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7课《回声》教案
《回声》 教学教案设计
《回声》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回声的概念,了解回声的产生原理。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回声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2. 学生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尊重,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回声的概念和产生原理。
2. 回声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难点:1. 回声的产生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具:1. 投影片或黑板,用于展示回声的示意图和原理。
2. 实验器材,如声波发生器、接收器、测量仪器等。
3. 投影片或图片,用于展示回声的实际应用场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回声现象的动画或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回声的概念。
2. 回声的概念与产生原理:讲解回声的定义,解释回声产生的原理,通过示意图或动画进行展示。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声波发生器和接收器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测量回声的现象。
4. 数据分析: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回声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5. 回声的应用:通过投影片或图片,展示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回声定位、回声测距等。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1.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回声的概念、产生原理和应用。
2. 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回声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回声的概念和产生原理。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正确地测量和分析回声的现象。
3. 学生能够理解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七、教学拓展1. 学生了解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其他现象,如折射、衍射等。
2. 学生了解回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音乐、建筑等。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回声》优秀教案设计
《回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回声的定义、产生原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利用回声测量距离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回声的产生和传播;(2)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回声的定义、产生原理及应用;(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回声传播的速度计算;(2)利用回声定位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回声的相关知识;(2)准备实验器材:声波发生器、接收器、测量尺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回声相关知识;(2)分组合作,准备实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回声的图片和实例;(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回声?它是如何产生的?2. 探究回声:(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回声的产生和传播;(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声的产生原理。
3. 回声的应用:(1)讨论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探测鱼群、测量距离等;(2)学生演示利用回声测量距离的实验。
4.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回声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2)学生分享生活中与回声相关的趣事。
五、课堂小结1. 回声的定义、产生原理及应用;2. 利用回声测量距离的方法;3. 回声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回声的产生原理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回声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熟练解释回声的定义及产生原理;(2)学生能够运用回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生能够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完成距离测量。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第七课《回声》3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第七课《回声》教案教学目标:1、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大自然现象,它充满了幻想与乐趣。
本课的四首作品正是反映了音乐与自然的这一主题。
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吧。
2、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力度记号:f、p,并进行情景创作活动。
3、继续学习竖笛吹奏技巧——长音的练习,并进行二声部的吹奏表演。
教学内容:聆听:《回声》、《羊肠小道》。
表演:《友谊的回声》、《山谷静悄悄》。
教材分析:1、无伴奏合唱《回声》。
本曲创作于16世纪,作曲者拉索是尼德兰(在今日的比利时)作曲家。
这是一首双四声部男女混声无伴奏合唱曲。
作者巧妙地采用轮唱形式,以一小型的合唱组间隔一小节追随大型合唱组,通过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的回荡,和谐而又富有色彩变化的和声更令人有置身于群山幽谷的感觉。
歌曲的歌词表现人与回声的对话,俏皮而有趣,赋予歌曲以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也使人们领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和乐趣。
回声(无伴奏合唱)[歌词]回声,美妙的回声!它在哪里?在哪里?哈哈哈哈哈!它发出笑声,瞧多么有趣!做什么?请你唱一支歌曲,唱给我们听。
不能,不能够。
为什么? 我不愿意。
那为什么?不能告诉你们。
那么请你别扰乱!假如你是懒汉,就永远地别作声。
再见吧回声,再见吧回声!记住我们,安静,安静!隐约听见!美妙回声,安静!2、管弦乐《羊肠小道》。
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罗拉多河的大峡谷,长达数百公里,深约千余米,宽达十数公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为世界上罕见的奇观异景。
大峡谷以其令人心惊的巉岩削壁,五色斑斓的嶙峋怪石,谷底奔腾的汹涌急流日出日落的色彩变幻,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
