健康人或自我实现者 的心理进行研究,出版了《动机与人格》(1954)和《存在 心理学探索》(1962)。这两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奠定了人 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967年,马斯洛被推选为美国 心理学协会主席。1970年,因心脏病去世。
2 5
(五)认知理论
• 1、期待价值理论
– 这是早期的一种动机认知理论,这种理论将达到目标 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个性个性倾向性
成就动机
是指一个人把自 己的活动保持在尽可 能高的水平上和不断 增加的努力之中,从 而把活动的成绩推到 最好的心理倾向。
交往动机
又称亲和动机。交 往动机指个体愿意与 他人接近、合作、互 惠,并发展友谊。 沙赫特认为人的交 往活动与恐惧有关。
学习动机
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性动机。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 驱力、附属内驱力。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四)社会性与生物性 个性的形成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
遗传
VS
环境
第二节需要
一、需要的定义
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 一种紧张状态。它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是以需要为中介的。
二、需要的种类
(一)生理需要
是个体维持生命和延 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如 进食、饮水、睡眠、运动 、排泄和性。
个性的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 活跃的因素。它决定了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 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 世界观。 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 成的。
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 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 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 份。包括能力、气质、性 格。
心身特色组织
个
性
性格气质
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 心理特征是性格。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
个性是人的整体精神面貌的表现,是一个人的各种个性 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
精神分裂症
人格分裂症
(二)稳定性和可塑性
稳定性表现在: 跨时间的持续性 跨情境的一致性
2010-2011-1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1.心理现象(构成/大表)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有人说,要搞好教书育人工作,并不一定要学心理学。
现实生活中,没学过心理学而成为优秀教师的大有人在;而有的学了心理学却仍然教不好书。
可见,学不学心理学无所谓。
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1)这种看法不妥。
(2)尽管有人确实没有学过心理学也搞好了教书育人工作,但并不能据此推论说要搞好教书育人工作可以不要心理学。
他们的工作之所以获得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了学生心理规律,使工作符合了心理学原理。
(3)知识本身来源于实践,但如果每个人都舍弃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经验,凭个人有限的时间和能力去重新探索是得不偿失的。
学校里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力图利用良好的条件,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地传授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能及时将有关知识运用于实践,并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指导自身的实践。
尽量避免错误,少走弯路。
(4)心理学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如果专业知识、表达能力等重要条件太差,同样搞不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同时,仅仅学了理论知识但不善于运用同样是不行的。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1.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左半球是言语优势半球)2.大脑皮层四个重要机能区与所在的叶(P43)3.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理解并会举例)4.“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1)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社会生活条件,尽管他有正常的人脑,也不可能产生正常人的心理。
(2)“狼孩”自幼失去了社会生活条件,生活在动物的自然环境中,只能成为生物的个体。
即使后来给予了她正常的社会生活条件以及多年的教育和训练,也没能使她的心理发展达到正常人的水平。
这个事例充分说明社会生活条件是人心理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制约因素,心理具有社会性。
第三章感觉知觉观察1.理解什么是感觉、知觉2.观察的概念3.外部感觉包括4.基本味觉有5.理解什么是错觉6.理解感受性(强烈刺激使之降低)7.理解感觉的规律(举例)8.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2)感觉的适应;(3)感觉的对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4)联觉;(5)后像;(6)感受性的发展和补偿。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wz
默里(H.A.Murry)的需要理论 默里(H.A.Murry)的需要理论
需要: 需要:个体行为动力性的源泉 将人类的需要与环境需要联系起来
–人类动机是个人需要与压力(环境特征)共 人类动机是个人需要与压力(环境特征) 同作用的结果 –身体能力需要(基本需要)和心理能力需要 身体能力需要(基本需要) 次级需要) (次级需要)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期望价值理论)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期望价值理论)
– 动机评价依赖于对目的的评价以及达到目 的可能性的估计 – Ts=Ms×Ps×Is Ts=Ms×Ps×
Ms:追求成功的动机 Ms: Ps:对成功可能性的估计 Ps: Is:成功的激励值 Is:
作 业 的 相 对 吸 引 力 动机 0 成就动机
认知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认知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
– 认知元素不和谐造成紧张,产生推动解决的倾向 认知元素不和谐造成紧张,
唤醒或激活理论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personality
第一节
什么是个性? 什么是个性?
