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糖尿病分型
糖尿病的分型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
糖尿病共分4大类,即l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1)1型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显著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特征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
临床特点:①约占糖尿病总数的10%,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
②起病通常较急,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等症状较明显。
③胰岛功能差,血浆C肽水平低甚至无法测出,需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存。
④病情起伏波动大,不易控制,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⑤相关抗体如血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素细胞抗体(ICA)及或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阳性率高,GAD阳性率最高。
⑥易伴发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氏甲状腺炎、阿迪森病、白癜风、自身免疫性肝炎、恶性贫血等。
(2)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相对减少)或胰岛素抵抗所导致的胰岛素在机体内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或两者共同存在。
临床特点:①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多见于成年人,40岁以上发病率高。
②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多有糖尿病家族史。
③初期多为超重或者肥胖体形,病情较缓和,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极少数为急性起病,表现为多饮、多尿、酮症而需要暂时性胰岛素治疗。
一般不发生酮症酸中毒,除非有感染等应激反应。
④GAD、ICA及IAA 等抗体多阴性。
⑤初期以运动和饮食控制为主或加口服降糖药,多不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
约1/3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需要胰岛素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3)妊娠糖尿病是在妊娠期间被诊断的糖尿病,不包括被诊断糖尿病患者妊娠时的高血糖状态。
(4)特殊类型糖尿病是在不同水平上(从环境因素到遗传因素或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病因学相对明确的一些高血糖状态。
包括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如胰腺炎、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等。
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ppt课件
注意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与药 物治疗相辅相成
06
心理调适与生活质量提升 策略
心理因素对糖尿病影响分析
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导致血糖波 动,加重病情。
心理应激可引发胰岛素抵抗,降低降 糖药物效果。
长期精神压力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 增加感染风险。
心理调适方法推荐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纠正不良认知, 建立积极应对方式。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
胰岛功能检测
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可作为糖尿 病诊断的补充指标。HbA1c≥6.5%可诊断 为糖尿病。
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用于 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
03
糖尿病饮食管理与营养治 疗
合理膳食结构建立
均衡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01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控制脂肪摄入量,特别是饱和脂肪酸的
3
定期评估和调整营养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营养状况改善情况等,定 期评估和调整营养治疗方案。
04
运动锻炼在糖尿病管理中 的作用
运动对血糖控制益处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 利用,从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 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降低血糖水平
减少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长期坚持适量运动可以降低糖尿病并 发症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 病变、神经病变等。
携带急救卡
患者在进行运动时应随身携带急救卡,以 便在发生低血糖等紧急情况时得到及时救 治。
05
药物治疗与胰岛素使用指 南
口服降糖药物介绍及选用原则
常用口服降糖药物类型 磺脲类
双胍类
口服降糖药物介绍及选用原则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DPP-4抑制剂
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高血糖水平。
糖尿病的分型诊断十分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统一中国地区糖尿病患者的分型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对糖尿病的分型诊断进行了详细规定。
1. 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制定了以下的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FPG):≥7.0 mmol/L(126 mg/dL)- 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200 mg/dL)- 随机血糖:≥11.1 mmol/L(200 mg/dL)2. 分型诊断根据病因和临床特征,中国专家共识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几类:2.1 第一型糖尿病(T1DM)第一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缺乏或绝对不足导致的糖尿病,通常在青少年期发病。
其特点是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
第一型糖尿病的主要标志是胰岛素依赖性,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通常不建议用于第一型糖尿病的诊断。
2.2 第二型糖尿病(T2DM)第二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据了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比例。
它主要与体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有关。
大部分T2DM患者表现为相对胰岛素缺乏。
诊断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方法是OGTT。