美国作曲家格罗菲(1892-1972)曾多次赴大峡谷旅游,雄伟壮观、富于诗情画意的景色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和灵感,他怀着敬仰、激动的心情,决定以音乐来表达大峡谷蕴含的变幻无穷的自然之美。
此后,他以十年之久的时间,完成了《大峡谷》组曲。
四年级音乐《回声》教案 教学设计
《回声》教案第1课时【教学内容】唱歌《友谊的回声》欣赏《羊肠小道》【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友谊的回声》,感受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同学间真挚美好的友谊之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唱、教师指导等方法学习歌曲,感受歌词、旋律线及音乐表现的关系。
(2)通过欣赏乐曲,感受大峡谷雄伟壮观的景色。
3.知识与技能(1)熟练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中的力度记号,体会同学间真挚美好的友谊之情。
(2)通过欣赏乐曲,感受音乐所描绘出的大峡谷形象,听辨其中的主要乐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主动走进音乐,积极感受乐曲中所描述的情景,体会音乐的乐曲风格。
难点:能够准确感受音乐中不同乐器的音色在音乐中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播放设备、同步课件【教材分析】歌曲《友谊的回声》由王健作词、龚耀年作曲,作品采用降E大调,2/4拍子,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段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或的乐段。
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炙热追求。
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炙热追求。
第二段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在这里再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科罗拉多河大峡谷,长达三百五十公里,宽六至二十九公里,景色颇为壮丽,是世界上罕见的自然奇观。
这种富于诗情画意的景色,无疑刺激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同时也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素材。
美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格罗菲曾多次赴大峡谷旅游。
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决心以音乐来描述大峡谷变幻无穷的美。
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是一部绘画般的作品。
作曲家在曲中适当揉合进了一些爵士乐的手法,既丰富了乐曲的内涵,又为乐曲带来了轻松活泼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增添了乐曲本身的“美国气质”。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7.2回声|人音版(简谱)(2023秋)
同时,我要关注课堂上的差异化教学。对于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让他们在挑战中成长;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我要耐心指导,帮助他们逐步提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回声的基本概念。回声是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反射,返回我们耳朵的现象。它是音乐和自然中常见的声音现象,能丰富我们的听觉体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小兔子乖乖》这首歌曲中的回声部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展示了回声在音乐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来模拟自然现象。
总之,今天的课程让我深刻反思了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提高课堂效果。我会继续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音符时值与节奏: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识别及其组合,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重点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音符时值,并能在实际演唱中准确表现。
-回声概念的引入:理解回声是声音在空间中反射产生的现象,并能从音乐作品中辨识回声效果。
-歌曲学唱与视唱:通过《小兔子乖乖》等歌曲的学习,掌握歌曲中的回声节奏,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7.2回声|人音版(简谱)(2023秋)
一、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7.2回声|人音版(简谱)(2023秋)涉及以下内容:
1.简谱中音的时值与节奏:回顾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学习八分音符及其组合。
2.学习回声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回声是声音在空间中反射产生的现象,感受音乐中的回声效果。
《回声》教案设计
《回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知道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回声的定义、产生原理及应用。
2. 难点:回声测距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回声的产生和应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回声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声波发生器、接收器、测量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自然界中的回声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回声。
2. 新课导入:介绍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3. 案例分析:讲解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测距等。
4. 小组讨论:探讨回声测距的原理和方法。
5. 实验环节:分组进行回声测距实验,验证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思维。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回声定义、产生原理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未达成的目标提出改进措施。
2.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3.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课堂活力。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人员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回声及其应用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科研机构或企业,了解回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利用回声测距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复习回声的定义、产生原理和应用,整理课堂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7《回声》 ︳人音版 (五线谱)