个性的概述
– 你思考、感受、行动的特点或方式 你思考、感受、 – 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 包含: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含: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
–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 – 主要是后天社会化中形成的 – 各个成分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 各个成分彼此联系、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的基本特征
– 个性的整体性 – 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 个性的独特性 – 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新年许个愿
–本学期 –10年内 10年内 –一生的
第10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自我意识系统
第 18 页
第 1 节 个性的概述
第 19 页
1.个性倾向性系统
个性倾向性系统是一个人对现实态度和积极性行为的动力结构。
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最积极、最 活跃的个性因素。
就人的整个心理现象而言,个性倾向性系统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系 统,也是个性积极性的动力源泉。
第 1 节 个性的概述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包括 心理活动的动力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等方 面组成的有层次性的、动力性的整体结构。
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个性是在长期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同时也是在当前心理过程中表现 出来。
第5 页
第 1 节 个性的概述
第6 页
(二)个性的特征
当人们感受到这些要求,并引起自身某种内在的不平衡状态时,需要就产生了。
第2节 需 要
需要引起的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
血液中血糖成分的下降会产生饥饿求食的需要; 水分的缺乏会产生口渴想喝水的需要; 社会秩序混乱和战争的爆发会产生安全的需要; 亲人的丧失会产生爱的需要。
一旦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第2节 需 要
如果生理性需要不能满足,将严重地影 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人和动物均有生理需要,但人的生理需 要和动物的生理需要有本质的区别,人的生 理需要的满足要受社会环境因素、行为规范、 文化风俗等的制约,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例 如,不同的民族、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礼仪, 在满足饮食需要上有很大的差异。
第8 页
个性的整体性有多方面的表现。
首先,个性具有内在统一性。
第十章 学前儿童的个性因素及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个性因素及发展1.了解有关个性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掌握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及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懂得如何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去进行教育,怎样去发展儿童的能力,提高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塑造儿童的良好性格。
4.知道学前教育要根据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时要以促进学前儿童个性良好形成和发展为目的。
欢欢和园园是一对双胞胎姐妹,长相一个样。
刚入园时,老师们都分不清哪个是欢欢,哪个是园园。
阳阳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眼里,阳阳聪明可爱,活泼开朗,喜欢运动,动手能力强,是个讨人喜欢的好孩子。
可是,有一天,阳阳妈妈来接孩子时却说:“老师,我家孩子就是好动,叫他弹琴时总是坐不住,缺乏自制力,还喜欢问东问西,不知道哪有那么多问题,喜欢在家搞破坏,一个新玩具到他受里就被他拆开成了废品。
邻居家的欢欢可乖了,琴弹得不错,画也画得好,又文静,老师,我家阳阳是不是有问题?”案例中,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家长却怀疑他是问题儿童。
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家长没有真正了解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
什么是个性?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有什么特点?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的发展?本章将分别讲述这些问题,着重分析学前儿童的构成个性的有关因素,如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等因素的发展和培养。
但是仔细观察,发现她们在活动中表现还是不一样的,欢欢活泼开朗,喜欢唱歌跳舞,自理能力强,胆子大,但是比较冲动,有脾气;园园文静,画画不错,喜欢安静的游戏,不爱说话,一遇到问题就哭着叫姐姐。
双胞胎之间个性尚且有如此大的差异,更何况是其他人呢?每个儿童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特点,作为将来的幼儿园老师应该如何去了解学前儿童的个性差异,如何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去进行教育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个性”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用到,诸如“城市的个性”、“这个人很有个性”等,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指的是具有特别性,与众不同。
心理学上的个性则指的是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
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十章个性心理特征一、名词解释1、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3、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识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才能与天才:是指为了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
才能既包括一般能力,又包括特殊能力。
天才是指才能的高度发展。
它是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的结合,使人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
5、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大脑的解剖生理特点,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智力:即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7、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为了避免计算中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又叫比率智商,以后韦克斯勒又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二、填空题1、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又叫智力。
2、特殊能力是为完成专门或特殊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3、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
4、勤能补拙说明了性格的勤奋能弥补能力不足心理原理。
5、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大多数人素质相差不大,他们的智力发展的差异是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造成的。
7、智商表示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间的关系,即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
8、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个体的能力水平与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
9、能力测验就是确定能力的广度和发展水平。
10、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体现的心理原理是气质的稳定性。
11、按个体独立性的程度可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2、最早提出气质体液说的人是希波克拉特。
13、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章节题库-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Fra bibliotek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9 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一、单项选择题
1.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 A.诱因 B.需要 C.兴趣 D.信念 【答案】A
)。[统考 2007 研]
【解析】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动,使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动
11.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需要的是( )。 A.面包 B.饥饿 C.寻找食物
5 / 11
圣才电子书
D.吃面包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案】B
【解析】生理需要是指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如进食、饮水、睡眠、
运动、排泄、性生活等等。