如果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结果显示空腹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但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超过7.8 mmol/L,那么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2.3 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间发生的一种临时性糖尿病。
其特点是妊娠期间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β细胞功能不足。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主要基于OGTT的结果。
如果在妊娠20周之后出现以下情况,则可诊断为GDM:空腹血糖≥5.1 mmol/L(92 mg/dL),1小时血糖≥10.0 mmol/L(180 mg/dL),2小时血糖≥8.5 mmol/L(153 mg/dL)。
糖尿病诊断与分型课件
ADA/IDF/EASD专家委员会推荐 将HbA1c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新手段
专家委员会推荐要点
22
一、HbA1c用于糖尿病的诊断
考虑到与微血管病变或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 高血糖相关 的单一检验项目不能成为 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反映慢性血糖暴露的检验指标可能较即时血糖值更有价值。 HbA1c检验技术优于目前实验室采用的血糖监测技术。 基于以上原因, HbA1c检测可能是更好的诊断糖尿病的指标。
葡萄糖利用降低 、 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旺盛
血糖升高 大量葡萄糖尿中排出
消瘦、乏力、生长迟缓
渗透性利尿 多尿
渗透压升高
多食、易饥
口渴、多饮
15
五、糖尿病诊断
16
糖尿病诊断的三个步骤
一、判断有无糖尿病; 二、对糖尿病进行分型; 三、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并发症
17
糖尿病诊断标准
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浆葡萄糖浓度≥200mg/dl(11.1mmol/L)
1030%
0.3-3%
立即离心后血浆标本室温放置6小时,血糖值下降 0%
30
六、糖尿病分型
31
DM分型日趋完善全面
1965 WHO第一次分型报告 1980 WHO第二次分型报告 1985 WHO的三次分型报告 1997 ADA 和 1999 WHO分型
能更明确的反映各种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 制, 有助于指导诊断与治疗
对HbA1c 水平不够糖尿病诊断标准, 但≥6.0%的患者, 应该 接受有效的预防性干预。 HbA1c≤6.0%的患者也可有可能 由于存在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而存在糖尿病风险, 这些患 者也可从预防措施中获益。
以人群为基础的预防在何HbA1c水平时开始启动应该结合 干预措施本身的特点、医疗资源和干预人群的大小。
糖尿病鉴别诊断
2型糖尿病需与1型糖尿病及特殊类型糖尿病相鉴别。
一、1型糖尿病1、成人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是免疫介导性1型糖尿病的一个亚型,一般20岁后发病,发病时多饮、多尿、多食症状明显,体重迅速下降,BMI≦25kg/m2;空腹血糖≧16.5mmol/L,空腹血浆C肽≦0.4nmol/L,OGTT 1h 和(或)2h C肽≦0.8nmol/L,呈低平曲线;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A)阳性;HLA-DQ B链57位为非天冬氨酸纯合子。
2、特发性1型糖尿病:无自身免疫参与的证据,各种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检查始终为阴性,其临床特点为:明显家族史,发病早,初发时可有酮症,需胰岛素治疗,但用量较小;病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不一定呈进行性减退,起病数月或数年后可不需要胰岛素治疗。
二、特殊类型糖尿病1、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1)青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家系中有3代或3代以上遗传史;起病年龄早,家系中至少有一位患病成员起病年龄﹤25岁;且确诊糖尿病后至少2年不需要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2)线粒体母系遗传糖尿病:该病呈母系遗传,家系内女性患者的子女可能患病,而男性患者的子女均不患病;起病年龄早;起病初常不需胰岛素治疗,无酮症倾向,但无肥胖或反而消瘦,胰岛β细胞功能日渐减退,多数终需胰岛素治疗;常伴不同程度听力障碍,其发病时间可能在糖尿病前或后;少数患者可能有能量需求较大器官(神经、肌肉、视网膜、造血系统等)损害的表现或血乳酸增高。
2、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1)A型胰岛素抵抗(卵巢性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性黑棘皮病/HAIR-AN):多见于消瘦的青少年女性,典型的临床特点是:显著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一般不重,但表现为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常伴黑棘皮病及类肢端肥大症表现;女性患者有卵巢性高雄激素血症,表现有多毛、闭经、不育、多囊卵巢和不同程度的女性男性化表现等。
2)矮妖精貌综合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为:显著的高胰岛素血症,可达正常水平的100倍;糖耐量可正常,有时出现空腹低血糖;可有其他多种异常,如宫内发育停滞、面貌怪异(低位耳、眼球突出、鞍鼻、阔嘴、厚唇等)、脂肪营养不良和黑棘皮病等。
糖尿病病因及分型特点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糖尿病概述 • 糖尿病病因分析 • 糖尿病分型及特点 • 糖尿病并发症及风险评估 • 糖尿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 糖尿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01
糖尿病概述
糖尿病定义与发病率
定义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 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 病,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 用缺陷所引起。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
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随机血糖,是 诊断糖尿病的基本指标。
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 糖尿病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
胰岛功能检查
自身免疫抗体检测
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用于 评估胰岛B细胞的功能状态。
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 细胞抗体(ICA抗体)等,用于辅助诊断1 型糖尿病和预测糖尿病的发展。
06
糖尿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概述
综合治疗
糖尿病治疗需综合考虑饮 食、运动、药物等多个方 面,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控制血糖
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控制血 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风 险。
长期管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需要长期管理和监测,不 断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选择