第七课《回声》《羊肠小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表现《羊肠小道》主题音乐,让学生掌握骑驴主题、风光主题的旋律、风格及表现形式,从而更好的把握此作品的精髓,激发喜爱管弦乐作品的热情。
2、通过探究性的提问及体验,探索管弦乐器所刻画的人、动物、风光、危险经历等形象及情境,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了解各管弦乐器的表现力。
3、通过合理的设计及安排,让学生在掌握主题音乐的同时,了解《羊肠小道》整个作品的结构及内容,并拓展《大峡谷组曲》其它作品,培养学生终生学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悉乐曲的两个主题,并试着哼唱与表现。
教学难点:用听、模、演、创等音乐活动表达不同的体验。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聆听《羊肠小道》的动物协奏版。
(2)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美国的科罗拉多的大峡谷吗?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峡谷之一,它全长呀有349公里,深1800米.在不同时间的日光照射下,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的色彩。
今天让我们从图片中去感受大峡谷的无穷魅力吧。
2、简介大峡谷。
播放图片.背景音乐(主题2)简介(陡峭山崖\怪石嶙峋\溪流湍急\羊肠小道)师:瞧,大峡谷有着令人心惊的陡峭山崖,五色斑斓的嶙峋怪石,谷底有着一条条汹涌奔腾的急流,还有一条条的羊肠小道呢!3、欣赏引子部分。
(1)提问:同学们,那什么是羊肠小道呢?师总结:像羊的肠子一样弯弯曲曲的、很窄很细的小路。
(2)提问:在这样的羊肠小道上旅行,会是怎样的滋味呢?有一位旅行者他叫格罗菲,他将带着他心爱的坐骑去大峡谷旅行,我们先来听听他心爱的坐骑是什么动物呢?(剪切引子,突出驴叫声)(3)师:为什么是驴呢?(叫声像驴)师:什么乐器这么形象的表现驴叫声。
(小提琴)师总结:是啊,小提琴演奏者用娴熟的技巧非常形象的模仿了驴叫声,从而刻画了驴的形象。
4、欣赏第一部分。
㈠主题1的欣赏A主题1旋律部分(1)师:旅行开始了,听,旅行者骑在驴背上,他的心情怎样?(生:轻松、高兴)(2)师总结:是啊!旅行者骑在驴背上是那样轻松、惬意,那么悠闲自得。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回声》教案
【教学内容】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7谡《回声》第4课时《回声》。
【教材分析】《回声》是四年级下册笫7课《回声》第4课时欣赏课,本曲创作于16世纪,作曲者拉索是尼德兰在今日的比利时作曲家。
这是一首双四声部男女混声无伴奏合唱曲,作者巧妙地采用轮唱形式,以一小型的合唱组间隔一小节追随大型合唱组。
通过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地回荡,和谐而又富有色彩变化的和声更令人有置身于群山幽谷的感觉。
歌曲的歌词表现人与回声的对话,俏皮而有趣,赋予歌曲以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也使人们领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和乐趣。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是整个小学段的中间阶段,对于音乐知识也处在萌芽的好奇阶段,对音乐课充满了兴趣,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和音乐表现活动,但是,音乐鉴赏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即要科学的引导,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的能力,同时课堂的耐心程度不高,容易激动,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这学生兴趣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一)审美感知感受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感受音乐与大自然的关系(二)艺术表现能鉴赏作品,并能用各种形式表现音乐(三)创意实践能用肢体语言和乐器为作品伴奏。
(四)文化理籍通过欣赏作品激发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能鉴赏作品,并能用各种形式表现各部分音乐(二)教学难点:能用肢体语言和乐器为作品伴奏。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教师: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老师和一位同学来合作一下,请同学们猗一猗这是什么现象?预设:回答问题教师:你知道回声吗?谁能说一说?预设:回答问题教师: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回声和我们发出的声音(我们把它称为原声)相比,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预设:回答问题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作《回声》。
回声 音乐教案
回声音乐教案教案标题:回声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活动和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回声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够在音乐中运用。
3.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回声的概念,解释回声是指声音在反射后产生的重复声音。
2. 播放一段具有明显回声效果的音乐,让学生聆听并讨论他们所听到的声音特点。
活动一:探索回声1.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些乐器或者敲击物品。
2. 让学生轮流敲击乐器或敲击物品,并观察和聆听回声效果。
3. 引导学生讨论回声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有回声。
活动二:回声合唱1. 选择一首简单易学的歌曲,让学生跟随节奏和旋律一起唱。
2. 引导学生尝试在合唱过程中加入回声效果,让一部分学生延迟几拍后再开始唱。
3. 引导学生讨论回声合唱的效果和感受,以及如何运用回声来增强音乐表现力。
活动三:创作回声乐曲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或声音来源。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回声效果来创作一段简短的乐曲。
3.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创作,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回声在音乐中的作用和运用。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尝试在音乐创作中运用回声效果。
3. 提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学习和实践。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听取学生对回声概念和应用的理解和表达。
3. 评估学生在创作回声乐曲时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尝试在其他音乐作品中寻找回声效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2. 引导学生学习和演奏一些具有回声效果的乐曲,如巴赫的《回声卡农》。
3.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在回声应用方面的成果。
人音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回声》名师教案
《回声》名师教案教材分析无伴奏合唱《回声》创作于16世纪,作曲者是比利时的作曲家。
这是一首双四声部男女混声无伴奏合唱曲。
