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正式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学中动量概念的建立过程;2.理解动量和动量变化及其矢量性,会正确计算做一维运动的物体的动量变化;3.理解冲量的定义;4.从前面的推导中总结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并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5.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2.通过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领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重点】1.理解动量定理2.利用动量定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1.理解动量定理的矢量性2.使用动量定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阅读材料: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和行使速度的不断提高,行车安全越来越重要。
而在所有的汽车事故当中,与碰撞有关的事故占90%以上。
汽车碰撞是无法避免的,如何减少碰撞时对人员的伤害是重要的研究问题,其中在汽车前排装安全气囊是一种重要的措施。
思考:为什么在汽车前排装安全气囊能够在相同碰撞时削减对人员的损伤?建立物理模型:质量为m的物体,在协力F的感化下,经过一段时间t,速度由v变为v’,如是图所示: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知:F=ma而加速度定义有:联立可得:av'vtv'vF mt变形可得:一、动量1.定义: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用p表示2.表达式:p=mv3.单位:XXX/s学生活动:我们相识了动量的根本内容,但是动量在物理学史中的建立过程是如何一个情况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本P6.接下来,我们连续来理解动量,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问题,并申明理由?1.动量是矢量还是标量?2.动量是过程量还是状态量?3.动量与参考系的选择有没有关系?总结:1.矢量性:因为速度v是矢量,质量m是标量,标量与矢量之积为矢量,所以动量P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方向同等。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
2.掌握计算动量的方法。
3.理解动量守恒和动量定理的应用。
4.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投影仪、计算器、实验器材(如小车、弹簧、测量器)。
2.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实验指导书。
3.学生前置知识:牛顿第二定律、功和能量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创设探究环境,引出问题:“你观察过保龄球运动时会发现球在撞击球瓶后会倒下,而暂时静止的球瓶会滚动。
为什么?”2.学生思考并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释。
3.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出动量的概念。
解释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步骤二:理论讲解(15分钟)1.讲解动量的定义:动量(p)等于物体的质量(m)乘以速度(v):p=m*v。
2.通过示例解释动量的方向和单位。
3.介绍动量定理:力(F)作用在物体上,会改变物体的动量。
动量的改变量等于力作用时间的乘积:F*Δt=Δp。
步骤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分组设计实验:利用小车装上弹簧和质量块,固定在水平面上。
先让小车静止,然后通过弹簧撞击小车,记录下小车的运动情况。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确定要测量的数据,如质量、速度、时间等。
3.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4.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观察动量的改变。
步骤四:课堂讨论(15分钟)1.学生小组分享实验结果,并通过数据分析讨论受力大小和追踪动量的改变。
2.引导学生发现动量守恒的规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3.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并总结动量守恒的实际应用。
步骤五:巩固练习(15分钟)1.提供一些计算动量和应用动量定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检查学生的答案,解释正确答案并纠正误差。
步骤六:拓展应用(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动量问题,如碰撞、爆炸等。
2.演示相关实验,如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3.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方案。
人教版高二物理《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人教版高二物理《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人教版高二物理《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二物理《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3—5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的内容为“动量和动量定理”,本节分两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为第一课时。
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
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
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动量概念,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加强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的变化和冲量的定义;2、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和表达式,理解其矢量性;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动量定理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通过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用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体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动量的变化、冲量、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和矢量性教学难点: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针对动量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问: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五、教学策略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的定义
总结词
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重要 物理量,表示物体运动时的质量和速 度的乘积。
详细描述
动量是一个矢量,表示物体运动的惯性 大小。其定义为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用 符号P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动量的 单位是千克·米/秒(kg·m/s)。
动量的计算方法
总结词
动量的计算公式为P=mv,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 的速度。
详细描述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对物体 进行积分运算,可以得到物体动量 的变化等于作用力与时间的乘积。
动量定理的应用条件
总结词
动量定理适用于宏观低速的物理系统。
详细描述
动量定理适用于宏观低速的情况,即 物体的速度远小于光速,且物体的质 量足够大。此外,动量定理不适用于 微观领域和高速领域,如原子核和粒 子加速器中的物理过程。
04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
生活中的动量定理应用
汽车安全带
安全带的设计利用了动量定理,通过限 制乘客的动量变化来减轻碰撞时的冲击 力。
VS
缓冲器
在建筑、设备和包装中,缓冲器用于吸收 冲击,减少物体动量的变化,从而保护物 体免受损坏。
体育运动中的动量定理应用
棒球
棒球运动员通过施加相反方向的力来改变球 棒的动量,从而改变球的飞行轨迹。
03 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