口服降糖药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 的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双胍类等 。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 健康状况。
患者日常管理与教育
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心理调适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对糖尿 病的影响。
规律作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
教育培训
糖病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
糖病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根据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糖尿病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
一、1型糖尿病(1TDM)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通常在儿童和年轻人中发生。
该类型的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的绝对缺乏引起的。
由于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岛β细胞,患者需要通过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来进行治疗。
1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和容易感染等。
由于胰岛素缺乏,体内无法将葡萄糖转化为能量,导致血糖异常升高。
此外,由于胰岛素缺乏,脂肪分解增加,导致体重下降。
1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侧重于胰岛素的替代治疗和控制血糖水平。
二、2型糖尿病(2TDM)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常见于中年和老年人。
该类型的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细胞逐渐丧失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及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
2型糖尿病的病因涉及人群的遗传易感性、生活方式(如饮食习惯和运动不足)以及肥胖等因素。
2型糖尿病的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经历多尿、多饮、多食、疲劳、视力模糊、感染易发等症状。
2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改善生活习惯、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三、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仅在妊娠期间出现的糖尿病类型。
该类型的糖尿病通常发生在妊娠中晚期,由于孕激素的影响导致胰岛素抵抗。
妊娠期糖尿病的症状包括糖尿、饥饿感、多饮和多尿。
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对于一些血糖控制不满意的妇女,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以防止孕妇和胎儿的并发症。
四、其他类型的糖尿病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类型的糖尿病外,还有一些罕见的或与其他疾病相关的糖尿病类型。
例如嗜铬细胞瘤引起的胰岛素瘤病和胰岛素反应性低血糖等。
这些类型的糖尿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除了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替代外,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也是非常关键的。
糖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糖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给全球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对于预防、诊断和控制糖尿病至关重要。
一、糖尿病的总体流行情况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4 亿,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也相当庞大,且仍在持续增加。
二、糖尿病的类型分布糖尿病主要分为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其中,2 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 90%以上。
1 型糖尿病相对较少,多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
妊娠糖尿病则是在妊娠期发生的糖代谢异常。
特殊类型糖尿病较为少见,包括因遗传缺陷、药物或化学物质、感染等引起的糖尿病。
三、糖尿病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但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更快。
这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结构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较为普遍,导致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逐渐西化,体力活动减少,使得糖尿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
四、糖尿病的年龄分布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风险逐渐增加。
中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尤其是 40 岁以上的人群。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胰岛素分泌功能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增加,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然而,近年来,糖尿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这与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
五、糖尿病的性别差异在总体患病率上,男性和女性糖尿病的患病率大致相当。
但在某些年龄段和特定类型的糖尿病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例如,在妊娠糖尿病中,女性的患病风险明显高于男性。
而在 2 型糖尿病中,男性在年轻时的患病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但在绝经后,女性的患病风险则逐渐增加。
各型糖尿病特点
各型糖尿病特点各型糖尿病特点:1.1型糖尿病:主要指由于胰岛细胞破坏而导致内生胰岛素或C肽绝对缺乏,临床上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包括了以前所称的IDDM(I型或青少年发病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损伤而引起。
特点:1)I型糖尿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少年。
2)按病程特点分为急性发病和成年进展缓慢性发病。
3)许多此类患者最终需依靠胰岛素治疗才能生存,至疾病后期,胰岛素严重分泌不足,血浆C肽水平很低,甚至测不出。
特发性糖尿病:具有I型糖尿病的表现,而无明显的病因学发现。
特点:1)呈不同程度的胰岛素缺乏。
2)但始终没有自身免疫反应的证据(很少)。
2.2型糖尿病:包括了以前所称的NIDDM(II型或成年发病糖尿病),患者多数肥胖。