作者巧妙地采用轮唱形式,通过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回声在空旷的山谷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地回荡,和谐而又富有色彩变化的和声更令人有置身于群山幽谷的感觉。
歌曲《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做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
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富有动感,第二乐句采用了切分节奏,旋律由低到高进行,运用了“f”和“pp”的力度对比,形象地表现出彼此呼应的回声效果。
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
第二乐段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
教学目标1.能用歌声表现大自然有趣的回声现象,体会音乐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去感受自然之美、探索发现自然奥秘的兴趣。
2.感受力度变化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能在音乐实践中运用力度的变化表现音乐的意境。
3.能用清新、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理解并表现歌曲所表达的同学间真挚美好的友谊之情。
教学内容:聆听《回声》无伴奏合唱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教学重难点:了解回声的特点,能运用强弱对比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回声。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1.师生猜谜语导入新课。
2.学生观看故事视频。
3.了解什么是回声,师板书课题《回声》。
二、新课教学,聆听感受1. 欣赏无伴奏合唱《回声》。
2. 学生互相交流聆听后的感受。
3. 师生做回声游戏,进一步感受回声的美妙。
4. 导入新歌,学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1)聆听歌曲范唱。
(2)师讲解“友谊的回声”的含义。
(3)找一找歌曲中回声所在的地方,师介绍力度标记并板书。
(4)学生跟琴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5)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6)师生合作演唱,表现回声效果。
(7)分两大组合作演唱歌曲。
(8)请班上的好朋友来表现歌曲,体现歌曲中所表达的友谊的回声。
《回声》教案(15篇)
《回声》教案《回声》教案(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回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声》教案篇1【片断】第四、五段教学。
【教学思路】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1、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2、演示解疑。
(课件或投影)⑴观察水的变化。
⑵口述水的变化。
⑶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物品、所做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⑷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
3、朗读感悟第五段:⑴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⑵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回声》教案篇2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友谊的回声》2、音乐知识:力度记号(f、p)教学目标:1、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正确的力度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2、在优美的歌声及有趣的游戏中,掌握力度记号:“f”、“p”,并能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友谊的珍贵。
教材分析:《友谊的回声》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七课《回声》中的表演歌曲。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
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
《回声》的教案
《回声》的教案教案:《回声》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声音》的第二课《回声》。
本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回声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回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回声的定义,知道回声是由声波的反射产生的。
2. 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回声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应用。
难点:利用回声定位物体的距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声波发生器、接收器、反射板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回声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探测等,引导学生关注回声现象。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回声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回声的概念。
3. 实验演示(10分钟)教师演示回声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回声。
4.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回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探测等,并思考如何利用回声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回声板书内容:回声:声波的反射产生原因: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应用:回声定位、回声探测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描述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举例说明回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思考如何利用回声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1)回声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产生原因: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
(2)回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回声定位、回声探测等。
(3)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探测物体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回声现象,探索回声的更多应用。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7 《回声》 ︳人音版 (五线谱)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组织教学聆听教学一、律动。
二、师生问好。
三、发声训练。
四、新授:
聆听管弦乐曲
《羊肠小道》
1.用多媒体展示大峡谷风光:
设问:什么是羊肠小道?