动量定理的表述
总结词
动量定理是描述物体动量变化与作用力之间关系的物理定理。
详细描述
动量定理表述为物体动量的变化等于作用力与时间的乘积,即FΔt=mΔv。其中F表 示作用力,Δt表示作用时间,m表示物体的质量,Δv表示物体动量的变化。
动量定理的推导
总结词
动量定理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 和积分运算进行推导。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标题: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年级:高中物理教学目标:1. 了解动量的概念并能够计算动量;2. 掌握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3.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并能够应用到物理问题中;4. 通过实例分析、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一:动量的概念和计算1. 引入动量的概念:动量是一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本身具有的性质,用于描述物体运动的惯性大小。
公式为:动量(p) = 质量(m) × 速度(v);2.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动量的计算方法;3.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练习。
教学内容二: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1. 引入动量定理的概念:动量定理描述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公式为:ΣF = Δp/Δt,其中ΣF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合力,Δp表示物体动量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间隔;2.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公式和应用方法;3.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练习。
教学内容三: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1. 引入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当系统内部不受外力作用,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即Σp1 = Σp2,其中Σp1表示系统初始时的总动量,Σp2表示系统末尾时的总动量;2. 通过实例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3. 给学生一些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四:实验和讨论1. 设计一个简单的动量实验,观察力对动量的影响;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巩固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3. 带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课堂内容。
教学评价方法:1. 在课堂期间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2. 给学生布置作业并进行批改;3. 根据实验表现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和媒体:1. 教学或黑板;2. 示例图和实验器材;3. 计算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题;4. 学生课堂笔记和作业。
2024最新-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精选5篇)

动量定理教案《动量定理》教案(精选5篇)动量定理是动力学的普遍定理之一。
相信大家比较陌生的呢,它是一个科学定理。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动量定理》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物理《动量定理》微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讲解,得到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以及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如何正确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这类短时间作用的力学问题。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创设实验情景)【问题一】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块海面垫,尽可能把鸡蛋举的高高的,然后放开手,让鸡蛋落到海面垫上。
首先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际操作:观察到鸡蛋并没有被打破。
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面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问题二】(情景暗示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在上节课知道,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的物理量来研究运动物体对外界的作用效果:p=mv.某时刻物体有一个速度,对应有一个动量。
如果说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那么动量也会发生变化:=p`-p=mv`-mv那么我们是不是要问了:一个运动的物体,它的动量为什么会变化呢?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动量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动量定理教案简介这是一份关于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和公式。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清楚地理解动量的含义,并能运用动量定理解决与动量相关的问题。
教学目标- 了解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能够应用动量定理解决与动量相关的问题教学内容1. 动量的定义- 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一种量度,它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动量的计算公式为:动量 = 质量 ×速度2. 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是指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动量会发生改变。
动量定理的公式为:动量变化 = 外力 ×时间教学步骤1. 引入动量的概念- 通过实例或图片展示不同质量和速度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和动量的关系。
2. 讲解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动量的定义,并给出计算动量的公式。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不同物体的动量。
3. 讲解动量定理- 回顾动量的定义,并引入动量定理的概念。
解释动量定理的公式,并给出示例演示如何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4. 练与巩固- 让学生进行一些练,通过计算动量和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5. 总结与评价- 对动量和动量定理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和评价本次教学的内容和效果。
教学资源- 实例或图片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 纸张和笔用于学生的练扩展活动- 通过实验或模拟运动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和比较物体在不同速度和质量条件下的动量变化情况。
参考资料- 《物理教学参考书》(根据教材适量选择参考书籍)。
动量和动量定理 教案公开课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动量的概念1.1 动量的定义向学生介绍动量的概念,即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是表示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1.2 动量的计算解释动量的计算公式:动量p = m v,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计算物体的动量,加深对动量计算的理解。
第二章:动量定理2.1 动量定理的介绍向学生介绍动量定理,即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和应用。