此型不发生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
很少自发性发生酮症酸中毒。
但可在应激情况下,如感染而诱发。
特点:1)目前认为它是多基因遗传背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造成不同程度的胰岛分泌障碍和胰岛素抵抗并存的疾病。
2)病程进展缓慢或反复加重,中晚期常伴有一种或多种慢性并发症。
3)多数患者在早中期可用控制饮食和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有些人终生不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而生存,但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在中后期仍需给予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方能控制血糖。
按病因和致病机制,2型糖尿病包括以下三种亚型:① 胰岛素生物活性降低:② 胰岛素抵抗:③ 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3.特异型糖尿病: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为8种亚型:①胰岛B细胞遗传性功能基因缺陷②胰岛素生物学作用有关基因缺陷③胰腺外分泌病(胰腺手术、胰腺炎、囊性纤维化等)④内分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Cushing 病、肢端肥大症等)⑤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⑥感染所致糖尿病⑦少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⑧可能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性糖尿病。
4.妊娠期糖尿病:在确定妊娠后,若发现有各种程度的葡萄糖耐量减低或明显的糖尿病,不论是否需用胰岛素或饮食治疗,或分娩后这一情况是否持续,均可认为是妊娠期糖尿病。
解析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特点
解析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特点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理生理特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等。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本文将针对这些方面逐一进行解析。
一、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在维持血糖水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常常发现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
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可能是β细胞数量减少,或者β细胞功能异常。
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导致机体对葡萄糖处理的能力下降。
二、胰岛素抵抗:除了胰岛素分泌不足外,2型糖尿病还存在着另一个重要问题即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导致细胞对胰岛素适应性减少。
这使得机体无法有效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进一步导致高血糖状态。
三、葡萄糖摄取和利用异常:在正常情况下,葡萄糖通过血液被输送到各个组织中,并被细胞利用以提供能量。
然而,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由于2型糖尿病造成的代谢紊乱,葡萄糖摄取和利用发生了异常。
1. 葡萄糖摄入障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入存在问题。
这会导致葡萄糖难以进入细胞,从而造成高血糖现象。
2. 胰岛素依赖和非依赖路径异常:正常情况下,胰岛素通过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来降低血糖水平。
然而,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这些路径可能受到损害,导致葡萄糖利用异常。
四、并发症的形成:除了以上提及的病理生理特点外,糖尿病还会带来许多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包括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和神经系统损伤。
1. 微血管病变:由于高血糖对微血管产生直接毒性作用,人体内的小动脉和小静脉出现了改变。
特别是眼底、肾小球和末梢神经等组织更容易受到损害。
2. 大血管病变:长期高血糖状态下,也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系统的问题。
冠心病、中风等大血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3. 神经系统损伤:神经系统对高血糖相当敏感。
持续高血糖会导致周围神经系统受损,最常见的表现是手足刺刺感或麻木感。
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PPT
自我管理与教育
加强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 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治 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04
糖尿病饮食指导
营养需求与饮食原则
脂肪
控制总脂肪摄入量,特别是饱 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增加不饱 和脂肪摄入。
膳食纤维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控 制血糖和血脂。
碳水化合物
提供主要能量来源,适量控制 摄入量,选择低GI(血糖指数 )食物。
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提高胰岛 素敏感性和改善心血管健康,建议进 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 等。
血糖监测与调整策略
01
02
03
定期血糖监测
通过定期监测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等指标,评估血糖控制情 况。
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和患者 症状,及时调整药物治疗 方案和非药物治疗措施。
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PPT
• 糖尿病概述 • 糖尿病诊断与评估 • 糖尿病治疗与管理 • 糖尿病饮食指导 • 运动锻炼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 心理调适与生活质量提升
01
糖尿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引起。
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个方面。其中,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2型 糖尿病发病的两个重要环节。
运动处方制定与实施
运动方式选择
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 好,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 慢跑、游泳、太极拳等。
运动强度和时间
运动强度应适中,以不引起明显不适 为宜。运动时间可安排在餐后1小时 左右进行,每次持续30-60分钟。
运动频率和周期
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疾病分类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Type I diabetes)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自体免疫疾病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作出攻击而成的。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胰脏贝它细胞(pancreatic beta cells)作出攻击并杀死他们,结果胰脏并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人体胰腺中的胰岛素合成细胞(b细胞)被破坏就会引发型糖尿病。