这条羊肠小道位于什么地
方?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知道
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罗
拉多河的大峡谷。
师生问好及发声练习
学习新课
课本第44页
聆听乐曲
聆听教学2. 聆听管弦乐曲:
①了解小提琴的表现作用。
②聆听引子部分中模仿“小毛
驴”叫的音乐。
③你听到音乐描绘的是什么
动物的叫声?
你知道这是用什么乐器演
奏的吗?
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感受表现“小毛驴”的
旋律
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感受“牛仔”旋律。
3.完整聆听,体会同时呈现的
小毛驴和牛仔的两个主题。
五、课堂小结。
认真聆听乐曲
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
什么?
你能感受到旅行的心
情是怎样的吗?
复听音乐,想象自己
也骑着“小毛驴”边走边
欣赏风景
你能感受到旅行者此
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完整的欣赏管弦乐曲。
小学音乐《回声》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七课《回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听辩并运用动作表现《羊肠小道》中描绘小毛驴和牛仔的两个主题,体会并联想音乐所表现的大峡谷雄伟壮观的景色和旅行者的心情。
2.能用清新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山谷静悄悄》3.体会音乐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去感受自然之美、探索发现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习过一首歌曲《嘹亮歌声》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新授:嘹亮的歌声从远山传来,我们一起去远方的山看一看,今天我们要聆听大峡谷组曲的第三首《羊肠小道》什么事羊肠小道?这条羊肠小道在什么地方?在美国西北部的科罗拉多河的大峡谷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我们一起跟随小视频看一看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大峡谷吗?这么雄伟壮观的大峡谷,也吸引着我们的作曲家格罗菲,他多次赴大峡谷游历,怀着敬仰赞叹的心情花费了十年之久的时间写下了《大峡谷组曲》今天我们要听到的是第三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羊肠小道》聆听主题旋律一1你听到的音乐描绘的是什么动物?2再次聆听主题旋律一你想到了什么?旅行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聆听主题旋律二1这部分主题旋律给你什么感觉?你能感受到旅行者的心情是怎样的?2再次聆听,手画旋律线大峡谷的风貌雄伟壮丽,那么小小的山谷里会有什么呢?1山谷里都有什么景物?2四四拍子的歌曲的强弱规律3按照节奏格子读歌词4除了美景还有什么声音出现了?5学习结束句6第一乐段聆听,分工演唱7第二乐段聆听8综合演唱这首歌曲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山谷里的美丽景色,还了解了地质队叔叔在野外为祖国勘探宝藏和矿产资源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工作的快乐。
本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儿歌《回声》教案设计
儿歌《回声》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儿歌《回声》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熟悉儿歌《回声》的歌词和旋律。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节奏感。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语音准确性。
教学重点:1. 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2. 歌曲中的音乐节奏。
教学准备:1. 《回声》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2. 黑板或白板。
3. 学生们熟悉的儿歌曲谱或歌词卡片。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最喜欢的儿歌,并询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
2. 向学生介绍儿歌《回声》并播放音频或视频资源。
歌曲学习:1. 分发歌词卡片给学生,并带领他们一起阅读歌词。
2. 播放歌曲音频或视频资源,要求学生跟随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一起唱歌。
3. 指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重复部分,并帮助他们理解歌曲的整体结构。
歌曲分析:1. 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提问学生关于歌曲中出现的重要词汇或短语,并解释其含义。
3. 分析歌曲中的音乐节奏,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的重复节奏模式。
歌曲创作:1.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歌词,以类似的结构和节奏来表达他们的想法或感受。
2. 分组让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创作,并进行小组表演。
巩固练习:1. 分发歌曲的谱曲给学生,并带领他们练习演奏歌曲的旋律。
2. 学生自由选择合适的乐器,以伴奏的方式演奏歌曲。