2.2 动量定理的证明解释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Δp = F Δt,其中Δp为物体动量的变化量,F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Δt为作用力持续的时间。
通过图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证明过程。
第三章:动量守恒定律3.1 动量守恒定律的介绍向学生介绍动量守恒定律,即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意义。
3.2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释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Σp_initial = Σp_final,其中Σp_initial为系统初始时刻的总动量,Σp_final为系统最终时刻的总动量。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物理问题。
第四章:动量与冲量的关系4.1 动量与冲量的定义向学生介绍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动量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冲量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和冲量的区别和联系。
4.2 动量与冲量的关系解释动量与冲量的关系,即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量。
通过图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动量与冲量的关系,并学会计算冲量的大小和方向。
第五章:动量定理的应用5.1 碰撞问题向学生介绍碰撞问题,即两个物体相互碰撞时的动量守恒和冲量计算。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碰撞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5.2 爆炸问题向学生介绍爆炸问题,即物体发生爆炸时的动量守恒和冲量计算。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量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量的定义式和单位。
2.掌握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其矢量性,理解动量定理的物理实质。
3.能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建模能力。
4.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及定义式。
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矢量性。
教学难点: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动量变化与力的冲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生预习材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运动员踢足球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提问:“是什么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引出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
复习旧知:回顾牛顿第二定律(F=ma),强调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引入新课: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除了考虑力、加速度、时间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动量,它描述了物体运动的“量”的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量和动量定理。
二、讲授新知1.动量的概念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用字母p表示,即p=mv。
物理意义:动量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单位:千克·米/秒(kg·m/s),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举例说明:不同物体在同一速度下的动量比较,同一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动量变化。
2.动量定理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冲量。
表达式:Δp=F·t(其中Δp为动量变化量,F为合外力,t为时间,注意矢量性)。
讲解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简要),强调冲量是力与时间的乘积,也是矢量。
举例说明:利用动量定理分析小车碰撞、人走路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三、巩固练习例题解析:选取几道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物理过程,运用动量定理求解。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第一章:动量的概念1.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足球运动员踢球,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
1.2 讲解:动量的定义,公式为p=mv,其中p表示动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1.3 动量的计算: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计算物体的动量,并强调动量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1.4 动量守恒定律:介绍动量守恒定律,即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第二章:动量定理2.1 导入:通过碰撞和爆炸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变化的原因。
2.2 讲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即力对物体作用的时间与物体动量变化成正比,公式为FΔt=Δp。
2.3 动量定理的应用: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利用动量定理计算物体在力作用下的动量变化。
2.4 动量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解释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动量变化方面的具体应用。
第三章: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3.1 导入:通过碰撞和爆炸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2 讲解:碰撞中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即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3.3 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介绍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特点,并解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3.4 动量守恒定律在其他现象中的应用:如爆炸、火箭发射等,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第四章:动量与动能的转化4.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滑梯、保龄球等,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和动能的关系。
4.2 讲解:动量和动能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动量p=2mEK(其中EK表示动能)。
4.3 动量与动能的转化:讲解在碰撞和爆炸等现象中,动量和动能如何相互转化。
4.4 示例:通过具体示例,讲解如何计算动量和动能的转化情况,并强调能量守恒定律。
第五章: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1 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如交通事故、运动员比赛等,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5.2 讲解: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如如何计算物体的碰撞力和冲击力等。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案教案一:动量和动量定理的引入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的概念和单位;2. 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和作用;3. 学会应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动量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动量定理的应用;2. 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教具准备:1. 课件或黑板、白板和粉笔;2. PPT或教学图片,以例子和图示来说明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个引人入胜的物理现象或实验,引起学生对动量的兴趣,如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