尽管此类糖尿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年患者,但是它可以感染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并且此类糖尿病的患病率约占总糖尿病病例的10%。
儿童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常见发病对象,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多数较急骤,几天内可突然表现明显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和尿可达几升、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
年幼者常见遗尿、消瘦引起家长注意。
发病诱因常由于感染、饮食不当容易发病。
婴幼儿患病特点常以遗尿的症状出现,多饮多尿容易被忽视,有的直到发生酮症酸中毒后才来就诊。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
各型糖尿病特点
各型糖尿病特点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糖尿病可分为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各型糖尿病的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发病。
其主要特点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导致血糖无法进入细胞。
患者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此外,1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体重减轻、多尿、疲劳等症状。
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多发生在成年人中。
其主要特点是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也受到抑制,导致血糖升高。
2型糖尿病与肥胖、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患者可以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
三、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间出现的一种暂时性糖尿病,通常在妊娠20周以后发病。
其特点是孕妇在妊娠期间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妊娠糖尿病对胎儿和孕妇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及时控制。
通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可以改善病情。
四、特殊类型糖尿病除了上述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如儿童期发病的单基因糖尿病、胰腺疾病引起的糖尿病、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糖尿病等。
这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上各不相同,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
除了规范的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适度的运动对于控制糖尿病也非常重要。
定期监测血糖、定期检查并控制血脂、血压等指标也是重要的管理措施。
总结起来,各型糖尿病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了解糖尿病的类型和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与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糖尿病患者才能够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糖病患者如何正确选择血糖调节药物
糖病患者如何正确选择血糖调节药物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糖尿病)这种慢性代谢紊乱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普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增加了四倍。
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案之一是通过药物来调节血糖水平。
然而,由于市场上血糖调节药物种类繁多,患者很难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
本文旨在探讨糖病患者如何正确选择血糖调节药物。
一、理解糖尿病的类型及特点糖尿病分为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通常起因于免疫系统异常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二型糖尿病则主要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和肥胖等因素有关。
对于一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平衡;而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选择。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血糖调节药物前需了解自己的糖尿病类型以及特点。
二、血糖调节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目前,常见的血糖调节药物包括胰岛素、胰岛素促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糖苷酶抑制剂等。
胰岛素是一种常见的药物选择,可通过直接补充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胰岛素促分泌剂则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增敏剂具有提高细胞对胰岛素反应的作用;而α-糖苷酶抑制剂则主要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减缓血糖上升速度。
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血糖调节药物时,需要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特点,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个体化治疗方案在选择血糖调节药物时,需要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年龄、糖尿病状况、合并症、肝肾功能等。
根据这些因素,医生会制定一个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确保药物的使用对患者安全有效。
此外,还需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不同的药物可能出现不同的副作用,因此患者在使用药物时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状况,并随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四、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血糖调节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水平。
通过定期进行血糖检测,患者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者药物种类。
血糖监测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也可以通过自我监测仪器进行。
稳定型糖尿病与不稳定型糖尿病区别是什么?