3.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音乐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演奏成果。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研究其他类似的儿歌,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与音乐游戏,如模仿声音、音乐拍子等。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和演奏录音,评估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技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练习歌曲,并与家人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2. 推荐学生参加音乐课外活动,如合唱团或乐器班,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才能。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 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是否得到提高?3. 是否有需要调整的教学策略或活动安排?备注:教案设计应根据具体教育阶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人音版(2012) 四年级下册 第7课 回声 回声
教学设计课题:回声学段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1课时课型:综合课•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追求友谊并建立美好友谊。
2、知识目标:学习力度记号“p”“pp”并能自信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演唱中。
了解无伴奏合唱。
3、能力目标:用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教学重点:掌握力度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教学难点:釆用合适的力度“f""p”"pp",用歌声表现回声。
•教学方法:聆听体验法、示范法、对比法等•教学准备:琴、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约4分钟)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欢迎同学们来到快乐的音乐课堂!2、故事导入小兔淘淘的故事视频导入,引出回声。
3、认识力度记号“f""p”“pp”4、回声小游戏师做原声:你好!生做回声:你好!【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为课堂教学寞定了基础O】二、新歌教学目标落实(大约25分钟)(一)初识歌曲整体感知1、初听《友谊的回声》思考:这是什么样的回声?从歌曲中找找到答案,引出歌题《友谊的回3、复听《友谊的回声》,跟音乐演唱回声部分【设计意图:本着以聆听为先导的原则,让学生熟悉歌曲,并自然过渡到新歌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有层次的推进,最终完成唱歌教学。
】(一)关注旋律学唱歌曲1、学唱歌曲第一乐段(1 )关注歌词,聆听歌曲第一乐段思考:找一找歌词中哪些地方有回声?生:湖水边、山谷中、大森林、高山岭、大海边、沙滩上、天的那一边、海的那一岸(2)师生合作按节奏接龙朗读歌词(3)学唱第一乐句a、跟音乐画旋律线,感受旋律走向特点b、唱旋律c、指导学生连贯的演唱师: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就像连绵的青山和起伏的湖水,所以我们可以唱得再连贯些。
(4)学唱第二乐句师:学生观察下面节奏、旋律说说它们的特点生:节奏都是一样的,旋律走向都是由低到高教师指导学生唱出热情的呼喊(5)学唱第三乐句指导休止符处正确演唱(6)完整演唱第一段(7)学生独立演唱第二段,教师提示:一二段不同旋律处2 .6和22_6(8)跟伴奏音乐演唱歌曲第一乐段2、学唱歌曲第二乐段(1)初听第二乐段思考:什么样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歌曲中找到答案。
《回声》参考教案
《回声》参考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优美的音乐情境中,学会“f ”、“p ”强弱记号,并能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2、有感情的演唱并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
引导学生学习创编音乐情景与动作参与音乐欣赏,学习在情景中用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认识“f ”、“p ”强弱记号,并能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教学过程:一、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音的强弱1、课件播放水流声:师:我们再来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师:这是水流的声音.我们再来听听水流声又有什么变化呢? (复听水声)(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师:回答得非常好.水流声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强了.2、课件播放火车声:师:现在我们再来听听这个声音.(播放火车声,由远及近,声音越来越大)请同学说说你听到的声音又有有什么变化,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模仿大自然声音的变化大家想不想知道,在音乐中,用什么记号来表示“强”?什么记号来表示“弱”?师讲解:“f”表示强,“p”表示弱。
引申:“ff”表示极强,“pp”表示极弱。
师:让我们大家再一次的来感受一下美妙的回声。
3、模仿火车由远而近的声音。
二、学唱歌曲《友谊的回声》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思考:歌曲的情绪怎么样?歌曲是通过几拍子来表现的呢?你们可以边听边拍手师:现在先让我们来复习一下四二拍指挥图式。
2、学习歌曲第一部分①听老师范唱歌谱,学生划拍轻声跟唱。
②填唱歌词,找出最喜欢的部分。
师:请把你最喜欢的那句教给大家?觉得最难唱部分找出来。
老师来帮助你!生视唱,师解决难点。
师:我们一起来合着钢琴的伴奏把第一部分的旋律轻声地唱一唱。
师钢琴伴奏,生视唱A部分旋律。
师:美丽的湖水,山谷的倒影,真美呀,我也想唱一唱了,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它是怎样用音乐要素如:力度、速度等来表现的。
③用优美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意境。
3、学习第二部分①师范唱第二部分的歌词师:谁能跟着钢琴轻声地唱一唱?②分析第二部分歌词感情师:如果你喊出的声音是可爱的,那么你的回声也是可爱的,就像同学间的友谊一样,如果你付出的是温暖,美好,那么同学回报你的就像回声一样,是温暖、美好的,所以(揭题),这首歌曲唱出了《友谊的回声》请你们带着对可爱回声的赞美之情来唱一遍。
四年级音乐教案回声
四年级音乐教案回声教案标题:四年级音乐教案回声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回声的概念,并能够通过模仿和创造回声效果。