2. 提问:你们知道弹簧秤是如何工作的吗?弹簧秤的指针指示的是什么?步骤二:讲解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1. 在黑板或白板上引入动量的概念和公式:动量 = 质量×速度,即p = mv。
2. 通过示意图或实际案例,以不同速度运动的物体进行对比,进一步解释动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 通过例题,让学生自己计算物体的动量,并完成相关练习。
步骤三:讲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和应用(15分钟)1. 在黑板或白板上介绍动量定理的公式:力 = 动量变化率/时间,即F = Δp/Δt。
2. 解释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动量;施加不同大小的力可以导致不同速度的变化。
3. 通过示意图或实际案例,展示动量定理的应用,如汽车碰撞、运动员起跑等。
4. 通过例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并完成相关练习。
步骤四:总结和归纳(10分钟)1. 小结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总结动量定理的内容和作用;3. 提醒学生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五:课堂练习和讨论(15分钟)1. 通过小组或个人讨论,解决一些动量和动量定理相关的问题。
2.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2. 强调动量和动量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动量的更多应用场景。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教案标题: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和应用;3. 掌握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教案步骤:引入:1. 使用一个真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击球运动员击球,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员击球后球的运动情况,并引发对动量的思考。
概念解释:2. 解释动量的概念:动量是物体运动的特征量,是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用数值和方向表示。
3. 引导学生计算动量的公式:动量(p)= 质量(m)× 速度(v)。
动量定理:4. 介绍动量定理:动量定理指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作用时间与物体动量的改变量成正比。
5. 解释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F∆t = ∆p,其中F为作用力,∆t为作用时间,∆p为动量的改变量。
6. 引导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动量的改变量与作用力及作用时间有关。
实例应用:7. 提供一个运动问题的实例,如一个运动员用力推一个静止的小车,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8.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并运用动量定理的公式进行计算。
9. 引导学生讨论结果的意义,如推动小车的力大小和时间对动量的影响。
拓展应用:10. 提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交通事故中车辆的碰撞,引导学生分析并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11. 引导学生理解碰撞中动量守恒的概念,并运用动量定理进行计算。
总结:12. 总结动量和动量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13. 强调动量定理在物理学和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评估:14. 设计一些练习题,测试学生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5.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案扩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使用弹簧测量不同物体的动量变化,加深学生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
教案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用于介绍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2. 实例问题和计算练习题,用于学生实践应用动量定理;3. 实验器材和记录表,用于进行动量实验。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动量定理,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和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表述和证明3.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动量的概念和计算2. 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量和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利用动画和实验,增强学生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速度和质量的概念,引出动量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动量的定义、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演示动量的计算过程。
3. 动量定理:介绍动量定理的表述和证明,解释动量定理的意义。
4. 应用实例: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的内容,作为教学参考。
2. 动画:展示动量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实验设备:进行动量实验,验证动量定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0.5课时)2. 动量定理的表述和证明(0.5课时)3.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0.5课时)九、教学拓展1. 动量守恒定律: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2. 动量与动能的关系:探讨动量和动能的联系与区别。
3. 动量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举例说明动量定理在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增加练习和示例,以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5篇材料]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5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32cedde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2.png)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5篇材料]第一篇: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动量定理”一节是学生学习了动量、冲量、牛顿第二定律,以及运动学公式基础之上,以日常生活现象为依托,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抽象法,得出动量定理的实质.它是进一步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动量定理的导出,以及动量定理的应用.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习“动量定理”这一节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掌握动量,冲量基本概念,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高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为此,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呈现出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列举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现象,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教学设计说明教学任务分析与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②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用于变力.