12.个性是指一个人的( )。 A.心理过程 B.整个心理面貌 C.气质 D.性格 【答案】B 【解析】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6.心理学把激活人的行为并引导其朝向目标的心理状态是( )。 A.需要 B.动机 C.驱力 D.诱因 【答案】B 【解析】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要求的反映,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 态。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诱因是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 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8.下列选项中,有关动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动机能激发和维持人的行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 B.动机能够直接观察而被知晓 C.可以通过分析了解个体的动机水平 D.同样的动机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答案】B 【解析】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对于这种内部过程,我们 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 外部行为间接地推断出来。
《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课后习题-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圣才出品)
第9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1.什么是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答:(1)个性的含义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个性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的。
(2)个性倾向性个性具有倾向性,人在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现实事物总有一定的态度和取向。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2.举例说明个性的心理结构。
答:个性的心理结构是多水平、多层次、多侧面、十分复杂的有机统一的体系。
它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自我意识等几个组成部分。
(1)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它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中的这些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但其中总有一个成分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性成分对其他各个成分起支配作用,并影响其他心理活动。
在个性倾向性的诸成分中,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它制约着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
就人的整个心理现象而言,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最高调节者,也是个性的积极性的源泉。
它直接制约着个性心理特征,又影响人的心理过程,从而使心理现象在每个具体人身上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的认识需要占优势,那他就会积极地注意听讲,主动地记忆和思考,努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和排除各种干扰,认真学习。
同时,他的认识需要就会对他的兴趣、理想、信念产生影响,也会相应地引起智力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这时他的自然性需要被抑制,对日常生活的关心就会退居次要地位。
在个性倾向性的诸成分中,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它制约着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
(2)个性心理特征是比较稳定的特征,它表明一个人的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
①能力是保证活动成功的个性心理特征;②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气质标志着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在神经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动态性质方面的独特结合的个体差异性;③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人们存在着差异,这就是个性差异。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十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十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个性的形成及其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第一节个性的形成及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个性及其内容(一)个性的概念个性,指的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动力结构。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1.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
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2.个体的整体性个性的整体性指的是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3.稳定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4.社会性个性的社会性指的是,个体个性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
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
(三)个性的结构1.个性的调控系统(1)个性的调节系统个性调节系统是个性调控系统的组成部分之- ,它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其个性也就越成熟、越稳定。
(2)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性调节系统的又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志向、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它是以个体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是个体行为的推动力。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指的是个体经常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各种心理特点的系统结合,集中体现了个体个性及心理面貌的独特性。
二、个性的初步形成(一)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3岁以前,儿童逐渐出现思维、想象和记忆等心理现象,但是,这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活动是混乱而零散的,他们的各种心理过程还在逐渐发生之中。
(基础)第十章-心理健康
(基础)第十章-心理健康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健康心理标准有()。
A. 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B.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
C. 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D. 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E. 以上都是(正确答案)2、A型行为类型的人,其人格类型与冠心病有密切联系,故又称为“冠心病易患模式”。
这种特征的人有下列表现()。
A. 为取得成就而努力奋斗B. 很易引起不耐烦C. 有时间紧迫感,有旺盛的精力和过度的敌意D. 言语和举止粗鲁E. 以上都是(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又被称为“冠心病易发性行为”。
行为倾向特征为做事有时间紧迫感,动作快,好竞争,易急躁少耐心等。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括()。
A. 认知评价(正确答案)B. 人际和谐C. 智力正常D. 情绪良好E. 良好的适应能力答案解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描述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
”并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4、不属于心理问题实质的是()A. 大脑结构或机能失调B. 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征异常C. 强烈的心理反应和适应困难D. 人对客观现实反应的凌乱和歪曲E. 体力减退(正确答案)5、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属于()A. 个人心理B. 个性倾向性(正确答案)C. 个性特征D. 心理健康6、心理是物质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心理现象是()。
A. 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产物B. 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C. A和B(正确答案)D. A或B答案解析:心理是物质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心理现象既是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
人类心理活动一方面受到大脑功能活动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制约。
个性和个性倾向
第十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在英语中为personality,源于拉丁语的persona。
persona最初指演员所戴的面具,而后指演员本人,即指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
由此理解,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