稳定型糖尿病与不稳定型糖尿病区别是什
么?
稳定型糖尿病和不稳定型糖尿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它们在病情发展和管理方面有一些区别。
1. 病情特点:
- 稳定型糖尿病:病情相对较稳定,血糖水平相对稳定在正常或近正常范围内。
- 不稳定型糖尿病:病情较为波动,血糖水平会在短时间内忽高忽低,难以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 血糖控制:
- 稳定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相对容易,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可以使血糖保持在稳定水平。
- 不稳定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较为困难,需要更严格的饮食控制和更精准的药物治疗,有时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
3. 并发症风险:
- 稳定型糖尿病:由于血糖相对稳定,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较低。
- 不稳定型糖尿病:由于血糖波动较大,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4. 药物治疗:
- 稳定型糖尿病:常常采用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如二甲双胍、
磺脲类药物等。
- 不稳定型糖尿病:在药物治疗上可能需要更多种类的药物,
包括降糖药物和胰岛素。
总之,稳定型糖尿病和不稳定型糖尿病在病情发展、血糖控制、并发症风险和药物治疗等方面存在差异。
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
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管理策略,以减少并发症风险并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观察糖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
临床观察糖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点是人体的血糖水平长期高于正常范围。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监测和控制血糖水平,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通过对临床观察研究,探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以及可能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
一、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可以反映患者的糖尿病控制水平和内分泌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对一批糖尿病患者进行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其血糖波动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明显的日间波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在一天中存在着明显的波动。
通常,患者的血糖水平在餐后升高,然后逐渐下降,在下一顿餐前达到最低点。
这种波动是正常的,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波动范围可能较大,需要密切监测和调整。
2. 不同类型糖尿病的波动特点不同:类型1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血糖波动相对较大,饮食、运动、胰岛素用量等因素都会对其血糖水平产生较大影响;而类型2糖尿病患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血糖波动相对较小,主要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
3. 过度血糖波动的危害:过度血糖波动可能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加重。
例如,血糖波动过大会引起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后果。
二、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因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不仅受到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以下几个主要因素的制约:1. 饮食:饮食是血糖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量的食物摄入会导致血糖升高,而高纤维、低糖、低脂的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合理搭配膳食,控制食物的摄入量和种类。
2. 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
但过度运动或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糖过低,糖尿病患者在进行体育锻炼前应咨询医生,并根据医嘱合理安排运动计划。
3. 胰岛素用量: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特殊类型糖尿病