③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中的应用.②通过动量定理的定量讨论,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②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团队意识.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能够通过物理现象,抽象为物理模型,利用旧知识得出新结论,是探究物理的基本方法,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把动量定理的导出定为本节教学重点.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以前学习过动能定理,因为动能定理不涉及方向.受动能定理的影响,他们普遍会感到动量定理的矢量性有些困难.所以把本节课难点定为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五、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事件1 通过图片,视频,应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组图片.事件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视图首先想到的是力对物体作用了一段距离,没有想过同时力对物体也作用了一段时间.教师回放,让学生体会铅球的抛出过程,以及物体下落的过程确实力需要作用一段时间,此时教师提问: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时候可能有些学生想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物体的动能发生了变化,物体的动量发生了变化.教学设计说明事件1中,笔者选取了几个力作用力相对较长的例子,与传统的碰撞,打击类例子作用时间较长的例子不同,笔者认为,采用作用时间较长的例子更容易让学生体味出力作用时间的效果,再次,笔者选取的三个例子都是初动量与末动量方向相同的例子,初学者更容易接受,综合以上两点也更容易帮助学生从实际现象抽象为物理模型,从而为“动量定理”的导出作准备.(2)建立模型,导出公式事件3 教师播放几副视图时,让学生近一步观察比较各个实验现象.事件4 抛铅球的过程中,推冰块的过程中,物体下落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物体都要受到合外力的用,这样可以把问题抽象为F 合作用到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上,此图可以投影到屏幕上.事件5 动量定理的导出――教师引导学生,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力F合作用必定满足牛顿第二定律,(此公式亦投影到屏幕上)再次引导学生:由运动学公式导出F合=ma.教学设计说明观察日常生活现象,由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运用物理知识得出结论,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分析公式,突破难点事件6 师生共同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等式左边为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式右边第一项是物体末状态的动量,第二项是初状态的动量,即等式右面是物体动量的改变量.师生达成共识: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这样事件2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即力对时间的作用效果将导致物体动量改变.事件7 突破难点,再次回放抛铅球,推冰块,下落的物体的例子,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物体合外力冲量的方向,再找出物体动量改变量的方向,比较二者发现它们的方向是相同的.此时教师再放几个别的视图,使学生观察到与已有经验矛盾的结果,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时候教师再仔细的引导学生分析足球受合外力冲量的方向以及足球动量改变量的方向,发现它们也是同方向的,所以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物体动量改变量的方向与合外力冲量的方向相同.事件8 在幻灯片上放一段生活中的场景,两只鸡蛋从相同的高度下落,一个落到海绵上,一个落到硬板上.利用做好的视频,分析鸡蛋从接触海绵到海绵压缩到最大位置,海绵的形变不断发生变化,这样大部分学生意识到鸡蛋和海绵的作用力是变力,自然得到动量定理也适用于变力,此时教师再强调动量定理使用于变力.教学设计说明从分析动量定理公式的物理意义,到强调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以及强调动量定理使用于变力是本节课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从事件7中说明动量定理可以解决一些变力问题,事件8中又分析了碰撞过程的作用力,即作用力是变力,这样学生就自然地想到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4)动量定理的应用事件9 观察生活中的例子,当用锤子订钉子的时候,锤子的速度很小时,钉子不能进入木版,当锤子速度很大时,钉子进入木版,试用动量定理让学生解释这是为什么?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作出点评.事件10 利用做好的动画,让学生观察飞机撞鸟事件,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鸟能够撞坏飞机?事件11 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是为什么.事件12 各个小组达成共识,选出代表回答本小组讨论的结果.事件13 教师对学生最后讨论的结果给予点评,提出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事件14 让学生思考课本中的例题,教师引导学生解答.事件15 把锤子钉钉子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考虑并且计算.事件16 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此题,并且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事件17 让学生讨论课本中的几幅插图,并且说明其中的道理.事件18 教师提问学生,学生解答.教师给予肯定,提出表扬.教学设计说明物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以致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事件19 布置作业Ⅰ.质量为m的铁块在空中下落,从开始下落到沉入水底需时间是t1,物体从接触水面到沉入水底时间为t2,设物体进入水中的阻力恒为f,求物体沉入水底的速度.Ⅱ.科技小论文: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观察汽车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都有什么样的安全措施,应用你学习的知识,尤其是动量定理加以分析.实现从物理到生活,从理论到实践.教学设计说明笔者之所以设计第一个题目,因为关于动量定理的应用大多数题目都应用“外力对物体冲量的总合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而用“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相对较少,显然此题用“外力对物体冲量的总合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较为简单,即用“mgt1-ft2=mvt-mv0”因为全程中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是变力,不好直接求出.六、总评物理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应该根据知识的特点,采取突出重点的教学方式.由于“动量定理”是规律性教学,结合本节知识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本教学设计中,着重突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建立模型、导出公式、以及运用公式等几个探究要素;重视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七、板书设计板书、板画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停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板书写概念、规律、图、以及公式的推倒过程等.一部分为副板书,用来画草图,解答例题等.第二篇:《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最终版)《动量定理》教学设计物理组魏然丽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第二册(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动量定理》。