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解释为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人格”一词。
人格有时与个性同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和《教育学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人格一词含义很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思,即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①人格有时和性格、气质同义,有时却要比个性的外延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
而个性一般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
二、个性的特征个性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对个性的了解。
(一) 个性的整体性个性于人来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是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也就是说,无论何人,孤立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不存在的。
心理学史上有些心理学家,如沃伦和弗林斯等人,在个性定义中罗列了许多个性特征,把个性看作个人所有特征的总和。
其实,个性并不是许多特征的简单总和,也不是个性特征的大杂烩,而是由各种特征整合而成的有机的心理模式。
现在,这种看法已经不流行了。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一贯强调个性的组织性和整合性。
他指出,个性是一种有组织的整合体,在这个整合体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它部分也将发生变化。
自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倾向于把心理特征简单地罗列和堆砌,使个性失去整合性。
后来,研究者引入了结构的概念和系统观点,才使个性研究纳入了整体研究的轨道,这就是所谓的结构观,这一观点认为,个性是由密切联系的不同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结构整体。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 个性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 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 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对自己肢体活动及自身状态的认识; 对自己外部行为及人际关系的认识; 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小马过河 马妈妈让小马去磨房搬粮食,它走啊走啊,被一条小河挡住 了去路。看着奔流的河水,小马不知自己该不该过河去?小松 鼠告诉它,河水很深,昨天才淹死了一个小伙伴。老牛却说: “河水很浅,水面才到我的膝关节”。小马看看小松鼠,又看 看老牛,然后走到老牛的跟前将自己的身高与老牛比了比,它 笑了。它勇敢的过了河。 讨论: (1) 小马开始为什么不敢过河? (2) 小马后来为什么又敢过河了? (3) 如果小马不了解自己的身高和能力,结果会怎样?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 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 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 特质表现为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 情感方式等等。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个性的结构
• 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中最能突出人的心理个别差异的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指兴奋和抑制互相转换的速度
灵活性
注意易转移,情绪多变化、思维灵活、 言语动作敏捷、坚持性差
不灵活性 与上述灵活型的表现相反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指兴奋和抑制的力量对比的程度;
平衡型
心理学第十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2、个体的归因方式
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 感的形成。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 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任务 难度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 力等,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 德(F.Heider,1958)。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T.B.Rotter,1966) 根据“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把人划分为 “内控型”和“外控型”。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和 罗特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 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 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 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根据对象性质,可分为物质性动机和 精神性动机。
3、根据动机的起因分,动机可分 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由外在条件(即诱因)诱 发出来的动机,如学生为获得表扬和奖 励而努力学习; 内在动机,指由内在条件(如好奇、兴 趣等)引发出来的动机,如学生因对某 门课有特殊兴趣而努力学习。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 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1、个体成败的经验 个体成败的经验也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 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 成的最主要因素。 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这类经验是 行为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 验,它对自我效能感也具有重要影响。
2、成就动机理论
默瑞认为,人格的中心由一系列需要构成,其 中之一即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追 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 别人。 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 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 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 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 务或职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2.个性的特征:(简单题)
(1)个性的整体性:个性于人来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是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2)个性的独特性:人的个性都是由独特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的。
(3)个性的稳定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是个人的个性表征。
个性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个性具有可塑性。
(4)个性的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人的个性不仅受生物因素制约,而且受社会因素制约。
3.个性心理结构
(1)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
(2)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需要
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需要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人产生和维持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需要推动意志的发展
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
5.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七层):
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和爱需要、
④尊重需要、
⑤认知和理解需要、
⑥审美需要、
⑦自我实现需要。
⑴不同需要层次间的关系:
需要从低到高,构成了不同等级
①需要的满足具有一定顺序。
②需要层次越低,需要的力量越强。
③通常先要满足低级需要,然后才满足高级需要。
④有时候,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满足就可以了。
⑤不同的需要同时存在,但只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
⑥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不再成为激励行为的动机。
⑵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论述题)
创建性:
①体现了需要的多样性和人与动物的差别。
②指出需要具有层次和发展过程。
③指出需要具有递进式发展的性质。
④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将需要归纳为一个连续统一体,为理解人类需要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局限性:
①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
②其需要层次发展模式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现实中不乏需要层次的逾越性满足。
③其理论缺乏实证支持。
: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