2.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和协作,发展音乐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欣赏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回声音乐作品。
教学准备:1. 音乐播放设备。
2. 回声音乐示范录音。
3. 各种乐器,如打击乐器、键盘乐器等。
4.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5. 回声音乐评价表格。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通过播放一段具有明显回声效果的音乐,引起学生对回声的兴趣。
2. 向学生解释回声的概念,即声音在遇到障碍物反弹后回到原来的地方,产生重复的声音效果。
探究(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不同的乐器,并让他们模仿你演奏的简单旋律。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和乐器创造回声效果。
3.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教室或操场上进行回声游戏,通过模仿彼此的声音和乐器,创造出有趣的回声效果。
拓展(15分钟):1. 向学生播放不同类型的回声音乐作品,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或民间音乐。
2.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音乐作品中的回声效果,例如回声的频率、音量和持续时间。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回声音乐的喜好和感受。
巩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回声音乐作品进行表演。
2. 学生可以使用各种乐器和声音效果来模仿和创造回声效果。
3. 向学生提供回声音乐评价表格,让他们互相评价和反馈彼此的表演。
总结(5分钟):1. 回顾课堂上学到的回声概念和技巧。
2. 强调回声音乐的重要性和学习回声的乐器技巧的好处。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回声音乐。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课后练习回声技巧,创作自己的回声音乐作品。
2.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回声音乐才华。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2. 评估学生在模仿和创造回声效果方面的表现。
3. 评价学生对不同类型回声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回声》教案设计
《回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回声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利用回声进行距离测量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探究回声的产生和传播;(2)运用数学知识计算回声往返的时间,从而求得距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回声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2)利用回声进行距离测量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回声往返时间的计算;(2)声速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多媒体课件;(2)实验器材(如声波发生器、接收器、测量尺等)。
2. 学具:(1)学生实验手册;(2)笔、纸等记录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回声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测距等;(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回声?它是如何产生的?2. 新课讲解:(1)讲解回声的定义、产生原因及传播过程;(2)介绍利用回声进行距离测量的方法。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回声的产生和传播;(2)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回声往返时间与距离的关系。
4. 知识应用:(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给定距离的回声往返时间;(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回声的产生、传播及应用;(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课后作业2. 思考:还有哪些自然现象可以利用回声进行研究?如何应用?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声》
教学目标:
认真聆听《回声》,知道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感受音乐与大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弱起节奏的演唱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师: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老师和一位同学来合作一下,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现象?师表演。
生回答。
2、师:你知道回声吗?
生回答
3、师: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回声和我们发出的声音(我们把它称为原声)相比,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回答。
二、欣赏《回声》。
1、引入:音乐家发现了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就想到用音乐来表现回声。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回声》吧。
2、画一画。
师:接下来同学们用不同的形式(符号、线段、颜色)来表示出哪里是原声旋律?哪里是回声旋律?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了回声,探索了回声的奥秘。
同学们回家听一听自己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