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第一章:动量的概念1.1 动量的定义解释动量的概念,公式:p = mv说明动量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1.2 动量与质量、速度的关系分析动量与质量、速度的关系,得出结论:动量大小取决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1.3 动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探讨动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关系,得出结论:动量与物体的速度和方向有关第二章:动量定理2.1 动量定理的定义解释动量定理的概念,公式:FΔt = Δp说明动量定理表明力作用时间与动量变化的关系2.2 动量定理的应用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碰撞、爆炸等2.3 动量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探讨动量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得出结论: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动量领域的应用第三章:动量的守恒3.1 动量守恒的定义解释动量守恒的概念,说明在不受外力作用或外力抵消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3.2 动量守恒的条件探讨动量守恒的条件,得出结论:动量守恒需要满足系统内部没有外力作用或外力抵消3.3 动量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动量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碰撞、爆炸等第四章:动量的测量和计算4.1 动量的测量方法介绍动量的测量方法,说明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来计算动量4.2 动量的计算公式回顾动量的计算公式:p = mv,说明如何根据质量和速度计算动量4.3 动量的单位说明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秒(kg·m/s)第五章:动量定理的实验验证5.1 动量定理实验的原理介绍动量定理实验的原理,说明通过实验验证动量定理的正确性5.2 动量定理实验的步骤详细介绍动量定理实验的步骤,包括实验设备的准备、实验操作等5.3 动量定理实验的结果和分析分析动量定理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实验验证了动量定理的正确性第六章:动量定理在碰撞现象中的应用6.1 弹性碰撞与动量定理解释弹性碰撞的概念,并说明在弹性碰撞中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原理分析弹性碰撞中动量定理的应用,使用动量定理计算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变化6.2 非弹性碰撞与动量定理解释非弹性碰撞的概念,并说明在非弹性碰撞中动量守恒和机械能转化的原理分析非弹性碰撞中动量定理的应用,使用动量定理计算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变化第七章:动量定理在爆炸现象中的应用7.1 爆炸与动量定理解释爆炸过程中动量定理的应用,说明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碎片对周围物体的影响分析爆炸中动量定理的应用,使用动量定理计算爆炸前后系统的动量变化7.2 爆炸波传播与动量定理解释爆炸波传播过程中动量定理的应用,说明爆炸波如何影响物体的动量和能量分析爆炸波传播中动量定理的应用,使用动量定理计算爆炸波传播过程中的动量变化第八章:动量定理在冲击现象中的应用8.1 冲击与动量定理解释冲击过程中动量定理的应用,说明冲击力对物体的影响以及动量的转移分析冲击中动量定理的应用,使用动量定理计算冲击前后物体的动量变化8.2 冲击吸收与动量定理解释冲击吸收过程中动量定理的应用,说明吸收材料如何减少冲击力对物体的影响分析冲击吸收中动量定理的应用,使用动量定理计算冲击吸收过程中的动量变化第九章:动量定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9.1 动量定理在车辆碰撞中的应用解释车辆碰撞中动量定理的应用,说明车辆安全气囊和防撞梁的作用分析车辆碰撞中动量定理的应用,使用动量定理计算碰撞前后车辆的动量变化9.2 动量定理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解释航空航天中动量定理的应用,说明火箭推进和飞机飞行的原理分析航空航天中动量定理的应用,使用动量定理计算飞行器和火箭的动量变化强调动量和动量定理在物理学和工程学领域的重要性10.2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练习提供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相关练习题目,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鼓励学生通过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动量的定义和矢量性质动量的定义是理解动量概念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
(完整)动量、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动量、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 动量的意义:为研究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
举例一般都是碰撞之类,这也是教材为什么先研究碰撞的原因 所在吧. 2. 动量、动量的变化:突出它们的矢量性. 3. 冲量的定义及矢量性。
4. 动量定理-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所产生的效果. 5. 动量定理的简单应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动量变化的矢量性原则;合外力的冲量,其效果是动量的变化而不是产生动量。
三、教学过程:(一) 碰撞: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举例.钉子为什么是用鲫头敲而不是压?等等。
(二)动量的定义:物体的速度与质量的乘积,是矢量。
p mv ,其中p 为小写,目的是与压强P 区别开来。
动量的改变(变化):也是矢量,象速度的变化一样,遵循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研究同一直线上的动量变化。
例: 小球与墙壁碰撞过程的动量变化(三)引起动量变化的原因:我们知道,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是外力对物体做了功,那么,引起物体动量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力,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动量定理的推导: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经t时间其动量变化为多少?v v v 0v tFt mv - mv厂1 F > □t 0/ / // / / / / /(四)冲量:我们把力与时间的乘积称为冲量.冲量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
(五)动量定理:1 . 定理内容: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
定理是在假设恒力的情况下导出的,但它同样适用于变力 的情况,从这一点来说,它比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的应用范围要广,这也正是动量定理存在的必要 性。
2 .表达式:Ft mv — mv (矢量式) t 03,单位:冲量的单位N ・s ,动量的单位KgWs ,其中1 N ・s =1 KgWs 。
但是在具体问题中,我们总习惯把 冲量的单位写成N ・s ,而把动量或动量变化的单位写成KgWs 。
实验一:为什么迅速抽走纸条时,砝码不会滑落?如果缓慢地拉 砝码受的作用力是否相同?为什么却有不同的效果? 实验二:如图所示,用同样的细线将钢球按图示方式悬挂起来,当迅速用力拉动下面 Q条线哪一条会断? 如果缓慢地拉呢? 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鸡蛋实验。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第一篇: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2动量和动量定理一、学习目标1.理解动量的概念,知道动量和动量变化均为矢量;会计算一维情况下的动量变化。
2.理解冲量的概念,知道冲量是矢量,掌握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
3.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掌握其表达式。
4.能运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导入新课鸡蛋在同学们生活中是常见的,印象中又是很容易破碎的。
本节课首先通过一个“瓦碎蛋全”的实验导入新课。
三、新课教授一、动量1、定义:2、单位:3、对动量的理解:(1)矢量性(2)瞬时性(3)相对性4、动量的变化及计算1、定义:2、表达式:3、动量的变化的计算(1)初末动量在一条直线上:(2)初末动量不在一条直线上:例1一个质量m= 0.1 kg 的钢球,以ʋ = 6 m/s 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ʋ'= 6 m/s 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所示。