(2)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 MODY是一种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在家系内 传递的早发但临床表现类似2型糖尿病的疾病。 MODY是临床诊断。目前通用的MODY诊断标准 是三点:①家系内至少三代直系亲属内均有糖尿 病患者,且其传递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 ②家系内至少有一个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年龄在25 岁或以前。③糖尿病确诊后至少在两年内不需使 用胰岛素以控制血糖。
19
特殊类型的低血糖及其预防策略
6.过量或空腹饮酒 饮酒所致的低血糖又称“酒精性低血糖”,既可发生于餐 后,又可发生于空腹。“餐后酒精性低血糖”常发生于饮 酒后约3~4小时,多因酒精刺激胰岛素分泌所致;“空腹 酒精性低血糖”常发生于饮酒后约8~12小时,其原因有 二:(1)酒精可以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异生。(2)光顾 喝酒没吃主食,肝糖原储备不足,进而导致肝糖输出减少。 应对措施:饮酒量不宜多,喝酒一定要吃饭,尤其不要晚 上空腹饮酒,肝功能不良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忌酒。
21
特殊类型的低血糖及其预防策略
8.注射部位脂肪增生 长期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会导致皮下脂肪增生形 成硬结,这会延缓对胰岛素的吸收,造成餐后血 糖先高后低。 应对措施:注意经常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出现皮 下脂肪增生。另外,要经常检查注射部位的皮肤, 一旦发现注射部位出现疼痛、凹陷或硬结,应改 在其他部位注射。
2.糖尿病“蜜月期” 初发的糖尿病(包括1型和2型)患者,经过短期的强化降 糖治疗,患者胰岛功能往往会得到明显的改善,此后一段 时间内病人可能只需用很少的药量甚至不用药血糖也能维 持正常,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蜜月期”。如果进入“蜜 月期” 的患者仍继续维持原来的药量不变,往往会发生 低血糖。 应对措施:加强血糖监测,在“蜜月期”酌情下调或暂停 降糖药物。
24
应对措施:(1)改变饮食结构,采取低膳食纤维、半流饮食。(2)调整给 药时间,将餐时胰岛素注射时间后延。
18
特殊类型的低血糖及其预防策略
5.肝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一方面会导致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的清除 能力下降,导致胰岛素或降糖药在血液中蓄积;另一方面 会使肾脏生成葡萄糖(即“糖异生”)的能力受损,从而 导致低血糖发生。肝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由于患者肝 糖原储备不足,很容易出现空腹低血糖。 应对措施:针对病因治疗,改善肝肾功能;加强血糖监测, 酌情调整胰岛素用量。
22
特殊类型的低血糖及其预防策略
9.胰岛素瘤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空腹低血糖,患者神经缺糖 症状(即“精神症状”)比较突出,常常表现为 肢体抽搐、惊厥甚至意识丧失。患者胰岛素释放 指数增高(>0.3),饥饿试验阳性。 应对措施:手术切除肿瘤。
23
特殊类型的低血糖及其预防策略
10.非降糖药物所致的低血糖 降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无须赘述,需要警惕的是 某些非降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近年来,临床报 道比较多的是喹诺酮类药物(加替沙星、氧氟沙 星等)、抗甲亢药物(如他巴唑)引起的低血糖。 应对措施:换用其他抗甲亢药物或采取其他治疗 方法(如放射性碘131治疗或手术治疗)。
17
特殊类型的低血糖及其预防策略
4.糖尿病性“胃轻瘫”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指由于糖尿病人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导致的胃肠道动 力减低及蠕动下降,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神经并发症。据统计,在病程较长 的糖尿病患者中,大约有1/3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轻瘫”。
合并“胃轻瘫”的糖尿病人由于胃排空延迟,食物长时间滞留在胃中而无法 进入肠道,食物吸收的时间不确定(往往是延后),致使降糖药物(如胰岛 素)的作用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不同步,因而容易导致餐后低血糖或是高血 糖。
16
特殊类型的低血糖及其预防策略
3.妊娠期糖尿病 有些糖妈妈在孕早期由于妊娠呕吐比较明显,再 加上进食不足,容易出现低血糖。此外,分娩后, 随着雌激素、孕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激素水平明 显下降,产妇血糖也随之降低,此时若不及时将 胰岛素减量,同样也容易发生低血糖。 应对措施:妊娠期孕妇的饮食控制不宜过严,注 意加餐;分娩后,应及时下调胰岛素用量。
13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 代谢异常,不包括妊娠期已经存在的糖尿病。妊娠期糖尿 病不仅会影响母亲的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这使得 其重要性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推荐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对所有尚未被确诊为糖尿病的 孕妇,在妊娠24~28周以及28周后才来就诊者,进行75g 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及服葡萄糖后1、2时的血糖值分别 为5.1mmol/L、10.0mmol/L、8.5mmol/L(92 mg/dl、 180 mg/dl、153mg/dl)。任何一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 述标准即诊断为GDM。