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5、动量和动能的区别:例2.两小球的质量分别是m1和m2,且m1=2m2,当它们的动能相等时,它们的动量大小之比是二、冲量1、定义:2、公式:3、单位:4、矢量、过程量;5、冲量的计算(1)求冲量时一定要明确所求的是哪一个力在哪一段时间内的冲量.(2)求合冲量①如果是一维情形,可以化为代数和,如果不在一条直线上,求合冲量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②两种方法:可分别求每一个力的冲量,再求各冲量的矢量和;另外,如果各个力的作用时间相同,也可以先求合力,再用公式I合=F合·Δt求解.例3 把一个质量m = 2 kg的小球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经 t = 5 s,求小球受到的重力的冲量I。
(取g=10m/s2)例4 如图所示,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先用水平恒力 F1拉物体,然后用水平恒力F2 拉物体,这两个力作用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求物体受 F1、F2 作用的合冲量。
动量和动量定理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演示】用细线悬挂一个重物,把重物拿到一定高度,释放后重物下落可以把细线拉断,如果在细线上端拴一段皮筋,再从同样的高度释放,就不会断了。
【让学生在惊叹中开始新课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事例:跳远时要跳在沙坑里;跳高时在下落处要放海绵垫子;从高处往下跳,落地后双腿往往要弯曲;轮船边缘及轮渡的码头上都装有橡皮轮胎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又不希望这样,比如用铁锤钉钉子。
这些现象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进行新课1.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师:给出问题假设一个物体在恒定的合外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t 时刻初速度为v ,在t ′时刻的末速度为v ′,试推导合外力的表达式。
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F=ma 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自己推导。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点拨、提示)推导过程: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的加速度 v t v v a -'-'=合力F=ma tt p p t t mv v m v t v v m -'-'=-'-'=-'-'= 由于p p p -'=∆,t t t -'=∆v ′ v F察能力,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收获。
接着再解释缓冲装置。
在实际应用中,有的需要作用时间短,得到很大的作用力,而被人们所利用;有的要延长作用时间而减少力的作用,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有关实际应用的例子,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收获。
(三)例题讲解例1、甲、乙两个物体动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图象对应的物体的运动过程可能是( )A.甲物体可能做匀加速运动B.甲物体可能做竖直上抛运动C.乙物体可能做匀变速运动D.乙物体可能与墙壁发生弹性碰撞a甲物体的动量随时间的变化图象是一条直线,其斜率Δp/Δt恒定不变,说明物体受到恒定的合外力作用;b由图线可以看出甲物体的动量先减小然后反向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量、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 动量的意义:为研究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
举例一般都是碰撞之类,这也是教材为什么先研究碰撞的原因所在吧。
2. 动量、动量的变化:突出它们的矢量性。
3. 冲量的定义及矢量性。
4. 动量定理-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所产生的效果。
5. 动量定理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动量变化的矢量性原则;合外力的冲量,其效果是动量的变化而不是产生动量。
三、教学过程:(一) 碰撞: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
举例。
钉子为什么是用鎯头敲而不是压?等等。
(二) 动量的定义:物体的速度与质量的乘积,是矢量。
mv p =,其中p 为小写,目的是与压强P 区别开来。
动量的改变(变化):也是矢量,象速度的变化一样,遵循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研究同一直线上的动量变化。
例:小球与墙壁碰撞过程的动量变化(三) 引起动量变化的原因:我们知道,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是外力对物体做了功,那么,引起物体动量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力,你是否同意?为什么?动量定理的推导: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经t 时间其动量变化为多少? 0mv mv Ft -t = (四) 冲量:我们把力与时间的乘积称为冲量。
冲量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
(五) 动量定理:1. 定理内容: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
定理是在假设恒力的情况下导出的,但它同样适用于变力的情况,从这一点来说,它比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的应用范围要广,这也正是动量定理存在的必要性。
2. 表达式:0mv mv Ft -t =(矢量式)3. 单位:冲量的单位s N •,动量的单位s Kgm/,其中1s N •=1s Kgm /。
但是在具体问题中,我们总习惯把冲量的单位写成s N •,而把动量或动量变化的单位写成s Kgm/。
实验一:为什么迅速抽走纸条时,砝码不会滑落?如果缓慢地拉呢?在这两种情况下,砝码受的作用力是否相同?为什么却有不同的效果?实验二:v 0 v t如图所示,用同样的细线将钢球按图示方式悬挂起来,当迅速用力拉动下面的细线时,问上面的两条线哪一条会断?如果缓慢地拉呢?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鸡蛋实验。
从高处跳下为什么在着地时两腿弯曲时可以有效地缓解地面给人的压力?例: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空气阻力不可忽略。
关于物体受到的冲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A.物体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受到重力的冲量方向相反B.物体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受到空气阻力冲量的方向相反C.物体在下落阶段受到重力的冲量大于上升阶段受到重力的冲量D.物体从抛出到返回抛出点,所受各力冲量的总和方向向下例题:质量为0.5kg的锤子以25m/s的速度打在铁板上,以10m/s的速度弹回。
设接触时间是0.02s,求锤子对铁板的平均作用力是多大?这是一个典型的变力问题。
由于物体不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不可以用运动学公式。
本题目有两个问题要引起学生注意,一是动量变化的求解,要注意其矢量性,二是重力是否可以忽略的问题。
学生常常不假思索地忽略物体的重力,这在前几年的高考中被反复考查过的。
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的区别。
参考教案(北京四中)冲量和动量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冲量的概念,强调冲量的矢量性。
2.理解和掌握动量的概念,强调动量的矢量性,并能正确计算一维空间内物体动量的变化。
3.学习动量定理,理解和掌握冲量和动量改变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分析有了力、时间、质量和速度的概念,为什么还要引入冲量和动量的概念?理解冲量、动量的概念。
冲量和动量都是矢量,使用这两个物理量时要注意方向性。
三、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F对物体作用一段时间t,力F和所用时间t的乘积有什么物理意义?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是物体内在的属性。
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外部特征。
物体的质量与它运动速度的乘积有什么物理意义?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冲量和动量。
四、教学过程设计1.冲量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如果有恒力F,作用在质量为m、静止的物体上,经过时间t,会产生什么效果呢?由Ft=mat=mv看出,力与时间的乘积Ft越大,静止的物体获得的速度v 就越大;Ft越小,物体的速度就越小。
由公式看出,如果要使静止的物体获得一定的速度v,力大,所用时间就短;力小,所用时间就长一些。
力和时间的乘积在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方面,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
明确:力F和力作用时间t的乘积,叫做力的冲量。
用I表示冲量,I=Ft。
写出:I=Ft力的国际单位是牛,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冲量的国际单位是牛·秒,国际符号是N·s。
写出:(1)单位:N·s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冲量也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冲量也是矢量。
写出:(2)冲量是矢量冲量的方向由力的方向确定。
如果在力的作用时间内,力的方向保持不变,则力的方向就是冲量的方向。
如果力的方向在不断变化,如一绳拉一物体做圆周运动,则绳的拉力在时间t内的冲量,就不能说是力的方向就是冲量的方向。
对于方向不断变化的力的冲量,其方向可以通过动量变化的方向间接得出。
学习过动量定理后,自然也就会明白了。
例: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空气阻力不可忽略。
关于物体受到的冲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A.物体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受到重力的冲量方向相反B.物体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受到空气阻力冲量的方向相反C.物体在下落阶段受到重力的冲量大于上升阶段受到重力的冲量D.物体从抛出到返回抛出点,所受各力冲量的总和方向向下说明:计算冲量时,一定要注意计算的是一个力的冲量,还是合力的冲量。
分析:物体在整个运动中所受重力方向都向下,重力对物体的冲量在上升、下落阶段方向都向下,选项A错。
物体向上运动时,空气阻力方向向下,阻力的冲量方向也向下。
物体下落时阻力方向向上,阻力的冲量方向向上。
选项B正确。
在有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时间t2比上升时所用时间t1大。
物体下落阶段重力的冲量mgt2大于上升阶段重力的冲量mgt1,选项C正确。
在物体上抛的整个运动中,重力方向都向下。
物体在上升阶段阻力的方向向下,在下落阶段虽然阻力的方向向上,但它比重力小。
在物体从抛出到返回抛出点整个过程中,物体受到合力的冲量方向向下,选项D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选项是B、C、D。
要注意的是,冲量和力的作用过程有关,冲量是由力的作用过程确定的过程量。
2.动量运动物体与另一个物体发生作用时,作用的效果是由速度决定,还是由质量决定,还是由质量和速度共同决定?提出问题:以10m/s的速度运动的球,能不能用头去顶?回答是:足球,就能去顶;铅球,则不能。
质量20g的小物体运动过来,能不能用手去接?回答是:速度小,就能去接。
速度大,如子弹,就不能。
在回答上面问题的基础上,可归纳出;运动物体作用的效果,它的动力学特征由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共同决定。
明确: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动量。
动量通常用字母p表示。
写出:p=mv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每秒。
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米每秒,国际符号是kg·m·s-1。
写出:(1)单位:kg·m·s-1质量均为m的两个物体在水平面上都是由西向东运动,同时撞到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静止的物体将向东运动。
如果这两个物体一个由东向西,一个由西向东运动,同时撞到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这个物体可能还静止不动。
可见动量不仅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
动量是矢量,动量的方向由速度方向确定。
写出:(2)动量是矢量,动量的方向就是速度的方向。
动量是矢量,在研究动量改变时,一定要注意方向。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动量的方向可用正、负号表示。
例2:质量为m的小球以水平速度v垂直撞到竖直墙壁上后,以相同的速度大小反弹回来。
求小球撞击墙壁前后动量的变化。
解:取反弹后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碰后小球的动量p′=mv。
碰前速度v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反向,为负值。
碰前动量p=-mv。
小球动量的改变大小为p′-p=mv-(-mv)=2mv小球动量改变的方向与反弹后小球运动方向同向。
3.动量定理在前面讲冲量时,已经得出Ft=mv的关系。
这说明物体在冲量作用下,静止的物体动量变化与冲量的关系。
冲量和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恒力F作用下,质量为m的物体在时间t内,速度由v变化到v′。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a式中F为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
等式两边同乘时间t,Ft=mat=mv′-mv式子左侧是物体受到所有外力合力的冲量,用I表示。
mv和mv′是冲量作用前、作用后的动量。
分别用p和p′表示。
p′-p是物体动量的改变,又叫动量的增量。
等式的物理意义是:物体动量的改变,等于物体所受外力冲量的总和。
这就是动量定理。
用公式表示:写出:I=p′-p例3:质量2kg的木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木块在F=5N的水平恒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
g=10m/s2,求恒力作用木块上10s末物体的速度。
解法1:恒力作用下的木块运动中共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水平面向上的支持力N,沿水平方向的恒力F和摩擦力,如图所示。
木块运动的加速度木块运动10s的速度v t=at=0.5×10m/s=5m/s解法2:木块的受力分析同上。
在10s内木块所受合力的冲量I=Ft-ft。
木块初速度是零,10s末速度用v表示。
10s内木块动量的改变就是mv。
根据动量定理I =mv,10s末木块的速度两种解法相比较,显然利用动量定理比较简单。
动量定理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和速度公式推导出来,绕过了加速度的环节。
用动量定理处理和时间有关的力和运动的问题时就比较方便。
(三)课堂小结1.力和时间的乘积,或者说力对时间累积的效果叫冲量。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冲量是改变物体动量的原因。
动量是描述运动物体力学特征的物理量,是物理学中相当重要的概念。
这一概念是单一的质量概念、单一的速度概念无法替代的。
2.动量定理反映了物体受到所有外力的冲量总和和物体动量的改变在数值和方向上的等值同向关系。
3.冲量、动量都是矢量,动量定理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方向。
物体只在一维空间中运动各力也都在同一直线时,动量、冲量的方向可用正、负号表示。
五、说明运动具有相对性。
动量也具有相对性。
在中学阶段,我们只讨论以地面为参照系的动量冲量和动量、动量定理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距地面h高处以v0水平抛出质量为m的物体,当物体着地时和地面碰撞时间为Δt,则这段时间内物体受到地面给予竖直方向的冲量为[ ]2.如图1示,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在同一高度沿倾角不同的两个光滑斜面由静止自由滑下到达斜面底端的过程中,相同的物理量是[ ]A.重力的冲量B.弹力的冲量C.合力的冲量D.刚到达底端的动量E.刚到达底端时的动量的水平分量F.以上几个量都不同3.在以下几种运动中,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动量变化相等的是[ ]A.匀速圆周运动B.自由落体运动C.平抛运动D.单摆的摆球沿圆弧摆动4.质量相等的物体P和Q,并排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用一水平恒力推物体P,同时给Q物体一个与F同方向的瞬时冲量I,使两物体开始运动,当两物体重新相遇时,所经历的时间为[ ]A.I/FB.2I/FC.2F/ID.F/I5.A、B两个物体都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当分别受到大小相等的水平力作用,经过相等时间,则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所受的冲量相同B.A、B的动量变化相同C.A、B的末动量相同D.A、B的末动量大小相同6.A、B两球质量相等,A球竖直上抛,B球平抛,两球在运动中空气阻力不计,则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同时间内,动量的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同B.相同时间内,动量的变化大小相等,方向不同C.动量的变化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同D.动量的变化率大小相等,方向不同7.关于冲量、动量与动量变化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动量等于物体所受的冲量B.物体所受外力的冲量大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大小C.物体所受外力的冲量方向与物体动量的变化方向相同D.物体的动量变化方向与物体的动量方向相同二、填空题8.将0.5kg小球以10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在3s内小球的动量变化的大小等于______kg·m/s,方向______;若将它以10m/s的速度水平抛出,在3s内小球的动量变化的大小等于______kg·m/s,方向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