8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患病特点比较
9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比较
10
特殊类型糖尿病
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主要是继发于其他的疾 病,病因众多,但患者较少。目前已发现 20余种线粒体的基因突变与发病有关,如 线粒体Trna3243A→G突变,ND1基因 3316G→A突变等。
11
特殊类型糖尿病
20
特殊类型的低血糖及其预防策略
7.合并甲减、肾上腺及垂体功能减退 甲减会导致机体代谢减慢,药物在体内存留时间便会延长, 糖尿病合并甲减将使低血糖风险增加。有些糖友同时合并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由于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缺乏,很 容易发生低血糖。而合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糖尿病人, 由于升糖激素分泌不足,也容易出现低血糖。 应对措施:根据缺啥补啥的原则,给予激素替代治疗。
糖尿病的分型
糖尿病分型只是针对糖尿病期,分为4大类 型:1型糖尿病(包括自身免疫和特发性)、 2型糖尿病(包括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和以胰 岛素分泌缺陷为主)、其他类型糖尿病和 妊娠期糖尿病。
3
4
不同类型糖尿病特点
5
1型糖尿病特点
1型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显著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 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 或缺失。环境因素也起重要的作用,病毒(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和 柯萨奇病毒B等)、化学品、牛奶等都被报道与本病有关,可能病毒 蛋白质的氨基酸与B细胞蛋白质氨基酸有同源性,激活了体内的自身 免疫反应。 1型糖尿病具有以下特点: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三多一少症状明 显;以酮症或肽 浓度明显降低;出现自身免疫标记: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 胰岛细胞抗体(ICA)、人胰岛细胞抗原2 抗体(IA-2A)、锌转运体 8 抗体(ZnT8A)等。
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2018年7月
糖尿病的分期
糖尿病的临床分期包括正常血糖(机体葡 萄糖正常调节阶段)和高血糖两个阶段, 其中高血糖阶段分为糖耐量受损(空腹血 糖受损)及糖尿病期,前者包括IGT和非糖 尿性空腹高血糖,后者则包括不需要胰岛 素、需要胰岛素及依赖胰岛素三个糖尿病 可能的发展过程。
2
(1)线粒体DNA突变糖尿病: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是 最为多见的单基因突变糖尿病,占中国成人糖尿病中的 0.6%。对具有下列一种尤其是多种情况者应疑及线粒体 基因突变糖尿病:①在家系内糖尿病的传递符合母系遗传。 ②起病早伴病程中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明显进行性减低或 尚伴体重指数低且胰岛自身抗体检测阴性的糖尿病者。③ 伴神经性耳聋的糖尿病者。④伴中枢神经系统、骨骼肌表 现、心肌病、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外肌麻痹或乳酸性酸中 毒的糖尿病患者或家族中有上述表现者。
14
特殊类型的低血糖及其预防策略
1.糖尿病早期 在2型糖尿病早期,由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失调, 进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高峰明显滞后于餐后血糖高 峰,致使患者常常在餐后4~5小时(相当于下一 餐的餐前)出现低血糖。 应对措施:少吃多餐或口服α-糖苷酶抑制剂。
15
特殊类型的低血糖及其预防策略
6
7
2型糖尿病特点
2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的功能减退。目前认 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和肥胖等多种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约90%的2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 临床上碰到的糖尿病患者中有95%以上都属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的发生被认为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伴有肥 胖,起病隐匿,“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通过常规健康查 体发现血糖升高,也有不少患者是由视力下降、皮肤瘙痒、伤口难愈 合、泌尿生殖系统反复感染等糖尿病并发症意外发现糖尿病的,而此 时糖尿病病程往往已有相当长的时间。 这类患者一般不需用胰岛素治疗,仅用饮食调节加用口服降糖药物即 可控制血糖,过去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